西北东部白姓历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2569
颗粒名称: 西北东部白姓历史
分类号: K810.2
页数: 4
页码: 323-326
摘要: 西北东部白姓历史概括了白姓的起源与演变、历史上白姓的分布和迁移、当代白姓的分布频率、血型分布特征。白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大姓之一,在川北、秦晋地区白姓有一定的影响。白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29%,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白的人至少有29个,总人口大约在350万。
关键词: 姓氏 西北东部 分布规律

内容

白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大姓之一,在川北、秦晋地区白姓有一定的影响。白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29%,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白的人至少有29个,总人口大约在35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白姓历代名人78名,占名人总数的0.17%,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一百一十位;白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13%,排在并列第一百二十一位;白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13%,排在第一百一十位。
  白姓历代重要人物有:战国时秦国名将白起、魏国水利专家白圭,南北朝北魏太原太守白邕,唐朝诗人白居易、白行简、宰相白敏中、朔州刺史白道生,五代后周中书令白文珂,元朝戏曲作家白朴,明朝水利专家白英,清朝书法家白云上,北伐名将、民国政府国防部长白崇禧、行政法学家白鹏飞。
  白姓的起源与演变
  白姓的渊源主要有五大支:古人白阜、姜姓、芈姓、嬴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古人白阜。相传炎帝臣怪义之子白阜,也为炎帝之臣,为神农氏通水脉,其后有白氏。这支白氏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白阜的后裔一直无闻。
  第二支源出姜姓。西周初周武王封炎帝后裔姜尚于齐,是为姜姓齐国。春秋时,秦穆王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东拒晋国,西灭十二国,称霸西戎。秦穆公之重臣蹇叔,是为百里奚推荐、用重金从齐国请来的齐国贵族,其子西乞术和白乙丙同为秦国名将,白乙丙之后以字为氏。公元前278年,白乙丙裔孙白起率秦军攻入楚国国都,因功封武安君,后忤昭王,又为相国范雎所忌,赐死于甘肃灵台西的阴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因思念其功,封其子白仲于太原,子孙世为太原人,后来这支白姓发展为白姓中著名的望族。姜姓白氏的历史有2600多年。
  第三支出自芈姓。春秋后期楚平王太子建之子胜,在公元前487年被楚惠王封在白邑,在今河南息县包信镇西南,因楚国的邑大夫称公,故称白公胜,其后裔以邑为氏。这支芈姓白氏的历史有2500年。
  第四支出自嬴姓。秦文公(公元前765-前716年在位)之子公子白之后裔以其字为氏。这支嬴姓白氏的历史有2700多年。
  第五支出自外族的改姓。我国的白姓同外族的关系十分密切,从西汉起不断有外族血液流入,外族的白姓是组成我国白姓的重要成分,历史上发生的主要的事件有:西汉初,龟兹为西域诸国之一,在今新疆库车境,龟兹王室因原居白山而姓白,白山当即今天山,龟兹人入居中原后仍以白为姓;南北朝北魏时,河西胡及山胡,也称稽胡族,为匈奴一支,后发展成为白姓的上党望族;唐朝时突厥人、吐谷浑人、羌人、波斯国人都有白姓,北宋西夏国党项族人、元朝蒙古人也有白姓,这些北方地区外族白姓人群与汉族混居,早已融合同化成了西北的白姓汉族;到清朝时,满洲八旗姓瓜尔佳氏、纳喇氏、巴雅拉氏、拜佳氏、伯苏特氏、拜音哈喇氏、那塔拉氏、齐义氏等氏族集体或部分改为汉姓白,很大一部分也成为东北地区的白姓汉族;据说古代在南方有个白民国,唐朝时在广西博白设置白州,久居此地的土著民以地名为姓,后融入了南下的汉民之中。
  历史上白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白姓主要活动在陕西、湖北、河南地区。两汉至唐朝,由于西域和西北民族的白姓加入,白姓在甘肃、青海东部的黄河以西活动,随后进入了陕甘宁和川西北,很快东迁南下进入中原,东部的山东、南部的广西已经有了白姓的分布。到宋、元、明时,白姓基本上已分布于长江南北各地,其主力仍在四川和西北地区。明末白姓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白姓大约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1%,排在第一百二十位以后。陕西为白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白姓总人口的32%,占陕西总人口的0.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陕西、四川,这两省占白姓总人口的62%;其次分布于山东、山西、河南、安徽,这四省的白姓又集中了32%。白姓的分布重心在西部,形成西部秦川晋、东部鲁豫皖两大块白姓聚集区域,白姓的主力在西北。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白姓大约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排在第九十二位。宋、元、明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白姓人口增长率要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率,白姓纯增长率为118%,人口净增加了10万。山西为白姓第一大省,约占白姓总人口的24.4%。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江苏(12.8%)、河北(11.4%)、陕西(10.5%),这四省大约占白姓总人口的59%;其次分布于福建(9.6%)、山东(6.7%)、江西(5.3%)、河南(5%),这四省的白姓又集中了26%。宋、元、明600余年,白姓的分布总格局发生了变化,其人口主要向东、东南、南部地区迁移,全国形成了北部秦晋冀、东方江苏两大块白姓的聚集地。
  当代白姓的人口已达348万,为全国第七十三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9%。从明朝至今600多年中白姓人口由19万激增到348万,达18倍多,全国人口增长了13倍,白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宋以降1000余年白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上升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山西、陕西三省,大约占白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河南、河北、内蒙古,这三省区又集中了19%。四川居住了白姓总人口的26.2%,为白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0.8%。全国形成了西北川秦晋的白姓聚集区。在明至今这600余年间,白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较大的区别,主要的流动是由东南向中原、西北的强劲回迁。
  当代白姓的分布频率
  白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四川大部、陕甘宁大部、山西大部、内蒙古中部,每平方公里的白姓人口达到0.9人以上,川北的中心地区可达2.7人以上。白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8.2.5A)表明:密度最高的(0.9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0.7%,白姓人口大约129.7万;0.45-0.9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8.9%,白姓人口120.1万;不足0.4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0.4%,白姓人口98.2万。
  白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白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8.2.5B)表明:白姓在长江以北、太行山以西、玉门关以东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在四川大部、陕甘宁大部、河北西部、内蒙古中部、青海东部地区,白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最高,在0.6%以上,特别在中心地区,这个比例可达到1.2%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4.5%;在四川西南和东南、云南西部、湖北西北、河南、河北大部、吉林大部、黑龙江西部、宁夏西部、新疆西北,白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0.6%,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7.4%;在其他地区,白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2%,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58.1%,其中比例不足0.1%的地区约占了36%。
  血型分布特征
  白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109.6万,占31.5%;A型100.3万,占28.8%;B型104.7万,占30.1%;AB型33.4万,占9.6%。白姓总人口348万。
  四川大部、陕甘宁大部、河北西部、内蒙古中部、青海东部地区是白姓分布比较常见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4.5%,白姓157万,约占白姓总人口的45.1%。O型49.9万,A型45.3万,B型46.9万,AB型14.9万。
  四川西南和东南、云南西部、湖北西北、河南、河北大部、吉林大部、黑龙江西部、宁夏西部、新疆西北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7.4%,白姓133.9万,约占白姓总人口的38.5%。O型41.7万,A型38.7万,B型40.5万;AB型13万。
  其他地区为白姓分布较少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47%,白姓57.1万,约占白姓总人口的16.4%。O型18万,A型16.3万,B型17.3万,AB型5.5万。

知识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姓氏群体遗传(绪论、姓氏分布、遗传地形图、姓氏与血型),当代大姓及其分布规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