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东部石姓历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2564
颗粒名称: 西北东部石姓历史
分类号: K810.2
页数: 4
页码: 319-322
摘要: 西北东部石姓历史概括了石姓的起源与演变、历史上石姓的分布和迁移、当代石姓的分布频率、血型分布特征。石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大姓之一,在川秦、鲁冀地区石姓有一定的影响。石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35%,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石的人至少有35个,总人口大约在420万。
关键词: 姓氏 西北东部 分布规律

内容

石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大姓之一,在川秦、鲁冀地区石姓有一定的影响。石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35%,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石的人至少有35个,总人口大约在42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石姓历代名人187名,占名人总数的0.41%,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五十五位;石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3%,排在并列第七十四位;石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4%,排在第七十七位。
  石姓历代重要人物有:春秋鲁国大夫石骀仲,战国中期魏人天文学家石申,东晋末十六国后赵国主石勒,五代后晋高祖石敬瑭,五代北宋之际画家石恪,北宋大将石守信、文学家石延年、石介,元朝戏曲作家石盏德玉(君宝),明朝镇朔大将军石亨,清朝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当代植物生理学家兼农史学家石声汉。
  石姓的起源与演变
  石姓的渊源主要有三大支:姬姓、子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姬姓。西周初,周成王封其叔康叔于卫,史称卫康叔,卫国在今河南淇县东北,后三移国都,先后向东迁曹、楚丘、帝丘,均在河南北部滑县与濮阳之间。传至卫桓公时,卫康叔的六世孙卫靖伯之孙公孙碏,字石,也称石碏,有大功于卫,世为卫大夫。其后以其字为氏。这支姬姓石氏的历史有2700多年。
  春秋初期,郑国公子丰之子公孙段,字子石,其后裔以字为氏。郑文公时大夫石甲父为其后。这支姬姓石氏也有2600多年历史。
  春秋后期,晋顷公封公族羊舌肸于杨,今河北宁晋,是为杨氏。羊舌肸之子杨食我,字伯石,也称杨石,其后代以字为氏。这支姬姓石氏有2500多年历史。
  第二支源出子姓。周成王时,封纣王之兄微子启之孙稽,为宋公,初国都在今河北赵县北,宋公稽之子丁公申继位后,宋国南迁到今河南商丘。春秋后期,宋共公之子公子段,也称褚师段,字子石,其后以字为氏。子姓石氏的历史有2500多年。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我国的石姓同外族的关系十分密切,从秦汉起不断有外族血液流入,是组成我国石姓的重要成分。西汉时西域的石国人进入中国,一直到唐朝时没有间断过,经河西走廊移民西北和四川地区,进而进入中原,最终成为汉族。历史上其他主要发生的事件还有:东晋末前秦氐族的石姓;匈奴别部羯族的石姓;南北朝北魏时鲜卑族乌石兰氏、嗢石兰氏等氏族集体改姓石;五代后晋高祖石敬瑭是为沙陀部人,是太原石氏的先祖;五代前蜀利州司马石处温是波斯人,是万州石氏的先祖。宋朝宜都蛮的石姓;宋朝金国女真人斡勒氏、石盏氏等氏族均改为汉姓石。清朝满洲八旗瓜尔佳氏、倭赫氏、石佳氏、倭勒氏等氏族有集体或部分改为汉姓石。
  历史上石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石姓主要活动在北方地区,两汉时期,由西域石国等外族的加入,石姓在甘肃、青海的黄河以西活动,随后进入了陕甘宁和川西北,很快南下。到唐朝的两次大的南下移民,石姓进入了东南地区,随后流入了广东。宋、元、明时,石姓基本上已分布于各地。清初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石姓大约40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2%,排在第三十八位。河南为石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石姓总人口的17.5%,占河南总人口的0.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广西、浙江、四川,这五省占石姓总人口的66%;其次分布于河北、山西、广东、甘肃,这四省的石姓又集中了26%。石姓的分布是围绕河南中心,形成北晋冀鲁、东南浙江、南方两广、西部陇川的石姓聚集区域,石姓的主力在北方。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石姓大约3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3%,排在第六十九位。宋、元、明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石姓人口增长率为负值,人口净减少了9万。山东为石姓第一大省,约占总石姓人口的22%。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浙江(10.9%)、陕西(10.7%)、广西(10.1%),这四省大约占石姓总人口的54%;其次分布于湖北(6.6%)、河北(6.3%)、湖南(5%),这三省的石姓又集中了18%。宋、元、明600余年,由于战乱,石姓在北方遭到重大的创伤,人口急剧减少。石姓的分布总格局发生了变化,其人口向四方迁移。石姓的河南中心消失,调整为四块石姓的聚集地。
  当代石姓的人口已达420万,为全国第六十三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5%。从明朝至今600多年中石姓人口由31万激增到420万,达13倍多。全国人口增长了13倍。石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一致,1000年石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山东、河北三省,大约占石姓总人口的40%;其次分布于陕西、辽宁、河南、湖北、湖南,这五省又集中了31%。四川居住了石姓总人口的15.3%,为石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0.5%。全国形成了以西部四川和北部鲁冀为中心的两块石姓聚集区。在这600年间,石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较大的区别,主要的流动是由东南向中原的强劲回迁,以及南部向四川的迁移。
  当代石姓的分布频率
  石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四川、陕甘宁大部、华北和东北大部,每平方公里的石姓人口达到0.7人以上,中心地区可达2.1人以上。石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8.2.4A)表明:密度最高的(0.7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5.8%,石姓人口大约248.4万;0.35-0.7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6.9%,石姓人口134.6万;不足0.3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7.3%,石姓人口37万。
  石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石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8.2.4B)表明:石姓在长江以北、西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在云贵川大部、青海东部、陕甘宁大部、华北大部、辽宁大部、内蒙古东北地区,石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最高,在0.4%以上,特别在中心地区,这个比例可达到1.2%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7%;在四川西部、广西北部、贵州南部、湖南中部、湖北东部、江西大部、福建北部、浙江西部、安徽、河南东部、江苏北部、山东南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辽宁西部、吉林大部、黑龙江大部,石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0.4%,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30.4%;在其他地区,石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2%,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2.6%,其中比例不足0.1%的地区约占了26%。
  血型分布特征
  石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132万,占31.4%;A型120万,占28.6%;B型127万,占30.2%;AB型41万,占9.8%。石姓总人口420万。
  川黔陕甘宁大部、湖南西北、豫鄂西部、山西西南和东部、鲁冀辽、内蒙古东南和东北、吉林大部、黑龙江大部地区是石姓分布比较常见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5.8%,石姓248.4万,约占石姓总人口的59.1%。O型77.2万,A型70.4万,B型76.1万,AB型24.7万。
  云南北部、四川西部、青海东部、陕甘宁北部、山西中部、苏皖、江西北部、浙江西北、福建北部、河南东部、内蒙古中部、吉林东北、黑龙江东南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6.9%,石姓134.6万,约占总石姓人口的32%。O型42.1万,A型38.8万,B型40.6万,AB型13.1万。
  其他地区为石姓分布较少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47.3%,石姓37万,约占石姓总人口的8.9%。O型12.7万,A型10.8万,B型10.3万,AB型3.2万。

知识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姓氏群体遗传(绪论、姓氏分布、遗传地形图、姓氏与血型),当代大姓及其分布规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