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东部薛姓历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2559
颗粒名称: 西北东部薛姓历史
分类号: K810.2
页数: 5
页码: 314-318
摘要: 西北东部薛姓历史概括了薛姓的起源与演变、历史上薛姓的分布和迁移、当代薛姓的分布频率、血型分布特征。薛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八十个大姓之一,在江苏和秦晋地区有一定的影响。薛姓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42%,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薛的人至少有42个,总人口大约在500万。
关键词: 姓氏 西北东部 分布规律

内容

薛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八十个大姓之一,在江苏和秦晋地区有一定的影响。薛姓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42%,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薛的人至少有42个,总人口大约在50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薛姓历代名人235名,占名人总数的0.52%,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四十位;薛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66%,排在并列第三十五位;薛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38%,排在第五十四位。
  薛姓的重要历史人物有:战国楚令尹薛倪,西汉千户侯薛鉴,东汉千乘太守薛汉,三国东吴名士薛综,隋朝诗人薛道衡、大将薛世雄、西秦霸王薛举,唐朝名将薛仁贵、书画家薛稷、诗人薛据、薛涛、文学家薛用弱、宰相薛振、薛讷,北宋史学家薛居正、书法家薛绍彭,南宋金石学家兼文字学家薛尚功、学者薛季宣,明朝学者薛瑄、医学家薛立斋、散曲家薛论道,清朝医学家薛雪、象棋国手薛丙、法学家薛允升、外交官薛福成,民国实业家薛南溟。
  薛姓的起源与演变
  构成当代汉族薛姓主要有三大系:任姓、妫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源自任姓。黄帝与四妃嫫母生有二子,苍林、禺阳。禺阳(也作禹阳,一说为黄帝之孙颛顼之少子阳)也称禺虢,受封于任,古城在今河北任邱西北,后南移山东济宁东南。任氏族也是黄帝时代十二个重要氏族之一,地处东临东夷族,禺阳是任氏族的首领,任姓之祖。禺阳的直系后裔奚仲是夏后氏禹的车正。车正是夏朝设置的官名,为车官之长。奚仲被封于薛,在今山东滕州东南,建立了薛侯国,成为夏朝的从属部落,居薛为夏王制造车辆,后来南迁到邳,今山东微山西北。商汤灭夏桀,奚仲的后裔仲虺为商王汤的左相,复居薛,此薛地在山东微山与滕州之间。到商朝末期,仲虺的后裔成,移国于挚,在今河南汝南东南,改国号为挚。周文王之父娶其女太任为妻,生子姬昌。周武王灭商后,封成的后裔为薛侯,以奉奚仲之祀,后改称伯爵,到春秋后期薛国南迁于下邳,今江苏邳州西南。薛国历经夏、商、周三朝64代,到战国中期为齐国所灭,公子登出奔楚国,楚怀王以沛地赐予公子登为食邑,古城在今安徽宿州西北,子孙以国为氏。任姓薛氏至少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薛的普遍使用是在国亡之后,这至少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第二支,出自妫姓。公元前672年,陈厉公之子陈完,也称陈敬仲,因陈国发生内乱而出奔齐国,不欲称本国号,故改陈为田氏。齐景公以后,陈完后裔世代为齐相重臣。公元前410年,裔孙悼子建立田齐,公元前379年姜姓齐国灭亡。到战国后期,齐湣王封齐相田婴于薛,即旧薛国之地。田婴之子田文袭封,仍以薛为食邑,号孟尝君。秦灭六国,建立秦朝,田文之后失去封邑,子孙分散。田文之孙田国、田陵之族南迁竹邑,今安徽宿州西北,与任姓薛人相聚,遂改姓为薛。妫姓薛氏的历史有2300年。
  第三支,系出外族的改姓。薛姓也是一族由多民族来源组成的中国大姓。两汉魏晋南北朝时,北方长期处于战乱,政权频繁更迭,中原人群多次向南大迁移,北方民族大批进入中原,中原汉族中开始融入了大量的北方民族的血液,薛姓中也流入外族人的基因。最著名的事件有:西汉时,四川蜀族是与胡、氐、丁零族等同的民族,薛部落是蜀族中的强大氏族,后北迁居于河东之汾阴,今山西万荣县西南庙前村北古城,到东晋末已形成了著名的河东薛氏,不久全部成为汉族;北魏时匈奴的吐京胡中也有薛姓部落;鲜卑高车族薛干部落的叱干氏族集体改汉姓薛,形成河南薛氏;北宋西夏国党项族也有薛姓,后来也成为西北地区的薛姓汉族;清朝满洲人中也有薛姓,世居沈阳,其先为薛姓汉人,入旗满化为满洲人,清朝中期以后,旗人与汉人多为杂居,互相通婚,清末民初,多数族人成为汉人。
  历史上薛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薛姓主要活动于江苏、山东、安徽、河南、河北地区。秦汉时,薛姓已向南北扩散,北抵山西、西至四川、东临东海、南面长江。三国两晋时,薛姓渡过长江南下,入江西、进浙江,西北直到甘肃天水。唐朝初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58姓经江西入福建,以及唐末固始人王审知入闽,薛姓随以河南人群为主力的两次南下移民进入了福建,进而移民广东。清初,薛姓踏上了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薛姓大约有3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排在第四十一位。薛姓第一大省是山西,约占全国薛姓总人口的41%,占山西省总人口的3.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浙江(13%),这两省薛姓大约占全国薛姓总人口的54%;其次分布于四川(9.4%)、河南(7.9%)、福建(5.8%)、山东(4.3%),这四省的薛姓又集中了28%。全国的薛姓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地区,形成了以山西的北方、浙江的东南、西部的四川为中心的三块薛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薛姓大约有2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排在第七十四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薛姓人口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减少了。明朝以前,薛姓的主力一直在北方,宋、元、明时期北方连续不断的战争,使薛姓人群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明朝时期,江苏为薛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薛姓总人口的30.6%,占江苏省总人口的0.7%。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陕西(14.4%)、浙江(14%)、山西(12.5%)四省,大约占全国薛姓总人口的71%;其次分布于河北(6.1%)、广东(6%)、山东(5.2%),这三省的薛姓又集中了17%。宋、元、明期间,薛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向西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南方江浙、北部秦晋两块薛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薛姓的人口已达504万,是全国第四十八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2%。从明朝至今600余年中薛姓人口由27万增加到500余万,大约18倍多,全国人口增长了13倍,薛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18.9%)、陕西(13.1%)、山西(12%)三省,大约占全国薛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河北(9.9%)、福建(9%)、安徽(4.9%)、上海(4.4%)、河南(4.2%),五省的薛姓又集中了32%。江苏为薛姓第一大省,占江苏省总人口的1.2%。全国形成了东南苏皖、西北秦晋两块薛姓聚集区。在近600年期间,薛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其特点是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
  当代薛姓的分布频率
  薛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苏皖浙鲁大部、冀晋秦宁大部、豫鄂西部、甘肃东部、四川东北、闽粤赣交汇地区,每平方公里的薛姓人口达到1.2人以上,苏中、陕南的中心地区可达到3.6人以上。薛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8.2.3A)表明:密度最高的(1.2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2.4%,薛姓人口大约214.5万;0.6-1.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1.1%,薛姓人口大约179.3万;不足0.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6.5%,薛姓人口大约110.2万。
  薛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薛姓在长江以北、辽河以西、青海西宁以东的广大地区,以及东南地区是比较能见到的姓氏之一。薛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8.2.3B)表明:在江苏大部、陕西、山西、宁夏东部、甘肃东部、河北西部、内蒙古中部、福建西南,薛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0.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1.2%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9.3%。在皖浙鲁三省、豫鄂赣闽大部、粤东、川北、甘肃中部、宁夏西部、内蒙古中部和东北、河北大部、辽宁西部、吉林东部、黑龙江东部和西北、新疆西北、台湾南部、广西中部、广东东部,薛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0.6%,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8.8%。其他地区,薛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2%,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61.9%,其中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以下的占了国土面积的37%。
  血型分布特征
  薛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161.9万,占32.1%;A型143.1万,占28.4%;B型151.7万,占30.1%;AB型47.3万,占9.4%。薛姓总人口504万。
  江苏大部、陕西、山西、宁夏东部、甘肃东部、河北西部、内蒙古中部、福建西南是薛姓人口最密集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9.3%,薛姓168.9万,约占薛姓总人口的33.5%。0型54.8万,A型46.9万,B型51.6万,AB型15.6万。
  皖浙鲁三省、豫鄂赣闽大部、粤东、川北、甘肃中部、宁夏西部、内蒙古中部和东北部、河北大部、辽宁西部、吉林东部、黑龙江东部和西北、新疆西北、台湾南部、广西中部、广东东部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8.8%,薛姓241.7万,约占薛姓总人口的48%。O型77.4万,A型69万,B型72.5万,AB型22.8万。
  其他地区是薛姓分布较少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61.9%,薛姓93.4万,约占薛姓总人口的18.5%。O型29.7万,A型27.2万,B型27.6万,AB型8.9万。

知识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姓氏群体遗传(绪论、姓氏分布、遗传地形图、姓氏与血型),当代大姓及其分布规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