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东部魏姓历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2554
颗粒名称: 西北东部魏姓历史
分类号: K810.2
页数: 4
页码: 310-313
摘要: 西北东部魏姓历史概括了魏姓的起源与演变、历史上魏姓的分布和迁移、当代魏姓的分布频率、血型分布特征。魏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五十个姓氏之一,在秦川、冀鲁地区有优势。魏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45%,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魏的人至少有45个,总人口大约在500余万。
关键词: 姓氏 西北东部 分布规律

内容

魏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五十个姓氏之一,在秦川、冀鲁地区有优势。魏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45%,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魏的人至少有45个,总人口大约在500余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魏姓历代名人224名,占名人总数的0.49%,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四十五位;魏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61%,排在并列第四十一位;魏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33%,排在并列第六十一位。
  历史上魏姓的主要人物有:春秋晋国大夫魏犨、魏颗、魏绛,战国魏文侯魏斯、信陵君魏无忌、秦相魏冉,西汉名将魏豹、大臣魏相、钜鹿太守魏歆,三国蜀汉大将魏延,南北朝北齐史学家魏收,唐朝有宰相魏玄同、魏徵、魏谟、魏元忠、魏知古、魏扶,北宋诗人魏野,南宋名将魏胜、学者魏了翁,明朝戏曲音乐家魏良辅,清朝大臣魏裔介、魏象枢、散文家魏禧、思想家、史学家兼文学家魏源、文学家魏秀仁,当代医学微生物学家魏曦、语言学家魏建功。
  魏姓的起源与演变
  构成当代汉族魏姓主要有四大支:隗姓、姬姓、芈姓和外族改姓。
  第一支源出隗姓。在西北古代氏族中,为了祈求神明保佑五谷丰登,一群巫女头顶一串高高的禾草扎成的高帽,在巫师的率领下狂跳。这种全部落均参与的傩舞祭神的习俗,称为魏,这种巫女所戴的头饰也称魏,魏与鬼神有关,擅长此技的人群所居的地方称魏地。在夏商时期,西北部落的隗姓鬼方中一支居住于魏地的部落最终发展成了国家,即魏国。商末隗姓魏国在今陕西兴平西的马巍坡,地处秦岭首阳山的北麓、渭河中游。商末周文王灭隗姓魏国,子孙以国为氏。隗姓魏氏的历史至少有4000年。隗姓魏国,国小势弱,不见于经传,隗姓魏人事实上湮没于姬姓魏人之中。
  第二支源自姬姓。商末周文王占领隗姓魏国之地,封与亲属在魏国,这是姬姓魏国的始封之地。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毕公高于毕,在今陕西咸阳北,是为毕国。迁封魏国于山西芮城东北的魏城。春秋时,毕公高的后裔毕万辅佐晋献公,于公元前661年灭了姬姓的耿、霍、魏等小国,晋献公封毕万于魏地,建立了另一个姬姓魏国。传至十二世孙魏斯,于公元前403年自立为诸侯,公元前445年称魏文侯。公元前369年,魏惠王与韩、赵一起瓜分了晋国,建立了强大的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再传三世到魏王假,于公元前225年被秦始皇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姬姓魏氏的历史至少有3100多年,普遍使用魏姓是在国亡之后,这也有2200多年的历史。
  第三支源自芈姓。战国时秦国大臣穰侯魏冉,是秦昭王母宣太后之弟,为芈姓之后裔。秦武王去世后,秦国发生了内乱,魏冉拥立武王之异母弟嬴则,是为秦昭王。魏冉初为将军,后长期任秦相,封于穰,今河南邓州,号穰侯。五国合纵破齐国后,加封陶邑,今山东定陶北。魏冉之族当为芈姓魏氏,这支魏姓的历史至少也有2300多年。
  第四支出自外族的改姓,我国的魏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外族加入魏姓群体的事件主要有:南北朝西魏氐人有魏姓,清朝满洲八旗姓倭彻赫氏族集体改为汉姓魏,族人后多成为汉族。
  历史上魏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魏姓最初活跃于陕西、山西、河南地区。两汉至唐朝,魏姓主要的活动地区在北方和中原。唐朝以后,魏姓已经进入了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四川以及两广地区和福建,尤其是中原两次南下移民福建时,魏姓大批进入闽南。明末永乐年间魏姓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魏姓大约有34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4%,排在第五十一位。魏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魏姓总人口的17%,占四川总人口的0.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江西、山东、河南、安徽,这五省魏姓大约占全国魏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河北、江苏、福建,这三省的魏姓又集中了21%。全国形成了以四川、赣皖苏、鲁豫冀为中心的三大块魏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魏姓大约有4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9%,为明朝第四十八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魏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600年中魏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32%,净增加了11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19.6%)、江苏(12%)、江西(11.8%),这三省魏姓大约占魏姓总人口的43%;其次分布于浙江(9.5%)、山东(9.5%)、湖北(6.8%)、河北(6.5%),这四省的魏姓又集中了32%。福建为魏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1.5%。宋、元、明600余年,魏姓的分布总格局的变化是:其人口主要向江南地区迁移。全国形成了闽赣、苏浙鲁二大块魏姓聚集区。
  当代魏姓的人口已达到540万,列在全国第四十五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5%。从明朝至今600多年中魏姓人口由45万激增到540万,增长了12倍多。全国人口增长了13倍。魏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000余年中魏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北两省,大约占魏姓总人口的24.6%;其次分布于陕西、山东、河南、江苏、黑龙江、吉林、安徽,这七省又集中了47.4%。四川为当代魏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魏姓总人口的13.3%,占省总人口的0.6%。全国魏姓的分布形成了川秦、冀鲁两块魏姓聚集区。在600多年间,魏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人群回迁十分的强劲,尤其突出向西部四川的迁移。
  当代魏姓的分布频率
  魏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8.2.2A)表明:魏姓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四川大部、陕甘宁大部、青海东部、湖北西部、贵州西北、苏皖鲁冀大部、内蒙古东部、东北三省,每平方公里的魏姓人口达到0.8人以上,有的地区可达到2.4人以上。密度最高的(0.8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27.6%,魏姓人口大约360.4万;0.4-0.8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1%,魏姓人口大约128.2万;不足0.4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1.4%,魏姓人口大约51.4万。
  魏姓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的地区,分布很广,但在人群中分布不均衡。魏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8.2.2B)表明:在四川大部、陕甘宁、青海东部、内蒙古大部、湖北西部、河北大部、山东大部、东北大部地区,魏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56%以上,有的达到1.4%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9.4%;在山西、河南、安徽、江苏大部、湖北大部、贵州大部、四川西部、江西东北、福建大部、台湾、山东南部地区,魏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8%-0.56%,覆盖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0.4%;其他地区,魏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不足0.28%,覆盖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50.2%,其中比例在0.1%以下的覆盖面积约占28%。
  血型分布特征
  魏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169万,占31.2%;A型153万,占28.4%;B型166万,占30.7%;AB型52万,占9.7%。魏姓总人口540万。
  四川大部、陕甘宁、青海东部、内蒙古大部、湖北西部、河北大部、山东大部、东北大部地区是魏姓比较集中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29.4%,魏姓356万,约占魏姓总人口的65.9%。O型108.2万,A型99.3万,B型113万,AB型35.5万。
  山西、河南、安徽、江苏大部、湖北大部、贵州大部、四川西部、江西东北、福建大部、台湾、山东南部地区是魏姓分布一般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20.4%,魏姓133万,约占魏姓总人口的24.6%。O型42.8万,A型38.7万,B型38.9万,AB型12.6万。
  其他地区是魏姓人口稀少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50.2%,魏姓51万,约占魏姓总人口的9.5%。O型18万,A型15万,B型14.1万,AB型3.9万。

知识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姓氏群体遗传(绪论、姓氏分布、遗传地形图、姓氏与血型),当代大姓及其分布规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