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东部曹姓历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2549
颗粒名称: 西北东部曹姓历史
分类号: K810.2
页数: 4
页码: 306-309
摘要: 西北东部曹姓历史概括了曹姓的起源与演变、历史上曹姓的分布和迁移、当代曹姓的分布频率、血型分布特征。曹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五十个大姓之一,川甘和中原是曹姓比较兴旺的地区。曹姓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57%,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曹的人至少有57个,总人口大约近700万。
关键词: 姓氏 西北东部 分布规律

内容

曹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五十个大姓之一,川甘和中原是曹姓比较兴旺的地区。曹姓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57%,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曹的人至少有57个,总人口大约近70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曹姓历代名人285名,占名人总数的0.63%,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三十一位;曹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86%,排在第二十二位;曹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67%,排在第三十位。
  曹姓的历代人物有:商纣王左师曹触龙,战国鲁国武士曹沫,西汉丞相曹参,三国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大将军曹仁、诗人曹植、画家曹不兴,南北朝北齐画家曹仲达,唐朝诗人曹邺,宋朝名将曹彬,元朝画家曹知白,明朝文学家曹学佺、画家曹霸、学者曹端,清朝军机大臣曹振镛、小说家曹雪芹、文学家曹寅、诗人曹贞吉、学者曹廷杰,当代铁道电气化专家曹建猷、医家曹炳章、翻译家曹靖华、心理学家曹日昌、生物化学家曹天钦、化学工程学家曹本熹。
  曹姓的起源与演变
  曹姓起源主要有三大支系:高阳氏之裔、姬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为黄帝之裔高阳氏颛顼之后。颛顼后裔祝融氏吴回,吴回之子陆终第五子安,曹姓。曹部落起始居于陕西周至的曹地,因曹地盛产枣子,部落又把枣作为重要食物的来源,所以奉枣为氏族的图腾,枣是曹的原始氏族的徽记,后成为姓,曹部落最终发展成为国家。后来曹人东迁河南灵宝东的曹阳,虞、夏至商初,曹人一直居于曹阳。曹与夏为同族,商灭夏后,曹与商对抗,成为方国,称曹方。商朝初,曹方遭商的征伐,曹人东迁河南滑县东的漕邑。商王盘庚迁都殷,史称殷商,殷即今河南安阳。因漕邑近商的都城,曹人被迫东迁于山东定陶。商末国灭,子孙以国为氏。陆终后裔的曹氏历史至少有4000年,国亡后,普遍使用曹姓的历史也有3000多年。
  据说,商灭曹后,一支曹人南下,越过台湾海峡,进入台湾,成为今台湾高山族中曹部落的先民。居于河南西部灵宝的曹人,商初遭讨伐后,其中一支经河西走廊西迁新疆,在甘肃祁连山之北建立了战国时的“昭武九姓”之一曹国。汉初,因匈奴的压迫,被迫西迁中亚,在阿姆河一带再建曹国,与中亚人混居,形成隋唐时期西域著名的昭武九姓之一。
  第二支系出自姬姓。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少弟叔振铎于曹,伯爵,建都陶丘,即今山东定陶县北。到春秋后期,公元前487年宋景公灭了姬姓曹国,子孙遂以国为氏。姬姓曹氏的历史也有3000多年,国亡之后,普遍使用曹姓也至少有2500年。
  第三支系外族的改姓。我国的曹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有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西域昭武九姓的曹国,为战国后期曹人后裔西迁中亚后与当地人混居的后代。到隋唐时,西域的曹国人进入中国后仍以曹为姓,并加入汉人的集体中。融入曹姓群体中外族主要发生的事件有:西汉匈奴族的曹部落的归顺,宋朝金国的女真人奥敦氏族,西夏党项人中的曹姓,清朝满洲八旗的索佳氏、索绰络氏、鄂托氏等氏族的集体改姓曹。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最终同化为汉族。另外,东汉末夏侯姓改为曹姓,曹操是这支血脉的后裔,其后代十分繁荣昌盛,形成著名郡望的谯国曹姓。
  历史上曹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曹姓主要活动在山东和江苏北部。秦汉时,曹姓已分布于长江以北各省和华东地区。唐朝初和末,中原有两次南下大的移民,曹姓是其中进入福建的中原姓氏之一。唐末宋初,曹姓进入了两广。清初曹姓进入了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曹姓大约有6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81%,排在第二十四位。曹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约占全国曹姓总人口的41.4%,占河北省总人口的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12.4%),这两省曹姓大约占全国曹姓总人口的54%;其次分布于安徽(7.9%)、江西(7.3%)、浙江(7.2%),这三省的曹姓又集中了22%。全国呈现出冀豫、皖赣浙南北两大曹姓聚集地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曹姓大约有6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65%,列为第三十位。宋、元、明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曹姓人口增长值为负值,净减少了2万。明朝以前,曹姓的主力一直在中原和山东,宋、元、明时期北方连续不断的战争,曹姓人群自然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人口减少十分明显。明朝时期,江苏为曹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曹姓总人口的19.3%,占省总人口的1.1%。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山东(13%)、浙江(11.6%)三省,大约占全国曹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江西(8.8%)、安徽(7.5%),这两省的曹姓又集中了16%。宋、元、明600余年,曹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东南地区的曹姓有了稳健的发展。全国重新形成了鲁苏浙赣皖曹姓人口聚集大区。
  当代曹姓的人口已达684万,为全国第三十二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57%。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曹姓人口由61万增加到684万,大约11倍。全国人口增长了13倍。曹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17.5%)、河北(11.4%)、河南(10.6%)三省,大约占全国曹姓总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湖北(7.1%)、江苏(5.8%)、安徽(5%),三省的曹姓又集中了18%。四川为曹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1%。全国重新形成了四川、冀豫鄂两块曹姓高密度聚居区。在近600年期间,曹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西南移民成为最重要的流动方向。
  当代曹姓的分布频率
  曹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四川西部甘肃河西走廊,每平方公里的曹姓人口达到2.1人以上,有的地区高达4.2人以上。曹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8.2.1A)表明:密度最高的(2.1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5%,曹姓人口大约127.2万;0.7-2.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9.7%,曹姓人口大约450万;不足0.7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5.3%,曹姓人口大约106.8万。
  曹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曹姓在西部是常见的姓氏之一。曹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8.2.1B)表明:在四川西部、青海东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曹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2%以上,在四川成都地区、青海南宁地区、甘肃兰州地区,比例高达2.4%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5.9%;在华北、华中、华东、陕甘宁大部、川东、湘赣闽北部、东北三省大部,曹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1.2%,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9.4%;青海湖以西、长江以南的其他地区,曹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4%,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54.7%,其中0.1%以下的地区占了26%。
  血型分布特征
  曹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215.5万,占31.5%;A型199.8万,占29.2%;B型202.9万,占29.7%;AB型65.8万,占9.6%。曹姓总人口684万。
  四川西部、青海东部、甘肃河西走廊是曹姓人口最密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5%,曹姓127.2万,约占曹姓总人口的18.6%。O型40.1万,A型39.7万,B型35.2万,AB型12.2万。
  四川东部、云南北部、贵州西北、晋陕甘宁大部、湘赣浙北部、鲁冀豫、鄂皖苏、辽吉黑、内蒙古东部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39.7%,曹姓450万,约占曹姓总人口的65.8%。O型140.7万,A型129.6万,B型136万,AB型43.7万。
  其他地区是曹姓分布较少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55.3%,曹姓106.8万,约占曹姓总人口的15.6%。O型34.7万,A型30.5万,B型31.7万,AB型9.9万。

知识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姓氏群体遗传(绪论、姓氏分布、遗传地形图、姓氏与血型),当代大姓及其分布规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