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八章 西北地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2546
颗粒名称:
第八章 西北地区
分类号:
K810.2
页数:
27
页码:
304-330
摘要:
西北地区姓氏分布概括了概述、西北东部等。
关键词:
姓氏
西北地区
分布规律
内容
8.1概述
西北地区位于我国的内陆腹地,东起东经114°14',西到东经73°26',南起北纬31°39',北至北纬49°11',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5省区。面积296.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30.9%。2000年人口达9172万,占全国人口的7.08%。在夏朝时西北地区归有虞氏,为“古九州”之雍州和梁州。在商朝时分属于羌、戎、周之属地,春秋战国时西北东部归秦和西羌,北部归戎和翟(狄),河西走廊归月氏和乌孙。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华夏,西北成为中国的版图。
西北自古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6000年前的西安半坡的仰韶文化,5000年前在天水降生了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氏,组成华夏族的炎、黄两帝的姜、姬部落是汉族的主要支源,也发源于陕南的渭河流域。西北不但是汉族起源地,也是西北少数民族土著族群的原居地,而且也是组成中华民族多民族的外来族源的长期的重要进入之地。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汉承秦制,中原的华夏族在“大一统”中由秦人转变为汉人。汉族从其形成时开始,2000年来一直与西北结下了不可分离的关系。秦汉时期,两次由中原移民西北,随后的汉族历史上几次重大的全国性移民,包括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时期,汉族除了向南迁移外,主要是向西和西北地区移民,与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的内迁形成了互动的特别情形。西北地区的汉族,在这种长期与少数民族互动和融合的发展中,形成了当代的西北汉族。
西北汉族的基本特征:方言基本统一,族群结构复杂,内陆性格凸现,民风民俗朴实(徐杰舜《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1999年)。
当代中国100个最常见的大姓中,按姓氏分布集聚和扩散的形状,有6个大姓的分布重心在西北的东部。这6个大姓为:曹、魏、薛、石、白、康,它们的起源的源头中与西北土著或者外来的中亚地区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今全国姓氏的总样本的抽样点为310个,第三章中图3.1为抽样点的详细分布图。西北地区的总抽样点有26个,它们是:
陕西的渭南、西安、彬县、扶风、绥德、柞水、平利、略阳、富平和宜川10个点;
甘肃的兰州、临潭、渭源、金塔、甘谷、泾川、正宁和武威8个点;
青海的湟源和西宁2个点;
宁夏的银川和中宁2个点;
新疆的昌吉、沙湾、乌鲁木齐和泽普4个点。
以下逐一介绍这6大姓的起源,历史迁移,当今分布,遗传血型,名人统计,各姓的绝对分布和相对分布的彩图。
8.2西北东部
8.2.1曹
曹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五十个大姓之一,川甘和中原是曹姓比较兴旺的地区。曹姓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57%,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曹的人至少有57个,总人口大约近70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曹姓历代名人285名,占名人总数的0.63%,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三十一位;曹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86%,排在第二十二位;曹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67%,排在第三十位。
曹姓的历代人物有:商纣王左师曹触龙,战国鲁国武士曹沫,西汉丞相曹参,三国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大将军曹仁、诗人曹植、画家曹不兴,南北朝北齐画家曹仲达,唐朝诗人曹邺,宋朝名将曹彬,元朝画家曹知白,明朝文学家曹学佺、画家曹霸、学者曹端,清朝军机大臣曹振镛、小说家曹雪芹、文学家曹寅、诗人曹贞吉、学者曹廷杰,当代铁道电气化专家曹建猷、医家曹炳章、翻译家曹靖华、心理学家曹日昌、生物化学家曹天钦、化学工程学家曹本熹。
曹姓的起源与演变
曹姓起源主要有三大支系:高阳氏之裔、姬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为黄帝之裔高阳氏颛顼之后。颛顼后裔祝融氏吴回,吴回之子陆终第五子安,曹姓。曹部落起始居于陕西周至的曹地,因曹地盛产枣子,部落又把枣作为重要食物的来源,所以奉枣为氏族的图腾,枣是曹的原始氏族的徽记,后成为姓,曹部落最终发展成为国家。后来曹人东迁河南灵宝东的曹阳,虞、夏至商初,曹人一直居于曹阳。曹与夏为同族,商灭夏后,曹与商对抗,成为方国,称曹方。商朝初,曹方遭商的征伐,曹人东迁河南滑县东的漕邑。商王盘庚迁都殷,史称殷商,殷即今河南安阳。因漕邑近商的都城,曹人被迫东迁于山东定陶。商末国灭,子孙以国为氏。陆终后裔的曹氏历史至少有4000年,国亡后,普遍使用曹姓的历史也有3000多年。
据说,商灭曹后,一支曹人南下,越过台湾海峡,进入台湾,成为今台湾高山族中曹部落的先民。居于河南西部灵宝的曹人,商初遭讨伐后,其中一支经河西走廊西迁新疆,在甘肃祁连山之北建立了战国时的“昭武九姓”之一曹国。汉初,因匈奴的压迫,被迫西迁中亚,在阿姆河一带再建曹国,与中亚人混居,形成隋唐时期西域著名的昭武九姓之一。
第二支系出自姬姓。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少弟叔振铎于曹,伯爵,建都陶丘,即今山东定陶县北。到春秋后期,公元前487年宋景公灭了姬姓曹国,子孙遂以国为氏。姬姓曹氏的历史也有3000多年,国亡之后,普遍使用曹姓也至少有2500年。
第三支系外族的改姓。我国的曹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有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西域昭武九姓的曹国,为战国后期曹人后裔西迁中亚后与当地人混居的后代。到隋唐时,西域的曹国人进入中国后仍以曹为姓,并加入汉人的集体中。融入曹姓群体中外族主要发生的事件有:西汉匈奴族的曹部落的归顺,宋朝金国的女真人奥敦氏族,西夏党项人中的曹姓,清朝满洲八旗的索佳氏、索绰络氏、鄂托氏等氏族的集体改姓曹。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最终同化为汉族。另外,东汉末夏侯姓改为曹姓,曹操是这支血脉的后裔,其后代十分繁荣昌盛,形成著名郡望的谯国曹姓。
历史上曹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曹姓主要活动在山东和江苏北部。秦汉时,曹姓已分布于长江以北各省和华东地区。唐朝初和末,中原有两次南下大的移民,曹姓是其中进入福建的中原姓氏之一。唐末宋初,曹姓进入了两广。清初曹姓进入了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曹姓大约有6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81%,排在第二十四位。曹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约占全国曹姓总人口的41.4%,占河北省总人口的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12.4%),这两省曹姓大约占全国曹姓总人口的54%;其次分布于安徽(7.9%)、江西(7.3%)、浙江(7.2%),这三省的曹姓又集中了22%。全国呈现出冀豫、皖赣浙南北两大曹姓聚集地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曹姓大约有6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65%,列为第三十位。宋、元、明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曹姓人口增长值为负值,净减少了2万。明朝以前,曹姓的主力一直在中原和山东,宋、元、明时期北方连续不断的战争,曹姓人群自然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人口减少十分明显。明朝时期,江苏为曹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曹姓总人口的19.3%,占省总人口的1.1%。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山东(13%)、浙江(11.6%)三省,大约占全国曹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江西(8.8%)、安徽(7.5%),这两省的曹姓又集中了16%。宋、元、明600余年,曹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东南地区的曹姓有了稳健的发展。全国重新形成了鲁苏浙赣皖曹姓人口聚集大区。
当代曹姓的人口已达684万,为全国第三十二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57%。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曹姓人口由61万增加到684万,大约11倍。全国人口增长了13倍。曹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17.5%)、河北(11.4%)、河南(10.6%)三省,大约占全国曹姓总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湖北(7.1%)、江苏(5.8%)、安徽(5%),三省的曹姓又集中了18%。四川为曹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1%。全国重新形成了四川、冀豫鄂两块曹姓高密度聚居区。在近600年期间,曹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西南移民成为最重要的流动方向。
当代曹姓的分布频率
曹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四川西部甘肃河西走廊,每平方公里的曹姓人口达到2.1人以上,有的地区高达4.2人以上。曹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8.2.1A)表明:密度最高的(2.1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5%,曹姓人口大约127.2万;0.7-2.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9.7%,曹姓人口大约450万;不足0.7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5.3%,曹姓人口大约106.8万。
曹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曹姓在西部是常见的姓氏之一。曹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8.2.1B)表明:在四川西部、青海东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曹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2%以上,在四川成都地区、青海南宁地区、甘肃兰州地区,比例高达2.4%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5.9%;在华北、华中、华东、陕甘宁大部、川东、湘赣闽北部、东北三省大部,曹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1.2%,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9.4%;青海湖以西、长江以南的其他地区,曹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4%,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54.7%,其中0.1%以下的地区占了26%。
血型分布特征
曹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215.5万,占31.5%;A型199.8万,占29.2%;B型202.9万,占29.7%;AB型65.8万,占9.6%。曹姓总人口684万。
四川西部、青海东部、甘肃河西走廊是曹姓人口最密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5%,曹姓127.2万,约占曹姓总人口的18.6%。O型40.1万,A型39.7万,B型35.2万,AB型12.2万。
四川东部、云南北部、贵州西北、晋陕甘宁大部、湘赣浙北部、鲁冀豫、鄂皖苏、辽吉黑、内蒙古东部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39.7%,曹姓450万,约占曹姓总人口的65.8%。O型140.7万,A型129.6万,B型136万,AB型43.7万。
其他地区是曹姓分布较少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55.3%,曹姓106.8万,约占曹姓总人口的15.6%。O型34.7万,A型30.5万,B型31.7万,AB型9.9万。
8.2.2魏
魏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五十个姓氏之一,在秦川、冀鲁地区有优势。魏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45%,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魏的人至少有45个,总人口大约在500余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魏姓历代名人224名,占名人总数的0.49%,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四十五位;魏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61%,排在并列第四十一位;魏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33%,排在并列第六十一位。
历史上魏姓的主要人物有:春秋晋国大夫魏犨、魏颗、魏绛,战国魏文侯魏斯、信陵君魏无忌、秦相魏冉,西汉名将魏豹、大臣魏相、钜鹿太守魏歆,三国蜀汉大将魏延,南北朝北齐史学家魏收,唐朝有宰相魏玄同、魏徵、魏谟、魏元忠、魏知古、魏扶,北宋诗人魏野,南宋名将魏胜、学者魏了翁,明朝戏曲音乐家魏良辅,清朝大臣魏裔介、魏象枢、散文家魏禧、思想家、史学家兼文学家魏源、文学家魏秀仁,当代医学微生物学家魏曦、语言学家魏建功。
魏姓的起源与演变
构成当代汉族魏姓主要有四大支:隗姓、姬姓、芈姓和外族改姓。
第一支源出隗姓。在西北古代氏族中,为了祈求神明保佑五谷丰登,一群巫女头顶一串高高的禾草扎成的高帽,在巫师的率领下狂跳。这种全部落均参与的傩舞祭神的习俗,称为魏,这种巫女所戴的头饰也称魏,魏与鬼神有关,擅长此技的人群所居的地方称魏地。在夏商时期,西北部落的隗姓鬼方中一支居住于魏地的部落最终发展成了国家,即魏国。商末隗姓魏国在今陕西兴平西的马巍坡,地处秦岭首阳山的北麓、渭河中游。商末周文王灭隗姓魏国,子孙以国为氏。隗姓魏氏的历史至少有4000年。隗姓魏国,国小势弱,不见于经传,隗姓魏人事实上湮没于姬姓魏人之中。
第二支源自姬姓。商末周文王占领隗姓魏国之地,封与亲属在魏国,这是姬姓魏国的始封之地。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毕公高于毕,在今陕西咸阳北,是为毕国。迁封魏国于山西芮城东北的魏城。春秋时,毕公高的后裔毕万辅佐晋献公,于公元前661年灭了姬姓的耿、霍、魏等小国,晋献公封毕万于魏地,建立了另一个姬姓魏国。传至十二世孙魏斯,于公元前403年自立为诸侯,公元前445年称魏文侯。公元前369年,魏惠王与韩、赵一起瓜分了晋国,建立了强大的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再传三世到魏王假,于公元前225年被秦始皇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姬姓魏氏的历史至少有3100多年,普遍使用魏姓是在国亡之后,这也有2200多年的历史。
第三支源自芈姓。战国时秦国大臣穰侯魏冉,是秦昭王母宣太后之弟,为芈姓之后裔。秦武王去世后,秦国发生了内乱,魏冉拥立武王之异母弟嬴则,是为秦昭王。魏冉初为将军,后长期任秦相,封于穰,今河南邓州,号穰侯。五国合纵破齐国后,加封陶邑,今山东定陶北。魏冉之族当为芈姓魏氏,这支魏姓的历史至少也有2300多年。
第四支出自外族的改姓,我国的魏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外族加入魏姓群体的事件主要有:南北朝西魏氐人有魏姓,清朝满洲八旗姓倭彻赫氏族集体改为汉姓魏,族人后多成为汉族。
历史上魏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魏姓最初活跃于陕西、山西、河南地区。两汉至唐朝,魏姓主要的活动地区在北方和中原。唐朝以后,魏姓已经进入了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四川以及两广地区和福建,尤其是中原两次南下移民福建时,魏姓大批进入闽南。明末永乐年间魏姓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魏姓大约有34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4%,排在第五十一位。魏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魏姓总人口的17%,占四川总人口的0.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江西、山东、河南、安徽,这五省魏姓大约占全国魏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河北、江苏、福建,这三省的魏姓又集中了21%。全国形成了以四川、赣皖苏、鲁豫冀为中心的三大块魏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魏姓大约有4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9%,为明朝第四十八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魏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600年中魏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32%,净增加了11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19.6%)、江苏(12%)、江西(11.8%),这三省魏姓大约占魏姓总人口的43%;其次分布于浙江(9.5%)、山东(9.5%)、湖北(6.8%)、河北(6.5%),这四省的魏姓又集中了32%。福建为魏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1.5%。宋、元、明600余年,魏姓的分布总格局的变化是:其人口主要向江南地区迁移。全国形成了闽赣、苏浙鲁二大块魏姓聚集区。
当代魏姓的人口已达到540万,列在全国第四十五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5%。从明朝至今600多年中魏姓人口由45万激增到540万,增长了12倍多。全国人口增长了13倍。魏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000余年中魏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北两省,大约占魏姓总人口的24.6%;其次分布于陕西、山东、河南、江苏、黑龙江、吉林、安徽,这七省又集中了47.4%。四川为当代魏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魏姓总人口的13.3%,占省总人口的0.6%。全国魏姓的分布形成了川秦、冀鲁两块魏姓聚集区。在600多年间,魏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人群回迁十分的强劲,尤其突出向西部四川的迁移。
当代魏姓的分布频率
魏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8.2.2A)表明:魏姓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四川大部、陕甘宁大部、青海东部、湖北西部、贵州西北、苏皖鲁冀大部、内蒙古东部、东北三省,每平方公里的魏姓人口达到0.8人以上,有的地区可达到2.4人以上。密度最高的(0.8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27.6%,魏姓人口大约360.4万;0.4-0.8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1%,魏姓人口大约128.2万;不足0.4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1.4%,魏姓人口大约51.4万。
魏姓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的地区,分布很广,但在人群中分布不均衡。魏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8.2.2B)表明:在四川大部、陕甘宁、青海东部、内蒙古大部、湖北西部、河北大部、山东大部、东北大部地区,魏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56%以上,有的达到1.4%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9.4%;在山西、河南、安徽、江苏大部、湖北大部、贵州大部、四川西部、江西东北、福建大部、台湾、山东南部地区,魏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8%-0.56%,覆盖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0.4%;其他地区,魏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不足0.28%,覆盖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50.2%,其中比例在0.1%以下的覆盖面积约占28%。
血型分布特征
魏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169万,占31.2%;A型153万,占28.4%;B型166万,占30.7%;AB型52万,占9.7%。魏姓总人口540万。
四川大部、陕甘宁、青海东部、内蒙古大部、湖北西部、河北大部、山东大部、东北大部地区是魏姓比较集中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29.4%,魏姓356万,约占魏姓总人口的65.9%。O型108.2万,A型99.3万,B型113万,AB型35.5万。
山西、河南、安徽、江苏大部、湖北大部、贵州大部、四川西部、江西东北、福建大部、台湾、山东南部地区是魏姓分布一般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20.4%,魏姓133万,约占魏姓总人口的24.6%。O型42.8万,A型38.7万,B型38.9万,AB型12.6万。
其他地区是魏姓人口稀少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50.2%,魏姓51万,约占魏姓总人口的9.5%。O型18万,A型15万,B型14.1万,AB型3.9万。
8.2.3薛
薛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八十个大姓之一,在江苏和秦晋地区有一定的影响。薛姓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42%,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薛的人至少有42个,总人口大约在50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薛姓历代名人235名,占名人总数的0.52%,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四十位;薛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66%,排在并列第三十五位;薛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38%,排在第五十四位。
薛姓的重要历史人物有:战国楚令尹薛倪,西汉千户侯薛鉴,东汉千乘太守薛汉,三国东吴名士薛综,隋朝诗人薛道衡、大将薛世雄、西秦霸王薛举,唐朝名将薛仁贵、书画家薛稷、诗人薛据、薛涛、文学家薛用弱、宰相薛振、薛讷,北宋史学家薛居正、书法家薛绍彭,南宋金石学家兼文字学家薛尚功、学者薛季宣,明朝学者薛瑄、医学家薛立斋、散曲家薛论道,清朝医学家薛雪、象棋国手薛丙、法学家薛允升、外交官薛福成,民国实业家薛南溟。
薛姓的起源与演变
构成当代汉族薛姓主要有三大系:任姓、妫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源自任姓。黄帝与四妃嫫母生有二子,苍林、禺阳。禺阳(也作禹阳,一说为黄帝之孙颛顼之少子阳)也称禺虢,受封于任,古城在今河北任邱西北,后南移山东济宁东南。任氏族也是黄帝时代十二个重要氏族之一,地处东临东夷族,禺阳是任氏族的首领,任姓之祖。禺阳的直系后裔奚仲是夏后氏禹的车正。车正是夏朝设置的官名,为车官之长。奚仲被封于薛,在今山东滕州东南,建立了薛侯国,成为夏朝的从属部落,居薛为夏王制造车辆,后来南迁到邳,今山东微山西北。商汤灭夏桀,奚仲的后裔仲虺为商王汤的左相,复居薛,此薛地在山东微山与滕州之间。到商朝末期,仲虺的后裔成,移国于挚,在今河南汝南东南,改国号为挚。周文王之父娶其女太任为妻,生子姬昌。周武王灭商后,封成的后裔为薛侯,以奉奚仲之祀,后改称伯爵,到春秋后期薛国南迁于下邳,今江苏邳州西南。薛国历经夏、商、周三朝64代,到战国中期为齐国所灭,公子登出奔楚国,楚怀王以沛地赐予公子登为食邑,古城在今安徽宿州西北,子孙以国为氏。任姓薛氏至少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薛的普遍使用是在国亡之后,这至少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第二支,出自妫姓。公元前672年,陈厉公之子陈完,也称陈敬仲,因陈国发生内乱而出奔齐国,不欲称本国号,故改陈为田氏。齐景公以后,陈完后裔世代为齐相重臣。公元前410年,裔孙悼子建立田齐,公元前379年姜姓齐国灭亡。到战国后期,齐湣王封齐相田婴于薛,即旧薛国之地。田婴之子田文袭封,仍以薛为食邑,号孟尝君。秦灭六国,建立秦朝,田文之后失去封邑,子孙分散。田文之孙田国、田陵之族南迁竹邑,今安徽宿州西北,与任姓薛人相聚,遂改姓为薛。妫姓薛氏的历史有2300年。
第三支,系出外族的改姓。薛姓也是一族由多民族来源组成的中国大姓。两汉魏晋南北朝时,北方长期处于战乱,政权频繁更迭,中原人群多次向南大迁移,北方民族大批进入中原,中原汉族中开始融入了大量的北方民族的血液,薛姓中也流入外族人的基因。最著名的事件有:西汉时,四川蜀族是与胡、氐、丁零族等同的民族,薛部落是蜀族中的强大氏族,后北迁居于河东之汾阴,今山西万荣县西南庙前村北古城,到东晋末已形成了著名的河东薛氏,不久全部成为汉族;北魏时匈奴的吐京胡中也有薛姓部落;鲜卑高车族薛干部落的叱干氏族集体改汉姓薛,形成河南薛氏;北宋西夏国党项族也有薛姓,后来也成为西北地区的薛姓汉族;清朝满洲人中也有薛姓,世居沈阳,其先为薛姓汉人,入旗满化为满洲人,清朝中期以后,旗人与汉人多为杂居,互相通婚,清末民初,多数族人成为汉人。
历史上薛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薛姓主要活动于江苏、山东、安徽、河南、河北地区。秦汉时,薛姓已向南北扩散,北抵山西、西至四川、东临东海、南面长江。三国两晋时,薛姓渡过长江南下,入江西、进浙江,西北直到甘肃天水。唐朝初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58姓经江西入福建,以及唐末固始人王审知入闽,薛姓随以河南人群为主力的两次南下移民进入了福建,进而移民广东。清初,薛姓踏上了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薛姓大约有3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排在第四十一位。薛姓第一大省是山西,约占全国薛姓总人口的41%,占山西省总人口的3.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浙江(13%),这两省薛姓大约占全国薛姓总人口的54%;其次分布于四川(9.4%)、河南(7.9%)、福建(5.8%)、山东(4.3%),这四省的薛姓又集中了28%。全国的薛姓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地区,形成了以山西的北方、浙江的东南、西部的四川为中心的三块薛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薛姓大约有2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排在第七十四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薛姓人口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减少了。明朝以前,薛姓的主力一直在北方,宋、元、明时期北方连续不断的战争,使薛姓人群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明朝时期,江苏为薛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薛姓总人口的30.6%,占江苏省总人口的0.7%。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陕西(14.4%)、浙江(14%)、山西(12.5%)四省,大约占全国薛姓总人口的71%;其次分布于河北(6.1%)、广东(6%)、山东(5.2%),这三省的薛姓又集中了17%。宋、元、明期间,薛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向西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南方江浙、北部秦晋两块薛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薛姓的人口已达504万,是全国第四十八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2%。从明朝至今600余年中薛姓人口由27万增加到500余万,大约18倍多,全国人口增长了13倍,薛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18.9%)、陕西(13.1%)、山西(12%)三省,大约占全国薛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河北(9.9%)、福建(9%)、安徽(4.9%)、上海(4.4%)、河南(4.2%),五省的薛姓又集中了32%。江苏为薛姓第一大省,占江苏省总人口的1.2%。全国形成了东南苏皖、西北秦晋两块薛姓聚集区。在近600年期间,薛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其特点是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
当代薛姓的分布频率
薛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苏皖浙鲁大部、冀晋秦宁大部、豫鄂西部、甘肃东部、四川东北、闽粤赣交汇地区,每平方公里的薛姓人口达到1.2人以上,苏中、陕南的中心地区可达到3.6人以上。薛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8.2.3A)表明:密度最高的(1.2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2.4%,薛姓人口大约214.5万;0.6-1.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1.1%,薛姓人口大约179.3万;不足0.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6.5%,薛姓人口大约110.2万。
薛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薛姓在长江以北、辽河以西、青海西宁以东的广大地区,以及东南地区是比较能见到的姓氏之一。薛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8.2.3B)表明:在江苏大部、陕西、山西、宁夏东部、甘肃东部、河北西部、内蒙古中部、福建西南,薛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0.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1.2%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9.3%。在皖浙鲁三省、豫鄂赣闽大部、粤东、川北、甘肃中部、宁夏西部、内蒙古中部和东北、河北大部、辽宁西部、吉林东部、黑龙江东部和西北、新疆西北、台湾南部、广西中部、广东东部,薛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0.6%,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8.8%。其他地区,薛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2%,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61.9%,其中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以下的占了国土面积的37%。
血型分布特征
薛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161.9万,占32.1%;A型143.1万,占28.4%;B型151.7万,占30.1%;AB型47.3万,占9.4%。薛姓总人口504万。
江苏大部、陕西、山西、宁夏东部、甘肃东部、河北西部、内蒙古中部、福建西南是薛姓人口最密集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9.3%,薛姓168.9万,约占薛姓总人口的33.5%。0型54.8万,A型46.9万,B型51.6万,AB型15.6万。
皖浙鲁三省、豫鄂赣闽大部、粤东、川北、甘肃中部、宁夏西部、内蒙古中部和东北部、河北大部、辽宁西部、吉林东部、黑龙江东部和西北、新疆西北、台湾南部、广西中部、广东东部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8.8%,薛姓241.7万,约占薛姓总人口的48%。O型77.4万,A型69万,B型72.5万,AB型22.8万。
其他地区是薛姓分布较少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61.9%,薛姓93.4万,约占薛姓总人口的18.5%。O型29.7万,A型27.2万,B型27.6万,AB型8.9万。
8.2.4石
石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大姓之一,在川秦、鲁冀地区石姓有一定的影响。石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35%,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石的人至少有35个,总人口大约在42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石姓历代名人187名,占名人总数的0.41%,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五十五位;石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3%,排在并列第七十四位;石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4%,排在第七十七位。
石姓历代重要人物有:春秋鲁国大夫石骀仲,战国中期魏人天文学家石申,东晋末十六国后赵国主石勒,五代后晋高祖石敬瑭,五代北宋之际画家石恪,北宋大将石守信、文学家石延年、石介,元朝戏曲作家石盏德玉(君宝),明朝镇朔大将军石亨,清朝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当代植物生理学家兼农史学家石声汉。
石姓的起源与演变
石姓的渊源主要有三大支:姬姓、子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姬姓。西周初,周成王封其叔康叔于卫,史称卫康叔,卫国在今河南淇县东北,后三移国都,先后向东迁曹、楚丘、帝丘,均在河南北部滑县与濮阳之间。传至卫桓公时,卫康叔的六世孙卫靖伯之孙公孙碏,字石,也称石碏,有大功于卫,世为卫大夫。其后以其字为氏。这支姬姓石氏的历史有2700多年。
春秋初期,郑国公子丰之子公孙段,字子石,其后裔以字为氏。郑文公时大夫石甲父为其后。这支姬姓石氏也有2600多年历史。
春秋后期,晋顷公封公族羊舌肸于杨,今河北宁晋,是为杨氏。羊舌肸之子杨食我,字伯石,也称杨石,其后代以字为氏。这支姬姓石氏有2500多年历史。
第二支源出子姓。周成王时,封纣王之兄微子启之孙稽,为宋公,初国都在今河北赵县北,宋公稽之子丁公申继位后,宋国南迁到今河南商丘。春秋后期,宋共公之子公子段,也称褚师段,字子石,其后以字为氏。子姓石氏的历史有2500多年。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我国的石姓同外族的关系十分密切,从秦汉起不断有外族血液流入,是组成我国石姓的重要成分。西汉时西域的石国人进入中国,一直到唐朝时没有间断过,经河西走廊移民西北和四川地区,进而进入中原,最终成为汉族。历史上其他主要发生的事件还有:东晋末前秦氐族的石姓;匈奴别部羯族的石姓;南北朝北魏时鲜卑族乌石兰氏、嗢石兰氏等氏族集体改姓石;五代后晋高祖石敬瑭是为沙陀部人,是太原石氏的先祖;五代前蜀利州司马石处温是波斯人,是万州石氏的先祖。宋朝宜都蛮的石姓;宋朝金国女真人斡勒氏、石盏氏等氏族均改为汉姓石。清朝满洲八旗瓜尔佳氏、倭赫氏、石佳氏、倭勒氏等氏族有集体或部分改为汉姓石。
历史上石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石姓主要活动在北方地区,两汉时期,由西域石国等外族的加入,石姓在甘肃、青海的黄河以西活动,随后进入了陕甘宁和川西北,很快南下。到唐朝的两次大的南下移民,石姓进入了东南地区,随后流入了广东。宋、元、明时,石姓基本上已分布于各地。清初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石姓大约40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2%,排在第三十八位。河南为石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石姓总人口的17.5%,占河南总人口的0.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广西、浙江、四川,这五省占石姓总人口的66%;其次分布于河北、山西、广东、甘肃,这四省的石姓又集中了26%。石姓的分布是围绕河南中心,形成北晋冀鲁、东南浙江、南方两广、西部陇川的石姓聚集区域,石姓的主力在北方。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石姓大约3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3%,排在第六十九位。宋、元、明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石姓人口增长率为负值,人口净减少了9万。山东为石姓第一大省,约占总石姓人口的22%。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浙江(10.9%)、陕西(10.7%)、广西(10.1%),这四省大约占石姓总人口的54%;其次分布于湖北(6.6%)、河北(6.3%)、湖南(5%),这三省的石姓又集中了18%。宋、元、明600余年,由于战乱,石姓在北方遭到重大的创伤,人口急剧减少。石姓的分布总格局发生了变化,其人口向四方迁移。石姓的河南中心消失,调整为四块石姓的聚集地。
当代石姓的人口已达420万,为全国第六十三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5%。从明朝至今600多年中石姓人口由31万激增到420万,达13倍多。全国人口增长了13倍。石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一致,1000年石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山东、河北三省,大约占石姓总人口的40%;其次分布于陕西、辽宁、河南、湖北、湖南,这五省又集中了31%。四川居住了石姓总人口的15.3%,为石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0.5%。全国形成了以西部四川和北部鲁冀为中心的两块石姓聚集区。在这600年间,石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较大的区别,主要的流动是由东南向中原的强劲回迁,以及南部向四川的迁移。
当代石姓的分布频率
石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四川、陕甘宁大部、华北和东北大部,每平方公里的石姓人口达到0.7人以上,中心地区可达2.1人以上。石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8.2.4A)表明:密度最高的(0.7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5.8%,石姓人口大约248.4万;0.35-0.7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6.9%,石姓人口134.6万;不足0.3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7.3%,石姓人口37万。
石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石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8.2.4B)表明:石姓在长江以北、西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在云贵川大部、青海东部、陕甘宁大部、华北大部、辽宁大部、内蒙古东北地区,石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最高,在0.4%以上,特别在中心地区,这个比例可达到1.2%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7%;在四川西部、广西北部、贵州南部、湖南中部、湖北东部、江西大部、福建北部、浙江西部、安徽、河南东部、江苏北部、山东南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辽宁西部、吉林大部、黑龙江大部,石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0.4%,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30.4%;在其他地区,石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2%,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2.6%,其中比例不足0.1%的地区约占了26%。
血型分布特征
石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132万,占31.4%;A型120万,占28.6%;B型127万,占30.2%;AB型41万,占9.8%。石姓总人口420万。
川黔陕甘宁大部、湖南西北、豫鄂西部、山西西南和东部、鲁冀辽、内蒙古东南和东北、吉林大部、黑龙江大部地区是石姓分布比较常见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5.8%,石姓248.4万,约占石姓总人口的59.1%。O型77.2万,A型70.4万,B型76.1万,AB型24.7万。
云南北部、四川西部、青海东部、陕甘宁北部、山西中部、苏皖、江西北部、浙江西北、福建北部、河南东部、内蒙古中部、吉林东北、黑龙江东南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6.9%,石姓134.6万,约占总石姓人口的32%。O型42.1万,A型38.8万,B型40.6万,AB型13.1万。
其他地区为石姓分布较少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47.3%,石姓37万,约占石姓总人口的8.9%。O型12.7万,A型10.8万,B型10.3万,AB型3.2万。
§8.2.5白
白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大姓之一,在川北、秦晋地区白姓有一定的影响。白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29%,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白的人至少有29个,总人口大约在35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白姓历代名人78名,占名人总数的0.17%,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一百一十位;白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13%,排在并列第一百二十一位;白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13%,排在第一百一十位。
白姓历代重要人物有:战国时秦国名将白起、魏国水利专家白圭,南北朝北魏太原太守白邕,唐朝诗人白居易、白行简、宰相白敏中、朔州刺史白道生,五代后周中书令白文珂,元朝戏曲作家白朴,明朝水利专家白英,清朝书法家白云上,北伐名将、民国政府国防部长白崇禧、行政法学家白鹏飞。
白姓的起源与演变
白姓的渊源主要有五大支:古人白阜、姜姓、芈姓、嬴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古人白阜。相传炎帝臣怪义之子白阜,也为炎帝之臣,为神农氏通水脉,其后有白氏。这支白氏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白阜的后裔一直无闻。
第二支源出姜姓。西周初周武王封炎帝后裔姜尚于齐,是为姜姓齐国。春秋时,秦穆王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东拒晋国,西灭十二国,称霸西戎。秦穆公之重臣蹇叔,是为百里奚推荐、用重金从齐国请来的齐国贵族,其子西乞术和白乙丙同为秦国名将,白乙丙之后以字为氏。公元前278年,白乙丙裔孙白起率秦军攻入楚国国都,因功封武安君,后忤昭王,又为相国范雎所忌,赐死于甘肃灵台西的阴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因思念其功,封其子白仲于太原,子孙世为太原人,后来这支白姓发展为白姓中著名的望族。姜姓白氏的历史有2600多年。
第三支出自芈姓。春秋后期楚平王太子建之子胜,在公元前487年被楚惠王封在白邑,在今河南息县包信镇西南,因楚国的邑大夫称公,故称白公胜,其后裔以邑为氏。这支芈姓白氏的历史有2500年。
第四支出自嬴姓。秦文公(公元前765-前716年在位)之子公子白之后裔以其字为氏。这支嬴姓白氏的历史有2700多年。
第五支出自外族的改姓。我国的白姓同外族的关系十分密切,从西汉起不断有外族血液流入,外族的白姓是组成我国白姓的重要成分,历史上发生的主要的事件有:西汉初,龟兹为西域诸国之一,在今新疆库车境,龟兹王室因原居白山而姓白,白山当即今天山,龟兹人入居中原后仍以白为姓;南北朝北魏时,河西胡及山胡,也称稽胡族,为匈奴一支,后发展成为白姓的上党望族;唐朝时突厥人、吐谷浑人、羌人、波斯国人都有白姓,北宋西夏国党项族人、元朝蒙古人也有白姓,这些北方地区外族白姓人群与汉族混居,早已融合同化成了西北的白姓汉族;到清朝时,满洲八旗姓瓜尔佳氏、纳喇氏、巴雅拉氏、拜佳氏、伯苏特氏、拜音哈喇氏、那塔拉氏、齐义氏等氏族集体或部分改为汉姓白,很大一部分也成为东北地区的白姓汉族;据说古代在南方有个白民国,唐朝时在广西博白设置白州,久居此地的土著民以地名为姓,后融入了南下的汉民之中。
历史上白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白姓主要活动在陕西、湖北、河南地区。两汉至唐朝,由于西域和西北民族的白姓加入,白姓在甘肃、青海东部的黄河以西活动,随后进入了陕甘宁和川西北,很快东迁南下进入中原,东部的山东、南部的广西已经有了白姓的分布。到宋、元、明时,白姓基本上已分布于长江南北各地,其主力仍在四川和西北地区。明末白姓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白姓大约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1%,排在第一百二十位以后。陕西为白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白姓总人口的32%,占陕西总人口的0.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陕西、四川,这两省占白姓总人口的62%;其次分布于山东、山西、河南、安徽,这四省的白姓又集中了32%。白姓的分布重心在西部,形成西部秦川晋、东部鲁豫皖两大块白姓聚集区域,白姓的主力在西北。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白姓大约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排在第九十二位。宋、元、明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白姓人口增长率要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率,白姓纯增长率为118%,人口净增加了10万。山西为白姓第一大省,约占白姓总人口的24.4%。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江苏(12.8%)、河北(11.4%)、陕西(10.5%),这四省大约占白姓总人口的59%;其次分布于福建(9.6%)、山东(6.7%)、江西(5.3%)、河南(5%),这四省的白姓又集中了26%。宋、元、明600余年,白姓的分布总格局发生了变化,其人口主要向东、东南、南部地区迁移,全国形成了北部秦晋冀、东方江苏两大块白姓的聚集地。
当代白姓的人口已达348万,为全国第七十三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9%。从明朝至今600多年中白姓人口由19万激增到348万,达18倍多,全国人口增长了13倍,白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宋以降1000余年白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上升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山西、陕西三省,大约占白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河南、河北、内蒙古,这三省区又集中了19%。四川居住了白姓总人口的26.2%,为白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0.8%。全国形成了西北川秦晋的白姓聚集区。在明至今这600余年间,白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较大的区别,主要的流动是由东南向中原、西北的强劲回迁。
当代白姓的分布频率
白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四川大部、陕甘宁大部、山西大部、内蒙古中部,每平方公里的白姓人口达到0.9人以上,川北的中心地区可达2.7人以上。白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8.2.5A)表明:密度最高的(0.9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0.7%,白姓人口大约129.7万;0.45-0.9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8.9%,白姓人口120.1万;不足0.4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0.4%,白姓人口98.2万。
白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白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8.2.5B)表明:白姓在长江以北、太行山以西、玉门关以东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在四川大部、陕甘宁大部、河北西部、内蒙古中部、青海东部地区,白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最高,在0.6%以上,特别在中心地区,这个比例可达到1.2%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4.5%;在四川西南和东南、云南西部、湖北西北、河南、河北大部、吉林大部、黑龙江西部、宁夏西部、新疆西北,白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0.6%,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7.4%;在其他地区,白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2%,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58.1%,其中比例不足0.1%的地区约占了36%。
血型分布特征
白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109.6万,占31.5%;A型100.3万,占28.8%;B型104.7万,占30.1%;AB型33.4万,占9.6%。白姓总人口348万。
四川大部、陕甘宁大部、河北西部、内蒙古中部、青海东部地区是白姓分布比较常见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4.5%,白姓157万,约占白姓总人口的45.1%。O型49.9万,A型45.3万,B型46.9万,AB型14.9万。
四川西南和东南、云南西部、湖北西北、河南、河北大部、吉林大部、黑龙江西部、宁夏西部、新疆西北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7.4%,白姓133.9万,约占白姓总人口的38.5%。O型41.7万,A型38.7万,B型40.5万;AB型13万。
其他地区为白姓分布较少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47%,白姓57.1万,约占白姓总人口的16.4%。O型18万,A型16.3万,B型17.3万,AB型5.5万。
8.2.6康
康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大姓之一,皖北、川西、陕甘宁一带是康姓颇占优势的地区。康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28%,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康的人至少有28个,总人口大约在330余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康姓历代名人65名,占名人总数的0.14%,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一百二十六位;康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13%,排在并列第一百二十一位;康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14%,排在并列第一百零七位。
康姓历代重要人物有:三国东吴航海家康泰、高僧康僧会,南北朝宋国秦梁二州刺史康穆,唐朝大将军康植、河东节度使康承训、康国移民新疆的大首领康艳典、琵琶演奏家康昆仑,北宋大将康延泽,南宋学者康与之,元朝书法家康里巙、戏曲作家康进之,明朝文学家康海,清末维新派领袖康有为。
康姓的起源与演变
康姓的渊源主要有三大支:姬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姬姓。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同母弟封于康,称康叔,康国在今河南禹州西北的夏王少康的古城。周成王时转封于卫,史称卫康叔,卫国先建于商朝国都朝歌城郊,今河南淇县东北,后三移国都,先后向东迁曹、楚丘、帝丘,均在河南北部滑县与濮阳之间。居于古康国地的子孙以国为氏。又康叔之子王孙牟,谥号康伯,其子孙遂以谥为氏。这支姬姓康氏至少有3100年的历史。
第二支源出姬姓。东周周顷王(公元前618-前613年在位)时封王季子于刘累古封地刘城,史称刘康公,其后有刘氏。王季子是周定王之弟,其后裔支系有以谥为氏者。这支姬姓康氏的历史有2600年。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我国的康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历史上外族改姓康在汉朝已经开始,西汉时西域的康居国人进入中国后姓康,唐朝时称康国,1000多年来西域的康姓,包括突厥族的康姓不断经河西走廊移民西北和四川地区,继而进入中原,最终成为汉族。这是康姓与外族融合的最主要的事件。
历史上康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康姓主要活动在河南地区,两汉时期,由西域康居国人的康姓先留居甘肃、青海的黄河以西地区,随后进入了陕甘宁和川西北,很快南下湖北,东南移民安徽与浙江。同时,河南的康氏向北挺进河北、山西,东迁山东、江苏。到唐宋时期,康姓基本上已分布于各地。清初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康姓大约近1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9%,排在第八十五位。河南为康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康姓总人口的26.8%,占河南总人口的0.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陕西、河北、山西、安徽,这五省占康姓总人口的70%;其次分布于湖北、湖南,这二省的康姓又集中了16%。康姓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形成以中原的河南为中心向四周散射的分布。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康姓大约16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7%,排在第九十九位。宋、元、明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康姓人口几乎没有增加,纯增长率仅仅7%,人口净增加了1万。陕西为康姓第一大省,约占康姓总人口的36.8%。分布主要集中于陕西、山西(12.8%),这两省大约占康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福建(7.8%)、山东(7.7%)、安徽(7.4%)、河北(6.8%)、江西(6.2%),这五省的康姓又集中了35%。宋、元、明600余年,康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西北部、东南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以秦晋为中心的康姓聚集区。
当代康姓的人口已达336万,为全国第七十五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8%。从明朝至今600多年中康姓人口由16万激增到336万,达21倍之多,而全国人口增长了13倍。康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宋以来1000多年康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四川、陕西三省,大约占康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甘肃、山东、河北,这三省又集中了25%。安徽居住了康姓总人口的17%,为康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1%。全国形成了以东方安徽和西部川秦为中心的两块康姓聚集区。在明至今的600余年间,康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较大的区别,主要的流动是由西北向四川和东南部迁移。
当代康姓的分布频率
康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皖苏豫鲁交汇地区、川西、陕甘宁大部、河北北部、内蒙古东北,每平方公里的康姓人口达到0.8人以上,中心地区可达2.4人以上。康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8.2.6A)表明:密度最高的(0.8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3.4%,康姓人口大约155.8万;0.4-0.8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8.4%,康姓人口99.8万;不足0.4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8.2%,康姓人口80.4万。
康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康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8.2.6B)表明:康姓在西北地区是比较常见姓氏。在川陕甘宁大部、青海东部、皖苏豫鲁交汇地、河北北部、内蒙古东北和中部地区,康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最高,在0.35%以上,特别在中心地区,这个比例可达到2.1%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1.2%;其他地区康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5%以下,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78.8%,其中康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1%的地区约占了43%。
血型分布特征
康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106万,占31.5%;A型98万,占29.2%;B型100万,占29.8%;AB型32万,占9.5%。康姓总人口336万。
皖苏豫鲁交汇地区、川西、陕甘宁大部、河北北部、内蒙古东北地区是康姓分布比较常见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3.4%,康姓155.8万,约占康姓总人口的46.4%。O型49.4万,A型46.6万,B型45.2万,AB型14.6万。
四川东部、鄂豫晋鲁冀大部、陕西北部、皖苏中部、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8.4%,康姓99.8万,约占康姓总人口的29.7%。O型30.9万,A型28.3万,B型30.8万,AB型9.8万。
其他地区为康姓分布较少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68.2%,康姓80.4万,约占康姓总人口的23.9%。O型25.7万,A型23.1万,B型24万,AB型7.6万。
知识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姓氏群体遗传(绪论、姓氏分布、遗传地形图、姓氏与血型),当代大姓及其分布规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