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北部邵姓历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2541
颗粒名称: 华东北部邵姓历史
分类号: K810.2
页数: 4
页码: 300-303
摘要: 华东北部邵姓历史概括了邵姓的起源与演变、历史上邵姓的分布和迁移、当代邵姓的分布频率、血型分布特征。邵姓是中国一百大姓之一,在华东沿海地区和甘肃河西走廊有一定的优势。邵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24%,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邵的人至少有24个,总人口大约在近300万。
关键词: 姓氏 华东北部 分布规律

内容

邵姓是中国一百大姓之一,在华东沿海地区和甘肃河西走廊有一定的优势。邵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24%,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邵的人至少有24个,总人口大约在近30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邵姓历代名人124名,占名人总数的0.27%,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八十位;邵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3%,排在并列第七十四位;邵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49%,排在第四十五位。
  历史上著名邵姓人物有:晋朝学者邵续,北宋哲学家邵雍,南宋抗金义军首领邵兴,明朝学者邵宝、画家邵弥,清朝诗人邵长蘅、文学家邵齐焘、史学家兼经学家邵晋菡、经学家兼目录学家邵懿辰,民国国民党中央要员邵力子、新闻学家邵飘萍,当代作家兼文艺评论家邵荃麟、历史学家邵循正。
  邵姓的起源与演变
  邵姓的起源主要有三大支:召方、姬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于召方。召,商朝时活动在今河南鄢城东召陵一带的黄帝部落的一支,史称召方。大约在公元前1250-前1192年商王武丁时代,召方屡遭商的征伐,西移到渭河和泾水之间,今陕西凤翔东南的召陈。商末周国兴起,周文王封其子奭于召,史称召公奭,召方族人归顺于周。召、邵原为一姓,后分两姓。这支邵姓的历史至少有3200多年。
  第二支出自姬姓。商末,周文王在陕西岐山兴起,封其庶子奭于召,今陕西凤翔东南的古召方居地召陈,史称召公奭。周武王灭商后,移封召国于河南济源西的召亭,与周公旦诸子凡、茅、蒋、邢、祭、胙、卫以及郑等国一起,环绕古商朝都城监管商之遗民。后来,召公奭之长子转封于南燕,留在济源的次子仍称召公,三子南迁伏牛山东端南麓的南召,以别济源的北召。入春秋不久南召被楚所并,陕西的召被秦吞并。春秋后期公元前513年,召简公盈因卷入周王室王位之争而被京城人所杀,召国亡,子孙四散。其中有北上山西垣曲东的召原,再东北入河北易县北的古涞水城,又东南迁山东惠民的邵城,这些均为召人迁徙中的遗迹。姬姓邵氏的历史也有3100年。
  邵、召古时通用,史书上一般汉朝以前的多用召,三国以后多用邵,河南汝南、安阳召人最早改用邵。根据习惯,在当代的人群中已分邵、召为两姓,汉族中以邵姓为多。邵姓的正式使用历史才2000年。
  据说,周文王第十子季载之后裔中也有邵氏。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邵姓中融入外族的事件发生罕见,仅在清朝时满洲八旗乌雅氏族在改汉姓时,一部分人选用了邵姓,族人后来多转化为汉族。今东北多邵姓可能与此有关。历史上邵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邵姓活动在河南、山东地区。到了秦汉,邵姓已扩散到江苏、安徽。到两晋南北朝时,邵姓已越过长江进入湖南、江西,北边到达河北。唐朝时期,中原邵姓两次南下移民福建,广东。清初邵姓进入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邵姓大约22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9%,排在第六十八位。邵姓第一大省是江苏,约占全国邵姓总人口的24%,占江苏总人口的1.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河北、浙江,这三省的邵姓大约占邵姓总人口的52%;其次分布于湖南、广东、山西、河南、安徽,这五省的邵姓大约又集中了35%。全国的邵姓分布形成了东南江浙、北方晋豫两块邵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邵姓大约近2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1%,排在第七十三位。宋、元、明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邵姓人口纯增长达28%,人口净增加了6万,邵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快。浙江为邵姓第一大省,约占总邵姓人口的4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16%),这两省邵姓大约占邵姓总人口的62%;其次分布于安徽(6.5%)、贵州(5.1%)、江西(4.1%),这三省的邵姓又集中了16%。宋、元、明600余年,邵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同时也向西南方迁移。邵姓的聚集地区的重心在江浙地区。
  当代邵姓的人口293万,排在全国第八十三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4%。从明朝至今600多年中邵姓人口由29万激增到290余万,约10倍之多。明至今,全国人口增长了13倍。邵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宋以降的1000年中邵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山东、甘肃、湖北四省,大约占邵姓总人口的48%;其次在安徽、辽宁、浙江,这三省的邵姓又占了23%。江苏居住了邵姓总人口的15.2%,为邵姓第一大省,占江苏省总人口的0.6%。全国形成了东部鲁苏皖、东北辽宁、西北甘肃三块邵姓聚居区。在明至今600余年间,邵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中原和北方强劲回迁。
  当代邵姓的分布频率
  邵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华东、东北、西北的河西走廊地区,每平方公里的邵姓人口达到0.35人以上,中心地区达到2.1人以上。邵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7.3.6A)表明:密度最高的(0.35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29.9%,邵姓人口大约227.4万;不足0.3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0.1%,邵姓人口大约65.6万。
  邵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邵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7.3.6B)表明:在河西走廊、江苏南部、胶东东部、辽东半岛、内蒙古东北角、黑龙江西北角地区,邵姓一般占当地人口比例在0.6%以上,其中中心地区的频率在1.2%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5.6%;在苏皖浙大部、赣东北、鄂东、豫东南、鲁东南、桂南、粤西南、海南、甘肃大部、宁夏、青海东部、东北大部、内蒙古东北地区,邵姓频率在0.2%-0.6%,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3.5%;其他地区的邵姓分布频率不足0.2%,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70.9%,其中分布频率在0.1%以下的地区占了42%。
  血型分布特征
  邵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89.9万,占30.7%;A型84.1万,占28.7%;B型89.7万,占30.6%;AB型29.3万,占10%。邵姓总人口293万。
  江苏、安徽、浙江、江西东北、福建北端、湖北东部、河南东南、山东大部、河北东北、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宁夏大部、甘肃大部、青海东部等地区是邵姓比较集中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29.9%,邵姓人口大约227.4万,约占邵姓总人口的77.6%。O型68.4万,A型65.1万,B型70.6万,AB型23.3万。
  其他地区是邵姓人口稀少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70.1%,邵姓人口65.6万,约占邵姓总人口的22.4%。O型21.5万,A型19万,B型19.1万,AB型6万。

知识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姓氏群体遗传(绪论、姓氏分布、遗传地形图、姓氏与血型),当代大姓及其分布规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