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北部沈姓历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2521
颗粒名称: 华东北部沈姓历史
分类号: K810.2
页数: 4
页码: 284-287
摘要: 华东北部沈姓历史概括了沈姓的起源与演变、历史上沈姓的分布和迁移、当代沈姓的分布频率、血型分布特征。沈姓是中国最大的五十个姓氏之一,在江浙地区最负盛名。沈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5%,即每1000个中国人中姓沈的人至少有5个,总人口大约在600万。
关键词: 姓氏 华东北部 分布规律

内容

沈姓是中国最大的五十个姓氏之一,在江浙地区最负盛名。沈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5%,即每1000个中国人中姓沈的人至少有5个,总人口大约在60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沈姓历代名人466名,占名人总数的1.03%,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七位;沈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68%,排在第十位;沈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65%,排在第十四位。
  历史上沈姓的重要人物有:西汉济阴太守沈靖,南朝文学家沈约,隋朝吴兴太守沈法兴,唐朝诗人沈佺期、武则天时代宰相沈君谅、文学家沈亚之、沈即济、书法家沈传师、诗人沈千运,北宋科学家兼政治家沈括,元朝戏曲家沈和,明朝画家沈周、戏曲理论家兼作家沈璟、文学家沈德符、散曲家沈仕,明清之际戏曲作家沈自晋,清朝两江总督沈葆桢、医学家沈金鳌、画家沈铨、诗人沈德潜、史学家兼文学家沈钦韩、学者沈垚、哲学家兼经学家沈善登、法学家沈家本,民国历史学家兼书法家沈曾植,当代文学家沈雁冰(茅盾)、剧作家兼电影艺术家沈乃熙(夏衍)、民主革命家沈钧儒、经济学家沈志远、外科学家沈克非、机械工程专家沈鸿、果树园艺学家沈隽、作家沈从文、书法家沈尹默、医学兼生理学家沈其震。
  沈姓的起源与演变
  沈姓的起源主要有四大支:嬴姓、姒姓、姬姓和芈姓。
  第一支源出嬴姓。黄帝之裔高辛氏帝喾之子实沈之后,实沈氏族以猴为图腾,初居于山东曲阜之沈犹,与少昊氏部落杂居而东夷化,成为东夷族的一支,故为嬴姓。后来与亲族阏伯相争后西迁山西汾、浍之间的大夏族之地,即今山西南部临猗县西建立了沈国。当夏兴起后,姒姓夏人夺取了嬴姓沈国之地,沈人南迁河南固始的寝丘立国。商朝灭夏后,嬴姓沈人复国。到周武王灭商后,晋国吞并沈土,嬴姓人南逃于河南沈丘立国。到周昭王(公元前995-前977年在位)南征淮夷时灭了嬴姓沈国。嬴姓沈氏的历史至少有4500多年。
  第二支源出姒姓。夏朝建立后,夏人吞并了四周的部落,同时也吞并了在山西临猗县西的嬴姓沈国,建立了姒姓沈国。到商朝灭了夏后,亲商的嬴姓沈人复国,姒姓沈人南逃渡过黄河进入河南新城县北的邥垂,后继续南迁于河南固始之寝丘立国。周朝初年,蒋国灭了河南固始的姒姓沈国,沈人南逃楚地的沈鹿,今湖北钟祥东的大洪山之麓,成为楚国一邑。姒姓沈氏已有4000年的历史。
  商朝初期,在山西南部的姒姓沈氏与嬴姓沈氏的一支西迁陕西西华、又迁周至,再西迁到达甘肃定西县,然后,由甘肃翻越岷山沿岷江南下四川中部的汉源,与黎人混合,成立沈国(也称丹国),战国时降于秦国,后演变为沈犁部落,逐渐被羌人同化。东汉时沈氏羌活动于黄河以南、秦岭以北的陕甘宁一带,后来沈氏羌全部融入汉族之中,今陕西渭洛地区的地名中多沈字,与沈氏羌有关。明清时期四川泸定的沈边土司,也出自姒嬴混合的沈氏。
  第三支系自姬姓。西周分封文王之子季载于沈,古城在今河南平舆北,也称耼,侯爵,公元前506年为蔡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西周昭王时,蒋国移封于河南固始蒋集,并吞并了姒姓沈国,以封其子为姬姓沈国。鲁炀公封其庶子沈季于沈犹,为鲁附庸国,以沈为氏。西周昭王南下征伐淮夷,鲁炀公之庶子沈季,随周昭王南征灭了河南沈丘的嬴姓沈国,封沈季之子沈子它于南30里的安徽阜阳西北临泉县的沈丘集,建立了姬姓沈子国。春秋中叶,楚国先后灭了两姬姓沈国。姬姓沈氏也有3000年的历史,国亡之后普遍使用沈氏的历史也有2500多年。
  第四支源出芈姓。楚穆王时楚国灭了河南固始的沈国,楚庄王封孙叔敖之子于沈。又封其子公子贞于沈鹿,今湖北钟祥东的大洪山之麓。两地的后代均以沈为氏,芈姓沈氏也有2600多年的历史。
  历史上沈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沈姓主要活动于河南、湖北地区,在山西、安徽、陕西、甘肃、四川等地也有沈氏的足迹。东汉时,沈姓进入浙江,子孙昌盛,一直到隋朝,浙江武康的沈姓发展成著名的望族。在唐朝的两次中原出发南下移民潮中,沈氏为其中一姓进入福建,随后移民广东,明末沈姓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沈姓大约有33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3%,为宋朝第五十四位姓氏。沈姓第一大省是浙江,约占全国沈姓总人口的33%,占浙江总人口的2%。沈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江苏和河南,这四省沈姓大约占全国沈姓总人口的72%;其次分布于湖南、安徽、河北,这三省的沈姓又集中了19%。全国形成了以江浙赣、河南的南北两大块沈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沈姓大约有95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03%强,为明朝第十八位大姓。宋、元、明600多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沈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600余年中沈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188%,净增加了62万。沈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57%)和江苏(21%)两省,大约占沈姓总人口的78%;其次分布于安徽、山东、江西、福建、湖北,这五省的沈姓又集中了14%。浙江仍为沈姓第一大省,约占沈姓总人口的57%,占浙江省总人口的3.5%。宋、元、明时期,沈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方地区迁移,尤其向浙江集中。全国重新形成了以江浙为中心的向四周散发的分布形状。由于沈姓主力早在秦汉时期已远离北方,中国北方几次战乱对沈姓几乎没有什么伤害,沈姓在东南得到稳定的发展,尤其在江浙两省繁衍最盛,最终形成了今天典型的东方名姓。
  当代沈姓的人口已达到600万,排在全国第三十七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5%。从明朝至今600多年中沈姓人口由95万激增到600万,增长了6.3倍。然而,相对于全国人口增长速度,其增加速度仍很低。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这1000年中沈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河南三省,大约占沈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湖北、安徽、上海、山东,这四省市又集中了29%。江苏为当代沈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沈姓总人口的20%,占省总人口的1.6%。全国形成了以江浙为中心的向外散射的分布状。在近600年期间,沈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区别,向北、中、南的回迁十分强劲,这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和南方的迁移。
  当代沈姓的分布频率
  沈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华东的江浙皖地区,每平方公里的沈姓人口达到1.5人以上,在江苏南部、上海等地,可达到9人以上。沈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7.3.2A)表明:密度最高的(1.5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总国土面积的9.1%,沈姓人口大约284万;不足1.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90.9%,沈姓人口大约316万。
  沈姓分布很广,但在人群中分布不均衡。沈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7.3.2B)表明:沈姓是江浙地区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在江浙大部、安徽东部,沈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9%以上,有的达到1.8%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3%;在河南、山东大部、湖北大部、安徽西部、江西北部、福建大部、台湾、湖南东北角、云南西部、贵州大部,沈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0.9%,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5.5%;在其他地区,沈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以下,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82.2%,其中比例在0.1%以下的占国土面积的34%。
  血型分布特征
  沈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196万,占32.7%;A型175万,占29.2%;B型174万,占28.9%;AB型55万,占9.2%。沈姓总人口600万。
  江浙两省大部、安徽东部是沈姓最集中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2.3%,沈姓134万,约占沈姓总人口的22.3%。O型46万,A型42万,B型35万,AB型11万。
  河南、山东大部、湖北大部、安徽西部、江西北部、福建大部、台湾、湖南东北角、云南西部、贵州大部是沈姓比较常见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15.5%,沈姓209万,约占沈姓总人口的34.8%。O型70万,A型62万,B型59万,AB型18万。
  其他地区为沈姓分布稀少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82.2%,沈姓257万,约占沈姓总人口的42.9%。O型80万,A型71万,B型80万,AB型26万。

知识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姓氏群体遗传(绪论、姓氏分布、遗传地形图、姓氏与血型),当代大姓及其分布规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