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华东北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2515
颗粒名称: 7.3华东北部
分类号: K810.2
页数: 24
页码: 280-303
摘要: 华东北部姓氏分布概括了许姓、沈姓、方姓、金姓、顾姓、邵姓等分布和迁移。
关键词: 姓氏 华东北部 分布规律

内容

7.3.1许
  许姓是当代人口最多的第三十五位姓氏,在江浙和云南地区最为著名。许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54%,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许的人不会少于54人,总人口大约在65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许姓历代名人338名,占名人总数的0.74%,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二十五位;许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04%,排在第十七位;许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06%,排在第二十位。
  许姓是一支属于中等人群的著名姓氏,从周初许文叔立国开始,许姓人物在史书中屡见不鲜。春秋战国时许大夫许围、楚大夫许偃、农学家许行,东汉精通水利的许杨、文字学家兼文学家许慎、名人许劭,三国时魏国名将许褚,唐朝高宗时宰相许敬宗、许圉师、文学家许尧佐、诗人许浑,北宋画家许道宁,南宋医学家许叔微,宋元之际理学家许衡、学者许谦,元朝名臣许有壬,清朝外交家许景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将许光达、地质学家兼古生物学家许杰。
  许姓的起源与演变
  汉族许姓的渊源主要有三支:许由、姜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古人许由。尧舜时代已有许姓。相传尧拟让君位与许由,许由拒绝,逃到箕山中,农耕而食。尧又请其为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不听。尧只好让位与舜。这是历史上传说中最早的许姓。箕山在今河南登封境内,许由的活动地在河南许昌一带,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许由之后,经历夏、商1000多年,这支许姓一直默默无闻,其世系也无从稽考。
  第二支出自姜姓。公元前11世纪周灭商后,周武王分封异姓诸侯国,炎帝的后裔姜文叔被封于许,史称许文叔,许国故地在今河南许昌东。春秋时许国是一男爵小国,势弱力薄,常受郑、楚等大国所逼,经常迁移。从公元前576年至前506年,累迁于河南叶县、安徽亳县、河南西峡,最后定于河南鲁山东南。至战国初许元公时为楚国所灭,子孙遂以国名为氏。当代许姓主要出于这支姜姓许氏,河南许昌成为许姓的最初发源地,许姓的历史至少有3000多年,国亡之后才普遍使用许姓,这也有2400多年的历史。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在历史上,许姓的血缘比较单纯,很少有其他姓氏和民族的融入。但在明清之际,广西地区的土著中出现了许姓,东北辽宁地区的满洲人中也出现了许姓,这南北少数民族中的许姓很可能来自汉族。在与周边汉族长期混居后,有一部分土著人同化成了汉族。因此,我国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许姓人群中已经流入了少数民族的基因成分。
  历史上许姓的分布和迁移
  自周初许国建国开始到战国初许国灭亡的500多年中,许姓人群主要活动于河南,其中有迁移到南部楚国和北部的郑、晋、魏诸国,即今湖北、山西和河北南部地区。秦、汉、晋南北朝时期,许姓在河南和河北发展很快,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高阳和汝南两大郡望,是北方地区著名的姓氏。隋唐之际许姓族人此时已经播迁到安徽、山东、江苏、浙江、陕西、四川、湖南、云南等地。唐初由河南固始地区开始的南下大移民中,随之迁徙的许姓向江浙赣地区扩散,并首次进入福建,宋、元时期许姓进入广东,明末涉及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许姓大约有5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0.74%,排在第二十六位。其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大约占许姓总人口的39%,尤其是河南为许姓第一大省,近8万,约占许姓总人口的15%;其次分布于山东、江西、河北、浙江、福建和湖南,这六省的许姓又集中了45%。全国许姓密度最高的省份是安徽、江苏、河南三省,分别占省人口比例1.7%、1.6%和1.1%。全国形成了豫皖苏的许姓聚集地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许姓大约有6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0.71%,排在第二十六位。宋、元、明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许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慢,仅为17%,净增加了9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山东,三省许姓大约占全国许姓人口的一半,尤以江苏为许姓第一大省,约占许姓总人口22%强;其次分布于江西和安徽,两省的许姓又集中了15%。宋、元、明年间,全国许姓聚集重心主要在华东和华中地区,并以河南、安徽为中心向东和南迁移。许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和其人口的流动主要围绕于江苏、安徽、河南、浙江、山东、江西等省。
  当代许姓的人口已达650万,占总人口的0.54%,为全国第三十五位大姓。从明朝至今600多年中许姓人口由60余万增至650万,整整11倍。但仍低于全国人口的平均增长率,当代的人口是明朝的13倍。这600年中许姓主要由东部地区向南和西南地区流动,云南地区已成为许姓的一块重要的聚集区。目前许姓主要集中于江苏(13%)、山东(9.6%)和云南(9.4%)三省,大约占许姓总人口的32%;其次分布于广东(6.8%)、河南(5.9%)、安徽(5%)、浙江(4.9%)和四川(4.3%),这五省的许姓又集中了27%,以上八省总共占许姓人口59%。全国已形成了分别以华东和云南为中心的两个许姓聚集地区,华东中心区包括江苏、山东、安徽、浙江四个许姓大省,是当代全国最大的许姓聚居区域,约占全国许姓人口的三成,总人数达180万。除云南聚集区外,还有广东福建交界区域、甘肃中西部两块次聚集区。
  当代许姓的分布频率
  许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山东南部、江苏、浙江北部、安徽东部、云南东部、甘肃张掖地区、黑龙江东北角,每平方公里的许姓人口达到1.5人以上,有的地区高达3人以上。许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7.3.1A)表明:密度最高的(1.5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8.4%,许姓人口大约159万;1-1.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6.5%,许姓人口大约200万;0.5-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2.2%,许姓人口大约222万;不足0.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2.9%,许姓人口大约67万。
  许姓分布很广,但在人群中分布不均衡。许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7.3.1B)表明:许姓在台湾、云南南部、甘肃张掖地区是常见的姓氏之一,许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达到1.6%以上,有的地方可达3.2%以上,
  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8%;在河南东部、鲁苏皖浙闽、江西东部、广东大部、广西、海南、云南西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甘肃大部、青海东部、河北大部、东北三省,许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1.6%,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5.2%;在其他地区,许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4%,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63%,其中比例不足0.3%的地区占38%。
  血型分布特征
  许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207万,占31.9%;A型187万,占28.9%;B型192万,占29.6%;AB型62万,占9.6%。许姓总人口648万。
  山东南部、江苏、浙江北部、安徽东部、云南东部、闽粤交界区域、甘肃张掖地区、黑龙江东北角是许姓主要分布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8.4%,许姓159万,约占全国许姓人口的24.6%。O型52万,A型46万,B型46万,AB型15万。
  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冀豫鄂、川黔湘、赣闽台海、广东大部、宁夏、甘肃大部、青海东部、山西东部、陕西南部,约占国土面积的48.7%,许姓有422万,约占全国许姓人口的65.1%。O型133万,A型122万,B型126万,AB型41万。
  青海湖以西、广西、广东西部、陕西西部和北部、山西西部、内蒙古中部,是许姓分布稀少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42.9%,许姓67万,约占全国许姓人口的10.3%。O型22万,A型19万,B型20万,AB型6万。
  7.3.2沈
  沈姓是中国最大的五十个姓氏之一,在江浙地区最负盛名。沈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5%,即每1000个中国人中姓沈的人至少有5个,总人口大约在60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沈姓历代名人466名,占名人总数的1.03%,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七位;沈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68%,排在第十位;沈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65%,排在第十四位。
  历史上沈姓的重要人物有:西汉济阴太守沈靖,南朝文学家沈约,隋朝吴兴太守沈法兴,唐朝诗人沈佺期、武则天时代宰相沈君谅、文学家沈亚之、沈即济、书法家沈传师、诗人沈千运,北宋科学家兼政治家沈括,元朝戏曲家沈和,明朝画家沈周、戏曲理论家兼作家沈璟、文学家沈德符、散曲家沈仕,明清之际戏曲作家沈自晋,清朝两江总督沈葆桢、医学家沈金鳌、画家沈铨、诗人沈德潜、史学家兼文学家沈钦韩、学者沈垚、哲学家兼经学家沈善登、法学家沈家本,民国历史学家兼书法家沈曾植,当代文学家沈雁冰(茅盾)、剧作家兼电影艺术家沈乃熙(夏衍)、民主革命家沈钧儒、经济学家沈志远、外科学家沈克非、机械工程专家沈鸿、果树园艺学家沈隽、作家沈从文、书法家沈尹默、医学兼生理学家沈其震。
  沈姓的起源与演变
  沈姓的起源主要有四大支:嬴姓、姒姓、姬姓和芈姓。
  第一支源出嬴姓。黄帝之裔高辛氏帝喾之子实沈之后,实沈氏族以猴为图腾,初居于山东曲阜之沈犹,与少昊氏部落杂居而东夷化,成为东夷族的一支,故为嬴姓。后来与亲族阏伯相争后西迁山西汾、浍之间的大夏族之地,即今山西南部临猗县西建立了沈国。当夏兴起后,姒姓夏人夺取了嬴姓沈国之地,沈人南迁河南固始的寝丘立国。商朝灭夏后,嬴姓沈人复国。到周武王灭商后,晋国吞并沈土,嬴姓人南逃于河南沈丘立国。到周昭王(公元前995-前977年在位)南征淮夷时灭了嬴姓沈国。嬴姓沈氏的历史至少有4500多年。
  第二支源出姒姓。夏朝建立后,夏人吞并了四周的部落,同时也吞并了在山西临猗县西的嬴姓沈国,建立了姒姓沈国。到商朝灭了夏后,亲商的嬴姓沈人复国,姒姓沈人南逃渡过黄河进入河南新城县北的邥垂,后继续南迁于河南固始之寝丘立国。周朝初年,蒋国灭了河南固始的姒姓沈国,沈人南逃楚地的沈鹿,今湖北钟祥东的大洪山之麓,成为楚国一邑。姒姓沈氏已有4000年的历史。
  商朝初期,在山西南部的姒姓沈氏与嬴姓沈氏的一支西迁陕西西华、又迁周至,再西迁到达甘肃定西县,然后,由甘肃翻越岷山沿岷江南下四川中部的汉源,与黎人混合,成立沈国(也称丹国),战国时降于秦国,后演变为沈犁部落,逐渐被羌人同化。东汉时沈氏羌活动于黄河以南、秦岭以北的陕甘宁一带,后来沈氏羌全部融入汉族之中,今陕西渭洛地区的地名中多沈字,与沈氏羌有关。明清时期四川泸定的沈边土司,也出自姒嬴混合的沈氏。
  第三支系自姬姓。西周分封文王之子季载于沈,古城在今河南平舆北,也称耼,侯爵,公元前506年为蔡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西周昭王时,蒋国移封于河南固始蒋集,并吞并了姒姓沈国,以封其子为姬姓沈国。鲁炀公封其庶子沈季于沈犹,为鲁附庸国,以沈为氏。西周昭王南下征伐淮夷,鲁炀公之庶子沈季,随周昭王南征灭了河南沈丘的嬴姓沈国,封沈季之子沈子它于南30里的安徽阜阳西北临泉县的沈丘集,建立了姬姓沈子国。春秋中叶,楚国先后灭了两姬姓沈国。姬姓沈氏也有3000年的历史,国亡之后普遍使用沈氏的历史也有2500多年。
  第四支源出芈姓。楚穆王时楚国灭了河南固始的沈国,楚庄王封孙叔敖之子于沈。又封其子公子贞于沈鹿,今湖北钟祥东的大洪山之麓。两地的后代均以沈为氏,芈姓沈氏也有2600多年的历史。
  历史上沈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沈姓主要活动于河南、湖北地区,在山西、安徽、陕西、甘肃、四川等地也有沈氏的足迹。东汉时,沈姓进入浙江,子孙昌盛,一直到隋朝,浙江武康的沈姓发展成著名的望族。在唐朝的两次中原出发南下移民潮中,沈氏为其中一姓进入福建,随后移民广东,明末沈姓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沈姓大约有33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3%,为宋朝第五十四位姓氏。沈姓第一大省是浙江,约占全国沈姓总人口的33%,占浙江总人口的2%。沈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江苏和河南,这四省沈姓大约占全国沈姓总人口的72%;其次分布于湖南、安徽、河北,这三省的沈姓又集中了19%。全国形成了以江浙赣、河南的南北两大块沈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沈姓大约有95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03%强,为明朝第十八位大姓。宋、元、明600多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沈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600余年中沈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188%,净增加了62万。沈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57%)和江苏(21%)两省,大约占沈姓总人口的78%;其次分布于安徽、山东、江西、福建、湖北,这五省的沈姓又集中了14%。浙江仍为沈姓第一大省,约占沈姓总人口的57%,占浙江省总人口的3.5%。宋、元、明时期,沈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方地区迁移,尤其向浙江集中。全国重新形成了以江浙为中心的向四周散发的分布形状。由于沈姓主力早在秦汉时期已远离北方,中国北方几次战乱对沈姓几乎没有什么伤害,沈姓在东南得到稳定的发展,尤其在江浙两省繁衍最盛,最终形成了今天典型的东方名姓。
  当代沈姓的人口已达到600万,排在全国第三十七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5%。从明朝至今600多年中沈姓人口由95万激增到600万,增长了6.3倍。然而,相对于全国人口增长速度,其增加速度仍很低。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这1000年中沈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河南三省,大约占沈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湖北、安徽、上海、山东,这四省市又集中了29%。江苏为当代沈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沈姓总人口的20%,占省总人口的1.6%。全国形成了以江浙为中心的向外散射的分布状。在近600年期间,沈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区别,向北、中、南的回迁十分强劲,这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和南方的迁移。
  当代沈姓的分布频率
  沈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华东的江浙皖地区,每平方公里的沈姓人口达到1.5人以上,在江苏南部、上海等地,可达到9人以上。沈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7.3.2A)表明:密度最高的(1.5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总国土面积的9.1%,沈姓人口大约284万;不足1.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90.9%,沈姓人口大约316万。
  沈姓分布很广,但在人群中分布不均衡。沈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7.3.2B)表明:沈姓是江浙地区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在江浙大部、安徽东部,沈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9%以上,有的达到1.8%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3%;在河南、山东大部、湖北大部、安徽西部、江西北部、福建大部、台湾、湖南东北角、云南西部、贵州大部,沈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0.9%,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5.5%;在其他地区,沈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以下,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82.2%,其中比例在0.1%以下的占国土面积的34%。
  血型分布特征
  沈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196万,占32.7%;A型175万,占29.2%;B型174万,占28.9%;AB型55万,占9.2%。沈姓总人口600万。
  江浙两省大部、安徽东部是沈姓最集中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2.3%,沈姓134万,约占沈姓总人口的22.3%。O型46万,A型42万,B型35万,AB型11万。
  河南、山东大部、湖北大部、安徽西部、江西北部、福建大部、台湾、湖南东北角、云南西部、贵州大部是沈姓比较常见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15.5%,沈姓209万,约占沈姓总人口的34.8%。O型70万,A型62万,B型59万,AB型18万。
  其他地区为沈姓分布稀少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82.2%,沈姓257万,约占沈姓总人口的42.9%。O型80万,A型71万,B型80万,AB型26万。
  7.3.3方
  方姓是中国最大的八十个姓氏之一,在安徽、河南和辽东半岛最有影响。方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36%,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方的人至少有36个,总人口大约在43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方姓历代名人242名,占名人总数的0.53%,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三十八位;方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8%,排在第二十五位;方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66%,排在第三十一位。
  历史上重要的方姓人物有:西汉汝南尹方纮,东汉洛阳令方储,唐朝上柱国金紫光禄大夫方廷范、诗人方干,宋朝农民起义军领袖方腊、诗人方凤、词人方乐,元朝文学家方回、画家方从义,明朝学者方孝孺,明清之际思想家兼科学家方以智,清朝散文家方苞、文学家方东树、方玉润、海军将领方伯谦,无产阶级革命家、红十军创建人之一方志敏、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方毅、植物学家方文培、工业微生物学家方心芳、语言学家兼文学家方光焘、历史学家方国瑜、哲学家方东美、实业家方树泉。
  方姓的起源与演变
  构成当代汉族方姓主要有两大支:神农氏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系出神农氏。传说神农氏的后裔榆罔为神农氏时代的末期帝王,榆罔时政务废弛,蚩尤作乱,诸侯皆归附黄帝,黄帝平定蚩尤后,确立了在部落联盟中的领导地位。榆罔之子雷,因辅佐黄帝平定蚩尤有功,被封于方山,即今河南嵩山,称方雷氏。方雷氏是黄帝时代重要的方国,黄帝之元妃出自方雷氏,生子青阳,即少昊(少皞)帝。方雷氏的子孙以国为氏,后又分单姓方氏、雷氏。黄帝之臣方明、虞舜之友方回,均为方雷氏之后裔。方雷氏在夏商时不显,直到西周宣王时有周大夫方叔,受命北伐玁狁,南征荆楚,名闻天下,方叔的子孙遂以方为氏,其后不改,始成方姓。方氏至少有4000多年的历史。
  第二支出自外族的改姓。方姓与外族的交融发生较少,主要的事件有:南北朝梁时江西的山越族有方姓;清朝贵州贵阳地区的土司、云南元江地区的土司均有方姓;特别是满洲八旗方佳氏族,居于沈阳,后来集体改姓方。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也逐渐同化为当地的方姓汉族。
  历史上方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方姓活动于河南,但一直不活跃。直到西汉末,方姓东迁安徽北部后,开始发达起来,形成了大族。唐朝时,方姓已经分布于中原、华东和江南各地。方姓一直以中原为中心,多次南下移民,唐宋时期,方姓的足迹出现在海南、广东、福建等地,清初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方姓大约有4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8%,姓氏排位第三十五位。当时方姓第一大省是福建,约占全国方姓总人口的37%,占福建总人口的3.5%。方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安徽、浙江,这三省方姓大约占全国方姓总人口的78%;其次分布于湖南、江西,两省的方姓再占总方姓的12%。全国形成了以福建为中心的闽浙赣皖湘一片方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方姓大约有44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8%,为明朝第四十八位姓氏。宋、元、明600多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方姓人口的增长几乎停顿。当时方姓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36%)、安徽(19%),这两省方姓大约占方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江西(9.4%)、江苏(7.8%)、福建(6.4%)、湖北(5.8%),这四省的方姓又集中了30%。浙江为方姓第一大省,占浙江省总人口的1%。宋、元、明期间,方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向东南部、由南向北部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浙江为中心,向四周散发的方姓分布特点,方姓人口重心由东南向北移动。
  当代方姓的人口已达到430万,为全国第六十二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6%。从明朝至今600余年中方姓人口由44万增到430万,增长了近10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方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000余年中方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下降态势。目前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河南两省,大约占方姓总人口的34%;其次分布于浙江、辽宁、江苏、福建、云南,这五省又集中了31%。安徽为当代方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方姓总人口的18.5%,占省总人口的1.4%。在近600年间,方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区别,其流动主流是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强劲地回迁,方姓人口重心继续向北移动。同时也反映了明清时期西南和东北地区外族方姓的兴起和汉化进程加速的迹象,以及华北和湖广地区分别向东北和云贵川地区的移民。全国形成了皖浙苏、辽西、滇南三块方姓聚集区域。
  当代方姓的分布频率
  方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皖浙苏、河南大部、山东南部、湖北东部、江西北部、福建大部、广东东部、云南南部、辽宁大部、河北东北、内蒙古东南,每平方公里的方姓人口达到1人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3人以上。方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7.3.3A)表明:密度最高的(1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2.5%,方姓人口大约198.4万;0.5-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8.4%,方姓人口大约117.9万;不足0.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9.1%,方姓人口大约113.7万。
  方姓分布很广,但在全体人群中分布不均衡。方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7.3.3B)表明:方姓是东部、东南、云南地区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在云南大部、浙江、福建、豫皖苏大部、江西东北、广东东部、宁夏北部、辽宁大部、河北东北部、内蒙古东南地区,方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以上,中心地区达到1.2%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2.9%;在四川西部、云贵交汇地区、广西西部、广东中部、台湾、江西西南、湖南东北、湖北大部、河南四边、山东大部、陕西东南、山西南部、河北南部、辽宁北部、甘肃南部、宁夏南部、青海东南地区,方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0.4%,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0.9%;方姓在其他地区的比例一般在0.2%以下,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66.2%,其中比例不足0.1%的占国土面积的41%。
  血型分布特征
  方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140.2万,占32.6%;A型125.5万,占29.2%;B型124.7万,占29%;AB型39.6万,占9.2%。方姓总人口340万。
  皖浙苏、河南大部、山东南部、湖北东部、江西北部、福建大部、广东东部、云南南部、辽宁大部、河北东北、内蒙古东南地区是方姓最常见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2.5%,方姓198.4万,约占全国方姓人口的46.1%。O型65.3万,A型58.6万,B型56.4万,AB型18.1万。
  山东大部、河北南部、山西南部、陕西东南、湖北西部、湖南东北、江西西南、广东中部、福建东部、云南大部、四川中部和南部、甘肃南部、宁夏、辽吉交汇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8.4%,方姓117.9万,约占方姓总人口的27.4%。O型38.5万,A型34.5万,B型34.1万,AB型10.8万。
  其他地区为方姓分布较少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69.1%,方姓113.7万,约占总方姓人口的26.5%。O型36.4万,A型32.4万,B型34.2万,AB型10.7万。
  7.3.4金
  金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八十个姓氏之一,在中原和江浙地区有一定的影响。金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32%,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金的人至少有32个,总人口大约在38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金姓历代名人184名,占名人总数的0.41%,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五十六位;金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51%,排在并列第四十八位;金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74%,排在并列第二十七位。
  金姓历史上重要的人物有:西汉秺侯金日?,唐朝将军金忠仪,宋朝龙图阁直学士金文刚、大孝子金彦,元朝学者金履祥、书法家金元举,明朝学者金问、散曲家金銮,明清之际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清朝书画家金农、中和殿大学士金之俊、画家金侃、学者金榜、诗人金和,当代农业科学家兼教育家金善宝、哲学家兼逻辑学家金岳霖、物理学家金建中、电影艺术家金焰、新闻工作者金仲华。金姓的起源与演变
  金姓的起源主要有三大支:金天氏、姬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源出金天氏。黄帝之子玄嚣(元枵),即少昊(少皞),是黄帝与方雷氏所生之子,名挚,初号青阳氏,己姓。少昊继承黄帝之帝位,以五行之首金统治天下,世称其有金德,故号金天氏,改为嬴姓,为东夷族联盟的首领。在穷桑登基,后徙居曲阜,今山东曲阜市。少昊登基之时,正值凤鸟飞临,人谓之祥瑞,遂以鸟为图腾,世称鸟官,以鸟名命官。其后裔中有以其号为氏,遂有金氏。历尧舜夏商,金氏不显。战国后期,周慎靓王时大夫金投为首次亮相的金天氏后裔。其历史至少在4000年以上,普遍使用金氏应在周慎靓王时期以后,至今也有2300多年的历史。
  第二支出自姬姓。五代时吴越的刘姓原为汉高祖赐项伯之姓,项伯与西楚霸王项羽是同族,为西周初分封的姬姓项国之后裔。五代时吴越国帝王钱镠,因镠与刘同音,故下诏避讳,项伯后裔的刘姓以钱镠名之部首金为姓,吴越灭后,一部分金姓改复为刘姓,未改的遂成为今东南地区金姓的主体。姬姓金氏的历史将近1100年。
  第三支源出外族的改姓。外族血液流入金姓比流入其他姓氏要早,且外族改姓金姓事实上成为组成当代汉族金姓的主要成分。首要的外族是匈奴,西汉初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降汉,因休屠人有以铜铸作金人(佛像)来祭天主之习俗,汉武帝遂赐姓金氏,拜侍中,封秺侯。金氏一门侍汉室以忠诚孝节著称,七世为侍中,金与张、许、史三姓成为西汉初的四大贵族,其子孙成为河南京兆和安徽休宁的金氏望族;而居于甘肃陇西的休屠族也多以金为姓。
  东晋末陕西榆林地区的羌族有金姓大族,后来形成当地的上郡金氏望族。三国东吴的江西山越族有金姓大族,在安徽形成著名丹阳金氏望族。隋唐时期,新罗国即今朝鲜的国王姓金,与中原频繁接触,屡派使节朝贡,凡留中原者均以金为氏,尤其在唐朝,有金真平者内附高祖,累世封王宿卫,子孙昌盛。北宋金国的女真族也有金姓。犹太人留居河南开封中六姓之一为金姓。明朝皇帝多次赐金姓与蒙古贵族。清朝的满洲八旗也有金姓,特别是满洲八旗的金佳氏全氏族、爱新觉罗氏一部集体改姓金氏,扩大了北方地区的金姓数量。以上的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很快被同化为汉族。历史上金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金姓的活动仅有点滴资料,秦汉以后,金姓活动地区很快扩展到西北、东北、中原和江浙闽地区,河南一直是金姓的活动中心。到唐宋时期,由于中国人口中心的南迁,金姓的重心向东南移动,最终形成今天的以河南和江浙为主要聚集地的分布格局。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金姓大约有13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7%,排在第九十五位。金姓第一大省是安徽,金姓人口约占全国金姓总人口的22%,占安徽总人口的0.6%。金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湖南、河南、浙江、江西等省,集中全国金姓人口九成。全国形成了以皖南为中心的皖湘豫浙赣一片金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金姓大约有4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7%,为明朝第五十一位大姓。宋、元、明600多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金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600余年中金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227%,净增加了30万。金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47%)、江苏(20%)两省,大约占金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安徽、江西,这两省的金姓又集中了14%。浙江为金姓第一大省,占浙江省总人口的1.3%。宋、元、明时期,金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地区迁移。全国的金姓聚集区仍在江南地区,但金姓的人口重心向东漂移。
  当代金姓的人口已达到378万,排在全国第六十九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2%。从明朝至今600多年中金姓人口由44万增到378万,增长了8倍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金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平均增加速度。宋朝以来这1000余年中金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浙江、江苏三省,大约占金姓总人口的43%;其次分布于湖北、四川、上海、安徽、黑龙江、江西、辽宁,这七省市的金姓大约占金姓总人口的38%。河南为当代金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金姓总人口的17%,约占省总人口的0.6%。全国形成了南部豫鄂皖浙苏、北方东三省两块金姓聚集区。近600年期间,金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些区别,主要的流动是向西和向北的强劲回迁。
  当代金姓的分布频率
  金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浙苏皖三省、豫鄂大部、江西北部、福建北端、山东南部、山西东南、黑吉辽大部地区,每平方公里的金姓人口达到0.8人以上,中心地区的长江三角洲可达3人以上。金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7.3.4A)表明:密度在0.9人以上/平方公里的地区仅仅占总国土面积的14.7%,金姓人口大约179.6万;0.4-0.8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3.6%,金姓人口大约126.9万;不足0.4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1.7%,金姓人口大约71.5万。
  金姓分布很广,但在人群中分布不均衡。金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7.3.4B)表明:金姓是属于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的姓氏。在豫鄂大部、浙苏皖大部、贵州东部、云南东北、黑吉辽大部、内蒙古东北地区,金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6%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5.2%;在四川、湘赣闽大部、云南大部、贵州东部、广西西部、广东北部、陕甘宁大部、青海东部、新疆西北、晋冀鲁大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东北其他地区,金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0.3%,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1%;在其他地区,金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以下,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3.8%。
  血型分布特征
  金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121.4万,占32.1%;A型109.2万,占28.9%;B型111.9万,占29.6%;AB型35.5万,占9.4%。金姓总人口378万。
  浙苏皖三省、豫鄂大部、江西北部、福建北端、山东南部、山西东南、黑吉辽大部地区是金姓较集中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14.7%,金姓179.6万,约占金姓总人口的47.5%。O型57.8万,A型52万,B型53万,AB型16.8万。
  川贵大部、云南北部、甘肃南部、陕西东南、山西南部、冀鲁大部、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吉林东北、湘赣大部、福建中部、湖北西部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3.6%,金姓126.9万,约占金姓总人口的33.6%。0型40.5万,A型36.9万,B型37.5万,AB型12万。
  其他地区为金姓分布稀少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61.7%,金姓71.5万,约占金姓总人口的18.9%。O型23.1万,A型20.3万,B型21.4万,AB型6.7万。
   7.3.5顾
  顾姓是中国一百个大姓之一,尤盛于江浙地区。顾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25%,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顾的人至少有25个,总人口大约在30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顾姓历代名人275名,占名人总数的0.61%,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三十四位;顾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94%,排在第二十位;顾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9%,排在第二十三位。
  史河泱泱,顾姓流长,3000多年来,一直繁衍于我国人杰地灵的江浙地区,为江东四大名姓之一,其名人始终不绝于史书。主要的历史人物有:西汉大孝子顾翱,三国东吴丞相顾雍,西晋江南士族领袖顾荣,东晋画家顾恺之,南朝梁陈之际训诂学家顾野王,唐朝诗人顾况、武则天时宰相顾琮,五代南唐画家顾宏中,元朝画家顾安、文学家顾瑛,明朝大臣顾鼎臣,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清朝词人顾贞观、学者顾栋高、校勘学家顾广圻,民国将领顾祝同,当代外交家顾维钧、历史学家兼历史地理学家顾颉刚、气象学兼大气物理学家顾震潮、地球物理学家顾功叙、化学家顾翼东、版本目录学家兼图书馆事业家顾廷龙、戏剧理论家兼剧作家顾仲彝。
  顾姓的起源与演变
  顾姓的起源主要有三大支:己姓、姒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于己姓。源头可以追溯到黄帝之裔高阳氏颛顼帝。据说颛顼之子是称,其氏族居今河南东南的汝河地区。称之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吴回在高辛氏时代先后任祝融氏,祝融氏是古代掌管火种的首领之称谓,代表着在氏族中的极高地位和权力。祝融氏黎有罪被诛,吴回继任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陆终有六子,后分别发展为六个大部落。陆终的长子樊,居于昆吾,今山西运城东北的安邑镇,后发展为强大的昆吾部落,史称昆吾氏,己姓。
  昆吾氏后裔有雇氏族,是一支擅长养鹌鹑以驱雀来保护桑蚕的部落,并把鹌鹑作为氏族的图腾,后来雇发展为国号。雇、顾古代通用,顾在甲骨文中为雇。顾国是夏商时的侯国,一度是商国的东方强国,古址在今河南范县东。夏末,成汤灭夏前先灭了顾国,国人四散,并以国为氏。商朝末,顾人的一支随泰伯、虞仲南下进入江苏无锡东的顾山,顾山可能因顾人的迁居而得名。从此,顾国的后裔世代活跃在苏南地区,后来形成了三国至唐朝江东朱、张、顾、陆四大姓之一。也是今天顾姓的聚集中心。己姓顾氏的历史至少有3700年。
  第二支来于姒姓。大禹之后。越王勾践的裔孙闽君摇,因佐诸侯灭秦有功,于公元前192年汉惠帝三年被封为东海王,都东瓯,在今浙江永嘉西南。后来,闽王摇封其子为顾余侯,顾余侯居在会稽,其支庶子孙遂以封号的第一字为姓。这支姒姓顾也有2100多年的历史。
  第三支来自外族的改姓。顾姓一直比较单纯,外族加入顾姓群体中的事件主要发生在元朝以后。元朝时贵州贵阳定番州顾姓土司的归顺,清朝满洲八旗姓伊尔根觉罗氏其中的一支改姓顾,这些少数民族与汉人长期混居,逐步同化而成为当地的顾姓汉族。
  历史上顾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顾姓活动主要地区在江浙。唐、宋时期,顾姓的分布地区已经有安徽、湖北、河南、福建等。明朝时期,顾姓的播迁范围已扩大到全国。3000多年以来,顾姓一直以江浙为繁衍和活动的中心,成为江浙地区重要的姓氏之一。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顾姓大约近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9%,排在第一百四十五位。顾姓第一大省是江苏,约占全国顾姓总人口的47%,占江苏总人口的0.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这两省的顾姓大约占顾姓总人口的76%;其次分布于湖北、福建、河南三省。全国已形成了以江浙为中心的顾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顾姓大约有45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9%,为明朝第四十七位大姓。宋、元、明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顾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600多年中顾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600%,净增加了38万。这个数字可能有误,不是明朝的统计数过大,就是宋朝的统计数偏低。江苏仍为顾姓的第一大省,约占顾姓总人口的6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22%),这两省顾姓大约占顾姓总人口的83%。江浙的顾姓在这600余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顾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地区迁移。
  当代顾姓的人口300万,排在全国第八十一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5%。从明朝至今600余年中顾姓人口由45万激增到300万,接近7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顾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在宋以来这1000多年中顾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大约占顾姓总人口的71%;其次在河南、四川,这两省的顾姓又占了13%。江苏居住了顾姓总人口的41%,为顾姓第一大省。顾姓江浙聚集区实际上存在了3000年之久。在600多年期间,顾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人群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的迁移。
  当代顾姓的分布频率
  顾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华东地区,每平方公里的顾姓人口达到1.2人以上,江苏东南和上海,每平方公里的顾姓人口达到7人以上。顾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7.3.5A)表明:密度最高的(1.2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4.4%,顾姓人口大约123万;不足1.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95.6%,顾姓人口大约173万。
  顾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顾姓在江浙地区是常见的姓氏之一。顾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7.3.5B)表明:江浙皖沪鲁大部分地区,顾姓一般占当地人口比例在0.23%以上,其中高频率的中心在江苏东南和上海,顾姓分布频率在1.5%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6%;其他地区,顾姓分布频率不足0.23%,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94%,其中顾姓分布频率在0.05%以下的地区占了53%。
  血型分布特征
  顾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98.2万,占32.7%;A型88.2万,占29.4%;B型86.1万,占28.7%;AB型27.5万,占9.2%。顾姓总人口300万。
  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大部、山东南部是顾姓比较集中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6%,顾姓人口138.3万,约占顾姓总人口的46.1%。O型46.8万,A型41.5万,B型37.9万,AB型12.1万。
  其他地区是顾姓人口稀少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94%,顾姓人口161.7万,约占顾姓总人口的53.9%。O型51.4万,A型46.7万,B型48.2万,AB型15.4万。
  7.3.6邵
  邵姓是中国一百大姓之一,在华东沿海地区和甘肃河西走廊有一定的优势。邵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24%,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邵的人至少有24个,总人口大约在近30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邵姓历代名人124名,占名人总数的0.27%,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八十位;邵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3%,排在并列第七十四位;邵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49%,排在第四十五位。
  历史上著名邵姓人物有:晋朝学者邵续,北宋哲学家邵雍,南宋抗金义军首领邵兴,明朝学者邵宝、画家邵弥,清朝诗人邵长蘅、文学家邵齐焘、史学家兼经学家邵晋菡、经学家兼目录学家邵懿辰,民国国民党中央要员邵力子、新闻学家邵飘萍,当代作家兼文艺评论家邵荃麟、历史学家邵循正。
  邵姓的起源与演变
  邵姓的起源主要有三大支:召方、姬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于召方。召,商朝时活动在今河南鄢城东召陵一带的黄帝部落的一支,史称召方。大约在公元前1250-前1192年商王武丁时代,召方屡遭商的征伐,西移到渭河和泾水之间,今陕西凤翔东南的召陈。商末周国兴起,周文王封其子奭于召,史称召公奭,召方族人归顺于周。召、邵原为一姓,后分两姓。这支邵姓的历史至少有3200多年。
  第二支出自姬姓。商末,周文王在陕西岐山兴起,封其庶子奭于召,今陕西凤翔东南的古召方居地召陈,史称召公奭。周武王灭商后,移封召国于河南济源西的召亭,与周公旦诸子凡、茅、蒋、邢、祭、胙、卫以及郑等国一起,环绕古商朝都城监管商之遗民。后来,召公奭之长子转封于南燕,留在济源的次子仍称召公,三子南迁伏牛山东端南麓的南召,以别济源的北召。入春秋不久南召被楚所并,陕西的召被秦吞并。春秋后期公元前513年,召简公盈因卷入周王室王位之争而被京城人所杀,召国亡,子孙四散。其中有北上山西垣曲东的召原,再东北入河北易县北的古涞水城,又东南迁山东惠民的邵城,这些均为召人迁徙中的遗迹。姬姓邵氏的历史也有3100年。
  邵、召古时通用,史书上一般汉朝以前的多用召,三国以后多用邵,河南汝南、安阳召人最早改用邵。根据习惯,在当代的人群中已分邵、召为两姓,汉族中以邵姓为多。邵姓的正式使用历史才2000年。
  据说,周文王第十子季载之后裔中也有邵氏。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邵姓中融入外族的事件发生罕见,仅在清朝时满洲八旗乌雅氏族在改汉姓时,一部分人选用了邵姓,族人后来多转化为汉族。今东北多邵姓可能与此有关。历史上邵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邵姓活动在河南、山东地区。到了秦汉,邵姓已扩散到江苏、安徽。到两晋南北朝时,邵姓已越过长江进入湖南、江西,北边到达河北。唐朝时期,中原邵姓两次南下移民福建,广东。清初邵姓进入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邵姓大约22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9%,排在第六十八位。邵姓第一大省是江苏,约占全国邵姓总人口的24%,占江苏总人口的1.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河北、浙江,这三省的邵姓大约占邵姓总人口的52%;其次分布于湖南、广东、山西、河南、安徽,这五省的邵姓大约又集中了35%。全国的邵姓分布形成了东南江浙、北方晋豫两块邵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邵姓大约近2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1%,排在第七十三位。宋、元、明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邵姓人口纯增长达28%,人口净增加了6万,邵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快。浙江为邵姓第一大省,约占总邵姓人口的4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16%),这两省邵姓大约占邵姓总人口的62%;其次分布于安徽(6.5%)、贵州(5.1%)、江西(4.1%),这三省的邵姓又集中了16%。宋、元、明600余年,邵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同时也向西南方迁移。邵姓的聚集地区的重心在江浙地区。
  当代邵姓的人口293万,排在全国第八十三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4%。从明朝至今600多年中邵姓人口由29万激增到290余万,约10倍之多。明至今,全国人口增长了13倍。邵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宋以降的1000年中邵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山东、甘肃、湖北四省,大约占邵姓总人口的48%;其次在安徽、辽宁、浙江,这三省的邵姓又占了23%。江苏居住了邵姓总人口的15.2%,为邵姓第一大省,占江苏省总人口的0.6%。全国形成了东部鲁苏皖、东北辽宁、西北甘肃三块邵姓聚居区。在明至今600余年间,邵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中原和北方强劲回迁。
  当代邵姓的分布频率
  邵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华东、东北、西北的河西走廊地区,每平方公里的邵姓人口达到0.35人以上,中心地区达到2.1人以上。邵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7.3.6A)表明:密度最高的(0.35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29.9%,邵姓人口大约227.4万;不足0.3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0.1%,邵姓人口大约65.6万。
  邵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邵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7.3.6B)表明:在河西走廊、江苏南部、胶东东部、辽东半岛、内蒙古东北角、黑龙江西北角地区,邵姓一般占当地人口比例在0.6%以上,其中中心地区的频率在1.2%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5.6%;在苏皖浙大部、赣东北、鄂东、豫东南、鲁东南、桂南、粤西南、海南、甘肃大部、宁夏、青海东部、东北大部、内蒙古东北地区,邵姓频率在0.2%-0.6%,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3.5%;其他地区的邵姓分布频率不足0.2%,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70.9%,其中分布频率在0.1%以下的地区占了42%。
  血型分布特征
  邵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89.9万,占30.7%;A型84.1万,占28.7%;B型89.7万,占30.6%;AB型29.3万,占10%。邵姓总人口293万。
  江苏、安徽、浙江、江西东北、福建北端、湖北东部、河南东南、山东大部、河北东北、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宁夏大部、甘肃大部、青海东部等地区是邵姓比较集中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29.9%,邵姓人口大约227.4万,约占邵姓总人口的77.6%。O型68.4万,A型65.1万,B型70.6万,AB型23.3万。
  其他地区是邵姓人口稀少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70.1%,邵姓人口65.6万,约占邵姓总人口的22.4%。O型21.5万,A型19万,B型19.1万,AB型6万。

知识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姓氏群体遗传(绪论、姓氏分布、遗传地形图、姓氏与血型),当代大姓及其分布规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