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南部陆姓历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2495
颗粒名称: 华东南部陆姓历史
分类号: K810.2
页数: 4
页码: 264-267
摘要: 华东南部陆姓历史概括了陆姓的起源与演变、历史上陆姓的分布和迁移、当代陆姓的分布频率、血型分布特征。陆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位大姓之一,在江浙、两广地区最有影响。陆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31%,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陆的人至少有31个,总人口大约在370余万。
关键词: 姓氏 华东南部 分布规律

内容

陆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位大姓之一,在江浙、两广地区最有影响。陆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31%,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陆的人至少有31个,总人口大约在370余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陆姓历代名人338名,占名人总数的0.74%,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二十四位;陆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24%,排在第十四位;陆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排在第二十二位。
  历史上著名的陆姓人物有:西汉政论家陆贾,东汉颍川太守陆闳、荆州刺史陆稠,三国东吴名将陆逊、陆抗、天文学家陆绩,西晋文学家陆机,南朝宋著名道士陆修静、画家陆探微,唐朝经学家陆淳、训诂学家陆德明、学者茶圣陆羽、文学家陆龟蒙、名宰相陆贽,南宋诗人陆游、学者陆九韶、陆九龄、哲学家兼教育家陆九渊、大臣陆秀夫,元朝画家陆广、文学家陆友,明朝画家陆治、戏曲作家陆采,明清之际学者陆世仪,清朝学者陆陇其、医学家陆懋修、藏书家陆心源、文学家陆次云,清末民初外交家陆徵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长陆定一、语言学家兼心理学家陆志韦、物理学家陆学善、中医学家陆渊雷、语言学家陆宗达。
  陆姓的起源与演变
  陆姓的源头主要有四股:颛顼、妫姓、允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源头出自黄帝之裔颛顼的后裔。据说颛顼之子称,称的族人分布在今河南东南汝河地区。称之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吴回在高辛氏时代先后任祝融氏,祝融氏是古代掌管火种的首领之称谓,代表着在氏族中的极高地位和权力。祝融氏黎有罪被诛,其中一支融入九黎族中南迁。吴回继任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陆终氏族最早居于陕西西部秦岭北、黄河南北地区。陆终氏族是以陆螽为图腾,同时也成了氏族之名。陆螽是一种擅跳、繁殖力强,又能作食物的昆虫。陆终氏族随夏氏族东迁进入山西平陆,其中的一支再东迁到大陆(吴泽),今河南获嘉,这已经靠近了先祖颛顼之墟。大约公元前1600年商灭夏,亲夏的陆终氏族受商之压迫,东迁山东汶上之北的平陆,汉朝因此地置东平陆县,与山西的西平陆县相对。东平陆的一支陆终氏族又向北迁到陆乡,在今山东陵县。据甲骨文记述,商朝武丁时期(公元前1250-前1192年在位),在山东汶上县存在陆国,至周武王灭商后,陆终氏族所建立的陆国被鲁国所并。陆终氏之后的陆氏的历史至少有4000多年。
  第二支源头出自妫姓。战国时,齐宣王(公元前319-前301年在位)封少子田通于陆乡,子孙以陆为氏。陆乡即古陆终氏的居地,今山东陵县。妫姓陆氏也有2300多年的历史。
  第三支源头出自允姓。西周末,西部允姓戎人一支进入秦岭北的骆谷,此地为陆终氏的始居地区,陆终之长子名昆吾,居于骆谷的戎人取陆终昆吾之简称为陆昆,因变音为陆浑,史称陆浑戎。在春秋初陆浑戎一支东迁到河南西部洛水上游,在今河南嵩县东北伏流城北建立了陆浑国。春秋时期公元前525年,晋顷公灭陆浑国,子孙遂以国为氏,成为华夏一分子。
  第四支来自外族的改姓。秦汉时期,广西古称骆越,也称陆梁之地,骆越人的后裔多以陆为姓,是壮、布依、黎等族的先民,今广西汉族、壮族多陆姓与此有关。西汉初匈奴人中有一支陆姓部落降汉入籍中原。魏晋南北朝,中原板荡,战火纷起,北方少数民族大批进入中原,中原百姓南迁东移,中原百姓中开始融入了大量的北方民族的血液,陆姓中同样也发生这类事件。北魏孝文帝率领鲜卑诸族入主中原,代北99部落的姓氏全部改为汉族姓氏,与汉人混居,其中复姓步六弧氏为陆氏。从此以后,华北中原大地上的汉人无纯血系可言。明初,元太祖成吉思汗四子托雷之六子阿里不哥,其族人因避难于湖北洪湖下新河乡,隐族埋名,遂以排行为姓,也姓陆。清朝时驻锦州的满洲八旗人中也有陆姓,此陆姓可能出自汉族,后来又变回汉族。这些少数民族与汉人长期混居,逐步同化而成为当地的汉族。
  历史上陆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陆姓活动在陕西、河南、山东、湖北地区。汉朝时陆姓已经播迁到江西、江苏、安徽、湖南、河北、浙江等地。唐朝初期,中原地区出发的南下大移民时,陆姓首次进入福建,进而向广东移民。明朝时广西的陆姓已成为南方中有影响的姓氏。清朝初进入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陆姓大约有25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3%,排在第六十三位。陆姓第一大省是浙江,约占全国陆姓总人口的21%,占浙江总人口的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江苏、福建,这四省陆姓大约占陆姓总人口的71%;其次分布于河南、广西、安徽,这三省的陆姓又集中了19%。全国已初步形成了以江浙赣闽、广西为中心的两块陆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陆姓大约有5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6%,为明朝第三十七位大姓。宋、元、明600多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陆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600多年中陆姓人口总增加率为108%,净增加了27万。浙江仍为陆姓的第一大省,约占总陆姓人口的50%。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34%),这两省陆姓大约占陆姓总人口的84%;其次分布于安徽(3%)和广西(3%),这两省的陆姓又集中了7%。东南方陆姓在这600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宋朝的陆姓大省江西在明朝时人丁锐减。宋、元、明600余年,陆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苏、广西两大块陆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陆姓的人口372万,排在全国第七十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1%。从明朝至今600余年中陆姓人口由57万增到370多万,近6.5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陆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在这1000年中陆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广西、浙江、广东、上海五省区市,大约占陆姓总人口的60%。江苏居住了陆姓总人口的23%,为陆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1.2%。全国重新形成了东方江浙和南部两广的两块陆姓聚集区。在明以来的600年期间,陆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人群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的迁移,同时,向南方和西部的移民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移民流。
  当代陆姓的分布频率
  陆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江浙皖大部和粤桂琼大部地区,每平方公里的陆姓人口达到0.8人以上,中心密集点在上海、江苏东南、浙江北部地区,每平方公里的陆姓人口达到4人以上。陆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7.2.10A)表明:密度最高的(0.8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0.6%,陆姓人口大约149.3万;不足0.8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89.4%,陆姓人口大约222.7万。
  陆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陆姓在两广和江浙地区是常见的姓氏之一。陆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7.2.10B)表明:广西南部、海南、广东西南地区的陆姓一般占当地人口比例在1.5%以上,其中广西钦州地区和广东雷州半岛,陆姓分布频率在3%以上,最高达4.2%,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1%;在广西北部、广东西部、贵州大部、湖南西南和南部、江苏大部、浙江北部、安徽东端地区,陆姓分布频率在0.5%-1.5%,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6.3%;其他地区,陆姓分布频率不足0.5%,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91.6%,其中频率不足0.51%的覆盖面积占了49%。
  血型分布特征
  陆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124.8万,占33.6%;A型107.6万,占28.9%;B型106.4万,占28.6%;AB型33.2万,占8.9%。陆姓总人口372万。
  上海、江苏大部、浙江大部、安徽大部、山东东南、海南、广西大部、广东中西部是陆姓最集中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10.6%,陆姓人口149.3万,约占陆姓总人口的40.1%。O型53.2万,A型42.8万,B型41万,AB型12.3万。
  其他地区是陆姓人口稀少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89.4%,陆姓人口222.7万,约占陆姓总人口的59.9%。O型71.6万,A型64.8万,B型65.4万,AB型20.9万。

知识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姓氏群体遗传(绪论、姓氏分布、遗传地形图、姓氏与血型),当代大姓及其分布规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