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南部夏姓历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2480
颗粒名称: 华东南部夏姓历史
分类号: K810.2
页数: 4
页码: 252-255
摘要: 华东南部夏姓历史概括了夏姓的起源与演变、历史上夏姓的分布和迁移、当代夏姓的分布频率、血型分布特征。夏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八十个姓氏之一,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最有影响。夏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39%,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夏的人至少有39个,总人口大约在470万。
关键词: 姓氏 华东南部 分布规律

内容

夏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八十个姓氏之一,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最有影响。夏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39%,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夏的人至少有39个,总人口大约在47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夏姓历代名人146名,占名人总数的0.32%,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七十位;夏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3%,排在并列第七十四位;夏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9%,排在第七十位。
  历史上夏姓的重要人物有:春秋陈国大夫夏区夫,战国卫国勇士夏育,秦朝侍医夏无且,东汉学者夏恭、司徒夏勤,南宋画家夏圭,明朝宰相夏言、户部尚书夏原吉、小说家夏敬渠,民国史学家夏曾佑、诗人夏敬观,当代考古学家夏鼐、大地测量学家夏坚白、词学家夏承焘。
  夏姓的起源与演变
  夏姓主要由三大来源组成:姒姓、妫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源自姒姓。帝尧之时,尧命颛顼帝的后裔鲧治理洪水,鲧采用堵塞之法,九年治水不成功。舜继承尧的帝位后,把鲧放逐于羽山,起用鲧之子禹来治水,禹改用疏导之术,历经13年平息了水患,封于阳翟,即今河南禹州。公元前2070年禹继承舜的帝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封建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姒姓。夏朝传14世,17王,曾先后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东,斟鄩,即今河南登封西北,安邑,山西夏县东北等地。至夏王桀时,于公元前1600年为商汤所灭。汤放桀於南巢,今安徽巢湖市北,子孙以禹时国号夏后氏为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封夏禹在南巢的后裔为巢伯。禹的六代孙少康之后裔为东楼公,周武王封东楼公为杞侯,杞国在今河南杞县。其余不得封的夏禹后裔以夏为氏。姒姓夏氏的历史有3000多年。
  第二支系出自妫姓。舜的部落因居于山西永济的妫水旁而姓妫。公元前2070年,禹继承舜的帝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夏王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在今河南虞城西南,史称有虞氏。又把舜的另一后裔虞遂封于遂,在今山东宁阳西北。商朝时,商王改封虞遂的后裔于陈,在今河南淮阳东南。陈所处之地即为帝尧的母亲陈锋氏部落的故地,因而称为陈。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以取代亲商朝的虞遂后裔的陈国。陈宣公(公元前692-前648年在位)之庶子西,字子夏,别其族为少西氏,生御叔,御叔娶郑穆公之女夏姬为妻,生徴舒,字子南,徵舒始以先祖之字为夏氏,妫姓夏氏的历史至少有2600年。
  第三支来自外姓和少数民族的改姓。我国的夏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有血缘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外族加入夏姓的事件主要发生在北宋以后:北宋西夏国党项族有夏姓;明朝时有蒙古人改姓汉姓夏;到清朝初满洲八旗中有夏姓,满族的夏姓其先出自汉人,入旗满化成为满族一员,到清末民初,旗人纷纷汉化融入汉族,夏姓旗人同样也回归了汉族,但其族人中已经混合了满族的血液。
  历史上夏姓的分布和迁移
  夏姓立姓之后,一直活动在河南、安徽一带。妫姓夏氏世为陈国大夫,春秋时期在河南地区发展繁衍,其影响远远超过了姒姓夏氏,战国时期,陈国的夏氏已经发展到在齐、卫等国为官。秦汉时期,夏姓除继续在河南繁衍外,已经向河北、安徽等地播散,主要的迁移方向是东南的江浙皖地区。到了晋朝,夏氏已经是浙江的望族,最著名的郡望是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到了唐宋时期,夏姓已遍布于长江流域地区,尤其在长江三角洲,奠定了今天的夏姓分布框架。清初夏姓也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夏姓大约有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4%,排在第七十六位。夏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夏姓总人口的19.5%,占江西总人口的0.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西、河南、浙江,这四省夏姓大约占全国夏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湖北、安徽、陕西,这三省的夏姓又集中了32%。全国形成了东南赣浙皖、西北晋秦、中原豫鄂为中心的三块夏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夏姓大约有4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6%,为明朝第五十四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夏姓人口增长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600年中夏姓人口纯增长率为130%,净增加了24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33.5%)、浙江(17.9%)、江西(15.5%),这三省夏姓大约占夏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安徽(6.2%)、湖北(5.8%)、四川(5.3%)、山东(5%),这四省的夏姓又集中了22%。江苏为夏姓第一大省,占江苏总人口的1.3%。宋、元、明期间,夏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部地区迁移,西北地区夏姓人口萎缩严重。全国重新形成了苏浙赣为中心的夏姓人口聚集区,夏姓人口重心由中原向东南漂移。
  当代夏姓的人口已达468万,为全国第五十五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9%。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夏姓人口由43万增到468万,增长了11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夏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000年中夏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江西三省,大约占夏姓总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贵州、湖北、上海,这五省市又集中了28%。江苏为当代夏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夏姓总人口的15.4%,占省总人口的1%。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向西沿长江逐渐扩散的夏姓分布面。在最近的600年期间,夏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流动方向由东南部向西部、华中强劲地回迁,东南地区虽仍为夏姓的中心地,但人口比重已经比顶峰时期减少了40%。
  当代夏姓的分布频率
  夏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江浙赣皖、东北地区,每平方公里的夏姓人口达到1.2人以上,中心地区在3.6人以上。夏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7.2.7A)表明:密度最高的(1.2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9.7%,夏姓人口大约171.3万;0.6-1.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9.7%,夏姓人口大约157.2万;不足0.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0.6%,夏姓人口大约139.5万。
  夏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7.2.7B)表明:夏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浙江、苏皖南部、鄂湘东部、江西大部、闽北、黔东、吉林南部地区,夏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51%以上,中心地区达到1%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7.7%;宁夏、四川以东,南岭以北、以东的其他地区,夏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7%-0.51%,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3.2%;在两广大部、海南、台湾、内蒙古东北、甘肃以西的其他地区,此比例在0.17%以下,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9.1%,其中比例不足0.1%的覆盖面积占了37%。
  血型分布特征
  夏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153万,占32.7%;A型136.2万,占29.1%;B型135.9万,占29%;AB型42.9万,占9.2%。夏姓总人口468万。
  浙江、江苏、安徽大部、江西大部、湖北东部、福建北部、黑龙江东部、吉林大部、辽宁东部和南部地区是夏姓最集中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9.7%,夏姓171.3万,约占夏姓总人口的36.6%。O型56.9万,A型50.6万,B型48.5万,AB型15.3万。
  川黔湘大部、湖北中部、江西南端、福建中部、河南东南、山东东部、安徽北端、河北西北、辽吉黑西部、新疆西北地区是夏姓较常见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19.7%,夏姓157.2万,约占夏姓总人口的33.6%。O型51.7万,A型46.3万,B型44.9万,AB型14.3万。
  其他地区是夏姓人口较少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70.6%,夏姓139.5万,约占夏姓总人口的29.8%。O型44.4万,A型39.3万,B型42.5万,AB型13.3万。

知识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姓氏群体遗传(绪论、姓氏分布、遗传地形图、姓氏与血型),当代大姓及其分布规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