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南部戴姓历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2475
颗粒名称: 华东南部戴姓历史
分类号: K810.2
页数: 4
页码: 248-251
摘要: 华东南部戴姓历史概括了戴姓的起源与演变、历史上戴姓的分布和迁移、当代戴姓的分布频率、血型分布特征。戴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八十个姓氏之一,尤其在江苏地区中最有影响。戴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39%,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戴的人至少有39个,总人口大约近470万。
关键词: 姓氏 华东南部 分布规律

内容

戴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八十个姓氏之一,尤其在江苏地区中最有影响。戴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39%,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戴的人至少有39个,总人口大约近47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戴姓历代名人175名,占名人总数的0.39%,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六十位;戴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32%,排在并列第六十七位;戴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32%,排在第六十五位。
  历史上戴姓的重要人物有:春秋宋大夫戴恶,西汉信都太守戴德、九江太守戴圣、御史戴遵,东汉司徒戴就、学者雕塑家兼画家戴逵,唐朝宰相戴胄、戴至德、诗人戴叔伦、画家戴嵩,南宋诗人戴复古,元朝文学家戴表元、诗人戴良,明朝画家戴进,清朝学者戴震、画家戴本孝、戴熙、大学士戴衢亨、数学家戴煦,民国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小提琴家戴粹伦,当代真菌学家戴芳澜、建筑学家戴念慈、作物遗传育种学家戴松恩、天文学家戴文赛、核物理学家戴传曾、法学家戴修瓒。
  戴姓的起源与演变
  构成汉族戴姓来源主要有三大支:子姓、姬姓和外族改姓。
  第一支源出子姓。立国于商朝时的戴国,伯爵,古城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南,西周初为周武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这支子姓戴氏的历史至少在3000年以上。
  商朝后期,商王武丁封其子子宋于宋,封地在今河北赵县北,伯爵侯国。周武王灭商,也灭了与商王同姓的宋国。周成王时,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把古宋国之地封与微子启之孙稽,为宋公,以奉商祀。微子启为帝乙的庶长子,商纣王之兄,在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中立有大功。宋公稽之子丁公申继位后,宋国南迁到商汤故地商丘,即今河南商丘。传七世至宋戴公(公元前799-前766年在位),仁而爱民,古代谥法:万民所仰曰戴。戴公之子武公,武公之子宣公,宣公以祖父谥为氏,并将宋国王位传于其弟和,是为宋穆公。所以宋戴公以后的这支直系宋人是以戴为氏,其历史至少有2800年。
  第二支系出自姬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子姓戴国也被吞并,另封姬姓族子于戴,姬姓戴国在今河南民权县东。春秋时,公元前713年郑庄公灭戴国,子孙以国为氏。戴国灭亡后,一支戴国遗民南迁到安徽当涂市的戴山。这支戴氏的历史有3000多年,普遍使用戴姓是在国亡之后,其历史也有2700年多年。
  第三支源出外族的改姓。戴姓的血系一直比较单纯,直到东汉明帝时有燕姓改为戴姓的事件,也有殷姓改为戴姓。殷原本出自子姓,实为同源。清朝时满洲八旗姓戴佳氏、达尔充阿氏等氏族的全部改姓戴,使戴姓家族扩大了队伍,大部分满洲戴姓被同化为汉族,一部分成为鄂温克族的戴姓。近代东北地区戴姓的数量异军突起,当与外族的改姓和融入的事件有关。
  历史上戴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戴氏世为宋国上卿,活跃在河南地区。秦汉时期,戴姓向东迁移到安徽、山东、江苏、浙江等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戴姓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广为分布,并向西散播到湖北等地。唐朝时期,戴姓在华北、西北、四川等地有定居点,中原几次南下移民潮中,戴姓进入福建、广东等地区,清初进入台湾省。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戴姓大约有11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5%,排在第一百零七位。浙江为戴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戴姓总人口的35%,占浙江总人口的0.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这两省戴姓占戴姓总人口的47%;其次分布于湖南、江苏、山东、河南、湖北,这五省的戴姓又集中了37%。全国以浙江为中心向西、向北散发,形成浙赣湘鄂苏豫鲁七省联成一片的戴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戴姓大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为明朝第六十五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戴姓人口增长超过全国人口增长的速度,600年中戴姓人口净增长率为230%,纯增加了26万。浙江仍为戴姓第一大省,约占总戴姓人口的2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18%),这两省戴姓大约占戴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江苏、山东、安徽、湖北、福建,这五省的戴姓又集中了36%。宋、元、明期间,戴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东南、南方迁移。由于戴姓的主力早已进入江南,在这600多年中得到稳定和发展,人口繁衍迅速。全国仍以浙江为中心向三个方向散播,形成了浙赣鄂皖苏鲁闽七省联成一片的戴姓人口聚集区。戴姓的重心开始向北(江苏)移动。
  当代戴姓的人口已达468万,为全国第五十四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9%。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戴姓人口由37万增到468万,近13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戴姓人口的增加速度同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000年戴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上升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湖北、四川三省,大约占戴姓总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贵州、安徽、浙江、湖南,这四省又集中了28%。江苏居住了戴姓总人口的16.9%,为戴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1%。全国形成了以东部江浙为首,沿长江向西延伸到川贵的的戴姓聚集区域。在近600年间,戴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较大的区别,其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西部的回迁和移民是主流,同时,向东北的移民成为新的流动方向。
  当代戴姓的分布频率
  戴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7.2.6A)表明:戴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江浙皖、鄂川贵大部、赣湘北部、鲁豫南部、辽宁大部、吉林南部地区,每平方公里的戴姓人口达到1人以上,中心地区可达3人以上,其地区占国土面积仅仅15%,戴姓人口大约211.5万;0.5-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4%,戴姓人口大约169.9万;不足0.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1%,戴姓人口大约86.6万。
  戴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戴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7.2.6B)表明:戴姓在长江流域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戴姓在江浙沪皖赣鄂湘川贵云十省市、闽北、桂北、豫陕南部、辽宁、内蒙古东南和东北地区,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1%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5.2%;在闽粤桂大部、台湾、陕甘宁大部、青海东部、晋东南、豫鲁大部、冀东北、黑吉大部地区,戴姓频率在0.17%-0.34%,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5.5%;在其他地区,戴姓频率不足0.17%,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9.3%,其中频率不足0.1%的地区占了31%。
  血型分布特征
  戴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154万,占32.9%;A型138.2万,占29.5%;B型133.2万,占28.5%;AB型42.6万,占9.1%。戴姓总人口468万。
  江浙沪皖赣鄂湘川贵云十省市、闽北、桂北、豫陕南部、辽宁、内蒙古东南和东北地区是戴姓较常见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5.2%,戴姓281.8万,约占全国戴姓人口的60.2%。O型95.1万,A型85.9万,B型76.1万,AB型24.7万。
  闽粤桂大部、台湾、陕甘宁大部、青海东部、晋东南、豫鲁大部、冀东北、黑吉大部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5.5%,戴姓140.6万,约占总戴姓人口的30%。O型44.8万,A型39.8万,B型42.6万,AB型13.4万。
  其他地区为戴姓分布较少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49.3%,戴姓45.6万,约占戴姓总人口的9.8%。O型14.1万,A型12.5万,B型14.5万,AB型4.5万。

知识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姓氏群体遗传(绪论、姓氏分布、遗传地形图、姓氏与血型),当代大姓及其分布规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