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南部丁姓历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2470
颗粒名称: 华东南部丁姓历史
分类号: K810.2
页数: 4
页码: 244-247
摘要: 华东南部丁姓历史概括了丁姓的起源与演变、历史上丁姓的分布和迁移、当代丁姓的分布频率、血型分布特征。丁姓为当代五十大姓之一,在江苏、福建地区最有影响。丁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42%,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丁的人至少有42个,总人口大约在500万。
关键词: 姓氏 华东南部 分布规律

内容

丁姓为当代五十大姓之一,在江苏、福建地区最有影响。丁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42%,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丁的人至少有42个,总人口大约在50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丁姓历代名人181名,占名人总数的0.4%,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五十七位;丁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3%,排在并列第七十四位;丁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46%,排在并列第四十七位。
  历史上丁姓的重要人物有:东汉南郡太守丁遵、经学家丁恭,三国东吴名将丁奉,西晋医家丁义,北宋宰相丁谓、藏书家丁〓、文字训诂学家丁度,明朝画家丁云鹏,清朝文学家丁耀亢、篆刻家丁敬、四川总督丁宝桢、大臣丁日昌、藏书家丁丙、地理学家丁谦,民国医家丁甘仁、篆刻家兼鉴别家丁辅之、地质学家丁文江,当代农学家丁振麟、丁颖、语文学家丁声树、剧作家丁西林、作曲家兼钢琴家丁善德。
  丁姓的起源与演变
  丁姓的起源主要有三大支:古丁国、姜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源自古丁国。《郡国志》载:“商时丁侯叛,武丁讨之”。古丁国在3200多年前的商朝中期已经存在,但不知其世系和姓属。直到商末,周武王灭商时丁侯国还存在,商末时丁侯国大概在河南,不久为周武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古丁国的丁氏的历史至少有3200多年。
  第二支出自姜姓。炎帝生于姜水而姓姜。炎帝裔孙伯夷,号太岳,虞夏之际辅佐禹治水有功而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伯夷是吕国的开国始祖,侯爵,复赐姓姜,以奉炎帝之祀。吕国历经夏、商、周三朝,后裔吕尚(姜子牙、太公望),周初封于齐。太公之子丁公伋继位齐国,丁公之庶出之子以次序为氏。姜姓丁氏的历史有3000年。
  第三支出自外姓和外族的改姓。丁姓是一族比较复杂的群体,除了以上二支正统的起源外,其他姓的改姓,以及明朝以后,进入中原的西域人,因多为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无姓,译名中间多带有丁字,其后代子孙汉化入汉族,多以丁为姓。这部分丁姓是组成丁姓汉族的重要成分。改姓中最重要的事件是三国东吴孙权的族人定武中郎将孙匡的改姓,在对抵御曹操军事的行动中,孙匡因犯军纪,“烧损茅芒,致乏军用”,孙权命其族别为丁姓,从此以后江东地区多了一支丁姓。从丁姓的同姓不同源的现象告示天下:那并非同姓男女绝对不可通婚,而不同姓的也不一定宜于联姻。
  历史上丁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丁姓活动的地区主要是在山东地区,以此为源地向四周播迁,大凡丁姓寻祖,都要追到山东的济阳。秦汉时期,丁姓发展很快,在河南、江苏、河北、陕西、广西、湖北等地已有移民。三国以后,丁姓在江浙皖赣地区繁衍迅猛,唐朝初期丁姓移居福建,宋、元、明期间已经繁衍到广东等地。清朝初期丁姓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丁姓大约有2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7%,排在第五十八位。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江苏、河南,这三省丁姓大约占丁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浙江、河北、江西,这三省的丁姓又集中了25%。湖南为丁姓第一大省,居住了丁姓总人口的25.8%,丁姓占当时湖南省总人口的1.6%。全国形成南部湖南、东南苏浙、北方豫冀三大块丁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丁姓大约有4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3%,为明朝第五十八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丁姓人口增长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率,600年中丁姓人口净增长率为43%,纯增加了12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江苏,这三省丁姓大约占丁姓总人口的53%;其次分布于山东、安徽、湖南,这三省的丁姓又集中了23%。浙江省的丁姓人口约占丁姓总人口的20%,为丁姓第一大省,占当时浙江省总人口的0.5%。全国的丁姓人口流动从北向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浙赣苏为中心的丁姓人口聚集区,丁姓中心在东南部基本形成。
  当代丁姓的人口已达到504万,为全国第四十七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2%。从明朝至今600年中丁姓人口由40万增到了500余万,近13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丁姓人口的增加速度同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000年中丁姓人口呈上升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占丁姓总人口的17.2%;其次分布于福建、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山东、江西,这七省的丁姓集中了35%。全国形成了以江苏为中心,向四周散发的丁姓聚集地区。在近600年期间,丁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华北、华中的回迁十分强劲,已经大于由北向南的迁移。
  当代丁姓的分布频率
  丁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苏浙皖大部、山东东部、湖北东端和西南、湖南北部、辽宁大部、吉林、黑龙江北部和东部、新疆西北地区,每平方公里的丁姓人口达到1.1人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3.3人以上。丁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7.2.5A)表明:密度最高的(1.1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5.1%,丁姓人口大约224万;0.55-1.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1%,丁姓人口大约163万;不足0.5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3.9%,丁姓人口大约117万。
  丁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丁姓在东南地区和新疆西北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丁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7.2.5B)表明:在江苏大部、安徽南部、闽浙、江西东部、湖南北部、贵州西南、辽吉东部、新疆西北地区,丁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57%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1%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1.3%;在湖北、云贵川湘陕甘宁豫八省大部、青海东部、山西南部、河北大部、山东、内蒙古东部、东北三省大部、江西西部、广东中部、广西西部、台湾西部,丁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9%-0.57%,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3.2%;其他地区的丁姓分布频率不足0.19%,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5.5%,其中不足0.1%的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9%。
  血型分布特征
  丁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162万,占32.1%;A型145万,占28.8%;B型150万,占29.8%;AB型47万,占9.3%。丁姓总人口504万。
  苏浙皖大部、山东东部、湖北东端和西南、湖南北部、辽宁大部、吉林、黑龙江北部和东部、新疆西北地区是丁姓最集中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15.1%,丁姓224万,约占丁姓总人口的44.4%。O型72万,A型65万,B型66万,AB型21万。
  湖北大部、贵州大部、湖南中部、江西南部、广东东部、福建东部、河南南部、山东西部、河北东部、甘肃中部、宁夏西部、陕西东南、辽宁西端、黑龙江西南、内蒙古东南和东北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1%,丁姓163万,约占丁姓总人口的32.3%。O型52万,A型47万,B型49万,AB型15万。
  其他地区是丁姓人口较少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63.9%,丁姓117万,约占丁姓总人口的23.2%。O型38万,A型33万,B型35万,AB型11万。

知识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姓氏群体遗传(绪论、姓氏分布、遗传地形图、姓氏与血型),当代大姓及其分布规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