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华东南部朱姓历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2455
颗粒名称:
华东南部朱姓历史
分类号:
K810.2
页数:
5
页码:
231-235
摘要:
华东南部朱姓历史概括了朱姓的来源和演变、历史上朱姓的分布和迁移、当代朱姓的分布频率、血型分布特征。朱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二十大姓之一,尤其在江浙皖地区中极有影响。朱姓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1.3%,即每1000个中国人中姓朱的人至少有13个,总人口大约在1500余万。
关键词:
姓氏
华东南部
分布规律
内容
朱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二十大姓之一,尤其在江浙皖地区中极有影响。朱姓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1.3%,即每1000个中国人中姓朱的人至少有13个,总人口大约在1500余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朱姓历代名人653名,占名人总数的1.44%,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一位;朱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92%,排在第二十一位;朱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9%,排在第十二位。
我国朱姓产生过许多世家大族,出现过无数名人。先秦以来,朱姓称帝者25人,先后建立了高句丽、后梁、明等政权。杰出的人物有:西汉大臣朱买臣、高句丽国君朱蒙,东汉大将朱儁,三国时魏国名僧朱士行,东晋名将朱序,南朝梁国大将朱异,唐朝宰相朱敬则、名将朱环、割地称秦的朱泚、割地称冀王的朱滔,五代后梁太祖朱温,宋朝医学家朱肱、词人朱敦儒、诗人朱弁,南宋理学家兼教育家朱熹、学者朱震,元朝医学家朱丹溪、数学家朱世杰、地理学家朱思本、画家朱德润、戏曲作家朱凯,元明之际学士朱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剧作家朱权、朱有燉、历史学家朱载堉,明清之际学者朱之瑜,清朝书画家朱耷、文学家朱彝尊、文字训诂学家朱骏声,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朱家骅、民主革命家朱执信、地质学家兼古生物学家朱森,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朱德、物理学家朱经武、美学家朱光潜、语言学家朱德熙、民族乐器演奏家朱英、化学工程学家朱亚杰、电子学家朱物华、生理学家朱壬葆、实验生物学家朱洗、鱼类学家朱元鼎、病毒学家朱既明、理论物理学家朱洪元、土壤化学家朱祖祥。
朱姓的来源和演变朱姓起源主要有五大支系:朱襄氏之裔、曹姓、狸姓、子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朱襄氏。朱襄氏族是以蜘蛛为图腾,亦有认为是以赤心木(一种树心为红色的树)为图腾,活动于河南淮阳一带的部落,其后有朱姓,有5000多年的历史。朱姓的第一个名人是舜臣朱虎。朱虎氏族或为朱襄氏的后裔,朱虎的子孙表现不俗,西周的名隐士朱张,战国时齐人朱毛,魏国大力士朱亥,西汉中邑侯朱进等名人均称是朱虎的后代。在先秦时一直活跃在冀鲁豫地区。
第二支出自曹姓。黄帝之裔高阳氏颛顼之后,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的第五子安,曹姓。曹部落以枣为图腾,始居于陕西周至,后东迁河南灵宝东的曹阳,舜、夏至商初,曹人一直居于曹阳。商朝初再东迁河南滑县东的漕邑,殷商初,曹人被迫东迁于山东定陶。曹部落中有一支朱氏族,居住在曹阳之西南的朱阳,朱人随曹人而迁移,商朝时迁移到河南淮阳原朱襄氏居住过的地方,春秋时为陈国的株邑。西周初,周武王封女婿妫满于陈,夺株邑并入陈国,并封曹姓朱人的后裔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建立邾国,为鲁国附庸。公元前614年迁到绎,今山东邹城东南纪王城,一部分邾人南迁朱方,今江苏丹徒东南。战国中叶,楚宣王灭邾国,并迁邾人于楚的邾地,今湖北黄冈西北。邾人遂以邾为氏,继而去邑为朱姓。曹姓朱氏是朱姓中最主要的成分。在先秦时期,曹姓朱氏一直活动于豫鲁苏鄂地区,曹姓朱氏的历史也有2400年。汉朝时沛国(今江苏徐州)成为朱姓最重要的繁衍中心和发祥地。
第三支系出自狸姓。帝尧之子丹朱之后,以名为氏。因丹朱封在丹水流域,在今河南淅水地区,古号丹朱。舜封丹朱为房邑侯,故称房侯,别为狸姓。丹朱部落被舜打败后,族人四散居于河南、河北、山东、湖北、湖南等地,其中一支以丹朱的名为氏。隋唐时期,其后代在沛国相县发展为望族。狸姓朱氏的历史也有4000年之久。
第四支源自子姓。周成王封商纣王之庶兄微子启于宋,以奉商祀。战国后期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居于江苏砀山的宋微子之裔公子朱的后代以先祖名为姓。秦汉之际徙于河南南阳,东汉时已发展成朱姓大族,直到唐宋时期,南阳朱姓仍是朱姓中的著名望族。子姓朱氏的历史有2300年。
第五支系外族和其他姓氏的改姓。从三国以来,重要的由其他姓氏改姓朱的有施、康、李、范、舒、邱、胡等姓,尤其明朝帝王的赐国姓朱,其人数之多、数目之大,是历史上罕见的。魏晋隋唐时,北方战乱和民众大迁移,中原百姓中融入了大量外族的血液,朱姓中也流入外族人的基因。最主要的有:西汉的南越族的朱氏,北魏时鲜卑族慕容部的可朱浑氏族,宋朝金国的女真人兀颜氏族,清朝满洲八旗的乌苏氏、朱佳氏、珠锡哩氏等氏族的集体改姓朱。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最终同化为汉族。
历史上朱姓的分布和迁移
秦汉时,朱姓已普遍分布于中原和华东地区,尤其在江苏南部兴起,形成江南朱姓大族。同时由中原向西北的陕西挺进,至东汉末,朱姓的足迹已西达四川、南抵福建。唐朝时朱姓已出现在广东。明朝是朱姓的鼎盛时期,朱元璋大封同姓王,大赐国姓朱,这样朱姓迅速地向全国发展,特别是明初向云南的进军和屯垦,使西南地区的朱姓得到很大的发展。明朝末朱姓进入了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朱姓大约有1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4%,排在第十位。朱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15.8%,占江西省总人口的2.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河南(14.3%)、江苏(10.4%)、浙江(10.2%),这四省朱姓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四川(9.3%)、安徽(7.6%)、湖北(7.4%),这三省的朱姓又集中了25%。全国形成了赣苏浙皖豫、川鄂两大朱姓聚集地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朱姓大约有18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列为第十一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朱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600年中朱姓人口总增加率为69%,净增加了76万。明朝时期,浙江为朱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19.4%,占省总人口的2.4%。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18.3%)、江西(13.7%)三省,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51%;其次分布于甘肃(9.5%)、山东(6%)、福建(6%),这三省的朱姓又集中了22%。宋、元、明600余年,朱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同时也向西北和西南运动。东南地区的朱姓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国重新形成了苏浙赣鲁、福建、甘肃三块朱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朱姓的人口已达1512万,为全国第十四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26%。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朱姓人口由186万增到1512万,增长了大约8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朱姓人口的增加速度大大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可能与在明朝灭亡之后,皇族朱姓因遭追杀避国难而改姓,以及由其他姓氏所改的朱姓又纷纷改回原来姓的缘故有关。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14.8%)、广东(10.5%)、浙江(9.8%)、河南(8.9%)四省,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四川(6.1%)、安徽(5.8%)、湖南(5.1%)、山东(4.6%),四省的朱姓又集中了21%。江苏为朱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3%。全国形成了苏浙皖的朱姓高密度聚居区。在近600年期间,朱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西南、南方和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当代朱姓的分布频率
朱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安徽东部,每平方公里的朱姓人口达到6.4人以上,有的地区最高达到11人以上。朱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7.2.2A)表明:密度最高的(6.4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2.1%,朱姓人口大约161万;3.2-6.4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4%,朱姓人口大约283万;1.6-3.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5.1%,朱姓人口大约767万;不足1.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5.4%,朱姓人口大约301万。
朱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朱姓在华东地区的长江三角洲是最常见的姓氏之一。朱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7.2.2B)表明:在江苏南部、浙江、安徽东南、广东珠江三角洲、云南昆明地区,朱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6%以上,杭嘉湖地区高达3%,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5%;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江西大部、福建、广东大部、云南大部、黑龙江东部和西北,朱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2%-1.6%,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9.2%;在青海湖以东的其他地区、新疆西北,朱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1.2%,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52.8%;其他地区,朱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4%,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3.5%。
血型分布特征
朱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497万,占32.9%;A型437万,占28.9%;B型440万,占29.1%;AB型138万,占9.1%。朱姓总人口1512万。
江苏大部、浙江大部、安徽南部地区是朱姓人口最密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3.3%,朱姓220万,约占朱姓总人口的14.6%。其中O型76万,A型66万,B型59万,AB型19万。
苏浙皖其他地区、冀鲁豫、川鄂湘赣、闽粤、滇中北、黔北、甘南、青东南、宁夏、陕南、辽吉黑、内蒙古东部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41.3%,朱姓991万,约占朱姓总人口的65.5%。其中O型325万,A型287万,B型289万,AB型90万。
其他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31.1%,朱姓301万,约占朱姓总人口的19.9%。其中O型96万,A型84万,B型92万,AB型29万。
知识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姓氏群体遗传(绪论、姓氏分布、遗传地形图、姓氏与血型),当代大姓及其分布规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