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华东南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2449
颗粒名称: 7.2华东南部
分类号: K810.2
页数: 4
页码: 227-230
摘要: 华东南部姓氏概括了徐姓、朱姓、蒋姓、蔡姓、丁姓、戴姓、夏姓、汪姓、姚姓、陆姓等起源与演变,分布和迁移。
关键词: 姓氏 华东南部 分布规律

内容

7.2.1徐
  徐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二十大姓之一,尤其在江苏、浙江和安徽人丁兴旺。徐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1.7%,即每1000个中国人中姓徐的人至少有17个,总人口大约在200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徐姓历代名人685名,占名人总数的1.51%,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位;徐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77%,排在第八位;徐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2.15%,排在第八位。
  扬威于我国东部的大姓徐姓,历数其名人,可谓济济一堂,在人文和艺术的领域中,徐姓人物尤为突出。计有:秦始皇时,率领三千对童男童女东渡日本的徐福(市),西汉时下邳太守徐光,东汉著名哲学家徐幹,三国名士徐庶,南朝陈文学家徐陵,北魏经学家徐遵明,唐朝名相徐商、徐彦若父子,五代宋文学家徐铉,明朝名将徐达、地理学家徐霞客、科学家徐光启、文学家兼书画家徐渭,清朝医学家徐大椿、清末协助袁世凯创办北洋军的徐世昌,民国诗人徐志摩,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徐向前、教育家徐特立、大将徐海东、画家徐悲鸿、历史学家徐中舒、古植物学家徐仁、电工学家徐士高。
  徐姓的起源与演变
  构成当代汉族徐姓主要有三支:嬴姓、子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嬴姓。远祖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五帝时代金天氏少昊。少昊氏族最早活跃在今河北盐山东南,后南迁到山东曲阜地区,为以凤凰为图
  腾的东夷族之一支。少昊之孙皋陶在尧舜时为掌管刑法和司法之官,皋陶之子伯益为掌管火种和驯养兽鸟之官,佐禹治水立有大功,赐姓嬴。夏王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故地在今安徽泗水北,徐国历夏、商、周三朝代,一直活跃在江淮之间,史称徐戎,也称徐夷或徐方。春秋时,徐偃王反周,被周穆王联合楚国所灭,后又复封徐偃王之子宗为徐子。战国时,公元前512年吴国灭徐,随后越国灭吴,公元前511年,楚国灭越,徐国的领土归入楚的版图。徐国的子孙遂以国名为氏,散居于江淮之间。从夏朝封国开始,徐姓至少已有4000年的历史了,普遍使用徐姓也至少有2500年的时间。
  第二支系自子姓。周朝初期,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裂分殷商遗民六个氏族与鲁公,其中有徐氏族。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徐姓的外族血缘融入事件有:东晋北地氐族中有徐姓,今宁夏贺兰山地区和甘肃庆阳地区的氐族、蜀人賨族中也有徐姓;进入南北朝之后,这些少数民族的徐姓基本都同化为汉族了。清朝满洲八旗舒禄氏、徐吉氏、舒穆禄氏等氏族集体改姓徐,后来成为东北地区徐姓汉族。
  历史上徐姓的分布和迁移
  从夏朝至秦初,徐姓一直活跃于安徽、江苏、河南、山东的江淮地区。汉晋南北朝时,徐姓已经发展到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西、浙江、广西、四川、湖北等地。唐朝时,徐姓始入福建和广东,明初入台湾。由于徐姓主力早在秦汉时期已迁离北方,中国北方几次战乱对徐姓的伤害相对要轻。尤其在宋、元、明时期,徐姓在赣浙苏闽四省繁衍最盛,形成了东海、高平、琅玡、濮阳、东莞五大望族,最终形成了今天典型的东方大姓。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徐姓大约有8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1%,排在第十七位。徐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23.5%,占江西省总人口的2.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17.1%)、山东(10.9%)、江苏(10.6%),这四省徐姓大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62%;其次分布于福建(8.3%)、安徽(5.9%)、四川(5.4%)、湖北(5.3%)、河南(5%),这五省的徐姓又集中了30%。全国形成了以赣浙为中心的徐姓大聚集区。两广、云贵以及西北地区徐姓人口十分稀少。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徐姓大约有19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2.1%,排在第十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徐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600年中徐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128%,人口纯增长了108万。明朝时期,浙江为徐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35.1%,占浙江省总人口的4.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20.2%)、江西(9.2%)三省,这三省徐姓大约占徐姓总人口的64.5%;其次分布于安徽(7.1%)、福建(5.7%)、山东(4.8%)、湖北(4.2%),这四省的徐姓又集中了21.7%。在西北和西南地区,徐姓仍为罕见的姓氏。宋、元、明期间,徐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四川地区的徐姓主要向两湖地区和南方迁移。全国仍以长江口三角洲地区为主要的徐姓聚集地区,但在东南地区的福建和广东重新形成另一大块徐姓人口聚集地。
  当代汉族徐姓的人口已近2000万,为全国第十一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7%。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徐姓人口由192万激增到近2000万,近11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徐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000年中徐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厂”形态势。徐姓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14.2%)、广东(10.3%)、浙江(8.9%)、四川(7.4%)四省,大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41%;其次分布于山东(6.8%)、江西(6.6%)、安徽(5.8%)、河南(5.7%)、湖北(5.1%),这五省的徐姓又集中了30%。江苏为徐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3.9%。全国形成了长江口三角洲地区、广东东部和四川三块高比率徐姓分布区域。在近600年间,徐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和四川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广东和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当代徐姓的分布频率
  徐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江苏中南部和浙江北部的杭嘉湖平原、山东烟台地区,每平方公里的徐姓人口达到9人以上,中心地区高达12人以上。徐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7.2.1A)表明:密度最高的(7.2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4%,徐姓人口大约293万;3.6-7.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4.4%,徐姓人口大约667万;1.8-3.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9.6%,徐姓人口大约736万;1-1.8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9%,徐姓人口大约199万;不足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3.6%,徐姓人口大约97万。
  徐姓分布很广,但在人群中分布不均衡。徐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7.2.1B)表明:徐姓在东部和东南地区是常见的姓氏之一。江苏南部、浙江、安徽东南部、江西东北部、云南中部和南部,是徐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最高的地区,一般达到2.5%以上,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4%;在江苏北部、安徽大部、江西大部、山东东部、云南东部和西部、甘肃武威地区、黑龙江东北部、辽宁东部、吉林东南部、台湾北部,徐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5%-2.5%,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3.4%;在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和东北其他地区,徐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5%-1.5%,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8.1%;在其他地区,徐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5%,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34.1%。
  血型分布特征
  徐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647万,占32.5%;A型576万,占28.9%;B型584万,占29.3%;AB型185万,占9.3%。徐姓总人口1992万。
  徐姓主要分布地区江苏、浙江、山东东部、安徽中部和东部、江西东北部、广东东部、黑龙江沿江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6.6%,徐姓487万,约占全国徐姓人口的24.3%。O型165万,A型142万,B型138万,AB型42万。
  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和东北等广大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40.8%,徐姓1209万,约占全国徐姓人口的60.8%。O型387万,A型352万,B型356万,AB型114万。
  其他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52.6%,徐姓人口稀少,约296万,约占全国徐姓人口的14.9%。O型95万,A型82万,B型90万,AB型29万。
  7.2.2朱
  朱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二十大姓之一,尤其在江浙皖地区中极有影响。朱姓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1.3%,即每1000个中国人中姓朱的人至少有13个,总人口大约在1500余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朱姓历代名人653名,占名人总数的1.44%,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一位;朱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92%,排在第二十一位;朱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9%,排在第十二位。
  我国朱姓产生过许多世家大族,出现过无数名人。先秦以来,朱姓称帝者25人,先后建立了高句丽、后梁、明等政权。杰出的人物有:西汉大臣朱买臣、高句丽国君朱蒙,东汉大将朱儁,三国时魏国名僧朱士行,东晋名将朱序,南朝梁国大将朱异,唐朝宰相朱敬则、名将朱环、割地称秦的朱泚、割地称冀王的朱滔,五代后梁太祖朱温,宋朝医学家朱肱、词人朱敦儒、诗人朱弁,南宋理学家兼教育家朱熹、学者朱震,元朝医学家朱丹溪、数学家朱世杰、地理学家朱思本、画家朱德润、戏曲作家朱凯,元明之际学士朱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剧作家朱权、朱有燉、历史学家朱载堉,明清之际学者朱之瑜,清朝书画家朱耷、文学家朱彝尊、文字训诂学家朱骏声,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朱家骅、民主革命家朱执信、地质学家兼古生物学家朱森,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朱德、物理学家朱经武、美学家朱光潜、语言学家朱德熙、民族乐器演奏家朱英、化学工程学家朱亚杰、电子学家朱物华、生理学家朱壬葆、实验生物学家朱洗、鱼类学家朱元鼎、病毒学家朱既明、理论物理学家朱洪元、土壤化学家朱祖祥。
  朱姓的来源和演变朱姓起源主要有五大支系:朱襄氏之裔、曹姓、狸姓、子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朱襄氏。朱襄氏族是以蜘蛛为图腾,亦有认为是以赤心木(一种树心为红色的树)为图腾,活动于河南淮阳一带的部落,其后有朱姓,有5000多年的历史。朱姓的第一个名人是舜臣朱虎。朱虎氏族或为朱襄氏的后裔,朱虎的子孙表现不俗,西周的名隐士朱张,战国时齐人朱毛,魏国大力士朱亥,西汉中邑侯朱进等名人均称是朱虎的后代。在先秦时一直活跃在冀鲁豫地区。
  第二支出自曹姓。黄帝之裔高阳氏颛顼之后,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的第五子安,曹姓。曹部落以枣为图腾,始居于陕西周至,后东迁河南灵宝东的曹阳,舜、夏至商初,曹人一直居于曹阳。商朝初再东迁河南滑县东的漕邑,殷商初,曹人被迫东迁于山东定陶。曹部落中有一支朱氏族,居住在曹阳之西南的朱阳,朱人随曹人而迁移,商朝时迁移到河南淮阳原朱襄氏居住过的地方,春秋时为陈国的株邑。西周初,周武王封女婿妫满于陈,夺株邑并入陈国,并封曹姓朱人的后裔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建立邾国,为鲁国附庸。公元前614年迁到绎,今山东邹城东南纪王城,一部分邾人南迁朱方,今江苏丹徒东南。战国中叶,楚宣王灭邾国,并迁邾人于楚的邾地,今湖北黄冈西北。邾人遂以邾为氏,继而去邑为朱姓。曹姓朱氏是朱姓中最主要的成分。在先秦时期,曹姓朱氏一直活动于豫鲁苏鄂地区,曹姓朱氏的历史也有2400年。汉朝时沛国(今江苏徐州)成为朱姓最重要的繁衍中心和发祥地。
  第三支系出自狸姓。帝尧之子丹朱之后,以名为氏。因丹朱封在丹水流域,在今河南淅水地区,古号丹朱。舜封丹朱为房邑侯,故称房侯,别为狸姓。丹朱部落被舜打败后,族人四散居于河南、河北、山东、湖北、湖南等地,其中一支以丹朱的名为氏。隋唐时期,其后代在沛国相县发展为望族。狸姓朱氏的历史也有4000年之久。
  第四支源自子姓。周成王封商纣王之庶兄微子启于宋,以奉商祀。战国后期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居于江苏砀山的宋微子之裔公子朱的后代以先祖名为姓。秦汉之际徙于河南南阳,东汉时已发展成朱姓大族,直到唐宋时期,南阳朱姓仍是朱姓中的著名望族。子姓朱氏的历史有2300年。
  第五支系外族和其他姓氏的改姓。从三国以来,重要的由其他姓氏改姓朱的有施、康、李、范、舒、邱、胡等姓,尤其明朝帝王的赐国姓朱,其人数之多、数目之大,是历史上罕见的。魏晋隋唐时,北方战乱和民众大迁移,中原百姓中融入了大量外族的血液,朱姓中也流入外族人的基因。最主要的有:西汉的南越族的朱氏,北魏时鲜卑族慕容部的可朱浑氏族,宋朝金国的女真人兀颜氏族,清朝满洲八旗的乌苏氏、朱佳氏、珠锡哩氏等氏族的集体改姓朱。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最终同化为汉族。
  历史上朱姓的分布和迁移
  秦汉时,朱姓已普遍分布于中原和华东地区,尤其在江苏南部兴起,形成江南朱姓大族。同时由中原向西北的陕西挺进,至东汉末,朱姓的足迹已西达四川、南抵福建。唐朝时朱姓已出现在广东。明朝是朱姓的鼎盛时期,朱元璋大封同姓王,大赐国姓朱,这样朱姓迅速地向全国发展,特别是明初向云南的进军和屯垦,使西南地区的朱姓得到很大的发展。明朝末朱姓进入了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朱姓大约有1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4%,排在第十位。朱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15.8%,占江西省总人口的2.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河南(14.3%)、江苏(10.4%)、浙江(10.2%),这四省朱姓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四川(9.3%)、安徽(7.6%)、湖北(7.4%),这三省的朱姓又集中了25%。全国形成了赣苏浙皖豫、川鄂两大朱姓聚集地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朱姓大约有18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列为第十一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朱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600年中朱姓人口总增加率为69%,净增加了76万。明朝时期,浙江为朱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19.4%,占省总人口的2.4%。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18.3%)、江西(13.7%)三省,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51%;其次分布于甘肃(9.5%)、山东(6%)、福建(6%),这三省的朱姓又集中了22%。宋、元、明600余年,朱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同时也向西北和西南运动。东南地区的朱姓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国重新形成了苏浙赣鲁、福建、甘肃三块朱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朱姓的人口已达1512万,为全国第十四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26%。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朱姓人口由186万增到1512万,增长了大约8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朱姓人口的增加速度大大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可能与在明朝灭亡之后,皇族朱姓因遭追杀避国难而改姓,以及由其他姓氏所改的朱姓又纷纷改回原来姓的缘故有关。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14.8%)、广东(10.5%)、浙江(9.8%)、河南(8.9%)四省,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四川(6.1%)、安徽(5.8%)、湖南(5.1%)、山东(4.6%),四省的朱姓又集中了21%。江苏为朱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3%。全国形成了苏浙皖的朱姓高密度聚居区。在近600年期间,朱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西南、南方和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当代朱姓的分布频率
  朱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安徽东部,每平方公里的朱姓人口达到6.4人以上,有的地区最高达到11人以上。朱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7.2.2A)表明:密度最高的(6.4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2.1%,朱姓人口大约161万;3.2-6.4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4%,朱姓人口大约283万;1.6-3.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5.1%,朱姓人口大约767万;不足1.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5.4%,朱姓人口大约301万。
  朱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朱姓在华东地区的长江三角洲是最常见的姓氏之一。朱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7.2.2B)表明:在江苏南部、浙江、安徽东南、广东珠江三角洲、云南昆明地区,朱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6%以上,杭嘉湖地区高达3%,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5%;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江西大部、福建、广东大部、云南大部、黑龙江东部和西北,朱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2%-1.6%,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9.2%;在青海湖以东的其他地区、新疆西北,朱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1.2%,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52.8%;其他地区,朱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4%,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3.5%。
  血型分布特征
  朱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497万,占32.9%;A型437万,占28.9%;B型440万,占29.1%;AB型138万,占9.1%。朱姓总人口1512万。
  江苏大部、浙江大部、安徽南部地区是朱姓人口最密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3.3%,朱姓220万,约占朱姓总人口的14.6%。其中O型76万,A型66万,B型59万,AB型19万。
  苏浙皖其他地区、冀鲁豫、川鄂湘赣、闽粤、滇中北、黔北、甘南、青东南、宁夏、陕南、辽吉黑、内蒙古东部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41.3%,朱姓991万,约占朱姓总人口的65.5%。其中O型325万,A型287万,B型289万,AB型90万。
  其他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31.1%,朱姓301万,约占朱姓总人口的19.9%。其中O型96万,A型84万,B型92万,AB型29万。
   7.2.3蒋
  蒋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五十大姓之一,川湘、江浙一带是蒋姓最有影响的地区。蒋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47%,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蒋的人至少有47个,总人口大约在560余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蒋姓历代名人214名,占名人总数的0.47%,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四十九位;蒋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48%,排在并列第五十二位;蒋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65%,排在第三十二位。
  蒋姓历代重要人物有:西汉兖州刺史蒋诩、交州刺史蒋晋,三国东吴名将蒋钦、蜀汉丞相蒋琬,南北朝北魏书画家兼雕刻家蒋少游,唐朝宰相蒋伸、魏州刺史蒋钦绪、文学家蒋防,北宋书法家蒋璨、大臣蒋岘,南宋诗人蒋捷,清朝文华殿大学士蒋廷锡、戏曲作家兼文学家蒋士铨、篆刻家蒋仁、文学家蒋敦复、词人蒋春霖,民国政府总统蒋介石、台湾国民党“总统”蒋经国,当代历史学家蒋廷黻、有机化学与药物化学家蒋明谦、植物学家蒋英、语言文字学家蒋礼鸿、作家蒋冰之(丁玲)、图书馆学家蒋复璁、教育家蒋梦麟、自动控制与人工智能专家蒋新松、气象学家蒋丙然。
  蒋姓的起源与演变
  蒋姓的渊源主要有三大支:子姓、姬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子姓。蒋就是菰,即茭白。盛产于河南修武、获嘉地区的蒋河两岸。一支以采集菰实为食,进而以菰为氏族图腾部落,以蒋命名部落名称和地名。进入商朝以后,商王封其族人于蒋,蒋国势弱国小,不见于经传。直到西周初蒋国被周公旦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子姓蒋人被迫北迁山西的蒋谷,今山西晋中市东南。子姓蒋氏的历史至少有4000年,普遍使用蒋姓也有3000多年。
  第二支源出姬姓。周成王时,周公旦平定武庚和三监的叛乱之后,封其第四子伯龄于蒋,即商朝蒋国故地,今河南获嘉西北。周公旦东征徐、奄17国后,移封蒋国于淮汉两水之间的蒋乡,今河南南部淮滨县期思乡期思村。公元前617年,楚穆王北进逼陈、郑时灭了蒋国。子孙以国为氏。姬姓蒋氏的历史至少有3000多年,正规大批出现蒋姓是在国亡之后,这也有2600余年。蒋国灭亡后,蒋人四散,一部分成为楚国臣民,一部分迁到贵州东部的蒋州(奖州),一部分东迁到胶东地区,一部分南迁湖南湘乡一带。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我国的蒋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但历史上外族改姓蒋的事件不多见。主要发生在清朝,满洲八旗姓蒋佳氏后改为蒋姓,满族蒋佳氏原为满化的汉人,后来基本上都为汉族。
  历史上蒋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蒋姓主要活动在河南地区,两汉时期,蒋氏已东迁山东、南下江苏、安徽、浙江,从中原出发渡长江进入湖南,西迁的蒋人已进入四川。唐朝两次南下移民时蒋姓进入了福建和两广。明朝后期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蒋姓大约26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4%,排在第六十一位。江苏为蒋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蒋姓总人口的22.6%,占江苏总人口的1.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广西、湖南、浙江,这四省占蒋姓总人口的75%;其次分布于江西、陕西,这两省的蒋姓又集中了8%。蒋姓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形成了东方苏浙赣和南部湘桂两大块蒋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蒋姓大约近4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3%,排在第四十三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蒋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快,600年中蒋姓人口纯增长达85%,人口净增加了23万。江苏仍为蒋姓第一大省,约占总蒋姓人口的23.2%。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18.7%)、湖南(14.1%)、广西(12.8%)、山东(10.6%),这五省大约占蒋姓总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安徽(4.1%)、四川(3.9%)、江西(3.7%),这三省的蒋姓又集中了11%。宋、元、明600余年,蒋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南方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苏浙和湘桂为中心的两块蒋姓聚集区。
  当代蒋姓的人口已达564万,为全国第四十三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7%。从明朝至今600年中蒋姓人口由49万激增到564万,达11倍之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蒋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000年蒋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江苏、湖南、浙江四省,大约占蒋姓总人口的60%;其次分布于广西、贵州、安徽,这三省又集中了16%。四川居住了蒋姓总人口的19.5%,为蒋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0.9%。全国形成了以川湘、江浙为中心的蒋姓聚集区。在近600年间,蒋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较大的区别,主要的流动是由东南部向西部和中原地区的回迁。
  当代蒋姓的分布频率
  蒋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川黔湘大部、苏浙皖大部,每平方公里的蒋姓人口达到1.3人以上,中心地区可达3.9人以上。蒋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7.2.3A)表明:密度最高的(1.3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1.6%,蒋姓人口大约228万;0.65-1.3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1.4%,蒋姓人口188万;不足0.6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7%,蒋姓人口148万。
  蒋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蒋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7.2.3B)表明:蒋姓在长江以南是比较的常见姓氏。在川滇大部、贵州、广西、海南、粤湘大部、江西西部、宁夏、陕西东南、江浙大部、安徽东部、新疆西北地区,蒋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最高,在0.54%以上,特别在中心地区,这个比例可达到1.6%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0.7%;在云南中部、四川西部、青海东部、甘肃西南、陕西大部、湖北南部、江西大部、广东中部、福建北部、安徽大部、江苏北部、黑龙江东北地区,蒋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7%-0.54%,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9.6%;其他地区的蒋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27%,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59.7%,其中比例不足0.1%的覆盖面积约占了35%。
  血型分布特征
  蒋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189万,占33.5%;A型167万,占29.6%;B型158万,占28%;AB型50万,占8.9%。蒋姓总人口564万。
  川滇大部、贵州、广西、海南、粤湘大部、江西西部、宁夏、陕西东南、江浙大部、安徽东部、新疆西北地区是蒋姓分布比较常见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0.7%,蒋姓295万,约占总蒋姓人口的52.3%。O型103.1万,A型89万,B型78.3万,AB型24.6万。
  云南中部、四川西部、青海东部、甘肃西南、陕西大部、湖北南部、江西大部、广东中部、福建北部、安徽大部、江苏北部、黑龙江东北部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9.6%,蒋姓153万,约占总蒋姓人口的27.1%。0型50.5万,A型45.5万,B型43.2万,AB型13.8万。
  其他地区为蒋姓分布较少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59.7%,蒋姓116万,约占蒋姓总人口的20.6%。O型35.4万,A型32.5万,B型36.5万,AB型11.6万。
  7.2.4蔡
  蔡姓是中国第四十四位姓氏,尤盛于东南沿海各省份。蔡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46%,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蔡的人至少有46个,总人口大约在55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蔡姓历代名人219名,占名人总数的0.48%,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四十六位;蔡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55%,排在第四十五位;蔡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53%,排在第四十一位。
  蔡姓家族历史十分古老,几千年中先后涌现出无数名人。历代重要人物有:战国秦相蔡泽,西汉造纸术发明家蔡伦、大孝子蔡顺、文学家兼书法家蔡邕、名儒蔡千秋、才女诗人蔡琰(蔡文姬),东晋名臣蔡谟(蔡姓南渡始祖),北宋书法家蔡襄,金文学家蔡珪、蔡松年,南宋学者蔡沈、理学家蔡元定、画家蔡斌,清朝画家蔡元友,民国名将蔡锷、教育家蔡元培、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蔡和森,当代农学家蔡旭、物理化学家蔡馏生、土木建筑结构学家蔡方荫、电讯工程学家蔡金涛、昆虫学家蔡邦华。
  蔡姓的起源与演变
  构成汉族蔡姓主要有三大支:姞姓、姬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蔡氏源自姞姓。姞姓是黄帝的直系后裔,在尧舜夏时期,姞姓所属的燕、阚、尹、蔡、鲁等氏族分布于渭河流域,沿黄河向西到豫东和豫西一带。蔡系姞姓的支系,在部落中担任祭祀的职责,具有很高的地位。蔡祭二字古代通用,故蔡出自祭。历经尧舜夏千年,到商朝时蔡国一度比较强盛,商朝的蔡国位于今河南中牟县北,后北迁于河南北部长垣县东北的古祭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位于商都城朝歌的姞姓蔡国也一并灭亡,姞姓蔡人被迫
  北移,迁徙到河北邢台北的蔡河地区。另一支姞姓蔡人则南迁于湖北黄梅西南的蔡山。姞姓蔡氏的历史至少已有4000年。
  第二支蔡氏源自姬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封其五弟叔度于蔡,史称蔡叔度。蔡国在今河南中牟县北的古祭国地,也是姞姓蔡国之地。周成王初,蔡国与管、霍二国联合商纣王之子武庚发动叛乱,为周公旦所平定。周成王改封蔡叔度之子蔡仲于蔡,新蔡国在河南的上蔡县。蔡国一直受楚国的压迫,多次迁移,春秋初南迁于河南东南部的新蔡,春秋末蔡国东迁于下蔡,即今安徽凤台县。蔡国的其中一支因国内乱政,南奔楚国于湖北枣阳西的蔡阳城。公元前447年,楚惠王灭蔡,楚国迁蔡人于湖北汉川东南的蔡甸,国人遂以蔡为氏。姬姓蔡氏的历史也有3000年,普遍使用蔡姓是在国亡之后,这也有2400多年的历史。
  第三支主要来自南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蔡姓中流入外族血液的事件,主要发生于宋朝以后,北宋金国的女真人乌林答姓族后来全部改为汉姓蔡,清时满洲八旗姓蔡佳氏、乌灵阿氏、萨玛喇氏等后来也全部改汉姓蔡。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逐渐同化为北方汉族的蔡姓,尤盛兴于东北地区。贵州和广西的少数民族中的蔡姓有很大一部分被同化为南方汉族,主要发生于明清之际。
  历史上蔡姓的分布和迁移
  春秋战国时期,蔡氏足迹已经遍布于河南、河北、陕西、山西、湖北、安徽、山东、湖南、贵州地区。战国时,蔡姓族人由湖北蔡甸出发向南进入湖南常德,并沿沅江进入贵州,与当地土著混居,成为当今苗、土家、瑶、布依等族蔡姓先民。可以认为唐、宋、明、清时期,黔桂湘的蔡姓土司乃是春秋时蔡国的后代。秦汉时期,蔡姓主要的活动地在中原地区,在豫东与鲁西一带形成了著名济阳蔡姓,这是蔡姓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名人辈出,影响深远。西晋末,北方战乱,中原民众大量南迁。蔡姓开始大规模进入江浙地区。到唐朝初期和末期,中原两次移民福建,蔡姓为主要姓族之一,这为蔡姓成为南方著姓奠定了基础。到宋朝时,蔡姓已经散布于江南各地,蔡姓主力已经在福建形成。明末清初蔡姓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蔡姓大约有4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7%,排在第三十六位。福建为蔡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蔡姓总人口的21.2%,占福建总人口的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山东、河南,这三省蔡姓占蔡姓总人口的51%;其次分布于江西、浙江、河北、湖北、江苏,这五省的蔡姓又集中了32%。全国形成了闽赣浙苏东南沿海区域、鲁豫冀鄂中原地区两个蔡姓人口聚集中心。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蔡姓大约有4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9%,为明朝第四十六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蔡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慢,600年中蔡姓人口纯增加率为4%,净增加了2万。浙江为蔡姓第一大省,约占总蔡姓人口的20.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16.4%)、福建(13.8%)、江苏(12.4%),这四省蔡姓大约占蔡姓总人口的63%;其次分布于广东、湖南,这两省的蔡姓又集中了15%。宋、元、明期间,蔡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特别是向江浙闽沿海地区移民。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赣闽苏蔡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蔡姓的人口已达552万,为全国第四十四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6%。从明朝至今600年中蔡姓人口由46万增到552万,达12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蔡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略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000年蔡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下降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浙江、江苏三省,大约占蔡姓总人口的35%;其次分布于四川、湖北、台湾、安徽、福建,这五省又集中了32%。广东居住了蔡姓总人口的13.7%,为蔡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1%。全国形成了东南沿海地区高比率的蔡姓区域。在近600年中,蔡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的流动有些区别,虽存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情况,但向东南移民仍是主流,同时也出现了向西、以及东北的移民。
  当代蔡姓的分布频率
  蔡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东南沿海、长江流域、东北大部,每平方公里的蔡姓人口达到1人以上,有的地区高达3人以上。其次在广东中部、湘黔北部、云南东部、四川西部、甘宁青大部、豫陕南部、山东东南、内蒙古东部、冀辽交界地区,每平方公里的蔡姓人口达到0.5-1人。蔡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7.2.4A)表明:密度最高的(1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9.2%,蔡姓人口大约270万;0.5-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7.1%,蔡姓人口大约196万;不足0.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3.7%,蔡姓人口大约86万。
  蔡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蔡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7.2.4B)表明:蔡姓在东南沿海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蔡姓在台湾、福建、浙江南部、广东东端、内蒙古东北角,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最高,在0.9%以上,尤其在台湾南部,有的达到3%,这部分高比例的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3.7%。广东中部、江西东部、浙江北部、江苏南部、安徽东南、广西西南、海南、云南东部、陕川交界地区、河西走廊、吉林中部,蔡姓频率在0.45%-0.9%,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3%。其他广大地区,蔡姓频率不足0.45%,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83.3%,其中频率在0.25%以下的占国土面积的50%。
  血型分布特征
  蔡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180万,占32.6%;A型160万,占28.9%;B型161万,占29.2%;AB型51万,占9.3%。蔡姓总人口552万。
  东南沿海、长江流域、东北大部是蔡姓人口集中之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9.2%,蔡姓270万,约占总蔡姓人口的48.9%。O型90万,A型79万,B型77万,AB型24万。
  广东中部、湘黔北部、云南东部、四川西部、甘宁青大部、豫陕南部、山东东南、内蒙古东部、冀辽交界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7.1%,蔡姓196万,约占蔡姓总人口的35.5%。O型62万,A型57万,B型58万,AB型19万。
  其他地区为蔡姓分布较少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53.7%,蔡姓86万,约占蔡姓总人口的15.6%。O型28万,A型24万,B型26万,AB型8万。
  7.2.5丁
  丁姓为当代五十大姓之一,在江苏、福建地区最有影响。丁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42%,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丁的人至少有42个,总人口大约在50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丁姓历代名人181名,占名人总数的0.4%,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五十七位;丁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3%,排在并列第七十四位;丁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46%,排在并列第四十七位。
  历史上丁姓的重要人物有:东汉南郡太守丁遵、经学家丁恭,三国东吴名将丁奉,西晋医家丁义,北宋宰相丁谓、藏书家丁〓、文字训诂学家丁度,明朝画家丁云鹏,清朝文学家丁耀亢、篆刻家丁敬、四川总督丁宝桢、大臣丁日昌、藏书家丁丙、地理学家丁谦,民国医家丁甘仁、篆刻家兼鉴别家丁辅之、地质学家丁文江,当代农学家丁振麟、丁颖、语文学家丁声树、剧作家丁西林、作曲家兼钢琴家丁善德。
  丁姓的起源与演变
  丁姓的起源主要有三大支:古丁国、姜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源自古丁国。《郡国志》载:“商时丁侯叛,武丁讨之”。古丁国在3200多年前的商朝中期已经存在,但不知其世系和姓属。直到商末,周武王灭商时丁侯国还存在,商末时丁侯国大概在河南,不久为周武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古丁国的丁氏的历史至少有3200多年。
  第二支出自姜姓。炎帝生于姜水而姓姜。炎帝裔孙伯夷,号太岳,虞夏之际辅佐禹治水有功而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伯夷是吕国的开国始祖,侯爵,复赐姓姜,以奉炎帝之祀。吕国历经夏、商、周三朝,后裔吕尚(姜子牙、太公望),周初封于齐。太公之子丁公伋继位齐国,丁公之庶出之子以次序为氏。姜姓丁氏的历史有3000年。
  第三支出自外姓和外族的改姓。丁姓是一族比较复杂的群体,除了以上二支正统的起源外,其他姓的改姓,以及明朝以后,进入中原的西域人,因多为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无姓,译名中间多带有丁字,其后代子孙汉化入汉族,多以丁为姓。这部分丁姓是组成丁姓汉族的重要成分。改姓中最重要的事件是三国东吴孙权的族人定武中郎将孙匡的改姓,在对抵御曹操军事的行动中,孙匡因犯军纪,“烧损茅芒,致乏军用”,孙权命其族别为丁姓,从此以后江东地区多了一支丁姓。从丁姓的同姓不同源的现象告示天下:那并非同姓男女绝对不可通婚,而不同姓的也不一定宜于联姻。
  历史上丁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丁姓活动的地区主要是在山东地区,以此为源地向四周播迁,大凡丁姓寻祖,都要追到山东的济阳。秦汉时期,丁姓发展很快,在河南、江苏、河北、陕西、广西、湖北等地已有移民。三国以后,丁姓在江浙皖赣地区繁衍迅猛,唐朝初期丁姓移居福建,宋、元、明期间已经繁衍到广东等地。清朝初期丁姓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丁姓大约有2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7%,排在第五十八位。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江苏、河南,这三省丁姓大约占丁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浙江、河北、江西,这三省的丁姓又集中了25%。湖南为丁姓第一大省,居住了丁姓总人口的25.8%,丁姓占当时湖南省总人口的1.6%。全国形成南部湖南、东南苏浙、北方豫冀三大块丁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丁姓大约有4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3%,为明朝第五十八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丁姓人口增长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率,600年中丁姓人口净增长率为43%,纯增加了12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江苏,这三省丁姓大约占丁姓总人口的53%;其次分布于山东、安徽、湖南,这三省的丁姓又集中了23%。浙江省的丁姓人口约占丁姓总人口的20%,为丁姓第一大省,占当时浙江省总人口的0.5%。全国的丁姓人口流动从北向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浙赣苏为中心的丁姓人口聚集区,丁姓中心在东南部基本形成。
  当代丁姓的人口已达到504万,为全国第四十七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2%。从明朝至今600年中丁姓人口由40万增到了500余万,近13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丁姓人口的增加速度同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000年中丁姓人口呈上升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占丁姓总人口的17.2%;其次分布于福建、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山东、江西,这七省的丁姓集中了35%。全国形成了以江苏为中心,向四周散发的丁姓聚集地区。在近600年期间,丁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华北、华中的回迁十分强劲,已经大于由北向南的迁移。
  当代丁姓的分布频率
  丁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苏浙皖大部、山东东部、湖北东端和西南、湖南北部、辽宁大部、吉林、黑龙江北部和东部、新疆西北地区,每平方公里的丁姓人口达到1.1人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3.3人以上。丁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7.2.5A)表明:密度最高的(1.1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5.1%,丁姓人口大约224万;0.55-1.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1%,丁姓人口大约163万;不足0.5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3.9%,丁姓人口大约117万。
  丁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丁姓在东南地区和新疆西北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丁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7.2.5B)表明:在江苏大部、安徽南部、闽浙、江西东部、湖南北部、贵州西南、辽吉东部、新疆西北地区,丁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57%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1%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1.3%;在湖北、云贵川湘陕甘宁豫八省大部、青海东部、山西南部、河北大部、山东、内蒙古东部、东北三省大部、江西西部、广东中部、广西西部、台湾西部,丁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9%-0.57%,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3.2%;其他地区的丁姓分布频率不足0.19%,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5.5%,其中不足0.1%的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9%。
  血型分布特征
  丁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162万,占32.1%;A型145万,占28.8%;B型150万,占29.8%;AB型47万,占9.3%。丁姓总人口504万。
  苏浙皖大部、山东东部、湖北东端和西南、湖南北部、辽宁大部、吉林、黑龙江北部和东部、新疆西北地区是丁姓最集中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15.1%,丁姓224万,约占丁姓总人口的44.4%。O型72万,A型65万,B型66万,AB型21万。
  湖北大部、贵州大部、湖南中部、江西南部、广东东部、福建东部、河南南部、山东西部、河北东部、甘肃中部、宁夏西部、陕西东南、辽宁西端、黑龙江西南、内蒙古东南和东北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1%,丁姓163万,约占丁姓总人口的32.3%。O型52万,A型47万,B型49万,AB型15万。
  其他地区是丁姓人口较少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63.9%,丁姓117万,约占丁姓总人口的23.2%。O型38万,A型33万,B型35万,AB型11万。
   7.2.6戴
  戴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八十个姓氏之一,尤其在江苏地区中最有影响。戴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39%,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戴的人至少有39个,总人口大约近47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戴姓历代名人175名,占名人总数的0.39%,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六十位;戴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32%,排在并列第六十七位;戴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32%,排在第六十五位。
  历史上戴姓的重要人物有:春秋宋大夫戴恶,西汉信都太守戴德、九江太守戴圣、御史戴遵,东汉司徒戴就、学者雕塑家兼画家戴逵,唐朝宰相戴胄、戴至德、诗人戴叔伦、画家戴嵩,南宋诗人戴复古,元朝文学家戴表元、诗人戴良,明朝画家戴进,清朝学者戴震、画家戴本孝、戴熙、大学士戴衢亨、数学家戴煦,民国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小提琴家戴粹伦,当代真菌学家戴芳澜、建筑学家戴念慈、作物遗传育种学家戴松恩、天文学家戴文赛、核物理学家戴传曾、法学家戴修瓒。
  戴姓的起源与演变
  构成汉族戴姓来源主要有三大支:子姓、姬姓和外族改姓。
  第一支源出子姓。立国于商朝时的戴国,伯爵,古城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南,西周初为周武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这支子姓戴氏的历史至少在3000年以上。
  商朝后期,商王武丁封其子子宋于宋,封地在今河北赵县北,伯爵侯国。周武王灭商,也灭了与商王同姓的宋国。周成王时,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把古宋国之地封与微子启之孙稽,为宋公,以奉商祀。微子启为帝乙的庶长子,商纣王之兄,在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中立有大功。宋公稽之子丁公申继位后,宋国南迁到商汤故地商丘,即今河南商丘。传七世至宋戴公(公元前799-前766年在位),仁而爱民,古代谥法:万民所仰曰戴。戴公之子武公,武公之子宣公,宣公以祖父谥为氏,并将宋国王位传于其弟和,是为宋穆公。所以宋戴公以后的这支直系宋人是以戴为氏,其历史至少有2800年。
  第二支系出自姬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子姓戴国也被吞并,另封姬姓族子于戴,姬姓戴国在今河南民权县东。春秋时,公元前713年郑庄公灭戴国,子孙以国为氏。戴国灭亡后,一支戴国遗民南迁到安徽当涂市的戴山。这支戴氏的历史有3000多年,普遍使用戴姓是在国亡之后,其历史也有2700年多年。
  第三支源出外族的改姓。戴姓的血系一直比较单纯,直到东汉明帝时有燕姓改为戴姓的事件,也有殷姓改为戴姓。殷原本出自子姓,实为同源。清朝时满洲八旗姓戴佳氏、达尔充阿氏等氏族的全部改姓戴,使戴姓家族扩大了队伍,大部分满洲戴姓被同化为汉族,一部分成为鄂温克族的戴姓。近代东北地区戴姓的数量异军突起,当与外族的改姓和融入的事件有关。
  历史上戴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戴氏世为宋国上卿,活跃在河南地区。秦汉时期,戴姓向东迁移到安徽、山东、江苏、浙江等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戴姓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广为分布,并向西散播到湖北等地。唐朝时期,戴姓在华北、西北、四川等地有定居点,中原几次南下移民潮中,戴姓进入福建、广东等地区,清初进入台湾省。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戴姓大约有11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5%,排在第一百零七位。浙江为戴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戴姓总人口的35%,占浙江总人口的0.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这两省戴姓占戴姓总人口的47%;其次分布于湖南、江苏、山东、河南、湖北,这五省的戴姓又集中了37%。全国以浙江为中心向西、向北散发,形成浙赣湘鄂苏豫鲁七省联成一片的戴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戴姓大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为明朝第六十五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戴姓人口增长超过全国人口增长的速度,600年中戴姓人口净增长率为230%,纯增加了26万。浙江仍为戴姓第一大省,约占总戴姓人口的2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18%),这两省戴姓大约占戴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江苏、山东、安徽、湖北、福建,这五省的戴姓又集中了36%。宋、元、明期间,戴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东南、南方迁移。由于戴姓的主力早已进入江南,在这600多年中得到稳定和发展,人口繁衍迅速。全国仍以浙江为中心向三个方向散播,形成了浙赣鄂皖苏鲁闽七省联成一片的戴姓人口聚集区。戴姓的重心开始向北(江苏)移动。
  当代戴姓的人口已达468万,为全国第五十四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9%。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戴姓人口由37万增到468万,近13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戴姓人口的增加速度同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000年戴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上升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湖北、四川三省,大约占戴姓总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贵州、安徽、浙江、湖南,这四省又集中了28%。江苏居住了戴姓总人口的16.9%,为戴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1%。全国形成了以东部江浙为首,沿长江向西延伸到川贵的的戴姓聚集区域。在近600年间,戴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较大的区别,其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西部的回迁和移民是主流,同时,向东北的移民成为新的流动方向。
  当代戴姓的分布频率
  戴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7.2.6A)表明:戴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江浙皖、鄂川贵大部、赣湘北部、鲁豫南部、辽宁大部、吉林南部地区,每平方公里的戴姓人口达到1人以上,中心地区可达3人以上,其地区占国土面积仅仅15%,戴姓人口大约211.5万;0.5-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4%,戴姓人口大约169.9万;不足0.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1%,戴姓人口大约86.6万。
  戴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戴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7.2.6B)表明:戴姓在长江流域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戴姓在江浙沪皖赣鄂湘川贵云十省市、闽北、桂北、豫陕南部、辽宁、内蒙古东南和东北地区,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1%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5.2%;在闽粤桂大部、台湾、陕甘宁大部、青海东部、晋东南、豫鲁大部、冀东北、黑吉大部地区,戴姓频率在0.17%-0.34%,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5.5%;在其他地区,戴姓频率不足0.17%,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9.3%,其中频率不足0.1%的地区占了31%。
  血型分布特征
  戴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154万,占32.9%;A型138.2万,占29.5%;B型133.2万,占28.5%;AB型42.6万,占9.1%。戴姓总人口468万。
  江浙沪皖赣鄂湘川贵云十省市、闽北、桂北、豫陕南部、辽宁、内蒙古东南和东北地区是戴姓较常见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5.2%,戴姓281.8万,约占全国戴姓人口的60.2%。O型95.1万,A型85.9万,B型76.1万,AB型24.7万。
  闽粤桂大部、台湾、陕甘宁大部、青海东部、晋东南、豫鲁大部、冀东北、黑吉大部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5.5%,戴姓140.6万,约占总戴姓人口的30%。O型44.8万,A型39.8万,B型42.6万,AB型13.4万。
  其他地区为戴姓分布较少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49.3%,戴姓45.6万,约占戴姓总人口的9.8%。O型14.1万,A型12.5万,B型14.5万,AB型4.5万。
   7.2.7夏
  夏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八十个姓氏之一,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最有影响。夏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39%,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夏的人至少有39个,总人口大约在47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夏姓历代名人146名,占名人总数的0.32%,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七十位;夏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3%,排在并列第七十四位;夏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9%,排在第七十位。
  历史上夏姓的重要人物有:春秋陈国大夫夏区夫,战国卫国勇士夏育,秦朝侍医夏无且,东汉学者夏恭、司徒夏勤,南宋画家夏圭,明朝宰相夏言、户部尚书夏原吉、小说家夏敬渠,民国史学家夏曾佑、诗人夏敬观,当代考古学家夏鼐、大地测量学家夏坚白、词学家夏承焘。
  夏姓的起源与演变
  夏姓主要由三大来源组成:姒姓、妫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源自姒姓。帝尧之时,尧命颛顼帝的后裔鲧治理洪水,鲧采用堵塞之法,九年治水不成功。舜继承尧的帝位后,把鲧放逐于羽山,起用鲧之子禹来治水,禹改用疏导之术,历经13年平息了水患,封于阳翟,即今河南禹州。公元前2070年禹继承舜的帝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封建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姒姓。夏朝传14世,17王,曾先后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东,斟鄩,即今河南登封西北,安邑,山西夏县东北等地。至夏王桀时,于公元前1600年为商汤所灭。汤放桀於南巢,今安徽巢湖市北,子孙以禹时国号夏后氏为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封夏禹在南巢的后裔为巢伯。禹的六代孙少康之后裔为东楼公,周武王封东楼公为杞侯,杞国在今河南杞县。其余不得封的夏禹后裔以夏为氏。姒姓夏氏的历史有3000多年。
  第二支系出自妫姓。舜的部落因居于山西永济的妫水旁而姓妫。公元前2070年,禹继承舜的帝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夏王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在今河南虞城西南,史称有虞氏。又把舜的另一后裔虞遂封于遂,在今山东宁阳西北。商朝时,商王改封虞遂的后裔于陈,在今河南淮阳东南。陈所处之地即为帝尧的母亲陈锋氏部落的故地,因而称为陈。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以取代亲商朝的虞遂后裔的陈国。陈宣公(公元前692-前648年在位)之庶子西,字子夏,别其族为少西氏,生御叔,御叔娶郑穆公之女夏姬为妻,生徴舒,字子南,徵舒始以先祖之字为夏氏,妫姓夏氏的历史至少有2600年。
  第三支来自外姓和少数民族的改姓。我国的夏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有血缘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外族加入夏姓的事件主要发生在北宋以后:北宋西夏国党项族有夏姓;明朝时有蒙古人改姓汉姓夏;到清朝初满洲八旗中有夏姓,满族的夏姓其先出自汉人,入旗满化成为满族一员,到清末民初,旗人纷纷汉化融入汉族,夏姓旗人同样也回归了汉族,但其族人中已经混合了满族的血液。
  历史上夏姓的分布和迁移
  夏姓立姓之后,一直活动在河南、安徽一带。妫姓夏氏世为陈国大夫,春秋时期在河南地区发展繁衍,其影响远远超过了姒姓夏氏,战国时期,陈国的夏氏已经发展到在齐、卫等国为官。秦汉时期,夏姓除继续在河南繁衍外,已经向河北、安徽等地播散,主要的迁移方向是东南的江浙皖地区。到了晋朝,夏氏已经是浙江的望族,最著名的郡望是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到了唐宋时期,夏姓已遍布于长江流域地区,尤其在长江三角洲,奠定了今天的夏姓分布框架。清初夏姓也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夏姓大约有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4%,排在第七十六位。夏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夏姓总人口的19.5%,占江西总人口的0.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西、河南、浙江,这四省夏姓大约占全国夏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湖北、安徽、陕西,这三省的夏姓又集中了32%。全国形成了东南赣浙皖、西北晋秦、中原豫鄂为中心的三块夏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夏姓大约有4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6%,为明朝第五十四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夏姓人口增长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600年中夏姓人口纯增长率为130%,净增加了24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33.5%)、浙江(17.9%)、江西(15.5%),这三省夏姓大约占夏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安徽(6.2%)、湖北(5.8%)、四川(5.3%)、山东(5%),这四省的夏姓又集中了22%。江苏为夏姓第一大省,占江苏总人口的1.3%。宋、元、明期间,夏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部地区迁移,西北地区夏姓人口萎缩严重。全国重新形成了苏浙赣为中心的夏姓人口聚集区,夏姓人口重心由中原向东南漂移。
  当代夏姓的人口已达468万,为全国第五十五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9%。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夏姓人口由43万增到468万,增长了11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夏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000年中夏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江西三省,大约占夏姓总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贵州、湖北、上海,这五省市又集中了28%。江苏为当代夏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夏姓总人口的15.4%,占省总人口的1%。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向西沿长江逐渐扩散的夏姓分布面。在最近的600年期间,夏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流动方向由东南部向西部、华中强劲地回迁,东南地区虽仍为夏姓的中心地,但人口比重已经比顶峰时期减少了40%。
  当代夏姓的分布频率
  夏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江浙赣皖、东北地区,每平方公里的夏姓人口达到1.2人以上,中心地区在3.6人以上。夏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7.2.7A)表明:密度最高的(1.2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9.7%,夏姓人口大约171.3万;0.6-1.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9.7%,夏姓人口大约157.2万;不足0.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0.6%,夏姓人口大约139.5万。
  夏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7.2.7B)表明:夏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浙江、苏皖南部、鄂湘东部、江西大部、闽北、黔东、吉林南部地区,夏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51%以上,中心地区达到1%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7.7%;宁夏、四川以东,南岭以北、以东的其他地区,夏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7%-0.51%,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3.2%;在两广大部、海南、台湾、内蒙古东北、甘肃以西的其他地区,此比例在0.17%以下,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9.1%,其中比例不足0.1%的覆盖面积占了37%。
  血型分布特征
  夏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153万,占32.7%;A型136.2万,占29.1%;B型135.9万,占29%;AB型42.9万,占9.2%。夏姓总人口468万。
  浙江、江苏、安徽大部、江西大部、湖北东部、福建北部、黑龙江东部、吉林大部、辽宁东部和南部地区是夏姓最集中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9.7%,夏姓171.3万,约占夏姓总人口的36.6%。O型56.9万,A型50.6万,B型48.5万,AB型15.3万。
  川黔湘大部、湖北中部、江西南端、福建中部、河南东南、山东东部、安徽北端、河北西北、辽吉黑西部、新疆西北地区是夏姓较常见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19.7%,夏姓157.2万,约占夏姓总人口的33.6%。O型51.7万,A型46.3万,B型44.9万,AB型14.3万。
  其他地区是夏姓人口较少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70.6%,夏姓139.5万,约占夏姓总人口的29.8%。O型44.4万,A型39.3万,B型42.5万,AB型13.3万。
  7.2.8汪
  汪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八十个姓氏之一,尤盛于皖鄂地区。汪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38%,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汪的人至少有38个,总人口大约在450余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汪姓历代名人368名,占名人总数的0.81%,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二十位;汪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03%,排在第十八位;汪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07%,排在第十九位。
  历史上汪姓的主要人物有:东汉会稽令汪文和,唐朝歙州刺史汪华,南宋文学家汪藻、诗人汪元量、宰相汪伯彦,元朝航海家汪大渊,元明之际散曲家汪元亨,明朝戏曲作家汪道昆、汪廷讷,清朝医家汪昂、散文家汪琬、画家汪士慎、军机大臣汪由敦、学者汪中、数学家兼天文学家汪莱、篆刻鉴别家汪启淑、作家汪端、太平天国名将汪海洋,民国音韵学家兼诗人汪荣宝、琵琶演奏艺术家汪昱庭、医家汪逢春,当代著名有机化学家兼生物家汪猷、生理学家兼心理学家汪敬熙、细胞生物学家汪堃仁、水利学家汪胡桢、逻辑学家汪奠基。
  汪姓的起源与演变
  构成当代汉族汪姓主要有四大支:漆姓、姬姓、嬴姓和外族改姓。
  第一支源出漆姓。帝舜时,在今浙江武康地区活跃一支防风氏部落,釐姓,守封、嵎二山。夏朝初,防风氏国君为禹所杀,部落向北迁移。商朝时,称汪芒氏,也称汪罔氏,改姓漆。到了周朝,部落已北移山东融入了长狄之中。春秋时期,在鲁北博兴建立了鄋瞒国,也叫长翟。汪芒氏之后裔以汪为氏。漆姓汪氏的历史至少有4000多年。
  第二支源自姬姓。商末周文王占领河南鲁山的古鲁国,封与其子周公旦之长子伯禽,是为鲁国。周武王灭商后,委派鲁伯禽东征商的盟国徐、奄17国,讨平后,命伯禽长驻奄地,即今山东曲阜,鲁国由河南鲁山移封山东,成为春秋时东方强大的诸侯国。传至鲁成公(公元前590-前573年在位),已进入春秋后期,其庶子公子汪,食邑平阳,今山东新泰县西北,其子汪诵以父之字为氏。姬姓汪氏的历史至少有2600年。
  第三支源自嬴姓。西周时,汪为秦国支庶所封的侯国,古城在今陕西澄城,近山西临猗西南临晋古城。直到战国时,汪国还存在。公元前430年魏文侯伐秦,筑临晋,可能汪国在此时灭于魏。子孙以国为氏,这支嬴姓汪氏的历史至少也有3000年,国亡之后才普遍使用汪姓,这也有2400多年的历史了。
  第四支出自外族的改姓,我国的汪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外族加入汪姓群体的事件主要有:北宋金国女真族古里申氏、汪古氏等氏族均改为汉姓汪;元朝汪古(亦作黄掴、雍古)部人进入中原后以汪为姓;清朝满洲人有汪姓,为汉人入旗满化;满洲八旗姓瓜尔佳氏、完颜氏等氏族均有改姓汪者,这些外族汪姓后来多数被同化为汉族。
  历史上汪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汪姓最初活动于浙江、河南、陕西、山西、山东地区。两汉至唐朝,汪姓主要的活动地区在皖赣浙苏地区,已经发展为当地的望族。唐朝以后,汪姓主要从安徽和江西向河南、湖南、湖北、贵州、四川、两广和福建地区扩散。清初汪姓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汪姓大约有近4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6%,排在第三十二位。汪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约占全国汪姓总人口的53%,占安徽总人口的5.5%。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西,这两省集中了汪姓77%;其次分布于浙江、河南,这两省汪姓又集中了13%。全国形成了以安徽为中心的皖赣浙豫的汪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汪姓大约有6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67%,为明朝第二十八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汪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快,纯增长率达32%,净增加了15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45.1%)、浙江(18.5%)、江西(12.1%),这三省大约占汪姓总人口的75.7%;其次分布于湖北(7.5%)、四川(3.1%),这两省又集中了11%。浙江为汪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6.3%。宋、元、明期间600余年,汪姓人群主要向江南和西部迁移。全国仍保留以安徽为中心的皖浙赣的汪姓人口聚集区。
  当代汪姓的人口已达到456万,列在全国第五十七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8%。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汪姓人口由62万增到456万,增长了7倍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汪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000年中汪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八”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安徽省,大约占汪姓总人口的44%,占省总人口的3.5%;其次分布于湖北、四川、江苏、湖南、浙江、江西,这六省又集中了32%。全国形成以安徽为中心向四周逐步递减的汪姓分布特征。在600年期间,汪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的回迁十分强劲,尤其突出向西部四川的迁移。
  当代汪姓的分布频率
  汪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7.2.8A)表明:汪姓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在皖浙苏、鲁南、豫东、湖北大部、湘赣闽北部、川东南、辽中部、黑龙江东北角地区,每平方公里的汪姓人口达到0.9人以上,有的地区可达到5.4人以上。密度最高的(0.9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2.7%,汪姓人口大约240万;不足0.9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87.3%,汪姓人口大约216万。
  汪姓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地区,分布很广,但在人群中分布不均衡。汪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7.2.8B)表明:皖浙苏、豫东南、鄂东、湘东北、赣闽北部地区,汪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以上,中心地区达到1.2%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9.1%;川云贵大部、陕甘宁南部、湘赣闽中南部、豫鲁南部、辽宁大部、黑龙江东北角地区,汪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0.4%,覆盖面积约占总国土面积的18.7%;其他地区,汪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不足0.2%,覆盖面积约占总国土面积的72.2%,其中比例不足0.1%以下的覆盖面积约占40%。
  血型分布特征
  汪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150万,占32.9%;A型135万,占29.6%;B型130万,占28.5%;AB型41万,占9%。汪姓总人口456万。
  安徽、江苏、浙江、湖北、陕甘宁南部、云贵川大部、湘赣闽大部、鲁豫南部、辽宁大部、黑龙江东北地区是汪姓比较集中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27.8%,汪姓人口328.8万,约占汪姓总人口的72.1%。O型110.4万,A型99.5万,B型90.4万,AB型28.5万。
  其他地区是汪姓人口稀少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72.2%,汪姓人口127.2万,约占汪姓总人口的27.9%。O型39.6万,A型35.5万,B型39.6万,AB型12.5万。
   §7.2.9姚
  姚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八十个大姓之一,尤盛于四川、江浙地区。姚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35%,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姚的人至少有35个,总人口大约近42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姚姓历代名人216名,占名人总数的0.48%,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四十八位;姚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7%,排在并列第三十位;姚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63%,排在第三十三位。
  历史上主要的姚氏名人有:春秋郑国大夫姚句耳,东晋十六国后秦建立者姚苌,唐朝史学家姚思廉、宰相姚崇、姚璹、诗人姚合,元朝翰林学士姚枢、文学家姚燧,明朝《永乐大典》纂修官姚广孝、画家姚绶,清朝学者姚际恒、姚文田、文学家姚范、姚莹、姚燮、散文家姚鼐,民国目录学家姚名达,当代历史学家姚从吾。
  姚姓的起源与演变
  姚姓血缘主要来自两大系:妫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源出妫姓。舜的部落因居于山西永济的妫水旁而姓妫,舜由于生于姚墟又姓姚。姚墟在今河南濮阳西的濮城镇,近山东鄄城。姚墟盛产桃,姚人以桃树为图腾,姚以兆为姓,兆即占卜时以火灸龟甲产生裂痕如象形兆字,舜擅长占卜,故以姚为姓。姚姓是舜氏族从妫姓氏族中分离出来的分支。所以姚姓的历史至少有4000多年。
  公元前2070年,夏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在今河南虞城西南),又封舜的后裔虞遂于遂(在今山东宁阳西北)。商王改封虞遂的后裔于陈(在今河南淮阳东南)。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以取代亲商朝的虞遂后裔的陈国。公元前672年,陈厉公之子陈完(陈敬仲),出奔齐国,改姓田。西汉末,田完裔孙田丰被王莽封为代睦侯,以继续帝舜的香火。田丰之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渡过长江定居吴郡,即今江苏苏州地区,改姓妫。妫恢的五世孙妫敷南迁吴兴武康,即今浙江德清西的千秋镇,改姓姚。这一支姚姓在江南蓬勃繁衍,成为当代东部姚姓群体的支柱。
  第二支出自外族的改姓。我国的姚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姚姓中也融入了南北民族的血液,互有基因的流动。姚姓中融入外族血缘的事件主要发生在西汉以后,最重要的有:东晋南安赤亭姚氏,其先为舜的后裔,由甘肃洮河西迁入甘青融入羌族,到晋朝时姚姓羌人成为羌中大族,世为羌酋,姚苌于384年在陕西长安建立后秦王朝,历三帝,共34年,后秦亡后,一部分子孙南迁江南,混入汉族之中;北宋金国的女真族人中也有姚姓;清朝满洲八旗耀佳氏、纳喇氏等氏族一部分集体改姓姚,族人后来多数汉化为东北地区姚姓汉族。
  历史上姚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姚姓主要的活动地区在河南、山东地区。秦汉两晋时,姚姓已经播迁到北方各地,江南各省,西北羌族姚姓的兴起和进入中原,大大扩增了姚姓人群的数量,同时甘肃洮水地区的姚姓南下四川和西南地区。唐朝的两次南下移民东南,姚姓开始进入福建和广东。明初姚姓进入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姚姓大约有3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1%,排在大姓的第五十六位。姚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约占全国姚姓总人口的25%,占河北总人口的1.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浙江、陕西、江苏,这四省姚姓大约占全国姚姓总人口的60%;其次分布于四川、山西、广西、安徽、河南、江西,这六省的姚姓又集中了31%。全国形成了以河北、江浙、陕西为中心的三大块姚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姚姓大约有5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9%,为明朝第三十三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姚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600年中姚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73%,净增加了23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32%)、江苏(13%),这两省姚姓大约占姚姓总人口的45%;其次分布于广东(7.6%)、江西(7.6%)、安徽(5.3%)、山西(5%),这四省的姚姓又集中了25%。浙江为姚姓第一大省,占浙江总人口的1.1%。宋、元、明期间600余年,姚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地区迁移。全国姚姓人口聚集地区重心由北向东南漂移,浙苏赣皖是姚姓的密集地区。
  当代姚姓的人口已达到420万,为全国第六十四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5%。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姚姓人口由55万增到420万,增长了近8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姚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000年中姚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江苏、浙江三省,大约占姚姓总人口的31%;其次分布于安徽、河北、河南、山西,这四省又集中了24%。四川为当代姚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姚姓总人口的13.5%,占省总人口的0.5%。全国形成了以江浙、四川为中心的两个姚姓高聚集区域。在近600年期间,姚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西部回迁的流动十分强劲,大于由北向南的迁移。
  当代姚姓的分布频率
  姚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是在江浙皖地区、川贵地区、冀晋蒙交汇处、吉黑地区,每平方公里的姚姓人口达到0.8人以上,特别在中心地区,每平方公里的姚姓人口在2.4人以上。姚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7.2.9A)表明:密度最高的(0.8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5.5%,姚姓人口大约171.1万;0.4-0.8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4.3%,姚姓人口大约192.4万;不足0.4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0.2%,姚姓人口大约56.5万。
  姚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7.2.9B)表明:姚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江浙皖三省大部、江西西北、云贵川大部、陕西、宁夏大部、山西大部、河北西部、内蒙古中部、吉林中部、黑龙江东部、辽宁东部、新疆西北地区,姚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3%以上,其中中心地区,这一比例在0.66%以上,这部分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4.1%;在青海湖以东的其他地区,姚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1%-0.33%,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1.1%;在青海湖以西的地区、台湾地区,此比例在0.11%以下,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4.8%。
  血型分布特征
  姚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136万,占32.4%;A型121万,占28.8%;;B型124万,占29.5%;AB型39万,占9.3%。姚姓总人口420万。
  江浙皖三省、江西北部、湖北东端、川贵大部、云南北端、陕西中部、冀晋蒙交汇处、吉黑大部地区是姚姓最集中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15.5%,姚姓171万,约占姚姓总人口的40.7%。O型55.8万,A型49.6万,B型49.9万,AB型15.7万。
  云南大部、四川北部、广西北部、湘鄂赣大部、福建北部、鲁豫、甘肃东部、陕甘晋冀、辽宁、内蒙古中部和东部、新疆西北地区是姚姓比较常见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34.3%,姚姓192.4万,约占姚姓总人口的45.8%。O型61.8万,A型55.2万,B型57.4万,AB型18万。
  宁夏以西的地区、粤桂琼地区、闽台地区是姚姓人口较少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50.2%,姚姓56.6万,约占姚姓总人口的13.5%。O型18.4万,A型16.2万,B型16.7万,AB型5.3万。
  §7.2.10陆
  陆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位大姓之一,在江浙、两广地区最有影响。陆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31%,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陆的人至少有31个,总人口大约在370余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陆姓历代名人338名,占名人总数的0.74%,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二十四位;陆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24%,排在第十四位;陆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排在第二十二位。
  历史上著名的陆姓人物有:西汉政论家陆贾,东汉颍川太守陆闳、荆州刺史陆稠,三国东吴名将陆逊、陆抗、天文学家陆绩,西晋文学家陆机,南朝宋著名道士陆修静、画家陆探微,唐朝经学家陆淳、训诂学家陆德明、学者茶圣陆羽、文学家陆龟蒙、名宰相陆贽,南宋诗人陆游、学者陆九韶、陆九龄、哲学家兼教育家陆九渊、大臣陆秀夫,元朝画家陆广、文学家陆友,明朝画家陆治、戏曲作家陆采,明清之际学者陆世仪,清朝学者陆陇其、医学家陆懋修、藏书家陆心源、文学家陆次云,清末民初外交家陆徵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长陆定一、语言学家兼心理学家陆志韦、物理学家陆学善、中医学家陆渊雷、语言学家陆宗达。
  陆姓的起源与演变
  陆姓的源头主要有四股:颛顼、妫姓、允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源头出自黄帝之裔颛顼的后裔。据说颛顼之子称,称的族人分布在今河南东南汝河地区。称之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吴回在高辛氏时代先后任祝融氏,祝融氏是古代掌管火种的首领之称谓,代表着在氏族中的极高地位和权力。祝融氏黎有罪被诛,其中一支融入九黎族中南迁。吴回继任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陆终氏族最早居于陕西西部秦岭北、黄河南北地区。陆终氏族是以陆螽为图腾,同时也成了氏族之名。陆螽是一种擅跳、繁殖力强,又能作食物的昆虫。陆终氏族随夏氏族东迁进入山西平陆,其中的一支再东迁到大陆(吴泽),今河南获嘉,这已经靠近了先祖颛顼之墟。大约公元前1600年商灭夏,亲夏的陆终氏族受商之压迫,东迁山东汶上之北的平陆,汉朝因此地置东平陆县,与山西的西平陆县相对。东平陆的一支陆终氏族又向北迁到陆乡,在今山东陵县。据甲骨文记述,商朝武丁时期(公元前1250-前1192年在位),在山东汶上县存在陆国,至周武王灭商后,陆终氏族所建立的陆国被鲁国所并。陆终氏之后的陆氏的历史至少有4000多年。
  第二支源头出自妫姓。战国时,齐宣王(公元前319-前301年在位)封少子田通于陆乡,子孙以陆为氏。陆乡即古陆终氏的居地,今山东陵县。妫姓陆氏也有2300多年的历史。
  第三支源头出自允姓。西周末,西部允姓戎人一支进入秦岭北的骆谷,此地为陆终氏的始居地区,陆终之长子名昆吾,居于骆谷的戎人取陆终昆吾之简称为陆昆,因变音为陆浑,史称陆浑戎。在春秋初陆浑戎一支东迁到河南西部洛水上游,在今河南嵩县东北伏流城北建立了陆浑国。春秋时期公元前525年,晋顷公灭陆浑国,子孙遂以国为氏,成为华夏一分子。
  第四支来自外族的改姓。秦汉时期,广西古称骆越,也称陆梁之地,骆越人的后裔多以陆为姓,是壮、布依、黎等族的先民,今广西汉族、壮族多陆姓与此有关。西汉初匈奴人中有一支陆姓部落降汉入籍中原。魏晋南北朝,中原板荡,战火纷起,北方少数民族大批进入中原,中原百姓南迁东移,中原百姓中开始融入了大量的北方民族的血液,陆姓中同样也发生这类事件。北魏孝文帝率领鲜卑诸族入主中原,代北99部落的姓氏全部改为汉族姓氏,与汉人混居,其中复姓步六弧氏为陆氏。从此以后,华北中原大地上的汉人无纯血系可言。明初,元太祖成吉思汗四子托雷之六子阿里不哥,其族人因避难于湖北洪湖下新河乡,隐族埋名,遂以排行为姓,也姓陆。清朝时驻锦州的满洲八旗人中也有陆姓,此陆姓可能出自汉族,后来又变回汉族。这些少数民族与汉人长期混居,逐步同化而成为当地的汉族。
  历史上陆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陆姓活动在陕西、河南、山东、湖北地区。汉朝时陆姓已经播迁到江西、江苏、安徽、湖南、河北、浙江等地。唐朝初期,中原地区出发的南下大移民时,陆姓首次进入福建,进而向广东移民。明朝时广西的陆姓已成为南方中有影响的姓氏。清朝初进入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陆姓大约有25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3%,排在第六十三位。陆姓第一大省是浙江,约占全国陆姓总人口的21%,占浙江总人口的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江苏、福建,这四省陆姓大约占陆姓总人口的71%;其次分布于河南、广西、安徽,这三省的陆姓又集中了19%。全国已初步形成了以江浙赣闽、广西为中心的两块陆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陆姓大约有5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6%,为明朝第三十七位大姓。宋、元、明600多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陆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600多年中陆姓人口总增加率为108%,净增加了27万。浙江仍为陆姓的第一大省,约占总陆姓人口的50%。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34%),这两省陆姓大约占陆姓总人口的84%;其次分布于安徽(3%)和广西(3%),这两省的陆姓又集中了7%。东南方陆姓在这600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宋朝的陆姓大省江西在明朝时人丁锐减。宋、元、明600余年,陆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苏、广西两大块陆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陆姓的人口372万,排在全国第七十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1%。从明朝至今600余年中陆姓人口由57万增到370多万,近6.5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陆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在这1000年中陆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广西、浙江、广东、上海五省区市,大约占陆姓总人口的60%。江苏居住了陆姓总人口的23%,为陆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1.2%。全国重新形成了东方江浙和南部两广的两块陆姓聚集区。在明以来的600年期间,陆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人群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的迁移,同时,向南方和西部的移民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移民流。
  当代陆姓的分布频率
  陆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江浙皖大部和粤桂琼大部地区,每平方公里的陆姓人口达到0.8人以上,中心密集点在上海、江苏东南、浙江北部地区,每平方公里的陆姓人口达到4人以上。陆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7.2.10A)表明:密度最高的(0.8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0.6%,陆姓人口大约149.3万;不足0.8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89.4%,陆姓人口大约222.7万。
  陆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陆姓在两广和江浙地区是常见的姓氏之一。陆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7.2.10B)表明:广西南部、海南、广东西南地区的陆姓一般占当地人口比例在1.5%以上,其中广西钦州地区和广东雷州半岛,陆姓分布频率在3%以上,最高达4.2%,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1%;在广西北部、广东西部、贵州大部、湖南西南和南部、江苏大部、浙江北部、安徽东端地区,陆姓分布频率在0.5%-1.5%,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6.3%;其他地区,陆姓分布频率不足0.5%,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91.6%,其中频率不足0.51%的覆盖面积占了49%。
  血型分布特征
  陆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124.8万,占33.6%;A型107.6万,占28.9%;B型106.4万,占28.6%;AB型33.2万,占8.9%。陆姓总人口372万。
  上海、江苏大部、浙江大部、安徽大部、山东东南、海南、广西大部、广东中西部是陆姓最集中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10.6%,陆姓人口149.3万,约占陆姓总人口的40.1%。O型53.2万,A型42.8万,B型41万,AB型12.3万。
  其他地区是陆姓人口稀少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89.4%,陆姓人口222.7万,约占陆姓总人口的59.9%。O型71.6万,A型64.8万,B型65.4万,AB型20.9万。
  7.2.11毛
  毛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大姓之一,昌盛于浙、桂、川、湘地区。毛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27%,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毛的人至少有27个,总人口大约在320余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毛姓历代名人142名,占名人总数的0.31%,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七十四位;毛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37%,排在第六十一位;毛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1%,排在第八十六位。
  毛姓历代重要人物有:战国赵国平原君门下食客毛遂,西汉诗学家毛亨、画家毛延寿,南朝齐国画家毛惠远,唐朝画家毛嵩,五代前蜀词人毛文锡,宋朝词人毛滂、画家毛松,明朝画家毛世济,清朝文学家毛先舒、藏书家毛晋、经学家兼文学家毛奇龄、小说评点家毛宗岗、画家毛庚,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物理海洋学家毛汉礼、电工学家毛鹤年。
  毛姓的起源与演变
  毛姓的渊源主要有四大支:依姓、姬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依姓。商朝末,生活在河南宜阳东北毛泉的古毛人,出自黄帝后裔十二姓之一的依姓,因身上有毛而称毛部落。历经夏、商、周,由原居住地今甘肃金塔北的毛目,东迁经甘肃天水,后到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商末周文王封叔郑于此建立了毛国。依姓毛人东迁到河南西部洛阳南、宜阳东北的毛泉。周武王灭商后,把此地封于其子姬明为毛国。毛人自宜阳毛泉向东南迁移到浙江临海。毛人之后应有毛姓,但无经传,依姓毛人必定湮没在姬姓毛氏之中。依姓毛氏的历史至少有3500年。
  
  第二支出自姬姓。商朝末,周文王封其第八子叔郑于毛,公爵毛国,故地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清朝道光年间出土的西周晚期的青铜器毛公鼎,证明了在西周晚期在陕西存在毛国,与河南的毛国有别。毛国子孙以国为氏,这支姬姓毛氏的历史至少有3200年。
  第三支亦出姬姓。周武王灭商后,封其第九子姬明于毛,伯爵毛国,故地在今河南宜阳东北的古毛人地。毛伯明在西周任司空,为周成王的六卿之一,子孙世为周卿士。一直到春秋末公元前516年周敬王时,毛伯介入周室王位之争事件,因失败而南逃楚国,毛伯国灭亡。这支姬姓毛氏的历史约有3000年,普遍使用毛姓是在国亡之后,也有2500多年了。
  第四支出自外族的改姓。我国的毛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历史上外族改姓毛的事件主要有:东晋末十六国前秦时的渭北氐人的毛姓,东晋末西南夷南中大族的毛姓,三国东吴时皖南的山越族的毛姓,北宋金国女真族的毛姓,北宋西夏国党项族的毛姓,这些外族与中原汉民的长期交往和混居,很快地汉化为当地的毛姓汉族。
  历史上毛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毛姓主要活动在河南、湖北地区。两汉至唐朝,毛姓主要活动于北方,唐朝后期,毛姓在东部的山东,尤其在皖、浙、苏地区十分昌盛。宋朝以后毛姓向东南和湖广大量移民,很快散布到江南各处。清初进入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毛姓大约16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1%,排在第八十二位。浙江为毛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毛姓总人口的29.6%,占浙江总人口的0.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广西、四川、湖南,这五省占毛姓总人口的83%;其次分布于江苏、河南,这两省的毛姓又集中了10%。毛姓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形成了东方浙赣和西部川湘的两大块毛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毛姓大约近3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4%,排在第六十八位。宋、元、明600多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毛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快,600多年中毛姓人口纯增长达100%,人口净增加了16万。浙江仍为毛姓第一大省,约占总毛姓人口的34.6%。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甘肃(12.3%),这两省大约占毛姓总人口的47%;其次分布于江西(9.4%)、江苏(8%)、山东(5.6%)、湖南(4.8%)、湖北(4.1%),这五省的毛姓又集中了26%。宋、元、明600余年,毛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西北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浙赣、湘鄂、甘肃三块毛姓聚集区。
  当代毛姓的人口已达324万,为全国第七十六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7%。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毛姓人口由32万激增到324万,达10倍之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毛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宋以来近1000年毛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广西、四川三省,大约占毛姓总人口的52%;其次分布于湖南、河南、湖北、辽宁、江苏,这五省又集中了29%。浙江居住了毛姓总人口的31.2%,为毛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1.9%。全国形成了浙江与川湘桂两块毛姓聚集区。明至今这600年间,毛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较大的区别,主要的流动是由东南部向西部和中原地区的回迁。
  当代毛姓的分布频率
  毛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浙江、苏皖南部、赣东、闽北、湖南大部、粤桂北部、赣西、湖北中部、四川中部、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地区,每平方公里的毛姓人口达到0.84人以上,中心地区可达2.5人以上。毛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7.2.11A)表明:密度最高的(0.84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8%,毛姓人口大约101.1万;0.42-0.84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1.6%,毛姓人口125万;不足0.4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0.4%,毛姓人口97.9万。
  毛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毛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7.2.11B)表明:毛姓在长江以南是比较常见的姓氏。在湘粤桂大部、赣西南、浙江大部、上海地区,毛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最高,在0.6%以上,特别在中心地区,这个比例可达到1.2%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6.2%;在云贵川大部、海南、湖北、闽赣大部、粤东、豫皖苏南部、浙西、青海东部、甘肃中部、辽宁中部地区,毛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0.6%,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0.7%;其他地区的毛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2%,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73.1%,其中比例不足0.1%的覆盖面积约占了49%。
  血型分布特征
  毛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0型107.8万,占33.3%;A型95.3万,占29.4%;B型91.7万,占28.3%;AB型29.2万,占9%。毛姓总人口324万。
  浙江、苏皖南部、赣东、闽北、湖南大部、粤桂北部、赣西、湖北中部、四川中部、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是毛姓分布比较常见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8%,毛姓101.1万,约占总毛姓人口的31.2%。O型35万,A型30.8万,B型26.6万,AB型8.7万。
  川贵大部、陕豫鲁南部、皖苏北部、鄂东和鄂西、桂东北、粤西北、赣闽中部、辽东、吉西、黑东北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1.6%,毛姓125万,约占总毛姓人口的38.6%。O型41.9万,A型37.1万,B型34.9万,AB型11.1万。
  其他地区为毛姓分布较少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73.1%,毛姓97.9万,约占毛姓总人口的30.2%。O型30.9万,A型27.4万,B型30.2万,AB型9.4万。
  7.2.12江
  江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大姓之一,在广西和浙皖地区最有影响。江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26%,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江的人至少有26个,总人口大约在31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江姓历代名人144名,占名人总数的0.32%,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七十一位;江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65%,排在第三十五位;江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46%,排在并列第四十七位。
  在我国众姓长河中,江姓犹如一颗星星,光彩夺目。其源远流长,人才辈出,值得族孙自骄自傲,尤其在文学领域和传统中医学领域中颇有影响,远远超过其在人口中所占比例上的位置。历史上江姓的重要人物有:西汉经学博士江翁,东汉名孝子江革,南北朝梁诗人江淹、齐名士江斅、陈文学家江总,宋朝画家江参,明朝文学家江盈科、医家江时途,清朝经学家兼音韵学家江永、经学家江声、江藩、诗人江湜、音韵学家兼名中医江有诰、医家江之兰,当代法学家江庸、数学家江泽涵、作曲家江文也。
  江姓的起源与演变
  江姓出自嬴姓,传说是“五帝”时代金天氏少昊的后裔,少昊氏族以燕子为图腾,嬴是燕的异体字又是同音,以嬴为姓。少昊之子皋陶在尧舜时代掌管刑法和司法,其族以偃为姓,为燕氏族的另一大系统。皋陶之子伯益掌管火种和驯养兽鸟,后因助大禹治水有功,帝舜把“嬴”赐予伯益的氏族为姓,继承燕氏族的嬴姓。山东莱芜西南是古嬴地,南临嬴水,是东夷族中以鸟为图腾的嬴姓部落主要的活动地区。江人是东夷嬴姓部落一支,随着东夷部落的强大和主宰中原建立夏朝,江人也一路迁徙到河南江汉流域地区。早在商朝,江人在江亭,今河南正阳大林乡涂店一带建立了江国。当时江国弱小,其近邻还有息、黄、蒋、蓼、蔡诸国,其中黄国也出自嬴姓。周武王灭商后,南边的楚国逐渐强大起来,不断向北扩张势力,江国等小国纷纷依附于楚国,一直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23年楚穆王灭了江国,国人以江为氏。江姓的历史至少有3500年以上,江国被灭后正式大批使用江氏也有2600多年的历史。
  历史上江姓的分布和迁移
  江国灭亡后,江人被楚国强迁于楚国内地的江亭,今湖北江陵南的江北,成为楚的臣民。在战国时江人后裔江乙出任郢大夫,郢,为春秋后期楚平王所建的都城,即在今湖北江陵。这支成为楚人的江姓后来向南方移民,繁衍发展,最终在广西形成了江姓人口口的一个重要聚集中心。一部分江人北逃入陈国(今河南淮阳地区),后以淮阳为中心向四方散迁,其中一支向东北方迁移到齐鲁大地。秦汉时期,江人主要活动于河南、山东、湖北地区,后来向西、北、南发展,河北、山西、安徽等地也有了江姓的足迹。两晋南北朝时,北方战火纷飞,政权频繁更迭,中原地区百姓大批向东南方迁移,江姓也随这股南移之风向江东移民,定居于会稽,即今浙江的绍兴。这一时期是江姓历史上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最终发展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著姓。唐宋之际,随中原的多次南下移民潮,江姓进入了赣浙闽广大地区,明朝时期进入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江姓大约有2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2%,排在第六十五位。江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江姓总人口的21.3%,占江西总人口的0.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这五省江姓大约占全国江姓总人口的83%;其次分布于湖北、江苏、山西、广西、四川等省。全国形成了以江西为中心的赣浙闽皖豫大江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江姓大约有4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43%,为明朝第五十九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江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600年中江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61%,净增加了15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21.7%)、江西(17.2%)、江苏(15.1%)、浙江(14.4%)、安徽(13.5%),这五省江姓大约占江姓总人口的82%。福建为江姓第一大省,约占福建总人口的1.5%。宋、元、明期间,江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方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福建为中心的闽赣苏浙皖大江姓人口聚集地。
  当代江姓的人口已达到313万,为全国第七十九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6%。从明朝至今600多年中江姓人口由40万增到313万,增长了近8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江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宋至今近1000年中江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西、浙江、安徽三省,大约占江姓总人口的34%;其次分布于四川、广东、湖北、福建,这四省又集中了31%。广西为当代江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江姓总人口的12.4%,占省总人口的1.4%。全国形成了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多江姓,以北少江姓的分布局面。在近600年期间,江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有一定的回迁,但向西南和南部地区的移动十分强劲。
  当代江姓的分布频率
  江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大部、江苏大部、安徽大部、山东东端、湖北东部、广西东端、贵州西南、四川东南、湖南西北地区,每平方公里的江姓人口达到0.9人以上,尤其在赣南、浙东地区,每平方公里的江姓人口在1.8人以上。江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7.2.12A)表明:密度最高的(0.9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2.1%,江姓人口大约146.7万;0.3-0.9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0.7%,江姓人口大约113.8万;不足0.3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7.2%,江姓人口大约52.5万。
  江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7.2.12B)表明:江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江姓是两广地区较为常见的姓氏之一。在广西、广东东部、贵州南部、云南东部、台湾、福建东部地区,江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75%以上,在中心地区的比率高达1.5%以上,总覆盖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6.4%;在四川东南、云南中部、贵州北部、湖南、湖北南部、江西、福建西部、浙江、江苏南部、安徽南部、广东东部地区,江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5%-0.75%,总覆盖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14.8%;其他地区,江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5%以下,总覆盖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78.8%,其中比例不足0.1%的占了国土面积的60%。
  血型分布特征
  江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109.6万,占35%;A型92.6万,占29.6%;B型84.5万,占27%;AB型26.3万,占8.4%。江姓总人口313万。
  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大部、江苏大部、安徽大部、山东东端、湖北东部、广西东端、云南东部、贵州西南、四川东南、湖南大部地区是江姓最集中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12.1%,江姓146.7万,约占江姓总人口的46.8%。O型53.7万,A型43.9万,B型37.5万,AB型11.6万。
  四川大部、云南中部、贵州大部、湖南西部、湖北西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河南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山东中部、台湾、海南、黑龙江东部地区是江姓比较常见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20.7%,江姓113.8万,约占江姓总人口的36.4%。O型39.8万,A型33.9万,B型30.6万,AB型9.5万。
  其他地区是江姓人口较少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67.2%,江姓52.5万,约占江姓总人口的16.8%。O型16.1万,A型14.8万,B型16.4万,At型5.2万。
  7.2.13钱
  钱姓是中国百家大姓之一,尤盛于江浙地区。钱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22%,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钱的人至少有22个,总人口大约在260多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钱姓历代名人310名,占名人总数的0.68%,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二十六位;钱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5%,排在并列第四十八位;钱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排在第二十一位。
  有3000年悠久历史的钱姓家族,虽然在人口数上排在百家大姓的后排,但在人才资源占有上显示出大姓的风度,尤其在医学、科学和文学领域中表现更为突出。历代主要名人有:战国阴士钱丹,秦朝大臣钱产,西汉大臣钱林、广陵太守钱逊,南朝宋太史令钱乐之,五代吴越国君钱镠(开创了钱姓第一个王朝),唐朝诗人钱起,北宋诗人钱惟演、儿科医学家钱乙、文学家钱易,宋元之际画家钱选,明朝学者钱德洪、画家钱穀、文学家钱澄之,南明大臣钱肃乐,清朝藏书家钱曾、学者钱大昕、钱塘、钱仪吉、书画家钱沣、书法家钱坫、文字训诂学家钱大昭、画家钱杜、篆刻家钱松,当代物理学家钱三强、植物学家钱崇澍、有机化学家钱志道、化学家钱保功、经济学家钱俊瑞、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水利学家钱宁、纤维科学家钱宝钧、作家钱钟书、书画家兼篆刻家钱君匋、钱瘦铁、画家钱松喦。
  钱姓的起源与演变
  钱姓源出彭姓。相传黄帝与西陵氏之女生有三子,昌意、玄嚣、龙苗。昌意之孙为高阳氏颛顼,接黄帝之位;玄嚣之孙为高辛氏帝喾,继颛顼为帝;龙苗之后南移为南蛮之祖。高阳氏颛顼继承帝位后,统治了中原部落,相传颛顼生二子黎和吴回,黎、吴回先后担任了祝融氏。祝融氏为上古时代掌管用火的首领之名称,这在当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落首领。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陆终之第三子篯,亦称彭祖,为彭姓之先祖。彭人族大势强,在夏商时代是一强大的方国,也称大彭,其中一支形成了彭国。彭的祖先源于西方的陕西,到了夏朝,彭国地处夏的正东,进入商朝时,彭国已迁移到今河南原阳地区,随后向东扩展,进入了山东济宁地区,不久南下到徐州,史称彭城。商朝后期,彭国衰落,商王武丁(公元前1250-前1192年在位)灭彭国,之后有彭氏。大彭氏的后裔彭孚在周朝的钱府担任上士,经理财政。彭孚的后代遂以官名为氏。陕西西安是西周都城镐京之地,也是钱氏的发源之地,钱姓的历史至少也有3000多年。
  我国的钱姓血脉一直比较单一,很少发生外族和外姓的融入。在元、明、清时,开始发生了与周边民族混合的现象。明清云南地区的哈尼族中钱姓土司是来自临安的钱姓汉族,其后裔一直至今在当地拥有很大的影响,清朝吉林钱姓满洲人也许也是出自汉人。同样,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长期混居,造成其中一部分少数民族的汉化。
  历史上钱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钱姓表现不明朗。秦汉时期,钱姓在江苏徐州一带静静地发展起来,三国时,钱姓已经遍布了江苏、浙江和安徽。晋朝时江西成为钱姓的另一重要的基地。唐朝之前,钱姓已经分布到中原和长江南北。钱姓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在唐宋之际,钱镠在临安称帝,即在今浙江杭州建立了吴越国,传五主,割据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达86年,钱镠的子孙分封到各地,子孙很快在江浙地区繁衍。尤其是吴越国平稳地降宋,不仅使钱姓子孙未遭战争屠杀,反而钱姓人士可以入仕宋朝,尤其在南宋时期,其人口在祖国东南地区增加快速。在宋朝形成的“百家姓”中,第一句就是“赵钱孙李”,足以证明钱姓的影响和社会地位。不久钱姓进入了闽粤地区,清初涉足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钱姓大约有3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5%,排在第四十九位。浙江为钱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钱姓总人口的24%,占浙江总人口的1.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山东,这三省钱姓占钱姓总人口的54%;其次分布于河南、四川、安徽、江西、陕西,这五省的钱姓又集中了33%。形成了鲁浙苏东南沿海密集钱姓区,以及沿长江的江北钱姓重要分布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钱姓大约有5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0.57%,为明朝第三十八位姓氏。宋、元、明600多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钱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600多年中钱姓人口纯增加率为51%,净增加了18万。浙江仍为钱姓第一大省,约占总钱姓人口的4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30%)、江西(8%),这三省钱姓大约占钱姓总人口的80%。从中可以看到宋、元、明期间600余年,钱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特别是向江浙赣地区移民。全国重新形成了江浙赣钱姓人口聚集中心。
  当代钱姓的人口已达264万,排在第八十九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2%。从明朝至今600余年中钱姓人口由53万增到264万,达5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钱姓人口的增加速度远远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宋至今约1000年钱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广东、浙江、上海四省市,大约占钱姓总人口的56%;其次分布于安徽、河北、湖北,这三省又集中了24%。江苏居住了钱姓总人口的17%,为钱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0.6%。全国形成了长江三角洲高比率的钱姓区。在明以来近600年间,钱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些区别,虽存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情况,但向东南和南方的移民仍是主流。
  当代钱姓的分布频率
  钱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长江三角洲,每平方公里的钱姓人口达到1.8人以上,有的地区高达4人以上。其次在江苏北部、山东南部、安徽大部、浙江、江西东北、广东中西部、湖北南部、河北南部、吉林东部、云南西南端,每平方公里的钱姓人口达到0.6-1.8人。钱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7.2.13A)表明:密度最高的(1.8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8%,钱姓人口大约47万;0.6-1.8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6%,钱姓人口大约66万;不足0.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90.6%,钱姓人口大约151万。钱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钱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7.2.13B)表明:钱姓在东南沿海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钱姓在长江三角洲,广东北部、云南西南、内蒙古东北角,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最高,在0.39%以上,尤其在上海,达到0.78%,这部分高比例的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1%;江苏北部、安徽西部、湖北南部、山东中部、河北南部、山西东部、吉林东部、广东大部、云南东部、湖南南部、广西东部、江西南部和北部、福建北部,钱姓频率在0.13%-0.39%,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9.2%;其他广大地区,钱姓频率不足0.13%,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76.7%,其中频率在0.1%以下的地区占52%。
  血型分布特征
  钱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88.2万,占33.4%;A型76.6万,占29%;B型75.6万,占28.6%;AB型23.6万,占8.9%。钱姓总人口264万。
  江苏、上海、山东南部、安徽大部、浙江、江西东北、广东中西部、湖北南部、河北南部、吉林东部、云南西南端是钱姓人口集中之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9.4%,钱姓113万,约占总钱姓人口的42.8%。O型39.2万,A型33.5万,B型30.7万,AB型9.6万。
  其他地区为钱姓分布较少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90.6%,钱姓151万,约占钱姓总人口的57.2%。O型49万,A型43.1万,B型44.9万,AB型14万。

知识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姓氏群体遗传(绪论、姓氏分布、遗传地形图、姓氏与血型),当代大姓及其分布规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