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2448
颗粒名称: 7.1概述
分类号: K810.2
页数: 2
页码: 225-226
摘要: 华东地区概括了华东地区位于我国的东部沿海,东起东经123°08',西到东经114°54',南起北纬26°50',北至北纬35°06',包括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四省市。面积33.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3.5%。2000年人口达19775万,占全国人口的15.27%。浙江宁绍平原的河姆渡遗址证明,在7000年前这里已有早期人类的活动。华东古称百越,在夏朝时期为防风氏之地,商朝时为淮夷和越族之土,春秋时期归属吴、越两国,战国中并入楚国疆界。
关键词: 姓氏 华东地区 分布规律

内容

华东地区位于我国的东部沿海,东起东经123°08',西到东经114°54',南起北纬26°50',北至北纬35°06',包括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四省市。面积33.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3.5%。2000年人口达19775万,占全国人口的15.27%。浙江宁绍平原的河姆渡遗址证明,在7000年前这里已有早期人类的活动。华东古称百越,在夏朝时期为防风氏之地,商朝时为淮夷和越族之土,春秋时期归属吴、越两国,战国中并入楚国疆界。华东地势低平,河道密布,东临黄海和东海,北处淮北平原,南部丘陵山地,长江贯穿中部进入东海,是一块丰衣足食之地。
  从春秋战国起,吴越居民一直卷入了华夏族形成的大势之中,华东地区也成为汉族最初的集聚地区之一,为汉民族起源的重要一支。秦汉以后,两晋、南北朝、宋、元、明等时期的北方地区,战火连续不断,政权频繁更迭,北方民族内迁入主中原,形成几次大规模中原百姓南迁的移民浪潮,华东地区成为南迁民众的主要安息之地。人口由“稀少”到“人满为患”,到南宋时期,江浙赣地区人口为我国人口密度最高之地,全国的人口重心也由北方首次移到江南。随后的全国南下移民中,由江浙赣地区向南迁移,以及向北和向中原回迁成为移民中的重要现象。
  几千年来,华东地区一直是中原民众南下移民的重要迁入之地,也是我国近代对外开放的最早的地区,所形成的华东汉族具有的基本特征:族群都市化,方言古老,性格精明,民风重教(徐杰舜《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1999年)。
  当代中国100个最常见的大姓中,有19个大姓的分布重心在华东地区。
  按姓氏分布集聚和扩散的形状,可分华东地区为华东南部、华东北部两块。华东南部含徐、朱、蒋、蔡、丁、戴、夏、汪、姚、陆、毛、江和钱13姓,它们的分布、扩散的共同趋势是向南方;华东北部含许、沈、方、金、顾和邵6姓,而它们的分布重心倾向于中原或北方。
  当今全国姓氏的总样本的抽样点为310个,第三章中图3.1为抽样点的详细分布图。华东地区的总抽样点有29个,它们是: 江苏的南京、六合、常州、新沂、涟水、建湖、江都、南通、镇江和江阴10点;浙江的武义、瑞安、镇海、龙泉、奉化、杭州、三门、嘉善和嘉兴9点;安徽的利辛、屯溪、阜阳、繁昌、淮南、桐城、霍邱和天长8点;上海的川沙和长宁区2点。
  以下逐一介绍这19个大姓的起源、历史迁移、当今分布、遗传血型、名人统计、各姓的绝对分布和相对分布的彩图。

知识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姓氏群体遗传(绪论、姓氏分布、遗传地形图、姓氏与血型),当代大姓及其分布规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