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东北地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2434
颗粒名称: 第六章 东北地区
分类号: K810.2
页数: 10
页码: 215-224
摘要: 东北地区姓氏分布概括了概述、东北南部等姓氏分布介绍。
关键词: 姓氏 东北地区 分布规律

内容

6.1 概述
  东北地区位于我国的东北部,东起东经135°05',西到东经118°52',南起北纬38°42',北至北纬53°34',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面积7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8.2%。2000年人口达10655万,占全国人口的8.23%。在远古时期,大约4万年前,在东北活跃着榆树人和安图人,他们是满族和朝鲜族的祖先。在先秦时代,东北为古肃慎之地,春秋战国时期,辽河流域为孤竹、朝鲜、秽貊、高夷、山戎、东胡等族的领地,其西南部归属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中国的“北土”。
  自秦汉以来,东北一直为我国北方民族的基地,汉族虽然一直不断地向东北地区移民,但从未形成一个稳定的族群,而是不断地融入当地的土著之中,同化为土著。直到清朝,清政府的“满汉一家”政策的实施,向汉人开放了东北北,东北的汉族开始由辽西和辽东形成,进而不断向北推进,与当地的满洲各族混居和通婚,东北地区人群加速汉化,最终形成当代的东北人群。
  东北汉族的基本特征:方言统一,族群年轻,性格勇悍,民风粗犷(徐杰舜《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1999年)。
  当代中国一百个最常见的大姓中,有两个大姓的分布重心在东北地区。这两个姓是杜和姜,他们的分布重心处于东北南部的辽宁,扩散的主要趋势是向西和向北。
  当今全国姓氏的总样本的抽样点为310个,第三章中图3.1为抽样点的详细分布图。东北地区的总抽样点有23个,它们是:
  辽宁的沈阳、复县、鞍山、丹东、黑山、大洼、阜新、铁岭和建昌等9点;吉林的德惠、伊通、长白、吉林、白城和延吉6点;
  黑龙江的阿城、尚志、林甸、安达、牡丹江、宝清、穆棱和爱辉8点。
  以下逐一介绍这两个大姓的起源、历史迁移、当今分布、遗传血型、名人统计、各姓的绝对分布和相对分布的彩图。
  6.2东北南部
  6.2.1社
  杜姓为中国人口最多的八十大姓之一,尤盛于辽东半岛和四川地区。杜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4%,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杜的人至少有40个,总人口大约在48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杜姓历代名人282名,占名人总数的0.62%,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三十三位;杜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67%,排在并列第三十三位;杜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35%,排在第五十九位。
  历史上重要的人物有:秦朝大将军杜赫,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北海相杜密、经学家杜子春、经学家兼文字学家杜林、书法家杜操,西晋名将杜预,隋朝农民军首领杜伏威,唐朝宰相杜如晦、史学家杜佑、诗人杜审言、杜甫、杜荀鹤、文学家杜牧,明朝画家杜琼,清朝诗人杜浚,当代哲学家兼历史学家杜国庠。
  杜姓的起源与演变
  杜姓的起源主要有两大支:祁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祁姓。4000多年前的帝尧初居山东定陶,后迁河北唐县,故号陶唐氏,祁姓。其实陶唐氏是当时活跃在华北地区的一支部落,由于帝尧的丰功伟绩,才使陶唐氏耀眼于后人的史书之中。舜封尧子丹朱为唐侯,到夏孔甲时,丹朱后裔刘累为夏王驯养龙有功而封于刘聚,即刘国,所谓的龙其实是一种鳄鱼。刘累后迁于河南鲁山,犹守故封。商朝后期武丁灭了地在今河南滑县的豕韦古国,更封刘累的后裔为豕韦国君。西周初期改为唐公,以奉尧祀。周成王灭唐,以封弟叔虞,史称唐叔虞。迁唐公于杜,降公爵为伯爵,遂称唐杜氏。杜古国在今陕西长安东北,是神农氏的后裔后土的居地,以杜树为神树,故称杜。至周宣王时杜伯无罪被杀,杜国子孙一部分出逃,留居杜城者为杜氏,春秋初,杜国为秦宁公所灭。祁姓杜氏的历史至少有3000年。
  第二支出自外姓和外族的改姓。我国的杜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有交流,互有基因在流动。外族融入杜姓群体主要发生的事件有:南北朝北魏鲜卑族独孤浑氏族改为杜氏,遂成为河南汉族。北宋金国女真族徒单氏族改为杜氏。清朝满洲八旗都善氏、图克坦氏等氏族均集体改为杜氏,其后族人多数同化为东北杜姓汉族。
  历史上杜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杜姓主要活动于陕西地区。秦汉时期杜姓已经散播到河南、山西、湖北、四川、山东等地。到了唐朝杜姓在长江南北都有分布,明末杜姓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杜姓大约有5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为宋朝第二十九位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四川、山东、浙江,这四省杜姓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河南、陕西,这两省的杜姓又集中了15%。河北为杜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杜姓总人口的22.7%,杜姓占当时河北省总人口的1.9%。全国形成了北方冀鲁、西部四川、东面浙江三大块杜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杜姓大约有3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1%,为明朝第六十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杜姓人口增长为负值,纯减少了16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江苏,这三省杜姓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35%;其次分布于山西、四川、河北、山东,这四省的杜姓又集中了36%。江西省的杜姓人口约占总杜姓人口的13.5%,为杜姓第一大省,占当时江西省总人口的0.4%。全国形成了东面赣浙苏、北部晋冀鲁、西方四川三大块杜姓人口聚集区。宋、元、明期间,杜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但其人口的流动主要是由北向东南移动。
  当代杜姓的人口已达到480万,为全国第五十三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杜姓人口由近38万增到480万,有12倍多。
  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杜姓人口的增加速度基本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一致。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辽宁、四川、河北、河南、山东五省,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43%;其次分布于甘肃、吉林,这两省的杜姓又集中了12%,辽宁居住了杜姓总人口的11.5%,为杜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1.1%。全国形成了东北辽吉、西方四川、北部冀豫鲁三大块杜姓人口聚集区。在近600年期间,杜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变为由东南部强劲地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同时,黄河以北的杜姓人群向东北地区移民,南方地区的杜姓人口急剧减少。
  当代杜姓的分布频率
  杜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东北、河北东北、山东东部、青海东部、甘肃中部和东部、陕西中部、宁夏东部,每平方公里的杜姓人口达到1人以上,尤其在辽宁半岛,每平方公里的杜姓人口可达到3人以上。杜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6.2.1A)表示:密度最高的(1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2.2%,杜姓人口大约182.8万;0.5-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1.4%,杜姓人口大约209.3万;不足0.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6.4%,杜姓人口大约87.9万。
  杜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杜姓在北方地区是较常见的姓氏之一。杜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6.2.1B)表明:在陕甘宁大部、山西西部、辽宁、吉林大部、河北东北、内蒙古河套地区、新疆喀什地区、广西南部地区,杜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8%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6.5%;在四川大部、湖北北部、冀豫鲁晋四省大部、皖苏北部、黑龙江大部、内蒙古大部、吉林西北、新疆西北、广西中部、海南、广东西南地区,杜姓分布频率在0.3%-0.6%,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3.2%;其他地区杜姓分布频率不足0.3%,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50.3%,其中频率不足0.1%的地区占21%。
  血型分布特征
  杜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149万,占31.1%;A型137万,占28.5%;B型147万,占30.6%;AB型47万,占9.8%。杜姓总人口480万。
  陕甘宁大部、山西西部、辽宁、吉林大部、河北东北、内蒙古河套地区、新疆喀什地区、广西南部地区是杜姓最集中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16.5%,杜姓166.8万,约占杜姓总人口的34.8%。O型49.9万,A型47.7万,B型52.1万,AB型17.1万。
  四川大部、湖北北部、冀豫鲁晋四省大部、皖苏北部、黑龙江大部、内蒙古大部、吉林西北、新疆西北、广西中部、海南、广东西南是杜姓较常见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33.2%,杜姓226.7万,约占杜姓总人口的47.2%。O型70万,A型63.5万,B型70.9万,AB型22.3万。
  其他地区是杜姓人口较少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50.3%,杜姓86.5万,约占杜姓总人口的18%。O型29.1万,A型25.8万,B型24万,AB型7.6万。
  6.2.2姜
  姜姓为当代八十大姓之一,尤盛于胶东半岛和东北三省。姜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37%,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姜的人至少有37个,总人口大约在45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姜姓历代名人119名,占名人总数的0.26%,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八十二位;姜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15%,排在并列第一百一十五位;姜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8%,排在并列第七十一位。
  历史上姜姓的重要人物有:三国蜀汉大将姜维,唐朝宰相姜公辅、姜恪,南宋词人兼音乐家姜夔、名将姜才,明朝画家姜立纲,清朝文学家姜宸英,当代化学工程学家姜圣阶、中医学家姜春华、语言学家姜亮夫、出版家兼翻译家姜椿芳。
  姜姓的起源与演变
  姜姓的起源主要有两大支:神农氏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神农氏。相传少典娶有蟜氏女生炎帝,号烈山氏,亦即神农氏。炎帝生于姜水,在今陕西岐山县西,因以水命姓为姜。炎帝裔孙伯夷,号太岳,虞夏之际辅佐禹治水有功而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伯夷是吕国的开国始祖,侯爵,复赐姓姜,以奉炎帝之祀。吕国历经夏、商、周三朝,商朝末,其后裔吕尚,也称姜子牙、太公望,辅佐周文王灭商,周初封于齐,为周朝东部的重要诸侯国。夏、商以来,炎帝的姜姓后裔在西周初有齐、吕、许、申等十几国。因姜姓源自西北高原,留于陕西宝鸡、陇县一带入戎狄的史称姜戎,后来逐渐东移,到春秋中期迁晋南,附晋。齐国是姜姓后裔中最强大的一支,到战国中期,为田氏所灭,子孙分散,有以国为氏者为齐氏,或以姓为氏者为姜氏。姜姓的历史悠悠达5000年以上,普遍使用姜姓则始于齐国灭亡之后,至少也有2300多年。
  第二支出自外族的改姓。进入汉晋南北朝之后,北方战争纷乱,政权更迭频繁,中原百姓南逃,外族入居华北。外族基因流入北方汉民中的事件不断地发生,北方姜姓中融入外族的血液主要发生在西汉以后,最重要的事件有:南北朝梁国的武兴姜氏为氐族大姓;北魏的雍州蜀族也有姜姓;北宋吐谷浑部中的羌人中也有姜姓;清朝满洲人有姜姓,世居沈阳,其先来自汉民,入旗满化,清朝中逐渐又汉化成为东北地区的姜姓汉族,另有清满洲八旗的姜佳氏族全部、章佳氏族一部集体改姓姜氏。因此,当代汉族姜姓的成分中由外族加入的数量可能远远超过了原炎帝后裔姜姓的数量。姜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也是融入外族成分最多的姓氏之一。
  历史上姜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姜姓活动的地区主要在甘肃和山东地区。秦汉时,姜姓在河南灵宝的函谷关以东已经发展为大族,遂以关东大族向西迁徙充实关中,之后在天水形成著名姜姓望族。三国和南北朝时,姜姓已经在秦川陇、鲁皖江浙地区蔓延开来,但其人口重心仍在陕西和山东。唐宋时姜姓进入闽粤地区。清朝时东北地区,由于山东的移民和满洲八旗的全面汉化以及汉姓使用,东北地区姜姓发展迅猛,异军突起。最终形成西部四川、东部山东、东北三大块姜姓聚集区。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姜姓大约有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3%,排在第一百一十位以后。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浙江、河南、广东,这四省姜姓大约占姜姓总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山西、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山东为姜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姜姓总人口的43%,姜姓占当时山东省总人口的0.6%。全国形成鲁豫、江浙、广东三大块姜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姜姓大约有2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7%,为明朝第七十九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姜姓人口增长远远超过全国人口增长速度,600年中姜姓人口净增长率为160%,纯增加了16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山东、江苏,这三省姜姓大约占姜姓总人口的58%;其次分布于陕西、福建、江西,这三省的姜姓又集中了19%。浙江省的姜姓人口约占总姜姓人口的26%,为姜姓第一大省,占当时浙江省总人口的0.4%。全国的姜姓人口流动从北向东南迁移,姜姓重心由北向东南漂移,全国形成了浙苏、山东两大块姜姓人口聚集中心。
  当代姜姓的人口已达到444万,为全国第六十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7%。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姜姓人口由25余万增到了444万之多,达17倍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姜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000年中姜姓人口呈直线上升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山东、辽宁、黑龙江,三省大约占姜姓总人口的36%;其次分布于吉林、河南、四川、内蒙古、江苏,这五省的姜姓又集中了35%。山东为姜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姜姓总人口的12.8%,占山东省总人口的0.6%。全国形成了东方鲁豫、东北、西部四川三块姜姓聚集地区。在600年期间,姜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西部的回迁十分强劲,而且向东北的移民成为重要的流向。
  当今姜姓分布频率
  姜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胶东半岛和东北地区,每平方公里的姜姓人口达到1.5人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3人以上。姜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6.2.2A)表明:密度最高的(1.5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0.8%,姜姓人口大约261万;0.5-1.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3.4%,姜姓人口大约95万;不足0.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5.8%,姜姓人口大约88万。
  姜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姜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6.2.2B)表明:在东北三省大部地区,姜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2%以上,中心地区可达2.4%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8.1%;在山东东部、河北东北、内蒙古东部、黑龙江西部、江苏东北、河南东南、安徽西部、福建中部、四川西北、甘肃西南和中部地区,姜姓分布频率在0.4%-1.2%,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0.6%;其他地区的姜姓分布频率不足0.4%,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81.3%,其中不足0.1%的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0%。
  血型的分布特征
  姜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136万,占30.6%;A型125万,占28.2%;B型139万,占31.3%;AB型44万,占9.9%。姜姓总人口444万。
  胶东半岛、东北三省大部、内蒙古东部地区是姜姓最集中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10.8%,姜姓261万,约占姜姓总人口的58.8%。O型77.9万,A型71.8万,B型84.8万,AB型26.5万。
  内蒙古东北和东南部、黑龙江西北、辽宁西南、河北东北、山东中部、江苏、安徽、河南东南部、湖北东北、江西北部、浙江北部、四川西部、青海东南部、甘肃南部和中部地区是姜姓较常见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13.4%,姜姓95万,约占姜姓总人口的21.4%。O型29.4万,A型27.3万,B型28.9万,AB型9.4万。
  其他地区是姜姓人口较少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75.8%,姜姓88万,约占姜姓总人口的19.8%。O型28.7万,A型25.9万,B型25.3万,AB型8.1万。

知识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姓氏群体遗传(绪论、姓氏分布、遗传地形图、姓氏与血型),当代大姓及其分布规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