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中西部秦姓历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2424
颗粒名称: 华北中西部秦姓历史
分类号: K810.2
页数: 4
页码: 207-210
摘要: 华北中西部秦姓历史概括了秦姓的起源与演变、历史上秦姓的分布和迁移、当代秦姓的分布频率、血型分布特征。秦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大姓之一,主要散布于河南、四川、广西、江苏等地区。秦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26%,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秦的人至少有26个,总人口大约在310万。
关键词: 姓氏 华北中西部 分布规律

内容

秦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大姓之一,主要散布于河南、四川、广西、江苏等地区。秦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26%,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秦的人至少有26个,总人口大约在31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秦姓历代名人133名,占名人总数的0.29%,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七十八位;秦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25%,排在并列第八十四位;秦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31%,排在第六十六位。
  历史上重要的秦姓人物有:春秋鲁大夫秦堇父、楚人孔子弟子秦商,战国神医秦越人(扁鹊)、燕国名将秦开,西汉彭侯秦同,东汉山阳太守秦彭、诗人秦嘉,三国蜀汉大臣秦宓,唐朝大将军秦琼、诗人秦韬玉、秦系,北宋词人秦观,南宋数学家秦九韶,元朝戏曲作家秦简夫,明朝女将秦良玉,清朝学者秦蕙田、太平天国名将秦日纲,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人秦邦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秦基伟上将、植物学家秦仁昌、医家秦伯未、作家秦兆阳。
  秦姓的起源与演变
  汉族秦姓源出三大支:嬴姓、姬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嬴姓。秦姓的先祖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五帝”时代的金天氏少昊。少昊氏族是以凤凰为图腾的东夷族的一支,其后裔皋陶在尧舜时掌管刑法和司法。皋陶之子伯益掌管火种和驯养兽鸟,因助大禹治水有功,而得姓嬴。进入西周后,伯益的后裔非子为秦部落的首领,善于驯马,秦部落在汧、渭两水之间地区牧马,地处今陕西西部,所供马匹深得周孝王的喜欢,周孝王封非子于秦亭,为周朝附庸,今甘肃张家川东。非子曾孙秦仲,为周宣王大夫,征讨西戎阵亡,其子秦庄公继续征讨,获胜并收复失地,被封为西垂大夫,邑犬丘,今甘肃礼县东北。
  秦庄公次子秦襄公因讨西戎、护周平王东迁洛邑之功,被封为诸侯,并赐以岐以西之地,秦襄公东迁都城于汧,今陕西陇县南,正式建立了秦国。秦文公击退犬戎,占领岐山以西之地。秦宁公又东移到平阳,今陕西眉县西。秦德公迁于雍,今陕西凤翔西北,占领了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端。秦穆公攻灭12国,称霸西戎,秦国开始强大。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力富强,再东移都城到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秦惠王夺河西、灭巴蜀、取汉中。秦昭王不断夺得魏韩赵楚等国之地。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原,建立秦朝。秦朝历二世,于公元前206年为刘邦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嬴姓秦氏的历史由非子立国开始计算,其历史有3000年。
  第二支出自姬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封其弟周公旦于曲阜,是为鲁公。周公旦之子伯禽继承封地,是为鲁侯,伯禽之裔孙食采于秦邑,今河南范县东南,子孙以邑为氏。姬姓秦姓早于嬴姓秦氏而活跃于春秋战国时期。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秦姓中融入外族的历史比其他姓氏要早,战国后期就开始发生外族用秦姓的事件了,重要的事件有:秦昭襄王时,西蜀巴人的賨族中有秦姓;三国时浙东山越族有秦姓;南北朝时南蛮有秦姓;北宋西夏国党项人有秦姓;北宋金国女真人抹撚氏族集体改姓秦姓;清朝满洲八旗穆颜氏族集体改姓秦姓,满洲八旗穆颜氏源出金国女真人抹撚氏,故也改姓为秦姓。以上各族的秦姓,除满洲八旗的一部分成为满族外,其余均融入到汉族之中。
  历史上秦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秦姓主要活动于河南、陕西、山东、四川、湖北、河北地区。秦汉时期是秦姓向各地迁移的重要阶段,西汉初,刘邦迁山东秦姓充实关中,同时由山东向南移民江苏,开始进入东南地区。三国两晋时,秦姓在四川、中原地区继续发展,在湖南、江西已有分布。宋、元、明时,秦姓迁入了广西、贵州、福建等地。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秦姓大约有11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5%,排在第一百位之后。秦姓第一大省是江苏,约占全国秦姓总人口的43%,占江苏省总人口的1.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四川(27%)、河南(10%),这三省秦姓大约占全国秦姓总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河北、广西、江西、浙江等省。全国形成了东方江浙、西部四川、中原豫冀三大块秦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秦姓大约有23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5%,排在第八十二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秦姓人口增长率超过全国人口增长率,秦姓人口纯增长率为109%,纯增长了12万。明朝时期,江苏仍为秦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秦姓总人口的30%,占江苏省总人口的0.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18.7%)、山西(12.2%),这三省秦姓大约占秦姓总人口的61%;其次分布于山东(9.1%)、河北(6.1%)、河南(4.9%)、湖北(4.7%),这四省的秦姓又集中了25%。宋、元、明期间600余年,秦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中原和四川地区秦姓人口急剧减少,其人口主要向东南迁移,同时也向东部山东和北方山西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东方苏浙、北部晋冀鲁两大块秦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秦姓的人口314万,为全国第七十八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6%。从明朝至今600年中秦姓人口由23万激增到314万,达11倍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秦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000年中秦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厂”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19.7%)、四川(14.5%)、广西(11%)三省区,大约占全国秦姓总人口的45%强;其次分布于江苏(8.6%)、湖北(5.9%)、河北(5.8%),三省的秦姓又集中了20%。河南为秦姓第一大省,占河南省总人口的0.6%。全国形成了以西部四川、南方广西、中原河南和东面江苏为中心的四块秦姓聚集区。在近600年期间,秦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西部的回迁十分地强劲,西南和东北地区秦姓的人口急剧增长可能与当地少数民族的汉化过程加快有关。
  当代秦姓的分布频率
  秦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豫冀晋鲁苏五省、川黔鄂皖大部、湘西、桂北、黑龙江东部地区,每平方公里的秦姓人口达到0.6人以上,中心地区达到1.2人以上。秦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5.4.10A)表明:密度最高的(0.6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占国土面积的20.6%,秦姓人口大约161.5万;0.2--0.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3.8%,秦姓人口大约129.4万;不足0.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5.6%,秦姓人口大约23.1万。
  秦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秦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5.4.10B)表明:在湘黔桂大部、广东西部、四川东部、湖北西南、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山西大部、陕西北部、内蒙古中部地区,秦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2%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3%;在川秦鄂大部、云贵桂交界地、海南北部、广东中部、江西西部、湖南东北、皖苏鲁冀大部、浙江北端、河南南部、陕西大部、宁夏、甘肃东部、黑吉东部地区,秦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0.4%,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5.7%;在其他地区,秦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2%,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61.3%,其中比例不足0.1%的地区占了42%。
  血型分布特征
  秦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101.8万,占32.4%;A型90.4万,占28.8%;B型92.6万,占29.5%;AB型29.2万,占9.3%。秦姓总人口314万。
  豫冀晋鲁苏五省、川黔鄂皖大部、湘西、桂北、黑龙江东部是秦姓较常见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0.6%,秦姓161.5万,占秦姓总人口的51.4%。O型52.5万,A型47万,B型47万,AB型15万。
  浙赣湘桂大部、山东东部、安徽南部、湖北东部、广东西部、贵州南部、云南北部、陕甘宁大部、内蒙古中部、辽吉黑大部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33.8%,秦姓129.4万,占秦姓总人口的41.2%。O型41.9万,A型36.8万,B型38.7万,AB型12万。
  其他地区是秦姓分布较少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45.6%,秦姓23.1万,占秦姓总人口的7.4%。O型大约7.4万,A型6.6万,B型6.9万,AB型2.2万。

知识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姓氏群体遗传(绪论、姓氏分布、遗传地形图、姓氏与血型),当代大姓及其分布规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