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中西部袁姓历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2409
颗粒名称: 华北中西部袁姓历史
分类号: K810.2
页数: 4
页码: 195-198
摘要: 华北中西部袁姓历史概括了袁姓的来源和演变、历史上袁姓的分布和迁移、当代袁姓的分布频率、血型分布特征。袁姓是中国五十大姓氏之一,在四川、华北和江南地区最有影响。袁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54%,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袁的人至少有54个,总人口大约在650万。
关键词: 姓氏 华北中西部 分布规律

内容

袁姓是中国五十大姓氏之一,在四川、华北和江南地区最有影响。袁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54%,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袁的人至少有54个,总人口大约在65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袁姓历代名人255名,占名人总数的0.56%,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三十五位;袁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71%,排在第二十九位;袁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5%,排在第四十三位。
  历史上袁姓的重要人物有:西汉大臣袁盎,东汉楚郡太守袁安、司隶校尉袁绍、虎贲中郎将袁术、文学家兼史学家袁宏,南北朝宋文学家袁淑、史学家袁山松,唐朝宰相袁智弘、袁恕己、袁滋、文学家袁郊,南宋史学家袁枢,元朝文学家袁桷,明朝文学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军事家袁崇焕、诗人袁凯、科学家袁黄、戏曲作家袁于令;清朝诗人袁枚、画家袁江、外交官袁昶,北洋军阀窃国大盗袁世凯,民国目录学家袁同礼,当代地质学家兼矿床学家袁见齐、化学家袁翰青、语言学家袁家骅、电影理论家袁文殊、诗人袁水拍。
  袁姓的来源和演变
  袁姓主要由两大来源组成:妫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系出自妫姓。舜的部落因居于山西永济的妫水旁而姓妫。公元前2070年,禹继承舜的帝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夏王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在今河南虞城西南,史称有虞氏。又把舜的另一后裔虞遂封于遂,在今山东宁阳西北。商朝时,商王改封虞遂的后裔于陈,在今河南淮阳东南。陈所处之地即为帝尧的母亲陈锋氏部落的故地,因而称为陈。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以取代亲商朝的虞遂后裔的陈国。
  陈国在西周时期是十二诸侯之一,国势和地位仅次于“五霸”。妫满,谥号胡公,史称胡公满。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公。靖公之九世孙诸,字伯爰,伯爰之子涛涂,从齐桓公盟会,赐邑夏阳,以王父字为氏。爰涛涂也称辕涛涂,涛涂字仲,谥宣,史称辕仲宣。春秋末期,陈成公时大夫袁侨是辕涛涂的四世孙,陈哀公时大夫袁克也是辕涛涂的后裔。袁、爰、辕古时相通,所以袁氏的历史至少有2600年。到秦末时,辕涛涂的裔孙辕告避难居于河洛之间,辕告之少子政,以袁为氏,正式普遍地使用袁姓。
  第二支来自外姓和少数民族的改姓。我国的袁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有血缘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外族加入袁姓群体的重要事件有二:东汉末,分布在今四川东部及重庆一带的板楯蛮,属巴人,有杜、朴、袁三大姓巴夷王,为三国魏国稽服,封为三巴太守,即巴郡、巴东、巴西三郡,后迁其民于关陇,即今陕西、甘肃地区,其族全部成为汉族,西部的袁姓与巴人有着十分深远的渊源关系。到清朝初满洲八旗中有袁姓,世居沈阳,满族的袁姓其先出自汉人,入旗满化成为满族一员,到清末民初,旗人纷纷汉化融入汉族,袁姓旗人同样也回归了汉族,但其族人中已经混合了满族的血液。
  历史上袁姓的分布和迁移
  袁姓自春秋末立姓之后,一直活跃在河南一带。袁氏一直为陈国的大夫,在河南地区发展繁衍,形成以汝南为中心的袁氏聚集地。汉晋南北朝是袁氏发展的重要阶段,袁氏自东汉、魏、晋至梁、陈,人才辈出,权势显赫。袁姓很快在华北地区发展起来,向西部、东部、江南蔓延。到了唐宋时期,袁姓已遍布于大江南北、五湖四海。明末清初,袁姓也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袁姓大约有2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3%,为宋朝第六十四位大姓。袁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袁姓总人口的17.5%,占四川总人口的0.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浙江、山西、江西,这四省袁姓大约占全国袁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江苏、河南、安徽、湖南,这四省的袁姓又集中了34%。全国形成了以西部四川、东南浙赣、北方山西为中心的袁姓聚集的分布局面。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袁姓大约有5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7%,为明朝第三十六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袁姓人口增长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600年中袁姓人口纯增长率为103%,净增加了27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26.5%)、江苏(18.8%)、浙江(11.1%),这三省袁姓大约占袁姓总人口的56%;其次分布于湖南(5.7%)、湖北(5.5%)、山东(4.4%)、山西(4.3%)、福建(4.1%),这五省的袁姓又集中了24%。江西为袁姓第一大省,占江西总人口的1.1%。宋、元、明期间,袁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部地区迁移,而四川地区袁姓人口萎缩严重。全国重新形成了赣苏浙为中心的袁姓人口聚集区,袁姓人口重心由北向东南移动。
  当代袁姓的人口已达648万,为全国第三十三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54%。从明朝至今600年中袁姓人口由53万增到648万,增长了12倍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袁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略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000年中袁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厂”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北两省,大约占袁姓总人口的23%;其次分布于江西、江苏、河南、浙江、湖北,这五省又集中了38%。四川为当代袁姓第一大省,居住了袁姓总人口的11.8%,占省总人口的0.7%。全国形成了西边四川、北方冀豫、南部赣苏浙三块袁姓聚集区域。在最近的600年期间,袁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西部、华中、华北强劲的回迁。
  当代袁姓的分布频率
  袁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江浙、四川东部、江苏中部地区,每平方公里的袁姓人口达到1.5人以上,中心地区在3人以上。袁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5.4.7A)表明:密度最高的(1.5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2.1%,袁姓人口大约208万;0.5-1.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1.6%,袁姓人口大约390万;不足0.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6.3%,袁姓人口大约50万。 袁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5.4.7B)表明:袁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南岭、武夷山以北,青海湖、四川大雪山以东,山海关以西的广阔地区,袁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5%以上,中心地区达到0.9%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5.3%;山海关以东地区,南岭、武夷山以南地区,四川西南、贵州大部、云南地区,这一区域的袁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5%-0.45%,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7.2%;在其他地区,此比例在0.15%以下,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7.5%,其中比例不足0.1%的覆盖面积占了22%。
  血型分布特征
  袁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210万,占32.4%;A型188万,占29%B型190万,占29.3%;AB型60万,占9.3%。袁姓总人口648万。
  四川中东部、陕西南端、江苏、皖浙赣鄂大部、湖南东北、山东大部、河北东南和东北、黑龙江北端和东南角等地区是袁姓最集中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12.1%,袁姓208万,约占袁姓总人口的32.1。O型70万,A型63万,B型58万,AB型17万。
  四川西部、云南北部、贵州、湖南西部和南部、广东东部、福建、浙江南部、江西南端、湖北西部、陕甘宁大部、青海东部、山西、河南、河北西部、内蒙古大部、东北大部地区是袁姓常见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41.6%,袁姓390万,约占袁姓总人口的60.2%。O型124万,A型111万,B型117万,AB型38万。
  其他地区是袁姓人口较少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46.3%,袁姓50万,约占袁姓总人口的7.7%。〇型16万,A型14万,B型15万,AB型5万。

知识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姓氏群体遗传(绪论、姓氏分布、遗传地形图、姓氏与血型),当代大姓及其分布规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