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中西部冯姓历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2399
颗粒名称: 华北中西部冯姓历史
分类号: K810.2
页数: 4
页码: 187-190
摘要: 华北中西部冯姓历史概括了冯姓的来源和演变、历史上冯姓的分布和迁移、当代冯姓的分布频率、血型分布特征。冯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五十大姓氏之一,在广东、冀鲁苏地区最有影响。冯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64%,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冯的人至少有64个,总人口大约在770万。
关键词: 姓氏 华北中西部 分布规律

内容

冯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五十大姓氏之一,在广东、冀鲁苏地区最有影响。冯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64%,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冯的人至少有64个,总人口大约在77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冯姓历代名人254名,占名人总数的0.56%,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三十六位;冯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67%,排在并列第三十三位;冯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52%,排在第四十二位。
  我国冯姓家族是一个既古老又尊贵、支派众多的姓氏。春秋以来,冯姓的著名人物世代不绝,事业政绩十分优异。历史上重要的冯姓人物有:春秋郑大夫冯简子,战国韩国大将冯亭、孟尝君门客冯驩,西汉左将军冯奉世、宣都侯冯参,东汉武帝时征西大将军冯异,十六国时北燕国君冯跋,唐朝监察御史冯师古,北宋名臣冯京,五代时列任五朝首辅的冯道,明朝开国名将冯国用、文学家兼戏曲家冯梦龙,清末名将冯子材、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民国初代总统冯国璋、名将冯玉祥、史学家冯承钧,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生理学家冯德培、地质学家冯景兰、农学家冯泽芳、哲学家冯契、数学家冯康、寄生虫学家冯兰洲、诗人兼文学评论家冯雪峰。
  冯姓的来源和演变
  汉族冯姓组成有两支:归姓和姬姓。
  第一支源自归姓。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期,在东夷中有一支以白头翁为氏族图腾的归夷,原居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归姓的一个旁支东迁到今山东菏泽地区,形成以荷为图腾的河伯族。进入夏朝帝芒时代,河伯族出了一位杰出的首领冯夷,在河洛地区称霸一时,后为夏有穷氏所迫,向北过黄河,其后人在陕西大荔县建立了冯夷国,历经夏、商、周三朝。周初,冯夷国裂解为河宗、冯、?三国。周武王灭冯等三国,其后裔以国名为氏,春秋时郑国大夫冯简子为归姓冯氏第一名人。归姓冯氏的历史至少有3700年,普遍使用冯姓是在国灭之后,这也至少有3000多年了。
  第二支源出姬姓。周武王封其亲族于冯夷故地,仍称冯,春秋初被晋国吞并,冯邑后人也以冯为氏。公元前661年晋灭魏,大夫毕万封魏,毕万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毕万的旁支裔孙长卿食采于冯邑,古城在今河南荥阳西,子孙遂以封邑为氏,此为姬姓冯氏。姬姓冯氏的历史也有3000年了。当代汉族冯姓均认为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胤。
  历史上冯姓的分布和迁移
  春秋以前,冯姓名气很小,仅仅在发源地陕西渭河流域活动,春秋战国时,冯姓已迁涉到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汉唐之间,冯姓繁衍迅速,支派甚多,最著名的有:出自汉征西大将军冯异的颍川冯姓,出自汉宜都侯冯参的上党冯姓,出自汉燕王冯宏的京兆冯姓,出自西魏宁州刺史冯宁的弘农冯姓,出自唐朝监察御史冯师古的河间冯姓。唐宋时期,冯姓已经播散到了黄河、长江南北的广大地区,以及东部和东南沿海省份。清初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冯姓大约有5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2%,排在第二十八位。冯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冯姓总人口的29%,占四川总人口的2%。冯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和河南,这二省冯姓大约占全国冯姓总人口的43%;其次分布于湖北、广东、山东、河北,这四省的冯姓又集中了27%。全国形成了以川鄂、广东、鲁冀为中心的三大块冯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冯姓大约有6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0.72%强,为明朝第二十五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冯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略高,600年中冯姓人口纯增长率达22%,净增加了12万。冯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24.5%)、山东(11.3%)、广东(9.4%),这三省冯姓大约占冯姓总人口的45%;其次分布于山西(7.7%)、江苏(7.7%)、江西(6%)、河北(5.3%)、四川(5%),这五省的冯姓又集中了32%。浙江一跃成为冯姓第一大省,占浙江省总人口的1.1%。
  东南和广东地区的冯姓在这600年中有了稳健的发展。而宋朝的冯姓第一大省四川,在明朝发展较慢,冯姓人口占四川省总人口0.9%,减少了一半。宋、元、明期间,冯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东部和南方地区迁移,而四川地区冯姓人口主要向广东和湖南地区流动。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苏、鲁、粤、晋四大块冯姓人口聚集地区,重心由北部转向东南部。
  当代冯姓的人口已达到768万,为全国第二十七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64%。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冯姓人口由67万激增到768万,增长了近12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冯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略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000年中冯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厂”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河北、河南三省,大约占冯姓总人口的33.5%;其次分布于江苏、山东、四川,这三省又集中了22.3%。广东为当代冯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冯姓总人口的14.5%,占省总人口的1.5%。全国形成了广东、冀鲁豫、江苏三大冯姓聚集中心。在近600年中,冯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表现为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强有力的回迁,向南部地区的迁移也十分强劲,已经超过由北向东南和南方的迁移。
  当代冯姓的分布频率
  冯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广东珠江三角洲和海南东南部,每平方公里的冯姓人口达到3人以上。其次在广东大部、海南大部、江苏、浙江西北部、山东大部、河北,每平方公里的冯姓人口达到2-3人。冯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5.4.5A)表明:密度最高的(2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5.4%,冯姓人口大约117万;1-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3.4%,冯姓人口大约465万;0.5-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9.2%,冯姓人口大约134万;不足0.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2%,冯姓人口大约52万。
  冯姓分布很广,但在全体人群中分布不均衡。冯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5.4.5B)表明:在内蒙古中部、河北、山东西北、河南北端、山西大部、陕西北部、广东珠江三角洲、海南地区,是冯姓常见的地区,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6.7%,冯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9%-2%;在福建东部、浙江南端、台湾、云南西部、贵州东南以及西北地区,是冯姓罕见的地区,冯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以下,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1.8%,其中比例不足0.1%的占国土面积的27%;在其他北方和南方地区,冯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0.9%,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51.5%。
  血型分布特征
  冯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248万,占32.3%;A型218万,占28.4%;B型231万,占30%;AB型71万,占9.3%。冯姓总人口768万。
  广东、海南、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北部、东北三省、内蒙古中部、江苏、安徽、浙江北部、四川成都乐山雅安地区是冯姓最集中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18.4%,冯姓339万,约占冯姓总人口的44.1%。O型108万,A型93万,B型106万,AB型32万。
  浙江南部、江西、河南大部、湖北、湖南、福建大部、广西东部、贵州、云南北部、四川大部、陕甘宁地区是冯姓分布一般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39.6%,冯姓376万,约占冯姓总人口的49%。O型123万,A型110万,B型109万,AB型34万。
  其他地区是冯姓分布稀少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42%,冯姓53万,约占冯姓总人口的6.9%。O型17万,A型15万,B型16万,AB型5万。

知识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姓氏群体遗传(绪论、姓氏分布、遗传地形图、姓氏与血型),当代大姓及其分布规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