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四、客家人与非客家人的反复交错迁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族谱》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0865
颗粒名称:
四、客家人与非客家人的反复交错迁移
分类号:
K820.9
页数:
12
页码:
268-279
摘要:
客家源流变迁的第四种类型,是客家人与非客家人的反复交错迁移,即某一姓氏原为客家人,后裔有分支为非客家人,又再从非客家区迁入客家区者;或者某一姓氏原为非客家人,有后裔分支为客家人,再从客家人分支迁入非客家区的,从而构成多次的反复交错迁移。
关键词:
福建省
客家族谱
族谱
内容
客家源流变迁的第四种类型,是客家人与非客家人的反复交错迁移,即某一姓氏原为客家人,后裔有分支为非客家人,又再从非客家区迁入客家区者;或者某一姓氏原为非客家人,有后裔分支为客家人,再从客家人分支迁入非客家区的,从而构成多次的反复交错迁移。
廖氏,为客家著姓之一,目前客家廖姓均追奉永定县廖实蕃为入汀始祖,子孙分处闽粤赣各客家区,《崇正同人系谱》称:廖氏系出古廖叔安之后,先世居河南。西晋时有廖子璋,官左衙镇国大将军,其子从宪自洛阳迁浙江松阳县。传至唐末,有廖崇德为江西虔化县令,遂家焉,是为江西闽粤各支之始祖,其七世孙实蕃迁福建永定,实蕃八世孙德源,迁兴宁,其后分居于程乡、长乐,及广、肇、惠、潮各郡等族,皆 德源之裔也。[66]据上所载,则廖氏先从洛阳入浙江,由浙江入江西虔化,再入汀州永定,最后入粤,分派于粤东各客家区。然据永定民国时所修《闽粤赣廖氏族谱》记载,则廖氏之先由江南入江西,由江西入宁化石壁村,再转闽北顺昌县,最后由顺昌迁入永定,开实蕃公之祖基,该族谱载云: 吾族宗廖氏,分支擘派散居四方,不知凡几,难以悉载。惟我的派,考之西晋(廖)子璋公,原为南京始祖,生从宪,迁浙江永嘉郡松阳县。五代传至诚希公,因五胡云扰,于太元九年(按:公元384年)复迁江南,十代传至奇可公,生延龄,封武威郡郡公,为得郡之始祖也。十二代传至崇德公,任虔化县令,遂家虔化,为江西宁都始祖。十四代传至光景公,唐景云元年庚戌(按:公元710年),迁居钧州。十六传至四十一郎公,始迁闽之宁化石壁乡。厥后屡遭兵燹,而其子孙再迁(福建)延平府顺昌县合阳市,三子。一代传至花公(实蕃公),由顺昌迁居江州(西),为上杭、永定二邑始 祖。[67]《闽粤赣廖氏族谱》的记载要比《崇正同人系谱》详细得多,可知廖氏自中原入江南,迁浙江,转江西,再入福建后,曾经在延平府顺昌县定居。
顺昌县为非客家区,目前也有许多廖氏族姓,据香港新界上水乡客家《廖族寻根参考资料》所附顺昌县侨办的调查,该县谟武村、槎溪、郑坊、俸窠等地均有廖姓聚居,“谟武村廖氏族人都是武威郡发展而来的,他们家里的祖宗牌是这样写的:‘武威堂上历代祖先公婆之香位',这种祖先牌现在还保存下来,与香港新界廖氏同出一脉。”[68]香港新界上水廖氏系由永定实蕃公派下。
可见廖姓从江南转浙江、福建顺昌时,留居当地的大多成为非客家人,而迁居永定的则成为客家人。尽管如此,永定上杭的廖氏族姓,并没有忘记延平顺昌县的非客家宗亲,他们仍追认顺昌县的廖刚为远太祖: 史载远太祖(廖刚),在宋徽宗崇宁元年,岁次壬午(按:公元1102年)登仕,宣和二年(按:公元1120年)岁次辛亥盗入顺昌,远太祖刚,遣其长子迟谕贼,贼知刚父予信义,遵命散去,地方得赖安宁,甚为君主倚重,召封为吏部员外郎,……历拜御史中丞,知无不言。时蔡京、秦桧等权奸,亦为畏惧。任工部尚书,致仕,卒。子四人:迟、过、遂、遽, 仕皆秉麾节,每人官禄二千石,父子五人,合共禄享万石,时人号为“万石廖氏”。吾乡为思木本水源,作崇功报德,以启来兹,落成之祖祠因颜之曰“万石堂祖祠”,良由是也。[69] 这是客家追认非客家的宋代名臣廖刚为入闽祖先的明证,客家廖氏的这一源流变迁,在其他《廖氏族谱》中也有反映,如兴宁 《廖氏族谱》云:祖居汝南,因五胡纷扰,太元九年(按:公元384年),复迁江南。唐时,其祖由江西零都,避黄巢之乱,迁于汀州 宁化石壁寨。后子孙因乱又迁顺昌,廖氏居于闽者益众。至 宋末,复由宁化经长汀、上杭、永定,而入广东大埔、梅县、兴宁、五华各地。[70]廖氏由顺昌非客家分支到汀州成为客家后,正如上谱所说,其后裔不断向闽西、粤东各县扩展,根据《廖氏族谱》的记载,汀州廖氏分支的情况如下:十六代,四十一郎公,迁闽之宁化石壁乡,为福建始祖,后子孙再迁福建延平府顺昌县合阳市。……二十一代,讳花公,乃文兴公之子,字实蕃,号五郎,授湖广参政大夫,配恭人冯氏,生九子:长曰奖,提督学政,移居广东惠州府河源县水口住止;次曰昌;三曰子能,移居广东翁源县居住;四曰友志,移住福建汀州府武平县;五曰文质,移居广东潮州府大埔县三河坝;六曰十一郎,移居汤田;七曰永忠,移居广东惠州府和平县;八曰思圣,移居广东高州府石城县;九曰思贤,移居广东肇庆府各县。……(花公)遂为杭、永二邑廖氏始祖。[71]花公实蕃的九个儿子虽然早已散处各地,其中有客家区,也有非客家区,然而现在闽粤赣三省客家廖氏的后裔,似都出自花公第二子即昌公,《族谱》又云:二十二世公讳昌,乃花公次子,字燕及,号十五郎,配孺人杨大娘、周五娘。生三子:长曰彻,字蒲田,配张氏,生二子;……次曰政,字拱辰,号二十郎,配梁氏,生三子;……三曰敏。[72]昌公之子彻、政、敏,分别成为三大房,现存的民国《闽粤赣廖氏族谱》,便是根据这三大房而修纂的。
永定、上杭廖昌派下三大房子孙,大部分分布在闽粤赣的客家区域,但也有一些分支再度迁入非客家区,福建省图书馆藏有民国壬戌年的《武威廖氏族谱》,便是从闽西客家回迁往福州非客家的例子,该族谱序云:廖氏祖叔安佐舜有功,……(至)西晋,左衙大将军子璋公,有籍可稽。自西晋迄赵宋,经欧阳、朱、陆诸贤为谱序,更非文献无征者比。夫廖氏所以称式威者,以子璋公十一世孙延龄公任武威太守,封武威郡公。十二传至宋初花公 (实蕃,任湖南参政),由顺昌迁上杭,是为上杭始祖,自后由杭迁永,迁田段。又十七传至君弼公,清初由永定田段乡负父望山公遗骸,迁居福州鼓山下葬焉,是为福州始祖。花公廖实蕃,……二世燕及,……三世讷需(敏公,第三房),四世念六郎,五世三十四郎,六世四郎,七世十三郎,八世成旻,九世念二郎,十世宗荣,十一世林善,十二世养斋,十三世景盛,十四世南泉,十五世振泉,十六世望山,十七世君弼,为廖氏福州始祖。[73]第十七世君弼在福州开基后,生有四子:长元辅、次亨辅、三利辅、四贞辅。亨辅、利辅、贞辅三兄弟复从福州回永定,而长子元辅则在福州繁衍后代,生有六子,分为六大房,即:长耐亭,礼房;次谷甫,乐房;三竹臣,射房;四仪卿,御房;五铨夫,书 房;六黻堂,数房。其后六大房不断扩展,至民国时,俨然成为福州侯官、闽县一带的大族。[74]笔者曾访及福州廖氏的后裔,他们也已大多不记其祖先来自永定客家。
从以上廖氏源流的追寻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一支廖氏先从中原入江南、浙江、江西等非客家区,再入宁化石壁乡客家区,再分迁延平顺昌非客家区。接着又有廖实蕃从顺昌转入上杭、永定,成为闽粤赣客家廖氏的始祖,其后裔大部成为客家人,也有一部分移入非客家区,成为非客家人,这样,这支廖氏族姓在客家与非客家人之间多次反覆交错迁移,但他们所追溯的先祖血统,却是一脉相承的。上杭、永定廖实蕃的后裔转入非客家区,并非仅福州这一支,在漳州府即闽南福老人中同样有其子孙,《廖氏族谱》载江西省赣州府宁都县的廖氏宗祠中有石碑,记其子孙分迁之处云:一移广西平落府等处。
一移福建汀州府长汀、宁化各县。
一移福建建宁府等处。
一移福建漳州府漳浦县。
一移广东广州府各处。
一移广东肇庆府各处。
一移广东韶州府各处。
一移广东高州府各县。
一移广东惠州府各县。
一移广东潮州府各县。
一移广东南雄府各县。[75]以上建宁、漳州、广州、肇庆等府均以非客家人为主。
廖氏家族这种反覆交错迁移的情况,在四川省也有出现。清代前期,客家人不断向四川一带迁移,闽粤赣的廖氏族人也不例外。当时廖氏入川的始祖为廖实蕃的后裔廖体用,于雍正初年入川,至乾隆年间,这支由客家分支入川的廖氏族人,已分布在四川的“成都、华阳、简阳、金堂、新津、双流、什邡、富顺、内江、罗江、彭山”等十一个县)[76]根据罗香林先生的研究,以上这些县只有成都、华阳、内江三县为非纯客住县,其他八县则为纯操川语县,可知这支客家廖姓入川之后,大部分已为当地人所融合,成为地道的四川人。然而尽管如此,从族谱血统上追寻起来,这些成为四川人的廖氏,都是从闽粤赣廖实蕃后裔分支而来,则是没有疑问的。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入川始祖廖体用的子孙,集资四百金,为廖氏元祖廖实蕃公修建宗祠,各地廖氏族人纷纷响应,宜宾廖学川、番邡廖念充等,在各州县募集族人捐款助修。到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开始购买成都府街店房, 继买双流田业,破土兴建。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族人廖培元、炳元、崇元、坤元等人在十一个县的族人中募捐银两。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族人廖鼎元、观德等“聚内外属来乡试”之机,号召族人添捐贾款来油漆、彩绘祠堂。直到咸丰年间,实蕃公祠堂终于竣工,“爰刻坚石,志其年月”。[77] 入川廖氏族人除了建立追溯其汀州远祖的跨州县宗祠以强调其血统的源流外,分居各县的族人也分别另建祠堂,如华阳县廖氏于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修建了 “新河堰体用祖祠”;简州的廖氏于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建立了 “孙家嘴体用祖祠”。此 外,金堂县建立了廖体用长子廖彩文的分祠;成都梨花街建立了廖体用次子廖兴文的分祠;成都东御街建立了廖体用三子廖昌文的分祠;简州大坟弯建立了廖体用四子廖光文的分祠。[78]这些祠堂的建造,体现了入川廖氏族人对于血缘源流的追寻,然而他们 大多数人不自觉地为四川当地人所融合,成为操川语而不是操客家方言的地道四川人,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客家林氏源出于莆田九牧林,这在前面已有所论列。九牧林的后裔迁至汀州客家区后,又有不少后裔复迁往闽南等非客家区,从而再次岀现了反复迁徙的情况。
据汀州林氏族谱记载,林姓入闽始祖林禄的第十七世为九牧林第六房林蕴,传至三十八世为林文德,从沿海福清县移居于宁化县西四十里地名石壁溪。文德公生有九子,其中五郎迁上杭白沙(客家区),七郎迁王览赤岭,九郎携三子同族人迁龙岩永福里梨仔坪,后又转迁龙岩适中象山社非客家区)。
林九郎在龙岩象山社开基后,三子,其后裔分布于漳州府各地。其长房三十五郎,传长子二十九郎之子长清,于元末迁居和溪林雅社,又名麟野社(南靖县)次子五十一郎,迁广东南雄始兴县(客家区);三子五十二郎迁适中庵边为始祖。
次房四十二郎,字大兴,居彖山,传长子八八郎,后代分迁东山、松乾、赤岭、石牌前、龙埔、奎洋境头等地(南靖)为开基;次子八九郎五代孙茂戒,迁金山瓯坑仑仔尾又名仓野社为开基始祖。三房满一郎,迁江西吉安水南县开基。南靖县《林氏族谱》叙述了林文德自沿海入迁汀州客家,其子孙又辗转迁往漳州沿海的历史云: (林)坚公赐姓长林,禄公开闽之始,六龙继起于前,九牧声称于后,福、泉、莆、汀萃处分居,有难更仆数者。迨文德公之子九郎公,自石壁溪来永福梨仔坪,传子四十二郎公,……遂为(南靖)松乾始祖。[79]世传(吾林)自宁化石壁溪来,凡龙岩近地林姓皆出同派。始祖长清公于大元至正年间自龙岩龙门里象山社肇迁和溪麟野老厝坪居之。盖和溪原属龙岩,我朝辟土分疆,编入 南胜,今作南靖。[80]和溪《林氏族谱》载林文德的家世如下:(入闽始祖林禄以下)三十八世文德公,字崇清,宋福清进士,为宁化知县,宋末不回,隐居石壁溪为始祖。……子九。……三十九世九郎公,文德公九子,先居宁化石壁溪,至元仁宗二年(按:公元1313年)輪州贼蔡九五剿杀宁化,居人奔散,公携二子同族人来龙岩永福里梨仔坪山顶暂住,后又徙适中社象山。至明初乃分处各地。…… 四十世三十五郎公,谥元德,九郎公长子,元顺帝时同二、三北来(龙岩)象山,共建房屋居住,坟葬象山。…… 四十一世长清公,乔迁(南靖)和溪麟野社开基。
化林文德的后裔进入漳州、龙岩、南靖之后,逐渐向平和、 浦、龙溪等地迁移,再次成为非客家人,而其中有些族人,甚至远迁至四川各地,有的则重新进入客家区,再次成为客家人。兹摘引南靖《西河林氏族谱》的记载为例:二世卯雅公派下思崇三子旭日,字瑞旦。……于康熙壬寅年(按:公元1722年)同九子挈眷四川成都府金堂县。思崇四子文世,字素谦,配徐氏,生五子。……于乾隆癸亥年 (按:公元1743年)挈眷迁居四川。卯雅曾孙功进生六世守员,员生二子:长元英、次元隆,于嘉靖年间迁居兴化仙游县。
五世茂春次子守荣,生二子:长乾端、次乾富。端生一子文显,显生一子迁义,迁居龙岩。……华三迁居广东普宁县。熏生二子:长廷富、次廷贵,迁居漳州城居住。
大长房九世迁玑长子华瀛,生四子。……准伟兄弟二人同母亲郑氏于康熙戊戌年(按:公元1718年)挈眷迁居四川顺庆府南充县。…… 大六房十世华翠长子思先、次思润、三思洁。……光远配宋氏,生四子,于乾隆丙申年(按:公元1776年)挈眷迁居浙江温州府。……远同母尤氏于乾隆庚申年(按:公元1740年)往西川。安景于雍正年间往西川。……大七房十世华万长子思瑞,字兆祥,配邱氏,生二子。长旺,先入湖广,后入西川,不知去向。次相,……传公生于乾隆元年(按:公元1736年)迁居西川葫芦溪。
大五房十世华景三子思山。……溪亿兄弟二人亦往西川。 大三房十世华懋次子思万。……友茂为嗣,先迁江西省瑞金县,后于康熙巳亥年(按:公元1719年)迁往西厝中江 县。…… 大二房十世华持,长子思采。……居捷于雍正丁未年 (按:公元1727年)迁居西川。……助于乾隆辛酉年(按:公元1741年)迁西川顺庆府南充县。……[81]类似的例子在南靖《林氏族谱》中甚多,不赘举。由此亦足证客家林姓与非客家林姓之间的反复迁移的情景。
闽粤台各地游氏,均奉宋儒游酢为远祖。台北县双溪乡《游氏族谱》云:宋代由汝南渡江西,以宋儒游酢为远祖,以游二三郎迁居上杭者为始祖,嗣再分徙闽南及粤东一带。[82]然游酢为福建建阳人,因与杨龟山欲奉程颐、程颜兄弟为师,有 “程门立雪”的佳话,故游氏族人以“立雪”为堂号。游酢的子孙,现散居在建阳、建瓯、崇安等地者不少,都非客家人。可见上杭客家的游氏,系由建阳的非客家游氏分支而来。《游氏大族谱》载:“游酢子㧑(二三郎),迁居福建宁化,后再迁汀州(客家)。游㧑子文珀,生子九。七子五七郎,五七郎生乐水,移居漳州(非客家)。另一子乐山,其长子五九郎,迁居福建永定(客家);三子念四郎,迁居福建诏安秀篆(非客家),立为秀篆一世祖。[83]”则游氏后裔也在客家区与非客家区之间反覆交错地迁移了好几次。
闽粤台的纪氏也是如此,据《纪氏族谱》记载,北宋时,参知政事纪曰因直谏犯皇上,贬至福建晋江龙安(非客家区),为纪氏入闽始祖,其后传播繁衍闽省各地。元末,传至纪泰,迁居汀州府长汀县,长子纪元勋于明初复分支迁移往同安县后麝开基,其后六世,纪宜兴分居安溪。而纪泰与次子等的后裔,则成为客家人严客家人与非客家人的这种反复交错的迁移,更进一步说明了客家源流与其他民系源流的密切关系。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客家民系与南方各民系的主要源流来自北方移民与当地原土著先民的融合,客家血统与闽、粤、赣等省的其他非客家汉民的血统并无明显差别,客家民系是由南方各民系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并与其他各民系不断相互交流,他们都是中华民族一千多年来大融合的结果。
然而,自明代后期以来,客家民系在与其他民系的冲突中,特别是与广东南部的原有汉民和闽南的“福老”系统的汉民的冲突中,客家民系经常处于被欺凌的劣势。严峻的现实,不仅唤醒了客家民系的自我觉悟,同时也增强了客家民系内部团结与联系的紧迫性。于是,自明末清初以来,聚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边区的居民,为了适应外移过程中所发生的与其他民系的矛盾冲突的需要,他们自身团结和族群凝集的意识空前高涨。他们利用当时逐渐俗成的名词,自称为“客家”,从此以后,“客家”这一名词才逐渐见诸于各种文献记载中,客家人的群体也从这一时期开始形成。而这种自我凝集的意识反映在族谱中,一方面是刻意对中原祖先的追求,声称自己是比较纯正的中原血统,另一方面是人为地制造畛域,把自己的民系与其他民系分别开来。特别是到了本世纪中叶,罗香林先生的《客家源流考》,从学术导向上加深了这一人为的畛域。福建族谱中的这种地域性的分别,同样也是 很值得人们深思的。
知识出处
《福建族谱》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展现了福建族谱的真实风貌和独特风格,从而对深入探讨福建族谱乃至中国族谱的学术研究有所裨益。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