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三、由客家分支而成为非客家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族谱》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0864
颗粒名称:
三、由客家分支而成为非客家人
分类号:
K820.9
页数:
11
页码:
258-268
摘要:
客家源流变迁的另一种类型,是客家人迁入非客家区后,为其他民系所融化,成为非客家人。以往人们研究闽粤赣交界地区客家迁移史时,多注意到客家人继续向西南方向的迁移,而很少有人注意到客家人向福建沿海的福老系及其他非客家区迁移的事实。后卒并于楚,子孙奔散于江汉之间。
关键词:
福建省
客家族谱
族谱
内容
客家源流变迁的另一种类型,是客家人迁入非客家区后,为其他民系所融化,成为非客家人。
以往人们研究闽粤赣交界地区客家迁移史时,多注意到客家人继续向西南方向的迁移,而很少有人注意到客家人向福建沿海的福老系及其他非客家区迁移的事实。因此,本节就主要利用客家人向福建其他民系迁移的资料,来说明客家源与流的这一变迁类型。
罗氏是客家大姓之一,福州罗氏家族即系从客家区连城而迁来,《罗氏宗谱》记其源流云: 豫章罗氏者,始自黄帝有熊氏,周庄王八年(按:公元前689年)壬辰,楚文王熊贸徙丹徙,都枝江,更号丹阳。于是又去枝江,迁于湘,其山曰罗洋山,曰罗城,曰汩罗,遂 国于罗,以罗为氏。后卒并于楚,子孙奔散于江汉之间。汉罗怀玉为梁王相,食采于豫,自长沙奉命守九江,遂籍豫章,豫章之裔出大司农者,子孙特盛焉。…… 后景昱公作宦河南,居开封府祥符县,……(子孙)自祥符入粤南雄州,……七传至我祖,遭时事之变,由(南雄州)珠玑(卷)南迁冈州节底,是为不祧之祖。厥后分居广、肇、惠、韶、潮各郡,根深实茂,源远流长。[43]至五十三世时,子孙们几经迁徙,有太郎公者,徙居于汀州府连城县文亨乡客家区。又传至第二十五世,有罗希魏者从连城迁入福州,成为福州罗氏家族的始祖,《族谱》记载: 罗氏从豫章迁入以降,第53世有太郎公者,由剑州鱼鳞阁徙居连城文亨。又传至第25世,有清韩公者,字希魏,号中山,清雍正进士,候选州司马,由连城亨子堡移居福州后 浦铺。生于雍正己酉(按:公元1729年)八月二十日酉时,卒于乾隆丁未(按:公元1787年)九月三十日酉时,寿六十三岁(遂成福州罗氏始祖)。生三子:长士显、次士模、三士钟。
至三十世,光绪辛卯年(按:公元1891年),文基、文根、文庄鸠赀买断(福州)后浦铺地方吴良珍屋业四进,修家祠。……又买断郑才源屋业四进,为祠之客厅,坐南向北。
光绪甲午年(按:公元1894年)工竣,进端坡公暨妣陈夫人神主并祀列祖神牌于其上。[44]笔者曾认识有福州罗氏家族的子孙,他们已操福州方言,全然不知其祖先来自客家。
萧氏出自汉萧何及齐梁萧道成、萧衍之后,据《崇正同人系谱》称:“递传至三十世,孙萧觉仕唐。值世乱,举族出逃,分居湖广及江西泰和、庐陵等县。宋时萧轩自泰和迁福建宁化,复入嘉应之松源,遂衍为岭东(客家)巨族”。然其后裔,有分支为漳州福老系的,南靖《书洋萧氏族谱》记其世系如下:[45]23代萧何46代萧道成48代萧衍,梁武帝50代察52代球,迁长沙57代觉,唐季五代迁江西泰和64代梅轩,入粤始祖,迁程乡松源65代六十郎,迁饶平66代时中,入漳始祖,迁漳州东门外接官亭67代萧积玉68氏崇信、崇星,开基南靖书洋乡68代念三郎,迁大埔白侯70代万三郎,自松源迁石扇71代居丰,迁惠州、陆丰72代世洪,迁三泰可见漳州萧氏系由粤东客家自第65代分支而来,其入漳始祖萧时中,生于明洪武二十八年乙亥年(公元1395年),生三子,传三大房,长积玉,迁移南靖县;次积金,迁移广东潮州揭阳县;三积宝,又分五房,守居漳州东门下。南靖之萧积玉,生四子,传四大房,长崇星、四崇信,守居南靖县书洋乡;次崇显,回迁粤东潮州客家区大埔县百侯乡;三崇灵,迁漳州书都。这三地的积玉公子孙,各自的祠堂分别称为芳远堂、溯远堂、追远堂。[46] 江氏,与洪氏、方氏、龚氏、翁氏、汪氏同称六桂堂,据 《江氏源流述要》称其祖先分为济阳和淮阳二派,唐时,江氏入闽,其属济阳郡者,大抵由江西入汀州,至今闽西汀州各县(客家),多系济阳郡派。淮阳派后裔,亦有为客家人者,“故淮阳、济阳,皆江氏之郡名;淮济之处,人丁繁盛,即分于延平、建宁、汀州居者。我祖系汀州宁化县石壁乡开基,分子潮州,有立祖祠。又分于大埔县立祖祠,又有分于永定县金丰里苦竹大溪居者。宋朝又分于诏安二都霞葛,地名下涂窟者。”兹将这一支汀州客家分支于闽南诏安福老系的世次开列如下: 始祖考江三郎,妣田氏八娘,生一子。
二世祖考江六郎,妣黄氏八娘,生五男。
三世祖考江一郎,系江六郎之长子,其子孙住霞葛天堂一派。
三世祖考江二郎,系江六郎之二子,住饶平县青竹径一派。
三世祖考江三郎,系江六郎之三子,住潮州府。
三世祖考江四郎,系江六郎之四子,即我凤山公,妣王氏二娘,生二男,立祠于坑头。
三世祖考江五郎,系江六郎之五子,住霞葛井边井扎等处。
四世祖考江十六郎,系凤山公之长子,妣黄氏,生四男。四世祖考江十七郎,系凤山公之次子,住诏安三都江公坑。
五世祖考讳福海,行四十二郎。
六世祖考江福海,系福海公之次子,传诏安三都一派之人。
到明清时期,这支由汀州分支而来的诏安人,又有部分族人迁移于台湾省南投县南投保振兴庄。[47]客家江姓还有分支到闽南平和县,以及福州市和闽东宁德者,《济阳江氏高头族谱》载:上杭江姓开基祖八郎公,二世十二郎公生五子,其中第三子念三郎的子孙,千一郎移泰溪新寨,千二郎移平和静宁里河头,千三郎移平和县,千六郎移平和县葛布大溪。至于十二世受端公派下,则迁移福州,“十三世鳄公之玄孙得福生三子:中殿、中鹏、中魁,俱移福州。得贵之子中龙,亦俱移宁德(闽东)二都。”[48] 洪氏,《泗州洪宾家谱志》载,洪氏先祖世居徽州歙县之黄荆墩,唐僖宗时,黄巢作乱,避居戴坞,卜再迁道,定居于乐平枫木桥,名其地为洪源。子二:长名金,迁浙江遂安;次名玉,住在乐平。其后裔分迁赣南一带。南宋初,又有从闽赣山区转迁入福建泉州晋江,成为闽南福老人。[49] 据花县客家《洪氏宗谱》载:二十九世祖古雅公,……遂居乐平枫木桥,名其地曰洪源。……生二子:长金,……迁浙江遂安;次玉,……迁居乐平。……生三子,……长华……为湖园派始祖;……次蔚 ……为岩前派始祖;……三茂……为洪源派始祖。…… 岩前派八世祖士良公,……自乐平岩前,迁居饶城 十一世祖皓公,……封鄱阳郡开国侯……移英州(在今广东英德县东,客家区)。……十三世祖康,……迁安徽宁国府泾 县新丰都相村。……十四世祖璞,绍兴(时),弱冠中进士,授闽之泉州晋江尉,……遂家晋江(非客家),……由晋江而徙粤潮者,皆璞公之苗裔也。”[50]除了洪璞这一支外,另据《六桂丛刊》记载,岩前派洪皓的别支子孙,亦有分支为闽南福老人的:(皓)生子八人:适、遵、迈,皆知名,余五人失详。适字兴平……子二:长曰公权,即十六郎,有子四人,由泉州迁江西乐平;次曰公楷,为十七郎,入闽,隐居泉州南安间,开同安始祖。
遵字兴国,子曰公模,即十八郎,居南安,传六世坤载,游学金门,居之,为金门始祖。其裔孙三代皆渡台湾。
迈字兴邦,……生二子:长公梓,迁江西建昌南城县,衍派。次公植,即十九郎,宰泉武荣,深得民心,爰集昆季,皆居于泉。
泉州今称晋江,洪氏之居钱屿者为十六郎派,居新罗者十八郎派,居同安之柏坡者,十九郎派。居晋江之英林者十七郎派,后又分支于晋江之龙窟、围头、钞岱、堆边、陈塘、 梧垵、石菌、溪口、霞庄,南安之仙景、屈斗、后坑、溪尾、 潘溪、山格、澳柄、古爽,惠安之东村、崇武、嫩江等地。[51]周氏发源于陕西,繁衍于河南,《周氏族谱》载其先世自河南迁居福建宁化石壁乡(客家)。后裔周宗贵迁居永定,生子十一。第四子周闻,移泉州晋江碧沙乡开基,自立堂号“爱莲堂”,成为闽南福老人。另外还有七子周隆万,分居广东大埔;八子周隆寿,迁居广东潮州饶平;十子周隆富留居永定;十一子移居饶平七蓝乡,建祖祠“笃祜堂”。[52] 彭氏,由中原先入粤东为客家,后唐时,彭构云迁居江西袁州宜春,其后代彭玕,被封为安定王,居江西庐陵吉水的山口。玕后代彭嗣元再迁至分宜县。宋神宗时,嗣元后代彭延年,因任官潮州刺史,便定居于广东揭阳,故客家奉彭延年为入粤始祖,客家彭氏世谱称“进士彭延年知潮州,后遂留居于揭阳浦口村。延年有子六,三子锐徙海丰;四子钺徙潮阳;六子鉴徙兴宁,自是 遂播族潮、梅。明万历间有钦大郎者,自长乐徙居东莞七都洞,生子五人。其子孙复散居东归新一带,他如增城、龙门、从化、番 禺、清远、花县各属,亦多迁居焉。[53]以上这些县份中,就有非客家县。其后,彭延年的后裔亦有迁往福建漳、泉一带福老系的,台北《彭氏族谱》云: 其远祖,唐玄宗时有彭(构)云者,于开元二十七年 (按:公元739年)南渡,乔居江西袁州。五代时,其第八世祖彭德,随楚王于湖南,宋初再返袁州。至其第十六世祖彭延年者,于宋哲宗元佑间,任潮州军事,因家焉,居揭阳之浦口村。后分枝漳、泉,遂成大族。[54]简氏,闽南福老系有简、张、廖联宗之说,其中简姓则是来自上杭客家,《张廖简氏族谱》云: 简姓因离乱南迁,散居南海、靖安、新喻、东莞、马平、四川等处。至会益公,宋时南渡,避乱于江西宁化,后游福建南剑州,今建宁府。乾道二年(按:公元1166年)迁上杭,三世祖迁太平里洪源村。九世德润,于元至元元年(按:公元1280年),入赘南靖张家,是为张窖开基祖。[55]关于简德润入赘张氏,台北市张廖宗亲会有记述:(张氏)原籍云霄西林和尚塘。……张简一世祖简德润公,号居敬,系简姓洪源开基始祖九世孙,性温厚,学识渊博。元朝末年游历漳州府南靖县永丰里梅林村,设一书馆,教群弟子有方,众称四先生。……维时邻社张窖义祖张进兴公家产殷富,儿子早亡,媳妇刘氏奉侍翁姑,纯笃孝行,公欲谋招一儒士为子婿,素闻简公宽弘大度,遂求入赘成亲。至大明洪武四年(按:公元1371年)辛亥入籍张姓,为永丰里九甲里长。……简德润公在漳州为张进兴公义子婿,创造一世始祖。[56]这是客家人与非客家人通婚联姻后,成为非客家人的一个例子,至于张、简与廖姓的关系,也是联姻所引起: 始祖张愿仔公俊秀敏惠,为人忠厚,原籍云霄西林和尚塘,元朝季从军来漳州府诏安县二都官陂,离军后尝宿于平寨廖三元郎闲舍。廖公殷富,单生一女,欲以远客张愿仔公 招赘为婿,经双方同意结合良缘,廖公券田园家产交付愿仔公掌管,公奉侍岳父廖公岳母邱氏,克敬克孝,视为亲父母无异。……至今在户籍身份证则书廖,祖先神主则书张,可表两姓本源,而重孝敬。[57]以上廖姓,也是源自客家,为永定廖实蕃公派下子孙。
詹氏,北宋时,有詹学传避乱南迁于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为福建客家詹姓始祖,其后裔子孙有分支迁入闽南福老系及潮汕者,《河间詹氏族谱》云: 渡江祖詹康邦,南阳人,仕晋,时石勒构乱,南阳沦没,康邦兄弟三人渡江。越数世迁徽州,后又迁江西之南丰。至宋有詹学传者,又迁居福建汀州之宁化,学传生二子:长曰白龙,徒居永定,其裔繁衍漳浦、南靖各地(非客家区)。二子曰黑龙,迁居广东,其裔繁衍饶平、大埔等地。[58]。
卢氏,唐中期卢富自南京分派,迁江西,其子孙又于宋元时迁入汀州府永定县客家区,并分支转迁闽南福老系,始兴《卢氏五修族谱》载其族南迁始末云:唐有讳富公者,南京分脉,而迁江右虔州虔化县。富生广,……广生卓,卓生光稠公。僖宗乾符二年(按:公元875年),王仙芝、黄巢操谋不轨,摽掠州郡,远近震骇,公独以虔、韶二州请命京师,……勘乱有功,封开国侯。稠公生三子:长希一、次延昌、三孟坚。……益公(延昌八世孙)与县尹公(孟坚八世孙),筮出闽省,令莆田,考满,次永定属上杭方塘瓦子仰而居。益公十七郎,其后居东莞。[59]另据1972年出版的台湾《卢氏族谱》载:“孟坚为延昌之次子(弟?),其后散居闽、粤各地。如县尹迁居福建同安(非客家);十八郎迁居福建宁化(客家),胜宝、天佑迁居永定(客家);天爵迁居福建南靖(非客家);衍宗迁居广东嘉应州,天惠迁居广东从化。”[60] 钟氏为客家最早南迁的族姓之一,东晋元熙年间,钟贤徙江西赣州,钟贤之子钟朝为闽中都督,随官立籍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至宋代以后,这支客家钟氏便有分支为闽南福老人的,《台北市钟姓宗亲会》云: 至宋代有钟山,居象洞,生三子:友文、友武、友勇。钟友文,宋英宗进士,生三子:钟毅居象洞,钟密居武平,钟察居上杭来苏。钟友武,宋神宗进士,亦生三子:钟刚居上杭来苏,钟理居梅州,钟齐居武平(以上皆为客家区)。钟友勇,宋英宗进士,生七子:钟裕迁武平,钟温居漳州,徙泉州(非客家区),钟柔居长乐,钟中移居武平,钟正移武平,后迁镇平(蕉岭),钟岱为钟山之弟,生一子友盛。钟友盛生三予:钟发移广东海阳、潮州、钟强居嘉应州(梅州),钟庄移饶平。[61]至明清时,钟氏子孙更有迁居安溪、诏安、同安、海澄等地,并由这些地区转徙入台湾。
客家杨氏也有子孙迁入闽南福老系,云霄《弘农杨氏衍派家谱叙录》:弘农世泽开派,乃广东潮州府海阳县长东乡湖社分派,因海寇乱,籍从大埔县,以百侯乡避乱(客家),过汀州府永定县分派,入云霄镇城内北门,始建祖祠。[62]当时分支入云霄开基的始祖为杨名胜,生六子:长萌樟,居云霄;次萌桂,居云霄;三萌槐,云霄;四萌椿,漳浦;五萌梧,返祖 海阳县;六萌柏,迁惠州府镇城沿海村。
曹氏,南宋时曹十五郎定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其子曹二十郎迁至上杭开基,二十郎子曹八郎迁广东大埔开基(以上均为客家)。曹九郎迁广东饶平。明宪宗时,曹八郎派下曹师贵,迁福建漳州平和,为平和梧坑派始祖。[63]〕 戴氏,南唐时入闽卜居乐平,传至宋末,戴杏徙居宁化石壁村(客家),杏三子澄逊,俗称黑面公,迁居漳浦(非客家),澄逊七子戴玉麟又分支广东镇平开基。[64] 以上这些例子,都是由客家分支而成为福建非客家人的事实。由于客家人向西南方向迁移时,与当地人发生了冲突,故有所谓 的“土客之争”。而客家人向福建其他地区迁移,除了在其交界地带有少许的“土客之争”外,其中大部分客家人,都被福老人所融合。因此,我们在这些地区作调查时,曾问及许多由客家迁来的族姓,这些族姓除了在族谱中留有以上的迁移痕迹外,其他在语言、生活习俗等方面,已完全和福老人一模一样。他们从意识上也不认为自己是客家人,当地人也没有意识到他们是客家人。然而如果从族谱源流上来追究,他们从客家分支而来却是毫无疑问的。近年来,福建沿海的福清县,曾对该县的居民作了迁移史的调查,发现其中有不少姓氏来自闽西汀州客家,如: 叶氏,染布厝,清乾隆时,自汀州迁方兴里染布厝村。
李氏,霞坡,清乾隆时,自汀州上杭县迁方兴里霍坡村。
李氏,青客,清乾隆时,自汀州迁方兴里青客村。
李氏,星玉,清道光时,自上杭县迁永寿里星玉村。
邱氏,邱厝,清康熙三十二年(按:公元1693年),自永定县溪南乡大平里鉴霞村,迁平南里五九都邱厝村。……[65] 这些姓氏虽然都来自客家,但不论是他们自身,或是其他福清人,都没有意识到他们是客家人。
知识出处
《福建族谱》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展现了福建族谱的真实风貌和独特风格,从而对深入探讨福建族谱乃至中国族谱的学术研究有所裨益。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