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客家人与非客家人南迁时同祖而分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族谱》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0862
颗粒名称: 一、客家人与非客家人南迁时同祖而分支
分类号: K820.9
页数: 10
页码: 238-247
摘要: 现在闽、粤、台各地的朱氏家族,无论是客家人或非客家人,一般都在族谱中称其为宋儒朱熹的后裔,请看客家《崇正同人系谱》中的记载:朱氏系出高阳氏之后,周封于邾,子孙去邑为朱氏。战国时魏有勇士朱亥,以四百斤之椎击杀晋鄙。汉有鲁朱家云舒朱邑宛朱穆,皆为中原世族。历传及宋,有朱文公父松,乃由安徽南迁,而播族于岭表。文公名熹,字元晦,后改仲晦,婺源人。今岭表朱氏皆祖文公,而其旧族则仍居建阳焉。
关键词: 福建省 客家族谱 客家人

内容

先谈朱氏。现在闽、粤、台各地的朱氏家族,无论是客家人 或非客家人,一般都在族谱中称其为宋儒朱熹的后裔,请看客家《崇正同人系谱》中的记载:朱氏系出高阳氏之后,周封于邾,子孙去邑为朱氏。战国时魏有勇士朱亥,以四百斤之椎击杀晋鄙。汉有鲁朱家云舒朱邑宛朱穆,皆为中原世族。历传及宋,有朱文公父松,乃由安徽南迁,而播族于岭表。文公名熹,字元晦,后改仲晦,婺源人。父松为福建政和县尉,因侨寓建州,即今建宁。…… 今岭表朱氏皆祖文公,而其旧族则仍居建阳焉。[3]朱熹的嫡传后裔现散居在闽北的建阳、崇安、建瓯、南平一带,均非客家人,请看《紫阳朱氏建安谱》的记载: (朱氏)南渡之后,有镇江丹阳支,淮西无为支,姑苏吴县支,浙江余杭支,嘉兴浙东支,会稽绍兴支,桐庐建德平江支,徽州休宁婺源支,建之延平闽县建宁支,饶之浮梁鄱阳东平支,庐州支。[4]以上各支均非客家人。再看《建安谱•世系》的记载:朱松,八世,入闽始祖,……娶祝氏,生子三,伯仲俱夭,季熹已下世,居建宁府。
  朱熹,九世,建安始祖,娶白水刘先生女,讳清四 ……公生三子:塾、野、在。至元己卯(按:公元1279年)五世孙勋回婺源守家庙,系野公派。在公四世孙官邵武同知,因家焉。今为建安考亭、婺源、邵武,分三派云。
  可知朱熹后裔分为建安、婺源、邵武三大派,而以上三地均非客家区,汀州与粤东的客家朱氏,或由其中一派分迁亦未可知。但由此亦可推见闽粤台等地的客家朱氏与非客家朱氏,系由南迁后所分支。
   陈氏为闽、粤、台三省的大姓,其祖先来自中原,支派甚多,但至少有南朝陈霸先一派,为客家人与非客家人所同祖,客家 《五华陈氏源流记》称其南迁祖如次: (南北朝时)六十二世是陈叔明,当时封宜都王。陈朝败亡后,任鸿胪少卿,妣刘氏。…… 七十五世免公,字世服,妣江氏,生三子:玫、德、丙。七十六世玫公,字克温,官德安县令;吉州司马,妣吕氏,生三子:让、饰、饶。七十七世让公,字元坚,官常州太守、衙前兵马使,妣君氏生五子:元、旭、握、和、尚。
  七十八世元公,字兆梦,官福建闽侯县令,妣张、吕、卫氏,生九子:灏、角、越、璋、洪、琦、达、魁、梧,于宋哲宗元佑元年丙寅(按:公元1086年)十月,举家分迁各地。元公带一子梧,38人迁衢州;陈灏带58人迁苏州;陈角带39人迁湖北芜湖;陈越带46人迁杭州;陈琦带75人迁湘州;陈达带69人迁广州;陈璋带87人迁福建泉州;陈洪带52人迁季州;陈魁带97人迁汀州。
   七十九世魁公,妣刘氏,生五子:昆、仑、嵩、岳、 峰。[5]可见陈氏七十九世共有兄弟九人,其中八人成为湘、浙、苏、闽、粤等地非客家人的祖先,而陈魁则迁往汀州,成为客家人的先祖。大埔《陈氏雍睦堂族谱》载云: 祖陈魁者,为避元乱,带家口九十七人,入宁化县石壁乡。生五子,曰:昆、仑、嵩、岳、峰,各处逃生。嵩裔大埔、永定为多;岳裔繁衍于大埔、曲江、和平一带;峰裔以 蕉岭、梅县为盛。[6]《崇正同人系谱》亦称陈氏“陈魁者,率其族众九十三人移居福建汀州府之宁化上杭,其曾孙有孟二郎、孟三郎由闽迁粤之程乡,逐渐散布于大埔、兴宁、长乐、龙川等处”。[7] 南朝陈霸先的后裔南迁者,远不止以上这一支,据《义门陈氏大同宗谱》记载,还有如下各派分支于客家与非客家区者: 如实公之孙名谈者,迁居闽中;名飞者,迁广州高平;名直者,迁扬州。五世孙名授名豹者,迁东塘;名英名虎者,迁延平。六世孙名琅者,迁福堂;名始者,迁瀬下;名远者,迁湖州;名续者,迁龙安;名迈者,迁莆田。又第五五世祖安公之弟宁,迁瑞昌,其子洪,迁新建。六二世祖倩公……嫡祖宜都王叔明公隐居金华,其弟叔达之子舜举,迁吉州黄金;鉴迁新安;勤迁太原;砚迁乐清;汉迁古田沙阳。霸先公之孙季麟迁武平(客家)。……六九世祖褒公之兄裒公迁瑞州,伯宣公之兄淇洪渊浩四人,皆留住泉州。七五世祖旺公之弟晓,迁南安潭口;眺公迁广昌秀吉。……本系虽业落彝陵,而近支宗人,亦有迁居四川巫山、奉节,江苏扬州,安徽宁国陕西汉阴,及本省之武汉建始长阳兴山巴东者。大矣哉!陈氏之宗族,泛矣哉!陈氏之源流,宗派蔓延,星罗棋布,人文尉起,瓜瓞绵绵。[8]谢氏,闽台各地谢氏大多尊奉东晋谢安为祖,号称“宝树堂”。客家人也是如此,《镇平万兴户谢氏家谱》载其祖先为谢安之后,因黄巢之乱,避居福建宁化石壁里,其后又从宁化迁移江西雩都塘腹村,数传至谢安山,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移住广东镇平,为万兴户的开基祖。[9]福建省泉州府安溪县的谢氏家族,是闽南福老系人,该族谱记载其祖先入闽后,子孙分居于客家之新罗、梅州、连城、宁化、归化、长汀,以及非客家的泉州、漳州、潮州等地,属同祖分支:吾谢之著姓,其先为周宣王时所称元舅申伯,有大功封于谢,子孙因以为氏。世居河南光州之固始县,及汉晋时,家世人材辈出,又称江左风流焉。其源流世系衣冠文物,既有谱牒在,不具论。第论吾祖居闽之间,盖宣伯远裔有十六郎者,后唐时任藩长史,时乾符之乱。至乾宁四年(按:公元897年)丁巳,从王审知入闽,为黄连镇之将,生子望,望生彦彬,世袭镇将。迨移管邵武镇守讳洞者,登许安世二甲第一名,官汀州守,以循良称,寻擢大司成,其廉洁忠爱,见于别汀父老诗语载乘。盖庶□先人之守讣南土焉,其继起有名黻者,名黼者,兄弟同登毕渐榜,以文学事功显。开宝六年(按:公元923年)孙讳智者,生一子一郎,以宁为黄连 旧邑,而汀又吾祖之旧迹处,因议分支于宁而起家焉。一郎 生四郎,四郎生七郎、八郎、九郎。其七郎居宁化,八郎即迁归化。九郎又生子三十一郎,迁居连城,十二郎迁居新罗,十三郎迁于粤之梅州。宋理宗时追征国课浩重,族中科敛无 度,不得已散居各处。三月十九日白鹫岭树下析居,移在连城曲溪,有万八郎移居古田,十一郎移在谢家坊,十三郎移在居仁里,十四郎迁在长汀济川桥,十五郎迁居泉州,十六郎移居广东潮州南门后,移一枝在漳州,讳骞,任知州;一枝谢黄旺移居永春。十七郎移居上坪。五四郎生子,次子万八郎,妻江氏,生子名谢刘佑郎,移居永定。三百郎移居高 坡头。有名必贵,移南靖。其余失名,或去无踪迹,可记者以千计,不以百计。[10] 张氏南迁之支系亦甚多,客家《连城张氏族谱》载其先祖南迁后分派各地,有客家人,也有非客家人,兹摘录如下:张氏多出清河郡属,故又以清河为宗。哀平之衰,元始元年(按:公元1年)九月三十日,先修公率领五百余口过扬子江,下落衢州,为越中始祖,衢州杜陵寺即张姓旧宅也。 时有分去婺州、孝州、漳州住者,各成桑梓。漳龙溪县葬坟一所,东至南岳庙,西至极凤桥,南至极灵,北至所,田价用大绢十匹,坟上有石柱石碑,守坟人等,永远不失。二十五代孙催公、肱公徙去建州、泉州,又一公徙至潮州,务成桑梓(以上均为非客家区),时已入宋朝矣。由汉而晋,由晋而唐,由唐而宋,……历代簪缨不可弹述。……一祖坟在南剑州将乐县小村,巳丙向;一祖坟在潮州凤凰山,壬子向。兄弟五人后徙南剑州宁化县为祖,鼎公生鸿公,鸿公生五子:一公台州十里水口住,一弟邓地住,属汀州,一兄宁化清平长乐里住,一弟南剑南平移阑阁住,后徙宁化县中琴石寮坑住,生二男,长张承,葬在宁化水南旗山下,辰戌向,子孙家焉;次五郎,葬在黄竹洋,辰巽向,生下子,一去漳州漳浦县住 (非客家),二在宁化石壁村住,三在龙岩永福乡住(非客家),四去漳州竹园头住(非客家),五入连城南浦水西住,六在连城表席环峰下住,共六人。谨记此以留印证。[11] 许氏,系出尧四岳伯夷之后。闽台许氏多奉许天正为入闽始祖,《台湾区姓氏堂号考》称唐初有许纲十九世孙许陶、许天正父子,随陈政、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子孙传播繁衍,被奉为闽、粤始祖。关于许天正父子事迹,《漳州府志》有记载: 许天正,河南光州固始人,陈元光首将也,从元光入闽,元光有所申请,必讨论而后行。博学能文,领泉潮事,以儒术饬吏治,以忠勇练士卒,平惠潮虔抚之寇,置堡三十六所,泉潮蒙其教诲捍卫之功,改左衽堆髻之习,三年之内,岭海宁戢。升中奉大夫兼岭南行军团练副使。又平寇于潮阳。陈元光题诗末云参军许天正是用纪,勋。时裴采访与张燕公荐于朝,欲抡掌史馆,天正力辞。历仕泉潮团练副将、宣威将军兼翊府记室。至宋追论元功,封昭应侯。今子孙散处南靖马坪及海澄等处。[12]许天正是陈元光开漳时的主要助手,其后裔有不少成为客家人,许士彬《高阳许氏族谱考》云:历十九世许讳陶公,……奉敕出征潮州、泉州,子天正公,……统领岭南泉军,平泉潮等州。……历十一世至天柱公,……徙入安溪、南安。……侍御受公当僖宗朝镇漳,入泉丹霞,……子孙散处于漳、泉、福、兴、永、德、延、邵、 汀(州)者,不可胜纪,而广、潮、苏、浙、京师、海外,远近各省,亦多有焉。[13]诏安《许氏宗谱》亦谓“天正世为南诏(诏安)人,宋末元兵来侵,漳寇滋蔓,闽南故家,残遭屠戮,遂流落广东。”广东客家 《许氏族谱》亦称其子孙出自福建许天正之后,潮安《宏安许氏族谱》云其族为“天正后裔,至宋时兵革四起,乃避乱入潮。”[14]镇平《许氏家谱》载“闽粤大始祖许天正之后,六十一郎为镇平始祖。”[15]可见许天正为闽粤台客家人与非客家人的同祖,罗香林先生认为“客人家谱从无记其上代迁移源流与陈政、陈元光等率兵南戍有若何关系”,是不准确的。
  黄氏族姓也有客家与非客家同祖分支的情况,《黄氏族谱》云:其先四十三世南陆,居河南光州固始。六十八世珂郎仕晋、徙江西广信府。七十三世志,由和平迁福建邵武。七十七世祖剑,子二,分居晋江。七十九世礼恭,子二,分居莆田。八十八世肃,子四,分居福州、江西、南剑。峭公(宋祥符元年进士),妻三,子嫡七,分居宜黄、九江、莆田、邵武、晋江(以上均非客家区);庶三,分居建宁、汀州(汀州为客家区)。九十五世久昌,子五,长居邵武,次居南海,支分东莞、崇安。三居剑州,支分龙岩、宁洋。四居清流,支分武平、宁都(客家区)、抚州。五居建宁,支分福州。九十五世久茂,子五,长分兴化、仙游。次分惠安、土溪。三分晋江、同安。四居永福,支分惠来、揭阳、澄海。九十五世久盛,居汀州,子三,长移宁化(客家区)、邵武,支分潮之大埔、饶平。次居永定,支分饶平、平和。同世久美,子四,长居龙溪、浦城,次居大田,支分潮之澄海、揭阳、惠来、霞 浦。三居长泰,支分潮之普宁。四居平和,支分饶平、诏安、秀岭。同世久书,长居大埔县,次居梅州(客家区),支分镇平、平远、兴宁、河源、龙川、长乐、惠来、潮阳、广南 (以上多客家区)。同世久安、久兴,支分嘉应陆丰。[16]镇平黄氏即系黄峭与郑夫人派下的子孙分支,其他峭公派下的子孙,则大多分支于非客家地区。
  赖氏世居河南颖川。据《台湾区姓氏堂号考》称,东晋时,赖氏南迁到浙江、江西一带,隋唐时,赖标、赖极、赖枢三兄弟率众迁移入闽,其后散居汀州、宁化、上杭、永定(以上为客家区),以及古田、延平、南靖、诏安、平和诸县(以上大多为非客家区)。传至四十九世,赖显益、显吉又分传入粤,散居镇平、大埔、饶平、揭阳诸县。五十世赖廷显,住福建诏安官陂,生子五,次子赖卜英及五子赖卜罗仍居诏安外,长子赖卜隆,迁居平和心田乡;三子赖卜芳,移居平和葛竹乡;四子赖卜茂,迁居平和安厚乡,各为当地的开基祖。[17]粤东客家《赖氏族谱》对赖氏南迁时同祖分支的情况记载尤详,该族谱称:当南宋时,有朝英公者,乃颍公赖国太始祖一世递列而下之四十五代孙。……与朝美公为兄弟辈,而同时有朝奉公 者,亦兄弟辈。盖南宋赖氏有三朝之派,三朝者:朝美公、朝英公、朝奉公也。就岭东潮汕各地赖氏而论,如发源于永定者(客家区),朝美公之派也;发源于平和、裙安者(非客家区),朝英公之派也;发源于莆田者(非客家区),朝奉公之派也。是潮汕各地赖氏始迁源流,按之谱牒,比对时代,皆三朝之派所分支也。梅林及长美等地赖氏,即朝美公派;麒麟奇美径水及乌石司等地赖氏,即朝英公派;澄海佗江大场赖厝及潮安金石大寨赖姓,即朝奉公派。然流虽有殊,其源则一耳。[18] 客家与非客家南迁时同祖分支的例子甚多,再如蓝氏族姓,据称发源于汝南,元末有蓝炯,号七郎公,子孙分衍于闽粤各地,其中蓝庆福迁居福建漳浦县(非客家区),蓝庆禄迁居福建海澄县 (非客家区),蓝庆寿分居广东大埔(客家区),各自立为当地始 祖。[19]詹氏,渡江祖詹康帮,南阳人。康帮兄弟三人渡江,越数世迁徽州,后又迁江西之南丰。至宋有詹学传者,又迁居福建汀州之宁化。学传生二子:长曰白龙,徙居永定(客家区),其裔繁衍漳浦、南靖各地(非客家区),二子曰黑龙,迁居广东,其裔繁衍饶平、大埔等地(客家区)[20]。宋氏,远祖兄弟有七人,长、二分发北京、江南、山东。三、四、七同迁吴地瓦子渡,今名宋家埠。五之子孙,一分湖广赤河牌,一分福建莆田县(非客家区)。七居吴地,传至元东,派发江西赣州府宁化县土龙坑、瑞金青草潭。生四子:二新恩、三新惠派传浙江,四新友派传江南夷陵县。新恩偕黄姓祖恩养,同客于粤东,派衍长乐、永安,今广、惠、潮三府,悉是系焉。传二代,生四子:长仁,元初兵乱,迁兴宁,其子再迁程乡,子二同迁嘉应白渡堡。二义、三忠、四信,后裔多居长乐溜沙乡、永安中镇乡。义子二,后居中镇乡、龙川县湖头乡、和平县。忠子三,三子震七,居长乐新塘村,并传永安等处 (以上多为客家区)。[21]邓氏,至宋朝靖康时,太祖渐向南迁徙至浙、湘、赣、闽、粤等地。当时宗支蕃衍,星罗棋布,源远流长。计入粤始祖,大概分为越南祖,即十六邓始祖,其子孙分布广州、南海、番禺、顺德、高要、三水、清远、花县、四会、香山、英 德及其他县属。仲奇祖,即八凤系始祖,和汉献祖,其子孙多分布增城、东莞、宝安、中山、清远、从化、博罗、惠州、英德、南雄、荣昌、钦州、高州、廉州及其他县属。带湖祖,其子孙多分布恩平、开平、新会,台山、鹤山、揭阳、曲江、高要、广州、惠州及其他县属。志斋祖生文、行、恭、敬、仁、义、礼、智、信九子,其子孙多分布嘉应州、潮州、雷州、琼州、韶州、广州、惠州及其他县属。[22]这些子孙有成为客家人的,也有不是客家人的。
  类似例子不备多引,这种同祖分支的情况,足以证明客家人与非客家人在血统上是没有太大差别的。

知识出处

福建族谱

《福建族谱》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展现了福建族谱的真实风貌和独特风格,从而对深入探讨福建族谱乃至中国族谱的学术研究有所裨益。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