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十章 客家族谱的人造畛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族谱》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0861
颗粒名称:
第十章 客家族谱的人造畛域
分类号:
K820.9
页数:
46
页码:
237-282
摘要:
西地区,是客家汉民的聚居地。近半个世纪以来,客家历史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特别是罗香林先生的《客家源流考》,广泛利用客家族谱的资料,对客家民系的源流做出了创见性的研究。他认为“客家人是汉族里头一个系统分明、富有忠义思想、民族意识的民系;客家先民是因受到了中国边疆少数民族侵扰的影响,才逐渐从中原辗转迁徙到南方来的,而且自认为是中原最纯正的正统汉人的后裔。”
关键词:
福建省
族谱
客家族谱
内容
西地区,是客家汉民的聚居地。近半个世纪以来,客家历史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特别是罗香林先生的《客家源流考》,广泛利用客家族谱的资料,对客家民系的源流做出了创见性的研究。他认为“客家人是汉族里头一个系统分明、富有忠义思想、民族意识的民系;客家先民是因受到了中国边疆少数民族侵扰的影响,才逐渐从中原辗转迁徙到南方来的,而且自认为是中原最纯正的正统汉人的后裔。”[1]这种观点,为目前绝大多数“客家学”研究者所信奉。
然而,罗香林先生在引述客家族谱时,存在着某些片面的意识。根据笔者对客家族谱和非客家人族谱的综合分析,罗香林先生所描述的客家人从中原到福建的五次大迁移,与福建其他汉民系的南迁历史并无不同之处。同时,罗香林先生所描述的客家人的中原居地,以河南中州为核心,这一点也与福建其他汉民系所追寻的中原先祖,基本相同。[2] 从族谱追溯客家人和非客家人的中原先祖,一方面因为年代过于古远,难免失真;另一方面族谱对中原祖先的记述,附会之处甚多,不可尽信。因此,为了弄清族谱中关于客家人源流的记载,我们拟就各姓氏南迁入闽以来的源流迁徙情况作一比较分析。
根据笔者接触到的资料,客家民系的形成及其源流,除了罗香林先生所描述的秉承着中原士族的血缘而逐渐迁移到闽粤赣边界山区成为客家人的这一类型外,至少还有四种类型。这就是:一、客家人与非客家人南迁时原为同一祖先,后来分支各处,有的成为客家人,有的成为非客家人。二、原为非客家人,迁入闽粤赣山区后成为客家人。三、原为客家人,迁入非客家区后成为非客家人。四、客家人与非客家人交相混杂,反复迁流。
下面,我衍就这四种类型依次举证说明。
一、客家人与非客家人南迁时同祖而分支先谈朱氏。现在闽、粤、台各地的朱氏家族,无论是客家人 或非客家人,一般都在族谱中称其为宋儒朱熹的后裔,请看客家《崇正同人系谱》中的记载:朱氏系出高阳氏之后,周封于邾,子孙去邑为朱氏。战国时魏有勇士朱亥,以四百斤之椎击杀晋鄙。汉有鲁朱家云舒朱邑宛朱穆,皆为中原世族。历传及宋,有朱文公父松,乃由安徽南迁,而播族于岭表。文公名熹,字元晦,后改仲晦,婺源人。父松为福建政和县尉,因侨寓建州,即今建宁。…… 今岭表朱氏皆祖文公,而其旧族则仍居建阳焉。[3]朱熹的嫡传后裔现散居在闽北的建阳、崇安、建瓯、南平一带,均非客家人,请看《紫阳朱氏建安谱》的记载: (朱氏)南渡之后,有镇江丹阳支,淮西无为支,姑苏吴县支,浙江余杭支,嘉兴浙东支,会稽绍兴支,桐庐建德平江支,徽州休宁婺源支,建之延平闽县建宁支,饶之浮梁鄱阳东平支,庐州支。[4]以上各支均非客家人。再看《建安谱•世系》的记载:朱松,八世,入闽始祖,……娶祝氏,生子三,伯仲俱夭,季熹已下世,居建宁府。
朱熹,九世,建安始祖,娶白水刘先生女,讳清四 ……公生三子:塾、野、在。至元己卯(按:公元1279年)五世孙勋回婺源守家庙,系野公派。在公四世孙官邵武同知,因家焉。今为建安考亭、婺源、邵武,分三派云。
可知朱熹后裔分为建安、婺源、邵武三大派,而以上三地均非客家区,汀州与粤东的客家朱氏,或由其中一派分迁亦未可知。但由此亦可推见闽粤台等地的客家朱氏与非客家朱氏,系由南迁后所分支。
陈氏为闽、粤、台三省的大姓,其祖先来自中原,支派甚多,但至少有南朝陈霸先一派,为客家人与非客家人所同祖,客家 《五华陈氏源流记》称其南迁祖如次: (南北朝时)六十二世是陈叔明,当时封宜都王。陈朝败亡后,任鸿胪少卿,妣刘氏。…… 七十五世免公,字世服,妣江氏,生三子:玫、德、丙。七十六世玫公,字克温,官德安县令;吉州司马,妣吕氏,生三子:让、饰、饶。七十七世让公,字元坚,官常州太守、衙前兵马使,妣君氏生五子:元、旭、握、和、尚。
七十八世元公,字兆梦,官福建闽侯县令,妣张、吕、卫氏,生九子:灏、角、越、璋、洪、琦、达、魁、梧,于宋哲宗元佑元年丙寅(按:公元1086年)十月,举家分迁各地。元公带一子梧,38人迁衢州;陈灏带58人迁苏州;陈角带39人迁湖北芜湖;陈越带46人迁杭州;陈琦带75人迁湘州;陈达带69人迁广州;陈璋带87人迁福建泉州;陈洪带52人迁季州;陈魁带97人迁汀州。
七十九世魁公,妣刘氏,生五子:昆、仑、嵩、岳、 峰。[5]可见陈氏七十九世共有兄弟九人,其中八人成为湘、浙、苏、闽、粤等地非客家人的祖先,而陈魁则迁往汀州,成为客家人的先祖。大埔《陈氏雍睦堂族谱》载云: 祖陈魁者,为避元乱,带家口九十七人,入宁化县石壁乡。生五子,曰:昆、仑、嵩、岳、峰,各处逃生。嵩裔大埔、永定为多;岳裔繁衍于大埔、曲江、和平一带;峰裔以 蕉岭、梅县为盛。[6]《崇正同人系谱》亦称陈氏“陈魁者,率其族众九十三人移居福建汀州府之宁化上杭,其曾孙有孟二郎、孟三郎由闽迁粤之程乡,逐渐散布于大埔、兴宁、长乐、龙川等处”。[7] 南朝陈霸先的后裔南迁者,远不止以上这一支,据《义门陈氏大同宗谱》记载,还有如下各派分支于客家与非客家区者: 如实公之孙名谈者,迁居闽中;名飞者,迁广州高平;名直者,迁扬州。五世孙名授名豹者,迁东塘;名英名虎者,迁延平。六世孙名琅者,迁福堂;名始者,迁瀬下;名远者,迁湖州;名续者,迁龙安;名迈者,迁莆田。又第五五世祖安公之弟宁,迁瑞昌,其子洪,迁新建。六二世祖倩公……嫡祖宜都王叔明公隐居金华,其弟叔达之子舜举,迁吉州黄金;鉴迁新安;勤迁太原;砚迁乐清;汉迁古田沙阳。霸先公之孙季麟迁武平(客家)。……六九世祖褒公之兄裒公迁瑞州,伯宣公之兄淇洪渊浩四人,皆留住泉州。七五世祖旺公之弟晓,迁南安潭口;眺公迁广昌秀吉。……本系虽业落彝陵,而近支宗人,亦有迁居四川巫山、奉节,江苏扬州,安徽宁国陕西汉阴,及本省之武汉建始长阳兴山巴东者。大矣哉!陈氏之宗族,泛矣哉!陈氏之源流,宗派蔓延,星罗棋布,人文尉起,瓜瓞绵绵。[8]谢氏,闽台各地谢氏大多尊奉东晋谢安为祖,号称“宝树堂”。客家人也是如此,《镇平万兴户谢氏家谱》载其祖先为谢安之后,因黄巢之乱,避居福建宁化石壁里,其后又从宁化迁移江西雩都塘腹村,数传至谢安山,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移住广东镇平,为万兴户的开基祖。[9]福建省泉州府安溪县的谢氏家族,是闽南福老系人,该族谱记载其祖先入闽后,子孙分居于客家之新罗、梅州、连城、宁化、归化、长汀,以及非客家的泉州、漳州、潮州等地,属同祖分支:吾谢之著姓,其先为周宣王时所称元舅申伯,有大功封于谢,子孙因以为氏。世居河南光州之固始县,及汉晋时,家世人材辈出,又称江左风流焉。其源流世系衣冠文物,既有谱牒在,不具论。第论吾祖居闽之间,盖宣伯远裔有十六郎者,后唐时任藩长史,时乾符之乱。至乾宁四年(按:公元897年)丁巳,从王审知入闽,为黄连镇之将,生子望,望生彦彬,世袭镇将。迨移管邵武镇守讳洞者,登许安世二甲第一名,官汀州守,以循良称,寻擢大司成,其廉洁忠爱,见于别汀父老诗语载乘。盖庶□先人之守讣南土焉,其继起有名黻者,名黼者,兄弟同登毕渐榜,以文学事功显。开宝六年(按:公元923年)孙讳智者,生一子一郎,以宁为黄连 旧邑,而汀又吾祖之旧迹处,因议分支于宁而起家焉。一郎 生四郎,四郎生七郎、八郎、九郎。其七郎居宁化,八郎即迁归化。九郎又生子三十一郎,迁居连城,十二郎迁居新罗,十三郎迁于粤之梅州。宋理宗时追征国课浩重,族中科敛无 度,不得已散居各处。三月十九日白鹫岭树下析居,移在连城曲溪,有万八郎移居古田,十一郎移在谢家坊,十三郎移在居仁里,十四郎迁在长汀济川桥,十五郎迁居泉州,十六郎移居广东潮州南门后,移一枝在漳州,讳骞,任知州;一枝谢黄旺移居永春。十七郎移居上坪。五四郎生子,次子万八郎,妻江氏,生子名谢刘佑郎,移居永定。三百郎移居高 坡头。有名必贵,移南靖。其余失名,或去无踪迹,可记者以千计,不以百计。[10] 张氏南迁之支系亦甚多,客家《连城张氏族谱》载其先祖南迁后分派各地,有客家人,也有非客家人,兹摘录如下:张氏多出清河郡属,故又以清河为宗。哀平之衰,元始元年(按:公元1年)九月三十日,先修公率领五百余口过扬子江,下落衢州,为越中始祖,衢州杜陵寺即张姓旧宅也。 时有分去婺州、孝州、漳州住者,各成桑梓。漳龙溪县葬坟一所,东至南岳庙,西至极凤桥,南至极灵,北至所,田价用大绢十匹,坟上有石柱石碑,守坟人等,永远不失。二十五代孙催公、肱公徙去建州、泉州,又一公徙至潮州,务成桑梓(以上均为非客家区),时已入宋朝矣。由汉而晋,由晋而唐,由唐而宋,……历代簪缨不可弹述。……一祖坟在南剑州将乐县小村,巳丙向;一祖坟在潮州凤凰山,壬子向。兄弟五人后徙南剑州宁化县为祖,鼎公生鸿公,鸿公生五子:一公台州十里水口住,一弟邓地住,属汀州,一兄宁化清平长乐里住,一弟南剑南平移阑阁住,后徙宁化县中琴石寮坑住,生二男,长张承,葬在宁化水南旗山下,辰戌向,子孙家焉;次五郎,葬在黄竹洋,辰巽向,生下子,一去漳州漳浦县住 (非客家),二在宁化石壁村住,三在龙岩永福乡住(非客家),四去漳州竹园头住(非客家),五入连城南浦水西住,六在连城表席环峰下住,共六人。谨记此以留印证。[11] 许氏,系出尧四岳伯夷之后。闽台许氏多奉许天正为入闽始祖,《台湾区姓氏堂号考》称唐初有许纲十九世孙许陶、许天正父子,随陈政、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子孙传播繁衍,被奉为闽、粤始祖。关于许天正父子事迹,《漳州府志》有记载: 许天正,河南光州固始人,陈元光首将也,从元光入闽,元光有所申请,必讨论而后行。博学能文,领泉潮事,以儒术饬吏治,以忠勇练士卒,平惠潮虔抚之寇,置堡三十六所,泉潮蒙其教诲捍卫之功,改左衽堆髻之习,三年之内,岭海宁戢。升中奉大夫兼岭南行军团练副使。又平寇于潮阳。陈元光题诗末云参军许天正是用纪,勋。时裴采访与张燕公荐于朝,欲抡掌史馆,天正力辞。历仕泉潮团练副将、宣威将军兼翊府记室。至宋追论元功,封昭应侯。今子孙散处南靖马坪及海澄等处。[12]许天正是陈元光开漳时的主要助手,其后裔有不少成为客家人,许士彬《高阳许氏族谱考》云:历十九世许讳陶公,……奉敕出征潮州、泉州,子天正公,……统领岭南泉军,平泉潮等州。……历十一世至天柱公,……徙入安溪、南安。……侍御受公当僖宗朝镇漳,入泉丹霞,……子孙散处于漳、泉、福、兴、永、德、延、邵、 汀(州)者,不可胜纪,而广、潮、苏、浙、京师、海外,远近各省,亦多有焉。[13]诏安《许氏宗谱》亦谓“天正世为南诏(诏安)人,宋末元兵来侵,漳寇滋蔓,闽南故家,残遭屠戮,遂流落广东。”广东客家 《许氏族谱》亦称其子孙出自福建许天正之后,潮安《宏安许氏族谱》云其族为“天正后裔,至宋时兵革四起,乃避乱入潮。”[14]镇平《许氏家谱》载“闽粤大始祖许天正之后,六十一郎为镇平始祖。”[15]可见许天正为闽粤台客家人与非客家人的同祖,罗香林先生认为“客人家谱从无记其上代迁移源流与陈政、陈元光等率兵南戍有若何关系”,是不准确的。
黄氏族姓也有客家与非客家同祖分支的情况,《黄氏族谱》云:其先四十三世南陆,居河南光州固始。六十八世珂郎仕晋、徙江西广信府。七十三世志,由和平迁福建邵武。七十七世祖剑,子二,分居晋江。七十九世礼恭,子二,分居莆田。八十八世肃,子四,分居福州、江西、南剑。峭公(宋祥符元年进士),妻三,子嫡七,分居宜黄、九江、莆田、邵武、晋江(以上均非客家区);庶三,分居建宁、汀州(汀州为客家区)。九十五世久昌,子五,长居邵武,次居南海,支分东莞、崇安。三居剑州,支分龙岩、宁洋。四居清流,支分武平、宁都(客家区)、抚州。五居建宁,支分福州。九十五世久茂,子五,长分兴化、仙游。次分惠安、土溪。三分晋江、同安。四居永福,支分惠来、揭阳、澄海。九十五世久盛,居汀州,子三,长移宁化(客家区)、邵武,支分潮之大埔、饶平。次居永定,支分饶平、平和。同世久美,子四,长居龙溪、浦城,次居大田,支分潮之澄海、揭阳、惠来、霞 浦。三居长泰,支分潮之普宁。四居平和,支分饶平、诏安、秀岭。同世久书,长居大埔县,次居梅州(客家区),支分镇平、平远、兴宁、河源、龙川、长乐、惠来、潮阳、广南 (以上多客家区)。同世久安、久兴,支分嘉应陆丰。[16]镇平黄氏即系黄峭与郑夫人派下的子孙分支,其他峭公派下的子孙,则大多分支于非客家地区。
赖氏世居河南颖川。据《台湾区姓氏堂号考》称,东晋时,赖氏南迁到浙江、江西一带,隋唐时,赖标、赖极、赖枢三兄弟率众迁移入闽,其后散居汀州、宁化、上杭、永定(以上为客家区),以及古田、延平、南靖、诏安、平和诸县(以上大多为非客家区)。传至四十九世,赖显益、显吉又分传入粤,散居镇平、大埔、饶平、揭阳诸县。五十世赖廷显,住福建诏安官陂,生子五,次子赖卜英及五子赖卜罗仍居诏安外,长子赖卜隆,迁居平和心田乡;三子赖卜芳,移居平和葛竹乡;四子赖卜茂,迁居平和安厚乡,各为当地的开基祖。[17]粤东客家《赖氏族谱》对赖氏南迁时同祖分支的情况记载尤详,该族谱称:当南宋时,有朝英公者,乃颍公赖国太始祖一世递列而下之四十五代孙。……与朝美公为兄弟辈,而同时有朝奉公 者,亦兄弟辈。盖南宋赖氏有三朝之派,三朝者:朝美公、朝英公、朝奉公也。就岭东潮汕各地赖氏而论,如发源于永定者(客家区),朝美公之派也;发源于平和、裙安者(非客家区),朝英公之派也;发源于莆田者(非客家区),朝奉公之派也。是潮汕各地赖氏始迁源流,按之谱牒,比对时代,皆三朝之派所分支也。梅林及长美等地赖氏,即朝美公派;麒麟奇美径水及乌石司等地赖氏,即朝英公派;澄海佗江大场赖厝及潮安金石大寨赖姓,即朝奉公派。然流虽有殊,其源则一耳。[18] 客家与非客家南迁时同祖分支的例子甚多,再如蓝氏族姓,据称发源于汝南,元末有蓝炯,号七郎公,子孙分衍于闽粤各地,其中蓝庆福迁居福建漳浦县(非客家区),蓝庆禄迁居福建海澄县 (非客家区),蓝庆寿分居广东大埔(客家区),各自立为当地始 祖。[19]詹氏,渡江祖詹康帮,南阳人。康帮兄弟三人渡江,越数世迁徽州,后又迁江西之南丰。至宋有詹学传者,又迁居福建汀州之宁化。学传生二子:长曰白龙,徙居永定(客家区),其裔繁衍漳浦、南靖各地(非客家区),二子曰黑龙,迁居广东,其裔繁衍饶平、大埔等地(客家区)[20]。宋氏,远祖兄弟有七人,长、二分发北京、江南、山东。三、四、七同迁吴地瓦子渡,今名宋家埠。五之子孙,一分湖广赤河牌,一分福建莆田县(非客家区)。七居吴地,传至元东,派发江西赣州府宁化县土龙坑、瑞金青草潭。生四子:二新恩、三新惠派传浙江,四新友派传江南夷陵县。新恩偕黄姓祖恩养,同客于粤东,派衍长乐、永安,今广、惠、潮三府,悉是系焉。传二代,生四子:长仁,元初兵乱,迁兴宁,其子再迁程乡,子二同迁嘉应白渡堡。二义、三忠、四信,后裔多居长乐溜沙乡、永安中镇乡。义子二,后居中镇乡、龙川县湖头乡、和平县。忠子三,三子震七,居长乐新塘村,并传永安等处 (以上多为客家区)。[21]邓氏,至宋朝靖康时,太祖渐向南迁徙至浙、湘、赣、闽、粤等地。当时宗支蕃衍,星罗棋布,源远流长。计入粤始祖,大概分为越南祖,即十六邓始祖,其子孙分布广州、南海、番禺、顺德、高要、三水、清远、花县、四会、香山、英 德及其他县属。仲奇祖,即八凤系始祖,和汉献祖,其子孙多分布增城、东莞、宝安、中山、清远、从化、博罗、惠州、英德、南雄、荣昌、钦州、高州、廉州及其他县属。带湖祖,其子孙多分布恩平、开平、新会,台山、鹤山、揭阳、曲江、高要、广州、惠州及其他县属。志斋祖生文、行、恭、敬、仁、义、礼、智、信九子,其子孙多分布嘉应州、潮州、雷州、琼州、韶州、广州、惠州及其他县属。[22]这些子孙有成为客家人的,也有不是客家人的。
类似例子不备多引,这种同祖分支的情况,足以证明客家人与非客家人在血统上是没有太大差别的。
二、由非客家汉民分支而成为客家人客家民系的形成及其源流的第二种类型,是原为非客家人,迁入闽粤赣山区后而成为客家人。这种情况在罗香林先生经常引用的客家《崇正同人系谱》中就有不少例子,只是罗先生未加引用而已。下面,我们先罗列《崇正同人系谱》中的记载,再引述其他资料加以证明。《崇正同人系谱》卷二《氏族》记云:方氏,系出黄帝第十一子,……唐时有方姓昆弟六人,均賜进士,是以有六桂堂之名,其父因平黄巢有功,受赏殊勋。后由河南迁于闽之莆田(非客家区)。明末时有方盛者,为惠州都指挥,其高叔祖即方孝孺也,盛后没于任,有二子寄籍于归善,今惠州方姓均其裔云。粤中各属方姓,俱属六桂堂,衍自莆田者,渊源皆同一派也。
林氏,系出比干之后。……秦汉以降,聚族于河南光州。东晋永宁三年(疑有误),林世荫守晋安,因家焉。晋安,今闽侯也(非客家区),是为入闽之始。历唐迄宋衍为望族,遍布于各县,簪缨之盛,甲于全省。三十三传至元末至正间,有林积福者,世居莆田(非客家区),其第三子名梁懋,字秀容, 官广东潮州主簿,遂家于是间。明洪武时,梁懋之三子名均政,字平侯,复迁嘉应平远之大柘(客家区)居焉,是为林氏入潮、梅(州)之始。其后又有由平远而移于梅县一派,他如潮州林绍坚一派,亦于宋绍兴中以福州入官于潮阳而籍焉,其裔亦盛。凡兹各派,其转分于各属者繁盛,盖不可胜记焉。
吴氏,……世居渤海,散处中州,其后有随王潮入闽(今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多为非客家人),由闽而入于粤之潮嘉等处。
卓氏,系出楚大夫卓滑之后,……晋五胡之乱,中原望族相率而奔粤,有卓祎者,为建安刺史,后因家焉。至唐乾符初,卓隐之为莆田令,后人因之居于莆田。宋绍兴间,卓 庠字在周,迁连城(客家区)。传十三世正之长子仲兴,迁长乐;仲兴之十世孙有廷茂者,迁东莞,吾系卓族多其裔也。
柯氏,系出吴公子柯卢之后,……历传及元,有仙居柯九思,号丹丘生,博学能诗文,善书画,精鉴全石。及明又有莆田柯维骐,官主事,撰《宋史新编》,凡三十载而书成。粤东柯族皆由福建莆田迁徙而至,散播令属,皆其同系焉。
翁氏,……至唐初有翁轩者,因官于闽,遂家莆田。轩有子四人,传到五世,玄度之第四子隹,因避东海倭人之寇,迁居永定。其后有名林三者,在宋时兄弟三人复迁于惠州之长乐小都。翁轩之长子何一派,则于明洪武时,有名弘光者, 由福建移来广东之南雄,继移广州之东莞,再移惠州归善及增城。惟潮州之翁则同出翁轩一派,归善之翁,多属弘光之派也。
黄氏,系出嬴氏曲终之后。……五代时,自光州固始从王潮入闽,家于邵武,散居于莆田、浦城、福州、龙溪、漳州间。其裔孙宋有黄伯益、黄干,及明有黄道周,俱当时硕儒。自是而二支之后益昌大矣。
辜氏,……今泉州晋安有此姓,有辜增,见于《明史• 忠义传》。吾系辜姓之族,即由泉州迁徙而来者也。
韩氏,姬姓以国为氏,其先有自颖川迁阳夏者,其地于今为陈之太康。……宋南渡后,世居福建漳州之龙溪县。明末有韩琦,字景昆,率子耀玉、传玉,南迁于粤之海丰。居数年,于崇祯十六年(按:公元1643年)徙居于惠阳之铁场,后再徙居于东莞青溪。此吾系之韩族之源流,世次皆有可考者也。
蓝氏,系出楚大夫蓝尹舋之后,世居河南,散布于河北。及唐武氏当国,有蓝明德者,徙居于江南,其子孙逐渐分处于江西及福建各县。清漳浦蓝廷珍、蓝鼎元叔侄,俱以仕宦世家为闽中右族,是其一派也。
以上这些记载,都明确地说明了他们的祖先,系由福建的非客家汉民分支而来的。
我们再看其他的资料记载。
陈氏,为闽台第一大姓,有不少客家陈姓亦从非客家分支而来。如义门陈氏,源自汉太丘公陈实,十一传至谈先公,“其弟霸先公遂奄有天下,位递倩公,分疆裂土,尽封诸子,吾嫡祖叔明公,分受宜都王。国寻亡,避国乱而迁婺州金华。旋以国戚被召入隋,为鸿胪少卿,住西安咸宁县,遂成宜都一派。九传至镶公,唐,复避乱迁泉州仙游县”。[23]粤东兴宁客家陈氏,就是从仙游分支,该族谱云: 其先钲公生镶,镶公生伯宣。镶公避难于泉州仙游县仙游乡。伯宣……率孙旺,隐居江西庐山。宋仁宗时,旺公之后,族众地窄,乃遣官分散二百九十一庄居住。宗大公居于福建宁化庄,……七传至祖文公,徙居于兴宁石马上庄。[24]始兴客家陈氏,由福建福州分支,该族谱云:宋元间,因闽地族繁,世运变更,宗禄徙居江西,宗保徙居惠州,而我祖宗起,……由闽塔福州,徙于虔州之桃川筠竹,承粮立户,而肇基焉。及凤安生三子,长普述,统承 先祀,仍安旧址,……三子普遥,则徙居于惠州之博罗。……惟我祖普遍,行二,……于洪武年间,亦携黄、许二母徙居粤东兴邑。[25]范氏,闽、粤、赣、台诸省的范氏族姓奉宋代名臣范仲淹为其祖先。据《台湾区姓氏堂号考》记载,范仲淹孙祖禹,自苏州迁居福建清溪(安溪)开基(非客家),传至七世孙范远冈,分居于福建宁化石壁村(客家)。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又有子孙迁居于广东大埔,是为大埔开基祖(客家)。长子大一郎迁居福建永定;四子大四郎,数传至范法胜,移居广东长乐,范法澄迁广东陆丰仑岭乡,另立为一世祖(以上均为客家)。[26]福建《剑沙范氏族谱》(非客家)载其祖先云: 谱以文正公(范仲淹)为鼻祖,宋时祖德公,江苏入闽迁沙县,则祖德公为沙邑肇基始祖,即文正公之九世孙也,统一族以十数乡计,源流长远。……其后子孙有迁将乐、顺昌、南平等处,亦有迁往归化、宁化者。[27]客家《崇正同人系谱》追溯其祖先,亦称,“吴县有范仲淹、范纯仁父子及范成大,足见范氏之世族硕大华贵矣。”[28] 余氏,据《台湾区姓氏堂号考》称,唐末有余海渊因避黄巢之乱,自福建同安北迁邵武(均为非客家区),再转入韶州曲江(客家区)。建阳《余氏宗谱》称其族源流云:余氏系出夏王大禹之季子,……至中大通庚戌二年(按:公元530年),计五十二世,有青公者,出奋亿载之余烈,树一代之伟声,由河南固始而宰建阳,……是为入闽鼻祖也。维时八龙济济,蔚起一门,若焕公、仲甫公、汝稠公、汝程公等,或卜筑于杉洋,或携家于潭水,其他老序所载居温州安固,居黄州黄陂,居莆田黄石屯,居南剑尤溪等,则星散而难枚举焉。[29]一房祖讳谟公,位四,乃枚公第二子也。谟公之次子洗公,官左武翼郎广东韶州府长史,……长史公生子五,…… 第三子恫公,位十六,官左朝靖郎参议,娶宰相张九龄之孙女。生子二:长嘉,少终;次靖,官至尚书左丞,封少师,襄国公者是也。第四子存公,位十七,官节推,娶林氏,生子三:长铄、次钥、三亮公,任韶州曲江主簿,因家焉。[30] 以上建阳余氏原为非客家汉民,唐时有后裔余恫,与韶州曲江客家张姓始祖、宰相张九龄孙女联姻,[31]子孙历官韶州,从而成为曲江客家人。
邹氏之先在南阳,东晋末渡江南迁,广东大埔客家《范阳邹氏族谱》载:“唐德宗贞元末年,邹垣自今安徽当涂择居江西南昌新吴驾山,懿宗咸通五年(按:公元864年),垣复因避乱,全家迁闽,其后子孙繁衍,分居邵武等县(非客家区)。南宋时,邹应龙因避乱,自邵武军河南坊,迁居长汀上堡乡(客家区)。邹应龙之子殿八郎迁居清溪社蕉坑,殿八郎生五子,散居闽、粤各地。次子邹德宏,迁至广东长乐象岭开基,子孙居华阳、玉磨两乡,另分迁梅县、揭阳,广西乐平。”[32]连城四堡客家《邹氏族谱》对其祖先从邵武非客家区迁来亦有记述:邹涧公……于咸通五年(按:公元864年)在(邵武)大辽村居住,生子邹三郎,生下九子,分九州居住:一祖在(邵武)招化里石溪界头;二祖在九里村小塘背;三祖在沙县牛栏角归黄龙四保;四祖在招贤里五都三合;五祖在潭陂砌;六祖在山上;七祖在四保邹家山住,名为仲恭,即吾乡与上保双井三乡祖;八祖在湖背;九祖名耀山,一现在邵武军太宁县河南坊。.……(客家)开山始祖公讳应龙,字仲恭,号景初,原自良田沙县流来上保山中。……妣陈氏无出,继配李顺姑,生三子:长曰六郎,是吾乡祖;次曰七郎,分居上保;三曰八郎,分居双升。[33] 以上客家邹姓系由福建非客家区的邵武、沙县分支而来。再如广东客家黄氏,亦有从福建邵武分支而来,始兴客家《黄氏五修族谱》记云: 有讳义者,自江夏徙福建邵武坪西。义生三子:曰高、曰强、曰顺。顺迁禾坪勘头中城堡鹤树薮下,生五子:长峭公, ……官妣,五子名楚,其子孙系自建宁府,宦游广州,致仕后,留东莞者有人,归信丰者有人。迄后二处又分来始兴,今东门、顿冈、大成塘、中站、灵潭等处,其苗裔也。吴妣,长子名政,原居邵武禾坪,至六世孙文一公,移居汀州府上杭县。至十二世孙景辉公,徙始兴县青方下甲殳基焉,今大黄屋、田心里、石槽下、江黄、沙坑,以及南安、文英、仁化、思村等处,皆其苗裔也。吴妣次子名化,原分居于汀州府宁化县城内,至四世大源、大本二公,又徙居上杭县胜远里。嗣后陆续来粤甚多,如广州之香山、东莞,潮州之大埔、饶平, 难以悉数。惟至八世初升公子孙,即有迁居始兴者。我祖曰高公,生二子:光文公、光宗公,由上杭迁居龙南后,又分居信丰,又迁居保昌、始兴者,……皆其苗裔也。吴妣三子名渠,世居宁化上渠,于元末由闽徙粤,今始兴都堂铺、浊水塘、古禄排、甲下村等处,皆其苗裔也。吴妣四子名卢,由江西建昌府新城十八社,迁居始兴,今南塘其苗裔也。吴妣七子名塘,原分居建宁府建安县开山保石排塘,……十四世孙春芳公,携二子,曰用、曰周,遂卜居南雄。今小岭、丹铺、上丰、潭丰、源水,以及始兴跌溪、含鱼头,曲江石口等处,皆有其苗裔也。[34]客家丘氏亦大多由莆田分支。台北县土城乡《丘氏族谱》谓:“五胡之乱,南迁入闽,居兴化之莆田。宋皇佑间再分支入粤,家饶平。明初,有丘必仁者,经商杭、汀间,遂又别为长汀丘氏。据本谱所载,固始丘姓,乃自晋代永嘉年间入闽莆田,支派繁衍。至 宋仁宗时,再分支入粤。”[35] 关于莆田丘氏分支成客家丘氏,世界丘氏宗亲总会编《河南堂丘氏族谱志略》有较详细的记载: 休公(一说即杰公),世居福建省莆田县严头乡。宋景祐元年(按:公元1034年)九月登甲戌进士,曾仕鸿胪寺卿,及温、歙、吉三州刺史。妣周氏受诰赠为太夫人,生三子:长曰成实、次曰成益、三曰成满。……休公有玄孙九人,兹将其创业分居情形,有资料可查者,开列如左:一、必诚公,授太仓令。子孙居住乌石、高陂、秦石岭、挨东吴等地。……二、必形公,裔居梅州程皎乡扶阳寨。
三、必著公,裔居万里桥下涵头港。
四、必明公,宋咸淳辛未(按:公元1271年)科进士,……妣傅氏,生二子:曰祯、曰祥。裔居韶州,随地创始。
五、必动公,曾领龙虎将军,镇守漳泉,裔孙分别创业泉州及漳州之杜任西山,饶平之潘段石门渔村,揭阳之环埔于真坑,潮阳之苦头等处。
六、必变公,裔居潮怕之马窖暨揭阳冠垄山之麓与五折云、头笼山及澄海等处。
七、必化公,由文学授治礼郎,裔住海滨井洲港。八、必仁公,宗理宗宝庆二年(按:公元1226年)丙戌生,由潮经商上杭,入赞胜运韩富豪家,……有二子,曰福,归潮,白禄,仍居胜运。据传其裔尚盛,在上杭城内亦建有 必仁公祠云。
九、必达公,由文学升仪曹郎,欲抵长安,行至梅关,遭元兵中伤,还乡即逝。……有裔移居大埔及清远之林口。[36]颜氏为闽南大姓,据族谱载,五代时有颜翊公,任江西永新令,遂以家焉。翊公弟普,生洎公,五代末自赣迁闽之德化,旋徙永春,是为开闽始祖。现今福建沿海福老系的德化、大田、永春、仙游、晋江、南安、安溪、海澄、漳浦、南靖,及福州、古田、长乐、连江、宁德等均有其裔众居住。其后裔迁往客家区的 也有不少,如粤东诸县的颜氏家族均溯源于闽南必和公派下: 必和公裔,有自同安安炉迁广东惠来者。十六世孙大和,字宝生,……十七世孙有二、有俟、桂春三公,由同安前街迁广东。十九世孙阿成公,由安炉迁广东。青礁造公六世孙进士兖公,官兴宁,卒于任,子贡奔丧,遂居焉。十三世孙洙公子槐,开往龙岩,继分广东连平,其裔孙希深,官至贵州巡抚。子检,直隶总督。孙伯秦,闽浙总督。三代官居一品,盖世无双。[37]连平客家颜希琛祖孙三代官居一品,《崇正同人系谱》亦有记载: “(颜氏)族姓之拓殖,渡江逾岭,渐次而分播粤中。其间连平之颜自明末启族,及清有颜希琛、颜检、颜伯意父子祖孙三代,皆为封疆大吏,门阀之盛,岭表所无。”可知这支客家系由闽南福老系分支而来。
巫氏,据罗香林先生说是客家入闽最早的族姓之一,但其祖先亦由非客家分支而来,《巫氏联修族谱》云: 迄东晋末造,五胡乱华,裔孙巫暹,由夏县避乱兖州,转徙入闽之剑津(非客家区),居焉。数传,至隋大业间,巫昭郎率子罗俊再迁闽之黄连明,……至十三世巫志乾,……复移宁化三都龙湖。子光一郎,迁上杭,……又徙永定……。三传,巫大一郎,移上杭九泰荼地厦科,于宋绍兴间,偕七子迁粤韶州曲江杨梅。……其裔远播粤、桂、蜀等地。[38]值得注意的是,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从中原来闽开漳,所属部将的后裔,也有分支为客家的。如沈氏,唐初有沈勇者随陈政父子入闽开漳,辟地教化,其功甚伟。宋淳祐间追赠武德侯,是为沈氏闽粤始祖。南宋初,沈廷辅迁福建建宁开基(非客家),生八 子,命名均取木旁,其后简称八木公派:长子椿,迁宁化(客家);次子楸,迁诏安(非客家);三子松,迁长汀(客家);四子柏,迁清流;五子桂,居宁化(客家);六子榕,迁南平;七子根, 迁连城(客家);八子枝,迁上杭(客家)。其后有迁诏安的。八木公派下,传播繁衍闽、粤各处。[39]台北县《沈氏族谱》云:“始祖沈荣昌,……至三十四世沈启承时,随宋南迁,居福建之建宁。三十五世有沈二郎者,率族入漳(非客家);沈三郎者入汀(客家)。或有入粤者,故闽、浙、粤沈氏,皆为一族。”闽南云霄西林张氏,其祖亦曾随陈元光父子开漳,《西林张氏家谱》云:云霄张氏始祖推宋参议公,其祖系河南祥符人氏。太高祖尚书公陵,生二子,长讳龙,次讳虎,俱系指挥之职,同陈元光来镇漳州。后龙回籍,虎生五子,在漳立族,数传而 至明山公。明山公号为九十翁,殁于开圣二年(按:公元1024年),……生子七,孙二十余人,参议公为明山公九世孙。……参议公,宋度宗时为参议大夫,在朝十余年,随宋帝而遁而定宅西林。
张参议公在云霄西林定居后,子孙分派各地。其中曾孙辈有五人:长得安、次得仁、三得义、四得礼、五临寿:得安公,……子四,长临得,莱埔之祖;次临孙,派长城;三观保,派深城;四昆润,…… 下坂交仓庙石之祖。
得仁公,生子四人,长再兴,讳玉,分派云霄西门;次志德,我莆十一郎公讳福;三再挥名元仔,自少出祖于二都;四志仁,名〓仔,荔枝脚房肖春公之祖。
得义公生三子,长安利,次安吉,国修之祖;三安贞出祖饶平(粤东客家)。
得礼公生三子,长永和,次永泰,派漳浦;三永福,派半坑。
临寿公生三子,长靖安,玉山之祖;次祥聪,三祥明。明生杨敬,派在五都乡科敏廷范之祖;而强大、强二出祖潮州金郊。[41]西林张氏分派粤东后,有成为客家的。至清代时,又有从客家迁往四川者,该族谱附录云:更推乎近代,迨我始祖资公由闽迁粤都于长乐(五华县,纯客县)之邑,业数(百)年矣。…… 惟我邑庠雍秀公,幼通经史,壮迁西蜀。我祖始居福建省漳州漳浦县云霄埔尾乡人也。当我始祖所居之漳邑,地窄人稠,加之寇乱,乐邑(长乐)地广人稀,鸡犬不相闻,乃 自漳迁乐邑之冻塘坑尾居住。黄孺人二十八岁,苦节守制,乾隆癸亥年(按:公元1743年)携二子与小叔雍秀公一路上川东富顺县,地名牛潮渡甘家冲,佃耕数载,年岁荒歉,又二子而亡,孙子年尚稚幼,遂搬移川西简州横山子。[42]以上记载,十分清楚地记载了西林张氏随陈元光入闽后开基漳州,后又分支迁入客家,并继而分迁四川。罗香林先生所说的客家源流与陈元光率兵南戍没有关系的论点,是值得重新考虑的。
三、由客家分支而成为非客家人客家源流变迁的另一种类型,是客家人迁入非客家区后,为其他民系所融化,成为非客家人。
以往人们研究闽粤赣交界地区客家迁移史时,多注意到客家人继续向西南方向的迁移,而很少有人注意到客家人向福建沿海的福老系及其他非客家区迁移的事实。因此,本节就主要利用客家人向福建其他民系迁移的资料,来说明客家源与流的这一变迁类型。
罗氏是客家大姓之一,福州罗氏家族即系从客家区连城而迁来,《罗氏宗谱》记其源流云: 豫章罗氏者,始自黄帝有熊氏,周庄王八年(按:公元前689年)壬辰,楚文王熊贸徙丹徙,都枝江,更号丹阳。于是又去枝江,迁于湘,其山曰罗洋山,曰罗城,曰汩罗,遂 国于罗,以罗为氏。后卒并于楚,子孙奔散于江汉之间。汉罗怀玉为梁王相,食采于豫,自长沙奉命守九江,遂籍豫章,豫章之裔出大司农者,子孙特盛焉。…… 后景昱公作宦河南,居开封府祥符县,……(子孙)自祥符入粤南雄州,……七传至我祖,遭时事之变,由(南雄州)珠玑(卷)南迁冈州节底,是为不祧之祖。厥后分居广、肇、惠、韶、潮各郡,根深实茂,源远流长。[43]至五十三世时,子孙们几经迁徙,有太郎公者,徙居于汀州府连城县文亨乡客家区。又传至第二十五世,有罗希魏者从连城迁入福州,成为福州罗氏家族的始祖,《族谱》记载: 罗氏从豫章迁入以降,第53世有太郎公者,由剑州鱼鳞阁徙居连城文亨。又传至第25世,有清韩公者,字希魏,号中山,清雍正进士,候选州司马,由连城亨子堡移居福州后 浦铺。生于雍正己酉(按:公元1729年)八月二十日酉时,卒于乾隆丁未(按:公元1787年)九月三十日酉时,寿六十三岁(遂成福州罗氏始祖)。生三子:长士显、次士模、三士钟。
至三十世,光绪辛卯年(按:公元1891年),文基、文根、文庄鸠赀买断(福州)后浦铺地方吴良珍屋业四进,修家祠。……又买断郑才源屋业四进,为祠之客厅,坐南向北。
光绪甲午年(按:公元1894年)工竣,进端坡公暨妣陈夫人神主并祀列祖神牌于其上。[44]笔者曾认识有福州罗氏家族的子孙,他们已操福州方言,全然不知其祖先来自客家。
萧氏出自汉萧何及齐梁萧道成、萧衍之后,据《崇正同人系谱》称:“递传至三十世,孙萧觉仕唐。值世乱,举族出逃,分居湖广及江西泰和、庐陵等县。宋时萧轩自泰和迁福建宁化,复入嘉应之松源,遂衍为岭东(客家)巨族”。然其后裔,有分支为漳州福老系的,南靖《书洋萧氏族谱》记其世系如下:[45]23代萧何46代萧道成48代萧衍,梁武帝50代察52代球,迁长沙57代觉,唐季五代迁江西泰和64代梅轩,入粤始祖,迁程乡松源65代六十郎,迁饶平66代时中,入漳始祖,迁漳州东门外接官亭67代萧积玉68氏崇信、崇星,开基南靖书洋乡68代念三郎,迁大埔白侯70代万三郎,自松源迁石扇71代居丰,迁惠州、陆丰72代世洪,迁三泰可见漳州萧氏系由粤东客家自第65代分支而来,其入漳始祖萧时中,生于明洪武二十八年乙亥年(公元1395年),生三子,传三大房,长积玉,迁移南靖县;次积金,迁移广东潮州揭阳县;三积宝,又分五房,守居漳州东门下。南靖之萧积玉,生四子,传四大房,长崇星、四崇信,守居南靖县书洋乡;次崇显,回迁粤东潮州客家区大埔县百侯乡;三崇灵,迁漳州书都。这三地的积玉公子孙,各自的祠堂分别称为芳远堂、溯远堂、追远堂。[46] 江氏,与洪氏、方氏、龚氏、翁氏、汪氏同称六桂堂,据 《江氏源流述要》称其祖先分为济阳和淮阳二派,唐时,江氏入闽,其属济阳郡者,大抵由江西入汀州,至今闽西汀州各县(客家),多系济阳郡派。淮阳派后裔,亦有为客家人者,“故淮阳、济阳,皆江氏之郡名;淮济之处,人丁繁盛,即分于延平、建宁、汀州居者。我祖系汀州宁化县石壁乡开基,分子潮州,有立祖祠。又分于大埔县立祖祠,又有分于永定县金丰里苦竹大溪居者。宋朝又分于诏安二都霞葛,地名下涂窟者。”兹将这一支汀州客家分支于闽南诏安福老系的世次开列如下: 始祖考江三郎,妣田氏八娘,生一子。
二世祖考江六郎,妣黄氏八娘,生五男。
三世祖考江一郎,系江六郎之长子,其子孙住霞葛天堂一派。
三世祖考江二郎,系江六郎之二子,住饶平县青竹径一派。
三世祖考江三郎,系江六郎之三子,住潮州府。
三世祖考江四郎,系江六郎之四子,即我凤山公,妣王氏二娘,生二男,立祠于坑头。
三世祖考江五郎,系江六郎之五子,住霞葛井边井扎等处。
四世祖考江十六郎,系凤山公之长子,妣黄氏,生四男。四世祖考江十七郎,系凤山公之次子,住诏安三都江公坑。
五世祖考讳福海,行四十二郎。
六世祖考江福海,系福海公之次子,传诏安三都一派之人。
到明清时期,这支由汀州分支而来的诏安人,又有部分族人迁移于台湾省南投县南投保振兴庄。[47]客家江姓还有分支到闽南平和县,以及福州市和闽东宁德者,《济阳江氏高头族谱》载:上杭江姓开基祖八郎公,二世十二郎公生五子,其中第三子念三郎的子孙,千一郎移泰溪新寨,千二郎移平和静宁里河头,千三郎移平和县,千六郎移平和县葛布大溪。至于十二世受端公派下,则迁移福州,“十三世鳄公之玄孙得福生三子:中殿、中鹏、中魁,俱移福州。得贵之子中龙,亦俱移宁德(闽东)二都。”[48] 洪氏,《泗州洪宾家谱志》载,洪氏先祖世居徽州歙县之黄荆墩,唐僖宗时,黄巢作乱,避居戴坞,卜再迁道,定居于乐平枫木桥,名其地为洪源。子二:长名金,迁浙江遂安;次名玉,住在乐平。其后裔分迁赣南一带。南宋初,又有从闽赣山区转迁入福建泉州晋江,成为闽南福老人。[49] 据花县客家《洪氏宗谱》载:二十九世祖古雅公,……遂居乐平枫木桥,名其地曰洪源。……生二子:长金,……迁浙江遂安;次玉,……迁居乐平。……生三子,……长华……为湖园派始祖;……次蔚 ……为岩前派始祖;……三茂……为洪源派始祖。…… 岩前派八世祖士良公,……自乐平岩前,迁居饶城 十一世祖皓公,……封鄱阳郡开国侯……移英州(在今广东英德县东,客家区)。……十三世祖康,……迁安徽宁国府泾 县新丰都相村。……十四世祖璞,绍兴(时),弱冠中进士,授闽之泉州晋江尉,……遂家晋江(非客家),……由晋江而徙粤潮者,皆璞公之苗裔也。”[50]除了洪璞这一支外,另据《六桂丛刊》记载,岩前派洪皓的别支子孙,亦有分支为闽南福老人的:(皓)生子八人:适、遵、迈,皆知名,余五人失详。适字兴平……子二:长曰公权,即十六郎,有子四人,由泉州迁江西乐平;次曰公楷,为十七郎,入闽,隐居泉州南安间,开同安始祖。
遵字兴国,子曰公模,即十八郎,居南安,传六世坤载,游学金门,居之,为金门始祖。其裔孙三代皆渡台湾。
迈字兴邦,……生二子:长公梓,迁江西建昌南城县,衍派。次公植,即十九郎,宰泉武荣,深得民心,爰集昆季,皆居于泉。
泉州今称晋江,洪氏之居钱屿者为十六郎派,居新罗者十八郎派,居同安之柏坡者,十九郎派。居晋江之英林者十七郎派,后又分支于晋江之龙窟、围头、钞岱、堆边、陈塘、 梧垵、石菌、溪口、霞庄,南安之仙景、屈斗、后坑、溪尾、 潘溪、山格、澳柄、古爽,惠安之东村、崇武、嫩江等地。[51]周氏发源于陕西,繁衍于河南,《周氏族谱》载其先世自河南迁居福建宁化石壁乡(客家)。后裔周宗贵迁居永定,生子十一。第四子周闻,移泉州晋江碧沙乡开基,自立堂号“爱莲堂”,成为闽南福老人。另外还有七子周隆万,分居广东大埔;八子周隆寿,迁居广东潮州饶平;十子周隆富留居永定;十一子移居饶平七蓝乡,建祖祠“笃祜堂”。[52] 彭氏,由中原先入粤东为客家,后唐时,彭构云迁居江西袁州宜春,其后代彭玕,被封为安定王,居江西庐陵吉水的山口。玕后代彭嗣元再迁至分宜县。宋神宗时,嗣元后代彭延年,因任官潮州刺史,便定居于广东揭阳,故客家奉彭延年为入粤始祖,客家彭氏世谱称“进士彭延年知潮州,后遂留居于揭阳浦口村。延年有子六,三子锐徙海丰;四子钺徙潮阳;六子鉴徙兴宁,自是 遂播族潮、梅。明万历间有钦大郎者,自长乐徙居东莞七都洞,生子五人。其子孙复散居东归新一带,他如增城、龙门、从化、番 禺、清远、花县各属,亦多迁居焉。[53]以上这些县份中,就有非客家县。其后,彭延年的后裔亦有迁往福建漳、泉一带福老系的,台北《彭氏族谱》云: 其远祖,唐玄宗时有彭(构)云者,于开元二十七年 (按:公元739年)南渡,乔居江西袁州。五代时,其第八世祖彭德,随楚王于湖南,宋初再返袁州。至其第十六世祖彭延年者,于宋哲宗元佑间,任潮州军事,因家焉,居揭阳之浦口村。后分枝漳、泉,遂成大族。[54]简氏,闽南福老系有简、张、廖联宗之说,其中简姓则是来自上杭客家,《张廖简氏族谱》云: 简姓因离乱南迁,散居南海、靖安、新喻、东莞、马平、四川等处。至会益公,宋时南渡,避乱于江西宁化,后游福建南剑州,今建宁府。乾道二年(按:公元1166年)迁上杭,三世祖迁太平里洪源村。九世德润,于元至元元年(按:公元1280年),入赘南靖张家,是为张窖开基祖。[55]关于简德润入赘张氏,台北市张廖宗亲会有记述:(张氏)原籍云霄西林和尚塘。……张简一世祖简德润公,号居敬,系简姓洪源开基始祖九世孙,性温厚,学识渊博。元朝末年游历漳州府南靖县永丰里梅林村,设一书馆,教群弟子有方,众称四先生。……维时邻社张窖义祖张进兴公家产殷富,儿子早亡,媳妇刘氏奉侍翁姑,纯笃孝行,公欲谋招一儒士为子婿,素闻简公宽弘大度,遂求入赘成亲。至大明洪武四年(按:公元1371年)辛亥入籍张姓,为永丰里九甲里长。……简德润公在漳州为张进兴公义子婿,创造一世始祖。[56]这是客家人与非客家人通婚联姻后,成为非客家人的一个例子,至于张、简与廖姓的关系,也是联姻所引起: 始祖张愿仔公俊秀敏惠,为人忠厚,原籍云霄西林和尚塘,元朝季从军来漳州府诏安县二都官陂,离军后尝宿于平寨廖三元郎闲舍。廖公殷富,单生一女,欲以远客张愿仔公 招赘为婿,经双方同意结合良缘,廖公券田园家产交付愿仔公掌管,公奉侍岳父廖公岳母邱氏,克敬克孝,视为亲父母无异。……至今在户籍身份证则书廖,祖先神主则书张,可表两姓本源,而重孝敬。[57]以上廖姓,也是源自客家,为永定廖实蕃公派下子孙。
詹氏,北宋时,有詹学传避乱南迁于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为福建客家詹姓始祖,其后裔子孙有分支迁入闽南福老系及潮汕者,《河间詹氏族谱》云: 渡江祖詹康邦,南阳人,仕晋,时石勒构乱,南阳沦没,康邦兄弟三人渡江。越数世迁徽州,后又迁江西之南丰。至宋有詹学传者,又迁居福建汀州之宁化,学传生二子:长曰白龙,徒居永定,其裔繁衍漳浦、南靖各地(非客家区)。二子曰黑龙,迁居广东,其裔繁衍饶平、大埔等地。[58]。
卢氏,唐中期卢富自南京分派,迁江西,其子孙又于宋元时迁入汀州府永定县客家区,并分支转迁闽南福老系,始兴《卢氏五修族谱》载其族南迁始末云:唐有讳富公者,南京分脉,而迁江右虔州虔化县。富生广,……广生卓,卓生光稠公。僖宗乾符二年(按:公元875年),王仙芝、黄巢操谋不轨,摽掠州郡,远近震骇,公独以虔、韶二州请命京师,……勘乱有功,封开国侯。稠公生三子:长希一、次延昌、三孟坚。……益公(延昌八世孙)与县尹公(孟坚八世孙),筮出闽省,令莆田,考满,次永定属上杭方塘瓦子仰而居。益公十七郎,其后居东莞。[59]另据1972年出版的台湾《卢氏族谱》载:“孟坚为延昌之次子(弟?),其后散居闽、粤各地。如县尹迁居福建同安(非客家);十八郎迁居福建宁化(客家),胜宝、天佑迁居永定(客家);天爵迁居福建南靖(非客家);衍宗迁居广东嘉应州,天惠迁居广东从化。”[60] 钟氏为客家最早南迁的族姓之一,东晋元熙年间,钟贤徙江西赣州,钟贤之子钟朝为闽中都督,随官立籍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至宋代以后,这支客家钟氏便有分支为闽南福老人的,《台北市钟姓宗亲会》云: 至宋代有钟山,居象洞,生三子:友文、友武、友勇。钟友文,宋英宗进士,生三子:钟毅居象洞,钟密居武平,钟察居上杭来苏。钟友武,宋神宗进士,亦生三子:钟刚居上杭来苏,钟理居梅州,钟齐居武平(以上皆为客家区)。钟友勇,宋英宗进士,生七子:钟裕迁武平,钟温居漳州,徙泉州(非客家区),钟柔居长乐,钟中移居武平,钟正移武平,后迁镇平(蕉岭),钟岱为钟山之弟,生一子友盛。钟友盛生三予:钟发移广东海阳、潮州、钟强居嘉应州(梅州),钟庄移饶平。[61]至明清时,钟氏子孙更有迁居安溪、诏安、同安、海澄等地,并由这些地区转徙入台湾。
客家杨氏也有子孙迁入闽南福老系,云霄《弘农杨氏衍派家谱叙录》:弘农世泽开派,乃广东潮州府海阳县长东乡湖社分派,因海寇乱,籍从大埔县,以百侯乡避乱(客家),过汀州府永定县分派,入云霄镇城内北门,始建祖祠。[62]当时分支入云霄开基的始祖为杨名胜,生六子:长萌樟,居云霄;次萌桂,居云霄;三萌槐,云霄;四萌椿,漳浦;五萌梧,返祖 海阳县;六萌柏,迁惠州府镇城沿海村。
曹氏,南宋时曹十五郎定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其子曹二十郎迁至上杭开基,二十郎子曹八郎迁广东大埔开基(以上均为客家)。曹九郎迁广东饶平。明宪宗时,曹八郎派下曹师贵,迁福建漳州平和,为平和梧坑派始祖。[63]〕 戴氏,南唐时入闽卜居乐平,传至宋末,戴杏徙居宁化石壁村(客家),杏三子澄逊,俗称黑面公,迁居漳浦(非客家),澄逊七子戴玉麟又分支广东镇平开基。[64] 以上这些例子,都是由客家分支而成为福建非客家人的事实。由于客家人向西南方向迁移时,与当地人发生了冲突,故有所谓 的“土客之争”。而客家人向福建其他地区迁移,除了在其交界地带有少许的“土客之争”外,其中大部分客家人,都被福老人所融合。因此,我们在这些地区作调查时,曾问及许多由客家迁来的族姓,这些族姓除了在族谱中留有以上的迁移痕迹外,其他在语言、生活习俗等方面,已完全和福老人一模一样。他们从意识上也不认为自己是客家人,当地人也没有意识到他们是客家人。然而如果从族谱源流上来追究,他们从客家分支而来却是毫无疑问的。近年来,福建沿海的福清县,曾对该县的居民作了迁移史的调查,发现其中有不少姓氏来自闽西汀州客家,如: 叶氏,染布厝,清乾隆时,自汀州迁方兴里染布厝村。
李氏,霞坡,清乾隆时,自汀州上杭县迁方兴里霍坡村。
李氏,青客,清乾隆时,自汀州迁方兴里青客村。
李氏,星玉,清道光时,自上杭县迁永寿里星玉村。
邱氏,邱厝,清康熙三十二年(按:公元1693年),自永定县溪南乡大平里鉴霞村,迁平南里五九都邱厝村。……[65] 这些姓氏虽然都来自客家,但不论是他们自身,或是其他福清人,都没有意识到他们是客家人。
四、客家人与非客家人的反复交错迁移客家源流变迁的第四种类型,是客家人与非客家人的反复交错迁移,即某一姓氏原为客家人,后裔有分支为非客家人,又再从非客家区迁入客家区者;或者某一姓氏原为非客家人,有后裔分支为客家人,再从客家人分支迁入非客家区的,从而构成多次的反复交错迁移。
廖氏,为客家著姓之一,目前客家廖姓均追奉永定县廖实蕃为入汀始祖,子孙分处闽粤赣各客家区,《崇正同人系谱》称:廖氏系出古廖叔安之后,先世居河南。西晋时有廖子璋,官左衙镇国大将军,其子从宪自洛阳迁浙江松阳县。传至唐末,有廖崇德为江西虔化县令,遂家焉,是为江西闽粤各支之始祖,其七世孙实蕃迁福建永定,实蕃八世孙德源,迁兴宁,其后分居于程乡、长乐,及广、肇、惠、潮各郡等族,皆 德源之裔也。[66]据上所载,则廖氏先从洛阳入浙江,由浙江入江西虔化,再入汀州永定,最后入粤,分派于粤东各客家区。然据永定民国时所修《闽粤赣廖氏族谱》记载,则廖氏之先由江南入江西,由江西入宁化石壁村,再转闽北顺昌县,最后由顺昌迁入永定,开实蕃公之祖基,该族谱载云: 吾族宗廖氏,分支擘派散居四方,不知凡几,难以悉载。惟我的派,考之西晋(廖)子璋公,原为南京始祖,生从宪,迁浙江永嘉郡松阳县。五代传至诚希公,因五胡云扰,于太元九年(按:公元384年)复迁江南,十代传至奇可公,生延龄,封武威郡郡公,为得郡之始祖也。十二代传至崇德公,任虔化县令,遂家虔化,为江西宁都始祖。十四代传至光景公,唐景云元年庚戌(按:公元710年),迁居钧州。十六传至四十一郎公,始迁闽之宁化石壁乡。厥后屡遭兵燹,而其子孙再迁(福建)延平府顺昌县合阳市,三子。一代传至花公(实蕃公),由顺昌迁居江州(西),为上杭、永定二邑始 祖。[67]《闽粤赣廖氏族谱》的记载要比《崇正同人系谱》详细得多,可知廖氏自中原入江南,迁浙江,转江西,再入福建后,曾经在延平府顺昌县定居。
顺昌县为非客家区,目前也有许多廖氏族姓,据香港新界上水乡客家《廖族寻根参考资料》所附顺昌县侨办的调查,该县谟武村、槎溪、郑坊、俸窠等地均有廖姓聚居,“谟武村廖氏族人都是武威郡发展而来的,他们家里的祖宗牌是这样写的:‘武威堂上历代祖先公婆之香位',这种祖先牌现在还保存下来,与香港新界廖氏同出一脉。”[68]香港新界上水廖氏系由永定实蕃公派下。
可见廖姓从江南转浙江、福建顺昌时,留居当地的大多成为非客家人,而迁居永定的则成为客家人。尽管如此,永定上杭的廖氏族姓,并没有忘记延平顺昌县的非客家宗亲,他们仍追认顺昌县的廖刚为远太祖: 史载远太祖(廖刚),在宋徽宗崇宁元年,岁次壬午(按:公元1102年)登仕,宣和二年(按:公元1120年)岁次辛亥盗入顺昌,远太祖刚,遣其长子迟谕贼,贼知刚父予信义,遵命散去,地方得赖安宁,甚为君主倚重,召封为吏部员外郎,……历拜御史中丞,知无不言。时蔡京、秦桧等权奸,亦为畏惧。任工部尚书,致仕,卒。子四人:迟、过、遂、遽, 仕皆秉麾节,每人官禄二千石,父子五人,合共禄享万石,时人号为“万石廖氏”。吾乡为思木本水源,作崇功报德,以启来兹,落成之祖祠因颜之曰“万石堂祖祠”,良由是也。[69] 这是客家追认非客家的宋代名臣廖刚为入闽祖先的明证,客家廖氏的这一源流变迁,在其他《廖氏族谱》中也有反映,如兴宁 《廖氏族谱》云:祖居汝南,因五胡纷扰,太元九年(按:公元384年),复迁江南。唐时,其祖由江西零都,避黄巢之乱,迁于汀州 宁化石壁寨。后子孙因乱又迁顺昌,廖氏居于闽者益众。至 宋末,复由宁化经长汀、上杭、永定,而入广东大埔、梅县、兴宁、五华各地。[70]廖氏由顺昌非客家分支到汀州成为客家后,正如上谱所说,其后裔不断向闽西、粤东各县扩展,根据《廖氏族谱》的记载,汀州廖氏分支的情况如下:十六代,四十一郎公,迁闽之宁化石壁乡,为福建始祖,后子孙再迁福建延平府顺昌县合阳市。……二十一代,讳花公,乃文兴公之子,字实蕃,号五郎,授湖广参政大夫,配恭人冯氏,生九子:长曰奖,提督学政,移居广东惠州府河源县水口住止;次曰昌;三曰子能,移居广东翁源县居住;四曰友志,移住福建汀州府武平县;五曰文质,移居广东潮州府大埔县三河坝;六曰十一郎,移居汤田;七曰永忠,移居广东惠州府和平县;八曰思圣,移居广东高州府石城县;九曰思贤,移居广东肇庆府各县。……(花公)遂为杭、永二邑廖氏始祖。[71]花公实蕃的九个儿子虽然早已散处各地,其中有客家区,也有非客家区,然而现在闽粤赣三省客家廖氏的后裔,似都出自花公第二子即昌公,《族谱》又云:二十二世公讳昌,乃花公次子,字燕及,号十五郎,配孺人杨大娘、周五娘。生三子:长曰彻,字蒲田,配张氏,生二子;……次曰政,字拱辰,号二十郎,配梁氏,生三子;……三曰敏。[72]昌公之子彻、政、敏,分别成为三大房,现存的民国《闽粤赣廖氏族谱》,便是根据这三大房而修纂的。
永定、上杭廖昌派下三大房子孙,大部分分布在闽粤赣的客家区域,但也有一些分支再度迁入非客家区,福建省图书馆藏有民国壬戌年的《武威廖氏族谱》,便是从闽西客家回迁往福州非客家的例子,该族谱序云:廖氏祖叔安佐舜有功,……(至)西晋,左衙大将军子璋公,有籍可稽。自西晋迄赵宋,经欧阳、朱、陆诸贤为谱序,更非文献无征者比。夫廖氏所以称式威者,以子璋公十一世孙延龄公任武威太守,封武威郡公。十二传至宋初花公 (实蕃,任湖南参政),由顺昌迁上杭,是为上杭始祖,自后由杭迁永,迁田段。又十七传至君弼公,清初由永定田段乡负父望山公遗骸,迁居福州鼓山下葬焉,是为福州始祖。花公廖实蕃,……二世燕及,……三世讷需(敏公,第三房),四世念六郎,五世三十四郎,六世四郎,七世十三郎,八世成旻,九世念二郎,十世宗荣,十一世林善,十二世养斋,十三世景盛,十四世南泉,十五世振泉,十六世望山,十七世君弼,为廖氏福州始祖。[73]第十七世君弼在福州开基后,生有四子:长元辅、次亨辅、三利辅、四贞辅。亨辅、利辅、贞辅三兄弟复从福州回永定,而长子元辅则在福州繁衍后代,生有六子,分为六大房,即:长耐亭,礼房;次谷甫,乐房;三竹臣,射房;四仪卿,御房;五铨夫,书 房;六黻堂,数房。其后六大房不断扩展,至民国时,俨然成为福州侯官、闽县一带的大族。[74]笔者曾访及福州廖氏的后裔,他们也已大多不记其祖先来自永定客家。
从以上廖氏源流的追寻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一支廖氏先从中原入江南、浙江、江西等非客家区,再入宁化石壁乡客家区,再分迁延平顺昌非客家区。接着又有廖实蕃从顺昌转入上杭、永定,成为闽粤赣客家廖氏的始祖,其后裔大部成为客家人,也有一部分移入非客家区,成为非客家人,这样,这支廖氏族姓在客家与非客家人之间多次反覆交错迁移,但他们所追溯的先祖血统,却是一脉相承的。上杭、永定廖实蕃的后裔转入非客家区,并非仅福州这一支,在漳州府即闽南福老人中同样有其子孙,《廖氏族谱》载江西省赣州府宁都县的廖氏宗祠中有石碑,记其子孙分迁之处云:一移广西平落府等处。
一移福建汀州府长汀、宁化各县。
一移福建建宁府等处。
一移福建漳州府漳浦县。
一移广东广州府各处。
一移广东肇庆府各处。
一移广东韶州府各处。
一移广东高州府各县。
一移广东惠州府各县。
一移广东潮州府各县。
一移广东南雄府各县。[75]以上建宁、漳州、广州、肇庆等府均以非客家人为主。
廖氏家族这种反覆交错迁移的情况,在四川省也有出现。清代前期,客家人不断向四川一带迁移,闽粤赣的廖氏族人也不例外。当时廖氏入川的始祖为廖实蕃的后裔廖体用,于雍正初年入川,至乾隆年间,这支由客家分支入川的廖氏族人,已分布在四川的“成都、华阳、简阳、金堂、新津、双流、什邡、富顺、内江、罗江、彭山”等十一个县)[76]根据罗香林先生的研究,以上这些县只有成都、华阳、内江三县为非纯客住县,其他八县则为纯操川语县,可知这支客家廖姓入川之后,大部分已为当地人所融合,成为地道的四川人。然而尽管如此,从族谱血统上追寻起来,这些成为四川人的廖氏,都是从闽粤赣廖实蕃后裔分支而来,则是没有疑问的。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入川始祖廖体用的子孙,集资四百金,为廖氏元祖廖实蕃公修建宗祠,各地廖氏族人纷纷响应,宜宾廖学川、番邡廖念充等,在各州县募集族人捐款助修。到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开始购买成都府街店房, 继买双流田业,破土兴建。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族人廖培元、炳元、崇元、坤元等人在十一个县的族人中募捐银两。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族人廖鼎元、观德等“聚内外属来乡试”之机,号召族人添捐贾款来油漆、彩绘祠堂。直到咸丰年间,实蕃公祠堂终于竣工,“爰刻坚石,志其年月”。[77] 入川廖氏族人除了建立追溯其汀州远祖的跨州县宗祠以强调其血统的源流外,分居各县的族人也分别另建祠堂,如华阳县廖氏于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修建了 “新河堰体用祖祠”;简州的廖氏于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建立了 “孙家嘴体用祖祠”。此 外,金堂县建立了廖体用长子廖彩文的分祠;成都梨花街建立了廖体用次子廖兴文的分祠;成都东御街建立了廖体用三子廖昌文的分祠;简州大坟弯建立了廖体用四子廖光文的分祠。[78]这些祠堂的建造,体现了入川廖氏族人对于血缘源流的追寻,然而他们 大多数人不自觉地为四川当地人所融合,成为操川语而不是操客家方言的地道四川人,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客家林氏源出于莆田九牧林,这在前面已有所论列。九牧林的后裔迁至汀州客家区后,又有不少后裔复迁往闽南等非客家区,从而再次岀现了反复迁徙的情况。
据汀州林氏族谱记载,林姓入闽始祖林禄的第十七世为九牧林第六房林蕴,传至三十八世为林文德,从沿海福清县移居于宁化县西四十里地名石壁溪。文德公生有九子,其中五郎迁上杭白沙(客家区),七郎迁王览赤岭,九郎携三子同族人迁龙岩永福里梨仔坪,后又转迁龙岩适中象山社非客家区)。
林九郎在龙岩象山社开基后,三子,其后裔分布于漳州府各地。其长房三十五郎,传长子二十九郎之子长清,于元末迁居和溪林雅社,又名麟野社(南靖县)次子五十一郎,迁广东南雄始兴县(客家区);三子五十二郎迁适中庵边为始祖。
次房四十二郎,字大兴,居彖山,传长子八八郎,后代分迁东山、松乾、赤岭、石牌前、龙埔、奎洋境头等地(南靖)为开基;次子八九郎五代孙茂戒,迁金山瓯坑仑仔尾又名仓野社为开基始祖。三房满一郎,迁江西吉安水南县开基。南靖县《林氏族谱》叙述了林文德自沿海入迁汀州客家,其子孙又辗转迁往漳州沿海的历史云: (林)坚公赐姓长林,禄公开闽之始,六龙继起于前,九牧声称于后,福、泉、莆、汀萃处分居,有难更仆数者。迨文德公之子九郎公,自石壁溪来永福梨仔坪,传子四十二郎公,……遂为(南靖)松乾始祖。[79]世传(吾林)自宁化石壁溪来,凡龙岩近地林姓皆出同派。始祖长清公于大元至正年间自龙岩龙门里象山社肇迁和溪麟野老厝坪居之。盖和溪原属龙岩,我朝辟土分疆,编入 南胜,今作南靖。[80]和溪《林氏族谱》载林文德的家世如下:(入闽始祖林禄以下)三十八世文德公,字崇清,宋福清进士,为宁化知县,宋末不回,隐居石壁溪为始祖。……子九。……三十九世九郎公,文德公九子,先居宁化石壁溪,至元仁宗二年(按:公元1313年)輪州贼蔡九五剿杀宁化,居人奔散,公携二子同族人来龙岩永福里梨仔坪山顶暂住,后又徙适中社象山。至明初乃分处各地。…… 四十世三十五郎公,谥元德,九郎公长子,元顺帝时同二、三北来(龙岩)象山,共建房屋居住,坟葬象山。…… 四十一世长清公,乔迁(南靖)和溪麟野社开基。
化林文德的后裔进入漳州、龙岩、南靖之后,逐渐向平和、 浦、龙溪等地迁移,再次成为非客家人,而其中有些族人,甚至远迁至四川各地,有的则重新进入客家区,再次成为客家人。兹摘引南靖《西河林氏族谱》的记载为例:二世卯雅公派下思崇三子旭日,字瑞旦。……于康熙壬寅年(按:公元1722年)同九子挈眷四川成都府金堂县。思崇四子文世,字素谦,配徐氏,生五子。……于乾隆癸亥年 (按:公元1743年)挈眷迁居四川。卯雅曾孙功进生六世守员,员生二子:长元英、次元隆,于嘉靖年间迁居兴化仙游县。
五世茂春次子守荣,生二子:长乾端、次乾富。端生一子文显,显生一子迁义,迁居龙岩。……华三迁居广东普宁县。熏生二子:长廷富、次廷贵,迁居漳州城居住。
大长房九世迁玑长子华瀛,生四子。……准伟兄弟二人同母亲郑氏于康熙戊戌年(按:公元1718年)挈眷迁居四川顺庆府南充县。…… 大六房十世华翠长子思先、次思润、三思洁。……光远配宋氏,生四子,于乾隆丙申年(按:公元1776年)挈眷迁居浙江温州府。……远同母尤氏于乾隆庚申年(按:公元1740年)往西川。安景于雍正年间往西川。……大七房十世华万长子思瑞,字兆祥,配邱氏,生二子。长旺,先入湖广,后入西川,不知去向。次相,……传公生于乾隆元年(按:公元1736年)迁居西川葫芦溪。
大五房十世华景三子思山。……溪亿兄弟二人亦往西川。 大三房十世华懋次子思万。……友茂为嗣,先迁江西省瑞金县,后于康熙巳亥年(按:公元1719年)迁往西厝中江 县。…… 大二房十世华持,长子思采。……居捷于雍正丁未年 (按:公元1727年)迁居西川。……助于乾隆辛酉年(按:公元1741年)迁西川顺庆府南充县。……[81]类似的例子在南靖《林氏族谱》中甚多,不赘举。由此亦足证客家林姓与非客家林姓之间的反复迁移的情景。
闽粤台各地游氏,均奉宋儒游酢为远祖。台北县双溪乡《游氏族谱》云:宋代由汝南渡江西,以宋儒游酢为远祖,以游二三郎迁居上杭者为始祖,嗣再分徙闽南及粤东一带。[82]然游酢为福建建阳人,因与杨龟山欲奉程颐、程颜兄弟为师,有 “程门立雪”的佳话,故游氏族人以“立雪”为堂号。游酢的子孙,现散居在建阳、建瓯、崇安等地者不少,都非客家人。可见上杭客家的游氏,系由建阳的非客家游氏分支而来。《游氏大族谱》载:“游酢子㧑(二三郎),迁居福建宁化,后再迁汀州(客家)。游㧑子文珀,生子九。七子五七郎,五七郎生乐水,移居漳州(非客家)。另一子乐山,其长子五九郎,迁居福建永定(客家);三子念四郎,迁居福建诏安秀篆(非客家),立为秀篆一世祖。[83]”则游氏后裔也在客家区与非客家区之间反覆交错地迁移了好几次。
闽粤台的纪氏也是如此,据《纪氏族谱》记载,北宋时,参知政事纪曰因直谏犯皇上,贬至福建晋江龙安(非客家区),为纪氏入闽始祖,其后传播繁衍闽省各地。元末,传至纪泰,迁居汀州府长汀县,长子纪元勋于明初复分支迁移往同安县后麝开基,其后六世,纪宜兴分居安溪。而纪泰与次子等的后裔,则成为客家人严客家人与非客家人的这种反复交错的迁移,更进一步说明了客家源流与其他民系源流的密切关系。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客家民系与南方各民系的主要源流来自北方移民与当地原土著先民的融合,客家血统与闽、粤、赣等省的其他非客家汉民的血统并无明显差别,客家民系是由南方各民系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并与其他各民系不断相互交流,他们都是中华民族一千多年来大融合的结果。
然而,自明代后期以来,客家民系在与其他民系的冲突中,特别是与广东南部的原有汉民和闽南的“福老”系统的汉民的冲突中,客家民系经常处于被欺凌的劣势。严峻的现实,不仅唤醒了客家民系的自我觉悟,同时也增强了客家民系内部团结与联系的紧迫性。于是,自明末清初以来,聚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边区的居民,为了适应外移过程中所发生的与其他民系的矛盾冲突的需要,他们自身团结和族群凝集的意识空前高涨。他们利用当时逐渐俗成的名词,自称为“客家”,从此以后,“客家”这一名词才逐渐见诸于各种文献记载中,客家人的群体也从这一时期开始形成。而这种自我凝集的意识反映在族谱中,一方面是刻意对中原祖先的追求,声称自己是比较纯正的中原血统,另一方面是人为地制造畛域,把自己的民系与其他民系分别开来。特别是到了本世纪中叶,罗香林先生的《客家源流考》,从学术导向上加深了这一人为的畛域。福建族谱中的这种地域性的分别,同样也是 很值得人们深思的。
附注
注释:[1]转引自陈运栋《台湾的客家人》第38页,台湾台原出版社,1990年1月第三次印刷。 [2]参见拙著《近500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第一章。 [3]《崇正同人系谱》卷二,《氏族》。 [4]万历《紫阳朱氏建安谱》,《会元•支系》。 [5]同治《宏农杨氏房谱》卷一,《序》;卷二,《始祖世系图》。 [6]《清漳霞山杨氏族谱》,《溯源叙》。 [7]《崇正同人系谱》卷二,《氏族》。 [8]民国《义门陈氏大同宗谱》卷二,《姓氏考及其源流》。 [9]杨绪贤《台湾区姓氏堂号考》,台湾新生报社,1981年8月再版。 [10]《清溪谢氏宗谱》卷首,《谢家分派源流考》。 [11]连城《新泉张氏族谱》卷首,《合参延平府南平县、惠州府长乐县诸族流传旧谱原叙》。 [12]万历《漳州府志》卷四,《秩官志下》。 [13]转引自李汝和主修《台湾省通志》卷二,《氏族篇》第108页,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70年版。 [14]转引自《台湾省通志》卷二,《氏族篇》第108页,1970年版。 [15]杨绪贤《台湾区姓氏堂号考》,《许姓》。 [16]林熊祥主修《台湾省通志稿》卷二,《氏族篇》,第104-105页,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版。[17] 杨绪贤《台湾区姓氏堂号考》,《赖姓》。 [18]民国《赖氏族谱分编》二编,《华市开基族谱》卷六,《华市分派开基源流暨先代世德纪要》。 [19] 杨绪贤《台湾区姓氏堂号考》,《蓝姓》。 [20]《河间詹氏族谱》,转引自《台湾省通志》卷二,《氏族篇》,第140页。 [21]《中场宋氏族谱》序,转引《台湾省通志稿》卷二,《氏族篇》,第191页。 [22]《谱系与宗亲组织》第648页,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5年版。 [23]民国《义门陈氏大同宗谱》卷首,《义门陈氏大同宗谱序》。 [24]兴宁《石马陈氏四修族谱》,《陈氏得姓受氏源流》。 [25]始兴《笃庆堂陈氏五修族谱》,见《台湾省通志》卷二,《氏族篇》第82页。 [26]杨绪贤《台湾区姓氏堂号考》,《范姓》。 [27]《剑沙范氏族谱》卷首,《光绪戊戌年重修序》;卷一,《剑沙范氏始序(源 流)》。 [28]《崇正同人系谱》卷二,《氏族》。 [29]建阳《书林余氏重修宗谱》,《增修余氏宗谱总序》。 [30]《书林余氏重修宗谱》卷一,《司理公宗谱序》。 [31]《崇正同人系谱》称韶州曲江张姓是客家入粵始祖,“九龄为唐贤相,天下称曲江公。……宗枝遍布岭表”。 [32]杨绪贤《台湾区姓氏堂号考》,《邹姓》。 [33]连城四堡《邹氏族谱》卷二十九,《邹家山祠庙记》。 [34]《台湾省通志》卷二,《氏族篇》第89-90页。 [35]《台湾省通志》卷二,《氏族篇》第119页。 [36]《谱系与宗亲组织》第439-440页。 [37]《谱系与宗亲组织》第1481、1485页。 [38]《巫氏联修族谱》,《巫氏迁徙源流考略》。 [39]杨绪贤《台湾区姓氏堂号考》,《沈姓》。 [40]《台湾省通志》卷二,《氏族篇》第144页。 [41]云霄《西林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祖派总序》。 [42]云宵《西林张氏家谱》附录,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四川撰《张氏族谱》手抄本,“现存成都市龙泉区山泉乡张隆司家”。 [43]民国《福州罗氏宗谱》不分卷,《罗族谱图源流记》转录自冈州节底乡《罗氏族谱》。 [44]民国《福州罗氏族谱》不分卷。 [45][46] 南靖《书洋萧氏族谱》不分卷。 [47]1957年《六桂丛刊》,《台湾淮阳江氏本源》。 [48]上杭《济阳江氏高头族谱》北山房。 [49]杨绪贤《台湾区姓氏堂号考》,《洪姓》。 [50]花县《洪氏宗谱》,《世系源流》,引自《台湾省通志》卷二,《氏族篇》第118 页。 [51]《六桂分志》(1),《洪氏源流述要》。又据客家《崇正同人系谱》所载洪迈又是另一支客家人的祖先:“洪皓……子迈,……“其族繁衍于江西,再南而播族于广东、福建,皆一派也。”[52]杨绪贤《台湾区姓氏堂号考》,《周姓》。 [53]《崇正同人系谱》卷二,《氏族志》。 [54]《台湾省通志稿》卷二,《氏族志》第162页。 [55]《张廖简氏族谱》,《简氏祖先考》。 [56]《谱系与宗亲组织》第1580页。 [57]《谱系与宗亲组织》第1579页。 [58]《台湾省通志》卷二,《氏族篇》第140页。 [59]始兴《卢氏五修族谱》,光绪二十年《重订源流序》。 [60]转引自《台湾区姓氏堂号考》,《卢姓》。 [61]《谱系与宗亲组织》第1472-1473页。 [62]云霄《弘农杨氏衍派家谱叙录》不分卷。 [63][64] 杨绪贤《台湾区姓氏堂号考》,《曹姓》、《戴姓》。 [65]《福清文史资料》新第九期,曹于恩:《福清部分姓氏渊源》。 [66]《崇正同人系谱》卷二,《氏族》。 [67]《闽粤赣廖氏族谱》卷首,《世家源流》。 [68]香港新界上水乡《摩氏家族寻根参考资料》附顺昌县侨办回函资料。彩印件藏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 [69]1984年《上水廖万石堂重修开光特刊》第36页,《廖万石堂祖祠之历史源流 考》。 [70]兴宁《廖氏族谱》卷首,《廖氏族谱序》。 [71]上水万石堂《廖氏族谱》,《世系源流》。 [72]民国《闽粤赣廖氏族谱》卷首,《序》。 [73]民国壬戌《武威廖氏族谱》卷首,《民国辛酉修谱序》、《世系》。 [74]民国《福州武威廖氏族谱》,《世系图》。 [75]香港新界上水乡《廖氏家族寻根参考资料》,《赣州府宁都县廖氏宗祠石碑文》。 [76][77] [78] 民国四川《廖氏族谱》,转引自刘正刚硕士论文:《十八世纪广东移民四川之考察》,未刊稿。 [79]南靖《林氏族谱》,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陈钟灵:《谱序》。 [80]南靖《林氏世系家谱》不分卷。 [81]南靖《两河林氏族谱》,《附先考妣迁居四川并各府县》。 [82]《台湾省通志》卷二,《氏族篇》第151页。 [83]转引自杨绪贤《台湾区姓氏堂号考》,《游姓》。 [84]《台湾区姓氏堂号考》,《纪姓》。
知识出处
《福建族谱》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展现了福建族谱的真实风貌和独特风格,从而对深入探讨福建族谱乃至中国族谱的学术研究有所裨益。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