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六、因同宗分支而异姓联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族谱》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0859
颗粒名称:
六、因同宗分支而异姓联宗
分类号:
K820.9
页数:
10
页码:
185-194
摘要:
福建民间有“六桂”联宗的历史。所谓六桂,即是洪、江、翁、方、龚、汪六姓联宗之称。然考其渊源,却众说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数种。
关键词:
福建省
族谱
姓氏
内容
福建民间有“六桂”联宗的历史。所谓六桂,即是洪、江、翁、方、龚、汪六姓联宗之称。然考其渊源,却众说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数种。
(一)晚唐六桂。云霄《云阳方氏谱牒·晚唐六桂》载云: 方廷范,祖籍河南固始,唐昭宗大顺二年(按:公元891年)辛亥科进士,官上柱国金紫光禄大夫,历宰闽之长溪、古田、长乐三邑,所在有惠政,百姓归心,颂称为“长官”。因当时中原割据,故定居莆田刺桐巷,遂名为方巷。廷范有六子,俱从河南登第,时称“六柱联芳”。
长子仁逸,唐昭宗光化二年(按:公元899年)己未科进士,官将仕郎守尚书水部员外郎。次子仁岳,唐昭宗乾宁元年(按:公元894年)甲寅科进士,官大中大夫秘书省少 监,晋上柱国,署右仆射门下侍郎。三子仁瑞,唐昭宗乾宁三年(按:公元896年)丙辰科进士,官将仕郎秘书省著作郎。四子仁逊,唐昭宗天祐二年(按:公元905年)乙丑科进士,官司户参军试大理寺司直。五子仁载,与二兄仁岳同科进士,官礼部郎中,晋上柱国金紫光禄大夫。六子仁远,唐昭宗天祐三年(按:公元906年)丙寅科进士,官将仕郎秘书省正字。[57](二)北宋六桂。《六桂堂族志辑要》记载,翁为周昭庶子,洪出伯禹共工,同祖轩辕,皆姬姓;方始于周方叔,龚始于晋龚坚,江为虞伯益之后,汪为鲁汪侯之后,亦皆姬姓。至宋,翁姓之第 十一世祖轩,为闽州刺史,遂居莆田竹啸庄,是为入闽始祖。又十一世祖茂禧,宦居泉州,迨十四世祖何,生子乾度,官至郎中,生六子:长子处厚,宇伯起,分姓洪,号敦煌,居朱柴坊,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进士,特授承议郎、尚书、礼部员外郎。次子处恭,字伯虔,分姓江,号济阳,居淮阳,宋雍熙二年(公元 985年)梁灏(榜)进士,官泉州法曹。三子处易,字伯简,本姓翁,号盐官,居竹啸庄,与长兄同榜进士,官剑南少尉。四子庆朴,字伯淳,分姓方,号河南,居竹啸庄,宋开宝六年(公元973 年)进士,官泉州法曹。五子处廉,字伯约,分姓龚,号武陵,居马栏,与四兄同榜进士,官大理司,有直监察御史。六子处休,字伯容,分姓汪,号平阳,居东林,与次兄同榜进士,官朝散郎、韶州通判。当时六子齐荣,人称之曰:“六桂联芳”。[58](三) 乱世避难说。据台北市六桂宗亲会的资料记载,宋太祖建隆年间,始祖乾度公生有六子,家住河南洛阳县,时因世乱,胡夷侵袭,六姓驻节是邦,迫而化姓逃匿,六桂遂此分歧。
长子分姓洪氏。……当胡夷侵至,逃避于甘肃敦煌县鸣沙山之麓,广纳义士,教化黎民,洪姓由是开基,流播四方,今灯号敦煌,即纪念开基地之所由来。
次子分姓江氏。……逃至山东济阳县。甫一载,得悉四弟化为方姓,在开封府训练兵马。乃率领部属,迁入河南淮阳县,重振旗鼓,收募残部,与四弟遥相应和。……至今虽时过境迁,然江氏之灯号,则书济阳堂及淮阳堂作为纪念。
三子原姓翁氏。……官剑南少尉,部署洛阳县东郊盐官村,当胡夷冲至,奉命率军应战,掩护父母兄弟退却,苦战十日夜,尤奋不顾身,直至四面受围,兵尽矢穷,乃壮烈殉难。……今以盐官二字作为灯号,即伯简公殉难之地名,以为纪念。
四子分姓方氏,……遂至开封府,息影乡间。因念三兄被戮,手足情重,悲伤满怀,于是召集部将。……发动进剿胡夷,藉冀收回失地。……乃将洛阳克复,报三兄之仇,奠居是邦,定名河南,以为方氏灯号。
五子分姓龚氏。……当城池失陷,与六弟扶双亲匆惶岀走,越湖北,……攀山越岭至武陵山驻焉。征装甫卸,植党开基,树帜平番,复定中原,以武陵二字为龚姓之灯号。
六子分姓汪氏。……自偕五兄扶父母避难,中途中伏分散,与父脱险。……至江南居之,取名平阳县。教民耕织,十有余载,得人民拥戴。后受命治闽,移节于福建兴化府莆田县,有政声,群众归心,遂辟地居焉。乾度公寿终是邦,葬于县之西南黄蜂山,钦 赐祭葬,立石为碑,敕封“六桂堂”。……汪氏因此开基,取灯号为平阳。
据以上记载,则六桂兄弟的分姓迁移,是在中原河南洛阳,而不是象其他记载所云是源自福建莆田。又《洪氏族谱》载诗记六桂分姓渊源云:落地三朝乳不通,生枝本姓公羽汪。
长次不改父母志,三四改易是江洪。
五子永归龚氏姓,六男自立以为方。
枝分南北东西省,六姓原来是一宗。但愿儿孙知同族,姻缘嫁娶莫乱纲。[59]据此则六桂分姓,乃是长子、次子分别姓翁、汪,三子姓江,四子姓洪,五子姓龚,六子姓方,六子分姓情景又与以上所载有所不同。
同安六桂族谱中也有因避祸而分支的记载,但其原因不是因胡夷侵袭,而是闽国灭亡。据载,“唐末翁氏第六十代翁轩,来闽任闽州刺史,……为开闽始祖。翁轩后裔又繁衍泉州一带,其六代孙翁乾度,字用享,五代十国时期任闽王礼部郎中。乾度生六 子,后因闽国被南唐所灭,为避祸,把六个儿子都改了姓。…… 六兄弟都因金榜题名,故时人称之为‘六桂联芳’,其裔孙即以 ‘六桂'为堂号。”[60] 我们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广引福建各地对于六桂联宗的不同记载,无非就是为了说明,所谓的“六桂联芳”,虚构传说和人为塑造的成份比较大,并不一定真有“一父传六子”的血缘上的直接关系。从笔者接触到的一些洪、方、江等姓的族谱看,虽然这些族谱也标榜为“六桂堂”,但实际上与上述的“一父六子”毫无关系。如漳州云霄的方姓始祖入闽在唐代前期,远早于以上所说的唐末、五代、宋。云霄《云阳方氏谱牒》载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 年)的序言云:“吾祖出于周大夫方叔之后,历汉而唐而宋,…… 祖(方)子重,系河南光州固始人,自唐高宗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随陈将军政与其子元光下征南闽,乔居漳州南靖西城之可塘。 迨我佛养公,于元朝成宗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佃种漳浦官田,移居云霄之阳西林遗址,即今尚在焉。”[61]再如同安洪氏,也非翁乾度的后裔,《柏埔洪氏渊源》云:“吾柏埔始祖之先,由光州固始县移居泗州之盱眙县,后徙徽州婺源之黄荆墩,再徙居江西鄱阳府,即饶州府东平县东之岩前丰化桥、湖围一带,时以鄱阳洪氏支派称谓。”[62]这一支洪氏,认南宋大臣洪适、洪迈为先祖,但现在也称“六桂堂”。
龚、汪等氏的来源也不尽是翁氏分支,如莆田龚氏,“光州固始人,唐末干戈扰攘,初居于钱塘,钱氏作乱,入闽,于是第九府君忠公又迁于莆左厢郡学之前。至七世祖茂良公,字实之,年方十四五,有声庠序间,宋绍兴戊午岁(按:公元1138年)进士 第”。泉州龚氏,“祖本于荆之龚山,通泉州龚氏之族,皆以荆龚山茂良公为始祖。”[63]《汪氏族谱》有宋朱熹序文载其族渊源云: “汪氏出鲁成公,……隋末唐初,以讨贼有功,食邑三千户,进爵为英济王。其七世孙曰质,避黄巢乱,迁旌德之新建。”[64]这些派系均与上述的“六桂联芳”的血缘没有关系。《同安文史资料》称 “今天六桂的关系中,一部分是原系六桂直系繁衍的子孙,即同宗不同姓,主要分布在莆田、泉州一带。同安翁氏可能就是六桂的血缘后裔。另一部分是无血缘关系的联宗,即同姓不同宗,如同安的洪氏并非六桂的血缘宗亲,他们的关系只能是联宗,……其宗旨主要增强宗亲感情,促进团结互助。”[65]这是符合事实的。
福建有些姓氏的联宗合谱,其溯源于同祖的年代就更加古远了,如柯、蔡、辛等姓的联宗,据刘大治《济阳渊源考略》所载,其血缘较为接近者,是在宋代。该《考略》云: 时移世转,代远年湮。至宋代,柯、蔡先祖由河南济阳府固始县入闽,兄弟三人,初居福州下大路风陈张鄞乡,及后分姓各处,辟地开族,起盖宗祠。长兄入辛姓,灯号青阳堂,分枝住惠安辖龙王庙前,离泉州路程六铺三里,离崇武一铺三里,后再分枝往漳州各县。次弟入村姓,分枝往泉州东门外晋江县辖,后再分枝永春诗山一崙,并葬风水,在永春起盖宗祠,灯号瑞鹊堂,后分枝泉州豪衙埕,亦起盖宗祠,祠亦名瑞鹊堂,继而分枝漳泉各县。三弟入蔡姓,分枝往东门外,离城二铺三里洛阳桥南,聚众而居,兴建宗祠,地灵人杰,财丁兴旺,其后分枝莆田漳泉各地,又分为青阳莆阳洛阳三世系。蔡姓灯号济阳堂。辛、柯、蔡三姓族亲春秋二度祭祖,时在阴历二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赴席宴会,以敦族谊。蔡姓太祖之墓在福州大路风陈,三姓在福州之宗祠, 三姓均有存志,惟济阳堂三姓均可通也。[66]柯、蔡、辛三姓在福建的分异,虽说始于宋代,然其联宗的历史,则推溯于三千多年前的姬周时代,据云同祖于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亶父。“太王亶父生有三子:泰伯、仲雍、季历。季历贤,生子昌有圣德,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泰伯、仲雍知之,适逢太王病,乃托采药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即文王也。泰伯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泰伯。泰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八传至柯卢,即柯姓之始祖也。而蔡叔度为季历之孙,文王昌之子,武王姬发之弟。武王得天下,封叔度于蔡。武王崩,成王立,年幼无能,周公旦摄行政事。蔡叔度、管叔鲜群疑周公将不利于成王,与殷商后裔武庚作乱叛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于郭邻,给车七乘,徒七十人。叔度既没,子胡能用敬德,周公举为鲁卿士,鲁国大治。因此言于成王,成王作蔡仲之命?复封蔡仲公于蔡,以奉蔡叔祀,此乃蔡姓之始祖。”[67]从血缘上说,柯卢公为太王的十世孙,蔡仲公则为太王的玄孙,彼此关系为叔祖与侄孙;论宗支,柯卢公属于太王二房仲雍公派下,蔡仲公属于太王三房王季公派下,“均为姬周所出,血统同岀一系,且先世皆以仁让忠孝,承先启后。”[68]从而形成了福建柯、蔡二姓后裔联宗的历史。但是从周太王亶父至今已历时三千余年,且不说现在闽、台各地的柯、蔡二氏子孙是否真的嫡传于姬周的后裔, 即便确有其事,其血缘上的关系也是十分地遥远而淡薄了。柯、蔡二氏子孙的联宗,血统上的标榜只是名义上的,其真正的意义,仍然是为了扩展家族声势,巩固族人的社会地位。
自从柯、蔡二氏和六桂堂联宗于姬周血缘以来,近现代闽台二地的其他一些家族亦纷纷效尤,组成诸如“至德堂”等等姬周派下的联宗组织,囊括姓氏达数十种。请参看姬周派渊源系统图。[69] 姬周派渊源系统图所表示的姓氏溯源,显然附会的成份甚多,其作为福建各家族追寻血缘传承的依据,意义十分微弱。但作为加强中华各姓氏的民族凝集力,却不无现实的益处。
除了姬周派下的后裔联宗之外,神农氏炎帝的后裔,在福建也有联宗的现象。这就是泉州一带的烈山五姓联宗,并传衍于台湾省、东南亚一带。据载:“炎帝神农……的后裔共有247个姓氏之多,其中血缘尤为亲近的有5个:吕、卢、高、纪、许(同属姜太公氏的派系),合称烈山五姓”。[70] 烈山五姓在不同时期从北方迁入泉州各地,随着家族发展的需要和共同的利益关系,逐渐在泉州一带形成了以炎帝神农和姜太公为联系纽带的联宗关系。同安县的资料记载,吕姓始祖吕竟茂在五代时由河南入闽,徙居泉州城内相公巷,其后子孙从泉州分衍南安、金门、同安等地。现今同安县的吕姓族人将近一万人,分居二十个自然村。高姓的入闽始祖是高钢,唐末避乱携眷南下,先定居于福州,后迁泉州、安海、南安、同安等地,现今同安高氏族人有数千人。纪姓是在南宋理宗年间入闽的,先定居于晋江,迁惠安、后迁同安等地,至今同安纪姓近万人。卢姓入闽的支派较复杂,有唐初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的,有唐末入迁泉州的,还有北宋末、南宋初卢光绸由江西入闽的,现今同安卢姓族人有二千余人。
烈山五姓的联宗大体也是从清末民初才逐渐形成的,而至近年来始见活跃。1988年12月第七届亚洲烈山五姓恳亲大会在台湾高雄举行。会后组团回大陆泉州一带寻根谒祖,与闽南一带的烈山五姓建立了正式关系。[71] 似以上以姬周、炎帝等为纽带的联宗,实际上只是一种人为的祖先渊源合流而已,严格血缘上的成份已经稀而又少。至于闽、台一带的刘、唐、杜三姓联宗,则是出自杜甫的两首诗,据载,“杜子美《寄族弟唐十八使君诗》云:‘与君陶唐后,盛族多其人, 圣贤冠史籍,枝派罗源津’,则杜与唐为兄弟矣。《重送刘十弟判官诗》云:‘分源豕韦派,别浦雁宾秋,年事推兄忝,人才觉弟优',则杜与刘为兄弟矣。”[72]台湾的刘、关、张、赵四姓联宗,渊源是三国时期的刘备、关羽、张飞与赵云的世〓。[73]福州府的荆山徐氏家族,与吴、林二姓同拜一墓,其缘由是这三姓的先人交谊甚深,死后同葬一穴,致使后裔联宗祭扫,《荆山徐氏族谱》载有《三友墓祭扫约言序》略云:夫友谊亲情尚矣,情深胶漆,谊骂葭孚,古之人有行之者,未闻生而结契,死而同穴者也(徐)〓高祖讳孔明,与吴祖讳亮者,皆娶妣施氏,两公实为私亲,曾祖振声公与吴 公叔厚为中表兄弟。维时叔厚有妹婿林世和,三友者交最欢也。世和又与振声公缔姻,而予祖易叟公又为世和之婿。迨弘治壬子岁,振声公、世和公同时物故,寿俱不永,遗孤茕茕。叔厚不替生死,遂于癸卯年佥谋共买闽县孝义里荔支林山地一所,坐轧向巽,一列九圹,是年振声、世和先葬焉。厥后三家照所分之圹陆续安葬。……〓思木本水源,不容稍怠,僭申旧约,轮年祭扫。春则正月,秋则九月,择天气晴明之日,先期具单报知,是日子孙俱要登山聚拜,祭品随时设办,但务成礼,勿因宴会过丰。其山场广阔,除祔葬之外,不许私自筑坟以伤风水。墓上古松总计三十五株,如有外人侵占寸土及盗伐等由,两家协力鸣官,毋令退缩。今置约薄一扇,登记时日,一以效尊祖敬宗之心,一以敦金兰瓜葛之谊。如他日有贤子孙功成名就者,共金祭田,同创坟庄,以垂永久,又予之所厚望也。谨序。
万历甲寅正月五日曾孙男〓百拜敬撰[74]似此种形式的联宗合祭,与家族的血缘关系风马牛不相及,毫不相干。
综合上举的各种例子,我们可以了解到福建民间家族的异姓联宗合谱,从理念上说,建立在两个出发点上:一是对血缘继嗣的追求不甚严格,社会上普遍对异姓继嗣持允许宽容的态度;二是家族的发展及其影响力的扩大比起单纯而严格的血缘寻求更为重要,更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这两种理念正是与福建家族的祖先塑造与渊源合流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在这两种理念的支配下,福建民间家族的异姓联宗合谱成了家族制度和谱牒修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出处
《福建族谱》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展现了福建族谱的真实风貌和独特风格,从而对深入探讨福建族谱乃至中国族谱的学术研究有所裨益。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