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为规避赋役而改姓联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族谱》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0858
颗粒名称: 五、为规避赋役而改姓联宗
分类号: K820.9
页数: 3
页码: 183-185
摘要: 安溪、仙游一带的苏、周二姓,联宗的历史渊源是为了逃避赋税。嗣后可安生廿七郎,旋厌其风俗鄙俚,遂再迁居于泉州府安溪卓源乡新康里溪东宅竹园脚,改苏姓为周姓。官与军咸袭封,是为军籍。似以上这些为躲避赋税和应役纳粮而改姓合姓者,自明代以来屡屡发生。
关键词: 福建省 族谱 姓氏

内容

安溪、仙游一带的苏、周二姓,联宗的历史渊源是为了逃避赋税。据黄师樵《周氏世系及周百万传记》记载其始末如下: 武功周,原姓苏,其先祖益公,家居固始县,历三百余年,凡六世,因唐衰世乱,随王审知入闽,闽省有苏姓者,盖自其先祖益公始也。益公建家泉州府同安县胡芦山下,传至 结公、九郎公,凡五世,俱中进士,为大宗显宦。……后因子孙蕃衍,各自星散,或入漳平、晋江、南安等县。而其先祖结公,则开基于清溪衡洋,生四子,传至以义公,登癸丑科进士,官至学士,而其弟以道公,中甲子科解元,缘具疏奏请升科,于本邑本里丈量田产、配米输粮,以为己业。迨二公没后,各田家抗纳升科粮米,无有可配,而业去粮存,赔补难支,被官催迫,无计可施,致遭粮累之惨,各自星散迁居,产权没官。以道公之子,移于仙游受德坑,而以义公之予可安,则迁往漳平县卓垵乡感化里,建立祠宇。嗣后可安生廿七郎,旋厌其风俗鄙俚,遂再迁居于泉州府安溪卓源乡新康里溪东宅竹园脚,改苏姓为周姓。[53]漳州府东山县众军户为应役纳粮而合称关姓,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立有《关永茂碑记》云: 考之上世,吾铜乃海外岛屿,为渔人寄居,民未曾居焉。迨明初江夏侯德兴周公沿边设立,以此壤接粤境,为八闽上游之要区,所以铜山名之,调兴化莆禧众来守此城。官与军咸袭封,是为军籍。里甲丁粮,世莫之闻。至国(清)朝定鼎,凡天下卫所,仍旧无易,……于康熙四十年(按:公元1701年)将铜地户口编入黄册,而铜自此有丁粮之事焉。然泛而无宗,傍人门户,实非贻燕善策。因闻诏(安)邑有军籍而无宗者,共尊关圣帝君为祖,请置户名曰:关世贤,纳粮输丁,大称其便。五十年(按:公元1711年)编审公议此例,亦表其户名:关永茂。众咸为可,遂向邑侯汪公请立户,批准关永茂顶补十七都六图九甲,输纳丁粮,不但得画一之便,且幸无他户相杂,散而复聚,无而又有,将来昌炽可甲于前。……于是公诸铜人,当神拈阄,分为七房,小事则归房料理,大事则会众均匀,叔伯甥舅彼此手足,并无里甲之别,终绝大小之分,不得以贵欺贱,不得以强凌弱,有异视萌恶,许共鸣鼓而攻,故此方为无偏无党,至公至慎,爰立石以垂不朽。[54]似以上这些为躲避赋税和应役纳粮而改姓合姓者,自明代以来屡屡发生。清代陈盛韶曾在诏安县任地方官,他在《问俗录》中记载该县一些家族伙同隐产逃税的情景云:“国家维正之供,全重鱼鳞实征册一书。诏邑不然,官陂廖氏、附城沈氏,及为许、为陈、 为林,田不知其几千亩也,丁不知其几万户也,族传止一、二总户口入官,如廖文兴、廖日新、许力发、许式甫是也。更有因避役徭数姓合一户,如李林等户合关世贤,叶赵等户合为赵建兴是也。”[55]这样的联姓合姓,完全是岀于现实功利的目的。在漳泉一带,一些家族为了割据地方,对抗共同的敌人,也往往导致同姓联谱和异族联姓。械斗各方,有“以海为姓”、“以同为姓”者。大姓中有李姓、苏姓、庄姓,合为包姓。各小姓及杂姓,则合为齐姓。“其初,大姓欺压小姓,小姓又联合众姓为一姓以抗之。从前以包为姓,以齐为姓,近日又有以同为姓,以海为姓,以万为姓。”[56]

知识出处

福建族谱

《福建族谱》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展现了福建族谱的真实风貌和独特风格,从而对深入探讨福建族谱乃至中国族谱的学术研究有所裨益。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