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渊源的追溯与合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族谱》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0852
颗粒名称: 第七章 渊源的追溯与合流
分类号: K820.9
页数: 34
页码: 124-157
摘要: 福建民间各家族对其祖先科名功业、声望地位的刻意寻觅和塑造,一方面固然扩大了家族的影响力,增强了族人的自豪感。但在另一方面,恰恰使自己的祖先日渐模糊难辨、张冠李戴,并且最终出现了祖先渊源合流的整体趋向。唐末五代时期,是福建民间各家族族谱在入闽时间合流上最为集中的一个时期。王审知因其众以定闽中,以桑梓故,独优固始。文天祥的反抗活动失败后,有少量帝室成员、随征将士和逃亡士民隐居于福建,逐渐衍成大族。后赵昺沉于海,亮节及三子便隐居于闽南。“四库”生十三 “夫”,开始分居各地。
关键词: 福建省 族谱 追溯

内容

第七章渊源的追溯与合流福建民间各家族对其祖先科名功业、声望地位的刻意寻觅和塑造,一方面固然扩大了家族的影响力,增强了族人的自豪感。但在另一方面,恰恰使自己的祖先日渐模糊难辨、张冠李戴,并且最终出现了祖先渊源合流的整体趋向。
  福建民间家族在族谱中对于各自祖先渊源的追溯与合流,主要体现在入闽时间的合流与祖宗的合流这两个方面。
  众所周知,福建现有的居民,绝大部分来源于汉晋以来北方士民的南迁。在这长达千余年的南迁过程中,形成了西晋的永嘉年间、唐初的高宗时期、唐末五代时期以及宋末、元末等几次移民高潮。这几次北方士民南迁入闽的移民高潮,都对福建的经济开发、政治制度的移植以及现今福建家族姓氏的分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这几次入闽移民高潮,都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即这些时期南迁的北方士民,大多是带有政治征服者的身份入闽的[1]。正因为如此,在这几个时期南迁入闽的姓氏,就自然而然地显示出他们的政治优越感和姓氏自豪感,而傲视于其他时期入闽的移民。于是,当宋元以来福建各家族纷纷开始修撰族谱时,福建的大部分家族往往把自己的祖先入闽,附会到西晋永嘉年间、唐初高宗时期、唐末五代以及宋末这四个时期内。
  从现有的福建族谱看,祖先追溯至西晋时入闽的姓氏,有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吴、危、杨、蔡、郑、罗等20余姓,但除了林、郑等姓对于其先祖入闽的历代世系记述比较详尽外,其余的大多姓氏,在追溯这段历史时,往往语焉不详。如明代黄凤翥在《金墩黄氏族谱序》中写道:“黄之先出于柏翳,其后 ……江夏者为著。晋永嘉中,中州板荡,衣冠入闽,而我黄迁自光州之固始,居于侯官。……然世系靡得而纪,云可纪者,自唐桂州剌史岸公,当肃宗时,归自桂州,过莆之涵头乡,乐其山水,因居焉。”[2]晋江《吴氏族谱》称“中原衣冠之族自东晋五胡之乱,多避地入闽,晋江所由名也。然闽中著姓之谱,能上溯及晋者不多见。”[3]这是事实。
  唐初的情景也是如此,据族谱及其他文献记载,唐高宗总章一年(公元669年),玉铃卫左郎将陈政及其子陈元光率军队入闽,开发漳州,部属随之入闽定居者达58姓。然从现有的族谱记载看,也大多语焉不详,令人真伪难辨。如云霄《云阳方氏谱牒》记载:“吾祖岀于周大夫方叔之后,历汉而唐而宋,治乱相仍,名氏俱泯。唯闻祖子重,系河南光州固始人,自唐高宗垂拱二年(按:公元686年),随陈将军政与其子元光下征南闽,乔居漳州。”[4]但该家族在明代初期首修族谱时,曾请名人方孝孺撰写序文,序文中所记述的先世源流,与后来族谱的记载颇有不同,“西汉末,有曰纮者,为司马长史河南尹。会王莽篡国,弃官徙江南居歙,是方始来江南。纮生雄,雄生三子:侪、储、俨。……俨之子有五人,有曰淮者,官闽,延之莆之泉,蔓之漳之崇福。历汉晋唐宋,上下七百余年。”[5]方孝孺写序文时,看过方氏族人写的世系,所以才有以上的先祖记述。但后代的方氏族人很可能看到漳州云霄一带的家族大多依附于陈元光入闽之说,[6]遂改变初说,始祖成了陈元光的部将。
  唐末五代时期,是福建民间各家族族谱在入闽时间合流上最为集中的一个时期。唐末中原大乱,河南光州固始县的王潮、王审知兄弟组织乡兵渡江南下,转战于江西、广东。光启元年(公元885年)进入闽南,很快占领了整个福建。公元907年唐朝灭亡,王审知被后梁太祖朱晃册封为闽王。王审知死后,其子延钧于公元933年正式称帝,改国号为闽。由于王氏在福建第一次建立了具有完整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割据政权,其子孙亲戚成为皇族贵胄自不待言,就是那些追随入闽的亲兵将士们,亦无不以福建的统治者自居,显赫一时。他们的后裔分居各处,自然也成了名门世族。这样一来,福建的其他族姓纷纷仿效,在修撰族谱时把自家的入闽时间,扯到唐末五代;或是把自家的中原居地,与河南光州固始县联系起来。这种现象,大致在宋代已成风气。宋代著名史学家、谱学家莆田郑樵在为《荥阳郑氏家谱》所写的序言中,已经指出了这一点: 今闽人称祖者,皆曰光州固始。实由王绪举光、寿二州,以附秦宗权,王潮兄弟以固始众从之。后绪与宗权有隙,遂抜二州之众入闽。王审知因其众以定闽中,以桑梓故,独优固始。故闽人至今言氏谱者,皆云固始,其实谬滥云。[7] 类似的评说,在宋以后的福建文献中屡有提及。如泉州《鑑湖张氏族谱》云:“宗之有谱,所以纪世系,明族类、示仁孝也。……盖五季之末而宋之始欤?然世远文字湮废,自一世至十三世名字世数已不可得而详。又云来自光州固始,盖泉(州)叙谱之通说也”。[8]安溪《陈氏族谱》亦云:“谱闽族者类皆出自光州固始,盖以五代之季王审知实自固始中来也。……而必谓闽中族氏皆来自固始者,诞甚!”[9]饶有趣味的是,那些比王审知更早入闽的姓氏,往往也为这种风气所感染,把自家的中原籍贯改称为光州固始,晋江《吴氏族谱》说:“吴氏其派也,固始之吴,其先不可考。而闽人言氏族者,喜称之,盖自王潮兄弟以固始之众定闽,优厚桑梓,居民率谩称其乡人以为重,以是为郑夹漈、陈振孙所讥。自永嘉入闽,八姓皆然,不独吴氏而已。”[10]即使是大名鼎鼎的开漳圣王陈政、陈元光的后裔子孙,据说也无法抗拒这一潮流,把原属河东的籍贯,改称为河南光州固始县。[11] 宋末元初,元兵南下,南宋帝室流亡于闽、粤沿海一带,著名的义节之臣文天祥曾在福建一带组织军队反抗元兵,在福建各地留下了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传说。文天祥的反抗活动失败后,有少量帝室成员、随征将士和逃亡士民隐居于福建,逐渐衍成大族。于是,宋末元初成了北方士民入迁闽中的又一个重要时期。人们出于对南宋帝室的怀念和对文天祥的敬仰,许多家族在撰写族谱时,也往往把自己的祖先入闽与宋末元初悲愤忠烈的抗元史实联系在一起,从而标榜自己的家族富有忠烈义节的光荣传统。如漳州府的漳浦县,一些主要姓氏如杨、黄、赵、林等,都声称自己的祖先是宋朝遗臣、皇族的后代。据族谱记载,杨姓先人为钱塘人杨逢宸,号应达,生三子:亮节、亮忠、亮孝。一女名巨良,宋度宗封为淑妃,生皇子赵罡是,即是南逃即位于福州的端宗皇帝”赵昰罹难后,赵昺继位,杨淑妃被尊为太后,兄亮节任制置使。航海至泉州时,亮节携三子上岸,而皇室的船队因泉州地方长官蒲寿庚降元而匆促离去,亮节来不及跟上,只得携三子到漳州沿海寻找,未得。后赵昺沉于海,亮节及三子便隐居于闽南。长、次二子传衍后裔于金门,第三子传衍后裔于漳浦佛昙,再由佛昙分衍梧岭、新庵、新厝、旧镇、湖西各地,以及广东、广西、台湾各省和东南亚各国。[12] 再如漳浦后港、六鳌一带的杨姓,其始祖为山东人杨维邦,宋理宗时据云曾任尚书左仆射,受奸相贾似道排挤失权,后随端宗播迁南徙,忧愤国事,死于船中,船队驶至漳浦古雷山下,其子杨敞、杨考背父亲骨灰上陆找葬地,葬毕回头去找船队,不料船队已在元军追击下离开古雷头南逃,杨氏兄弟二人只好隐居于漳浦,传衍后裔,分布于六鳌、后港一带。[13] 漳浦浦西的黄姓,据族谱称亦为南宋末随帝室南迁的内阁侍臣黄材的后裔,帝昺败亡后,黄材父子隐居于浦西,其孙辈传衍四子:制库、盈库、置库、永库,号“四库”。“四库”生十三 “夫”,开始分居各地。十三“夫”复生二十二“均”。其后子孙旺盛,分布于漳浦的旧港、狮头、湖西等地,以及龙海、华安、建瓯、平和、泉州、同安,广东电白、海丰,还有台湾省和东南亚各地。[14] 漳浦的赵胜,据族谱称是南宋帝室的直系后裔,端宗福州称帝时,皇族宣亭侯赵时羲之子赵若和被封为闽冲郡王。赵若和随皇室逃亡南下,在广东崖山败亡后,与内阁侍臣许达甫等夺船逃脱,旋归福建,徐图恢复。不料途中遇飓风,船具被毁,不得已在漳州沿海登陆,隐居于漳浦银坑,后迁佛昙积美,建堡居住,冒充黄姓。一直到明代初年,才由地方官员查勘属实,恢复故姓为赵氏。[15] 从漳州和闽西粤东的族谱看,类似的例子还很多。从表面上看,这些记载似乎凿凿有据,寓忠节悲愤于族谱之中,令人怀念、敬仰先祖。但是细加推敲,疑点不少。如上举佛昙杨氏,族谱称其为杨淑妃之兄杨亮节的后裔,杨淑妃在《宋史》中有传,与帝员、陆秀夫等同沉于海,杨亮节为其弟而非兄[16]。后港杨氏称其始祖为山东人杨维邦,宋理宗时曾任尚书左仆射,殊不知此时并无尚书左仆射的官衔。黄氏,族谱称其始祖为内阁侍臣,内阁为明代以后的官制,显系后人附会。再如湖西赵家堡的赵氏,据族谱称其始祖赵时羲、赵若和父子,为宋太祖赵匡胤之弟魏王赵匡美的第十代孙。然《宋史•诸王世表》有皇家玉牒为据,记载甚详。遍查魏王后裔,并无赵时羲者。在魏王第二子广平郡王派下,虽有一位赵若和,但其父为赵时济,其子为赵嗣炳。[17]并非如漳浦 《赵氏族谱》中所称赵若和有四子:天福、天禄、天寿、天佑。据笔者所知,福建赵姓自称为南宋帝室后裔的,还可见于泉州和华安的两部族谱。
  再如泉州南安县的侯氏家族,也称其始祖于宋末扶助帝室入闽,该族谱载云:“(汉)君霸公裔孙宗贵公,登有宋咸淳元年(按:公元1265年)进士,历官太常寺正卿,扶宋幼主入闽,驻馆泉州城西街万厚铺,卜族南安十八都侯安乡,子姓蕃衍,称盛族矣。侯宗贵生有四子:长华资、次华岳、三华美、四华和。侯宗贵的前三个儿子的生卒年及事迹不详,唯其第四子华和曾在明代中期为官,有比较确切的年代记载,该族谱在四房祖华和公之下写道:四房祖考号华和公,邑庠生,援例从事广东行塔曹椽,升刑部省察大夫,诰授迪功郎,成化壬寅年(按:公元1482年)任,配妣陈氏,封宜人。[19]现今侯氏家族的祠堂上挂有一块赐匾,上写“特授广东行省曹椽历升刑部省察,明成化壬寅(按:公元1482年)春侯华和立”。可见侯宗贵的第四子华和大约是明代中期人,距其父所谓宋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中进士长达200余年。侯宗贵即使是如何地长寿,断不至于活到200余岁再生儿子。可以想见侯宗贵的所谓在宋末“扶幼主入闽”,纯属该家族的后人附会而已。侯宗贵的确切入闽时间,应当是在元末明初时比较合理。
  福建族谱中对于渊源的追溯和合流的第二种类型是先班的合流。如前所述,福建各地家族在撰写族谱时,往往都要对本家族的始祖进行一番装饰和塑造。随着明清时期族谱修撰风气的盛行, 特别是不同地区间同姓联宗修谱的开展,促使了不同地区间同姓族谱的流通。于是,本来在不同地区的同姓各家族所记载塑造的祖先形象各有不同,由于族谱在同姓间得以流通参阅,同姓祖先的形象便有了相互比较的机会。大凡对同姓祖先形象塑造得越堂皇越伟大,就越受到同姓人的认同和敬仰。而那些对祖先形象未加塑造或稍加塑造的家族,往往要向堂皇伟大的同姓祖先看齐归附,其自家原有的记载,逐渐被淘汰。这样,始祖和先祖的合流也就成为一种不可扭转的趋势。
  先举李姓的例子。汀州李姓对始祖的塑造,我们在第六章中已有论列。由于闽西汀州李姓把自己的先祖直接联系在唐朝的历代皇帝上,其血缘的高贵自然是无与伦比的。这样一来,那些在汀州府之外的李姓家族,无不自叹不如。自清代以来,福建其他地区的许多李氏家族,纷纷皈依汀州李火德公,从而岀现了闽、粤、赣三省范围内的祖先大合流现象。
  漳州李氏,据旧谱记载,大多源于唐初将军李伯瑶之后。李伯瑶于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随陈元光入闽驻漳州,因战功卓著,与沈彪、许天正、欧哲、马仁、张伯纪同为陈氏麾下六大将,《漳州府志》等地方志有传记。李伯瑶死后,被尊为“辅胜将军武惠侯”,故这一带的李氏,大多称李伯瑶为始祖。如诏安县的李氏大宗祠,其龛前对联文就表达了这种渊源关系,“祖始河南, 自唐代从拓漳邦,垂勋庸于千世万世;宗居诏北,历宋朝卜迁厚广,延禋祀于亿年兆年”。又厚广乡祖庙,内匾书“开漳元勋”,门联为“膺帝简而恢扩闽邦,六将勋庸归一宇;赖先英以保障厚里, 九社禋祀享千秋”[20]。
  据漳州一带李氏旧谱记载,李伯瑶的先祖世系,有二种说法。一是唐高祖李渊之弟的后裔,其排列如下: 一世利贞,五十六世昺(李渊之父),五十七世海 (李昺第五子,李渊之弟),五十八世爵文(唐太宗封为太史),五十九世位川,六十世登林,六十一世益(一说元益, 兵部尚书),六十二世宰讫(即李伯瑶,字崑余)[21]另一种说法是李伯瑶为唐初大将李靖之孙,诏安《李氏族谱》附录有《接受剑印大军师主谋开漳辅胜将军武惠侯公碑记》云: 夫以豪杰而名世也,天岂好事哉?悯乱极当治,不得巳也。气运使然,天定之矣。皇天震怒,不得已而诞卫国公(李靖),佐唐底天之罚。……中原之民,免坠涂炭。然而余孽未治于边疆,蕞尔靡宁,天心尤不忍焉。又不得已而俾岳降川钟,生我将军武惠侯(李伯瑶),是天之重其所以生也。承卫国公之诒谋,述宣昭公之燕享。祖父素裕韬略,生长京兆;而伯瑶之名崑著当世,动圣明知。……帝曰:“勋臣之后,复建奇勋,朕得斯人为妙算如神,封为辅腔将军、武惠侯。坐镇漳江地方,生共享江山,死则庙祀。尔十三子随征,俱有汗马功劳,长当袭职,概封为防御团练使,分守闽中郡县。” ……大唐号令,汇海之外,莫非君民赖之,社稷安之。…… 是大一,统之舆图,有卫国公以开其始,而诸元孙乃克大其承者,亦有诸元孙以奠其继,而卫国公乃愈锡其光也。[22]漳州李氏旧谱把李伯瑶的先世续之于李渊之弟或卫国公李靖之后,本身已有不少附会的成份,但与汀州李氏之李火德先世为大唐历朝皇帝相比较,不免显得低微。于是,自清代以来,漳州一带的许多李姓家族,纷纷与汀州李火德的世系接在一起。其中一种办法是称李伯瑶为远祖,李火德为近祖。诏安《李氏族谱》把李伯瑶与李火德的世系联在一起有如下表: 六十二世宰讫公(李伯瑶),六十三世立信公,六十四世李光弼公,妣郭氏,公为唐宰相郭子仪之婿,秉心正大,为官清廉,封临淮王(别谱又称李光弼名孟)。六十五世天员公,妣徐氏,号珠公,生有五子,名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六十六世火德公。[23]漳州诏安等地的李氏家族把自己的始祖与汀州李火德的派系联系在一起,是十分牵强的。李伯瑶既为唐前期人,卒于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24]。而上列世系李火德是李伯瑶的第四代孙,以每代30年计,李火德应为唐中期人,这与汀州《李氏族谱》所载李火德为南宋淳熙、咸淳年间人,相去400余年,难以自圆其说。
  漳州府的另外一些李氏族谱,可能发觉把李伯瑶与李火德联系在一起,实在于理不通,因此索性放弃李伯瑶,把自家的谱系完全归纳于汀州李火德派下。如平和县侯山《李氏族谱》的世系排列如下:(先祖)李渊、李世民……(闽粤大始祖)李火德,生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按:公元1184年)甲辰岁十一月八日吉时,卒于宋度宗咸淳六年 (按:公元1270年)庚午岁八月初旬,享寿八十有七。(李火德至六十余岁才生三子:三一郎、三二郎、三三郎)。……二世祖三一郎公,字朝文。……三世祖千三郎公,又号庆三郎。……四世祖三五郎公。....五世祖五三郎公,字淑良。……六世祖千五郎公,字玄德。……七世祖大六郎公,字衍宗。……八世祖孝梓公,生卒未详,公迁漳州平和南胜郑坑。
  ……生四子:长曰诠、次曰诚、三曰谊、四曰谕。……九世祖诚公,妣林氏,生四子。长子君隐公,……。
  次子君达公,妣陈氏,生三子:禄延、福延、祚延。……福延(居士公),立侯山一世祖。……三子君用公,生二子。长子汝公生四子:长子志甫,反元斗争殉职。次子仁甫,生于元朝泰定元年甲子岁(按:公元1324年),元朝末年曾任南靖尹。
  十世君达公。……十一世福延公(又称居士公),生于元戊寅年(按:公元1338年)八月二十四日寅时,卒于大明永乐丁亥年(按: 公元1407年)十二月十八日午时。[25]以上世系虽然代代分明,但经不起推敲。李火德既然是南宋淳熙、咸淳年间人,上杭《李氏史记》所载李火徳的生卒年更迟,生于宋宁宗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卒于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26],而上述世系传至平和、南靖李福延、李仁甫辈,已为十一世和十二世。李福延的出生年是元代惠帝戊寅年(公元1338年),李仁甫出生更早,为元朝泰定元年甲子岁(公元1324年),[27]则与李火德的卒年相距不到50年,50年之内要繁衍十代子孙,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可见漳州南靖、平和一带的李氏族谱绍继于汀州李火德,漏洞太大。漳州诏安的李氏族谱亦大致类此。
  我们再来看泉州府李氏族谱合流于汀州李火德派下的情景。泉州的李姓,据旧谱记载大多是在唐末五代时随王审知入闽的,同安《李氏族谱》载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裔孙李执中的《重修族谱序》云: 稽吾上祖本神明之裔,始自陶唐之后,分封于李,因以为氏。三代以来未有显化,至战国时始有名人迭出,秦汉以下渐盛,至唐而大盛。自是以后分宗分派,所在多有。惟吾 (同安)地山一派,相传始自光州固始县居民,当唐末梁初之时,随闽王王审知入闽,兄弟叔侄散处闽地,分居五山。……吾始祖之来此地山也,其始受命于太祖贞孚公,曰“惟吾始至闽中,依山立家,后世子孙分居,无忘‘山’字”。由是知之凡以山为号者,皆吾宗人也。[28]闽南泉州五山李氏,族裔甚旺,尤以南安、晋江、安溪、同安等县为著。根据旧谱,五山李氏早先所追溯的先祖是唐初李渊之子李元祥,其世系排列如下:一世李利贞,……五十世李渊,五十一世李元祥(封闽越江王,李渊之第二十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五十二世李式阳,五十三世李皎,五十四世李祖丛,五十五世李万康,五十六世李楚珪,五十七世李尚昊,五十八世李希悦,五十九世李复礼,六十世李远,六十一世李匡,六十二世李勗,六十三世李求,六十四世李弘继,六十五世李仲,六十六世李其洪,六十七世李宏义。[29]泉州府李氏虽然追溯于唐太宗之弟李元祥,然与汀州李火德先世为大唐历朝皇帝相比,依然大为逊色。于是,这一带的一些李氏家族,也逐渐放弃自己的世系,合流于汀州李火德。从同安地山《李氏族谱》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裔孙李元升撰写的序文中可以了解到该家族在乾隆年间修撰族谱时,曾借阅族谱于“永定宗人,乃晓然于吾水木之由来,自宋大六郎传至十八君而下为君、汝、仲,厘然朗析”。[30]从此以后,同安地山李氏家族与汀州李氏家族便共奉一个祖先李火德。
  根据合流后的世系,从李火德到泉州李氏始祖李君怀的历代排列是这样的: 一世李火德——三一郎——千三郎——三五郎——五三郎——千五郎——大六郎——孝梓——谕—君怀。[31]根据上表,从李火德至泉州李氏始祖李君怀共有十代,并且前八代与漳州李氏的世系是一样的,自第九代起开始分迁,有的在漳州,有的在泉州。以每代相隔20~30年计算,从李火德到李君怀十代共需二三百年。汀州李氏族谱称李火德的生卒年在南宋(公元1206年——1292年),则往下推移二三百年,李君怀应为十五、十六世纪之交时人,即明代中期成化、弘治年间(公元1465——1505年)以后的人。然而泉州李氏实际上是唐末五代时随王审知入闽的,泉州李氏把自家的世系掛附在汀州李火德之下,势必使李君怀以下的世系岀现大乱的局面,请看同安地山族谱对于李君怀以下世系的排列:[32]地山李氏始祖李仲文是李君怀的曾孙(第四代),从汀州李火德以下类推,李君怀应为明代中期人,则其曾孙辈应当更后。但在同安地山族谱中,明确记载李仲文之子李子祥的墓碑文云:“维嘉定(按:宋宁宗年号)十七年(按:公元1224年)十二月癸巳谷旦立于震山坐乙向辛永安于兹子孙长兴”[33]。可见李子祥的卒年比起他的前十四代祖宗李火德的卒年还要早60多年,泉州李姓合流附会于汀州李姓,不通至极,实有祖孙颠倒之嫌。
  远离汀州的福州府,也有一些李氏家族把自己的祖先附会合流于汀州李火德,《福州李氏支谱》载云: 乙亥岁(按:公元1875年)作梅刊支(谱),略就我祖我父所手识者辑而成之。然自我白公以下仅记十世,心窃憾焉。庚辰(按:公元1880年)秋复得世系钞本,乃知吾宗由宋迄今,继继绳绳,已历三十三世矣。始祖保朱公由汀州宁化之石壁村迁上杭,其后子孙蕃盛,分析他处,有出居异塔者,独本支从未离闽。今家庙将次告成,木主择吉登祐,后此春露秋霜,子子孙孙得不忘其所由生者,非即我祖宗积德累仁之所致乎!该支谱列有世系表,奉汀州李保朱为一世祖,以下分别为李火德、庆三郎、三五郎、五三郎、千五郎、大六郎、积玉、孝梓、谕、君怀、汝谟。这十二世的世系与泉州五山李氏的世系相同。可是再往下排列,问题就大了,该支谱复载云: 十三世逸轩,汝谟之子,生于宋淳熙甲辰年(按:公元1184年),卒于咸淳甲戌年(按:公元1274年)九月十四日,享寿九十一岁。
  十四世世亨,逸轩之四子,生于宋淳祐甲辰年(按:公元1244年),卒于元至顺壬申年(按:公元1332年)二月十二日,享寿八十九岁。
  十五世均麒,世亨之子,生于元大德己亥年(按:公元1299年)八月初二日,卒于至正己丑年(按:公元1349)九月十六日,享寿五十一岁。
  十六世允旻,均麒之子,生于元延祐己未年(按:公元1319年)三月初五日辰时,卒于明建文壬午年(按:公元1402年)七月十四日。[35]以下各世大多有生卒年月记载,年代递增合理。由此可见自十三世以下的世系,是福州李氏本来的世系,记载可信。但十三世以上的世系与汀州李保朱、李火德父子一合流,就变得荒诞不经了。因为李火德竟然比他的第十三代孙李逸轩更迟出世,则福州李氏原非汀州李火德世系而经后人牵强附会于李火德的事实是十分清楚的。
  有些外省的李氏家族,也随波逐流,追溯渊源于汀州李火德派系,如广东长乐(五华)县的《李氏族谱》,记载自李火德分迁于长乐县的世系云:一世李火德公二世三三郎公三世四六郎公四世千八郎公五世念三郎公六世万三郎公,名春华,妣黄氏,生子三:敏(往长乐开基)、捷、锭。
  长乐始祖李敏公,年四十受千户镇之职,后奏给法名李百八郎,……生二子:上达、上通。
  长乐二世祖上达公,字克,号廷用,义民冠带,奏给法名念三十郎。……生四子:潘公(中宋绍兴乙丑科、公元1145年进士)、华公、翔公、翱公。[36]据上表,粤东长乐(五华)县李氏家族的始祖李敏为汀州李火德的七世孙,但李敏的儿子李潘,中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进士,则李火德的出生年反而比自己的八世孙还要迟一百年。可见长乐李氏的世系原有所本,系后人牵强合流于汀州李氏。
  上举漳州、泉州、福州及粤东长乐的一些李氏家族都把自己的祖先与汀州李火德的世系联系在一起,其附会的痕迹十分明显。也许人们认为一般的基层家族,修谱者文化修养不高,不辨真伪,难免出现相互攀附合流的情景。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即使是一些名门大族,这种祖先渊源相互合流的现象也十分常见。举安溪县湖头乡李氏家族为例。这个家族是清代康熙年间大学士李光地的故里。李光地号称理学名臣,是一个对清代政治、学术有较大影响的人物。其家族自明代后期以来,科举不断,代有名人。李光地本人亦曾经为本家族的族谱修纂写过序言为该家族的组织建设作过指导性的贡献。但也正是这位李光地,促成了安溪李氏与汀州李氏的祖先渊源合流。
  康熙中期李光地在山东任巡抚时,有汀州李氏家族的族人“兵部候推都司佥事”李友琦到山东与李光地认同宗,李光地“询其家世,则与吾同出陇西,实宋宰相纲公之后”,从此两地族人时有来往,互认宗亲。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时,汀州李氏家族修撰族谱,李友琦赴京请李光地作序,李光地“细为披阅,乃知纲公五世孙珠公,生五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上德,以德为派冠,以五行取义,固有说也”。于是欣然命笔,称“天下之李,举无非一人之分形矣,敢以吾居泉,友琦居汀,遂有异视哉!”[37]从此以后,汀州李氏家族以李光地为荣耀,在祠堂中冠以 “丞相将军府,忠臣孝子门”的诗联[38]。而安溪湖头李氏家族,则逐渐把自己的世系与李火德联系在一起[39]: 十七世珠公,自宁化石壁村入上杭,生五子:金、木、水、火、土德。
  十八世,火德,生四子:三一郎、三二郎、三四郎、庆三郎。
  十九世,庆三郎,生一子。
  二十世,三五郎。
  二十一世,五三郎。
  二十二世,千五郎。二十三世,大六郎。
  二十四世,积玉,生四子:郭林、梅轩、实、孝梓。
  二十五世,孝梓,生四子:诠、诚、谊、谕。
  二十六世,诚,生四子:君阮、君达、君用、君行。
  二十七世,君达(为安溪湖头始祖)。
  这个世系表与漳州、泉州、同安、福州等地李氏家族的上引世系表基本相同,同样经不起推敲。根据上表,从李火德到湖头李氏开基祖李君达间,共有十世;而从李君达到李光地,又历经了十三世。因此从李火德到李光地,总共经历了二十三世,李火德出生于南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李光地出生于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其间共有435年。
  根据湖头《李氏族谱》记载,自李君达来湖头开基后,其子千五郎公以下三代均为单丁独传,特别是第三代至山公,至73岁才生下四世祖则成公,则成公生三子:敏斋、宗源、宗淇。敏斋公又生二子:长曰朴庵公,次曰俊德公。湖头李氏家族至此,人丁始趋兴旺。[40] 湖头李氏家族六世祖朴庵公于明代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因“急公尚义乐善好施赈济江南,朝廷旌表为义民”, 至今湖头李氏祠堂中有明代正统年间颁赐的义民匾。从六世祖朴庵公至十三世李光地,经历了七世,而从正统年间至崇祯十四年,经历了200年,平均每世间隔约28—29年,这种世代间隔,比较符合正常世系的传衍时间。
  反观朴庵公以上至汀州李火德,共有十六世;从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至明代正统年间,仅243年,平均每世间隔仅15年。更何况据上杭李氏族谱记载,李火德早年艰于子嗣,至63岁始获长子。而湖头李氏的第三世祖至山公,即朴庵公的祖父,一直到73岁才得子,如果扣去这两代延搁的80余年,则自李火德至朴庵公的十六世中,平均每世间隔仅11年,而11岁的孩童,又如何传宗接代呢?显然,安溪李氏家族合流于汀州李火德派下,也是难以自圆其说。
  明代著名思想家泉州李贽的家族,虽然没有把世系合流到汀州李火德派下,但该家族的修谱者也受到同安、安溪等地李氏家族的影响,把自家的世系,与泉州五山李氏、安溪李光地的先祖联系在一起。该族谱的历代世系是这样的:一世始祖弘弼公,二世武复公,三世伊慎公,四世勉元公,五世阳朔公,六世仕通公,七世徽德公,八世智叔公,九世孟颛公,十世克仁公,十一世志隆公,十二世伯殷公,十三世仲或公,十四世孔雍公,十世公喆公,十六世季谅公,十七世景安公,十八世智平公,讳衡。智平公生有四子,分迁以下各地:长子君怀,南安开基。
  次子君达,安溪湖头开基。
  三子君沛,同安开基。
  四子君和,晋江开基。[42]可见泉州晋江的这一支李氏,其先祖渊源自有其独立的系统,但因受到当时风气的影响,而在第十八世之下,与安溪、南安等地的李氏合流在一起。同安彭口李氏家族也有同样的记载,据族谱称:彭口李氏家族源自一代英主李世民祖辈的发祥地陇西,派衍至唐,大亮(懿公)以功食邑武阳,大亮七世孙若翁,官居光州剌史。若翁之仲子辅官(字弘弼),于唐乾符元年(公元874年) 任寿州参军。光启元年(公元885年),秦宗权僭乱于蔡州,辅官与王审知兄弟入闽,后遂家于泉,尝囊琴游于诸岩宇之间,逍遥吟咏,以乐其志。传至十八世李衡(号智平),妣八泰孺人林氏,生子四:长子君怀,分居南安;次子君达,分居安溪;三子君沛,分居同安;四子君和,留居泉州。智平之后,派分于“安溪石璧,……于明初由安溪石璧徙居南安长涓,……明成化间居彭口。”[43]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福建各地李氏合流于汀州李火德的情景,我们把搜集到的十种李氏谱牒中的世系记载排列如下,以资比较:[44]从上表可以看出,闽粤赣台各地的李氏家族,最初的源流并不相同,但各自的世系不管怎样不同,到了李火德身上,都合流在一起了。
  我们再举陈姓的例子。陈姓是闽台的第一大姓,从现今福建的陈氏族谱看,福建陈氏的入闽始祖,大多源于唐初的陈政、陈元光父子(将军派)、唐中期开元年间的太子太傅陈邕(太傅派或南院派)和南朝陈武帝陈霸先、陈霸始(南朝派)这三大派。这三大派的入闽时间虽然不一,且各自的中原籍贯也不同,但随着明清以来福建家族联宗统谱活动的开展,这三大派也逐渐合流于南朝帝室的系统。请看如下的世系:[45] 福建陈氏三大派合流于南朝帝室,显然是为了提高各自的家族地位,并且加深陈姓之间的联系。但是在这三大派的入闽始祖之下,各世系的排列仍然出现不少合流混宗的现象。
  陈洪进是宋初福建很有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力的人物,正史有传。史载陈洪进字洛川,福建仙游人,隶留从效麾下,以材勇闻。闽王王延政命为统军使,累立战功。从效既没,洪进执其子绍镃送南唐,南唐李煜以为泉南等州观察使。宋太宗时洪进来朝,因献漳泉二州,诏授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卒谥忠顺。可以说,陈洪进在五代末宋初,是福建的一位土皇帝。因此,福建的许多陈氏族谱,往往把自己的谱系与陈洪进联系起来,以示荣耀。
  陈洪进自己的谱系,据云在宋代时有人见过。安溪《陈氏族谱》载明代正德年间陈现写的序言云:“(先祖)陈云先公精天文星历之学,……陈洪进辟使者月五至,公叹曰:‘本为名利隐,岂皓首而饕利禄耶!’洪进复持其家传,叙其先出汉陈实,至六朝霸先帝于陈,其世序甚详,要公与之会宗盟。”[46]可知陈洪进是以六朝帝胄自诩。但是同安涪阳《陈氏族谱》,则把陈洪进与六朝陈霸汉、唐初陈元光的世系联系在一起,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该族谱序云: 霸汉,字兴家,陈高帝霸先之族兄弟,为大宗正。霸汉生欲得,字果仁,事隋炀帝为司徒,……欲得生犊,字克耕。……犊生政,字一民。此陈氏入闽之始也。卒谥武,烈,妣司空氏,生元光,字廷炬。(以下第八世)田,字立产,号守素,生唐懿宗咸通九年(按:公元868年)戊子四月初十日午时,……生子通、达。……达字宗源,号松岗,行八,生于唐昭宗光化元年(按:公元898年)戊午十月十日酉时,……唐明宗长兴四年(按:公元933年)癸巳十二月二十日卒,寿三十六,娶木氏,生子洪济、次洪进、三洪铦[47]。
  而南院派陈邕的世系,也把陈洪进归进他们的派下,如厦门《陈氏族谱》有明代天顺年间的序文云: 祖乃京兆府万年县洪故乡胄桂里人,李唐开元二十四年(按:公元736年)卜居泉州惠安社稷坛后。建中二年(按:公元781年)迁入嘉禾岛(今厦门)。一世祖忠,赠鄂国公。二世祖邕,任太子太傅,谥忠顺王。……三世祖夷则,任光禄大夫、司空、大丞相。四世祖俸,任著作郎。五世祖闻,任陵州剌史。六世祖丞,任福塘县令。七世祖喜,任前官(唐开封府仪同三司上柱国)。有祖讳翿,分族漳章,复至七世孙洪进,于宋太平兴国二年(按:公元977年)献漳、泉二州,诏授武宁军节度使,封南康王。及子文颜为漳州剌史,复尊上祖邕,施业南山禅,曰水南报劬。[48]由上可知陈洪进与陈邕的世系合流,可能是由于陈洪进之子陈文颢施业修建南山禅院(太傅陈邕派由此又称南院派)之故。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厦门陈氏家族有人请大学士李春芳撰写谱序,陈洪进在陈邕派下的地位大为显赫,该序文写道:陈氏为同(安)巨族,……其世系出于唐鄂国公陈忠,有子讳邕,为太傅,是入闽之祖,不可不知其先世,而以忠为始祖也。自邕之下,衣冠之盛,德行之优,位望之隆,具见于唐宋。而其尤显者,如后周陈洪进,以兵与留从效节度清源,赫然与王侯等。今其家故址,在吾泉者,父老能述之。而田园宇舍,施及寺宇者,多出于陈公邕之时也。[49]虽说陈洪进为陈邕的后裔所尊奉,视为血脉,但细检其世系,则难圆其说之处甚多。如上引厦门《陈氏族谱》载天顺年间序文,称陈洪进的上祖是陈剥。然在漳州的一些《陈氏族谱》中,陈荊为陈邕第四子陈夷实的后代,与陈洪进不是直系所属,“夷实为屯田员外郎,厥子翿,任寺簿,衣冠填门。……分派龙溪、北溪等处。”[50] 《颍川开漳族谱》称陈洪进是陈邕的第十二代孙,长子陈夷则的派下,其历代排列是:陈邕——夷则——俦——闻——丞——喜——仲寓——元通——黯——仁盱——光举——用祖——洪进。[51]可见陈洪进在太傅陈邕派下的世系也是十分混乱,系出多支。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陈洪进位高名著,福建各派陈氏家族竟相攀附合流、胡乱接续所致。
  同安陈氏家族攀附合流于开漳圣王陈政、陈元光世系的过程也是耐人寻味的。同安浯州陈氏家族,其始祖原为随王审知入闽的部下,但到了清代,逐渐成了陈政、陈元光的后代。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该谱序云:今人自支分派演,而得溯厥本始,敦乃同气,不至路人相视者,则叹血脉通,而昭穆灿若列眉也。……吾族之谱,自浯阳开基以来,为世二十有七,为年七百有奇。源流虽远,犹薪火相传,瞭然可数,则以旧谱在而修之。……独至今日,几岌岌乎不可问矣。……细检旧谱,如履德、思理二公,及吾祖沧江所修,率无有者,仅得其序文于辅吾叔续修之一册,所云始祖五代时,从王潮入闽,则始祖而上,必有所未详。而是谱则云元光之后,来自唐初,且溯而上之,直接重华序次,昭穆凿凿有据。余欲托始于此,则讶是谱之稍谬于前谱也;欲不托始于是谱,则世系相承,始卒有时,庐墓有次,忍废置而不道乎?余于是掩卷思曰:生吾身者有亲,生吾亲者有祖,根深乃干茂,非其根则弗畅,源远乃流长,异其源则弗通,其可昧味也哉?宁为狄青之有歉,毋为崇韬之强附汾阳。是集也,始祖以上,虽仍旧贯而串为一纪,赘以微言,窃附于疑以存疑之例。始祖以下,见闻最近,综核宜详,不敢缺略,不容假借,……庶不至于路人相待,而敦乃同气也。[52]从这段记载看,同安涪阳陈氏家族在清初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撰修先祖世系时,还是比较慎重的。根据旧谱,自己的祖先始于五代时从王潮入闽,但先世次序不明,而后来有族人抄来漳州陈元光派系,“昭穆凿凿有据”。这次修撰族谱虽然把陈元光的世系冠在本家族的先世之上,但尚未全信,“赘以微言,窃附于疑以传疑之例”。到了乾隆年间该家族再次修谱,情景就不同了,陈元光已经成了千真万确的始祖。该家族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修谱序言十分肯定地说: 太始祖讳政公,原系汝宁府光州固始县籍也,股肱唐室,历建弘猷,因赐姓曰唐将军,是朝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奉敕驻闽,迨厥子孙元光、珦公,累袭祖职,复进驻于漳城,其丰功伟烈,卓越今古,啧啧载人口碑焉。历宋而明而来,世远年湮,生齿星散,彼达而观光上国者,固有名氏之足征,而晦而逸处闾阎者,不无齿录之或缺,故以至亲而视为路人。……则我族何可以不纂修谱系。[53]虽然说涪阳陈氏家族已经确定自己是陈政、陈元光的后裔,但对其世系仔细分析起来,却不尽然。该族谱载自陈政以下的世系是:“陈元光……生男珦,字朝佩,……(响)生鄷,字有〓,次子詠,三子訏。……(鄷)生谟,字以忠。……(谟)生则,次子刑,三子刚。……(则)生盪,字汝玉。……(盪)生江,字可济,号守真,袭祖职,剌史漳州。僖宗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值王绪苦秦宗权之诛求,南走入闽,攻陷汀州,引兵围漳,公率马步兵与战,……卒谥忠毅。”[54]这里不但把陈元光的儿子陈瑜误抄成陈响,同时也把陈元光的孙辈与曾孙辈的次序颠倒了。据《颍川陈氏开漳族谱》记载,陈元光的孙子只有一个,即陈鄷,而曾孙是陈詠、陈谟、陈訏三个,与同安浯阳《陈氏族谱》的记载全然不同。可见同安《浯阳陈氏族谱》中称“昭穆凿凿有据”并不真实,相互合流时漏洞不小。
  林姓是仅次于陈姓的福建第二大姓,据现有的族谱看,福建林姓大部分追溯先祖于晋安郡王林禄以及其后裔唐代九牧林的派下。但是许多林氏族谱把自己的祖先与林禄、九牧林的世系联系在一起,也是漏洞百出,牵强附会。
  先看泉州永春、安溪一带林姓的世系:入闽一世祖林禄。……十六世披公(九牧林始祖),字茂则,唐天宝十一年壬辰 (按:公元752年)年二十,明经擢第,赐紫金鱼袋,上柱国。子九人,同时为剌史,世称九牧林。
  十七世蔇公,字延佐,小名唤奴,号四明,披之九子,由明经擢第,……累迁福唐剌史,生子恩,后继娶陈氏,生子思。
  十八世恩公,字敏牧,任晋江县令,配夫人黄氏,生一子:启。思公字致远,赘福州西门兜周氏,生子保流。
  十九世保流公,……移居永春桃源大杉林,后移居清溪依仁里两头乡,为始祖。生二子,长大郎名祥,次二郎名仕贵。
  二十世大郎公,名祥,……生三子:发兴、发旺、发喜。二十一世发旺公,于唐末来梓溪贡村,开闽祠庐仙院。…… 二十四世载惠公,生七子:长珍谋、次振梓、三朝阳、四肇福、五泽溪、六常春、七兴源。…… 二十五世常春公,……性喜猎并精堪舆之术,遍览名胜,至永春新田,卜居不果,又猎至清溪新康大帽山,……不忍舍去。时南宋理宗淳祐十年庚戌(按:公元1250年),遂家焉。…… 三十一世复春公,字伯祥,生于明成祖永乐四年(按:公元1406年)丙戌七月三十日,卒于明宪宗成化十四年戊戌 (按:公元1478年)正月二十七日。[55]根据以上世系,林披第九子林茂的后裔,散居在泉州府的德化、大田、安溪、永春各地。从入闽始祖林禄至九牧林始祖林披止,共十六代(一说十七代),林禄的生卒年大约为公元289—356年,[56]林披的生卒年大约为公元730年-790年之间,二者相距四百年左右,平均每代间隔时间为25年左右,比较正常。而从林披至二十五世安溪林氏始祖林常春,相隔仅九代。林常春为南宋理宗年间(公元1225—1265年)人,与林披生活的时代竟相隔500年,平均每代间隔时间达50—60年,不合常理。而从二十五世至三十一世,相隔六代,三十一世林复春的生卒年为公元1406—1478年,二者相差150年左右,平均每代间隔亦为25年。由此可见,泉州、永春、安溪一带的林姓,本不是九牧林派下,现在族谱中所记载的世系,只不过是后代子孙的附会合流而已。根据漳州南靖、平和一带林氏族谱的记载,九牧林后裔在宋末到这一带开基衍族,应为林禄的第三十八代孙、林披的第二十一代孙,[57]这样,每代的间隔时间大约也是25年,比较正常。由此亦可进一步证实林披至安溪始祖林常春(宋末)仅隔九代,于理不通。
  同安、金门一带的林姓,把自己的世系联接在九牧林始祖林披的长子林苇派下,其世系如下:十六世祖林披公。
  十七世祖林苇公。
  十八世祖祖惠公,字恩爱,小名二奴,端州剌史苇公第三子,初受晋江县尉,生六子,名曰:翛、珝、翘、翱、翔、翊。
  十九世祖翘公,字元楚,系惠公第三子,丙辰生,任晋江县令。生子曰知。
  二十世祖知公,字子默。……宋神宗熙宁年间(按:公元1068—1085年)尝诣阙诋论青苗法,忤王安石。……二十五世祖世勉公,乃龙田派也;勤公字元周,乃浯烈派也;励公,乃塔头派也。
  二十六世祖宠渥公,字君锡(即林勤之子,同安浯烈二世祖),宋时为湖广永州府彬州桂阳县令。时值理宗宝祐五年,岁次丁巳(按:公元1257年)蒙古入寇,……自此以后公嘱耕农教子,不愿再仕。[58]从十六世林披至二十世林知,相隔仅四代,林知既在宋神宗年间忤王安石,则林披至林知这四代间相去时间为300余年,平均每代间隔几达100年。而自二十世以下至二十六世林宠渥,相隔六代。林宠渥为南宋末年人,与林知相去不到200年,平均每代间隔约30年,二十六世以下各世相隔时间大体类此。可见同安、金门一带的林氏,原先亦非九牧林派下,现今的不合理世系,显系后人附会合流所致。
  有些福建林姓虽然没有把世系联系在九牧林派下,但也大多联宗于林禄派下的其他叔侄兄弟身上,如漳州平和有些林姓的世系与林披的弟弟林昌联系起来,但其附会的痕迹亦十分明显:一世祖林禄,……十六世祖林韬、林披(九牧林)、林昌。
  十七世祖萍公,昌公之子,仕至州剌史,生一子延玉。
  十八世祖十四郎公,讳琦,字延玉,生三子:和忠、和孝、和义。
  十九世祖和忠公,……尝佐平和县,……奇病卒,时宋嘉熙元年丁酉(按:公元1237年),遂居平和琯上坂泊,为洪厝一世祖。……弟和孝公、和义公。……二十世祖大用公,生七子:子亨、子贵、子贤、子慕、子华、子齐、子渊。时元季之乱,兄弟分散。……[59]林昌既为林披之弟,其生卒年大致应与林披同时,即中唐玄宗至德宗年间(约公元700—800年间)。但根据上列世系,林昌的曾孙林和忠,其卒年已是南宋理宗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玄孙林大用,已逢元季之乱,则林昌与其曾孙林和忠相隔竟达500年,平均每代间隔150年以上,令人难以相信。
  漳州府漳浦县深土乡的“路下林氏”,据称也是林禄第十九世孙林和义的后裔,其孙辈七人于元朝时为避乱而分居各地:子亨分居苦竹(在今赤土乡),生二子:长福生,分衍桥林;次福留,分衍灶山。
  子贵于路下,居庵下梧,生子福苑,分衍后巷、东庵、陂东、东厝。
  子贤分居七都(旧镇)桥头,生济明、济时、宗礼。济明衍桥头。济时长子宗泰分衍海澄浦贤,次子宗德分衍五都 (今东山县)浯垄,称为下林。三子宗礼,……衍东山县港西……。
  子慕分居平和五寨埔坪社,生伯元、伯川。伯元生宗嗣,宗嗣生允椿、允槐、允贞、允器,衍埔坪,分衍于台湾彰化。
  子华分居东田之盘龙社,分衍于饶平、南靖、台湾大甲、彰化。
  子齐分居平和五寨后巷。…… 子渊分衍于月屿、下尾、溪仔、兆江、塔岭、浦尾、东山后林、漳州康山。[60]这支从宋末元初入迁漳浦并分衍于平和、南靖、东山、台湾各地的路下林氏家族,在闽南一带颇有影响,但续其祖先于林禄、林昌派下,则是牛头不对马嘴。
  以上我们举了李、陈、林三姓族谱中关于先祖渊源合流的例子。李、陈、林三姓是福建首屈一指的大姓,其族谱中的先祖渊源合流情况大致可以反映福建民间家族追溯先祖渊源的一般情况。其他姓氏族谱中关于先祖渊源合流的现象也所在多有,在此就不做一一举证。
  明清以来,随着跨地域联宗修谱活动的发展以及各姓氏对于先祖渊源追溯的渐趋合流,福建民间各家族对于所谓先祖以及由此而追溯的姓氏郡望堂号的认可,也出现了逐渐趋同的倾向。如福建李姓,均称出自陇西;陈姓均称源自颍川;林姓则来自西河。到了清末民初,福建数以万计的地方家族,虽然他们先祖的来源不尽相同,各有歧异,但从族谱中所反映的情况看,各姓氏家族对于祖先和郡望堂号的追溯,已经逐渐集中在几个比较公认的先祖和郡望堂号上(详见附表)。这种情况的岀现,一方面固然体现了福建民间各家族通过族谱的形式,加强了不同地方的同姓宗族的联系,家族组织的建设有着某种超地域的倾向。但在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福建族谱的修纂,已从最初的敬宗收族逐渐派生出社会功利化的作用,从而大大扩展了族谱的社会功能。如果我们今天仅仅从血缘的关系及其组织的角度来认识福建的族谱,无疑是片面和不切实际的。
  当然,我们还应当看到,福建民间各家族对于祖先渊源的合流和郡望堂号的认同,各地区的程度还是有所不同的。大体言之,福建沿海各府县、闽西粤东地区(客家区)各家族的祖先合流和郡望堂号认同现象比较普遍,而闽北地区各家族的祖先合流和郡望堂号认同现象相对少些。闽北地区是宋代福建人文最发达的地区,宋代的理学大师们,如杨时、朱熹、刘子羽、真德秀、胡安国、游酢等,均生长于此地,他们的家族修纂族谱,这些优秀的祖先足以自豪,无须攀附他人。相反地,福建沿海及闽西的许多同姓家族,则往往攀附于这些闽北名人之下。其次,明清以来,闽北地区仍然保留比较传统的农业社会,与商品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相比,闽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地位有所下降。这种比较落后的经济状态,无法支持大型联宗合谱活动的普遍进行,这也限定了闽北的族谱,能够更多地保留敬宗收族、以血缘为核心的修纂传统。因此,我们在论述福建族谱修纂及其社会功能的演变历史时,不能不注意到它的地域性差别。

附注

[1]参见拙著《近500年来福建家族社会与文化》第一章,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年5月版。 [2]《莆阳畧溪黄氏宗谱》乙辑,《金墩黄氏族谱序》。 [3] 光绪晋江《灵水吴氏家谱》卷一,邱逢甲《灵水吴氏家谱序》。 [4] 云霄《云阳方氏谱牒》第一章,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方月《序》。 [5] 同上书,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牟)方孝孺《族谱序》。 [6]关于云霄姓氏随陈政、陈元光入闽开漳的记载,详见民国《云霄县志》卷六,《氏族志》。 [7]莆田《南湖郑氏家乘》,郑樵《序》。 [8]泉州《鑑湖张氏族谱》,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张继明《谱叙》。 [9]安溪《清溪陈氏族谱》,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陈时夏《重修族谱序》。 [10]光绪晋江《灵水吴氏家谱》卷一,陈宝璐《续修族谱序》。 [11]参建杨际平《从〈颍川陈氏开漳族谱〉看陈元光籍贯、家世,兼谈如何使用族谱资料》。 [12]参见《漳浦县文史资料》第10—12辑,漳浦县政协委员会文史组编。 [13] [14] 参见《漳浦县文史资料》第10—12辑。又李林昌《九十九峰起伏漳浦史》第56—61页,鹭江出版社,1993年1月版。 [15]漳浦《赵氏族谱》不分卷。 [16]参见陈邦瞻《宋史记事本末》卷一百八,《二王之立》。 [17]《宋史》卷二三四——二四一。 [18]泉州南安《侯坟侯氏族谱》不分卷,《序》。 [19]同上书,《世系》。 [20][21] 转引自李青云《诏安县四都李氏宗谱考》第19—20页,1990年。 [22]转引自李青云《诏安县四都李氏宗谱考》第43—47页。 [23]参见李青云《谊安县四都李氏宗谱考》第9页。 [24]见《接受剑印大军师主谋开漳辅胜将军武惠侯公碑记》。 [25]平和《侯山李氏族谱》,《世系》。 [26]上杭《李氏史记》第1页,《相赞》,1990年秋月。 [27]李福延被尊为平和侯山一世祖,其下列代子孙均有生卒年,代与代之间的相隔年基本合理。 [28]同安《地山李氏族谱》,《序言》。 [29]李鼎元《李氏宗支源流》,《李氏受姓后系表》,1987年。 [30]同安《地(兑)山李氏族谱》,《重修族谱序》。 [31][32] 同安《地山李氏族谱》,《世系》。 [33]同安《地山李氏族谱》,《世系》,李子祥的卒年是可信的,李子祥以下的世系多附有生卒年,历代相隔时间基本合理。 [34]光绪《福州李氏支谱》,李作梅《第一次修谱序》。 [35]光绪《福州李氏支谱》,《世系》。 [36]粤东长乐《李氏族谱》,《世系》。 [37]上杭《李氏史记》第450—451页,1990年秋月。 [38]《上杭文史资料》海外版2,《李火德史话专辑》第11页,1989年9月。 [39]又参见1992年安溪李光地学术讨论会散发《安溪李氏家族源流世系表》。 [40][41] 安溪《湖头李氏族谱》,《世系》。 [42]泉州《学前李氏族谱》卷首,《世系图》。 [43]李庚寅、李世碧《同安彭口李氏家族源流》,载《同安文史资料》第十三辑,1993年。 [44]资料来源:上杭《李氏史记》第34—39页;台湾李伸一等《李氏宗支源流》;《同安文史资料》第十三辑。 [45]民国《陈氏大宗谱》卷一,《先世源流》。 [46]转引自《陈氏大宗谱》,《序言》。 [47]同安《浯阳陈氏族谱》,陈睿思《陈氏世纪序》。 [48]厦门《陈氏族谱》卷首,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张天骥《族谱序》。 [49]厦门《陈氏族谱》卷首,李春芳《同嘉禾陈氏谱序》。 [50]《漳南陈氏族谱》卷首,知莆田县事郑茂《陈氏族谱序》。 [51]《颍川开漳陈氏族谱》,《南院开基漳泉陈氏世系》。 [52]同安《浯阳陈氏族谱》卷首,陈观泰《重修世谱序》。 [53]同安《浯阳陈氏族谱》卷首,陈颖昌《族谱序》。 [54]同安《浯阳陈氏族谱》卷首,陈睿思《陈氏世纪序》。 [55]安溪《清溪林氏族谱》,《世系表》。 [56]参见民国《长林世谱》,《始祖林禄》。 [57]参见漳州市氏族渊源研究会、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漳州氏族源流汇编》,南靖县《林姓源流》。 [58]同安《浯烈林氏族谱》,《世系》;又《浯烈下林祖祠志》。 [59]民国漳州《林氏宗谱》卷二,《世系》。 [60]《漳浦县文史资料》第十辑,林智诗、李文章:《鹭厦林源流与盘龙林姓开发台湾》。

知识出处

福建族谱

《福建族谱》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展现了福建族谱的真实风貌和独特风格,从而对深入探讨福建族谱乃至中国族谱的学术研究有所裨益。

阅读

相关人物

李火德
相关人物
李元祥
相关人物
逸轩
相关人物
世亨
相关人物
均麟
相关人物
允旻
相关人物
陈洪
相关人物
霸汉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