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祖先的寻觅与塑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族谱》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0851
颗粒名称: 第六章 祖先的寻觅与塑造
分类号: K820.9
页数: 32
页码: 92-123
摘要: 我们在前面曾论及福建民间各家族在修纂族谱时普遍标榜着以血缘为核心旨在敬宗收族的修谱原则,但是在具体实践这一原则时,则往往与之相去甚远。福建族谱的修纂固然是为了理清家族内部的渊源血缘,但是如何提高家族的血缘自豪感,从而使本家族在社会上更具有高尚的地位,却是直接关系到家族在现实生活中的兴衰荣辱。于是,在这原则与现实的矛盾中,现实的需求往往突破原则的界限,从而使祖先的寻觅,蒙上了尊严与神秘的色彩。
关键词: 福建省 族谱 祖先

内容

我们在前面曾论及福建民间各家族在修纂族谱时普遍标榜着以血缘为核心旨在敬宗收族的修谱原则,但是在具体实践这一原则时,则往往与之相去甚远。福建族谱的修纂固然是为了理清家族内部的渊源血缘,但是如何提高家族的血缘自豪感,从而使本家族在社会上更具有高尚的地位,却是直接关系到家族在现实生活中的兴衰荣辱。于是,在这原则与现实的矛盾中,现实的需求往往突破原则的界限,从而使祖先的寻觅,蒙上了尊严与神秘的色彩。
  中国的姓氏溯源往往热衷于攀龙附凤,追附于上古社会及汉、唐时期的巨家望族、贵胄名臣,这早已为学界所共识,可以不论。在此,我们仅就福建各家族对南迁入闽以后的祖先的追寻与塑造,作一分析。
  为了提高家族的荣誉,福建民间各家族的族谱都十分重视对入闽始迁祖的记述。这些记述有两个普遍的特点,一是大部分姓氏的入闽始迁祖都是官宦人家,二是许多家族的先祖都是子孙满堂、兰桂齐芳。我们试举福建的一些大姓为例。[1] 福建陈姓,据载都是南朝陈武帝陈霸先的血脉,族人遍布江南。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大将军陈政同他的儿子陈元光(即开漳圣王)入闽开发漳州,后来子孙日繁,成为一大宗派。又南院始祖陈忠,原居京兆府万年县,在唐为官,赠鄂国公。子陈邕,为中宗进士,官太子太傅,与权相李林甫不和,被贬到闽地,最初居住在兴化枫亭井上,后来迁到漳州南驿路南厢山,子孙繁多,称为南院太傅派。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又有南陈后裔陈伯宜迁来福建仙游,后转迁江西德安县太平乡,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江州德安义门派的始祖。到宋仁宗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德安义门奉旨分庄,子孙分派江南各地,其中有数支迁入福建,成为闽西等地陈姓的始祖福建林姓皆称为殷商比干之后。晋朝时,有黄门侍郎林颖,随元帝南迁,初住在江右,生二子:懋、禄。林懋为下邳太守,生子六,时号六龙,这便是下邳祖。林禄于明帝太宁三年(公元325年)任福建晋安太守,始居侯官都西里,封晋安郡王,死后葬惠安涂岭九龙岗,是为闽粤林氏大始祖。十传茂。林茂五传万宠,唐玄宗时任饶州刺史,生三子:韬、披、昌。林韬孙林攒,孝顺感天,有甘露三降落、白鸟再飞翔的祥瑞,唐德宗降诏立双门楼,以表扬他的大孝,世称阙下林家。林披生九子:“长苇公,建初中明经及第,端州刺史;次藻公,贞元七年(按:公元791年)进士,江陵刺史;三著公,贞元六年(按:公元790年)明经及第,横州刺史;四荐公,贞元十二年(按:公元796年)明经及第,韶州刺史;五晔公,明经及第,通州刺史;六蕴公,贞元四年(按: 公元787年)明经及第,邵州刺史;七蒙公,循州刺史;八迈公, 光化二年(按:公元899年?)明经及第,雷州刺史;九蔇公,明经及第,福唐刺史”。一门九子为刺史,世称九牧林。[3] 福建黄氏的入闽始祖据称较著名者有三支。一支是福州黄氏,族谱记载为闽王王审知的部下,“唐末乾宁四年(按:公元897年)丁巳始祖敦公行五,与父霸公偕弟膺公自固始从忠懿王审知入闽,初居清流梓潭村,……后居(闽清)梅溪场盖平里凤栖山,娶妣江南陈氏,生六男:宗、礼、凝、〓、启、余”[4]。
  泉州黄氏的入闽时间更早,“晋永嘉中,中州板荡,衣冠入闽,而我黄迁光州之固始,居于侯官。……唐桂州刺史岸公当肃宗时归自桂州,过莆(田)之涵头乡,乐其山水,固居焉。四传为处士公讳巘,徙莆之䂬溪。又六传而为太常博士公讳中庸,徙莆城西。又三传而为江都公讳府莆,徙莆之金墩。由金墩而三传,则为吾始祖千一公讳松,迁入泉州,……是有泉之黄。”[5] 闽西及粤东黄氏的始祖是黄峭。据族谱载,黄峭的先祖由江夏迁河南光州固始,复迁福建邵武坪西,传至黄峭,娶官氏、吴氏、郑氏三位夫人,“峭公在宋,由进士晋大夫、奎章阁大学士、工部尚书。峭公之子,曰禾、曰梅、曰荀、曰盖、曰楚、曰圭、曰洋者,官妣之所生也。曰政、曰化、曰渠、曰卢、曰福、曰林、曰塘者,俱吴妣之所生也。曰茂、曰龙、曰延、曰永、曰井、曰层、 曰潭者,俱郑妣之所岀也。”[6]这三位夫人各生七个儿子之后,儿子们又生子孙,“峭公在时子孙约有一百四十余口。……遍集子孙而谕之曰:‘吾幸官成置家,年齿已老,食指日增,供给浩繁。尔辈宜各营生计,断勿株守家庭。三妻位下各留长子侍奉,其余可将家赀依次均分,任尔辈在外乡随处卜居'。于是择吉登程,亲题七律一首,令诸子各执为记。诗曰:‘骏马匆匆出异方,任从随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晓夜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愿言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7]其后这些子孙多繁衍于闽西、粤东一带。
  张氏较早入闽的始祖也大多是官宦将领,如漳州的张伯纪,河南祥符人,从开漳圣王陈元光入闽开漳,因住漳州。泉州张氏,据贤坂《张氏族谱》记载:“始祖张天觉,河南光州人,唐僖宗乾符五年(按:公元878年),以参谋削平王仙芝之乱,授南剑刺史。及朱温篡唐,便弃官避乱入闽。兄弟五人,长兄居驷行铺,次兄迁光化,三兄迁岱登,四兄处漳州,天觉择居泉州南灯第山贤坂里,其后昌盛,遍及闽地。”[8] 闽西和粤东的张氏,奉张化孙为始祖。据族谱载,“张化孙的先祖随晋元帝南迁,寄居江左。至宋代,张端始迁福建宁化石壁村,其玄孙张杨德任河北太守,生三子:长子化龙,仍居石壁村;次子化孙,迁上杭;三子化凤,迁福州。”[9] 张化孙开基上杭后,生了十八个儿子,“化孙公迁上杭县开基,……中宪大夫,生于南宋淳熙乙未年(按:公元1175年)二月十三日子时,终于南宋咸淳丁卯年(按:公元1267年)五月二十九日申时,享寿九十四。……妣陈、阙二孺人,生子十八人:长吉云,……生五子;次庆云,……生五子,移甲梓半径;三贞云,……生六子,迁移塘源;四祥云;……生七子,居永定县;五集云,……生三子,移樟树塘;六从云,……生二子,移上杭胜运竹头;七龙云,……生六子,移嘉应州下坑;九自云,……生六子,移大埔三河坝;十绵,……生四子,移嘉应州松口;十一景云,……生五子,迁横山;十二星云,……生六子,移清源流;十三卿云,……生十子,移福州;十四帝云,……生子迁潮州;十五阙云,…… 生五子,移四川;十六倬云,……生四子,迁徽州;十七彼云,…… 生三子,移镇平神岗下;十八定云,……生八子。”[10]其孙辈号称108个。
  福建李姓源自唐皇李姓之后,据上杭《李氏史记》记载,入闽始祖李火德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十七代裔孙,世次如下:一世渊、二世世民、三世治、四世旦、五世隆基、六世亨、七世豫、八世适、九世诵、十世纯、十一世忱、十二世璀(应为〓)、十三世杰、十四世祝、十五世熙、十六世韬云、十七世英亮、十八世新成、十九世训教、二十世泰青、二十一世泳定、二十二世纲、二十三世贵、二十四世奎、二十五世孟、二十六世珠、二十七世李火德。[11]南宋时,“孟公生珠公,……乃自陇西来至江西石城,再迁往福建宁化石壁,娶潘氏,生五子,以金、木、水、火、土为号,兄弟五人,分传天下。”[12]而平和《李氏族谱》则称李火德有六位兄弟: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田德[13]。
  闽西、粤东的刘氏入迁始祖刘开七,其父刘景庆,“官湖广布政,复升河南巡抚,仕后还乡,祖妣合葬宁化县。”生九子:开一、 开二、开三、开四、开五、开六、开七、开八、开九。刘开七官授潮州总镇,生子刘广传,赐进士出身,官授江西瑞金县令。刘广传生了十四个儿子,分居各地,“长巨源公,妣苏、林、冯氏,生八子,官授山东济南府中宪大夫;二巨湶公,妣张、李氏,生八子,官授湖南宝庆府尹;三巨川公,妣马氏,生二子,官授成都府内江县令;四巨渊公,妣李、陈、杨氏,生八子,官授浙江宁波府副总府;五巨海公,妣胡、高、廖、马氏,生九子,官授云南都运使;六巨浪公,妣李、曾氏,生七子,赐进士出身、云南云阳县知县;七巨波公,妣万、马氏,生四子,官授浙江衢州府左堂;八巨涟公,妣张、白、李氏,生八子,官授山东安庆府尹;九巨江公,妣许、巫氏,生七子,官授广西太平府知府;十巨淮公,妣吴氏,生五子,官授湖广保庆府知府;十一巨河公,妣梁氏,生六子,翰林院,官授山西提学;十二巨汉公,妣钟氏,生四子,官任州司马,赠中宪大夫;十三巨浩公,妣胡、邝氏,生五子,官授贵州省按察使司;十四巨深公,妣钟氏,生二子,官授京师九门提督”。这十四个儿子分迁各地时,其父亲也做了一首诗,“以嘱十四子之符节”,这首诗居然与上述黄峭赠送二十一子分迁的诗基本相同:“骏马骑行各出疆,任从随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皆吾境,日久他乡只故乡。早晚勿忘亲命语,晨昏须顾祖炉香,苍天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儿共炽昌”。[14] 以上这些姓氏,族众甚多,以人口数量计,都是在闽台二地名列十名之内的大姓,他们对于祖先的追寻,自然十分堂皇,即使是福建的一般姓氏,许族谱对于始祖、先祖的描述,也往往是官宦出身,子孙甚多。如闽西徐氏,称其祖宋代徐伟,生八子,分别为尚书、节度使、大将军、进士、状元、大学士、词人、名画家,“时号八龙”[15]闽西郑氏称其先祖“南唐时郑彦华祖先二代为福建刺史,彦华荫录,累升为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旋从后主归宋,太祖称其勇,封太尉大将军。彦华祈归养,携子孙迁居汀州宁化石壁与长汀,为入门始祖。”[16]巫氏,“乃山西平阳府夏县人,迄东晋末造,五胡乱华,裔孙巫暹,由夏县避乱兖州,转徙入闽之剑津居焉。……(子孙)再迁闽之黄连峒。……贞观三年(按:公元629年),巫罗俊诣阙上平寇策,朝廷嘉之,升黄连为镇,授巫罗俊镇将职,爵封镇国武侯,赐上方剑,便宜行事,袭荫三代。”[17]侯氏始祖侯昨昌为王潮、王审知部将,“审知兄弟陷泉州,……阼昌皆与有力。后审知封闽王,辟阼昌节度判官,卜家于泉。……宋元(间),裔孙宗贵公宋咸淳元年(按:公元1265年)进士,历官太常寺正卿,扶宋幼主入闽。”[18]类似的例子甚多,不胜枚举。
  福建的大部分姓氏家族在族谱中记述其入闽始祖,大多官宦出身,子孙众多。我们当然不能否认自汉、晋以来北方士民的不断南迁,其中确有不少是以官宦、将领的身份入闽的。特别是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率领军队进入闽南,唐末五代时王潮、王审知率部占领福建并且建立闽国,他们是以征服者的身份入闽的,其部下因而有不少为官为将者。同时,我们也不能一概否认有某些姓氏的入迁始祖子星高照,贵子贤孙良多。但是我们只要认真分析这些族谱的记载,便不难发现这种对于始祖、先祖的记述,有不少塑造假托的成份。如福建许多族谱记载其始祖、先祖的子与孙,动辄五子以至数十子,孙辈更达百余人,但在其族谱后面的具体世系中,则往往只能看到一二个儿子的世系,其他的儿子、孙子都不知到哪里去了。福建大多数李姓的族谱追述其先祖为汀州李火德,但李火德有五个或六个兄弟,其余的金、木、水、土、田五位兄弟,据云只有木德、金德还有一些后裔在上杭,其余的后代,均未见于族谱的记载。闽西粤东的刘氏家族奉刘开七为始祖,据族谱载刘开七有九兄弟,但现今闽粤一带刘氏追寻先祖,均为刘开七,则刘开七的八位兄弟亦不知所终。黄峭的子孙也是如此,据族谱载,黄峭的二十一位儿子,分迁于闽北、闽中、闽西甚至沿海一带,但现在除闽西粤东一带的黄氏族谱有追述其祖先源自黄峭之外,其他地方的黄氏族谱,都别有渊源,与黄峭毫不相干。笔者曾在闽北阅读过四部黄氏族谱,均不是黄峭的后裔。再如福建的翁、方、江、洪、龚、汪六姓,据云由翁姓分支,翁氏世代官宦,有翁乾度者,生有六子,均中进士,分迁各处,皆成大族,故有“六桂齐芳”之称。然从目前有关“六桂堂”的渊源资料看,分歧甚多,牛头不对马嘴,传说与塑造的成份很多[19]。
  福建许多族谱中关于其始祖为宦为将的记载同样也是如此,有不少是后人着意加造的,疑点不少。如林氏入迁始祖林禄,一般族谱均称其任过晋安太守,但有的族谱说他是太宁三年(公元325年)任该职;漳州南靖一带族谱说他是建武元年(公元317年)除给事中黄门侍郎,历官至晋安太守,兴宁二年(公元364年)卒于晋安太守任内;莆田《九牧林氏谱》又称其在永嘉年间(公元307—— 313年)为晋安太守。记载多分歧。同时,自称在此期间任晋安太守的还有陈、郑二姓。兴化《文峰陈氏族谱》记载其入闽始祖陈润为永嘉时晋安太守,《莆田南湖郑氏谱》也记载其入闽始祖郑昭,永嘉时为福、泉二州刺吏。西、东晋之交是北方人民入迁福建的一次高潮,林、陈、郑等诸大姓很有可能于是时同时避乱入闽,但其祖先同时均为闽中地方长官,则不可信。更何况当时福建仅设晋安一郡,又何来福、泉二州。再者,一般林氏族谱记载林禄入闽并受封为晋安郡王,也不可遽信。自汉代分封,非皇裔不得封王,相沿至唐初,异姓大臣封爵仅至国公止,林禄名不见于《晋书》等正史经传,岂能独自封王[20]。再如林披的九个儿子均任刺史,也有可疑之处。林披为唐代中期人,其儿子大多在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中进士、明经,尚属可信。惟其第八子林迈,于光化二年(公元899年)明经及第,殊不可信,林披不可能在百余岁的高年生孩子。又其第九子林蔇据称任 “福唐刺史”,当时福建并无福唐郡的建制。闽西《彭氏族谱》称其先祖彭开在后唐时被封为“安定王”,同样值得怀疑。
  黄峭官衔也颇值得怀疑,《闽杭黄氏宗谱》称其“由进士晋大夫、奎章阁大学士、工部尚书”,蕉岭《程官部黄氏家谱》记载更为详细,“峭公,……登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按:公元1008年)戊申科第九名进士,与状元王佐同榜,初官江夏太守,有功,擢奎章阁直学士”[21]。台湾《黄氏大宗谱》的记载又有所不同, “九十世黄峭,宋乾德三年(按:公元965年)进士,官职做到天章阁直学士”[22]。年代相差数十年,官职也不一样。
  闽西粤东刘姓始祖刘开七祖孙三代的官衔记载也十分荒诞不经。刘开七的父亲“讳龙公,字景庆,妣李氏,官授湖广布政,后升河南巡抚”。刘景庆为南宋时人,湖广布政一职是明代才有的官衔,何以提前至南宋?刘开七为宋季之人,其子与孙理所当然是元代人,然上面所引族谱中关于刘开七之子刘广传及其十四个孙子的官职,有些是宋代和明代的建制,岂有刘开七的子孙生长在元代而任职于宋代和明代?其冒造官职之痕迹由此可见。
  即使是开漳圣王陈政、陈元光父子,其开漳的事迹与功业不可抹杀,然其族谱对于他们的身世和官衔等方面的记载,也不无假造之处。据民国陈祯祥撰《颍川陈氏开漳族谱》记载,陈元光的儿子陈珦“从明经及第,名亚状元王摩诘之下,授翰林院”。另有漳州所藏《陈氏开漳族谱》则称:“三世祖驸,……(万岁)通天元年丙申(按:公元696年)十七年举明经及第,授翰林承旨直讲学士。未几,见武后杀唐宗室,疏乞归养。景云二年(按:公元711年),父龙湖战殁,率武勇斩蓝奉高,俘其余党。父仇攸复,朝命治州二十余年,泽洽化行。开元十九年辛未(按:公元731年),登王维榜进士。”以上两则记载,据谢重光先生的考证,均为向壁虚构:一,王维进士及第是在开元九年(公元721年),称其于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进士及第是抄袭于元代辛文房的 《唐才子传》。二,所谓陈珦于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或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登第,及第后授翰林院承旨直讲学士,也是站不住脚的。唐代翰林始于玄宗朝,初称供奉,至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改称学士,承旨学士则是宪宗朝(公元805--820年)才出现的。陈珦岂能于死后出任这种官职?[223] 又据云霄山美《颍川陈氏开漳族谱》记载陈珦以下的世系是这样的:珦——鄷——詠——章甫——嶽(会昌元年进士)——羽(乾符二年进士)——夷行(乾化四年进士)——陶(官左仆射,任平章事)——重(宁州刺史)——云——希亮(天圣五年进士)——-恪(特奏进士、滑州推官)——舜俞(庆历进士)— 禹议——汤征(云霄始祖)。据杨际平先生的考证,以上世系中的许多人在正史中有传。《新唐书》卷一八一《陈夷行传》载:“陈夷行,字周道。其先江左诸陈也。”《宋史》卷二九八《陈希亮传》云:“陈希亮,字公弼。其先京兆人。唐广明中,违难迁眉州青神之东山。……中天圣八年进士。”《宋史》卷三三一《陈舜俞传》载:“舜俞,字令举,湖州乌程人。”可见这三人的先世籍贯一为江左,一为京兆,一为湖州乌程,均不是福建漳州人[24]。无非是这二位姓陈的先贤负有盛名,而被漳州陈姓硬扯来装饰门楣而已。
  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姓氏的族谱中也不乏其例。如闽粤赣《罗氏族谱》载其始祖罗珠以下各代的世系及功名云:一世珠公,……秦始皇丙辰(按:公元前211年——笔者注:原文如此,有课)生。汉惠帝时为治粟内史。吕后称制,诸吕当权,取字怀汉,以示不忘汉也。…… 汉文帝敕封罗珠为豫章郡守。……汉景帝元年(按:公元前156年),公寿九十,为大农令。……南唐李煜追封为员惠王。
  二世居厚公,……建元中仕集贤院、景灵宫大学士,转太尉,赠卫国公,为用兵宰相,荫袭大司农。元封乙亥五年 (按:公元前106年)卒,享年九十四岁。
  三世悉公,……仕至廷尉尚书封光禄大夫。…… 四甘臣恭公,字舒泰,号客真,讳禹(按:公元前105-公元前20年-笔者注:原文如此)登进士第,46岁出任福建长乐县少府。…… 五世诚公,……出任广西谏议大夫。…… 六世征公,……出任南阳太守,享年百岁。…… 七世达公,字彦绣(按:公元14-113年),……仕光禄大夫,享年百岁。…… 八世叶公,号立成(按:公元52—144年),东汉光式帝建武壬子(按:公元52年)生,仕大司马、河南开封府校尉,累官太尉。…… 九世升公,字奇祯,号祈郎(按:公元102—184年),东汉永元壬寅生,享年八十三岁。……十世季实公,字祀山,又名罗思羊(按:公元145—237年),东汉永惠乙酉生。……[25]以上《罗氏族谱》记载其南迁始祖以下十世,有两大显著特点。一是长寿,百岁二人,九十岁以上四人,八十岁以上二人,只有三世悉公和五世诚公的年龄不详。但从第一世祖罗珠的传记中,知道罗珠生于秦始皇丙辰(公元前211年——笔者按:秦始皇执政间无丙辰年),卒于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则罗珠仅享寿56岁,而不是91岁。由此可以想见罗氏始祖们的长寿,恐怕还是虚假的居多。其二是这些始祖大多居位显要,爵至王、公。殊不知这其中的不少官爵,是汉代初期所不曾有的。如二世罗居厚,所谓“仕集贤院、景灵宫大学士”,集贤院学士是唐代以后的建制。 再如四世祖罗臣恭,在西汉时期“登进士第”,但是进士科举制是隋唐时期才出现的,显系后世子孙所假造。
  泉州黄龙吴氏家族在追述其入迁始祖时,亦极力粉饰装扮:一世仁禄,唐开成戊午年(按:公元838年)进士,户尚。
  二世谓,咸平二年(按:公元999年)进士;讷,咸平二年(按:公元999年)进士。
  三世峻、岐。
  四世达老公,政和五年(按:公元1115年)进士;逢,高宗绍兴十二年(按:公元1142年)进士。
  五世丰公,绍兴八年(按:公元1138年)进士,骥公,绍兴二十七年(按:公元1157年)进士;庆宗公,绍兴十五年(按:公元1145年)进士。
  六世寅公,开禧元年(按:公元1205年)进士;水公,庆元二年(按:元1196年)进士。
  九世玉润公,景定三年(按:公元1262年)进士。[26] 以上泉州黄龙吴氏自始祖以下数世,代代进士出身,且不说这种功名的记载确据何在,即以其世系的排列上看,就已漏洞百出。一世祖吴仁禄中唐开成戊午年(公元838年)进士,而其二位儿子却一直到了宋代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才一齐中进士,其间相隔已达150余年。而其第四世孙子则到政和、绍兴年间才中进士,相隔又达150年之久。吴氏的始祖绝对不可能于百余岁之后才生儿育女,其假造功名官宦的破绽也是显而易见的。
  为了让家族的荣誉更加光彩夺目,许多族谱中都有历代功名科举的记录,但在这类记载中,可信程度也很值得怀疑。这里,我们试举福州府《虎丘义山黄氏世谱》中关于先世功名的记载为例作一分析。[27]《虎丘义山黄氏世谱》所记述的族人包括福州、邵武二地,在宋代确有不少族人中进士为显宦。如北宋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邵武黄履为释褐第一人,闽清黄唐为南宋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 释褐第一人。还有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中进士的黄龟年,素以刚直闻名于朝野。但是笔者根据族谱中明确记载中某某榜进士的名录去对照《福建通志•选举志》中的记载①,上列的众多进士中,有不少在《选举志》中根本找不到,如第十世黄舜俞,据族谱载中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余复榜进士,而是年只有恩赐进士,全省唯有莆田王晞亮一人。再如十一世黄涣,据族谱载为南宋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释褐第一人、状元,但是年状元实为姚颍,史有明载。族谱中此类例子不少,不赘举。
  《黄氏世谱》的《宦录》中令人不可信的疑点之二,是每一世中举为宦的年代差别太大。如第七世和第八世,距该族始祖不过二百年左右,同一辈份的族人,还不至于相差太远。但在《宦录》的记载中,同为第七世的黄群,为北宋庆历丙戌(公元1046年)进士,而黄崇、黄涣,据称中南宋绍兴丁丑年(公元1157年)王十朋榜进士,相差百余年。再如第八世黄勋,为北宋元丰 (公元1078——1085年)进士,黄敏为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进士,黄稙为北宋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进士,但黄述、黄樵仲则迟至南宋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举进士,黄櫄更迟至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方举进士。相差更达130余年。既然同为五代时入闽始祖传衍下来的子孙,不过数代,是不可能有如此大的年代差别。显然,民国年间黄氏家族编《世谱》时,根据各房派的私谱抄袭拼凑而不顾其真实性,致使出现了这种不该有的错误。
  从《黄氏世谱》的《宦录》中还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问题,即是该家族在宋代的功名为宦者特别多,而到了明清以来,中进士者已经是凤毛麟角,十分稀少,且官职也不如宋代显赫。从常理推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子孙的繁衍,中举为宦的比例似不应当衰败得如此迅速。但是这种现象并不仅是黄氏家族如此,从笔者接触到的福建许多族谱中关于官宦科名的记载,大多与黄氏家族相类似,明以前的功名多而显赫,而明以后的功名一落千丈,稀稀落落。近年有人在分析了云霄《颍川陈氏开漳族谱》后指出:“一般族谱,其远祖部分无不‘附会名贤,侈谈德业’……不当官则已,要当官就是当高官。……(近世部分)情况就大有不同,高官显爵少,布衣平民多,甚至连名字都显得平凡。”[28]这是比较符合族谱的一般情景的。因为到了明清时期,各种文献比较齐备,中进士或为高宦者多有案可查,而明代以前,文献记载缺漏不少,案查困难,故撰写族谱者深知这一点,对宋元以前的祖先尽可着意塑造粉饰一番,名公巨卿、五子登科,似是而非,模模糊糊。而对于明清以来的祖先,则不可随意加塑,装扮过甚容易露出马脚。应当说,《黄氏世谱》的编撰者是属于谱学修养较好的读书人,所以他们在编写了《宦录》之后,为了让人确信无疑,又假托宋末文天祥为族谱撰写了一篇长达一千五百余言的序文[29],序文的内容,主要就是夸赞该家族的科名功业,其中略云:黃氏子子孙孙日盛岁长,皇宋盛时,龙腾鲲化者百数十人,槐府紫宸,历有多士,如麟之趾,如凤之毛,森森绳绳,特拔其贤而显者敢杨言之。如文安宣奉稹公,产七子之英贤;龙井逸士腾公,传九世之荣贵。榜眼端明洽公,初为谏议大夫,尽言无隐,再入枢密右相,望重百僚,伟哉两朝之名臣。榜眼端肃中公,始升国子司业,抗节金虏,继迁龙图学士,守正不阿,宜乎元晦之敬礼。乾道壬辰第一者定也,而国子祭酒布东广惠政,所著有《龙溪显济》之记。嘉庆戊辰三人者桂也,而左史郎官,与其父邦彦所辑有《史学要言》之录。龟年为殿中侍御史,三劾秦桧之专权,奏章与日月争光。其祖子春太常博士,父选中奉大夫,岂非三世流芳者哉!师雍为里行侍御史,累疏史弥远之奸恶,词藻与山川竞色。其父景说枢密编修,弟师伋、师轲、师参偕登进士,是乃众贤济美者也。履为尚书右丞,力救邹浩之难,缙绅义之;唐为丰吏部员外郎,诛止仮冑之谥,朝论趕焉。槐、榆、耘、榆忠著于朝,义孚于家;愿、预、顾、颊文章经国,道学呜时。仅、侑、 价、伸驰声邵武,序、庶、维、则播誉罗源。复登宝庆进士, 而死事濮州,》县立祠,敕谥忠壮,易之王臣寞蹇也。公槐与九成同榜,而居丧庐墓北堂,有咏情意深长之诗永言孝思也,吏部冢宰也。东洋珪,署左侍郎之柄,节度方伯也。宁德说,握总制使之权:受知孝宗,班宝文阁者为涛;受知宁祖,任制置使者为伯固。居石井者侍郎唐傅、少卿唐俊、给事舍人唐佐,福城树連桂之坊。迁福清者知府邦俊、通判邦光、正奏邦昌,文苑播传记之誉。提刑使适、安抚使揆,制置使则实也、辅国也、好谦也。中散大夫齐、光禄大夫铸,朝散大夫则静也、容也、斗南、孔光、自求、自诚也。嗣是而德、镒、钱、铢、镒,显于建宁;事功学问,颉顽前喆。嗣是而德裕、应南、清老、价夫、克仁、济美、元魁、辅翼、圣经,推而元魁不替。则童子解元仲舒、乡贡元坦、南宫省元舜俞、武状元东叔,皆抱奇瑰之才者也。推而事功克广,则秘书自任,大理臬司户公椿,国录公典,典簿公彭,司农浩瀚,兵曹公韦,签判仁进,进士寮棨,员外勋熙,通判登、中立,知州万里,提举大名、衡,节度推官千里,国录鼎,学录文度,池州守宰子游,将仕员外郎诰,与夫清流令仁瑜、崇德令泰、揭阳令鳌孙。岂非才德之优者哉。或德修于家,或行昭于世,或文冠多士,或业被两闾。祥考其分派,观其缵承,皆焜耀耳目,馨香俎豆。叹鼻祖之余庆,远而万世下,子子孙孙如日升川至,发祥未艾矣。奚翅四世清德之杨,三槐垂后之王哉!于戏,仰止凤栖翱翔,千仞徘徊,虎邱突越群峰,天地钟灵,固宜昌炽。[30]这篇序文虽然是假冒的成份居多(详见前一章),但文章的确写得气势非凡,文字奥雅,把宋代黄氏家族的功名德业画龙点睛,囊举无遗,体现了黄氏家族撰修族谱者的高明手笔。反观有些福建族谱,在假造祖先的功名德业时,其手法就显得过于拙劣。如上杭《李氏史记》假造李火德的八世孙李崇诚为明代永乐年间宰相,其传记云: 李崇诚,号明善,讳实斋,生于公元1378年(明洪武11年)9月15日子时,原居上杭县稔田乡官田村,系我始祖火德公第八代裔孙。公从小读书,聪明过人,是个青年才子。公元1403年明永乐元年癸末科得中第三名经魁,公元1404年明永乐二年甲申岁会试一榜第四名,诏入当朝文渊阁,赐翰林院学士,官拜丞相。皇帝命公修《永乐大典》。公元1406年明永乐4年授永明教谕,1417年明永乐15年丁酉岁钦升河南开封府教授。教皇太子书。在教学期间向皇帝奏议,“上声蔼朝野”八条,永乐皇帝看后即选用,不幸于1419年明永乐17年己亥岁9月25日辞世,享年42岁。死后遗有文集一部、 奏稿一部,修族谱等文献。公的平生事迹,崇祀杭邑忠孝节义祠,匾额曰“两翰宗风”。死后葬于稔田杨梅洞,华表对联曰:“忠直家声远,孝廉世泽长。”[31]稍稍了解明代历史的人都可以看出,这篇所谓“宰相”传记是错误百出。有关明清两代科举进士的记录十分完备,内阁学士的名录也在《明史》中历历可查。且不说在《明清进士题名碑》和《明史•宰辅年表》中不见李崇诚的名字,即以所谓“明永乐元年癸未科得中第三名经魁,公元1404年明永乐二年甲申岁会试一榜第四名”,就与明代制度不符。自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定制,每逢“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未年会试”购,李崇诚既然未在法定之年应试,又如何得中“甲申岁会试一榜第四名”呢?再如所谓李崇诚中进士后,“诏入当朝文渊阁,赐翰林院学士,官拜宰相……授永明教谕”云云,亦皆为常识性错误,明代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就已“罢丞相不设”,李崇诚何以能在永乐年间“官拜宰相”?再者,假若李崇诚确已官为翰林学士,又如何一下落职为教谕之职,这也是明代制度所不可能有的现象。可见这篇所谓“宰相”传记的作者,对明代一般的制度很不了解,纯属向壁虚构。如果要说这篇传记有某些真实之处,倒是李崇诚墓前的华表对联:“忠直家声远,孝廉世泽长”,这里已经十分清楚地告诉人们:李崇诚是一位举人(孝廉),这也正和他担任过教谕的身份相符,《明史•选举志》云:“举人、贡生不第,入监而选者,或授小京职,或授府佐及州县正官,或授教职。”[33] 杭李氏家族把仅为举人、教谕的李崇诚塑造成宰相,但因其假造的手法不高明,反而令人一眼看穿。
  闽西粤东一带的《赖氏族谱》对先世功名科举的塑造也十分拙劣。该《族谱》的《历代簪缨》自西汉开始,依次如下: 先公,汉高帝(祖)时以文学孝廉官任交趾太守,至大司马(笔者按:汉初无大司马一职,大司马一职始于汉武帝)。…… 珠公,汉成帝二年(按:公元前31年)时以功封开国公, 因忠谏君貶汝州刺史(按:汉时尚无汝州,汝州为隋朝时设)。
  妙通,汉建式年间以文学撰举初任秘书郎,拜崇政学士(按:秘书郎始置于魏晋时)。
  忠郎,东汉初任广东广(西)监察街史,巡狩两省(按:东汉时广东隶交州,亦无监察御史一职,该职始置于隋朝)。
  光,……(西晋时)督理学政副使(按:西晋无学政一职)。……匡,……晋安帝元兴间(按:公元402—404年)任大学博,拜武英殿大(内)阁学士,进相国(按:东晋时无武英殿阁学士,应为明代制度)。…… 得,……唐时官至都督太尉(按:唐代无都督太尉一职)。……标,……唐乾符元年(按:公元874年)勅命征西,有功封锦衣卫大将军(按:锦衣卫为明代所设)。…… 赖恭公,唐朝初任四川成都府太守,治民德政有功,推居吏部尚书,唐元祐二年七月十三日命下(按:唐应为宋之误,宋元祐二年为公元1087年)。…… 赖隆公,……明永乐乙未科(按:公元1415年)进士,亚魁,奉差点军,仕至司马,上朝复命,不仕,告归修谱 (按:明代无司马一职)。[34]由上可见,《赖氏族谱》的作者对于历朝官制很不熟悉,只不过信手拈来,硬套到列祖身上,或把后代的官职套到前代的祖先身上,或把前代的官职加之后世祖先身上,完全与史实不符。清代著名史学家黄宗羲曾经指出:“氏族之谱,……大抵子孙粗读书者为之,掇拾讹传,不知考究,牴牾正史,徒诒皑笑。”[35]福建许多族谱对其先祖功名德业的塑造假托,大体类此。 福建各家族在族谱中塑造自己祖先的最大胆行为,是把中原的一些名人,拉到本家族的入闽世系之中,从而使这些中原众所周知的名人,成了福建某些家族的子孙后裔。
  汉高祖刘邦,是汉朝的开创者,众所周知为(江苏)沛县人。但在闽粤的刘氏族谱中,其祖父曾入迁闽赣,后来才转迁沛县。请看民国《刘氏重修族谱》的记载: 刘彭城郡系出陶唐,原姓伊祁,大尧家之,嗣曰监明,明少卒,生子式,出封于刘,即封邑为姓。厥后累公事夏,孔甲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为杜周伯,以谏许杜氏宣王被诛,子杜隰奔晋,为士师,又为士氏,生子荐,荐生穀,穀生会,食采于范,生子武,武后奔秦,其处秦者复姓刘氏,又徙沛县。其后五十六世孙刘荣原居南京镇江府沛县黄落乡,积德良善,后山神引至江西省赣州府宁化县大华山铜鼓村,登葬生龙口人形肚脐穴,坐东向西,荫出二十四帝。荣公生显公,生邦公,字秀,号高祖,至江南徐州聚士,遇吕长者招赘为将,以女配之为婿,直以一同布衣破秦灭楚而成帝业,国号西汉。吕、戚、薄三皇后生下三子,第三子名恒,恒生子名菊,菊生三子,封为云南省楚源王,开创出郡,后传帝位,号藜阁郡武帝;次子名发,封湖广省长沙王,开创出郡丰沛郡;三子名箕,封中山靖王,出彭城郡,传至十二帝,遭奸臣王莽僣逆十七年,后景帝十世裔孙名秀中兴,芟刈群奸,克复旧都,国号东汉,〓法光武帝。又传至十二帝,国败曹操,迨后景帝子名箕裔孙刘备,字玄德扫除群雄,以登帝位,国号后汉,传至二帝而归以晋。延及唐朝,逆出黄巢,天下大乱,人人不能集居一方,呜呼殆哉,姑勿具论。按我中代始祖详公兄弟三人遭乱,分别谨德,我详公一人自南京沛县走至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葛藤坑凹,遺嗣生一子天锡公,又生沐公,又生龙图公,又生任公,又生若还公,又生参常公,又生德洪公,又生月清公,又生梅公,又生富山公,又生福高公,又生文平公,又生瓒公,又生源远公,又生诏公,又生宗臣公,又生贵盛公,又生龙公, 又生开七公,官授潮州府总镇令。[36]根据上面的记载,不但刘邦的祖父曾经从沛县南迁到闽赣边界山区开居,而且正是托了这一带风水的福,才孕育了汉代的数百年江山。该族谱《世系》复载云:“(南迁)一世祖讳荣公,字仁号,妣赵、梁氏,承父业富有百万,修心施济救承贫极。孰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皇天默佑灵降山神,亦向求借。自言家住江西赣州府宁都(宁化?)县大华山铜鼓村,至明年八月十五日请驾至舍,头利还明。荣公如其言,明年偕孙名邦同往大华山下,果见清幽雅趣,少时设筵款待邦公。似岩岩欲坠,急走十二步一跌,又走十二步一跌,俄顷起身,回首一看,不见房屋,只见一个坟墓,似得仙人肚脐穴,我祖葬此生龙口。后邦公得天下,传二十四帝祖”[37]。据南靖林嘉书先生介绍,他曾经阅读过一部闽西南地方的 《范氏族谱》,发现该族谱记述的入闽世系,曾把宋代创立义庄的范仲淹也拉入到福建范氏的世系中,成了福建范氏家族的后裔。似如此大胆的祖先塑造,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泉州《刘氏大宗世谱》载其入迁始祖是南宋的名将刘锜,该《族谱世牒》一世始祖云: 始祖刘讳锜,字信叔,号重珍。先是河南汝宁光州固始人也。唐天祐开平间,鼻祖显斋公不受梁命,避地入闽,居建安,又居莆阳,数传而生皇祖讳极,极公生宋仁宗天圣九年辛未八月十五日戌时,卒徽宗崇宁二年癸未八月廿七日未时,享年七十有三,举丈夫子二,长即制置公锜也。公生而英发仪表修美,声如洪钟。高宗建炎初为泾原经略使,屡胜西夏,夏人儿啼,怖议刘至。绍兴十年为东京留守,统八字军四万。[38]该族谱附录有《宋太学生致政刘公妣太孺人合葬圹志》记其先世入闽始末更为详细: 府君讳文聚,字公叔,别号致政。鼻祖显斋公发源于河南汝宁光州固始。唐季乾宁间朱温革命,表授威武军节度使,王公审知为闽王,复表公为南海王,公拒不受伪命,乃改表宗人清海节度使刘隐为之,公遂仝王公游宦至闽,分二子,居二安:仲子崇安公,数传而为宋太师忠显公韐;伯子建安公,数传而为我皇祖极,极公举子二,长讳锜,重珍其号也。高宗绍兴间为江东浙西制置大使,建閫金陵,再传而我曾祖,始乔迁于泉,纵观山海,遂卜筑于晋江东偏二十一都苌箕山之阳。[39] 根据上引族谱的记载,刘锜的先祖与王审知同时入闽,肇基于闽北崇安、建安,刘锜出生于建安,为建安刘氏的后裔。但《宋史》刘锜传则十分清楚地记载刘锜“字信叔,德顺军人(在今甘肃省境内),泸川军节度使仲武第九子也”[40]。泉州刘氏家族为了给自己的先祖塑造光芒,硬是把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名将刘锜及其列祖列宗拉至福建,作为福建刘氏的子孙后裔,其造祖的手法,亦不能不令人惊叹不已。
  闽台一带的吕氏家族,追寻和塑造其先祖的光辉历史也十分奇特,请看族谱中的世系排列:[41]根据上表,吕氏始祖于唐末从河南光州固始县迁徙入闽,传衍后代,到了宋代,生出了几位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吕蒙正、吕夷简、 吕公著、吕祖谦等。但其世系的排行,却是十分荒谬。入闽始祖吕竞茂之子吕琦,仕晋累官兵部侍郎,但他的祖籍是河北安次县。其儿子是吕余庆、吕端,均为宋初名臣。从入闽始祖以下第五世吕蒙正起,吕夷简、吕公著、吕希哲、吕好问、吕本中、吕祖谦等人祖籍,均为河南,后世有渐迁江浙的,与吕琦、吕端及福建吕氏均无直接的血缘关系。而福建吕氏族谱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宋代中国的吕氏名臣硕儒都凑在一起,拉入自己的派下世系。
  福建的有些家族虽然没有把自己的直系祖先装扮成高官鸿儒,但也往往攀附于某个先代名人之下,以示源流非凡。如《清漳霞山杨氏族谱》在明末清初修谱时,世系混乱,“世祖不知何时处人也,……或曰碧溪人,或曰汝南分派,或曰泉之路下人,何矛盾若是乎? ”可是到了清代后期修谱时,便成了宋儒杨时的千真万确的子孙,所谓”余稽实录,杨本姬姓,肇世祖出自关西,……传四十世而至我松月公、松涧公。溯其中叶,乃自唐宪宗时入闽, 而为龟山先生时者之曾祖名廷,生彬、生建中、生时,遂开道学, 而为八闽之倡。时生迪、生挥、生藩、生纶、生经,自南剑始迁于泉之路下。其纶生桂芳,生四子,曰河、曰江、曰淮、曰汉,在南剑另兴有谱。经生兰芳,生恺,生四子:曰德、曰慧、曰术、曰智。今德即松月公之名,慧即松涧公之名,遂开霞漳之始祖云。”[42] 但根据将乐县杨时故居的族谱记载,杨时长子杨迪与第五子杨经的后代,均在闽北一带繁衍,唯有第二、三子的子孙,分衍至福州及闽西汀州一带[43]。
  建安朱熹的情景也是如此,福建许多姓氏的家族,攀附于朱熹的血脉,如闽西、粤东一带的朱姓,均称为朱熹的后裔,所谓 “今岭表朱氏皆祖文公”[44]。但《紫阳朱氏建安谱》的《宗派》记载,则无分支闽西粤东之说。且朱熹生子三人:“塾、野、在。…… 今为考亭、婺源、邵武,分三派云。”[45]所谓闽西粤东的朱氏家族系朱熹的血脉,附会的成份居多。晋江刘氏尊南宋名将刘锜为始祖,有如前述。南安的一些刘氏家族发见之后,也把自己的始祖攀附过来,《南安刘氏族谱》云:“汉靖王分封中山,子孙世居河南。唐季显斋公不受梁命,与王公审知宦游入闽,分二子于二安, 号曰西族、东族。西族派极公,子二,长即制置武穆公锜。锜九传而分二十四派,敏公其一也。敏公传子资仁、资义。资义传恽公、恒公、恪公。恒公即我(南安)始祖永斋公讳也。”[46]刘锜既为南宋人,南安刘氏始祖刘永斋亦为南宋时入迁,世系历历可考,刘锜断不可能一跃成为南安刘氏家族始祖以上的第十一世祖先,其附会至为不通。[47]泉州的苏氏家族亦是如此,攀附于北宋同安名臣苏颂的世系。苏颂(公元1020——1101年)在神宗、哲宗年间曾任右仆射兼中书门下侍郎,又是一位科学家,对天文学、医药学等都有杰出贡献,自然为许多苏氏族人所敬仰。但泉州苏氏家族的世系接续却大有问题,自苏颂以下的第十世、十二世孙,仍然是南宋的进士、官宦[48]。苏颂的卒年距南宋灭亡仅170余年,泉州苏氏家族的子孙们何以每隔15年便可传宗一代?汀州李火德,上接邵武宋代名臣李纲,有些族谱称李火德是李纲的孙子,有的族谱则载李火德为李纲的六代孙,有的族谱记载李火德的生卒年比李纲的生卒年还要早百余年,且邵武李氏族谱的先世源流亦与汀州李火德的先世源流不尽相同。各种记载混乱不堪(详见下章)。这种把自己的祖先依附于名臣名儒的情况,在福建的族谱中比比可见。
  福建民间各家族在族谱中对其先祖的寻觅和塑造,花样翻新,千奇百怪,有些近于荒诞。但对于修撰族谱者来讲,这是一件十分认真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家族的荣誉及其在社会上所能占有地位的高下。值得注意的是,福建许多家族并不以这种行为为讳。福建《彭氏族谱》借宋代丞相文天祥之口,为宋代权相蔡京的子孙们辩解,所谓“莆中有二蔡,其一派君谟(襄,字君谟,文章德政有名);其一派京(奸相)。传闻京子孙惭京所为,与人言每自诡为君谟后,孝子慈孙之心,因不应尔,亦以见世闻羞耻者,虽为人后,犹将愧也。”[49]明代隆庆年间黄伯善为该族族谱所撰写的序言中,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攀附名臣名儒的合理性,他说: 我黄出于莆之金墩,自千一公来徙晋安,再传而云轩公始居安海,至今为安海世族,而别呼为全家云。先世谱在金墩者不传,族子金声修谱于安海,特以千一公为始祖,从别子之例也。隆庆己巳岁,海渔希冉氏以金墩之谱来合族,然后知自桂州刺史公十三传而至知江都公,四传而至我千一公,得免于空桑之疑,而洪源巨柯,绳绳蛰蛰,燦然可得而睹,安平于是有全谱矣。予时披阅之,且喜且欣,乃作而言曰:甚矣,谱学之难也。其事核,其旨严,数其人而知其行,循其名而得其实,以寓劝戒,昭诲训,作史者之遗意乎?传称八恺系之高阳氏,八元系之高辛氏,浑敦系之帝鸿氏,穷奇系之少〓氏,梼机系之颛帝氏,饕餐系之缙云氏,济美济恶之判,保族圯族之殊,虽百千世不可得而掩也。古人作谱之意寓于史,其严如此,得不恐而畏乎!后世谱学不明,减属无统,有如郭崇韬附于汾阳王,狄青不认狄梁公,世遂以此定二人之优劣乎?予谓青之慎重其所自出,不苟附会,固云得矣!即韬之拜汾阳墓,亦未为失也。韬自言距汾阳才四世耳!先人耳目之所睹记,必可有据,而非杜撰。且汾阳在唐,世宅已废为寺,其声华气焰有不能出韬之上者。韬亦何所利而强冒之哉!太原、雁门之间,其为阀阅可信也。君子特以其为不能完名全节,卒以贿败,有愧于令公多矣!故特非笑之云耳,昔者孔融、李膺相友善,尝自叙为通家,盖言宣尼与老聃有世契也。夫以二贤之遥遥,华胄君子则与之,而于韬之四世从祖,则不与,然则为人子孙者可不决择自处,就其贤,去其不贤哉!又闻之宋有章惇者,文章名位亦一时通显也。身殁之后,毛骨一邱,子孙羞认其为先茔。夫人不善,见弃于其予孙,天下后世,其谁不厌恶之,然则为人父祖者盍亦以是警。吾为此懼,合而书之,以为族谱序,庶不失修谱之意云[50]。
  黄伯善在这篇大论中,指出了后世子孙对于先祖的追寻和选择,以道德功业为标准,遗弃不良的先祖,而向慕于名臣名儒,这是必然的趋势。正因为如此,这种带有明显虚假冒托成份的修谱造祖风气,既是家族发展的一种现实需求,又是与敬宗收族、慎终追远、标榜血缘纯洁性的修谱原则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这二者的紧密结合,构成了福建家族社会与族谱文化的核心内容,令人深省。

附注

注释:[1]所谓大姓的标准,是指在福建、台湾现有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根据台湾的人口统计,陈、林、黄、张、李、王、吴、刘、蔡、杨、许、郑、谢、郭、洪、邱、 曾、廖、赖、徐诸姓依次为前二十大姓。福建的情景大致类此。 [2]参见杨绪贤《台湾区姓氏堂号考》第121页,台湾新生报社,1981年版。 [3]民国《林氏宗谱》卷首,《像赞》。 [4] 民国《虎丘义山黄氏世谱》卷一,《入闽始祖传》。 [5]《莆阳䂬溪黄氏宗谱》乙辑,黄凤翥《金墩黄氏族谱序》。 [6]上杭《闽杭黄氏宗谱》,《始祖》。 [7]镇平《黄族总谱》,《始祖家谱》。 [8]杨绪贤《台湾区姓氏堂号考》第138页,台湾新生报社,1981年版。 [9]民国《南靖张氏族谱》不分卷,《世系》。 [10]兴宁《张氏族谱》,《世系》。 [11]上杭《李氏史记》第40页,1990年上杭李火德公总祠李氏史记编辑小组编。 [12]永定《湖坑李氏族谱》,《世系源流》。 [13]平和《李氏族谱》不分卷,《世系》。 [14]民国《刘氏重修族谱》,《世系》第23—24页。 [15][16]黄顺圻等编《客家风情》第二章,《客家姓氏渊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6月版。 [17]《巫氏族谱》卷首,《巫氏迁徙源流考略》。 [18]南安《侯垵侯氏族谱》不分卷,《世系》。 [19]关于“六桂堂”的渊源,详见本书第八章。 [20]参见朱维干:《福建史稿》上册。 [21]蕉岭《程官部黄氏家谱》卷上,《历代祖脉源流》。 [22]转引自杨绪贤《台湾区姓氏堂号考》第132页,台湾新生报社,1981年版。 [23]以上见谢重光:《〈龙湖集〉的真伪与陈元光的家世和生平》,载《福建论坛》 1989年第5期。 [24]以上见杨际平《从〈颍川陈氏开漳族谱〉看陈元光籍贯、家世,兼谈如何使用族谱资料》,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1期。 [25]上杭《罗氏族谱》卷二,《豫章郡罗氏珠公源流考世次》。引文中的公元纪年为原谱所载。 [26]泉州《延陵黄龙吴氏族谱》,《世系图》,1989年。 [27]民国《虎丘义山黄氏世谱》卷一。 按:唐宋时凡应贡举者均可称进士,唯有指明载中某某榜某某科进士者,才为考中者。明清以后,进士为考中者的专称。 [28]参见杨际平《从〈颍川陈氏开漳族谱〉看陈元光籍贯、家世,兼谈如何使用族谱资料》。 [29]关于这篇序文的假托,详见本书第五章。 [30]民国《虎丘义山黄氏世谱》卷一。 [31]李氏火德公总祠李氏史记编辑小组编:《李氏史记》,第411页,1990年秋月编。 [32]《明史》卷七十,《选举志二》。 [33]《明史》卷七十,《选举志二》。 [34]闽西《长塔赖氏家谱》不分卷。又粤东《赖氏族谱》二篇,《历代簪缨》。 [35]黄宗羲《南雷文定》三集卷一,《淮安戴氏家谱序》。 [36]民国《刘氏重修族谱》卷首,《刘氏族谱引》。 [37]民国《刘氏重修族谱》,《世系》。 [38]《温陵芝山刘氏宗谱》,《世牒》。 [39]《温陵芝山刘氏宗谱》,《志铭附录》。 [40]《宋史》卷三六六,《刘锜传》。 [41]引自《谱系与宗亲组织》,第479-480页,台北成文岀版社有限公司,1985年版。 [42]民国《清漳霞山杨氏族谱》不分卷,《序》。 [43]参见同治《宏农杨氏房谱》卷一,《序》;卷二,《始祖世系图》。 [44]民国《崇正同人系谱》卷二,《氏族》。 [45]《紫阳朱氏建安谱》,《宗派》、《世系》。 [46][47] 南安《刘村刘氏族谱》卷一,《光复刘氏世系考》。 [48]《温陵苏氏族谱》不分卷,《世系》。 [49]转引自《莆阳碧溪黄氏宗谱》甲辑,《抄宋丞相文公叙彭和甫族谱叙》。 [50]《莆阳䂬溪黄氏宗谱》乙辑,黄伯善《修合金墩黄谱序》。

知识出处

福建族谱

《福建族谱》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展现了福建族谱的真实风貌和独特风格,从而对深入探讨福建族谱乃至中国族谱的学术研究有所裨益。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