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章 族谱的装饰与炫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族谱》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0850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族谱的装饰与炫耀
分类号:
K820.9
页数:
22
页码:
70-91
摘要:
民间修撰族谱的最终目的,一是敬宗收族,二是标榜本家族的荣耀历史,增强族人的自豪感,从而促进家族的内部团结和提高家族的社会地位。因此福建各家族在修撰族谱时,都在不同程度上装饰着自身的形象,使自家的族谱更具有家门的辉煌和政治的光华。而在这些外姓人物当中,历朝皇帝自然是最具影响力的。
关键词:
福建省
族谱
装饰
内容
民间修撰族谱的最终目的,一是敬宗收族,二是标榜本家族的荣耀历史,增强族人的自豪感,从而促进家族的内部团结和提高家族的社会地位。因此福建各家族在修撰族谱时,都在不同程度上装饰着自身的形象,使自家的族谱更具有家门的辉煌和政治的光华。
福建民间各家族对自家族谱进行装饰和炫耀的最有效手段,是借助外姓有政治地位和经文成就的人物来为族谱增光。具体地讲,就是在族谱中刊载许多外姓名人为本家族族谱撰写的序文、赞词等。而在这些外姓人物当中,历朝皇帝自然是最具影响力的。因此许多福建家族都搜罗一些与本姓氏有关的皇帝赐文刊载于谱端,以示显赫。如福建《闽林宗谱》,收载有唐朝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甘露旌表敕牒》,盖因“莆田福唐尉林攒,以亡父殡于县西北隔城九里,次遭母丧,贞元八年(按:公元792年)扶护就殡所营葬。……兄弟结庐墓侧,哀感乡闾。至诚所通,屡致祥异。去年(按:公元796年)二月四日,墓所松柏遍降甘露,凝结似雪如粟颗。……伏以至诚动天,无远弗届;休惩应物,有感必通。……旌其门闾以从敦劝,敕旨宣付所司建立双阙。”山至今这支林氏宗族仍以“阙下派”或“双阙派”自称。再如仙游县傅氏家族,在族谱中收载有唐代僖宗年间的敕诰,诰文略云:“敕泉州指挥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傅实,…… 恪勤既著,恩济宜加,爰赐华资,用彰懿烈,允兹奏荐,协彼侪流,毋怠初终,勉恩激励。”[2] 谢姓也是福建的大姓之一。龙岩县上坪《谢氏族谱》保存有南朝梁武帝大通年间皇帝诏书云: 梁武帝大通二年(按:公元528年)降旨令(谢)几卿公归家纂修(族谱)。
诏曰:昭穆宜明,亲疏宜辨,源流当别,本末当详,尔神童召补国子生、迁侍御史谢几卿欲归家纂修家乘,此亦不忘祖宗之念,有裨子孙之心也。特诏令归家叙明本末,鉴定源流,俾昭穆有左右,而亲疏不致混淆,斯世世子孙珍之、重之,此敕修家乘藏之于家,用光千古。汝往哉聿勉乃心弗替。 朕命。[3]魏晋南北朝是炫耀世家豪门的时代,族谱的纂修与贵族政治有密切关系。我们固然无法断定《谢氏族谱》中的这份诏文是否真为南朝时期的产物,但是谢氏家族在族谱中收载一份这样古远且又罕见的诏文,无疑起到了炫耀家族和粉饰族谱的作用。
皇帝的敕书、赐谕之外,盛请历代名臣硕儒为族谱写序作跋,是福建族谱最常见的装饰形式。苏洵、欧阳修被誉为宋以来的谱学宗师,他们二人的序文自然是最可珍贵的。如福建《刘氏宗谱》便载有苏洵为该家族撰写的《题汉苗刘氏宗谱引》云:“历千百年以嗣以续如视诸掌,其子孙之贤可知。余嘉其克绍先德,僭为之引。至和二年(按:公元1055年)季秋之吉。”[4]闽、赣《罗氏族谱》载有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欧阳修撰写的《序文》云: “罗氏族谱请予序之。余谓:族之有谱也,尚矣。无谱则尊卑失序, 失序则不和,不和则争斗之衅起,亲疏之义缺矣。然谱贵详实,盍不详实,则诬,诬则不孝,反不若无谱之愈也。今观(罗)元杰之谱谍既详且忠,又拳拳托予叙之,其仁人孝子之用心欤,抑亦太史公之志,欤将见愈隆愈远,诗书礼乐,悠久勿替也。”[5]再如王十朋、文天祥等人,是宋代有名的良臣才士,又曾在福建为官或驻足过,所以他们的文字,也在福建的族谱中屡屡可见。据笔者所知,福建族谱载有文天祥文字的不下十余个姓氏,如南靖《赖氏族谱》载文天祥的序文云:“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以纪事实,谱以序昭穆。昭穆之能明,则家派曷得而蒙哉?今赖氏谱牒历已有数百余年而弗失,开卷一览,上以见先人之勋业,下以见人之嗣绪,非普继善述者能之乎?书此为万世之观。”[6]《延陵吴氏通谱》载有宋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王十朋撰写的《序文》略云:“吴氏之所肇基也,生于斯,长于斯,聚族于斯,死者咸于是山葬焉。……则地之所止,从来久矣。本之是宗,止之是基,非冒无亲之罪而蒙不知之非者,可伦矣,于是乎序。”[7]蔡襄、杨时、朱熹、真德秀等人出生于福建,有桑梓之谊,又是中国有数的理学、文学大师,他们更是福建各家族邀请撰写序文跋语的最佳对象,其中尤以朱熹的序文最多,陈、林、杨、刘、周、关、梁、蔡等姓均有他的文字。如泰宁《吴氏族谱》载朱熹的序文云:“熹闻上古言,有叶必有枝,有枝必有根,根不培而枝叶替,源不疏而河水涸,是故谱不由其鼻祖而修,若有叶而无根,如水之无源也。……今吴氏子孙出其族谱,索为校正,由是以鼻祖轩辕氏,后稷、泰伯、季札,历至唐臣兢公,传至宣公,自源而流,自枝而叶,此所谓固本穷源之道。……呜呼!今之子孙重本敬宗之切如此,未知后世有贤子孙模范前人之意者乎?然观吴氏之盛,有贤祖宗重本敬宗于前,则必有贤子孙世代重本敬宗于后也。谨序。”[8]再如泉州《吴氏族谱》载有真德秀的序文:“周之初泰伯、仲雍封于吴,子孙以国为氏,则自三代以来,其为名世远矣。……吴氏之姓氏灿如也。……嗟夫! 士之名世也有二,人品与家世而已,人品不足家世独足以振之,家世之与人品而无忝于所生,吴氏子姓并有之。”[9]福建《周氏合修宗谱》载有杨龟山的 《题周氏谱牒》云:“奉观先牒起遐思,南北家乘续旧文。一脉祖孙无异姓,千年昭穆似同时。春秋共凛蒸尝义,金石犹存训诰辞。 惟愿族人崇孝敬,莫将身世负君师。”[10]泉州《尤氏族谱》则载有蔡襄的《咏尤氏谱牒》诗云:“万物本乎天,人生本乎祖,一气既分形,陋习渐不古。庆吊不相得,无异于道路,怨隙以相猜,奚啻如仇虏。伟哉敦本者,念慈良独苦,油油孝悌真,惓惓是族谱。 昭穆因以序,长幼咸得所,斯人笃天性,风化大有补。”[11]明代泉州府状元庄际昌,也被不少家族请去作序。如《梁氏族谱》载庄际昌的序文云:“余小子昌,世居(晋江)青阳市,距郡城之南十里许,郡中宦族名族无不私赏识也。……余谓族何以古今人能世世土著也耶,鸠其分者而使之合,是在孙孝子顺,孙长以祖宗为念云尔。……小子是懔,敬书谱端以风励我族人。”[12]明代福建名儒蔡清,也为福建一些家族所推崇。泉州吴氏家族请他作序文云:“吾泉南安之吴氏,自始祖之十五府君肇基于黄龙江南,历今八世, ……其子孙盖五百人矣。且夫此五百人者,其初一人之身也…… 先时其五世孙有曰继祖者肇为之谱,至六世信宜教谕爵继修之,……从弟睿……悉採而录之,……大抵皆实录也。于戏!……吴氏之后人及凡得观吾文者,其于亲亲之情亦皆有所不能自己焉耳。”[13]本姓的名流硕彦,也经常被福建各家族请来撰写序文、赞词、颂诗等。例如福建的许多方氏族谱,都载有明初名臣方孝孺的序文,《云阳方氏谱牒》收有方孝孺的两篇文章。其中《族谱序》云:“方氏出于榆罔之裔方雷氏,比他姓为最先。……而汉末有曰纮者,为司马长史河南尹,会王莽篡国,弃官徙江南。……其后子孙甚众,……有曰淮者,官闽,延之莆之泉,蔓之漳之崇福,历汉晋唐宋,上下七百余年。……一族之中,得一二人以自奋以显其先,他宗之人亦必有慕效而起者。慕者愈多,而所勉者滋众,则显于世垂于后者可得也。方氏虽欲无名于人,不可掩矣。观有学问,多才能,为漳秀士,五邑咸称之,自兹以住名达当时,使后世谓方氏显于今者,自观始云。”[14]明代状元庄际昌、清康熙戊戌科进士庄亨阳是福建各地庄氏家族争相邀聘撰写谱序和赞词的重要对象。如庄际昌曾为南靖庄氏家族撰写《祭(开基祖)三郎公文》云:“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念功念德,崇报莫伸;致孝致享,感慕无。霜露屡易,慨音容之莫亲;祖孙一气,谅存殁之同欣。猗欤列祖,来鉴来歆。”[15]至今南靖一带的庄姓族人引此为荣耀。泉州一带的黄氏族谱,往往收载明代礼部尚书黄汝良、黄凤翔等人的序文。[16]汀州的李氏家族在康熙年间修撰族谱,为了光大门楣, 派族人李友琦不远数千里,赴京请求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李光地作序,该序文略云:“吾姓由来重矣,……天潢派衍,遍满寰区。吾李之散处,几如水之流,地中无处不有焉。……吾愿友琦勉求,所以齐家之意,归以告族人,使咸知谱法之所系非小,则不远数千里之辛苦,可以不负,即吾亦乐观其后云。”[17]由于福建民间各家族在修撰族谱时都热衷于用历代名人的文字来装饰、炫耀自家,积而累之,许多世家大族的族谱中所刊载的此类文字,在族谱中占有很大的分量。举福建第二大姓林氏的谱牒为例。《闽林宗谱》中所载的历代皇帝诏敕诗文便有《唐太宗赠比干太师谥忠烈诏》、《唐贞元甘露旌表敕牒》、《魏孝文帝吊比干文》、《唐太宗御赐祭比干文》、《宋仁宗皇帝题谱诗》、《宋宁宗皇帝题谱诗》、《宋理宗皇帝题谱诗》、《明世宗皇帝题谱诗》、《清圣祖为闽林宗谱御题》、《清乾隆皇帝御制比干墓赞》、《宋高宗皇帝林放像赞》、《闽林始祖禄公像赞》。最早的序文有唐贞元六年 (公元632年)中书令西河公并州温彦博撰写的《林氏正宗源流序》,宋代有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金紫光禄大夫、端明殿学士兼翰林承旨林英撰写的《林氏族谱序》,朱熹亲笔题写的《长林世谱》等。至于墓志铭、传记等,更是多达上百种。其中有唐翰林学士李白的《殷太师墓志铭》、《比干像赞》、唐四门助教泉州进士欧阳詹的《甘露述》等等。[18] 再如福建的《吴氏通谱》,除了详载历代皇帝对始祖泰伯、仲雍的褒封、诰命、诏敕外,著名的谱序有《朱文公旧谱序》、《王十朋旧谱序》、《真德秀旧谱序》、《文天祥旧谱序》、《吴登三旧谱序》、《杨继盛宗支志》等。诗词题赋有《李东阳墓篆诗》、《皮日休题墓诗》、《李元阳前题诗》、《罗隐周昙前题诗》、《沈周延陵道诗》、《杨杰十字碑诗》、《高绍题季子庙》、《袁梁前题二首》、《吴士询谒祖祠》、《沈德潜怀古诗》、《王士稹祠下作》、《周驰前题一首》、《谢应芸过庙诗》、《颜让前题一首》、《李东阳挂剑曲》、《程隆基挂剑赋》等。至于像赞、碑文等亦不下数十种之多。[19] 其他如《象山梁氏族谱》,序文、像赞等有朱熹、文天祥的文字,还有佥事枢密院余尧弼、晋江进士黄克缰,知枢密院事贺允中以及明末状元庄际昌等人的《梁氏族谱序》[20]。《周氏宗谱》的序文,多为宋儒大家们的大手笔,其中有留守观文殿大学士彝山刘琪、新安晦庵朱熹、西山蔡元定、五峰胡宏、宋国子祭酒龟山杨时、宋状元及第文天祥、大理丞周钦等。[12]泉州《尤氏族谱》的赞诗,有宋端明学士蔡襄《咏尤氏谱谍诗》、宋淳熙乙未(公元1175年)科探花潜斋何梦桂赠诗、永嘉侍郎王十朋知泉州府事咏诗、状元沈懋学《咏尤氏家乘诗》等。[22] 福建族谱热衷于把历代显贵、名人的文字冠在卷首以示夸耀,这种情况大体是全国皆然,它体现了中国家族文化向心政治和追求正统的社会观念。然而我们进一步仔细地分析福建各族谱中的显贵、名人的文字,便可发现其中有不少假托和伪造的情况。
试举朱熹的文字为例。据笔者所见,在福建的族谱中,至少有二十种以上的姓氏族谱收录有朱熹撰写的序文。但我们查遍朱熹的各种文集著作,族谱序文绝少收入。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在朱熹刊行的著作文集中看不到族谱序文便断然否认朱熹曾为福建一些族谱撰写序文的可能性,但是,福建有些族谱在假托和伪造朱熹的文字时过于拙劣,令人一眼识出真伪。福建义门陈氏是一个有族众数十万人而分居各地的大宗族,《义门陈氏大同宗谱》载有朱熹撰写的一篇序文云: 予尝仰观乾象,北辰为中天之枢,而三垣九曜旋绕归向,譬若君之尊,无敢不拱焉。俯察地理,昆仑为华夏之镇,而五岳八表逶迤顾盼,譬犹祖之亲无敢不本焉。此君亲大理、忠孝一道,忘之者谓之逆,遗之者谓之弃,慢之者谓之亵。无上之戒,莫大于不忠,五刑之属,莫大于不孝。为人臣所当鞠躬尽瘁,为人后所当慎终追远,而不可一毫或忽也。今阅陈氏谱帙,上溯姓原之始,下逮继世之宗,明昭穆以尚祖也,系所生以尚嫡也,序长幼以尚齿也,列像赞以尚思也,非大忠大孝而能之乎? 龙图阁大学士朱熹晦庵氏拜书淳熙十五年(按:公元1188年)[23]且不说朱熹从来就没有当过“龙图阁大学士”,令人更为奇怪的是,福建的《周氏族谱》,也有朱熹撰写的同样内容的一篇序文:予尝仰观乾象,北辰为中天之枢,而三垣九曜旋绕归向, 犹君之尊,而不敢不拱焉;俯察地理,昆仑为华夏之镇,而五岳八表通峰接巘,如祖之亲,而不敢无本焉。此君亲一理、 忠孝一道,忘之者谓之逆,遗之者谓之弃,慢之者谓之亵。无将之道,莫大于不忠,五刑之属,莫大于不孝。为人臣者所当鞠躬尽瘁,为人后者所当慎终追远,而不可一毫或忽者也。今阅周氏谱牒,上溯得姓之始,下逮继世之宗。明昭穆以尚祖也,系所生以尚嫡也,序长幼以尚齿也,列像赞以尚思也,非大忠大孝者而能之乎?噫!世之去祖未远,问其所自而懵然者,有愧于周氏多矣。
宋庆元二年(按:公元1196年)仲春月朔日晦庵朱熹拜撰。[24]这篇序文与上引陈氏宗谱中的序文,除了落款的时间不同外,正文的文字少有差异,末尾多了“噫!世之去祖未远,问其所自而懵然者,有愧于周氏多矣”这一行字。不仅如此,泉州府的《刘氏族谱》,亦载有一段朱熹撰写的序文,其内容竟也基本相同: 余尝仰观乾象,北辰为中天之枢,而三垣九曜旋绕归向, 譬犹君之尊而无適不拱焉;俯察坤维,昆仑为华夏之镇,而五岳八表逶迤顾盼,譬犹祖之亲而无适不本焉。故君亲一理,忠孝一道,悖之者谓之逆,遗之者谓之弃,慢之者谓之亵,无将之戒,莫大于不忠,五刑之属,莫大于不孝。为人臣所当鞠躬尽瘁,为人后所当慎终追远,而不可一毫或忽也。今阅刘氏谱牒,上溯姓源之始,下逮继世之宗,明昭穆以尚祖也, 系所生以尚嫡也,序长幼以尚齿也,列像赞以尚思也,非大忠大孝者而能之乎?噫!世之去祖未远,问其自而懵然者,愧于刘氏多矣。
绍熙五年甲寅(按:公元1194年)春三月新安朱熹顿首拜撰。[25]显然,福建陈、周、刘三氏族谱中所谓的“朱熹序文”只是作为族谱的一种装饰而已,并非真有其序。刘、周二氏的族谱不仅相互假托朱熹的序文,同时还假托了宋儒蔡元定的序文,《刘氏宗谱》卷首载蔡元定《题刘氏宗谱序》云: 山必本于昆仑之派,千峰万岫皆其支也。水必祖于天心之精,千流万川皆其派也。人必祖于有生之原,千子万孙皆其胤也。今阅刘氏谱牒,以迄于兹,统宗衍派,一览百世,兼总无遺。孝子慈孙,家藏珍玩,拟诸天球河图,其亦可矣。曾非善继善述者,而能之乎? 宋庆元龙年乙卯(按:公元1195年)夏五月西山蔡元定顿首拜撰。[26] 《周氏族谱》卷首载有蔡元定《题周氏族谱序》云:山必祖于昆仑之脉,千峰万壑皆其支也。水必祖乎天一之精,五湖四海皆其流也。人必祖于有生之源,子子孙孙皆其裔也。今阅周氏谱牒,以迄于兹,统宗衍派,一览百世,绳绳无穷。孝子慈孙,家蕴珍玩,拟诸天球河图,其实过矣,岂非善继善述者而能之乎!宋庆元二年(按:1196年)仲春月望日西山蔡元定拜撰。[27]以上二序,必有一家是抄冒。然而更有甚者,在《象山梁氏家谱》中,载有宋淳熙乙酉岁(己酉?公元1189年)朱熹为该族谱撰写的序文,与乃徒蔡元定的上引序文十分相似,兹引述如下:山必祖于昆仑之形,千峰万岫皆其枝也;水必本于天一之精,千涯万川皆其派也;人必祖于有生之始,千子万孙皆其裔也。余阅梁氏之谱,姓出伯益之后,秦仲为有功于平王,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是为梁伯。其后叹国为氏,传至春秋时,孔门弟子名鳣、字淑鱼封千乘侯,汉时有名统封义侯,统子名松为驸马,封虎贲侯中郎将,有高节逸民名鸿者,又有疏、高、商、冀四世仕汉,皆其派也。世代渐远,兵燹播迁,系多遺失,今谱以文靖公(梁克家)为艺祖,嗣继十余代,昭穆辨,嫡庶正,亲疏别,长幼序,俾后人一披图而俱见矣。使凡不族者得以黜而不载,流落者得以考而收之,庶几不失敦本睦族之道焉尔! 宋淳熙乙西(按:己酉?公元1189年)新安朱晦庵敬序。[28]《梁氏家谱》中的这篇朱熹序文,系后人伪造是毫无疑问的。梁克家与朱熹为同时代人,《朱子大全》一书中还收有《答梁丞相书》,《挽梁文靖公》等书信诗文,可知朱熹与梁克家颇有交谊。然上引序文中有所谓“今谱以文靖公为艺祖,嗣继十余代,昭穆辨,嫡庶正”,则岂非朱熹死后数百年再为《梁氏家谱》撰写序文! 类似这种由后人拼凑起来而冒托宋代名人的序文,在闽西《刘氏族谱》中也有典型的例子。《闽杭田背乡刘氏族谱》收载有南宋太子宾客观、文殿学士兼枢密使颖川陈康伯的一篇序文云: 粤稽刘氏之先世,出自陶唐氏之后,受封而刘,其后有累事孔甲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伯子隰叔奔秦归晋,有子晋,为陈为刘氏。周大夫食采于刘,亦为刘氏。则自三代以来,其为名世也远矣。皎然翘然,天下知有刘氏也。秦汉之时,裂而复合,合而复涣,其间固有而不可继矣。传之唐之太宗,奏天下谱牒,退新门而进旧望,左豪梁右寒微,合一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而刘亦与首称焉。兹乃汉玄德之后,唐尚书公禹锡为奕世之祖。自宋室南迁,后嗣子姓,散处四方,有迁于建康歙州者,有迁于姑苏毗陵者,有徙于古杭宁波绍兴者,有居于江西南昌九江赣州瑞金者,有迁于福州建宁者,有居于广东广州南雄者,有居于山东济宁兖州者,有迁四川成都保宁者,有居于婺州睦州者,有居于湖广武昌荆州者,皆出于桂林之派也。历传至我皇宋,父子德业焕赫,为时名宦,遂为天下右族氏,而又有谱,以贻后人。世臣乔木之家,咸莫与之京。嗟乎! 士之名世也有二,人品与家世而已。人品不足而家世犹足以称之,人品与家世而无忝于所生,刘氏之子孙并皆有之。此其所以为名世也,此谱之所由作也。谨序。 大宋绍兴三十二年(按:公元1162年)菊月之吉。[29] 但是,在泉州《刘氏族谱》中,有一篇序文与上引的序文内容大同小异,作者却是南宋兵部侍郎黄伯固,该序文云: 陶唐氏之后受封于刘,其后有累事孔甲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在周为唐杜伯,杜伯之予隰叔,奔晋为士师,后为士氏,及士会奔秦,后归晋,留一子于秦为刘氏,周大夫食采于刘,刘康公其后也,在晋者为范氏。则自三代之时,刘氏一宗其为名世也远矣,皎然翘然,天下孰不知有刘氏哉?秦汉之时,裂而复合,合而复涣,其间四布而不可纪矣。传至唐太宗,奏天下谱牒,退新门,进旧望,左膏梁,右寒微,合一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家,而刘氏与首称焉。遂为天下名族,而有谱牒以贻后人。虽当时乔木之家,不乏其人, 而得匹者亦宁有几姓哉?嗟夫! 士之名世也有二,人品与家世而已,人品不足,而家世犹足以振之,刘氏之后并皆有之,此其所以为名世也。谨叙。
宋开庆元年(按:公元1259年)仲冬兵部侍郎黄伯固顿首拜撰。[30]这两篇序文不仅作者不同,时间也不同,一为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一为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二者相距近一百年。可是在《延陵吴氏通谱》中有一篇真德秀的序文,内容竟也与这两篇序文十分相似,该序文云:周之初,泰伯、仲雍封吴,子孙以国为氏,则自三代以来,其为名世远矣。秦汉之时,裂而复合,合而复涣,星罗棋布而不可纪矣。至唐太宗奏天下谱牒,退新门,进旧望,左膏梁,右寒微者,一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而吴之姓氏与首称焉。今自唐太史竞公奕世至宣公附马,遂为江南右族。吴氏之姓氏灿如也,当时海内钟鸣鼎食之家,皆莫与京。嗟夫!士之名世者有二,人品与家世而已,人品不足,家世犹足以振之,家世之与人品而无忝于所生,吴氏子姓并有之矣。宋西山道人真德秀撰。[31]毫无疑问,以上这三篇分别为陈康伯、黄伯固、真德秀撰写的序文,至少有两篇是后人拼凑伪造的。
宋末忠臣文天祥,也常常被福建各家族冒托作序。泉州南安县《梁氏家谱》载有文天祥《梁氏族谱立像赞》云: 世以谱传,而不以像传,能并传而不失者,必其先代勋业著于当时,道德名诸后世,乃能留此像。与凡模容虽盛而不久,夫亦无谱之故也。今梁氏之谱灿然可观,千百世而不朽也。子孙瞻先人之像,而不切仰止之思者,亦未之前闻。
庙堂文天祥敬题。[32]福建《周氏合修宗谱》载有文天祥《题周氏像跋》,内容与《梁氏家谱》所载基本相同: 世以谱传,而不能以像传,能并以传者,必先人勋业著于当时,道德鸣于斯世,乃能留其像,与凡摹容,虽盛不久,夫以无谱之故也。周氏谱像灿然,可传千百世而不朽,俾后之子孙读先人之谱,瞻先人之像,而不兴仰止之心者,未之有也。
宋状元及第吉州文山文天祥拜撰。[33]福建《刘氏宗谱》亦载有文天祥《题刘氏列祖像赞》,内容也与前二文大同小异:世以谱传,而不能以像传,能并以传者,必先人勋业著于当时,名于斯世,乃能留其像,与谱俱永也。刘氏之宗,其以德业挥映后先,呜呼盛矣,则若谱若像,自千百世而不朽,子孙觇先人之像,读先人之谱,而不兴起仰止之心者,未之有也。
开庆元年(按:公元1259年)阳月吉州文天祥顿首拜撰。[34]梁、周二谱的文天祥赞文,均未注明撰写日期,而《刘氏宗谱》则明载宋开庆元年。为了表明《刘氏宗谱》中的文天祥赞是正牌非伪托,该族谱在文天祥落款之后,特意另注“按文丞相为我刘甥曹” [35]泉州《虹山彭氏族谱》载有“宋丞相文天祥拜彭氏百岁母诗”云:丽日萱花照五云,升堂丰采见咸淳。
蓬莱会上逢王母,婺宿光中现老人。
雨露一门华发润,江山四座彩衣新。
只将千岁苓为寿,再住人间九百春。[36]这首诗与文天祥《文山集》中的一首《寿诗》基本相同。但是 《文山集》中的寿诗是赠与罗氏,而不是彭氏,该书云:庆罗氏祖母百岁,罗氏庆门寿母百寿,父老见所未尝,乡里夸以为盛。某既交朋,升堂为寿,退布席厅事,与横舟昆弟子侄举酒尽欢,酒酣賦诗志喜也:丽日萱花照五云,升堂丰采见乾淳。
蓬莱会上逢王母,婺女光中见老人。
雨露一门华发润,江山满座绿衣新。
只将千岁求为寿,更住人间九百春。[37]福建族谱中收载宋人的序文、跋语、赞词等,除朱熹之外,要算文天祥的最多,大致也有20个姓氏。但是文天祥在福建的时间很短,从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五月至二年(公元1277年)三月,不过11个月。当时元兵进逼,文天祥左支右绌,居无定所,根本不可能为福建这么多家族撰写族谱序文。其中有不少假托伪造的文章,是可以想见的,特别是福州黄氏族谱中收载文天祥的一篇序文,长达一千五百字,更是可疑。该序文略云: 世谱者,黄氏之世宝也,即古之宗器,犹周天球河图、汉魏卤簿玉牒之类。……(黄氏)固始派江夏人,诗书世簪缨。 ……黄氏予子孙孙日盛岁长,皇宋盛时,龙腾鲲化者百数十人,槐府紫宸历有多士。如麟之趾,如凤之毛,森森绳绳,特拔其贤者敢扬言之。……皆焜耀耳目,馨香俎豆。叹鼻祖之余庆,远而万世下子子孙孙将如日升川至,发祥未艾矣。……景炎二年(按:公元1277年)冬黄钟月戊寅日賜进士及第太子少保左丞相南剑督师信国公卢陵文天祥拜撰建邑屏山少瞻刘世复校建邑考亭仰晦朱沂书[38]在这篇序文中,黄氏家族在宋代的大小仕宦,被一一胪列出来,时当戎马佐您的文天祥,如何有此等闲情逸致?再者,序文落款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冬黄钟月,此时文天祥已兵败粤东山区,差一点被元兵俘虏,不可能到福州为黄氏家族作如此长篇序文。同时,落款中有关文天祥的官衔,亦与史实不符。文天祥任过右丞相,未曾任过左丞相,被封为信国公是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 的事。最后又把朱熹的后代和刘子羽的后代拉出来做书校,愈加令人难以相信。《周氏宗谱》载有宋代崇安理学家胡宏的一篇序文云:“谱奚由作?所以别异姓,表同姓,辨尊卑,分昭穆,垂于无穷而作也。顾使高曾祖孙同处一时,尊卑昭穆晨夕相昭,秩然井井,所谓见而知之,奚事谱为哉。奈何赘一词乎?余独嘉夫周氏世有令德,其蕃衍盛大,如此博厚而高明,高明而悠久,讵不信然敬述其概,题于谱端,以为后之君子积善之劝云。宋庆元二年(按:公元1196年)仲夏月望后一日,五峰胡宏拜撰。”[39]胡宏为北、南宋之际人 (公元1105-1155年,一作公元1102—1161年),至宋宁宗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已经去世近半个世纪,岂能与朱熹、蔡元定等人同时出来为周氏家族撰写序文? 《周氏宗谱》另载有宋儒刘琪的一篇《序文》,末署:“宋庆元二年(按:公元1196年)仲夏月朔后二日,赐进士岀身、知建康行宫、留守观文殿大学士彝山刘珙拜撰”。刘珙系崇安人,刘子羽的儿子,他虽然与朱熹是同时代人,且与朱熹有姻亲通家之谊,但他出生于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中进士,卒于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享年五十七岁。[40]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距他死后近20年,他也不可能同朱熹、胡宏等人一道为周氏家族撰写族谱序文。其伪造假托的痕迹是十分清楚的。
泉州《梁氏族谱》载有明代隆庆年间贺允中的《梁氏族谱序》略云:“今夫木之有本,水之有源,本固而枝繁,源清而流洁。粤稽梁氏之先世出伯益之后。……系出文靖公为奕祖,阅十七世,人材之盛于宋,德业勋绩为时望。族辑成谱牒以传后裔,嫡庶由此而定之,昭穆由此而辨之,亲疏由此而别之,长幼由此而序之。统其源,衍其派,修宗睦族之道,梁氏之谱至矣,可谓尽善尽美之书矣,为梁氏子孙者尚其勖诸!明隆庆二年(按:公元1568年)阳月既望,知枢密院事贺允中顿首拜撰”[41]。明代没有枢密院,也没有相应的政治机构,故明代官僚虽有以古代官名代称自身官衔的,如称巡抚为中丞,礼部尚书为宗伯,兵部尚书为司马等等,但没有以枢密院代称的习惯。显然,梁氏家族在修谱时,落款时间为明代,官衔却不小心套用了宋代的习惯,致使露出了假托的漏洞。
类似的例子很多,如闽、赣《罗氏族谱》载有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的《罗氏谱赞》: 豫章世家,洪门望族;忠孝一门,节义两顾。
文德武功,名留简竹;理学真儒,后人继续。
礼立仁照,天伦攸笃;贤子贤孙,旋钟芳踢。
以此家风,遗风善俗。[42]这个谱赞把闽、赣罗氏家族大大夸奖了一番,罗氏家族的忠孝节义、文德武功固难认真衡量,但所谓“理学真儒”,在苏东坡之前,闽、赣二省的罗氏族人尚无何人在理学上有值得苏东坡如此赞扬的。在苏东坡之后,罗氏家族倒真的出了一批具有全国性影响的“理学真儒”,如罗从彦、罗钦顺、罗汝芳、罗洪先、罗有高等。显然,这首所谓的《罗氏谱赞》是后人伪造而冒托于前代名人苏东坡的。
泉州《刘氏宗谱》载有明初诚意伯刘基的《赞世谱诗》云: 重修谱牒大明伦,包括宗支万代亲。
宋世东宫恒振铎,明朝北阀更垂绅。
十三诸户芳兰桂,七百余年洁藻萍。
秋月鸣蟾逢祀典,期登科甲报南闽。[43]泉州刘氏家族奉宋代抗金名将刘崎(公元1098-1162年)为一世祖,而刘基为元末明初人,相距不过二百年,而诗中却有“七百余年洁藻萍”的词句,可知这一首《赞世谱诗》,大约为清代末期人所写,而假托于明初刘基的大名之下。
闽西、粤东的《赖氏族谱》,收载有许多名人为该家族先祖所撰写的赞文,也是不伦不类,试举数例如下: 赖忠郎,原系翰林院侍讲,忠〓后贬巡按。……赞曰: 谪貶巡按,国学文衡,三朝侍讲,天子门生。
陶渊明书陶渊明为晋时人,而翰林院为唐代以后的官制,巡按为明清时期的官制,其赞词系伪造可知。再如:赖遇,晋朝兴宁二年(按:公元364年)仕江东太守、中顺大夫升大司马。赞曰: 江东德政,毓秀含灵,泰山桥岳,振振云初。
翰林院大学士王献之题东晋时既无翰林院,也无大学士,所谓王献之官任“翰林院大学士”,纯属乌有。再如: 赖郎,号小标郎,历任唐朝勅命征粤东闽汀等路得胜将军大將,圣旨御笔勅赞: 将军世袭,威镇闽汀,天下咸服,社稷太平。
陇西王李绂书钦功臣先皇大将军赖标九世孙小标郎及子四郎父子同征粤东闽汀等路得胜。差右班丞相谪貶福建巡抚提督唐兵部察院左副都御史魏了翁书。[44]此段赞文荒谬更甚。不用说赖郎在唐朝“威镇闽汀”及“陇西王李绂”纯属向壁虚构,即使是鼎鼎有名的魏了翁(公元1178-1237年)也被弄得牛头不对马嘴。魏了翁是南宋人,却被提前到唐代任“右班丞相”,又所谓“察院左副都御史”,则是明清时期的官职。
许多族谱中的皇帝赐诗也是漏洞百出,疑点不少,且多俚俗不雅,类似打油诗。如《闽林宗谱》中载有不少皇帝的赐诗,明世宗皇帝的《题谱诗》云:“林姓富贵胜中华,三状四眼六探花,五会七解八宰府,九尚十世作行家,进士三百腰金带,举人一千帽乌纱,贡监生员难屈指,郡州府县水堆沙。”康熙皇帝的御题辞云:“唐宋元明百千进士三鼎甲,公孙父子十二宰相五封侯。”[45]明清两代福建九牧林家族的科举出仕者固然代有其人,但真正进入中央政要而得到皇帝赏识的寥寥无几,何至于皇帝们如此漫天赞扬? 《梁氏族谱》记载有两首宋朝皇帝御赐梁克家的诗文,一首是宋高宗写的: 携手同行送我卿,我卿何日得回京。
朝廷不可无卿在,卿在朝廷致太平。
另一首是宋孝宗写的: 自昔传闻有道君,风云千载遇良臣。
我今幸获真儒用,会见功勋迈古人。[46]梁克家于绍兴三十年(公元1160年)中状元,外授平江签判。第三年宋高宗便已去世。高宗朝,梁克家只是一位刚进入朝廷的晚辈,锋芒未露,还不可能有以一身系天下之安危的身份地位,高宗对他的了解也仅是皮毛而已,断不至于为其题诗称扬为“朝廷不可无卿在,卿在朝廷致太平”。宋孝宗的御赐诗,据族谱所载,是在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这一年正是梁克家去世的时候,宋孝宗在诗中写着“我今幸获真儒用”,也很令人诧异。所以,这两首诗的真伪,连梁氏族人都感到怀疑。近年海内外福建籍的梁氏族人选编《宋丞相梁克家史料选辑》,在抄录这两首诗的同时注云:“此诗据族谱传抄,真伪待考。”[47]可见此类诗文的不可信。
福建民间各家族在修撰族谱时热衷于用历代名人的序文、题词、诗文来装饰炫耀,虽然这些文字的可信程度很差,有不少伪造假托的情况,但正是这种真伪并存的装饰,构成了福建族谱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从一个角度反映了福建家族的社会心理和福建族谱的鲜明特点。
附注
注释:[1]《闽林宗谱》卷首。 [2]《罗峰傅氏族谱》卷一。 [3]《岩坪谢氏迁玉族谱》卷一,《诏》。 [4]《温陵刘氏族谱》卷首。 [5]《罗氏万三郎公族谱》卷一,《序言》。 [6]民国《南靖赖氏族谱》,《续赖氏族谱书后》。 [7]泉州《廷陵吴氏通谱》卷首,《谱序》。 [8]泰宁《吴氏族谱》卷首。 [9]泉州《温陵吴氏家谱》卷首。 [10]《周氏合修宗谱》卷首。 [11]《闽泉吴兴分派卿田尤氏族谱》旧卷本,《诗歌》。 [12]《象山梁氏族谱》卷首。 [13]泉州《黄龙吴氏族谱》序文。 [14]云霄《云阳方氏谱牒》第一章。 [15]《漳州氏族源流汇编》,《庄姓源流》。 [16]参见《莆阳䂬溪黄氏宗谱》乙辑,《序》。 [17]闽西《李氏史记》十一,《附录》, 1990年。 [18]以上参见《闽林宗谱》。 [19]参见《廷陵吴氏通谱》卷一、卷二、卷三、卷四。 [20]参见《象山梁氏族谱》卷首。 [21]参见《周氏合修宗谱》卷首。 [22]《闽泉吴兴分派卿田尤氏族谱》旧首本。 [23]民国《义门陈氏大同宗谱》卷六,《义门历代谱序》。 [24]周肇丰《周氏合修宗谱》,卷首。 [25]泉州《刘氏宗谱》卷首,《先贤题序》。 [26]泉州《刘氏宗谱》卷首,《先贤题序》。 [27]周肇丰《周氏合修宗谱》卷首。 [28]《象山梁氏族谱》序文。 [29]光绪上杭《闽杭田背乡刘氏家谱》,《老谱序》。 [30]泉州《刘氏宗谱》,《序文》。 [31]《廷陵吴氏通谱》卷一。 [32]民国南安翔云乡《象山梁氏族谱》左房子部,《历代谱序》。 [33]《周氏合修宗谱》卷首。 [34][35]《温陵刘氏宗谱》序文。 [36]民国《虹山彭氏族谱》卷首。 [37]文天祥:《文山集》卷二。 [38]《虎丘义山黄氏世谱》卷一,《原序》。 [39]《周氏合修宗谱》卷首,《题周氏宗谱序》。 [40]参阅《宋史》卷三八六。 [41]《象山梁氏族谱》卷首,《谱序》。 [42]上杭《罗氏百三郎公族谱》卷一,《序言》。 [43]泉州《温陵芝山刘氏宗谱》卷首。 [44]龙岩《长塔赖氏家谱》不分卷,《像赞》。 [45]《闽林开族千年谱》第一册。又龙岩《长林世谱》中载有李光地的诗联:“唐宋元明千余进士三及第,高曾祖考十八宰相九功臣”,与康照皇帝的题辞极其相似!李光地为康熙的宠臣,他绝没有如此胆量抄袭皇帝的题辞。 [46]泉州《象山梁氏族谱》,《御賜诗》。 [47]泉州《宋丞相梁克家史料选辑》第135页。
知识出处
《福建族谱》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展现了福建族谱的真实风貌和独特风格,从而对深入探讨福建族谱乃至中国族谱的学术研究有所裨益。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