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發祥地簡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莆田渭阳系黄氏族谱》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0740
颗粒名称: 四、發祥地簡介
分类号: K820.9
页数: 11
页码: 29-39
摘要: 本段介绍了莆田渭阳系黄氏6个发祥地简介。
关键词: 黄氏 族谱 莆田

内容

莆田渭陽系黄氏之鼻祖黄岸公,自唐入莆,定居莆田黄巷村(今隸涵江區國歡鎮),迄今越千年。以后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口的繁衍分支后裔逐步遷徙至䂬溪(今隸莆田縣新縣鎮),至金墩(今隸莆田縣黄石鎮沙坂村),至安海(今隸晋江市),至圍山(今隸莆田縣西天尾鎮,名渭陽),至霞徐(今隸涵江區涵東街道辦事處)。所聚居之處均爲渭陽系黄氏之發祥地。
  爲便于后代子孫查考和了解一些情况,兹將6個發祥地簡介如下:黄巷簡介黄巷位于涵江區國歡鎮黄霞村,屬黄霞村的一個自然村,在涵江區的北部,國歡鎮的西部,離涵江區五華里,離國歡鎮一華里。原名黄巷村。解放后改名黄霞村(包括黄巷和霞霄等自然村)。
  黄霞村總户數740户,人口3600人,其中:黄巷村有460多户,人口2000多人,其中黄姓占400户,1900人。
  境内有古時官道(亦稱驛道,今稱國道或公路)一條,全長約一華里,寬三尺多,石板路面,名曰黄巷街,是福州至涵江至莆田必經的大道。今石板路尚存。石板路兩旁有木質結構平屋數十家,石板路兩端有土木結構牌坊二個,南端曰“刺史里”牌坊(以黄岸官居桂州刺史爲榮),軍民人等至此下馬;北端曰“黃岡群鳳”牌坊,凡黄氏子孫秀才以上者,來黄巷謁祖時,至此簽名,登上牌坊。南端牌坊早已毁,北端牌坊尚殘存基座痕迹。
  黄璞祠堂是聞名莆田的大祠堂之一,1987年6月列爲涵江區文物保護單位,名曰“黄璞故居”。附近有鳳凰山一處,高約二丈五尺,方圓五丈許的土坵;今已基本削爲平地,基建房屋。據《莆田縣誌》和《莆田黄巷歷代族譜》記載:“黄巢滅炬而過”。唐末黄巢聚衆率部南下攻打福州、興化,夜間路過黄巷村鳳凰山,聞黄氏子孫讀書聲鼎沸,在黄璞家門口拔劍刻“讀書林”三字,命士兵滅炬而過,不要驚動讀書人。
  黄璞故居附近有“綠砂”荔枝一棵,樹高丈許,每年農歷五月即可采摘,比一般的早熟一個月。明代列爲貢品。
  黄岡祠爲黄氏祖祠,始建于唐昭宗大順元年(892年)經宋、元、明、清多次修(重)建,后又破壤幾爲平地,至1987年止重建一新。每年正月初一至初八日,爲黄氏子孫后代至祖祠謁祖活動日。庭院中排列着石獅、石馬、石羊、石虎、石燭等石刻,還有古井一口,墓牌若干塊,均爲珍貴文物。黄岡祠石刻列爲涵江區文物保護單位。
  境東有黄岸公古墓一座,占地面積約五分。修繕一新。現列爲莆田市和涵江區文物保護單位。
  據有關資料載,黄巷是宋末宋元之争的古戰場之一。南宋參知政事、愛國名將陳文龍以不足三千兵力,英勇地抗擊號稱十萬兵力的元軍,在黄巷附近囊山取得大捷。
  黃巷堪稱“文物”之村。
  境内有黄霞小學一所,涵江區供銷社門市部一處。
  解放前爲黄巷保。解放后六十年代爲涵江人民公社的一個大隊,稱黄霞大隊。七十年代稱黄霞大隊革命領導小組。八十年代涵江區(縣級區)成立,下轄涵江鎮,涵江鄉,黃霞屬涵江鄉。九十年代,涵江鄉分爲國歡、白塘、三江口三個鎮,黄霞屬國歡鎮。
  九十年代,涵江區環城公路自東向西横貫黄霞村。
  涵江至山區片及永泰縣汽車,均須從黄岡祠門口經過,交通便利。
  君溪簡介䂬溪村古稱夾〓村,位于莆田縣新縣鎮西南部,屬山區,離縣城約36公里,離新縣鎮約3公里,離涵江區約20公里,涵江至新縣公路通過境内。
  自南朝、隋、唐,䂬溪屬莆田縣管轄。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析莆田、仙游、永福(今永泰)、福清四縣14個里,設置興化縣,縣治游洋,䂬溪屬興化縣管轄。元皇慶二年(1313年),興化縣治遷廣業里湘溪(今新縣鎮駐地),稱湘溪爲新縣,稱游洋爲舊縣。䂬溪歸屬不變。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撤銷興化縣,將武化、長樂二鄉的六個里并爲廣業里,劃歸莆田縣。䂬溪自此屬莆田縣管轄。
  民國時期實行保甲制度,䂬溪設保,下設甲。1949年8月21日,莆田縣解放,撤銷保甲制度,設區鄉制,䂬溪屬新縣區,稱䂬溪鄉。1957年12月撤區建鄉,實行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屬䂬溪鄉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6月,實行農村人民公社建制,䂬溪屬新縣人民公社管轄,稱䂬溪生產大隊。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公社稱革命委員會,大隊稱革命領導小組,䂬溪屬新縣公社革命委員會管轄,稱䂬溪大隊革命领導小組。1977年“文革”結束后,恢復“文革”前名稱。1983年11月,莆田市成立,實行鄉鎮村建制,秀溪屬莆田縣新縣鎮管辖,稱䂬溪村。
  䂬溪原分爲廣宫、䂬溪、墘頂三個村。廣宫村境内有一座䂬溪宫,是宋代黄徹爲答願創建的,殿内供奉媽祖,現爲三村黄姓共有的宫廟,列爲文物保護單位。每年正月元宵時,三個村黄姓子孫都到䂬溪宫進行鬧元宵活動。
  䂬溪村現有梧坑、東山面二個自然村。黄姓有50户300多人,其中在外人口約80多人。
  廣宫村黄姓有宋洋中厝自然村12户60人,外廣自然村下厝16户80人,頂厝16户80人,新厝20户80人,共約有64户300多人。
  張洋村黄姓有田樓自然村三張厝40—50户220多人(系外廣、下厝遷來的)。碧溪、廣宫、張洋三個村共約有黄姓160多户,820多人。
  此外,大洋鄉的杏山村約有黄姓15户50人,白沙鎮白沙村約有黄姓9户27人,莊邊鎮山溪村約有黄姓100户400人。
  據不完全了解,莆田縣山區片的新縣、白沙、莊邊、大洋四鄉鎮共約有黄姓300多户1140多人。尚有遷往黄石鎮沙坂村金墩自然村的240户,1255人。
  境内有䂬溪小學一所,新縣鎮供銷社下屬網點一處,䂬溪信用社一所,莆田第三中學一所。附近有“夾〓草堂”景點一處,是莆田縣二十四景之一,列爲莆田縣文物保護單位。
  黄祖焕、黄金松搜集整理黄石金墩簡介金墩位于莆田縣黄石鎮沙坂村,屬沙坂村内的一個自然村,離縣城和涵江各10公里,離黄石鎮0.5公里。
  唐代不詳。宋屬感德鄉景德里(含水南、沙坂)。元屬景德里(含水南、沙坂)。明屬景德里沙坂村。清屬四區景德里沙坂村。民國時期實行保甲制度,屬第二區黄石鎮沙坂保,稱金墩甲。1949年8月21日,莆田縣解放,撤銷保甲制度,設區鄉制,金墩屬第二區(黄石區)沙坂鄉,稱金墩村。1957年12月,撤區建鄉,實行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建制,金墩屬黄石區沙坂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稱金墩行政組。1958年¹⁰月,撤銷鄉鎮建制,建立人民公社制度,實行政社合一,金墩屬黄石人民公社沙坂生產大隊,稱金墩生產隊。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公社稱革命委員會,大隊稱革命領導小組,金墩屬黄石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沙坂生產大隊革命領導小組,稱金墩生產隊。1977年“文革”結束后,恢復“文革”前名稱。1983年11月莆田市成立,實行鄉鎮村建制,金墩屬莆田縣黄石鎮沙坂村管轄,稱金墩自然村。
  現沙坂村下轄〓下,橋頭、田柄、斜前、龍渡、前厝、金墩等8個自然村,共有耕地1800畝,總農户1200多户,總人口6000多人。其中金墩自然村耕地240畝(人均3分地),農户160户,人口855人,由金墩析遷入前厝的80户,人口400多人,全部黄姓。以上兩村,合計黄姓240户,人口1255人。金墩黄姓始祖,是由䂬溪遷入。
  沙坂境内有小学一所,黄石供銷社沙坂門市部一處。
  附近有莆田二十四景的“谷城梅雪”、“天馬晴嵐”、“寧海初日”等自然景觀。
  安海簡介安海古名灣海,以海有九十九灣故名。宋開寶時,安金藏之后安連濟居此,遂雅稱安海。是一個千年文明古鎮,現在是一個經濟迅猛發展的集績。
  安海位于晋江縣(今稱市)的東南部,爲晋江縣的一個集鎮。東鄰附城之皇恩;西鄰附城之西安、曾府;西北鄰附城之福埔、顏家;北鄰附城之坑呷;南盡于海,跨五里橋則爲南安三十九都之水頭等地。
  安海古稱安平,自古爲泉南一大都會。上接郡垣,下達漳、粤;西扼九溪、黄岡之徐;南通金、厦、臺、澎之舶。
  安海夙稱文化古鎮,有海濱鄒魯之稱。經宋、元、明、清分都劃里,宋曰開過鄉修仁里,元改爲都,明因之,平爲八都,統四圖。明時有城内十八境,城外十八村,鎮中十一坊,近都廿一鄉。清時有八都二十二鄉之分。鎮内有街:館口、下墟、厚底、南門、東門、總爺諸街。明時有官學、廟内、舉人、柯厝、徐厝、李厝、鄭厝、打鐵、甘蔗……等25卷。
  安海早無城池,因地方富庶,海上倭寇盗賊覬覦,時來劫掠,爲抗敵防盗,宋紹興間始築土城,迨明嘉靖間改建石城。
  宋爲安海市,東曰舊市,西曰新市。明爲安平鎮,民居萬户。宋設巡檢司。明設公館,駐鎮館。清設户部税館,汛防署。
  宋有石井書院,舊名鰲頭精舍。宋紹興初,吏部郎朱松嘗爲鎮官,其子朱熹官同安,常至鎮與父友耆士論經,鎮人益勤于學。建有諸多莊田莊地,有許塘莊田,承天莊田,太平莊田和甘棠莊田。慈善事業有育嬰堂,明善堂。
  安海通海,宋元時,商貢出海貿易盛行,爲華僑之始。遠航麻逸、占城、渤泥等地。明代,出國貿易,更爲繁多,旅居泰國、暹羅、柬埔寨之真臘。清代更盛,清初出國人數最多,十之七八旅居印尼,其次爲暹羅、安南、泰國、新加坡、日本等國。
  境内有東橋和西橋。東橋曰東洋橋,全長六百六十丈,寬一丈二尺,疏水道二百四十二,爲安平橋三分之二。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建。西橋曰安平橋,俗稱“五里橋”,全長八百十有一丈,廣一丈四尺,疏水道三百六十二。宋紹興八年(1138年)建,至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卒成。素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名聞全國,現列爲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境内有東塔和西塔。東塔曰龍興塔,宋紹興年間建。西塔曰瑞光塔,五層六角空心磚塔,建于西橋邊,門面橋,層層有級,高八丈,周圍八丈四尺,徑三丈。宋紹興年間建。此外還有鰲美塔,星塔等。
  有朱子祠、水心亭、媽祖廟、城隍廟等。
  人才薈萃,名人輩出。
  安海鎮現有鴻塔、復興、海東、興勝、東理、安東、西安、型厝等8個街、村,總户數9675户,總人口37220人。黄姓主要居住在海東街,建有黄氏家廟,今鎮有中學3所、小学6所、幼兒園5所。
  安海鎮現有主街:成功路、海八路、中山路、環城路等。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搞活經濟的政策以后,安海鎮經濟迅猛發展。安海鎮駐地面積比原來擴大一倍多,“五里橋”東向海灘冲積地劃爲經濟開發區,獨資、合資、外資創辦的工廠林立,街上商店上千家,工農業總產值25億元,税收上億元。
  ——據1983年《安海志》和1997年1月《泉州晚報》等资料渭陽簡介渭陽古名圍山、圍莊、渭莊,以后雅稱渭陽。位于莆田縣西天尾鎮的東北部,離縣城約10公里,離涵江約8公里,離西天尾約3公里。
  渭陽一直屬莆田縣管轄。唐代不詳。宋代屬武化鄉興教里。元代屬萬賢里。明、清二代屬萬賢里山兜。民國時期設保甲制度,渭陽設尾厝、半山、石牌兜三個保,以后合并爲一個保,稱渭陽保,保下設甲。1949年8月21日,莆田縣解放,撤銷保甲制度,設立區鄉制度。1951年渭陽屬第四區(梧塘區)通濟鄉(由三山、浮山、渭陽三村合并)。1952年屬第十區(西天尾區)通濟鄉。1956年屬第十區紫霞鄉(由東星、三山、后埔、林峰、渭陽五村合并)ₒ1957年12月,撤區建鄉,實行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建制,渭陽屬西天尾鄉管轄,稱渭陽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10月撤銷鄉鎮建制,建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渭陽屬涵江人民公社管轄,稱渭陽生產大隊,下設生產隊。1961年改屬西天尾公社管轄,仍稱渭陽生產大隊。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渭陽屬西天尾公社管轄,歸屬不變,公社稱革命委員會,大隊稱革命領導小組,渭陽稱渭陽生產大隊革命領導小組。1977年“文革”結束后,撤銷革命委員會和革命領導小組,恢復“文革”前名稱。1983年11月,莆田市成立,建立鄉鎮村制,渭陽屬莆田縣西天尾鎮管轄,稱渭陽村。
  渭陽村境内有3個自然村,即尾厝、半山,石牌兜(黄姓住尾厝村)ₒ有耕地377畝,山地1500畝,現有農户362户,人口1286人,其中黄姓約占40%ₒ境内有渭陽小學一所,西天尾供銷社渭陽門市部一處,渭陽基金會一處。
  境内北部有紫霄山,山上有紫霄寺、紫雲寺兩處。紫霄寺附近有“紫霄怪石”自.八然景觀,爲莆田縣二十四景之一。附近有九華山,山上有“九華叠翠”自然景觀,也是莆田縣二十四景之一。
  紫霄山海拔近600米。山上怪石嶙峋,千奇百態,依其形状命名爲:仙人橋、仙人冢,美人石,石門,石船,石獅,石鷄,石犬等。最著名的爲雷轟石,羅漢石,絶頂有一石特奇,稱萬歲石。山上有塊頑石,叩擊會發出似缸、罐、木魚、鐘響的聲音,稱爲石鼓。山上有一石洞,石洞中有石佛一尊,雕刻藝術獨特,游人蘸泉水灑其面,會呈現由微笑而大笑之奇觀。山澗產有無尾螺和紅色小蝦。有兩棵連理榕樹。還有宋蔡襄等名人題字題詩石刻等多處。
  附:渭陽村地圖繪圖:陳文賢
  霞徐簡介
  霞徐,原名下徐,以后雅稱霞徐,是涵江區的一個街。清乾隆、嘉慶年間,涵江海運鼎盛,頂鋪徐姓貨物在陡門頭海邊兩岸堆積如山,陡門頭左邊習以爲常稱爲下徐,與頂鋪徐相對而言,故名。
  霞徐位于莆田市涵江區南部,離縣城15公里。
  霞徐很長一段時間屬莆田縣管轄。唐代屬莆田縣唐安鄉延壽里。宋代屬延壽里涵頭市(以后雅稱涵江市)。明代屬第三區(延壽里)涵江市。清代屬二區延壽里涵江市。民國時期實行區鄉、鎮街保甲制度,屬涵江鎮管轄,稱霞徐街、霞徐保等。1949年8月21日莆田縣解放以后至目前,霞徐均屬涵江鎮管轄,稱霞徐街。其中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鎮稱革命委員會,街稱革命領導小組,霞徐改名乘風,稱乘風街革命領導小組。霊徐街曾一度與宫下街合并,稱東升街革命領導小組,屬涵江鎮革命委員會管辖。1977年“文革”結束后,恢復“文革”前名稱和管理範圍,即霞徐街與宫下街分開。(以上均屬莆田縣管辖)。1983年11月,莆田市成立,莆田縣析出涵江鎮、涵江人民公社,成立涵江區(縣級區,歷史上皆爲局級區),直屬莆田市管轄。涵江區下轄涵江鎮街道辦事處和涵江人民公社(涵江鄉),霞徐屬涵江鎮街道辦事處管轄,稱霞徐街居民委員會。九十年代,涵江鎮街道辦事處分爲涵東和涵西兩個街道辦事處(以木蘭溪下游横貫涵江鎮境内的涵江河流爲分界綫,河流以東稱涵東,河流以西稱涵西),涵江鄉分爲國歡、白塘、三江口三個鎮。霞徐屬涵江區涵東街道辦事處管轄,稱霞徐居民委員會。
  霞徐境内分爲端明、霞明、龍東、頂街與新村等五境。東與涵東村交界,西與延寧街隔三江口内灣相望,南與后宫隔三江口内灣相望,北與宫下街隔河流相望。東有新開河一條。八十年代前是莆仙土特產品及外來貨物出入口的主要集散地。
  清道光至民國抗日戰争前,霞徐境内店鋪棧房林立,設有海關、銀行(中國銀行,福建塔銀行)、錢莊(涵大、慎昌、恒安)、郵電局、輪船公司、直接税局等。
  現霞徐街分居民小組14個,村民組4個(隸涵中村),共有農居民530户,人口2000多人(其中黄姓占160户800人),又外出400人。解放前以從工、從商及海運,碼頭搬運等爲生計。解放后以從工、從農、從商、從政、從科技等活躍于社會。
  境内有與延寧接壤的宋端明睫門一處,明天后宫(即舊宫)一座,現均列爲涵江區文物保護單位。還有清末郡崇實中学堂舊址,即民國時辛亥革命舊址二座,現均列爲莆田市文物保護單位。
  以上除署名外,均爲宗觀黄金松撰
  附:霞徐地形示意圖。繪圖:裔孫黄文燦

知识出处

福建莆田渭阳系黄氏族谱

《福建莆田渭阳系黄氏族谱》

本书介绍了黄姓,是偉大的華夏民族中一支重要的族系,在目前中國人口最多的19姓中,位居第八,占漢族人口1%以上。其氏族源遠流長,代爲望族,“江夏流芳”聞名天下,蜚聲海内外名人不絶于史,爲中華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黄姓,是偉大的華夏民族中一支重要的族系,在目前中國人口最多的19姓中,位居第八,占漢族人口1%以上。其氏族源遠流長,代爲望族,“江夏流芳”聞名天下,蜚聲海内外名人不絶于史,爲中華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