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氏族大迥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莆田渭阳系黄氏族谱》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0736
颗粒名称: 八、氏族大迥遷
分类号: K820.9
页数: 3
页码: 23-25
摘要: 傳至本系一〇五世巘公時,值唐末五季分争,黄巢舉義關中,乃偕子曹公隱入游洋?其兄諫議大夫峻公入永福,爲永福黄始祖。昌敗后,詔贈司徒,謚忠義。妻、子均從難,同受封。時詔求其后,不能得見,乃議以曹公次子珍公嗣之。此后其子孫,唐、宋兩朝時有以忠義論授。《新唐書》、《资治通鑑》及有關府誌皆有入傳或記述。按碣公忠義之舉,其高風亮節,后人敬仰,我輩當不忘以“碣公后裔”爲榮。溪一脉后代子孫,如何看待這一段嗣承關系,理與情却又都不能偏執。溪黄系,而以忠義碣公爲新系始祖,并嗣碣、曹兩公,上承峻、巘兩公。這樣似爲恰當,于理于情兩相宜。邦士公已有“合系”明見,續譜中我們也持此認識,望有關各支族親,能以此共鑑。
关键词: 黄氏 谱誌 莆田

内容

傳至本系一〇五世巘公時,值唐末(約880年前后)五季分争,黄巢舉義關中,乃偕子曹公隱入游洋䂬溪,成䂬溪黃始祖。其兄諫議大夫峻公入永福(今永泰縣),爲永福黄始祖。峻公有子碣公,於乾寧二年(895年)在越州(今浙江省紹興市)威勝軍節度副使任上,因節度使董昌欲僭號稱尊,公寧死不從,全家近百口殉難。昌敗后,詔贈司徒,謚忠義。妻、子均從難,同受封。旌表一門忠孝。(見《碣公傳記》)。時詔求其后,不能得見,乃衆議以曹公次子珍公嗣之。此后其子孫,唐、宋兩朝時有以忠義論授。《新唐書》、《资治通鑑》及有關府誌皆有入傳或記述。應該提醒的是:碣公之后的這一嗣承關系,古譜已有交代,但其后所見各譜,只邦士譜中提及合稱“并䂬溪黄”外,他譜多不盡明確,甚有疏漏。按碣公忠義之舉,其高風亮節,后人敬仰,我輩當不忘以“碣公后裔”爲榮。經再詳查譜列世系,又發現:碣、曹兩公均爲上所單傳,之后曹公雖有三子,但除改嗣碣公的次子珍公后裔,仍繁衍于䂬溪一脉外,長子琡公二傳后失考,三子珮公最多八傳后也都失考。似此,則作爲䂬溪一脉后代子孫,如何看待這一段嗣承關系,理與情却又都不能偏執。如何定位呢?我們認爲:峻、巘兩公二傳至珍公時,合爲新䂬溪黄系,而以忠義碣公爲新系始祖,并嗣碣、曹兩公,上承峻、巘兩公。這樣似爲恰當,于理于情兩相宜。邦士公已有“合系”明見,續譜中我們也持此認識,望有關各支族親,能以此共鑑。
  碣公之后,一一一世太常博士中庸公,于宋宣和年間(約1120年前后),遷居興化軍城西(今莆田城厢舊西門)。一一四世江都令府公,于宋淳熙年間(約1180年前后),移居黄石金墩,爲金墩始祖。一一七世松公,于宋末元初元兵屠城后(約1278年間)爲避亂遷往泉州城中,爲泉州始祖。一一九世元嗣公,于明永樂初年(約1403年),移居安平市永安莊(今晋江安海),爲下金始祖。一二四世宗成公,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爲抗倭失敗,被迫避難返莆定居于圍山(今西天尾渭陽),即爲今渭陽系始祖。宗成公后裔,瑞裕房茹薌、筱薌兩公,于清道光末至咸豐初年(約1851年前后)遷至涵江霞徐,大同、泉裕兩房因古厝祓焚,也于同治末年光緒初年間(約1875年前后)遷居涵江霞徐,匯成其后涵江著名的“瑞、同、泉”三房,時人稱爲“霞徐黄家門”。
  續譜中發現,有關圍山始祖宗成公的入圍時間與卒的年月日,邦士譜中有幾處不同記載,未加澄清。其中入圍時間出現兩處:一爲嘉靖卅七年端午節,一爲嘉蜻四十年十一月初六日。經認真查核《邦士舊譜》、《安海七房舊譜》及近編《安海誌》,又專程去安海與資深族親共同研討,基本上可認定是: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年)十一月初六日,時中色父子抗倭殉難于菌柄(安平城郊),宗成公于是日脱難離安海后來莆。主要依據是:《安海七房舊譜》(約清初修)載:宗成公也“卒”于中色父子死難同日。這顯系發生于同一事件,只因族人事后不知宗成公去向,誤認爲“卒”。至于嘉靖卅七年端午節捍倭,《安海誌》及《安海二房舊譜》均載是仰與從弟廷英血戰殉難,倭難地點在西橋,是另一事件。《邦士舊譜》記述中對兩個事件人物情節未明確分清,致生誤解。卒的時間也出現兩處:一爲卒年缺,七月二十三日吉時;一爲嘉靖辛酉十一月初六日。后一點如上述應是安平族人訛傳,前一點估計是邦士公當年據上輩傳下宗成公祭忌的時間記下的,故缺年而只有月日。按此理分析似爲可靠。然卒年仍無法查考,但也决非后一點所指的享年僅二十四歲。
  返觀我系家族歷史,值得人們深思的是:我系黄姓子孫,若以峻、巘兩公遷離涵江算起,至“瑞、同、泉”三房又遷返涵江計,歷時近千年;若以松公離莆金墩,至宗成公重返莆圍山計,也約有三百年。真可算是一次氏族的歷史大回遷。茫茫大千世界,歲月無情人有情。前人遠離故土時,怎會料到后世子孫千百年之后,仍會有支能落葉歸根、揚花故地?這是歷史的巧合,或是有某種必然的因素呢?應該説:莆田古爲文獻名邦,富饒之地,人文薈萃,經濟繁榮,加上海陸暢通,商貿興旺,是人們安居生息、經營發展的好天地,自有其巨大的吸引力。所以説:回歸是偶然中的某種必然。歷史是最好的教林,這里也啓示我們:凡我同胞,當知愛我家鄉、興我家鄉,即使遠離故土,也應不忘給后輩留下一份故鄉情,一絲切不斷的氏族的根。這才是正確的氏族史觀。

知识出处

福建莆田渭阳系黄氏族谱

《福建莆田渭阳系黄氏族谱》

本书介绍了黄姓,是偉大的華夏民族中一支重要的族系,在目前中國人口最多的19姓中,位居第八,占漢族人口1%以上。其氏族源遠流長,代爲望族,“江夏流芳”聞名天下,蜚聲海内外名人不絶于史,爲中華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黄姓,是偉大的華夏民族中一支重要的族系,在目前中國人口最多的19姓中,位居第八,占漢族人口1%以上。其氏族源遠流長,代爲望族,“江夏流芳”聞名天下,蜚聲海内外名人不絶于史,爲中華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