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高氏远祖炎帝神农氏,育于姜水,故以姜为姓。其后人有姜子牙者,周文王聘请他辅佐率军灭纣。周朝建立后,周文王加封姜子牙为齐候,夹辅周室,后世称为齐太公。齐太公传至六世为齐文公,文公生公子高,其孙俱为齐上卿。傒与管仲一起振兴齐国,联合诸候,建立了齐国的霸主地位,立下了功劳。齐桓公命俟以父字为氏,食采于卢,曰敬仲,世为上卿。傒者,是中国第一个姓高的人,即是高氏的始祖。
俟之后裔有名洪者,后汉时为渤海太守,因居辽阳渤海修县,遂以渤海为堂号。
唐僖宗中和辛丑年(公元831年),黄巢起义,社会动乱,寿州屠者王绪攻陷河南光州固始县。高傒之后裔有名叫钢,字一清的,因避战乱挈眷南下,先抵广东潮阳,后辗转至福建之漳浦,至昭宣帝天佑乙丑年(公元905年)才定居福建怀安之龙岗。钢公,后被高氏族人称安平高氏入闽一世祖。
钢公之五世孙㙱,官拜正议大夫,奉檄迁升守泉州军,在一次御敌战斗中,以身殉难。第二年,朝廷为表其忠烈,赐葬晋江二都(今磁灶镇)陶治山。㙱公育二子,长镔,次镒,为便于守坟尽孝,举家乔迁安平(安海)。塾公,为高氏安平衍派宗支的开基祖,称安平高氏始祖。后来,镔与镒俱中进士,镔为朝奉大夫,镒为宣奉大夫。镔传四子,曰淳、涵、滋、泽。镒传四子,二子早夭,二子成,曰思连、惠连。两子俱登科,长子思连官通直郎,次子惠连官兵部尚书。
八百年前,高氏人开始定居堤边,他们都是镒公的派下宗支,一支是长房思连的第五代裔孙士泽所传,另一支是二房惠连大坪宗支小宗支迁入的,当地称为坪房角落,再一支是惠连安海东厅部份成员迁入的。现在,堤边村的高氏村民已达四千多人(其中三千多人侨居境外),约占堤边村人口的六分之五,其中士泽宗支下的占高氏村民的五分之四。士泽的第三代裔孙嗣本,迁同安刘五店,现有90多户,人口四百多人。
第二节繁衍(一) 围海造田求生存堤边背靠山坡,面临东海,人多地少,大多为望天田。为了生存发展,堤边高氏村民与同村的陈氏、蔡氏等姓的村民和睦相处,团结一起,向海要地。几百年来,围滩涂为农田,至解放时已围建六大海璟,增加农田320亩。1964年,又与水头村联合围建了一海埭,称“四清壕”或“社教埭。
(二) 过洋谋生图发展堤边高氏村民在向海要地的同时,大量向海外流动,遍及越南、缅甸、泰国、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变,有大批村民定居香港,这些侨胞的后代又有的移居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目前,祖籍是堤边的侨胞或外籍堤边人,人口数量已超过堤边常住人口数,大约有三千余人。这些侨胞在侨居地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不少人成了当地的中上层人物。侨胞在侨居地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一旦事业有成,首先想到是家乡的发展与繁荣。堤边是南安著名的侨乡之一,几年来,堤边的公益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村容村貌有很大的变化,教育事业的投入急剧增加,大部份资金来自侨胞。
第三节文物遗迹佛姑娘,名榜,邑三十九都堤边乡高氏女也。父钟卓,母吕氏。兄弟四,姊妹四,姑娘居第七。生乾隆辛丑六月十四日卯时。幼而颖异不凡。七岁持斋识经文,十四岁即毅然欲作佛,矢志不嫁。
姑娘尝对其兄言:“乡南数武有地可作宫宇,以为寂后栖魂之所。”令刻一木龛称其身,塑一像如大士状,饭粒缸水,陈列阶前,脱脚周行十有八遍。祝念既毕,另室盖藏,曰:“此甘露也,可以疗病消灾。”姑娘跌坐龛中十二昼夜,勺饮不入口者四十七日。成佛之后,颜色如生。时年二十一岁,嘉庆辛酉十一月二十六日子时。
后其妹四姑娘亦学绝粒,守寂五十余日,遂脱凡于嘉庆甲子年三月初八日子时。溯其生辰,则乾隆癸卯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年亦二十一岁,与姑娘同宫比肩而坐。远近礼拜皆曰双菩提、两慈悲,至今士人赠匾有“双灵”尊称云。
第四节人物高文显(1913-1991),又名泉显,号胜进居士,南安市水头镇堤边村人,弘一大师高足弟子,留英生物学博士,当代佛学宣传家。
初中到高中一年级就读于厦门同文中学,寄宿在南普陀寺。15岁那年,他正读初二,正逢弘一大师莅寺,有幸与大师不期而遇。1932年,弘一大师第三次到南普陀,便传见高文显,为他命名“胜进”,并赠以对联:“语言无所著,智慧不可量。”之后高文显一直亲近弘一法师,倾听教诲,结为“忘年之交”。
1933年,21岁的高文显考入厦门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在高文显与弘一大师的交往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弘一大师的嘱托下为《韩偃》撰传。
高文显完成《韩偓》书稿后,在排校中,毁于日冠“八•一三”炮火,只好根据底稿再作整理。
直到1984年才在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面世,在《韩偓》书中,收入弘一大师写的三篇序言。
高文显,除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外,不忘佛学和弘扬南山律宗,不忘弘一大师对自己的教诲,在海外报刊上发表了《弘一大师的生平》、《弘一大师逸闻》、《弘一大师在万石岩》、《弘一大师出家学律因缘》等许多介绍弘一大师业绩的文章,让人们更加了解弘一大师,还写了《会泉老和尚行述》等介绍高僧事略和大量宣传佛学的文章。高华岳字骅之,祖籍南安水头堤边村,1920年生于菲律宾。
华岳于1938年开始参加菲律宾华侨工作和青年的革命活动,在家具工会及餐馆工会任职。1942年初担任菲律宾民抗军抗日游击队华侨队领导,勇敢善战,获得全体游击队战士的称赞。同年5月,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队(简称华支)成立,华岳任支队副队长,配合菲民抗军进行反扫荡战斗。1943年5月,华策与其他领导人一起带领“华支”从中吕宋武六干省仙未讫山中出发,通过西拉、马德勒山脉的深山密林,县崖峭壁,过着半饥半饱、睡草地、沙滩的艰苦生活。经26天的长途行军,最后到达南吕宋四省参加抗日斗争,在战斗中华岳因军功获中校军衔。
1943年12月16日,华岳从营地外出执行任务,于归途中被菲律宾叛徒暗害,年仅2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