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琳井乔木琳井乔木者,乡贡进士朱子弘,礼先世之所植也。朱子弘先世自唐户部尚书光启,古田县令巩,由光州固始入莆,卜居于水南之朱小龟山,厥后散非一处,而琳井则其近地,故亦曰琳井,历今十有九世,世世相承,而跻显宦,其在于唐为最盛。六人世德建学堂三十间,延师友教子侄,时号群仙书社。由是登贡籍者十九人;升舍选者九人;登科第者八人。则见于十一世高邮教授桧,自叙族谱所云:八世缓为仙游之派,登治平四年进士第,官给事中宝文阁待制,有功在国,在惠及民。则见于莆阳谴所云:九世玲号睿齐,官浙江运判为特起郑公之高第,丞相陈公之上客,则见于朱晦庵跋,其告帖所云:十二世泳为东沙之派,登宋乾道八年进士第,官承议郎,转运使,赐绯鱼袋。见于仙游谴所云:入国朝以来,十六世胜为监察御史,十七世司训,十八世暄为南雄司训。十九世瞿为泉州之派,先为监察御史,今摧山西参政,此皆由科目进者,其由他途而进及封赠者,不预子则名,复为胜之长子,父为御史声誉卓然,其没也囊无长物,所遗者惟经书数卷,子稍长即知励志于学,学有就而从迸者众。今泰和教谕方艮休行中福建解元时,言于提调学校佥宪,高公举游洋,未三载遂登闽藩乡书识者,威谓解元知人之明,而从游者益众,有自远方来者,亦求取正,盖子之通诗书经史外,则传于安仁学谕林恒肃先生,内则传于其父者为有素。父则登乙未科进士第,子则登来科进士第,于是从游林恒肃等咸相率微言以赠:所以彰一门二世青云皆乔木之余荫也。惟孟子舆有曰:所谓故国,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夫故国则责乎有世臣,有故家则贵乎有贤子孙,厥理一也。盖世有祖之显而孙之微,然其流风馀韵犹有存焉,此其谓之故家犹可,其有祖之微而孙之显,谓之光宗,则可谓之故家岂舆。
孟子舆之言合苞。若琳井朱氏祖,既有道章之於前,孙又复有道继之于后,非孟子舆之所谓者耶。虽然乔木之有遗荫者,以其有雨雾滋润,无斧斤害之也。善继之有其道者,以其累世秉仁蹈义,无利欲蔽之也,使其一有利欲之蔽,即害吾心之斧斤焉能以善继哉。子今为青云发韧之始,当思所以善继之道,上以为德,下以为民,则其功业不忝乎祖,又将为后人之取法也,为后来者果能取法不已,则世泽流衍将百世而无穷矣,岂必孙枝老斡,上年云霄,谓之乔木哉。南雄于子为族,侄皆为善继者,倘邂逅仕途,请以斯言为质耳。
陈会元作录自《钱江宗史》(二)钱江朱氏祖庙碑刻谱系记谱系之作,其来尚矣,所以系不及序昭穆,照久传远,使来者有考焉,非特为美观而已。
朱氏派出高阳名书舜典,在汉则擅应对之能;在唐则播孝友之誉;在三国、六朝、五闰之季,而卓然有以自见代不乏人。比及天朝,吾氏益显,名公轻卿磊落相望,处三山者位端揆之尊;寓建安者为道学之倡;入莆阳者累显宦之荣;居仙游香山者预五里三待制之列。吁!本固而末茂,源深而流长,亦其势然也。
观紫阳之朱,实与三族同一自出焉。谨按家传吾之始祖大唐相国元公讳敬则字少连,世居于亳,以孝义闻,屡被旌显。一门六阙,公之在朝,多所规益,忠正义敦天下所推载,在唐史炳若丹青。
公生二子:长光顺,次光迪。传六世生银青、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户部尚书光启,启生巩。矶登唐咸通进士第,调临安尉,历会稽户椽,率族属奉绩于闽之侯官(今福州),遂至莆相宅水南。长子无逸早世,次子山则迁临漳,季子无苟行四、官滓事,公生二子:曰淮,曰汉;汉生三子:曰琲、曰高、曰裔。琲支分仙游,待制少保级公,琲公曾孙也。则建安莆阳皆侯官之分派焉。吾祖宣义德公乃高公之长子。传三世汝霖公生庾,庾公第三子通直郎赏公,分籍钱江,支分派别虽若尔殊沿流沂,源其本则一。郡庠建莆阳朱氏簪缨图为文公熹之族,诚有所本也。迁居于此二三百载,生聚日蕃,文物日富。王春书朔会拜斯堂,少长咸集,济济有序,足以起乡闾之歆慕;祖坟拜扫,冠者数百,奔走豆笼,翼翼有仪,足以动祖考之来格。加之连莞比屋^诵相闻。月书季考者有人,乡漕舍选者有人,登文阶冠武弁者有人。祖宗积善之庆盖方来之未艾也,然谱系虽存而碑碣未立,诚为阙典,泳辄敢揭旧图史植木,自元公以至于今靡所不栽于以昭先烈,耸后观得不疑欤,若夫体祖宗之意,浚诗书之泽,更相勉励克复旧物,特书大书、有光斯碑,此则后昆之责也,亦祖宗之望也,今日植碑之意也,谨涉笔以记。宋绍熙元年正月丙辰朔十有五日庚午十二世孙承议郎特差充福建路转运使司主管文字明绯鱼袋 泳记录自朱寨海滨大厝凤洲公房谱(三)朱一龙公祭祖文维明万历七年,岁次己卯,六月己未朔越八日壬午,中宪大夫布政司左参政,二十三世孙一龙,谨以牲酌菲仪,致祭于:始祖唐古田令劝农事巩公二世祖唐大理评事无苟公四世祖宋察判十三三公(注:四世,高公,行十三,字汝昂,观察府判官)七世祖宋荣祖大夫少保级公十世祖宋通直郎赏公十二世祖宋承议郎赐绯鱼袋泳公十六世祖元处士文一禄翁公十九世祖明处士大四使仪公暨本族名宦宗亲曰:呜呼!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凡有血气者,莫不知此而尊亲也。自谯郡而固始,自固始而兴泉,以地论之,则有二十余里,以代计之,则有二十余世,派虽珠而流同乎一源;支虽异而根同乎一本,既一报祀尤宜。今一龙官忝四品,仕历三朝,实皆。
祖宗默相保佑,以至于今日者也。惠邑固有祠堂,钱江亦是宗祖,先初入仕,既已祭之於其始,今已致仕,亦当奠之於其终。祖宗如在,神灵鉴兹,尚飨。
录自《钱江宗史》(四)佳城一样尝谓人自降衷之初,赋予则同,及夫顺受而正,全而归之,无不贵贱,同乎一丘,此是天地间之完人。莆自朱孝子高公始,至宋嘉祐侯默公止,后生接踵百余年间,辟地垒土物成十八墓。周围乔松老干郁郁参天,群鸦争聚,有壹屏兰带环前拱后,人称钟山岩颛气象。厥后子孙时扫松楸,触景赋诗曰:春雨初睛古墓前,木兰流水转涓涓;梨花浅淡飞香雾,松梢朦胧护翠烟;奕叶衣冠培本固,踏根气象焕然新;自是先人封马说,何须过客指牛眠;但祈贤孝子孙远,随俗年年挂纸钱;十八佳城古麓前,乔松残露滴犹涓;荒坟今日垒新土,野屋何人絮旧烟;奕叶衣冠培本固,百年精魄依山眠;姝衣洒泪乾犹湿,束帛何曾费几钱。
迄今几百年间,德庆衍于金斯,其中虽无省阙名卿,而乌台青琐蝉联接武,岂不由地灵而人杰钟焉。尝谓仁者必有后,昔王氏手植三槐於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后果应其验。今朱氏虽不及王氏之盛,佳城十八亦三槐意也。观其云初济济,多士异日建舫,猷於台鼎端末可童,王氏特先后间耳。
——录自旧谱(五)先祖费迁莆第一代祖古田令现公赞紧朱祖初丰生固始汉大司马长史之裔孙唐上柱国尚书之曾孙(注:应为子)以草芥荫补刍豢经史擢进士第在咸通而显荣官团练使为帅府而辟起弭黄巢而福郡平宰古田而色政理广明之初元弗康仕进之夙心亦止沿檄至莆相玉湖之南卜宅攸居占壶嶙之左矣老忆先世之松楸远眠光州乏桑梓方展獭祭於祖坟遽首狐丘於故里少子廷评又避难而复莆乃以嗣以续而世济其美。
绶水徐铎(状元)拜题二代祖大理寺评事无苟公赞紧彼荆棘非焉所栖梁移国祚寻归旧蹊高车驷马万钟难稽后唐庄宗嘉公守节弗迷特擢廷评名与大华同齐。
绶水徐铎(状元)拜赞三代祖汉公行实并赞公生於梁均王龙德中乃评事公之次子遭五季之乱养浩于丘樊颐贞经史虽徵辟屡至其门嚣然自得视之如浮云大虚然赞曰其容也厉其色也温多才多艺有武有文遁迹梁朝不仕非君杜门养晦朋辈竿伦积俭德於冥冥守青理以贻后昆。
欧阳修永升拜题四代祖宋观察院判官高公赞水南琳井淑气攸钟笃生贤哲克尽孝恭福唐县尉席庇登席观察府判莅政肃逐居丧尽礼轸沙襟胸卜兆庆萃指穴奇逢安厝严君庐待斧封行高名显天佑福从七袤余寿九原(泉)欲职衮衮然木丰河凛振然风虎云龙。
鸟山林文(探花)拜赞五代祖宣义德公赞幼攻举业精通六艺朋辈登科刘芸不第聿创群仙书社为航材之谋恢扩良田美宅为遗安之计噫天何不异之引年终见其济世。
竹最柯潜(状元)赞书六代祖隐士馀公赞贯穿子史聪明弘毅及至接人一团和气终老林泉浮云富贵词气侃直形容俊伟乡邦(井)称善俯仰无愧。
陈次升(进士)拜赞十二代祖宋进士潮阳主簿震子公赞辨志敬业漆简韦编恩荣赐第玉陛胪传惠归一尉福有半千私不谒簿潮无二天邀其家学本诸群仙原其美政绍乎(于)古田独惜羁揍枳棘不得览德辉於八诞。
三山林志拜赞十三代祖少贤公赞红尘紫陌畏涉狂澜苍霞翠务日憩层峦寄远踪於太湖源海之上构精舍於奇峰曲岫之端若公者真能灌琳井洪源之巨汇开珂山邓林之大观世世云仍安可不踵其立高岗而扬清湍哉。
乌山方熙拜赞十七代祖将仕郎雄公赞庭除敬养仰报严慈郡邑从事上述部司义率四侄锡宅建祠棒概之喜忠以亲移腻给之好惠由诚施克孝克友舍公其谁。
水南陈中(进士)拜赞元提学睢阳德润公赞乔木栽培德泽新图传尺素世堪珍要知得失终为幻先志舫劳最感人树色萧森如有意湖光明澈自无尘至今满目珠现灿更泄当年笔底神睢阳朱氏故望宗盖累十教叶名德非独其簪缨尔也迨元季存复先生善著书属文自图疑像以贻后人后之人能世世守勿失佚余从太学桢。
东吴项珑拜赞二十代祖钦州通判天与公赞(石阜世系)对君强饮不成欢,连日眉尖别思攒。两鬓十年非故貌,一身万里更微官。风尘为客吾将老,世路无媒古亦难。相约抽簪归隐去,木兰烟水有渔竿。
怜君垂老涉鲸波,落日风烟奈别何。睡石江头秋月冷,分茅岭上瘴烟多。蛮乡酒熟何人共,海国书来有雁过。岂意天涯是远别,出门回首限山河。
林文修为天与离任赠别诗十首,抄录仅存二首(六)祠庙题联天相朱门荷栋梁之重任,地雄黄石恢世代之弘规。
——宋高宗差杨名主事督庙(显济庙)并赐联功著熙宁桥古往今来人共仰,名垂显济庙春祈秋报岁常丰。
——丞相陈俊卿为井埔显济庙赠联赫尔侯封百阵神兵曾护国,焕兹庙貌千年金甲尚腾空。
——裔孙布政使鸣阳为显济庙题联庆源溥琳井支流百代簪缨衣钵,庙宇开金沙国族千年菽藻豆登——眷晚生郑瑞星(进士)为钱江祖祠顿首拜题金沙自琳井移来奕奕宗林价重,庙榆从德暮溢出绳绳利养孝思长——姻晚生陈云桂(进士)为钱江祖祠顿首拜题基开有宋之先寻文宫墙巢旧燕,统垂自今以后三千礼乐属贤曹——布政使鸣阳为钱江祖祠书国族聚钱江海岷云霞环俎豆,庆源从琳井平章风韵著羡墙——礼部尚书继祚为钱江祖祠书名国清庙毓灵新卜世衣冠声遹骏,初祖古田盟好旧迄今荐藻气相薰——季庐先生为龙巷宗祠告竣(康熙五十七年)贺句手书联版(季庐先生讳飕,进士,官至史部主政)道绍尼山参二氏,教宏湖岭衍千秋——朱珊石为前林湖岭祠撰书(七)艺文重截—搞自《兴化府志》中的艺文志(释文)1、旧莆田县记元•朱文庭莆田设县的时间自唐代开始,在北宋以前,隶属于泉州府,南宋后,属兴化军管辖。在元代,皇帝颁诏书改兴化军为兴化路,而仍设莆田县,原来只设县尹1人,主簿1人,现在增设县监1人,原来没有县丞,现在省去。
县府重建於宋庆历年间,而重修的年间,是在监与合署的时候。全县分为34里,户数比过去不断增加,而粮食的征收,盐铁之美,老百姓破产得不到供给,每日有数十人到县府告状,文书材料堆得满桌都是,引起上司督查不绝。
仙游游洋处于山谷地带、郡府,需给予重视,原来的官员,疏于理政,官廨没有得到修葺,县府破败凋敝,元至正年间(1341年),皇上历精图治,用严明的法度管理守令,明确守令的职责,已丑年(1349年),朝廷选派董候来莆田当县令,对县民采取轻赋薄役的政策,施惠政于民,通过三年有效治理,董候才开始在县署上告示民众,他刚来莆田时不敢加重民众负担,现在通过三年的有效治理才敢叫民众出资出力建造县署,民众响应董候号召,争先恐后捐献木、石、砖、瓦、用具、劳力、干根,在没有摊派的情况下人们纷纷送来,于是,县暑办公有了衙门,在衙门辅政的小吏有了官舍,衙门和官舍排列的整然有序、象次栉比。有仪门,体现它的庄严,有谯楼,挚壶掌管铜壶滴漏的小吏专司报时,堂屋,厨房浴室、城隍庙、监狱无不严整完好,所有县署建筑均按尺寸建筑,东至后门阔二丈,西至空地四十三丈七尺余,南至县门,北至后园六十七丈八尺,深若干尺。花去五百多缗钱,县衙的小吏也参与了县府的建设。官署的基建始于1358年辛卯,工程竣工于同年冬天,董候便设酒席于县署楼上,邀请父老乡亲共与餐叙。
从县署楼上南望壶山,向北俯瞰宁海,慨仰前人风范,唯有筒肃存有古人遗风。董候有感于此,对父老说:"如此巨大的工程,苦了老百姓啊!”父老说:"前任县令来到我莆田,摧肤剥髓,鱼肉人民还嫌不足,恶吏剥夺老百姓,苛捐杂税名堂繁多,花样百出,使民众苦不堪言。自董候到任后,不取老百姓毫毛,而收入有限,我平民百姓只捐出一点财物,不要以为有什么了不起。"言罢,众人举杯为董候祝寿,并请我为之作记,以纪董候惠民之德政,我说:"啊!董候曾在漳州的长泰担任县尹,及建宁之政和,又在大郡晋安辰行一县之职,其良好的德行,对平民施以仁政,被人们所传颂,有口皆碑,而莆田知名人士要将董候的事迹镌刻在坚硬的玉石上,并非是为了寄托别离以后的思念,在厅堂嵌入壁玉,在郡志中是罕见的,以留给后人了解民风的人采集,而供后代写史的人选编。”后董候敬调任江浙行中书,又调董候任延平(今南平)推官,老百姓痛懵董候离任,而却找不到人为之作记,我便为董候作记。
董候,字用,广东顺德人,祖父董瑞,官奉议大夫,怀安路治中,父董之纲,官敦武校尉,漳德路行用库大使,世代都以世家门第闻名于世。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何伯玉等立2、兴化县谯门记元•朱文庭兴化县,原为游洋镇,宋太平兴国中(976-983年)改为县,开始时县府设在仙游兴泰里,国朝(元朝)皇庆中(1312-1313年)迁莆田广业里。居民不多,街市白天关团,这里的居民都认为兴化县地处偏狭赋税偏少,虽然在此设县,而县署却没有修饰。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藏吉公来兴化县任县令的第二年,在藏吉公的治理下,兴化县人民欢欣鼓舞,庆贺获得好收成。藏吉公认为兴化县虽小,原来没有兴建象样的县署,是看不起此地的民众。接着便大修县署,把制锦坊改为谯门,距县署有五十步,建房舍七间,屋上使用经过雕刻的杉木,地面使用打磨的文石,阔有五十二尺,深三十一尺,面对莲峰,背向石竹湘水溪,左边有清乐桥,南面可以看到东方日出的地方。画角吹出清亮的乐曲,梅花在月查啧吐暗香,使山川改变了模样,於是以金铸铜壶滴漏,以水衡量春夏秋冬黄昏早晨,使日月昼夜有时间可循。因此,不要等膊鸠在林间呜叫就知道出发,不要等春天的雄鸡报晓就知道天亮。边地哨所的巡卒在夜里执勤,乡里小吏宣读一年之政令,以立春送自制的土牛以迎春,年长的老人诏见,无不聚会于此地,至于农书的颁布则根据时令,在举行祀曲的时候则凭时间,从而使谚门更加美丽。
民众非常高兴,要求我为之写记,县署开始基建的时间是在至正十三年(1353年12月),竣工的时间是在第二年三月,建筑所用材料,藏吉公起到表率和倡导的作用,而老百姓则踊跃资助。论功劳,则赖藏吉公的号召和众人直接参与。我在读汉班固《汉书》的时候,《汉书》中有楼名叫谯楼,也称"巢车"(在城中筑就的用于瞭望的城楼,如鸟在巢),也称“堑垒木谁”,深境高垒的防卸工事("木谯"指高木楼,用于除望的工亨)o虽然以鸟在巢譬如谯楼,以木构的曝望楼称谯搂,都是因为谖楼在军亨上是用于瞭望敌人的军事设施。曾听到窃贼窥伺永泰,藏吉公精兵驻扎在辜岭游洋一带,使县境得以平安。
今日我登高望远,只见民众安居乐业,一派升平歌舞不断,非有气寝可以看到,必依赖于巢车之登,木高楼的坚固,使谯门成为防御的工亨,是藏吉公所为。台门、观是以自古以来遗留下来的形制建造的,它体现了灿烂的文彩。只有文物器盛,才能振兴政治、文教。我可以预料,这里必将呈现紫气三日以呈现祥瑞。公名叫藏吉,字吉祥,历代以名门世家著称于世。
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七月立3、兴化府儒学兴造记元•朱文庭兴化府的府学首创于宋代咸平年间(公元998年-1003年),庙宇峙立于其中。至宋绍兴(公元1131-1162年)改建,才在左边设孔庙,右边设府学。有宋高宗亶帝卸书明匿,所以起盖了阁搂。今宋高宗的赐书已经亡佚,而楼阁尚存,即就是现在的戟门。
孔庙里供奉先哲孔子塑像,南面供奉颜回、孟轲先师位,右左边供养自闵子骞至曾子孔门十位贤哲,分东西排列。已不是当时只有颜回,孟轲才配以孔庙。以颜回,曾参,子思、孟子奉在南面,我怀疑是从近代才开始的,所配位置距先圣孔子的立像稍后一些。
元至正庚宵(公元1350年)冬十月,兴化府分宪田公九嘉二朵公前来视察学校,发现学生开始时经常用一器具盛不洁净的水洗涤,遭到田公强烈的训斥。便以芹、藻之类的果蔬,供在先圣孔子的画像前,对孔子怀着偈促不安的心情,一步前一步后瞻拜。专司府学常祀的官员说:“先圣孔子和先师孟子同位,不符礼与教,教授学生应以礼仪。府学学正陈观正对此非常熟悉,认为:”这样做不合古礼也,不合礼仪到这种地步。又说:“旧制堂分上下,不过方正棱角庙宇,今天殿宇曩峨而庭院平坦,体现了一个上县的府学规模,如属下县,则没有必要使用钟蘑、琴瑟、萧管、笙芋、痍、枳吾攵为乐器。
按旧制,戟门外为灵星,没有作门戟,法用二十四支而只使用一半,这样做不合古制,田公慨叹说:“原来错了改正过来就可以了。”所以郡候判官遒麻歹说:“田公是以前的进士,他的主张是对的”0郡候承田公之命纠正府学原先不符礼仪的地方,郡候与学官根据神坛的广度和深度,以安放神位,先排复圣公颜渊、次排宗圣公曾参、三排述圣公子思、四排亚圣公孟轲,上四座面向西。十哲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子张列座於下,在东配祀的面向西,在西配祀的面向东,只有孔子赛.然独尊向南。配以腾云盘龙,幄帐金第绚丽。而以下皆着冠冕官服敝膝。以皇位的规格尊孔。严候又考虑,八闽儒学近制荒废,四周於前屋翼,夹在两边的台陛上,到堂上只要一刹那工夫,而下面可以散步,春秋两祭众乐齐奏,使管乐大鼓、小鼓、业卢、崇牙等乐器皆置於此,还有琴、瑟、石磬等乐器及人的吟唱,众多的器乐鸣奏,使其不失去伦常。因为仪门南临大道,不能重作,还是用原来的门作为仪门,装饰以彩画,安装门戟二十四支,以彰显其数,田候又指使学官把其官署布置一新,使教授有其场所,敬奏神明有其堂宇,在东道化堂的左边。
第二年春,丁侯与郡太守及官吏举行三献礼,祭祀的礼服,祭祀的礼品,祭祀的仪式齐全严整。田公自按本郡后去漳州为候,带领学官以这件事说,田公赞赏很久,可惜没有得到一诣就离去。
这次重候府学的工程,费用皆出了府学,花费数以百计,在这里记述其始未。要求我给兴化府学作记,只是礼仪的荒废已经很久了,古礼仪就荒废更久了。其仅存在古礼的地方,只见於社稷坛、孔庙。但社稷坛没有庙宇,其礼简略,孔庙的殿堂门载必须用帝王礼仪,只有孔子最周详,详则在站在上下两刹之间,不能不谨慎辩别,端正颜渊、曾参、子思、孟轲的位置,才合乎礼仪,分堂上堂下之等级,才合乎乐的礼仪。门载之森严,梳洗之清洁,都是合乎礼乐的行为,这些都不能从简。宪官纠正其过错,有司负其责,学官认真办事,一切秉从法度才符合礼仪。田公以国子生身份被朝廷遴选为候,后以进士出身,是一个风雅又有文采的人,又是一个通明礼仪的人。
一三五二年二月初一日立(八)诗词选载1、木兰谣徐铎(北宋状元)莆邑之南,原为斥卤。有泽有陂,有桑有圃。饮水知源,其功可数。钱林开基,李宏创募。
地神布竹,异僧相土。施田舍田,十四大户。三余七朱,陈林吴顾。陂沟既成,陡闸亦固。
罟者之渔,舟者之渡。朝廷之帑,军民之哺。且启文明,累累圭组。俗成康衢,风成邹鲁。
灌沅功程,众且共睹。岁稔年丰,口碑满路。祭田饮嵋,义庙敕昨。神功既大,郡恩亦溥。
更傲英灵,永绵呵护。此陂此庙,千古万古。
2、木兰陂朱德善(字原道,壶公文会中人,元朝布衣)万顷狂澜越壑低,中流砥柱卧龙栖;二神共飨东西庙,一水平分南北溪;雨过木兰瑶草长,秋深松柏翠云齐;仁波千载犹滂沛,到处春田足一犁。
3、岁暮山中即事(四首选一)朱湖种梅山径边,下有牛羊道。童竖恣攀翻,纠缠易枯槁。殷勤谢邻翁:“爱此寒花好,放牧须前山,前山足丰草。”4、乙己春夏闻民饥更甚,老农述此(十二首选三)朱湖大麦焦枯小麦黄,遗黎何处诉穹苍?人间度日长如岁,可耐春添闰月长。归燕飞飞海上时,晚晴那复散鸡豚。枫林社日无香火,风雨潇潇暮打门。五侯山下八壶前,二月风光总可怜。可是今朝一百六,人家几处断炊烟!5、病假咏怀朱继祚白发萧疏可若何?惊言世事日蹉跎。曾无良药堪医国,剩有长愁自养疴。到处鲸鲵翻血海,伊谁组练指天戈?圣朝永卜灵长祚,制胜还祈庙算多。
6、绝命词朱继祚嗟予生兮不辰,逢惨祸兮摆身。乾坤倾溃兮陆海为尘,日星掩曜兮万象沉沦。人谁无死兮鸿毛泰岳,唯其所处兮荡延彭促。旦夕毕命兮去将安之,夫妻子母兮不得相依。上告苍天兮鉴此微词,虽为齏粉兮甘之如饴。千秋万古兮谁其予知,与化俱殂兮于戏噫嘻!7、秋林公端明训子诗数拳苔石对青蒲,夜静观书月正孤。思入大玄浑不寝,铜炉香尽听鸡鸣。
年少心睛好读书,须当猛省着工夫。韶光不为游人缓,免得白头空自吁。
老来便欲赋归来,心事百年未尽开。万卷诗书付吾子,天衢有路尽徘徊。
敬夫夹持古圣规,时当检点细精思。吾身良贵常自爱,漫把圭璋点污泥。
8、江口桥朱应(字孟唯,以儒士举授训导,终翰林检讨)长风吹散半溪烟,千尺晴虹跨海天;山势比来通蒜岭,水声南去接莆田;夕阳官客停征稀,夜月渔翁泊钓船;何日归来重驻马,濡毫重续旧时篇。
9、朱维干诗二首蔓草埋幽径,寒梅岩半开;孤芳谁欣赏,尚待少年来。
垂老已作三年客,携节再到百丈岩;耕山人去虎犹在,鸣咽溪声下危滩。注:“文化大革命”期间,朱维干下放永安林场劳动,与同室老友蔡其矫先生及曾阅先生同游永安百丈岩时有感而作。
10、四盲诗——史学家朱维干先生期颐像赞莆阳石阜,浩浩洋洋;史学者宿,创见文章。董狐铁笔,笔横秋霜;殍精竭虑,考证精详。著述宏厚,立论恢张;独树一帜,迎风飘扬。
严以律已,老气昂藏;因材施教,教有义方。英才乐育,桃李芬芳;竭忠尽智,为国争光。革命传统,继承发扬;承先启后,邦乃其昌。
德高望重,不息自强;长青松柏,福寿无疆。
朱成淦敬题奉祝庚午阳月于闽江11、董弧擎铁笔,孤隼戾苍天。
朱光潜教授为朱维干题12、题《抗战画集》赠作者朱君(成淦)(用杜甫、李白之句成联吟体) 陈禅心茫茫老树性所爱(杜甫),仙峤浮空岛屿微(李白)。
翠屏丹崖粲如绮(李白),石黛碧玉相因依(杜甫)。
绝笔长风起纤末(杜甫),袖上烟霞收夕霏(李白)。
黄金不惜栽桃李(李白),暂时相赏莫相违(杜甫)。
弟子谁依白石室(杜甫),俱怀逸兴壮思飞(李白)。
偶逢佳境心已醉(李白),百处江楼坐翠微(杜甫)。
偶逢佳士必写真(杜甫),古来相接眼中稀(李白)。
千岩烽火连沧海(李白),蜀道干戈有是非(杜甫)。
子规夜啼山竹袭(杜甫),桂华满兮明月辉(李白)。夜捣戎衣向明月(李白),中原格斗且未归(杜甫)。世人那得知其故(杜甫),笔锋杀尽中山兔(李白)。三杯发剑舞龙泉(李白),漫钓槎头缩颈编(杜甫)。
13、朱文风冠顶联集锦摘选成淦宗兄大雅正成山百仞夸功力,澄水千源入画图。
玉华先生雅正玉石为珍知本质,华腴之美在精神。
鸿祚宗兄先生雅正鸿猷是展成前业,祚命攸归享大年。
育维先生雅正育才既保邦〓固,维德堪称国宝明。
启宇先生雅正启将才识爱中国,宇覆物情通五洲。
济川泽广前程远,琳井源深后福多。
——朱文风题仙游朱氏宗词14、凝视朱谷忠不知道时间流失也不知是冷是热深邃的目光似欲点燃什么想像近了又远心被启示折磨久久不能如释重负恍觉自己没有躯壳瞬间有烟云飞升瞬间有花瓣飘落竭尽全力吸一口气这才呼出一串沉默15、朱文风诗选四首游长城怀古飞车直指古幽燕,落照长城倚滔边;昔日始皇曾梦想,江山欲主万斯年。诗人节怀屈原(一)端阳湘水自滔滔,千古难消积恨高;我为诗人长太息,夜深剪烛读离骚。
(二)屈子丹心为国犹,怀王信任视如仇;绝怜爱楚满腔血,化作汩罗江水长。
欲上东山入春心事乐如何,欲上东山发浩歌,两岸同胞宜合作,莫因私见自蹉跎。
16、枫叶塘夏吟朱金明枫塘乍到日瞳瞳,着意山岚更翠葱。晚来云遮半楼月,暑去雨洗一湖风。
数围黛色三边水,万壑清音百样容。莫待霜飞霞灿烂,我爱夏叶胜秋红。
注:朱金明,莆田市姓氏源流研究会副会长,游枫叶塘有感而作。
(九)著书立说朱文霆《葵山集》 朱宁《逊国名臣传》朱淛《天马山房遗迹》八卷四册、《天马山赋》、《雪壶歌叙》朱昭《小园抱瓮录》、《梓与家》、《蠹木赋》朱一龙《大一统兴图》、《广略剔馀稿》、《游海梦谈》、《诗馀类编》、《梓行与世》朱季和《诗集》朱悌《集解中庸》朱黄石《史记阐》一卷朱璟《简园集》七卷朱元春总修《莆田县志》朱维干《莆田县简志》、《福建史稿》、《四库全书闽人著作提要》、《铁苍文集》朱文风《文风楷书》、《广告字九百字》、《海客书影》、《朱文风冠顶联集锦》四册、《朱文风古体诗六十二首汇编》朱宇南《线描人物画指南》、《速写与构图指南》、《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丛书·朱宇南作品精选》朱谷忠《酒巴小姐》、《回答沉默的爱》、《笑傲黄金》、《五彩恋》、《红草莓的梦》、《朱谷忠散文自选集》及诗作《乡野情歌》、《潮声》注:朱谷忠,1946年出生,梧塘西庄人,曾任《散丈天地》主编,现为福建省作家协会秘书长兼文学院.秘书长,海内外文学家企业家报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十)艺坛名人朱继祚(见《莆田朱氏通谱》第241~243页)。
朱铎(见《莆田朱氏通谱》第244~245页)。
朱文风(1907-1997),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高师科国学系,1938年南渡马来西亚定居,1986年回到阔别四十多年的故乡莆田,翌年在古谯楼举办个人书法展览。著有《文风楷书》、《广告字九百字》、《海客书影》等书法艺术专集。晚年出版有《朱文风冠顶联集钟》四册、《朱文风古体诗六十二首汇编》、又与朱成涂合作编纂《朱氏兄弟书画纪念集》。他的书法作品被收入《莆田书画选集》和《书法大观》中。他的书法得到著名书法家朱以撒赞曰:“先生文思敏捷,文采风流,书艺亦大可观。”朱成淦(见黄石井埔人物介绍)。
朱榜首(见《莆田朱氏通谱》第245页)。
朱宇南:1942年出生,1966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学院美术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荣宝斋名家,全国百杰画家。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其主要作品中国画《鲁班世家图》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本届不设金、银、铜奖;优秀作品奖为最高奖),参加赴日本、港、澳、台等地展览,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此作品又获福建省人民政府一等奖。插图《海峡民间故事》获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此作品又获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美术创作三等奖。中国画《喜迎春潮载歌来》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向天歌》入选“中法文化年——中国风情——当代中国画作品展”在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展出。工笔重彩连环画《秋风辞》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敦煌宝柱》、《飞天境界》入选97’中国画坛百杰展览,获中国文联、中国美协“97’中国画坛百杰奖”。《苗家四季春》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全国美展,并获福建省美术创作二等奖。《海峡同乐图》入选第二届中国当代工笔画展。《武林风采》入选第四届中国体育美术展览。《嘶马出门思旧乡》、《半含欲吐不胜情》入选中国画研究院举办的选题画竞赛奖。《巴扎亚克西》获第二届中国人物画展优秀奖。版画《鲁班巧匠》(合作)入选第七届全国版画展。出版专著有:《线描人物画指南》、《速写与构图指南》、《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丛书·朱宇南作品精选》,《新华文摘》、《美术》、《美术研究》、《美术观察》等国家级刊物均有发表其作品论文。有多种辞书介绍其艺术简况。
朱国福:(1920—2003)戏剧家,笔名蟾痴,眉痕,城厢区人,仙游师范毕业,先后在莆田多所小学任教。从小爱好莆仙戏,在执教期间,拜当年莆田著名老编剧林宛如为师,一边教学,一边编写戏本,供旧戏班演出。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戏改”工作指示,他第一个参加整理传统剧目《千里送京娘》,由莆田县典型剧团排演,代表兴化戏赴榕参加福建省第一届地方戏曲观摩大会,深得与会各级专家普遍赞扬。厥后又连续整理改编了《瓜老种瓜》、《春江》、《百花亭》、《瑞兰走雨》、《单刀赴会》等许多优秀传统剧目,参加省和华东地区戏曲观摩会演。
1954年,任莆田县编剧小组领导期间,积极配合各级方家微集大量传统项目、剧本和各门艺术资料。曾被省文化厅调去参加编辑《福建戏曲传统剧目选集》。1959年,他主编《莆仙戏传统科介》,经三年编著,全书18万字,绘图813帧,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他的剧作占据莆仙戏舞台三分之一,其中被定为重点和常演不衰的保留剧目则有10多集,例如:《高文举》、《朱弁回朝》等,1957年由省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61年《靖边记》、《千里送》由莆田县各专业剧团挑选青年艺员组成代表队,赴京参加全国汇演。特别是他执笔整理改编的《春江》、《百花亭》、《瓜老种瓜》等优秀传统剧目,近半个世纪来被市、县各级戏曲学校作为历届学员教材剧目沿演,至今犹然。
国福是当代莆仙戏一颗剧星,他在莆仙戏无限时空中永不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