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高风亮节 斐然文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范氏族谱》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3796
颗粒名称: 四、高风亮节 斐然文采
分类号: K820.9
页数: 2
页码: 61-62
摘要: 范仲淹是一个有远大抱负和高尚精操的政治家,他以天下为己任,以国家利益为重,在北宋面临危困之时,忧国忧民。虽然他个人多次受到挫折,在新政失败后受到很大打击,但他都以广阔的胸怀、高超的思想境界着眼于天下。他写的名篇《岳阳楼记》,不仅以极其雄伟的笔墨描写了洞庭湖的万千气象,而且借境抒情,表现了他对个人境遇所抱有的高尚见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个人荣辱完全置之度外。他的人生哲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一个政治家远大的抱负,也表现了他对国家民族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他的这句千古名言,激人奋进,冶人情操,至今仍闪烁着灿烂的光辉。范仲淹极力反对,他把富贵视为身外之物。
关键词: 范氏 范仲淹 高风亮节

内容

范仲淹是一个有远大抱负和高尚精操的政治家,他以天下为己任,以国家利益为重,在北宋面临危困之时,忧国忧民。虽然他个人多次受到挫折,在新政失败后受到很大打击,但他都以广阔的胸怀、高超的思想境界着眼于天下。他写的名篇《岳阳楼记》,不仅以极其雄伟的笔墨描写了洞庭湖的万千气象,而且借境抒情,表现了他对个人境遇所抱有的高尚见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个人荣辱完全置之度外。他的人生哲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一个政治家远大的抱负,也表现了他对国家民族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他的这句千古名言,激人奋进,冶人情操,至今仍闪烁着灿烂的光辉。
  范仲淹的高尚情操,还表现在他居官清廉,不贪富贵。他在一首诗中写道:“身甘一枝巢”、“富贵非我望。”他到了晚年都没建造过一所像样的宅第。他六十一岁知杭州时,其子弟要为他在洛阳建造一所住宅,作养老之所。范仲淹极力反对,他把富贵视为身外之物。他见周围人有困难,便解囊相助。他在家乡还办了一个“义庄”,用来赡养和救济本族人。他身居相位,饮食非常简朴。妻子儿女的衣食,也只求温饱,不务奢华,他对子女管教极严。在西北前线,他和士卒一起过着极为艰苦的生活,他在《渔家傲》一首词中写道: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的散文和诗词写得很有特色,他把深遂的人生哲理和边塞的生活,很自然地溶进艺术创作之中,使他的创作具有较多的社会内容和开阔的风格,这在北宋文人中是罕见的。他不愧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
  他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范仲淹待人亲热敦厚,乐于替人办好事。当时许多贤士如孙物、胡瑗、石介、李靓都是由他推荐而成名立业的。他的声望极高,就连街巷里的普通百姓也能说出他的名字。宋人钱公辅说范仲淹是一位“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的杰出人物。
  皇祐四(1052 )年正月,范仲淹徙知颖州(今安徽阜阳),在赴任途中因病在徐州逝世,终年六十四岁。范仲淹受到人民普遍的尊敬和爱戴。他的去世,引起社会人士的广泛哀痛,甚至羌族也聚众举哀痛哭,斋戒三天。仁宗悲伤不已,亲笔为他的墓碑撰额,称为“褒贤之碑”。
  后谥“文正”。遗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知识出处

范氏族谱

《范氏族谱》

本书始修于宋,宋庆历六年(1046年)皇帝宋仁宗御制范氏族谱序,曰“谱岂可不作,亦岂可徒作”、“范氏族谱,其尚钦哉!”宋皇祐三年(1051年)又有续谱,文正公为续修家谱作序,光绪二十六年( 1900年)又有一部续谱,其后能见鲜少,至20世纪90年代,才有高平堂范氏族谱、玉田范氏族谱出现。然由于房系不同,昭穆不明,且肇平、肇箕兄弟入广(业)以来已有470余年,未曾修谱,日居月诸,世运年湮,有失传之虞。今族亲为编修谱牒,派员到省内外广泛收集族史资料,时复三秋,几易其稿,经编写人员的辛勤劳作,终于完成这一浩瀚文化建设系统工程,填补了广业里范氏族谱的一项空白,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