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灭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范氏族谱》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3776
颗粒名称: 神灭论
其他题名: 《梁书》四十八卷
分类号: I21
页数: 5
页码: 23-27
摘要: 形体消失了精神也跟着消灭。在事理上有不同,精神和形体在事理上也不容混同为一。互相不分离,从来没有听说过”。所以形体是称它的物质实体,精神是说它的作用,刀刃和锋利的关系。但是舍去锋利,刀刃就不存在,舍去刀刃也就无所谓锋利。系,其道理不是如此。“这话就奇怪了!”而且荣生的树不应变为枯死的木头,以。为荣生就是枯死,所以枯死不能再变了。荣生和枯死如果是一体,为。非的考虑,是心脏器官主管的。虞舜和项羽,孔仲尼和阳货智慧不。人心脏器官相同,外形不必相同。是为了遂孝子的心愿,而振奋刷洗苟且而不忠厚的意思。
关键词: 作品集 文学 中国文学

内容

有人问我说:“你说人死后精神消灭,怎样知道它消灭呢? ”我回
  答说:“精神不离于形体,形体也不离于精神,所以形体存在精神就存
  在,形体消失了精神也跟着消灭。”
  问道:“形体是无知觉的名称,精神是有知觉名称。有知和无知,
  在事理上有不同,精神和形体在事理上也不容混同为一。形体和精神
  互相不分离,从来没有听说过”。答道:“形体是精神的物质实体,
  精神是形体的作用。所以形体是称它的物质实体,精神是说它的作用,
  形体和精神,不能相分离啊!”
  问道:“精神本来不是物质实体,形体本来不是作用,二者不能离
  异,理由何在?”回答说:“名称虽然不同但实质是一体。”
  问道:“名称既然已不同,实质怎么能是一体? ”答道:“精神和
  物质实体的关系,如同锋利和刀刃的关系,形体和作用的关系,如同
  刀刃和锋利的关系。锋利的名称不是刀刃,刀刃的名称也不是锋利啊!
  但是舍去锋利,刀刃就不存在,舍去刀刃也就无所谓锋利。没有听说
  没有刀刃但锋利还存在,难道能容许形体消灭了精神还存在?”
  问道:“刀刃和锋利的关系,也许如刚才所说;但形体与精神的关
  系,其道理不是如此。为什么这样说?木头的物质实体是没有知觉的,
  人的物质实体是有知觉的。人既有像木头那样的物质实体,而又有不
  同于木头的知觉,难道不是木头只有其一,而人有其二吗? ”答道:
  “这话就奇怪了!”人如果具有像木头那样的物质实体以为形体,又
  有不同于木头的知觉以为精神,那么可以如你所论。但是,如今人的
  物质实体,是有知觉的物质实体;木头的物质实体,是无知觉的物质
  实体。人的物质实体,不是木头的物质实体;木头的物质实体,也不
  是人的物质实体。哪里存在有像木头那样的物质实体而又有不同于木
  头的知觉呢? ”
  问道:“人的物质实体,之所以不同于木头的物质实体,是因为它
  有知觉啊!”人要是没有知觉,和木头又有什么不同?”答道:“人
  没有无知觉的物质实体,正像木头没有知觉的形体。”
  问道:“死人的形体尸骸,难道不是没有知觉的物质形体吗?”答
  道:“是没有知觉的物质形体。
  问道:“如果是这样,人果真有像木头那样的物质实体,而又有不
  同于木头的知觉了。”答道:“死人有像木头那样的物质实体,而没
  有不同于木头的知觉;活人有不同于木头的知觉,而没有像木那样的
  物质实体啊!”
  问道:“死人的骨骼,不是活人的形体尸骸吗? ”答道:“活的形
  体之所以不是死的形体,死的形体之所以不是活的形体,是因为有所
  区别。哪里有活人的形骸中又存在死人的骨骼呢? ”
  问道:“如果活人的形骸不是死人的骨骼,不是死人的骨骼就应不
  来自活人的形骸,不来自活人的形骸,则这骨骼从何处而来到这里呢? ”
  答道:“是活人的形骸变成死人的骨骼的。”
  问道:“活人的形骸既然变成死人的骨骼,难道不是因有生而后有
  死?则知道死的形体就是活的形体? ”答道:“如果因为活树变成枯
  木,枯木的物质实体难道是活树的形体? ”
  问道:“荣生的形体变成干枯的形体,干枯的形体就是荣生的形
  体。丝的形体变成丝线的形体,丝线的形体就是丝的形体。有什么区
  别呢?”答道:“如果枯死就是荣生,荣生就是枯死,就应该荣生时
  枝叶凋零,枯死时结果实啊!而且荣生的树不应变为枯死的木头,以
  为荣生就是枯死,所以枯死不能再变了。荣生和枯死如果是一体,为
  什么不先枯死后荣生,而要先荣生后枯死,这是什么原因?丝和丝线
  同时存在,不能用来比喻。”
  问道:“活的形体的凋谢,便应豁然净尽。何故要变成死的形体经
  历绵延不断的过程呢?”答道:“这是形体的产生和消灭,要有它一
  定的程序的缘故。忽然产生的必定忽然消灭,逐渐产生的必定逐渐消
  灭。忽然产生的,狂风暴雨就是这样;逐渐产生的,动植物是这样。
  有忽然有逐渐,这就是事物的原理。”
  问道:“既然说形体就是精神,那么手等也是精神吗?"答道:
  “都属于精神这一方面。”
  问道:“如果都属于精神方面,那么精神是能够思考的,手等也应
  该能够思考了?”答道:“手等能有痛痒的知觉,而没有判断是非那
  样的思维功能。”
  问道:“感知和思考,是一体还是二者不同?”答道:“感知就是
  思考。浅的是感知,深的是思考。”
  问道:“如果这样,应该存在两种思考。思考既然有两种,精神有
  两种吗? ”答道:“人的形体只有一个,精神怎能有两种? ”
  问道:“精神如果不能有两种,为什么会有痛痒的感知,又有是非
  的考虑?”答道:“像手和脚虽然不同,总起来说属于一人。是非和
  痛痒,虽然又所不同,也总起来是一个精神啊!”
  问道:“是非的考虑,和手脚无关,它和什么有关? ”答道:“是
  非的考虑,是心脏器官主管的。”
  问道:“心脏器官是五脏的中心,是不是啊?”
  答道:“是的。”
  问道:“五脏有哪些不同?而只有心脏有是非的考虑呢? ”答道:
  “人的七窍又有什么不同,而所掌管的职能不同? ”
  问道:“思考不受空间的限制,怎么知道它是心脏器官所主管? ”
  答道:“心脏患病就出现思维乖误,所以知道心脏是思考的本源。”
  问道:“思考为什么不寄托于眼等方面呢? ”答道:“如果思考可
  以寄托于眼方面,那么眼睛为什么不寄托于耳朵方面。”
  问道:“思考在人体内没有基础,所以可寄托于眼睛方面。眼睛自
  有基础,所以不借寄于其他方面啊!”答道:“眼睛为什么有基础,
  而 思考没有其础?假若不以我们的形体为基础,而可以普遍寄托于异
  地,也就可以出现张甲的情思寄托于王乙的躯体,李丙之性情寄托于
  赵丁的身体。这样对吗?显然是不对的。”
  问道:“圣人的形体和凡人的形体相同,而有平凡和圣明的区别,
  所以知道形体和精神是不同一的。”答道:“不是如此。金属的精亮
  者可以照出人影,而污秽者不能照。有能照的精亮金属,难道有不能
  照的污秽的物质实体?难道又有圣人的精神,而寄托于凡人的器官?
  也没有凡人的精神,而寄托于圣人的形体。所以眉毛八种颜色,眼睛
  两个瞳孔,是放勋和重华的容貌;龙的容颜和马的嘴巴,是轩辕皇帝
  和皋陶的形状。这是外形的不同。比干的心脏,有七窍并排;姜伯约
  的胆囊,有拳头那么大。这是心脏器官的差别啊。因此可知圣人的区
  分,常比普通人独特,不仅道德与众不同,而且形体也超过无数的常
  人。凡人和圣人形体相同之说,我不敢苟同。”
  问道:“先生说圣人的形体,必定和凡人不同。请问阳货的相貌类
  似孔仲尼,项羽的眼睛类似虞舜。虞舜和项羽,孔仲尼和阳货智慧不
  同而形体相同,其原因何在呢? ”答道:“珉石像玉而不是玉,鶋类似凤
  凰而不是凤凰,物的确存在这种情况,人也应该是如此。项羽、阳货
  相貌和圣人类似,而不是实质类似,心脏器官不同,虽然相貌类似,
  也是没用的。”
  问道:“凡人和圣人的不同,形体器官不一致,也可这样说。圣人
  圆满至极,理应没有不同,但是孔丘和周公旦姿态不同,商汤和周文
  王形状不同。精神不决定于形体,在此就更加明白了。”答道:“圣
  人心脏器官相同,外形不必相同。好像马毛颜色不同而都能奔驰,宝
  玉颜色不同而都美丽。所以晋国的垂棘之璧和楚国的和氏璧,都价值
  连城;骅马留和盗骊,都是千里马。”
  问道:“形体和精神不离贰的说法,我听到了。形体凋谢精神就消
  灭,从道理上应该如此。请问经书说:”为死去的父母建立宗庙,以
  鬼神之礼祭祀他们',是什么意思? ”答道:“圣人的教化是如此。
  是为了遂孝子的心愿,而振奋刷洗苟且而不忠厚的意思。”死者是人
  所不能知的存在’,就说的这个意思。”
  问道:“伯有披甲闹鬼,彭生化为大猪的形象,古代典籍记有其
  事,难道也只为了设立教化吗?答道:“妖怪模糊不清,也许有也许
  没有。凶死的人很多,不能都变成鬼。彭生、伯有,为何独自能这样?
  一会儿是人一会是猪,未必就是齐、郑两国的公子啊!”
  问道:“《易》说,所以知道鬼神的情状,和天地相似而不违背'。
  又说:‘载鬼一车’。它的意思是什么?答道:“有禽、有兽,是飞
  和走的区别。有人,有鬼,这是幽明的区别啊!人死后而变成鬼,鬼
  消失后又变成人,我是不知道的。”
  问道:“知道这精神消灭有什么用处呢?”
  答道:“佛教危害政治,僧徒蠹害风俗,掀风起雾,自恣放荡不
  休。我哀伤它的流弊,想拯救它的沉溺。竭尽资财以交付僧徒,破弃
  产业以趋向佛门,却不抚恤亲戚,不怜悯穷匮,其原因何在呢?实因
  厚爱自我的情深,救济他人的意浅。所以把极少量的钱财送给贫穷的
  友人,舍不得情绪就表现在脸色上,将大量的财产交给富裕的僧徒,
  欢畅的心情表现在容发上。难道不是因为僧徒有丰多的报赏,而友人
  没有少量的东西回赠?务施舍不去救济穷困的人,作好事都是为了自
  已得到好的报应。又以幽暗不明的话相迷惑,以受地狱之苦相恐吓,
  因虚假荒诞的言辞相引诱,用天宫的欢乐使人欣喜。所以脱掉儒士的
  衣服,披上僧侣的袈裟,废弃古代的礼器,摆上僧徒的饮食器具,以
  至家家抛弃他所亲爱,人人断绝了他的断嗣。使军队受挫败于行伍之
  间,官吏空缺于官府,粮食竭尽于游手好闲的僧徒,货财竭尽于寺庙
  的佛像与建筑。奸亢不胜述说,颂声尚被阻塞,就是这个原因。它的
  流病没有休止,它的弊端没有边际。如果知道教化禀受了自然,万象
  森然罗列都属自然变化,人们不注意也自然存在,恍忽又好像没有,
  生也不可阻止,灭也不曾留恋不舍,顺于天理,各安于它的本性。小
  人乐业在他的田亩,君子保守他的恬静朴素,耕种而食,粮食不会穷
  乏;蚕桑而衣,衣服不会竭尽。下有余以奉事其上,上无为以待其下。
  可以保全生命,可以赡养亲戚,可以为自身,可以为别人,可以匡正
  国家,可以使君主称霸于天下,这都是行此道的益处。”
  此论公布于世,朝野喧哗,萧子良召集众僧徒驳难,但不能使他屈服。
  范缜在南方连年,调回京城。到京后,官拜中书郎、国子博士,后
  死于任所。有文集十卷。
  他的儿子范胥,字长才,继承父亲的学业。离家出仕,任太学博
  士。范胥也很善辩,大同年间,时常兼任主客郎,接待应对北方使者。
  后迁任平西湘东王咨议参军,为宣城王侍读。放外任为鄱阳郡内史,
  死在鄱阳。

知识出处

范氏族谱

《范氏族谱》

本书始修于宋,宋庆历六年(1046年)皇帝宋仁宗御制范氏族谱序,曰“谱岂可不作,亦岂可徒作”、“范氏族谱,其尚钦哉!”宋皇祐三年(1051年)又有续谱,文正公为续修家谱作序,光绪二十六年( 1900年)又有一部续谱,其后能见鲜少,至20世纪90年代,才有高平堂范氏族谱、玉田范氏族谱出现。然由于房系不同,昭穆不明,且肇平、肇箕兄弟入广(业)以来已有470余年,未曾修谱,日居月诸,世运年湮,有失传之虞。今族亲为编修谱牒,派员到省内外广泛收集族史资料,时复三秋,几易其稿,经编写人员的辛勤劳作,终于完成这一浩瀚文化建设系统工程,填补了广业里范氏族谱的一项空白,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阅读

相关人物

金階
责任者
范缜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