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氏源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范氏族谱》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3764
颗粒名称: 范氏源流
分类号: K820.9
页数: 3
页码: 7-9
摘要: 相传远古之世,处于浑浑冥冥之中,无分天地:至盘古氏乃人类之始,混沌初开,乾坤始定。三皇治世,岁月变迁。传至炎黄,始分奕伦,文明之邦、礼义之族兴也。范氏,起于轩辕,国号有熊,启于陶唐,源出祁姓。春秋武子始得姓,楚汉吾族而辉光,佐李唐而繁茂,辅大宋而名扬。银潢洋溢,玉蝶辉煌,风采常新。几此立德立功,立言立信。道扬祖宗,尊崇祖德流芳远,溯源报本不乱离。与蚩尤战于涿鹿,擒杀蚩尤,诸候尊之为天子,代神农氏。皇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共为十二姓。五十五传至杜伯,周宣王以妖女事,非罪杀之。其子隰权奔晋,为士师之官,故以士为姓。五十九世,传至士会,为晋太傅,佐中军,得封食邑于范地,为范氏之得姓始祖。
关键词: 范氏 族谱 源流

内容

相传远古之世,处于浑浑冥冥之中,无分天地:至盘古氏乃人类之始,混沌初开,乾坤始定。三皇治世,岁月变迁。传至炎黄,始分奕伦,文明之邦、礼义之族兴也。
  范氏,起于轩辕,国号有熊,启于陶唐,源出祁姓。春秋武子始得姓,楚汉吾族而辉光,佐李唐而繁茂,辅大宋而名扬。银潢洋溢,玉蝶辉煌,风采常新。恭述前贤,敬告后世。彼夫巍表白云之象,业继高平之风。疆柳呈祥,佳桂永芳。几此立德立功,立言立信。道扬祖宗,尊崇祖德流芳远,溯源报本不乱离。
  上古太始祖少典君,曰烈山氏,又号历山氏。少典之子,名轩辕,有土德之瑞,故号皇帝。与蚩尤战于涿鹿,擒杀蚩尤,诸候尊之为天子,代神农氏。皇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共为十二姓。五传至帝尧。因子丹朱之不肖,遂禅位于舜。帝尧名放勋,姓尹祁氏,号陶唐氏。帝娶散宜氏,生九子,长曰鉴明,我氏祖也。其下二十三世至刘累。累生时手有纹曰:「刘累」,故以名之。夏时,学扰龙,事孔甲,故封御龙氏。因其封名豕韦,故又名豕韦氏。四十九世叔虞公迁于杜,又为唐杜氏。五十五传至杜伯,周宣王以妖女事,非罪杀之。其子隰权奔晋,为士师之官,故以士为姓。五十九世,传至士会,为晋太傅,佐中军,得封食邑于范地,为范氏之得姓始祖。
  士会初封随地,故又名随会。其长子士燮,为晋卿,是范氏得姓二世祖。其仲子士轼,又名士康,其子因父奔秦,留居秦地,取“留下”之意,为今刘氏一支始祖。三子士鲂,辅晋悼公为上卿,封彘邑,名彘公子。为今彘氏之始祖。故随、士、范、刘、彘是同宗。
  士会之下,七传至越大夫范蠡,十二世传至秦应候范睢,十七世至西楚历阳候范增。秦汉两晋至隋名人,不再列举。五十一世,传至唐凤阁銮台平章事范履冰。
  中唐始祖履冰之后,分为五大范氏。平章公长子冬芬之孫传正,适新安为休宁范氏始祖,其下唐相二十三世孫范昌,是今贵州安顺、水城一支范氏之始祖。平章公仲子冬倩而下六世孫范隋,唐成通十一年,为处州丽水县承。因浙江裘甫反中原,不得北归,遂适姑苏,为吴县范氏之始祖。即文正公之高祖父。仲淹出将入相,誉满朝野。其在朝为官者,分苏吴十六房,后裔散居豫、苏、闽、湘等地。居豫者曰洛派,居苏者曰苏派,苏派监簿房之天贡为湖南邵阳县令,于闽迁湘而居。天贡之孙永寿(唐宰相十九世孫)入川,为今叙永小西天一支范氏始祖。天贡公六世孙思明居湘,为今湖南邵阳地区一支范氏之始祖。
  又六世孙思俭而下原俊,又名祖秀(唐相二十八世孑系赴滇),为今云南威信,镇雄、贵州毕节等地一支范氏之始祖。又思俭而下从美公(唐相二十七世孫),为今四川富顺一支范氏之始祖。思俭而下大淮公(唐相三0世孫),为今四川珙县一支范氏之始祖。
  文正公之下:四世孫(苏州市天平山风景区管理处据贵州范氏提供世系表是仲淹二世孫、)如节,字祖禹(即唐相十四世孑系)移居福建建宁府。其后裔繁衍布及建阳、建瓯、建宁、永定、上杭、龙岩、连城、崇安和闽南各地;次子纯仁的八世孑系祖德在闽沙县开基;四世孙(“仲淹公至天字排世图”戴称是七世孫)范芋至开山公为陆丰潮阳范氏始祖;范屿为今四川叙永范氏之祖 。吴县范氏子孫散居干豫、苏、闽、浙、广、湘、川、滇、黔、台... 。
  从仲淹十四世孑系范清于元至正甲申年( 1344年)移至仙邑依安里,成为一脉系的开基祖起,传至广业里大洋洋坪的开族祖——仲淹二十世孫肇平、肇箕,承上世世代代以:“文正家声大,义田世泽长” 。
  为范氏楹联相传不息,以示属文正公的世系。
  广业里范氏之祖溯源于南安县清溪。即今东田乡西山村的一村组。
  清溪原名苦溪。其始祖详情待查,《剑沙范氏族谱远祖世系》戴称非属其房系。据此,非属“建宁府房系”莫属矣!查阅广业里和仙游郑庄有关零星资料,仲淹十四代孑系清公、澄公(其世系移居德化彭溪)于元末为避陈友定之乱,率家人移居仙邑依安里。传至元公(仲淹十八世孑系)转居今大济镇三会村郑庄。元公生男三:分为智、仁、勇三房系(祖名待查)。仁房迁居今龙华镇龙西林。勇房迁居今西苑村。勇房的二房美公迁居今度尾镇圣山村大广,其前身是兴贤里大广。美公生男三:长男肇平和次男肇箕俩兄弟于明嘉靖己酉年(公元1525年)迁居莆田广业里洋坪。无几,肇箕移居今新县镇张洋村开基。肇平后裔分布于洋坪、东埕、下山、南岑、新县、宝阳、前埔、萍湖村的后洋、山兜,及广业里之外有:沙县的高沙、福清的东山、漈底、福州、厦门、泉州、安徽、北京、上海、江西……。
  此外尚有分布在莆田县城厢区、涵江区、北岸和仙游县的辖区内:常太镇的对门和大埔、郑圹、西徐、青枫、柴山、山前、前范。
  涵江范氏源于浙江嘉兴,清代同治三年。1856年间绍年公率众移居涵江,迄今已有七世。枝壮叶茂,仕贤辈出。
  追宗之迹,畧悉吾氏承袭数千春秋,枝叶茂盛,贤人良士辈出,分布之广,笔墨难尽,唯深知祖德纯厚,源流泽长,不愧屹立于祖国氏族之林。

知识出处

范氏族谱

《范氏族谱》

本书始修于宋,宋庆历六年(1046年)皇帝宋仁宗御制范氏族谱序,曰“谱岂可不作,亦岂可徒作”、“范氏族谱,其尚钦哉!”宋皇祐三年(1051年)又有续谱,文正公为续修家谱作序,光绪二十六年( 1900年)又有一部续谱,其后能见鲜少,至20世纪90年代,才有高平堂范氏族谱、玉田范氏族谱出现。然由于房系不同,昭穆不明,且肇平、肇箕兄弟入广(业)以来已有470余年,未曾修谱,日居月诸,世运年湮,有失传之虞。今族亲为编修谱牒,派员到省内外广泛收集族史资料,时复三秋,几易其稿,经编写人员的辛勤劳作,终于完成这一浩瀚文化建设系统工程,填补了广业里范氏族谱的一项空白,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