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业贸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谱牒华侨史料与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3731
颗粒名称: 1.商业贸易
分类号: D634.1
页数: 2
页码: 1129-1130
摘要: 商业贸易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基本内容,也是华侨的一项重要职业,特别是早期岀洋的华侨尤其如是。我们所介绍的郑氏族人的所在地——永春县,县民向以“能商善贾”著称,民谚中更有“无永不成埠”、“无永不开市”之美谈。据谱载资料,早在唐末五代,当有永人以“陶瓷铜铁,贩运番国,取金贝而返。。而“自华洋交通以来,永人在英荷各属以商起家者甚众”,又据1873年版的《鲁国颜氏谱史宗亲录》资料统计,永春颜氏族侨从商者约占总数40%。《郑谱》也明显反映了华侨从商的这种历史特点,表〈一〉中最早出洋的两人,均是“商游吕宋、卒其地”;而统计该谱记有族人在海外的职业活动者,约有50人,其中明确记载从商者15人,约占30%。
关键词: 华桥 “海上丝路” 商业贸易

内容

商业贸易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基本内容,也是华侨的一项重要职业,特别是早期岀洋的华侨尤其如是。我们所介绍的郑氏族人的所在地——永春县,县民向以“能商善贾”著称,民谚中更有“无永不成埠”、“无永不开市”之美谈。据谱载资料,早在唐末五代,当有永人以“陶瓷铜铁,贩运番国,取金贝而返。⑦。而“自华洋交通以来,永人在英荷各属以商起家者甚众”⑧,又据1873年版的《鲁国颜氏谱史宗亲录》资料统计,永春颜氏族侨从商者约占总数40%。《郑谱》也明显反映了华侨从商的这种历史特点,表〈一〉中最早出洋的两人,均是“商游吕宋、卒其地”;而统计该谱记有族人在海外的职业活动者,约有50人,其中明确记载从商者15人,约占30%。
  早期华侨商人绝大多数是小本生意,郑氏族侨也不例外(谱中没有记载职业者,相信有不少是本小利微的小商小贩,因而未能在族谱中得到更多的反映)。他们多数散居于当地的乡村集镇,把勤劳吃苦的民族传统带至海外,或者肩挑货担走街串巷,或者深入穷乡僻壤、田边路角,从事各种商品和当地土产的购销业务。“郑文炳,少年时南渡,先当苦力,后做小贩,来往于新加坡、马六甲、麻坡间。那时公路未修,来往都靠步行”当是典型事例⑨。正如新加坡学者指岀:“华人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民族随着东南亚农民商品生产的日益增长,他们需要中介商来销售其产品。而华人……是其中最善于经营这个行业的人而又遍布城乡各地”⑩。
  随着时间的推移,少数华侨商人由于“克勤经营”、“操持得宜、业务腾升”而使“生意日益发达”,规模日渐扩大,进而从事中外之间及南洋、欧美各国间的贸迁往来。“麻六甲侨商奕禧奕略奕怀奕升……以次渡洋,佐父营业”,“持筹握算”、“雄资海表”即是一例,郑玉书“其家族诸弟侄在港、沪、日本、菲律宾等地经营工商业。……神户有东方公司,在香港有振益行,而马尼拉有南通行、兴华公司、振东公司等入口商行,握布业界之牛耳。”清廷公使薛福成曾这样记述华侨商人在商业贸易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菲律宾“入口货物,由华人自香港运往销售。以米为大宗……其余中国物产,如布匹、油蜡、食物、纸张之类……。洋布以入口最多,则由欧美运到,而华商为入运销往全岛各内埠。至出口货物,以白糖、烟叶两项为大宗……运售欧美各洲,”“为洋商经纪者,华人居多”。
  总之,华侨的商业贸易活动,不仅极大地方便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推动了当地经济和城乡关系的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述了“海上丝路”的繁荣和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交往。

知识出处

泉州谱牒华侨史料与研究

《泉州谱牒华侨史料与研究》

本书计有两册。上册包括鲤城、安溪、永春、德化四个县(区)的资料部分;下册包括石狮、晋江、南安、惠安四个市(县)的资料和作者的研究论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