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历代赵氏望族100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赵氏望族》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2117
颗粒名称: 附录:历代赵氏望族100家
分类号: K820.9
页数: 68
页码: 269-336
摘要: 本章节包括了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赵胜家族、马服(今河南邯郸市西北)赵奢家族、苍梧(今广西梧州)赵光家族、涿郡蠹吾(今河北肃宁)赵广汉家族、新息(今河南息县)赵临家族、平陵(今湖北均县)赵长年家族、南阳宛(今河南南阳)赵熹家族、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赵岐家族、成都(今四川成都)赵典家族等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赵氏 家族 氏族

内容

1.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赵胜家族战国时强宗大族。
  赵胜(? 一前251),战国时赵国公子, 亦作“公子胜”,因其最早封地在平原(今山东平原西南),故又称“平原君”。赵武灵王赵雍之子,赵惠文王赵何之弟。曾任惠文王、孝成王相。以礼贤下士著称,门下有宾客数千人。孝成王时封于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遂以此家焉。长平大战后, 秦军进围邯郸,城内民困兵尽,形势危急。 他尽散家财,鼓励士卒坚守,长达3年之久。后派使者向魏告急,并亲率宾客毛遂等人赴楚求救。后魏、楚援兵至,方解邯郸之围。赵孝王十五年(前251)卒。有子孙赵代等。其后“竟与赵俱亡”。(《史记》卷76 《平原君虞卿列传》,《汉书》卷20《古今人物表》) 2.马服(今河南邯郸市西北)赵奢家族战国时军功世家。
  赵奢,初为赵国田部吏(征收田赋的官吏),平原君家不肯出租税,他以法治之,受平原君赵胜赏识,推荐于惠文王,令治国赋 (主管全国赋税),成绩卓著。后任将军。周赧王四十五年(前 270),秦伐韩,驻军阀与(今山西和顺),他率兵往救,大破秦军, 以功封马服君。其子赵括(?一前260),因父封马服君,号马服、 马服子。善纸上谈兵,无真实指挥才能。周赧王五十五年(前 260),赵孝成王中秦反间计,将大将廉颇撤职,命他代之。他率大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冒险出击,被秦将白起击杀,赵军 40万余人被俘坑死。这次战役不但使赵国百姓失去了很多亲人,也使赵国的有生力量损失殆尽,为以后亡国埋下了伏笔。赵括的后代深以为耻,后来便以赵奢的封爵“马服”为姓氏,形成马服氏,进而演为马姓。(《史记》卷81《廉颇蔺相如列传》,《汉书》 卷20《古今人物表》) 3. 苍梧(今广西梧州)赵光家族秦汉时官宦世家。
  赵光原为南越苍梧王(自称“秦王”),西汉元鼎中,伏波将军路博德征南越,兵至降汉。元鼎六年(前111)封随桃侯,封邑三千。同年卒,谥“顷”。其子赵昌乐,嗣父爵为随桃侯。昭帝元平元年(前74),昭帝亡,无嗣,他与大将军霍光、赵充国等联名上奏皇太后定策废昌邑王,尊立宣帝。本始元年(前73)死。嗣子因有罪,被废爵。赵光玄孙赵放,于元始五年(5)继爵,仍为随桃侯。 (《史记》卷18《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史记》卷113《南越列传》, 《汉书》卷17《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 4. 涿郡蠹吾(今河北肃宁)赵广汉家族汉代名宦世家。
  赵广汉(?一前67),字子都。少时为郡吏、州从事,才识敏捷。经地方推荐,任阳翟令,迁京辅都尉,守京兆尹,因又称“赵京兆昭帝卒,与大将军霍光等共谋废昌邑王,立宣帝,以功封关内侯,迁颍川太守。本始二年(前72),从蒲类将军赵充国击《匈奴。精于吏治,不避贵戚,以善治民著称于世。地节三年(前67), 因冒犯丞相魏相,被腰斩。其孙赵贡,成帝时为琅琊太守,后亦为京兆尹,位同宰相。其后代有名人,宋朝宗室自称为赵广汉之后。 (《汉书》卷76《赵广汉传》,《汉书》卷83《薛相传》) 5.新息(今河南息县)赵临家族西汉豪门右族。
  赵临(?—前11),永始元年(前16),汉成帝欲立其女赵飞燕为皇后,因飞燕出身低微,故先封其为成阳侯。卒谥节。有二女,长女赵飞燕,原为阳阿主家官婢,以善歌舞,体轻舞美,人称 “飞燕”(或作“蜚燕”)。成帝时召入宫,先为婕妤,许后废,她被立皇后。其妹也被召入宫,为昭仪。姊妹专宠10余年。然皆无子, 昭仪遂害死后宫许美人、曹伟能及其所生两皇子,因使成帝无嗣。成帝卒时,昭仪自杀。哀帝立,赵飞燕被尊为皇太后。平帝即位,因受昭仪杀皇子之事牵连,她被废为庶人,自杀。赵临有二子,赵欣、赵钦。赵欣,字君伟,成帝元延二年(前11)嗣父爵为成阳侯,绥和元年(前8)任卫尉。哀帝建平元年(前5),因妹赵昭仪杀皇太子事被牵连,被免为庶人。赵钦,原为侍中光禄大夫,哀帝即位,被封为新成侯,也因其妹获罪牵连,免为庶人。后徙家辽西。(《汉书》卷18《外戚思泽侯表》,《汉书》卷97下《孝成赵皇后传》,《汉书》卷19下《百官公卿表》,《汉书》卷11《哀帝纪》) 6.平陵(今湖北均县)赵长年家族两汉时官宦世家。
  赵长年(?一前51),《史记》作''赵成",初为平陵大夫,宣帝地节二年(前68),因告发楚王谋反有功,被封为爰戚侯。在位17 年,谥“靖”。有二子,赵欣、赵何齐。赵欣,成帝甘露三年(前51) 嗣父爵为爰戚侯,在位38年卒,谥“节”。赵何齐,宣帝时,娶广陵刘胥之女为妻,与楚王刘延寿谋立刘胥为广陵王,后事泄,被其父告发获罪。
  其孙赵牧,成帝永始四年(前13)嗣为爰戚侯,在位40年, 东汉建武四年(28)以先降梁王免侯。(《史记》卷20《建元以来侯者年表》,《汉书》卷17《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汉书》卷36《楚元王传》) 7.南阳宛(今河南南阳)赵熹家族东汉官宦世家。
  赵熹,字伯阳,少有节操。更始时,为郎中,行偏将军事。因功拜五戚偏将军。与刘秀共击王寻、王邑于昆阳。更始败于赤眉军,他逃出武关,助刘秀平定南阳地方割据。拜怀令,迁平原太守,有政绩。建武二十六年(50),征入为太仆。次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明帝时,更封节乡侯,代行太尉事。章帝即位,进太傅, 录尚书事。擢诸子为郎吏者七人。建初五年(80〉卒,年84。谥 “正侯”。
  其长子赵代(一作赵世),嗣爵,官至越骑校尉。孙赵宜,官至步兵校尉;曾孙赵淑,嗣爵。(《后汉书》卷26《赵熹传》) 8.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赵岐家族东汉名宦世家。 赵岐,原名嘉,字台卿。少明经,有才艺。娶扶凤马融兄女, 因融为外戚家,不与融相见,仕州郡,以廉直疾恶,为人忌惮。桓帝永兴二年(154),辟司空掾,转皮氏长,大兴学校。因得罪宦官唐衡兄弟,逃亡避难,匿姓改名,卖饼于北海市中,家属亲友皆被陷以重法而遭杀害。直到唐氏兄弟败灭,才因赦而出,被公卿推举,擢升为并州刺史。不久,因党事牵连免官。灵帝初,复遭党锢之祸十余年。黄巾兵起,被征为议郎。献帝西迁,复拜议郎,迁太仆、太常。一生著作宏富,有《孟子章句》、《三辅决录》传于世。其兄赵袭,字元嗣,也因参与贬议宦官唐衡等人,被害。其族人赵息,逃出这场家难,曾任郡功曹。(《后汉书》卷64《赵岐传》,《三国志》卷6《袁绍传》注引《汉末名士录》) 9. 成都(今四川成都)赵典家族东汉文化世家。
  赵典,字仲经。父赵戒,为太尉,桓帝时因功被封厨亭侯。赵典博学经书,从其学业者有一百多人。建和初年,征拜议郎,侍讲禁内,再迁为侍中。出为弘农太守,累官至太仆、太常。朝廷每有灾异疑议,都向赵典咨询。后病死,谥献侯。赵典与其兄子赵谦、 赵温三人“相继为三公”。赵谦字彦信,初平元年,为太尉,拜尚书令;赵温字子柔,为京兆丞,遭岁大饥,散家粮以赈穷饿,救活万余人。(《后汉书》卷27《赵典传》) 10.蕲县(今安徽宿县东)赵孝家族东汉名宦世家赵孝父赵普,王莽时为田禾将军,赵孝在其部下为郎官。当时天下乱,人相食,赵孝的弟弟赵礼被饿贼捉去,赵孝只身前往, 对他们说:“我弟弟不如我肥,请吃我吧!”饿贼大惊,便放了他们,要赵孝回去找粮食送来。赵孝没有弄到粮食,就返回贼营。众贼更感惊奇,不再吃他。皇帝闻其名,诏拜为谏议大夫,后又升为侍中、长乐卫尉。他的弟弟赵礼也提为御史中丞。过了数年,赵孝卒,无子,就拜赵礼的两个儿子为郎官。(《后汉书》卷39《赵孝传》) 11.真定(今河北正定)赵云家族三国时武将世家。
  赵云,字子龙,以英勇善战、一身是胆著称。初属公孙瓒,后归刘备,为主骑。刘备为曹操所迫,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逃,赵云身抱刘禅,保护甘夫人,力战追兵,使二人得免于难,以功迁牙门将军。刘备取西川,他与诸葛亮、张飞溯江而上,平定郡县,会师成都,为翊军将军。“遂世居四川成都府红花市内”。蜀汉后主建兴元年(223),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 建兴五年,随诸葛亮驻汉中。次年,随攻关中,因寡不敌众,失利于箕谷,退回汉中,贬为镇南将军。不久病故,谥顺平侯。其长子赵统,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赵广,为牙门将军,随姜维至沓中,临阵战死。“其后子孙繁衍迁徙者不一其地”。(《三国志》卷36《赵云传》;《东莱赵氏家乘♦赵氏源流再考》,民国24 年青岛永厚堂铅印本) 12.淮南(今安徽当涂)赵诱家族两晋时军功世家。
  赵诱,字元孙,其家族“世以将显”。赵诱州辟为主簿,值刺史郗隆被部下所害,他便还家,“杜门不出”。左将军王敦以为参军,加广武将军,令其与甘卓、周访共讨华轶,大获全胜,累功赐爵平阿县侯,代陶侃为武昌太守。时杜曾和第五猗于荆州作乱,王敦令其与襄阳太守朱轨前去镇压,兵败被杀。王敦表赠征虏将军、 秦州刺史,谥曰“敬”。 赵诱有二子,长子赵龚,与父同阵亡,元帝司马睿为晋王时, 令赠新昌太守。次子赵胤,字伯舒,王敦派周访击杜曾,赵胤为报父兄之仇,请求从行,斩敌多人。王导引为从事中郎,因有多次战功,转为冠军将军,迁豫州刺史,后卒于官。(《晋书》卷57《赵诱传》) 13.下邳(今江苏睢宁)赵伦之家族南北朝隋唐时官宦世家。
  相传为汉丞相赵周之后。赵伦之祖父赵彪,字世范,官至治书侍御史。父亲赵裔,字彦胄,东晋平原太守。赵伦之字幼成,南朝宋武帝刘裕起兵时,以军功被封为闻中县五等侯,累迁雍州刺史。武帝北伐,赵伦之又因有功,被封霄城县侯、安北将军,镇守襄阳。少帝刘义符即位后,拜其为护军。元嘉三年(426),拜镇军将军,不久,又迁为左光禄大夫、领军将军。两年后卒。赵伦之的姐姐赵安宗,于东晋升平四年(360)嫁刘靖,兴宁元年(363)生刘裕,即宋武帝。
  赵伦之的儿子赵伯符,字润远,少好弓马。赵伦之镇守襄阳时,他为竟陵太守。后为宁远将军,领兵居宫城北,负责宫城的治安。宋文帝即位,累迁徐、兖二州刺史。元嘉十八年(441),为领军将军。二十一年(444),转为豫州刺史,第二年,又被任为护军将军,封为丹阳尹。其子赵倩,娶宋文帝第四女海监公主,后因公主与人私通,文帝下诏离婚,并杀死公主的私生子蒋美人,赵伯符“惭惧发病卒",谥曰“肃”。
  赵伦之七世孙赵绰,在唐朝武德年间,以战功官至右领军卫将军。赵绰的儿子赵进,官至屯田郎中、魏州刺史;赵环,娶高祖女长乐公主,历迁左千牛卫将军;其女为中宗后妃,追册为和思皇后。(《南史》卷18《赵伦之传》,《宋书》卷46《赵伦之传》,《宋书》卷41《后妃传》,《旧唐书》卷51《后妃传》,《嘉定赤城志》卷8,《幾辅通志》卷25,《元和姓纂》卷7) 14. 平原(今山东平原)赵彦深家族南北朝隋唐时官宦世家。
  原为南阳赵氏,东汉太傅赵寰之后。赵彦深的高祖父赵难在北魏时任清河(后改名平原)太守,以后定居在此,遂成望族。 赵彦深本名赵隐,字彦深,因避齐庙讳,故以字行。父亲赵奉伯, 仕北魏,官至中书舍人。
  赵彦深“性聪敏,善书计”,初为大丞相曹参军,专掌机密,文翰多出其手,称为“敏给”,后转大行台都官郎中。河清元年 (562),晋爵“安乐公”,累迁尚书左仆射、齐州大中正、监国史,迁尚书令,封宜阳王。武平四年(573),为司空,转司徒。七年得暴病而死,享年70。作为北齐宰相,“善始令终唯彦深一人”。
  赵彦深有子赵元将、赵仲将、赵叔将、赵公方等七人。其中赵仲将最为知名。仲将“沉敏有父风",学涉群书,善草隶,位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隋开皇中,位吏部郎,终于安州剌史。其子孙至唐时,亦官位显赫,其子赵义钢,为唐户部侍郎。赵叔将,邛州刺史,生赵尹平,为秘书郎;赵公方,隋大理正,生赵仁溥、赵义高等。(《北齐书》卷38《赵彦深传》,《北史》卷55《赵彦深传》,《山东通志》卷155《人物志》,《元和姓纂》卷7) 15. 酒泉(今甘肃酒泉)赵才家族南北朝隋唐时军功世家。
  赵才祖父赵隗,北魏银青光禄大夫、乐浪太守。父赵寿,北周顺政太守。赵才,字教才,“少骁武,便弓马,性粗悍,无威仪仕周为舆正上士。隋文帝登基,以军功至上仪三同。炀帝即位,转左备身骤骑、右骁卫将军。从征吐谷浑,为行军总管。以功晋位金紫光禄大夫。及辽东之役,还授左候卫将军,不久又升为右候卫大将军。
  其子赵道兴,贞观初历管左武候中郎将。唐太宗曾对他说: “卿父为隋武候将军,甚有当官之誉。卿今克传弓冶,可谓不坠家声。”因授右武候将军,赐爵天水县子。后累迁左金吾卫大将军。 赵道兴之子赵文皎,亦为金吾将军。“凡三代执金吾,为时所称”。 赵文皎之子赵玄俊,官至朝清大夫、常寺主簿;赵玄俊之子赵怀进,历易州参军、果州司士参军、莱州掖县令、越州诸暨令、中部郡司马等。(《北史》卷78《赵才传》,《隋书》卷65《赵才传》,《旧唐书》卷83《赵道兴传》,《京兆金石录•扬州都督赵道光碑》,《唐代墓志汇编•赵府君(怀进)墓志铭》) 16.河东(今山西永济)赵君煦家族隋唐时官宦世家。
  该家族是从天水徙居此地。赵君煦祖父赵显和,隋朝为平东将军、渭源公;父亲赵世立,唐朝开府仪同三司、滁州剌史。赵君煦,累官至监察御史。其子赵徽,为虢王府法曹参军。
  其孙赵睿冲,有子二人:赵良器、赵良弼。赵良器,开元时宜至中书舍人;赵良弼于唐肃宗朝官至陕华等七州刺史、御史中丞、浙东岭南两道节度使、太子宾客。赵良器有子六人:赵密、赵邕、赵薰、赵复、赵纵、赵衮等,“咸擅才业,官成三署”。赵密,官至御史中丞;赵邕,官至施州剌史;赵薰,官至礼部员外郎;赵复,官至中书舍人;赵纵,宫至工部侍郎;赵衮,宫至侍御使。赵良弼有子三人:赵永、赵陕、赵潍,生平均不详。赵复,有二子:赵元阳、赵真长。赵元阳,官至滁州剌史;赵真长,官至监察御史。有孙赵橹等五人,“橹昆弟五人,进士及第,皆历台省”。
  赵君煦兄孙赵珍,官至和州刺史。赵珍有子二人:赵匡、赵赞。赵匡,官至洋州剌史;赵赞,官至户部侍郎。(《元和姓纂》卷 7,《平津记》卷7《赵睿冲碑》,《山右刻石》卷7《唐中书舍人赠太子少傅赵良器碑》、《唐陕华庐澧抚越广等州刺史御史中丞岭南浙东两道节度使太子宾客襄武县开国男赠扬州大都督赵良弼碑》,《山西通志》卷92《太子右庶子兼御史中丞赵复碑》,《唐语林》卷4) 17. 翼州(今河北冀县)赵涓家族唐代文化世家。
  赵涓,少有文名,天宝时进士,补郾城尉,果授监察御史、右司员外郎。河南副元帅王缙秦充判官,授检校兵部郎中,兼侍御史,迁给事中、太常少卿。德宗初年,出为衢州刺史。后诏拜为尚书左丞,命典吏部选。兴元元年(784)卒,赠户部尚书。有三子, 赵博光、赵博宣、赵博文。其中赵博宣亦擢进士第,“文章俊拔”, “傲忽少俭气陈许节度使曲环辟为从事,后知舞阳县事。曲环诬奏他受吴少诚赂为反间,并妄说国家休咎,扇惑军情,被流放康州,“时人冤之”。(《旧唐书》卷137《赵涓传,附子赵博宣传》,《新唐书》卷161《赵涓传,附赵博宣传》,《元和姓幕》卷7,《历代名画记》卷10) 18. 汲郡(今河南汲县)赵元亮家族唐代官宦世家。
  该家族原居河间(今河南河间县),后徙居此地。赵元亮,字贞固,为唐宜禄尉,私谥“昭夷子”。有子二人:赵广微、赵需。赵广微,官历采访使举荆州当阳县令、主客员外;赵需,官至水部郎中,《嘉话录》载:“德宗诞日,三教讲论,儒者第一赵需。”(《陈伯玉集》卷5《昭夷子赵氏碑》,《唐语林》卷6,《元和姓纂》卷7,《太平广记》卷242 引《国史补》) 19. 剑川(今云南大理北)赵善政家族五代时白族贵族世家。
  该家族先人情况不明,估计是魏晋南北朝时,黄河流域汉民族大迁徙时,南迁入云南。据史籍记载,该家族中有赵眉丘、赵逸罗、赵附于、赵龙些、赵文奇、赵莫、赵诺眉、赵叔达等人,均在南诏国任大将军、曹长、清平官等职务,其世系虽不明,但可以肯定是南诏贵族。赵善政原为清平官,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后唐剑川节度使杨干贞杀死大长和国王郑氏,拥立赵善政为国王,建立了大天兴国(又称兴源国),改元尊圣,次年改天应。赵善政在位二年,公元929年又被杨干贞所废,其后事不明。(《新唐书》, 《南诏野史》,《云南志略》) 20. 蔡州(今河南新蔡)赵德〓家族唐至五代时军功世家。
  赵德〓,初为秦宗权的右将,因讨伐黄巢有功,而授申州刺史。光启初年,秦宗权割据蔡州,命赵德诬攻取襄阳,并为襄州节度使。后朱全忠攻蔡州,秦宗权屡败,赵德诬乃以山南东道七州降,并与朱全忠同讨宗权。当时朱全忠为蔡州四面行营都统使, 乃表赵德〓为副使,加忠义军节度使。蔡州平,以功累加官爵,封淮安郡王。其子赵匡凝以父功为唐州刺史,兼七州马步军都校。 赵德〓死后,赵匡凝即为襄州节度使。在镇数年,甚有威惠,累官至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后赵匡凝为荆襄节度使,其弟赵匡明为荆南留后。当时藩镇割据,不复奉朝廷,唯独赵匡凝、赵匡明兄弟贡赋不绝。朱全忠弑唐昭宗,将谋代唐,害怕匡凝兄弟不从,便遣使告之,赵匡凝对使者哭着说’“受唐恩深,不敢妄有它志!”朱全忠大怒,派兵前去攻打,赵匡凝兵败,逃至金陵,后卒于淮南。其弟赵匡明,字赞尧,也以父贵,为江陵府文学。后以军功历肃、峡二州刺史。其兄赵匡凝兵败后,他便举族奔蜀,王建待以宾客。及王建称帝后,他被任为大理卿、工部尚书。后卒于蜀。子孙后居成都。(《新唐书》卷186《赵德谨传》,《旧五代史》卷17《赵匡凝传》,《新五代史》卷41《赵匡凝传》,《永乐大典》卷16991) 21. 华阴(今陕西华阴)赵莹家族五代时官宦世家。
  赵莹,字玄辉。曾祖赵溥,为江陵县丞;祖父赵孺,官至秘书正字;父亲赵居晦,为农。赵莹“风仪秀美,性复纯谨初为后梁将康延孝从事。后唐时,为石敬璃从事,官至御史大夫、节度判官。石敬瑭建后晋,授其为翰林学承旨、金紫光禄大夫、户部侍郎,知太原府事,寻迁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监修国史。后出使契丹有功,加光禄大夫兼吏部尚书,判户部。少帝嗣位,拜守中书令,翌年,检校太尉本官,出为晋昌军节度使。后复相位,加弘文馆大学士。及契丹陷京城,契丹迁少帝于北塞,赵莹与冯玉、李彦韬俱从。契丹永康王代立,授其为太子太保(按:《辽史》作太子太傅)。后卒于幽州,享年67岁。其临终前,遣人祈告于契丹王,表示愿归骨于南朝,使羁魂幸复乡里,契丹王许之。及卒,遣其子赵易从和家人护丧而还,后周太祖郭威诏赠太傅,并赐其子绢500 匹,以备丧事,令归葬于华阴故里。
  赵莹有子二人:赵易则、赵易从。赵易则,为后汉刑部郎中。 (《旧五代史》卷89《赵莹传》,《新五代史》卷56《赵莹传》,《永乐大典》卷16991) 22. 秦州(今甘肃天水)赵延义家族五代时方术世家。
  赵延义,字子英。曾祖赵省躬,以明术数为通州司马,遇乱避地于蜀;祖父赵师古,黔中经略判官;父亲赵温珪,仕蜀为司天监,临终时谓其子曰,“技术虽是世业,吾仕蜀以来,几由技术而死,尔辈能以他途致身,亦良图也。”赵延义少以家法仕蜀,由荫为奉礼部翰林待诏,蜀亡入洛,时年30。由于他“善交游,达机变,兼有技术,见者欢心",在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历任术尉少卿、司天监、检校司徒、太府卿、判天监司事等。卒年58岁,赠光禄卿。(《旧五代史》卷131《赵延义传》,《新五代史》卷57《赵延义传》,《永乐大典》卷16991) 23.涿州(今河北涿县)赵在礼家族五代至宋时军功世家。
  赵在礼,字斡臣。曾祖赵景裕、祖父赵士廉,皆不仕。父亲赵元德,为庐台军使。赵在礼在唐朝末年任军使。后唐同光末年, 为效节指挥使。天成元年(926),授沧州节度使。长兴元年 (930),入为左骁卫上将军,俄改同州节度使。清泰三年(936),授宋州节度使,加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后晋初年,移镇郛州,加检校太师,兼侍中,封卫国公。天福六年(941),授许州节度使。八年(943),移镇徐州,晋封楚国公。开运元年(944),为北面行营马步军都虞侯,不久改为行营副都统,都虞侯如故。三年(946),授晋昌军节度使。当时其女嫁与后晋少帝之子石延煦为妻,“礼会之日,其仪甚盛,京师以为荣观”。他又被晋封为秦国公,累食邑至1. 3万户,实封1500户。赵在礼历十余镇,“善治生殖货,积财巨万,两京及所莅藩镇,皆邸店罗列据《五代史补》载:其镇宋州时,百姓苦之,听说他将移镇永兴,便欣然相贺,说:“此人若去,可为眼中拔钉子,何快哉!”他听说此事,欲报“拔钉”之谤,便上表请求再镇宋州一年,“命吏籍管内户口,不论主客,每岁一千,纳之于家,号曰‘拔钉钱'”。契丹入汴,后晋亡,赵在礼遂自缢而死,年66岁(《新五代史》作62岁)。汉高祖立,赠中书令。
  赵在礼有四子,“虽历内职,皆早卒”。其孙赵延勋,仕宋朝,历岳、蜀二州刺史。(《旧五代史》卷90《赵在礼传》,《新五代史》 卷46《赵在礼传》,《永乐大典》卷18130) 24. 幽州(今北京西南)赵德钧家族五代至宋时军功世家。
  赵德钧,本名赵行实,原为后梁幽州军校。后唐庄宗李存勖伐幽州,归附后唐,赐姓李,名绍斌,任为沧州节度使。同光三年 (925)迁镇幽州。明宗即位,遂复本姓,始改名德钧。德钧镇幽州十余年,甚有善政,累官至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封北平王。
  其子赵延寿,本姓刘,常山(今河北正定县)人。父刘邧,任筱县(今河北景县)令。后晋沧州节度使刘守文攻其县,赵德钧为偏将,获延寿及其母种氏,遂收为养子,改姓赵。赵延寿相貌英俊,幼习武略,稍涉书史,娶明宗女兴平公主为妻,授汝州节度使,历河阳、宋州节度使,入为上将,充宣徽使,迁枢密使,兼镇徐州。后又娶明宗小女为继室。
  天福元年(947),赵德钧、赵延寿父子降辽。第二年,赵德钧卒。赵延寿被任为幽州节度使,封燕王。后又封为魏王,累官至枢密使。辽天禄二年(948)卒。赵延寿之子赵赞(原名赵美),字元辅,历后汉、后周两朝,累授节镇及统军使。宋初加检校太师, 为忠正军节度使,乾德六年(968)移为建雄军节度使,有军功。太宗赵光义即位,晋封卫国公。太平兴国二年(977)卒,赠侍中。 (《旧五代史》卷98《赵德钧传》,《辽史》卷76《赵延寿传》,《永乐大典》卷16991,《宋史》卷254《赵赞传》) 25. 真定(今河北正定)赵晁家族五代至宋时军功世家。
  赵晁,“身长七尺,仪貌雄伟”,初事杜重威为列校。郭威建北周,被擢为作坊副使,后因平定慕容彦叛乱有功,转作坊使。周世宗柴荣即位,改控鹤左厢都指挥使,领贺州刺史。及征淮南,改虎捷左厢,领周州防御使,充前军行营步军都指挥使,又为缘江步军都指挥使。平定寿春后,因功拜检校太尉、河阳三城节度使、孟怀等州观察措置等使。恭帝柴宗训即位时,加检太傅。北宋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因赵晁在北周初与其父赵弘殷曾分掌禁军,有宗盟之分,因此常优礼之,加检校太尉。不久因病而死,年52岁。 宋太祖赠其为太子太师,再赠侍中。
  其子赵延溥,宋初为铁骑指挥使。开宝九年(976)改为铁骑都虞侯。宋太宗即位时,迁散指挥都虞侯,领思州刺史。太平兴国二年(977)转内殿直都虞侯。第二年又升为马步军都虞侯。太平兴国五年,殿前白进超卒,赵延溥当天就被任命为日骑、天武左右厢都指挥使,兼权殿前都虞侯事。雍熙二年(985),改任蔚州观察使,四年卒,年50岁。赠天德军节度使。赵延溥子赵承彬, 官至内殿崇班。承彬有二子:赵咸一、赵咸熙。赵咸一,为虞部员外郎,知宗正丞事;赵咸熙,天圣八年(1030)进士及第。(《宋史》 卷254《赵晁传,附子赵延溥传》) 26.范阳(今河北涿县)赵上交家族五代至宋时官宦世家赵上交,本名远,字上交,因避后汉高祖讳,遂以字称。祖父赵光邺,官至鄂州参事参军。父亲赵简章,官至涿州司马。赵上交身长七尺,英俊潇洒,善辩论,负才任气,为乡里所推。后唐时, 历泾、秦二镇州节度判官。后晋初年,召为左司郎中、度支判官, 历右谏大夫。会废翰林学士,赵上交为中书舍人、知内外制,迁刑部侍郎。后又迁户部侍郎,拜御史中丞。契丹入汴,立明宗幼子李从益为帝,以礼部尚书王崧为左丞相,赵上交为右丞相。后周广顺初年,拜礼部侍郎,会将试贡士,赵上交“申明条制,颇为精密,始复糊名考校显德二年(955)拜吏部侍郎。宋初,为尚书右丞。建隆二年(961)正月,卒,享年67岁。有文集20卷传世, 张昭为序。赵上交有子二人:赵晙、赵曮。赵日产字可畏,12岁能属文,与兄同举进士,历秘书郎、殿中丞、著作郎。26岁时卒,有文集10卷。(《宋史》卷262《赵上交传,附子赵曮传》) 27. 怀戎(今河北怀来)赵逢家族五代至宋时军功世家。
  赵逢,字常夫,父亲赵崇事刘守光为牙将。后唐天祐年中,庄宗李存勖派周德威平幽州,赵崇被杀。当时赵逢尚年幼,周德威录为部曲,令他与诸子同就学。后周德威战死于胡柳陂,赵逢游学于河朔间。后汉乾祐年中,举进士,解褐授秘书郎、直史馆。后周广顺年间,历左拾遗、右补阙,皆兼史职。周世宗即位,迁礼部员外郎、史馆修撰。显德四年(957),改膳部员外郎、知制诰。第二年,转水部郎中,仍掌诰命。恭帝即位,赐金紫。宋初,拜中书舍人。后贬为汝州司马。乾德年初(963),召赴阙,授都官郎中、 知制诰,充史馆修撰,判馆事。第二年,改判昭文馆。未几,充枢密直学士,加左谏议大夫。六年,权知贡举。宋太祖征太原,以赵逢为随军转运使。会发诸道丁壮数十万,筑堤壅汾水灌晋阳城, 赵逢自报奋勇,领命负责此事,时方盛暑,他在烈日中亲课力役, 因劳累过度染疾,舆归京师。开宝八年(975)卒。史称赵逢“扬历清近,所至有声,然伤惨酷,又言多诋讦,故缙绅目之为‘铁橛其子赵极为三班借职。(《宋史》卷270《赵逢传》) 28. 洛阳(今河南洛阳)赵安仁家族五代至宋时文化世家。
  赵安仁的曾祖赵武,为后唐虢州刺史。父亲赵孚,字大信,后周显德年初(954),举进士,调补开封尉。乾德年间,为浦江令。宋太宗即位,起为国子监丞、知袁州。后累官至殿中侍御史。63岁时卒。赵安仁,字乐道。生而颖悟,幼时执笔能大字。13岁时通经传大旨。雍熙二年(985),登进士第,补梓州榷盐院判官。历大理评事、光禄寺丞,召试翰林,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后为太常丞。真宗即位,拜右正言,参与重修《太祖实录》。咸平三年 (1000),同知贡举。未几,知制诰。后知审刑院,继判尚书刑部兼制置群牧使,同知三班、审官院。景德初年,为工部员外郎,充翰林学士。天禧二年(1018),任御史中丞。同年五月,突患暴疾而卒,年61,赠吏部尚书,谥“文定”。赵安仁“性直纯悫,无所矫饰, 宽恕谦退,与物无竞,虽家人仆使,未尝见其喜愠”。其女嫁董氏, 早寡,取归给养;其外甥董灵运当时还小,他亲自训导,并为其毕婚娶。赵安仁少时与宋元舆同学,元舆门地贵盛,待安仁甚厚。元舆死后,家道衰落,安仁常以金帛救济。赵安仁平生尤嗜读书,所得俸禄,多以购书,虽至显宠,简俭若平素,时阅典籍,手自^校。 三馆阙虞世南《北堂书钞》,惟安仁家有本,宋真宗命内侍取来, 嘉其好古,手诏褒美。尤知典故,凡近世典章人物之盛,悉能记之。喜诲诱后进,成其声名,当世推重之。有文集50卷。
  赵安仁有子三人:赵温瑜、赵良规、赵尚宽。赵温瑜,初为大理事丞,后为国子博士;赵良规,字元甫,赐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工部侍郎、判本部、知濠州,其俸禄“多分赡族人”;赵尚宽,字济之,先后知平阳县、忠州,嘉祐中,以考课第一知唐州,在唐州五年,勤于农政,治有异等之效,“民像以祠”,王安石、苏轼作《新田》、《新渠》诗赞颂,后积官至司农卿,卒,皇帝赐钱50万。
  其孙赵君锡,字无愧,为赵良规之子。性至孝,及登进士第, 以亲故不愿仕。赵良规死后,调知武强县。从韩琦大名幕府。后徙知大宗正丞,加秘阁校理,改宗正丞。元祐初年,迁司勋右司部郎中、太常少卿,擢给事中。后晋刑部侍郎、枢密都承旨,拜御史中丞。72岁时卒。绍兴六年(1136),赠徽猷阁直学士。(《宋史》 卷287《赵安仁传,附父赵孚传、子赵良规,传、孙赵君锡传》,《宋史》卷426《赵尚宽传》,嘉靖《浙江通志》卷26,弘治《温州府志》 卷8,嘉靖《宿州志》卷3) 29.顿丘(今河南浚县)赵延进家族五代至宋时军功世家。
  赵延进“姿状秀整,涉猎经史,好作诗什”。少时曾与军中少年入民家,竞取财贿,他独持书数十编以归,同辈哂之。其父赵晖,官至后周太子太师。后汉末年,赵晖领凤翔节度使,未赴镇, 王景崇据城反,命赵晖为都招讨使前去讨伐。当时赵延进18岁, 屡当军锋,平定叛乱后,他因功被授凤翔牙内指挥使,领贵州刺史。后父亲赵晖徙宋州节度使,赵延进仍为牙职,改领荣州刺史。 周世宗征淮南,赵延进“献万缣以助军”,得到世宗的召见。当时赵延进有一个从兄为虎捷都虞侯、帐前横冲指挥使,世宗指着赵延进对他说:“尔弟拳勇有谋,将授以禁军大校。”赵延进自陈好读书,不愿为军将。但第二天,即被授予右千牛卫将军、濠州兵马铃辖。从征瓦桥关,为随驾金吾街仗使。宋初,迁右羽林军将军、 濠州都监。会伐蜀,因襄州为川路津要,因此命为铃辖,同知州务。蜀平,专领郡事。开宝二年(969)授右龙武将军,知灵州。后在满城大败辽军,以功迁右监门卫大将军、知镇州。俄改右领军卫大将军,出为高阳关、平戎军都监兼缘边巡检,改铃辖。知扬州,召入,授右屯卫大将军,徙知相州。迁右骁卫大将军,改知邓州。至道二年(996),拜右金吾卫大将军。咸平二年(999)卒,享年73岁,赠左武卫上将军。赵延进的妻子即淑德皇后的妹妹,所以在显德、兴国年间,“颇任以腹心”。
  赵延进之子赵昂,太平兴国二年(977)登进士第,官至户部郎中、直昭文馆。(《宋史》卷271《赵延进传》) 30. 郭州须城(今山东东平)赵邻几家族宋代耕读世家。
  赵邻几,字亚之,“家世为农”。少好学,能属文,曾作《禹别九州赋》,共万余言,人多传诵。后周显德二年(955),举进士,解褐秘书省校书郎,历许州、宋州从事。北宋太平兴国初年,召为左赞善大夫、直史馆,改宗正丞。后迁左补阙、知制诰。为文浩博,慕王、杨、卢、骆之体,属对精切,致意缜密。常欲追补唐武宗以来实录,访求遗书,殆废寝食,59岁时因病卒,书未成。一生著述颇丰,有《会昌以来日历》26卷、《鲫(子》1卷、《六帝年略》1卷、《史氏懋官志》5卷,其他书50余卷。宋太宗曾派直史馆钱熙到其家取书,并赐钱1。万。
  其子赵东之,以荫补郎山主簿,其后家居睢阳(今河南商丘)。(《宋史》卷439《赵邻几传》,嘉靖《山东通志》卷30,万历《兖州府志》卷40) 31. 洛阳(今河南洛阳)赵普家族宋代豪门右族。
  赵普,字则平,原为幽州蓟(今河北蓟县)人。曾祖赵冀,为三河县令;祖父赵全宝,为澶州司马;父亲赵迥,为相州司马。后唐清泰三年(936),因后唐幽州大帅赵德钧连年用兵,不堪其苦,赵迥便举族迁到常山(今河北正定县),后又迁到洛阳,定居下来。 赵普在常山时,娶镇阳的豪族魏氏之女为妻。赵匡胤在北周任宋州节度使时,赵普掌书记一职。北周显德七年(960),赵普与赵光义一起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了北宋,因功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乾德二年(964),赵普为门下侍郎、 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宋初许多重大决策均有赵普的智慧。赵普一生曾三度为相,为赵宋王朝立下汗马功劳。淳化三年(992)卒,享年71岁。赠尚书令,追封真定王,赐谥"忠献”。真宗时又追封韩王。
  赵普有子二人:赵承宗、赵承煦。赵承宗,官至羽林大将军, 知潭、郛二州,“皆有声”;赵承煦,官至成州团练使。有女二人,赵普死后削发为尼,宋太宗赐长女名志愿,号智果大师;次女名志英,号智圆大师。
  赵普有弟二人:赵固、赵安易。赵固,官至都官郎中。赵安易, 字季和,官至宗正少卿,景德二年(1005)卒,享年76岁。赠工部尚书。其子赵承庆为国子博士,其孙赵从政为太常寺奉礼郎。 (《宋史》卷256《赵普传,附弟赵安易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乙集卷12《赵韩王六世小谱》,《宋朝事类》卷3《赵普神道碑》, 《小畜集》卷9《赵普挽歌》,《宋史》卷210《宰辅表》) 32.乐陵(今山东乐陵)赵镕家族宋代官宦世家。
  赵镕,字化钧,本名容。“少涉猎文史,美书翰”。以刀笔吏事晋王赵光义于藩邸,因处事勤谨得到赵光义的赏识,并改其名为镕,说:“陶镕所以成器也。”赵光义登皇位后,补东头供奉官。曾出使吴越,有功,遣检校帑廪,转内酒坊副使。后因告秦王赵廷美谋反事有功,迁六宅使,领罗州刺史。出为梓、遂州郡巡检使,改左骁卫大将军,领郡如故。后知沧州兼兵马部署,有名声,迁左神武大将军。召为枢密都承旨,同掌三班,俄拜宣徽北院使、同知枢密院事,与柴禹锡并掌机务。宋真宗即位,改南院使、检校太傅。 咸平三年(1000)三月,卒,享年55岁。赠“忠正军节度使”。有子三人:赵忠辅、赵忠愿、赵忠厚。赵忠辅,官至西京左藏库副使;赵忠愿,官至虞部员外郎;赵忠厚,官至内殿崇班。(《宋史》卷268 《赵镕传》,嘉靖《河间府志》卷21,嘉靖《山东通志》卷29) 33.衡山(今湖南衡山)赵方家族宋代军功世家。
  世为临淄人,唐末避地衡州,至宋,族益盛。赵方的曾祖赵士庠始居衡州的崇岳乡。父亲赵棠,“少从胡宏学,慷慨有大志”,累以策言兵事,曾得到张浚的赏识,欲任以右官,不从。赵方,字彦直,淳熙八年(1181)举进士,授大宁监教授。此地风俗粗野,赵方“择可教者亲训诱之,人皆感励,自是始有进士累迁京湖制置使兼知襄阳府,指挥所部数解枣阳围,以功进焕章阁直学士。又败金驸马阿海于淮西。晋太中大夫、权刑部尚书,迁京湖制置大使。累赠太师,谥“忠肃史称赵方”起自儒生,帅边十年,以战为守,合官民兵为一体,通制总司为一家。持军严,每令诸将饮酒勿醉,当使日日可战。淮、蜀沿边屡遭金人之祸,而京西一境独全。……故其没也,人皆惜之赵方有子四人:赵董、赵疑、赵范、赵葵。赵董、赵疑,事迹不详。赵范和赵葵《宋史》有传。赵范,字武仲;赵葵,字南仲。兄弟二人自少年时即随父抗金。嘉定间,先后与金军战于枣阳、邓州、 蕲州等地,赵范以军功授京湖制置安抚司内机,赵葵则被授承务郎、知枣阳军。绍定中,兄弟二人又统兵镇压李全,赵范升淮东安抚使,后任京湖安抚制置使兼知襄阳府;赵葵升兵部侍郎,旋任淮东制置使,知扬州。淳祐间,赵葵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景定元年(1260),授两淮宣抚使、判扬州,封鲁国公。咸淳元年 (1265),加少傅。二年,乞致仕。特授少师、武安军节度使,晋封冀国公,不久卒,享年81岁。赠太傅,谥“忠靖”。
  其孙赵淮,为赵葵之从子,在平定李全叛乱时,屡立战功,累官至淮东转运使。德祐中,镇守边疆,兵败,与其妾俱被俘至瓜州。元帅阿术令其至淮招降李庭之,并许以大官。赵淮阳许之, 至扬州城下,乃大呼:“李庭之!男子死耳,毋降也!”元帅大怒,将其杀死,弃户于江边。(虞集《道园学古录》卷13《赵文惠公(士庠)神道碑》,《宋史》卷430《赵方传》,邵经邦《弘简录》卷123《赵方传》,《宋史》卷417《赵葵传,附兄赵范传》,嘉靖《池州府志》卷 6,嘉靖《衡州府志》卷5、卷6,正德《光化县志》卷4,嘉靖《山东通志》卷34,景定《建康志》卷25,万历《福州府志》卷14,万历 《淮安府志》卷2,正德《颍州志》卷4,《金陵新志》卷3,《宋史》卷 450《赵淮传》) 34.汾州孝义(今山西孝义)赵昌言家族宋代名宦世家。
  赵昌言,字仲漠,一作幼谟。宋代名臣之一,太平兴国三年 (978)进士,预修《文苑英华》,后官至宰辅。他年轻时就以文才 “誉满京师”,在科举预选时曾被预定为状元,正式开榜后为第三名,在士林中享有大名。他的父亲赵睿是宋太宗即位前的“幕邸旧臣”,宋太宗对赵昌言很是另眼相看。赵昌言是个极有吏才的能人,“以威望自任,属吏屏畏”。他的舅父石熙载,在太宗朝官拜枢密使,是与宰相''对掌文武二柄"的二府大臣。所以,赵昌言在太宗朝仕途极为顺达。他一生推荐、提拔了许多人才,如王旦、李沆,后来都成为一代名臣。李沆与王旦相继为相,李沆有宋代“第一名相”、“圣相”之誉,王旦则被称为“一代贤相”、“太平贤相王旦后成为赵昌言的东床快婿。
  赵昌言的子孙,在宋代的政坛和士林中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除女婿王旦任真宗朝宰相外,其外孙王雍官至国子博士、两浙转运使;王冲官至左赞善大夫;王素官至端明殿学士、工部尚书,他更像其外祖父赵昌言一样,兼具文才武干,热心地举荐人才,好交结贤豪,在地方善于治事,在朝中敢于公开抨击他认为是奸佞之人。范中淹等在庆历变法中被人攻击结朋党而去位时,王素挺身而出,上奏仁宗,称范等人“皆有重望,宜复召用,处之不疑”。赵昌言的外孙婿韩意官至参知政事,苏耆官至工部郎中,吕公弼官至枢密使。其表弟石中立在仁宗时也官至参知政事。(《宋史》卷267《赵昌言传》,嘉靖《河间府志》卷16,正德《大名府志》 卷6,《宋史》卷282《王旦传》,《宋史》卷320《王素传》,赵昌言: 《赠侍中石公墓志铭并序》,载《全宋文》卷101,欧阳修:《太尉文正王公神道碑铭并序》,载《全宋文》卷747,何冠环:《宋初朋党与太平兴国三年进士》,中华书局1984年版) 35. 德州平原(今山东邹平县北)赵自化家族宋代名医世家。
  赵自化高祖赵常,为景州刺史,后举家陷契丹。父亲赵知岩脱身南归,寓居洛阳,习经方名药之术,并以其技授给二子赵自正、赵自化。后周显德年间,父子三人来到开封,“悉以医术称赵知岩卒,赵自正试方技,补翰林医学。赵自化因治愈秦国长公主疾,被表为医学,再加尚药奉师。淳化五年(994),升任医官副使。后因故降为郢州团练副使,不久复职。咸平三年(1000),任医官正使。景德二年(1005)卒,年57岁。其子孙以其所撰《四时养颐录》进献皇上,宋真宗改名为《调膳摄生图》,并为其作序。赵自化还著有《汉沔诗集》5卷,并曾辑自古因方技而至贵仕者为 《名医显秩传》3卷。(《宋史》卷461《赵自化传》) 36. 解州闻喜(今山西闻喜)赵鼎家族宋代官宦世家。
  赵鼎,字元镇,崇宁五年(1106)进士。南渡后,历右司谏、殿中侍御史,陈战、守、避三策,为御史中丞。绍兴四年(1134),任参知政事,力荐岳飞收复襄阳,旋拜右相兼知枢密院事。五年,迁左相,与右相张浚论事不合,以观文殿大学士出知绍兴府。后复入相。荐胡寅、吕本中等,言秦桧可共大事,但终以力辟议和,为秦桧所倾,一贬再贬,安置潮州,杜门谢客,不问时事。后移吉阳军 (今广东崖县),他对儿子赵汾说:“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无患;不尔,祸及一家矣。”并自书碑石曰:“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遂于绍兴十七年(1147)绝食而死。宋孝宗即位,谥“忠简”,赠太傅,追封丰国公。著作有《忠正德文集》等。其孙12人被擢用。(《宋史》卷360《赵鼎传》,《宋史》卷213《宰辅表四》,弘治《衢州府志》卷8,嘉靖《浙江府志》卷28,嘉泰《会稽志》卷2, 景定《建康志》卷14,万历《琼州府志》卷12,万历《新修南昌府志》卷12,正德《姑苏志》卷3,《金陵新志》卷13) 37.饶州余干(今江西余干)赵汝愚家族宋代皇族的一支。
  赵汝愚,字子直,汉恭宪王赵元佐七世孙。父亲赵善应,字彦远,官终修武郎、江西兵马都监。以“纯孝”闻名。赵汝愚“早有大志擢进士第一。历任吏部侍郎兼太子侍讲、制置四川兼知成都府等职。绍熙二年(1191)召为吏部尚书。四年,迁知枢密院事。 次年,和外戚韩胄定议,立嘉王赵扩为帝(即宁宗)。拜右丞相。后韩胄等人以“汝愚以同相居相位,将不利于社稷"为借口,将他贬为宁远节度使副使,当他行至衡州时得暴病而死,“天下闻而冤之所著诗文15卷、《太祖实录举要》若干卷、《类宋朝诸臣奏议》300卷。赵汝愚“聚族而居,门内三千指,所得禀给悉分与之, 菜羹疏食,恩意均洽,人无间言”。韩胄被诛后,尽复其原官,赐谥 “忠定”,赠太师,追封沂国公。理宗时追封福王,其后晋封周王。
  赵汝愚有子九人,其中长子赵崇宪最有名。赵崇宪,字履常。 淳熙八年(1181),以取应对策第一。越三年,又擢进士甲科。监饶州赡军酒库,历抚州军事推官、江西转运司斡办公事。累官至直秘阁。次子赵崇度,字履节,号节斋。嘉定间,提举湖南常平, 改江西。以朝散大夫致仕,著有《磬湖集》、《节斋闻记》等。 其孙赵必愿,字立夫,为赵崇宪之子。嘉定七年(1214)举进士,知崇安县,兴学校,革除胥吏鬻盐弊政,推行义役,上下以为便。端平元年(1234),以直秘阁知婺州,迁太府寺丞,寻迁度支郎中,兼右司郎中。嘉熙元年(1237),上书论边防事宜,建议合江淮之兵,救江陵之急,节财用,抚流民,善择将帅,皆切于时事。累迁杈户部尚书。淳祐五年(1245),以华文阁直学士知福州、福建安抚使。居宫四年,累乞归,皆不许,卒于任上,赠银青光禄大夫。
  其曾孙赵良淳,字景程,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沉冗官20余年。考举及格,改知分宁县。秩满,特差权江西安抚司机宜文字,诏除诸司审记院,督饷江西,升大理司直。咸淳末年,廷臣议建宗室于内郡,以为屏翰,遂除良淳知吉安州。寻以徐道隆为浙西提刑,以辅良淳,并加良淳直秘阁。后元军攻吉安州,城陷,遂自杀。(《宋史》卷392《赵汝愚传,附子赵崇宪传》, 《宋史》卷413《赵必愿传》,《宋史》卷451《赵良淳传》,宝庆《四明志》卷10,弘治《抚州府志》卷8,嘉靖《象山县志》卷9,《剡录》卷 1,成化《重修毗陵志》卷11,嘉靖《建宁府志》卷5,嘉靖《浙江通志》卷32,万历《福州府志》卷14,正德《饶州府志》卷2) 38.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县)赵抃家族宋至明代官宦世家。
  赵抃,字阅道,号知非子。景祐进士。仕州县,以治绩召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人称“铁面御史”。出知睦州,改梓州路转运使,徙益州路。遍行部中,禁吏为奸,自奉甚俭,蜀风为之一变,召为右司谏,以言事罢知虔州。历度支副使、河北都转运使,治平初改知成都府。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 神宗即位,除参知政事。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熙宁三年(1070),罢知杭州,徙青州。五年,再知成都府,政尚宽简。复徙越州、杭州, 致仕。元丰七年(1084),卒,享年77岁,赠太子少师,谥“清献”。著作有《清献集》等。
  其子赵屼,字景仁,由荫登第,通判江州。神宗命为太仆丞, 擢监察御史。后避执政亲嫌,改都宜员外郎,出提点京东刑狱。元符中,历鸿胪、太仆少卿。赵抃家族以孝闻名于世。赵抃曾庐母墓三年,县榜其里曰“孝弟处士孙侔为其作《孝子传》。及赵执父丧,而甘露降墓木。赵屼卒,其子赵云又因哀痛过度而死, “人称其世孝”。
  其后有一支迁居到浙江兰谿(今浙江兰溪县),至明代繁衍为当地望族。其中赵志皋最为有名。赵志皋,字汝迈,曾祖赵年, 明成化年间进士,祖父赵晨,父亲赵贤,“凡三世并以公贵,赠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赵志皋,隆庆二年《1568)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万历初年,进侍读。张居正夺情,将廷杖吴中行、赵用贤等人,赵志皋上疏求情, 被贬为广东按察司副使。居三年,再以京察谪其官。他回归故里, 于清献化祠旁筑室,自号六虚主人,“枕石濑流为终焉计”。张居正殁,起为解州同知,旋改南京太仆丞,历国子监司业、祭酒,再迁为吏部右侍郎。不久,又召为吏部左侍郎。万历十九年 (1591),升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第二年,为首辅。 累进少傅,加太子太傅,改建极殿大学士。万历二十九年(1601) 卒于邸舍。赠太傅,谥“文懿”。有子赵凤梧等。其后“禄位崇极, 齿笄绵长,子孙绳绳”。(《宋史》卷30《赵,卞传,附子赵屼传》,《宋名臣琬琰集》卷8,弘治《衢州府志》卷9、卷10,嘉靖《赣州府志》 卷7、卷8,嘉精《建宁府志》卷5、卷6,嘉靖《青州府志》卷12,嘉靖《山东通志》卷27,嘉靖《浙江通志》卷27,万历《续修严州府志》卷9,咸淳《临安志》卷46,《明史》卷219《赵志皋传》,《献徵录》卷17《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赠太傅谥文懿赵公志奉墓志铭》) 39.凤翔盩厔(今陕西周至)赵瞻家族宋代文化世家。
  赵瞻,字大观,其先为亳州永城人。父亲赵刚,官至太子宾客,始徙家于此。赵瞻举进士第,调孟州司户参军,移万泉令。捐圭田修学宫,士自远而至。升太常博士,知威州,撰《西山别录》。 迁尚书屯田员外郎。宋英宗治平年初,自都官员外郎除侍御史。 神宗即位,迁司封员外郎,知商州,又任提点陕西刑狱。熙宁三年 (1070),为开封府判官。哲宗立,转朝议大夫,召为太常少卿,迁户部侍郎。元祐三年(1088),擢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事。第二年,以中大夫同知院事。元丰五年(1082)卒,享年72岁。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懿简赵瞻著述颇丰,有《春秋论》30卷、《史记抵悟论》5卷、《唐春秋》50卷、《奏议》10卷、《文集》20卷、《西山别录》1卷。有子四人:赵孝谌,官至瀛州录事参军;赵献诚,为唐城令;三子名不详,早卒;赵彦诒,官至太康主簿。(《宋史》卷341 《赵瞻传》,范祖禹《范太史集》卷41《赵瞻神道碑铭》) 40.嘉兴(今浙江嘉兴)赵伯泽家族宋代皇族的一支。
  赵伯泽,字润之,为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曾祖赵世鸿,官至奉国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追封少傅,谥"恭宜”。祖父赵令睹,官到左侍禁。左侍禁是皇帝宫中的侍奉官,正九品。卒后赠通议大夫,上升为第十阶,正四品。父亲赵子裕,生前并无官阶爵位,死后赠从义郎。赵伯泽有兄弟三人,分别叫赵伯浩、赵伯汶、 赵伯浚。赵伯泽居第三,宁宗即位之初,恩补承信郎,转至保义郎。嘉定乙亥(1215),因“年高行尊”,被授潭州观察使,封安定郡王。宫职爵位超过父亲和祖父,与曾祖赵世鸿不相上下。“寻赐金带鞍马”,以示恩宠。三年后,因病去世,享年85岁。“遗表闻,皇帝悯悼,为辍视朝,遣内侍抚问,赠赠特厚”。
  赵伯泽有子一人,名赵师边,官至忠训郎、广德军兵马监押 (按:《宋史•宗室世系表六》中除师边以外,还有师然、师膳,而 《赵伯泽墓志》则明确记载:“子男一人,师边。"或许是元代编写 《宋史》之误)。有女七人,适进士五人,承信郎二人;有孙二人:赵希励,恩补保义郎,早丧;赵希扐,恩补忠训郎,镇江府都作院。 孙女四人,适进士三人,迪功郎一人。曾孙一人,赵与侵,为进义校尉、昌化县税。曾孙女二人。(《宋史》卷39、40《宁宗本纪》,《宋史》卷244《宗室列传》、《宋史》卷220《宗室世系表》,《乌青镇志》,《赵伯泽墓志》、《胡氏墓志》、《沈氏墓志》、《赵希励墓志》,均见张梅坤《赵伯泽家族的兴衰和史弥远废立之变》一文,载《杭州大学学报》第16卷第1期) 41.明州(今浙江宁波)赵善湘家族宋代皇族的一支。
  赵善湘,字清臣,濮安懿王赵允让五世孙。父亲赵不陋,官至武翼郎,从高宗赵构南下,听说明州多名儒,遂徙居焉。
  赵善湘以恩补保义郎、监潭州南岳庙,转忠翊郎,又转忠训郎。庆元二年(1196)举进士,以近属转秉义郎,换承事郎。五年 (1199),知余姚县。嘉定元年(1208),以招茶寇有功,为提辖文思院。出判无为军兼淮西转运判官、淮酉提点刑狱。四年(1211), 改知常州。八年(1215),主管武夷山冲佑观。十年(1217),知湖州。十一年(1218),迁知大宗正丞兼权户部郎官,改知秘阁、淮南转运判官,兼准西提举常平,兼知无为军。晋直徽阁,主管淮南制置司公事,兼知庐州,兼本路安抚,仍兼转运判官、提举常平。十三年(1220),晋直宝文阁,因平固始寇有功,赐金带。十四年 (1221),晋直图阁,知镇江府。十七年(1224),拜大理少卿,晋右文殿修撰,知镇江府,封祥符县男,赐食邑。宝庆二年(1226),晋集英殿修撰,拜大理卿兼权刑部侍郎,晋宝章阁待制、沿海制置使兼知建康府、江东安抚使兼主管行宫留守司公事。绍定元年 (1228),因创建防江军、宁淮军及平定楚州叛寇刘庆福等有功, 晋龙图阁待制,兼江东转运副使。三年(1230),晋焕章阁直学士。 四年(1231),与赵葵、赵范兄弟,平定李全等人叛乱,因功升兵部尚书。淳祐二年(1242),晋观文殿学士,守本官致仕,后卒。赠少师,赙赠加等。著有《周易约说》8卷、《周易或问》4卷、《周易续问》8卷、《周易指要》4卷、《学易补过》6卷、《洪范统论》1卷、《中庸约说》1卷、《大学解》10卷、《论语大意》10卷、《孟子解》14卷、 《老子解》10卷、《春秋三传通议》30卷、诗词杂著35卷。
  赵善湘有子四人:赵汝榛、赵汝棒、赵汝榗、赵汝模。其中,赵汝楳,为丞相史弥远女婿。有孙10余人。(《宋史》卷413《赵善湘传》,《宋史》卷230《宗室世系表》,宝庆《会稽续志》卷2,宝庆《四明志》卷10,成化《重修毗陵志》卷11,嘉靖《浙江通志》卷43,景定《建康志》卷14,万历《淮安府志》卷22,咸淳《毗陵志》卷8,至顺《镇江志》卷15,《金陵新志》卷3) 42.东阳(今浙江东阳)赵公藻家族宋代皇族的一支。
  赵公藻为赵匡胤之弟赵廷美之后。因太宗生于浚仪(今河南开封),以“浚仪”为郡望。廷美以宗室之亲封“魏王赵公藻因家于洛阳,幸免于“靖康”之难,随高宗南渡,赐公藻第宅于东阳南关。其后赵与暹、赵与调、赵与淮、赵若恢叔侄,一科四进士,家族始显。赵若恢将其家族迁城内。其孙赵希德迁东阳巍山。至明代成为东阳四大姓之一(另外三姓为卢、张、吴)。赵贤意,官绵州兵备道;赵忠浩,山海关抗后金守将;赵祖鹏,进士,官翰林编修;赵明锋,进士,官光禄寺卿。至清为东阳十大姓之一(另外九姓为李、吴、王、陈、张、金、马、杜、卢)。赵睿荣,进士,任福建德化知县、福清县同知;其同胞兄弟赵睿雍有文名,著有《悔木山房诗文稿》8卷4册。清同治初年,又有一支赵氏宗室,为避兵燹举家迁东阳降祥头。其祖为赵世将,金破汴京,随高宗南渡,敕赐地于永康(今浙江永康县)。这支赵氏家族迁东阳后,使赵氏成为东阳十大姓之首。(沈明光:《东阳家诺资料琐论》,载《谱牒学研究》第 3辑) 43. 冠氏(今山东冠县)赵天锡家族元代军功世家。
  赵天锡,字受之。其祖以财雄乡里,为众所归。金朝末年,其父赵林,因保冠氏有功,授冠氏丞,不久升为令。赵天锡入粟佐军,补修武校尉。以军功授冠氏令,不久又迁元帅左都监。后官至左副元帅、同知大名路都总管。卒于冠氏,享年50岁。
  赵天锡有子6人,其中赵贲亨有名。贲亨,字文甫,袭行军千户。至元五年(1268),总管山东诸翼军征守。七年,命为征行千户。十三年江南平,以功升宣武将军。十四年授怀远大将军、处州路总管府达鲁花赤。十七年改处州路管军万户。二十二年还冠氏,卒年57岁。(《元史》卷151《赵天锡传》) 44. 临洮(今甘肃岷县)赵阿哥潘家族元代藏族赵氏望族。
  赵阿哥潘,《元史》说他系“土波思乌思臧掇族氏”,即吐番人,先辈归附宋朝,世居临沸。祖父赵巴命,“富甲诸羌”。父阿哥昌,元初官叠州安抚使。赵阿哥潘,以破大安功授同知临沸府事。 败宋军于潼川,进逼成都,大小五十余战,皆身先士卒。元世宗南征,被任命为元帅。中统元年,为临沸府元帅。后以军事赴青居山,途中被宋兵伏杀。谥“桓勇”。
  其子赵重喜,中统元年(1260),以功授征行元帅。四年,人觐,赐金虎符,为临沸府达鲁花赤。由军职而转民官者,按当时惯例应交回佩符。元世祖特下旨说:“赵氏世世勤劳,其金符勿拘常例,使终佩之。”重喜在郡,以善治闻,升宣慰使。卒后谥“桓襄重喜长子赵官卓斯结继袭临沸府达鲁花赤,其子赵德寿,曾任云南左丞。(《元史》卷123《赵阿哥潘传》) 45. 济南(今山东济南)赵受益家族元代文化世家。
  赵受益(1235-1293),字谦甫。祖赵友,父赵成,世居青州西流河之南蔡家里。金末为避兵难,赵成举族迁济南,遂家焉。赵受益自弱冠习文法书,任事不避繁剧,当官者以为能吏。省部八举会计之职,未尝不课最,尔后游宦江左数年,视他人所重子女玉帛,弃若涕唾,唯收书数千卷而已。至元三十年(1293),以疾卒于家,享年59岁。(乾隆《历城县志》卷17,道光《济南府志》卷 48,《松雪斋全集》卷8《赵君谦甫墓碣》) 46. 蔚州(今河北蔚县)赵瑨家族元代官宦世家。
  赵瑨父赵昆,仕金为帅府评事。兄赵珪,以万户守飞狐城(在今河北蔚县东南)。元兵南征,先锋至飞狐城,赵瑨“诣县说降之”,以功授冀州行军都元帅。赵瑨让其兄珪,朝廷从之,改授其为军民总管,迁中山、真定二路达鲁花赤。中统三年(1262)立十路宣慰司,任赵瑨为顺天宣慰使。至元二年(1265),转淄莱路总管。六年,改太原路总管。十二年,升燕南道提刑按察使。十四年,迁河南道提刑按察使。十七年卒,享年80岁。追封“定国公”,谥“襄穆”。
  其子赵秉温,中统初年,诏行右三部事。至元七年(1270)授尚书礼部待知待仪司事。十年,授秘书少监,购求天下秘书。十九年,迁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侍仪司事。撰《授时历》,进阶中奉大夫。二十九年,编成《国朝集礼》。皇庆元年(1312)卒,赠金紫光禄大夫、司徒、云国公,谥“文昭”。其子赵慧,官至昭文馆大学士。(《元史》卷150《赵瑨传,附子赵秉温传》,《滋溪文稿》卷4 《赵瑨神道碑隐记》、卷10《赵秉正神道碑铭》、卷22《赵秉温行状》) 47.成武(今山东成武)赵昶家族元代地方望族。
  原为南宋皇室赵氏后裔。赵昶,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代孙东靖王之子。赵昶兄弟二人,其为次,有一姐。元初,姐弟三人为避元兵追杀,各自逃命。其兄名赵旭,流落禹城。赵昶随其姐逃到成武境部城集落户隐迹,以国号为姓,遂称宋昶,后衍为大族,县内宋氏超过万人。宋氏族人皆称“赵宋一家”(《成武县志》卷8《人物志》) 48. 颍川(今河南许昌)赵宏伟家族元代官宦世家。
  赵宏伟,字子英,至元年间(1264—1295),因在征伐南宋时多有军功,历任吉州参佐官、太和县尹、瓜州河渡提举、衡州路总府治。大德元年(1301),起佥浙西道肃政廉访司事,后迁江南行台都事。至大二年(1309)召为内台都事,出为浙东廉访副使。不久,又擢升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泰定三年(1326)卒,享年44 岁。赠奉议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追封“天水郡侯”,谥“贞献”。
  有子二人,长子赵思恭,追封“天水郡侯”;次子赵思敬,以外士征为教授。孙赵琏,字伯器,登进士第,授嵩州判官,再调汴梁路祥符县尹。累迁参知政事。后被张士诚所杀。赵琏之弟赵琬,字促德,官至台州路总管。至正二十七年(1367)被方国英挟至黄岩,绝食而死。(《元史》卷166《赵宏伟传》,《元史》卷181《赵琏传,附弟赵琬传》) 49. 管城(今河南郑州)赵毓家族元代名门望族。
  该家庭原定居唐州(今河南泌阳县),赵毓父赵福始迁至管城。其家族一直是“三世同爨”。赵毓官至福州司狱,任职期满, 即回家不再出外做官。一日,召集众兄弟,泣申遗训,愿世世无异处,并祝天款血以盟。从此以后家族大小百口,略无间言,同力合作,家道殷富,成为当地望族。赵毓长兄赵瑞早逝,嫂刘氏守志, 赵毓率家人事之甚恭。次兄赵选继殁,嫂王氏,赵毓母因其年纪尚轻,劝其改嫁,王氏说:“妇无再嫁之义,愿终事姑。”赵毓妹嫁于王佑,王佑死,其妹念佑母无子,乞归朱氏养之。史书称其“孝友节义,萃毓一家”。(《元史》卷197《赵毓传》) 50. 赞皇(今河北赞皇)赵良弼家族元代女真族赵氏望族。
  赵良弼,字辅之,女真人,避辽章帝宗真讳,易真为直,所以史称女直人。以部族“兆嘉”为姓,“赞皇人不能金言者,伪为赵家其曾祖镇国上将军赵祚高兴地说:“天将大吾家耶!”因赵姓。《元史》称:''本姓术要甲,音讹为赵家,因以赵为氏。”其父赵悫,官至金威胜军节度使,谥“忠闵”。其兄赵良贵,官至嵩汝招讨使,良贵子赵说,为许州兵官;从兄赵良材,守太原。俱死事。
  赵良弼元初举进士,教授赵州(治所在今河北赵县),迁邢州安抚司幕官。元伐宋,为参议元帅事,兼江淮安抚使。中统元年 (1260),拜陕西西川宣抚使。至元七年(1270)授高丽经略使。奉使日本,赵良弼上奏说:“臣父兄四人,死事于金,乞命翰林臣文其碑,臣虽死绝域,无憾矣。”皇帝从其请。十年(1273)自日本返朝,改授四川经略使。十一年(1274),拜同佥枢密院事。十九年 (1282)因病辞归,得旨居怀孟(今河南沁阳县)。赵良弼非常重视教育,他将终生所积,建赞皇庙学,市田600亩,以赡给生徒。又市田1600亩,为赵郡学田,并释三家俘户,专门负责打扫二庙学。另外他在温县(今河南温县)有一处别业,有田3000亩,将其一分为二,分给怀州和孟州,皆永隶庙学。二十三年(1286)卒,享年70岁(一说72岁)。赠推忠翊运功臣、太保、仪同三司,追封韩国公,谥“文正”。子赵训,官至陕西平章政事。(《元史》卷159《赵良弼传》,《元朝名臣事略》卷11《枢密赵文公》,李谦《赵良弼墓碑》) 51.怀仁(今山西怀仁)赵璧家族元代官宦世家。
  赵璧,字宝臣,秀才出身,曾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特别宠遇。 忽必烈为亲王时,每次召见,只呼秀才而不名,并赐三僮,给薪水;曾命皇后亲自为他做衣服,并为之再三改动,直到合身。命他出使四方,搜选天下名士;又令蒙古生10人,从其学儒书。还让他学习蒙古语,翻译《大学衍义》,其“宠遇无与为比”。后为河南经略使。河南有一个刘万户,贪淫暴戾,郡中婚嫁,必先给他送礼,经他同意后才可,当地人均呼之翁。其党徒董主簿,尤恃势为虐,强取民女有色者30余人。赵璧到河南后,按其罪,立斩之,尽还民女。刘万户大惊,不久卧病而卒,时人多认为是被吓死的。中统元年(1260),拜燕京宣慰使。二年(1261),从北征,以平章事兼大都督领诸军。至元元年(1264),重定官制,加荣禄大夫,改中书左丞。后迁中书右丞。十年(1273),复拜平章政事。十三年 (1276)卒,年仅57岁。大德三年(1299),赠大司徒,谥“忠亮”。
  赵璧有子二人:赵仁荣,官至同知归德府事;赵仁恭,官至集贤直学士。有孙二人:赵崇,为郊祀署令;赵弘,为左藏库提点。 (《元史》卷159《赵璧传》,《西岩集》卷19《赵璧神道碑铭》,《元史》卷149《刘柏林传,附刘元礼传》) 52. 惠州(今广东惠州)赵炳家族元代军功世家。
  赵炳,字彦明。父赵弘,有勇略,元初为征行兵马都元帅。赵炳以勋阀之子,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器重。中统元年(1260),命判北京宣抚司事,人为刑部侍郎,后升为辽东提刑按察使。至元九年(1272),授京兆路总管,兼府尹。十四年,加镇止国上将军、 安西王相。十六年被奸臣所害。后昭雪,谥“忠愍”。
  赵炳有子六人:仁显,早亡,次为仁表、仁荣、仁旭、仁举、兴轨。仁荣,官至中书平章政事;“余具登显仕”。(《元史》卷163《赵炳传》) 53. 乌泥泾镇(今属上海市上海县)赵如珪家族元代著名的耕读世家。
  赵如珪是位知书识理而又热心公益之人,为了表彰元初女纺织家黄道婆的功绩,他出资在乌泥泾镇修建了祠堂以示纪念。元诗人王逢曾有诗:“道婆遗爱在桑梓,道婆有志覆赤子。……赵翁立祀兵火毁,张君慨然继绝祀。”诗文中的“赵翁”即是指赵如珪。其子赵庭芝,在至治元年(1321)考中进士,是元代登进士第的第一个江南人。(应宝时等修《上海县志》,同治十年(1781年) 刻本;吴安仁著《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著姓望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6页) 54. 成都(今四川成都)赵世延家族元代蒙古族赵氏望族。 赵世延,字敬之,其先为雍古族(蒙古族)人,居云中北边。曾祖䵣公,为金群牧使。祖父按竺迩,幼孤,鞠于外祖父术要甲家, 讹言为赵家,因以赵为氏;骁勇善骑射,从元太祖征伐,为蒙古汉军征行大元帅,镇蜀,因家成都。父赵黑梓,以门功袭父元帅职, 兼文州吐蕃万户达鲁花赤。
  赵世延自幼喜欢读书,究心儒者体用之学。至元二十一年 (1284),授承事郎、云南诸路提刑按察使司判官,时年仅24岁。 至元二十六年,擢监察御史。后累迁江南行御史台都事、安西路总管、绍兴路总管、四川肃政廉访使。至大四年(1311)升中奉大夫、陕西行台侍御史。延祐元年(1314),拜中书参知政事,迁御史中丞。劾奏权臣帖木迭儿罪十三条,帖木迭儿被免官职。元仁宗崩,帖木迭儿复居相位,肆意报复,将其系于狱中。帖木迭儿死后,其冤案得以昭雪。泰定元年(1324),召复还朝,任集贤大学士。泰定帝崩,定策迎文宗,仍任御史中丞,兼翰林学士承旨。天历二年(1329)拜平章政事,负责纂修《皇朝经世大典》,封“鲁国公(后)至元二年(1336)卒,享年77岁,谥“文忠赵延世历事九朝,共50余年,编有《风宪宏纲》行于世。
  有子五人,知名者三人:野峻台,黄州路总管;次子月鲁,江浙行省理问管;伯忽,夔州路总管。(《元史》卷180《赵世延传》, 《元史》卷121《按竺迩传》,《元史》卷195《野峻台传》) 55.黄县(今山东龙口)赵永福家族元明时地方望族。
  该家族原居山东掖县,因避金兵,赵永福举家徙居此地。赵永福有四子:赵仲礼、赵仲良、赵仲安、赵仲仁。后分东、西两支, 繁衍成数万人,成为当地望族。(清赵治策等修《黄县赵氏族诺》 8卷,清光绪二十四年石印本;清赵慰场等修《黄县赵氏族谱》4卷,清光绪秒本;民国赵常龄修《黄县赵氏长支三支族谱》8卷,民国4年镂云斋石印本) 56. 山阴(今浙江绍兴)赵家族明代文化世家。
  赵俶,字本初,元代进士,博通经史,为文遒健,名重当时。 洪武六年(1373),授国子博士。皇帝曾在奉天殿召见,并对他说;“经学必宗孔子,毋以仪(张仪)、秦(苏秦)纵横语示诸生。”赵俶因请颁定《十三经》于天下,屏《战国策》及阴阳谶卜诸书,勿列学宫。第二年择诸生颖异者35人,教以古文。寻擢李扩、黄义等入文华、武英二堂说书,皆见用。洪武九年(1376),请赐骸骨,于是以翰林院待制致仕,赐内帑钱治装。赵俶的弟子多为方岳重臣及持节各部省,回乡时宋濂率同官暨诸生千余人相送。卒年81 岁。
  其子赵圭玉,官至兵部侍郎,出知莱州,亦有名声。(《明史》 卷137《赵俶传》,《明史》卷285《文苑传》,《明史稿》卷20《赵俶传》,《献徵录》卷73《国子监博士赵俶传》) 57. 余姚(今浙江余姚)赵锦家族明代官宦世家。
  赵锦,宇元朴,号麟阳,为宋朝燕王德昭之裔孙。南宋初年南迁余姚,世为余姚人。曾祖父赵玫,祖父赵呙,父亲赵埙,官至广东布政使参议。
  赵锦少有大志,读书以古人为期,弱冠举茂才高等,嘉靖年间进士,为江阴县令,多有政绩。继升南台御史。明穆宗即位,任河南道御史,不久又升为太常少卿、光禄卿。第二年,拜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万历二年(1574),转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历刑、 礼、吏三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资德大夫、正治上卿。76岁时卒。 (《献徵录》卷45《资德大夫正治上卿太子少保刑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赵公锦墓志铭》) 58.濠州(今安徽凤阳)赵德胜家族明代军功世家。
  赵德胜,原为元朝义兵长,隶王忙哥麾下。明太祖攻取滁阳, 其母在城中,他便弃妻来降。明太祖非常高兴,赐其名,并授帐前先锋。后随明太祖南征西战,多次立下战功,先后被授总管府先锋、领军先锋、中翼左副元帅、后翼统军元帅、佥江南行枢密院事。陈友谅举兵围攻南昌,赵德胜率所部背城而战,腰部中箭,深入六寸,忍痛拔出,叹曰:“吾自壮岁从军,伤矢石屡矣,无重此者。丈夫死不恨,恨不能扫清中原耳!”言毕而死,年仅39岁。追封梁国公,谥“武桓”,列祀功臣庙,配享太庙。其子赵睿,世袭清浪卫指挥。
  赵德胜父亲赵仁,有子五人,除赵德胜外,分别为赵均祥、赵鉴、赵端、赵裕,赵德胜居第二。除赵均祥早卒外,“余皆忠义才武”,有名于世。赵鉴,官至弘卫指挥佥事;赵端,屡从征伐,积战多功,历升福建升化卫指挥佥事,居六年致仕,以其子赵麟代职, 逾年复召拜镇国将军、广东都指挥同知,后召入京,赐贲还乡卒。 赵裕,兴化卫正千户。
  赵端之孙、赵麟之子赵本,袭任邳州卫指挥使,累官至山东都指挥佥事;赵端曾孙赵辅,字良佐,袭职为济宁卫指挥使。明景帝嗣位,尚书王宜等以将才荐,擢署都指挥佥事,充左参将,守怀来(治所在今河北怀来县)。成化元年(1465),以中府都督同知拜征夷将军,与韩雍讨伐两广蛮,还封武靖伯。三年(1467),总兵征辽东,连战有功,晋侯。八年(1472),廷议大举搜河套,拜为将军, 陕西、延绥、宁夏三镇兵皆听其节制。赵辅自己要求辞侯,乞世伯。皇帝许其世伯,侯如故。十二年(1477)解营务。家居10年卒。赠容国公,谥“恭肃赵辅少俊辩有才,善词翰,多交文士,又好结权幸。因此一生虽多次被弹劾,但“卒无患气赵辅子赵承庆嗣伯,协守南京。正德初年,因得罪刘谨,被削半禄闲住。四传至玄孙赵光远,万历中镇湖广。明亡乃绝。(《明史》卷133《赵德胜传》,《明史》卷155《赵辅传》,《献徵录》卷6 《追封梁国公赵德胜神道碑》、卷110《山东都指挥佥事赠武靖伯赵公本神道碑》) 59.益都(今山东青州)赵秉忠家族明代文化世家。
  赵秉忠,字季卿,号〓阳。据其族谱载:“赵氏始祖讳谨,蓟州枣强县人也。因花马州军兵作乱,兄弟偕逃,避居山东。一托足于临胞县之行山,一栖于益都县之郑母(村)。”父亲赵禧, 为人正直。为县吏时,有一指挥蒙冤下狱,赵禧为其伸冤,指挥获释,感恩图报,把女儿送给赵禧为妾,赵禧力辞不受。赵秉忠是赵禧少子,自幼好学上进,年15,补府学生。万历二十六年(1598),赵秉忠考进士为“第一甲第一名”,成为明代开国以来第74位状元。他的“状元卷”,遗传至今。该卷不知怎地被带出朝廷,到了赵家。赵家的子孙世代珍藏,1983年,赵秉忠的第十四代孙赵焕斌把它献给了国家。中状元后,赵秉忠按惯例入翰林院为修撰,掌修国史。进官为中允。中允为皇太子东宫衙门的属官,掌侍从礼仪,驳正启奏。不久,擢为谕德。 谕德也为皇太子属官,掌赞道德。万历三十二年,奉命出为会试同考官,录取了一批名士。赵秉忠因取士得人而备受时人称赞。不久,赵秉忠升为太子庶子,侍从太子,备顾问。万历四十年,奉命出为江苏乡试主考官,取士得人,后来有若干人成为一代名臣。晋官为太子东宫衙门詹事府的副长官——少詹事, 迁为职司礼仪、贡举诸事的礼部的副长官——侍郎,加官太子宾客。不久,又擢为礼部长官——尚书。魏忠贤擅权时,被罢官,从此后归隐田园,著书立说。著有《〓山集》25卷、《江西舆地图说》1卷。天启七年(1627)卒,享年52岁。(《明史•神宗纪二》,《山东通志•人物传》,《益州县志》,《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432《赵姓部列传》六之十九,《赵氏族谱》), 60.常熟(今江苏常熟)赵用贤家族明代文化世家。
  其先世为宋宗室简国公赵仲谈,仲谈生朝散大夫赵士鹏,守江阴军,因家焉。十传至赵实,赘于常熟钱氏,遂家常熟。赵实生赵玭,玭生赵承谦,即赵用贤的父亲。赵承谦字德光,号益斋,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累官至广东布政司议。
  赵用贤,字汝师,号定宇,隆庆五年(1571)进士,选庶吉士。 万历初年,授检讨。当时张居正遭父丧,但他不去职,仍以素服办公。赵用贤上疏反对,被处以杖刑并除名。赵用贤身体素肥,受杖刑后,“肉溃落如掌”,其妻“腊而藏之气有一女许嫁御史吴之彦之子吴镇,吴之彦害怕祸及自己,便结交张居正,得巡抚福建。 赵用贤非常生气,便中断两家婚姻关系。张居正死后的第二年,赵用贤复故官,进右赞善。寻充经筵讲官,再迁右庶子,改南京祭酒。三年后,擢南京礼部右侍郎,后又因吏部郎中赵南星的推荐, 改北部。寻以本官兼教习庶吉士。累官至吏部左侍郎。万历二十一年(1593),吴之彦令其子吴镇告赵用贤“论财逐婿,蔑法弃伦”,赵用贤遂免归。家居四年卒。赠太子太保、礼部尚书,谥“文毅一生嗜藏书,所收藏的图书多达2000余种,上万册,编有 《赵定宇书目》。有四子,长子赵琦美原名赵开美,字玄度,又字如白,号清常道人,曾就学于国子监,后任刑部郎中。他继承了赵用贤的藏书事业,其藏书室名脉望馆,所收藏的图书近5000种,2 万多册,著有《脉望馆书目》、《洪武圣政记》、《伪吴杂记》等。
  其孙赵士春、赵士锦,崇祯十年(1637)同举进士。赵士春,字景之,授编修。十一年(1638),兵部尚书杨嗣昌也和张居正一样夺情视事,不久入阁。赵士春上疏反对,说:“臣祖用贤,首论故相夺情,几毙杖下,腊败肉以示子孙。臣敢背家学,负明主,坐视纲常扫地哉?”皇帝怒,谪广东布政司照磨。“祖孙并以攻执政夺情斥,士论重之后复故官,累官至左中允。(《明史》卷229《赵用贤传》,《献徵录》卷26《嘉议大夫吏部左侍郎定宇赵公用贤行状》、卷99《广东布政司左参议益斋赵公承谦墓志铭》) 61. 高邑(今河北元氏)赵南星家族明代名宦世家。
  赵南星,字梦白,号侪鹤,别号清都散客。万历二年(1574)进士。初为汝宁推官,稍迁户部主事。张居正殁后,调吏部考功引疾归,起历文选号外郎。累官至吏部尚书,为东林党重要人物。天启中,宦宜魏忠贤专权,政治腐败,他与之对抗,与邹元标、顾宪成号为“三君”。失败后,谪戍代州。其子赵清衡、外甥王钟庞,亦遭牵连,赵清衡戍庄浪,王钟庞戍永昌。其嫡母冯氏、生母李氏, 并哀恸而卒。其孙子仅7岁,受惊而死。庄烈帝登基,有诏赦还, 赵南星未及还,病死于戍所。崇祯初,赠太子太保,谥“忠毅”。所作散曲淋漓酣畅,小曲也有成就。笑话集《笑赞》中,多有讽世之作。有《赵忠毅文集》、《味案斋文集》、《芳茹园乐府》、《史韵》、《学庸正说》等传世。(《明史》卷243《赵南星传》) 62. 番禺(今广州市)赵介家族明代文化世家。
  赵介,字伯贞,博通六籍及释、老书。气豪迈,无仕进意,经常往来于西樵泉石间。每次外出都随身带一布囊,遇景生情,便赋诗一首,投入囊中。有司多次推荐他当官,都被他辞免。洪武二十二年(1369)因某事被逮赴京,行至南昌死于船上。赵介有子四人:赵洁、赵绚、赵释、赵纯,皆善诗文,工篆隶。赵绚,隐居不出, 有父风。赵纯,官至御史。(《明史》卷285《赵介传》) 63. 汝阳(今河南汝南)赵好德家族明代官宦世家。
  赵好德,字秉彝,由安庆知府入为户部侍郎。晋尚书,改吏部。皇帝嘉其典铨平,尝召与四辅官入内殿,坐论治道,命画史图像禁中。终于陕西参政。其子赵毅,永乐中官至工部侍郎。(《明史》卷138《赵好德传》) 64.德化(今江西九江)赵光抃家族明代官宦世家。
  赵光抃,字彦清,天启五年(1625)进士。父亲赵赞化,官至工部郎中。同乡曹钦程的父亲因与魏忠贤亲近,被破格提升为太仆少卿。赵光抃便对曹钦程说:“富贵一时,名节千古,君不可不审。"曹由此记恨在心,后将赵光抃的父亲赵赞化贬为南宁知府,赵赞化遂侘而死。崇祯初年,赵光抃任工部都水主事,历兵部职方郎中。崇祯十五年(1642),清兵南下,赵光抃家素富饶,持数万金入都为军资,被任命为兵部右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苏州、永平、山海、通州、天津诸镇军务。清兵攻克蓟州(治所在今河北蓟县),分兵四出,朝廷命赵光抃兼督诸路援军前去支援。诸路援军相互观望,闻敌胆落,纷纷后退,赵光抃极力劝说, 也无济于事,他身被多处创伤,才不得不撤军,河间以南大片土地沦陷。朝廷大怒,将他和其他败将,斩于北京西市,当时“人咸以为冤"。福王时,太仆万元吉奏复其官。(《明史》卷259《赵光抃传》) 65.内江(今四川内江市西)赵贞吉家族明代文化世家。
  赵贞吉,字孟静,号大洲,其先祖为宋丞相赵安仁(见上文“洛阳赵安仁家族”)。赵贞吉“生而神颖,六岁诵书,日尽数卷,人呼‘天童’。又曰‘公辅器也’”。及长,以博洽闻名。嘉靖十四年 (1535)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时方士初进用,赵贞吉请求真儒以赞大业。执政不悸,因请急归。还朝迁中允,掌司业事。擢左谕德兼监察御史,因事谪荔波典史,稍迁徽州通判,晋南京吏部主事。嘉靖四十年(1561)迁至户部右侍郎。隆庆初年,起为礼部左侍郎,掌詹事府。寻迁南京礼部尚书。隆庆三年(1569),命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俄加太子太保。万历十年(1582)卒,赠少保,谥“文肃”。所著诗文,由其子赵鼎柱偕门人诠次得若干卷、 《进讲录》若干卷行于世。(《明史》卷193《赵贞吉传》,《献徵录》 卷17《少保赵文肃公贞吉传》) 66.江山(今浙江江山)赵镇家族明代文化世家。
  该家族为宋朝商王赵元份后裔。靖康年间,武略将军赵善孚“以扈高宗跸南渡,始家邑西乡之竹和”。元代末年,赵友三又举家徙居泉塘,号泉塘赵氏。至明宣德朝时,赵同鹏慕晋陶元亮风节,自号种菊老人,生子赵思汤,贡入太学,任瑞州府经历,“有能声”。思汤生赵志谦,志谦生赵平海,平海生泉塘翁赵风山,赵风山即赵镇的父亲。其家族“代以文行著称,而仕不甚显”,到赵镗时方有改观。
  赵镗,字仲声,别号方泉。自幼聪警不类常儿,其祖父平海公奇之曰:“赵之昌其是儿乎?”稍长,授博士弟子业,诵辄能记,穷昼夜不休,为文洒洒数千百言立就。嘉靖丁未成进士,选庶吉士,读中秘书,改授河南道御史。历南畿学政、顺天府丞、大理少卿、 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等职。隆庆元年(1567),以旧臣移疾乞归乡里,杜门不问外事,暇则与一二亲故,徜徉文溪郎石间,取古人四留义,更号留斋居士。在乡里置义田,恤贫族,修家乘,“为世标表著有《留斋漫稿》、《赵氏家谱》6卷行于世。(《献徵录》卷56 《赵中丞方泉先生镗传》、卷104《运使赵公可兴神道碑》) 67. 代州(今山西代县)赵文博家族明代官宦世家。
  赵文博,字子约,祖父赵思明,父亲赵忠,河南桐乡令,俱赠右副都御史;祖妣、妣俱赠淑人。赵文博景泰甲戌进士,任监察御史,谪陕西淳化令,迁守卫辉,调陕西布政司右参政、山东右布政左布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成化二十三年(1487)罢归,遂不复起,家居11年,弘治十年(1497)卒,年73岁。(《明史》卷162《赵文博传》,《献徵录》卷60《都御史赵公文博行状》) 68. 祥符(今河南开封)赵羾家族明代文化世家。
  赵羾,字云翰,号云涧,原籍邢台(今河北邢台),其父时始举家迁居此地。洪武中,由乡举入太学,授兵部职方司主事,图天下要害厄塞,并建议屯戍,得到皇帝的赏识,擢武库员外郎。建文初年,迁浙江参政。永乐二年(1404)出使交耻,归后擢刑部侍郎,未几改工部,再改礼部。五年(1406),晋礼部尚书,赐宴华盖殿,撤御筵膳羞以遗其母,士林荣之。九年(1411),经略创建隆庆、保安、永宁诸州县,抚绥新集,民安其业。十四年(1414),改兵部尚书,专理塞外兵事。仁宗即位,改刑部尚书,在职六年,年67岁时上书乞骸骨。正统元年(1436)卒,寿73岁。著有《伧父集》传世。
  有二子,长子赵愚,举贤良方正,善吟咏,有《葵轩集》,仕终丘县尹;少子赵鲁,隐居不仕,亦善吟咏,有《鹤庄集》。(《明史》卷 150《赵肛传》,《献徵录》卷44《刑部尚书赵公羾传》) 69. 济宁(今山东济宁)赵崇璧家族明代军功世家。
  其先世居鱼台(今山东鱼台县),六世祖赵荣,洪武中从军籍,为彭城卫;赵荣生赵忠,永乐中为副千户籍、济宁卫,遂家济宁;赵忠生赵胜,入卫擢指挥佥事;赵胜生赵雄,赵雄生赵禄,俱袭指挥佥事官。赵禄生赵卿,即赵崇璧的父亲。赵卿字白楼,以指挥起家,累官至佩镇朔将军印总兵宣府。
  赵崇璧,字国璋,袭指挥佥事,先擢为都指挥佥事, 再擢中留都守正,居一年升大同平虏右参将,又六年升协守山西副总兵官,又四年召入为中军都督府署都督佥事,授封骡骑将军,又三年升为镇朔将军镇守宣府。赵崇璧与其父为一时之名将,在北边垂数十年,“边人德之,及卒,一军将吏皆为流涕。济上父老以为白楼公父子贤有士风,然皆无后,相与累欷悲之”。(《献徵录》卷 64《镇朔将军镇守宣府总兵官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亭赵公崇璧墓志铭》) 70. 迁安(今河北迁安)赵胜家族明代军功世家。
  赵胜,字克功,史称系出汉朝赵充国之裔,世居河朔。至伯父赵赤和父亲赵再兴,于明初始徙家永平之迁安,遂占籍焉。伯父赵赤因军功授永平卫百户,没于战阵,无嗣,赵再兴袭并升千户。 后又因战功升为指挥佥事,再擢为指挥使。不久去世,赵胜袭秩。 其父临死时曾遗言;“我生为壮士而志弗就,尔长须努力,报国亢宗,毋负奇男子也。”赵胜于是克志励行,在战斗中奋不顾身,一往无前,累官至后军都督府左都督,“晋荣禄大夫,褒荣三代”,封昌宁伯,岁食禄千锤,加太子太保、太保兼太子太傅,卒谥“壮敏"。(《献徵录》卷10《昌宁伯赠昌宁侯谥壮敏赵公胜墓志》) 71.鹤庆(今云南鹤庆县)赵德宏家族明代官宦世家。
  赵德宏,字有容,号别溪。先世为蒙诏人,始祖为赵铎率,后有赵坚生赵连,连生赵获。赵获为鹤庆路知事,升北胜州判官,酷好清净,辞职不赴,作庵以居,遂为鹤庆人。获生春,春生应,应生敏,敏生远,赵远即赵德宏之父。赵远累官至江西按察知事,奉差入京,得暴病而死,赵德宏偕佣人肩枢跋涉万里以归,庐墓三年, 因其孝行,皇帝亲榜其居曰:“孝子赵氏”,并授顺庆府判府,三年迁潼州知州。嘉靖十二年(1533)升为会庆府左长史。为长史六年请归乡里,63岁时卒。(《献徵录》卷64《左长史南溪水孝子赵公德宏墓志铭》) 72. 潞州(今山西长治)赵伟家族明代官宦世家。
  赵伟,字士奇,号愚庵,“世为潞州望族”。曾祖赵彦举,祖父赵友谅,“皆隐德弗耀”。父亲赵子和,“大其家声”。赵伟生而岐嶷不凡,父亲教之小学四书,悉能成诵,13岁时遣入郡庠为弟子员,勤于所业,取山西乡试高第,入选铨曹,拜河南开封府同知, 后改山东莱州府同知,升青州府知府。成化丙戌适当朝会之期, 自上疏乞归。此后优游桑梓,日以教子耕读为事,见里中有贫乏者即给予接济,婚丧有未举者即给予资助,如是者几十载。患暴病而卒,享年76岁。(《献徵录》卷96《青州知府赵公伟墓表》) 73. 长州(今江苏苏州)赵忠家族明代官宦世家。赵忠,字行恕,为宋宗室福王之后裔。福王六代孙赵繇汴迁越再徙苏,遂为苏之长州人。高祖赵孟桂,为元朝中奉大夫、检校大司农、平原郡公;曾祖赵由瑶,为淮州知州;祖父赵宜睿,隐德弗仕;父亲赵学礼,乐善好施,乡称长者,以子贵赠文林郎、河南道监察御史,母陈氏封太孺人。
  赵忠自幼秀颖端重,异于常儿。稍长入邑庠为弟子员,问学讲习穷昼夜不少间。后登进士第,观政内台,逾年擢河南道监察御史、文林郎。累官至朝散大夫、云南布政使司右参议。为文典重和厚,词理精到;诗好唐人,每风晨月夕抚景感怀,必见诸赋咏,长篇短章,清新典雅,足追古作。56岁时去世。(《献微录》卷 102《朝散大夫云南布政使司右参议赵君忠墓志铭》) 74. 江都(今江苏扬州)赵辉家族明代豪门右族。
  赵辉出身于军功世家,父亲赵和以千户从征安南,战死于阵中,赵辉袭父官。永乐十一年(1413),赵辉以千户守金川门,年20余,状貌伟丽,明成祖偶见之,奇其貌,于是将宝庆公主下嫁于他。宝庆公主,是太祖朱元璋最幼女。赵辉共事六朝,眷遇隆厚。宣德间,宣宗皇帝有“练达老成”之褒;正统间,命掌南京都督及宗人府事。“家故豪侈,姬妾至百余人,享有富贵六十余年”。成化十四年(1478)三月卒,寿90。(《明史》卷121《公主传》,《献徵录》卷4《驸马都尉赵辉》) 75. 寿光(今山东寿光)赵褴家族赵鑑,字克正,祖父赵铎,父亲赵福,成化丁未进士,授萧山县令,除积弊多种,“去后民思祠之”。继升陕西布政使,不久改任大理卿。嘉靖初年升任刑部尚书,以刚正严厉著称。时人称其为 “清梗忠实”。后以年老致仕,嘉靖丁酉七月卒,享年84岁,谥“康敏”,赠太子太保。
  有子二人,长子赵岳,以荫历官都匀知府;次子赵岩,为国子生。(《献徵录》卷48《资政大夫刑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康敏赵公鑑墓志铭》) 76.休宁(今安徽休宁)赵汸家族明代文化世家。
  赵汸,字子常,其先为陇西人。唐朝中和年间,先祖赵思举家迁到新安海宁(治所在今安徽休宁县)之龙源里。其后世孙赵安庆,官至西隅总管;安庆生赵光祖,为宋京庠学官;赵光祖子赵大振,官至淮东漕司总管;赵大振子赵梦营,为将仕郎;赵梦营子赵弥孝,官至浦江税官;赵弥孝子赵象元,号可齐,才识超异,元时初任休宁县令,迁婺源丞,改授信州司狱,后授杭州仁和县令, 未及赴任而卒于扬州。赵弥孝子赵克明,号松庄,“孝友敦厚,乡称善人”。娶同邑汪氏,生五男二女,赵彷即其幼子。
  赵汸自幼资禀卓绝,初就外傅,读朱子四书,多所疑难,乃尽读朱子书,由是有悟,遂励志圣贤之学,不事举子之业。稍长, 遍诣郡之师儒,遂有负笈四方之志。先是往拜九江黄楚望先生为师。黄氏之学,以精思自悟为主,其教人引而不发,赵汸一再登门,乃得六经疑义千余条。再往并留住二年,得口授六十四卦大义与学《春秋》之要。后又从临川虞集为师,获闻吴澄之学。归后筑东山精舍,读书著述其中,鸡初鸣辄起,澄心默坐。由是造诣精深,诸经无不贯通,而尤邃于《春秋》。著有《春秋师说》3卷、《春秋集传》15卷。因《礼记》经解有“属辞比事《春秋》教”之语,乃著 《春秋属辞》8篇。又以为学《春秋》者,必先考《左传》事实,乃著 《左氏补注》10卷。当时天下兵起,他转侧于干戈间,颠沛流离, 而治学不懈。明太祖初定天下,诏修《元史》,征他参与其事。书成辞归,不久即去世,享年51岁。学者尊称其为“东山先生”。(《明史》卷182《赵汸传》,《献徵录》卷114《东山赵先生汸行状》) 77.桐城(今福建泉州)赵钹家族明代文化世家。
  赵钹,字子举,一字鼎卿,号八柱野人。原为燕山“著族”。宋朝淳祐年间,先祖赵藻游寓桐城,乐其山川,筑室牛山下,五世孙赵彝道,为避元兵徙邑之诸市巷,遂著籍焉。彝道生赵敏敬;敏敬生赵信;信生赵永芳;永芳生赵弼,号一竹,一生治儒生业,娶同邑汪氏,生子五人,赵钹为其第四子。
  赵钹8岁善属文,弱冠游邑庠,每试辄冠诸生。进士及第后, 授刑部浙江司主事,改礼科给事中,转工科左给事中,历南京太仆寺少卿、南京鸿庐寺卿、太仆寺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等职。致仕后,建祠堂、置义田,遍施三族,救济婚嫁衣食不给者。暇日与诸昆弟觞酒过从,亲密无间。与人文,肝胆洞视,倜傥有大度,好礼贤士,作宜秘洞,招延宾客,廪食其来学者。为文章自出机轴, 发前人所未发,著有《古今原始》、《无间堂稿》、《晏林子》、《九夷古事》等集行于世。51岁时卒。(《献徵录》卷63《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柱野赵公钱墓志铭》) 78.垣曲(今山西垣曲)赵载家族明代官宦世家。
  赵载,原名君琰,字文载。曾祖赵郎基,洪武初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巡按北平,以“风裁著称”;祖父赵信,隐居弗仕;父亲赵鼎,以子贵赠奉政大夫、户部郎中,母普氏、继母卫氏,俱赠宜人。
  赵载正德年间进士,授户部主事,升员外郎郎中,历陕西参议、陕西参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等职,62岁时卒。“以边功录其子为国子生”。(《献徵录》卷64《嘉议大夫南京都察院右割都御名赵公载神道碑》) 79.掖县(今山东莱州)赵焕家族明清时著名的文化世家。
  这支赵氏家族,原为河北真定赵云的后代,赵云随刘备入四川,遂居四川成都府红花市内。赵焕五世粗赵守义,字立甫,明初任金州卫经历,以防御海寇,功擢佥事,因家东莱。曾祖父赵秀, 字嵩毓,明增生;祖父赵惠,字大宽,明庠生;父亲赵孟,字晋臣, 号西垣,明贡生,官至衡府知县。
  赵焕兄弟三人,均为进士。兄赵燿,字文明,号见田。初任翰林院庶吉士,授江西道监察御史,累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71 岁时卒,赠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著有《乐山亭诗稿》,并有选辑古文隽刻本行世。弟赵燦,字文倬,号见素。进士及第后,授国子监司业,30岁时卒。著有《式古亭诗草》。赵焕,字文光,号吉亭。嘉靖四十四年(1566)进士,授乌程知县,继为工部主事、御史、顺天府丞、左剑都御史。万历十四年(1587)升为工部右侍郎,不久改为吏部右侍郎,又升为左侍郎。和其兄赵燿同时乞休归养老母, 经吏部议,赵燿为长子,听其归,赵焕召为刑部尚书。因上疏救大将李如松和浙江巡抚彭应珍,不许,遂称病回乡。不久起为南京右都御史,继授吏部尚书,皆不就职。家居16年,召拜刑部尚书, 不久改任兵部尚书。万历末年掌吏部,神宗怠于政事,曹署缘空, 内阁唯一叶向高,六卿仅赵焕一人,上疏请补官,皆不报。不久为吏部尚书,诸部补侍郎4人,经考选补给事中17人,御史50人。因受言官弹劾,屡次乞休,帝皆优诏慰留。后坚称病重,不视事, 遂得弃官家居。万历四十六年(1618),受朝臣力荐,再起为吏部尚书。78岁时卒,赠官光禄大夫、太子太保。著有《怡真亭诗存》 8卷传世。 赵焕之后,人才辈出。赵胤昌,字世茂,号芝庭,为赵燿之子。 进士。任直隶沐阳县知县,调曲周县知县。后考选为广西道监察御史。有子五人,并有才名,顾亭林在其撰《赵太仆传》云,胤昌子士元、士亮、士宽、士完、士冕为“赵氏五龙”。赵士元,安汝长,号青丘。历任夏县训导、浙江嘉善县训导、山西泌水县知县、江酉新建县知县、朝议大夫等职。明亡后,隐居不仕。著有《竹石居诗稿》。赵士亮,字汝寅,号丹泽。历任东安县知县、顺天府府丞。据载,赵士亮少时就与一般人不同,不好孺子戏。其父胤昌特爱之, 每日教授唐人诗句和秦汉文词。一日,与诸兄弟游别墅,有同乡先生某来访,恰其父外出,诸兄弟皆惊走,独士亮俨然坐,来人感到很惊奇,便命联,士亮应声成佳句,来人十分吃惊。明亡不仕, 偕二子隐居城东杨家村古迹松山和玉台屯龙溪别墅。著有《龙溪诗集》。有“千古难消亡国恨,声声杜宇月明中”诗句。有二子,长子赵玉澡,字幼文,邑诸生,有《柏园诗集》。次子赵玉瓒,字黄中, 又字幼章,邑诸生,有《怡园集》。赵士宽,字汝良,号录斐。以门荫为凤阳府通判,驻颍州。崇祯八年(1635)正月初赴凤阳,李自成农民军包围了颍州。闻讯后连夜驰300里,返回颍州。城陷后仍率家人巷战,后投乌龙潭而死。其妻带二个女儿亦自焚死。著有《芸窗诗存》。赵士完,字汝彦,号琨石。崇祯壬午举人。任福建清流县知县。明亡不仕。著有《璞庵诗集》。赵士冕,字汝仪, 号赤霞,又号稼庵。历任浙江湖州府推官、江南镇江府知府。赵士冕,性好侠,喜交游,去官归里,有嘉树园在城西,座客常满,有置驿投辖之风。时王西樵任莱郡博士、渔洋山人游莱,常与角艺分韵,二王颇推之。张竹庐曾说:“镇江为人豪宕,自喜故眉宇间, 时露侠气,然其为诗也,温厚和平,独得诗人之旨。”著有《稼庵近草》、《吴越吟》、《三山草》、《白门草》、《半塘草》等,其“诠次本朝诸家诗名鼓吹集,脍灸艺林”。
  赵士哲,字伯睿,为赵禧昌之子,赵燦之孙。好学能文,著述等身。崇祯五年(1632),叛兵围城,他登上城头协守,起草讨贼檄,皆顷刻立就,围解,叙功得超贡。李自成起义,攻下京城,思宗殉国,昌邑人哀临痛哭,伪官至莱,众观莫敢言,他叱缚之斩以徇。既兵罢,隐居成山之松椒,与莱阳董樵,偶耕海上,著《建文年谱》、《石室谈诗》、《辽宫词》等。有二子,长子赵涛,字山公;次子赵瀚,字海客,有《遽庵集》。兄弟二人,从父隐居,诗词淡远,以自然为宗。新城王士禄称其诗如寒客衣单,孀妇泪尽。
  其后还有赵琳,字石寅,有诗名。游吴阊,有一艺妓名叫王竹素,字寄岩,能诗,喜与名人唱酬,所居楼题联深自负,闻赵琳善琴工诗,大会宾客,索题诗。竹素生于七月八日,请客诗,无当意, 独赵琳诗有句云:“巧让天孙方一夜,明当玉兔渐圆时。”竹素大警赏,遂委身焉。既归,赵琳原妻不能容,渐至憔悴,病卒。赵琳作诗30首,有“隹人谁绝世?知己即倾城”。并作一书,详载其事。 竹素诗多散失,《寄石寅夫子》云:“夜夜梅花梦里香,半春清瘦倚回廊。前期总验蓍占好,屈指流光亦断肠。”佛龛香篆誓如初,茹素恒甘嫩甲蔬。烽火隔江鱼雁少,泪痕濡墨答君书。”“杜娟啼歇又仓庚,逝水年光暗里惊。几度青春抛掷去,真成薄命负今生 “孤灯低焰晚风轻,淅淅虚窗雨二更。此际有心同叶碎,小芭蕉上一声声。”此盖赵琳外出,竹素病中所作之词。
  其后在近代有名者,有赵琪,早年毕业于青岛德文学校,后去德国留学。回国后,历任青岛警察厅翻译、淞沪警察厅督察员兼高等外交顾问、龙口商埠局局长等职。1925年7月任胶澳商埠局总办。1938年1月投日,任青岛治安维持会会长,1939年1月,任日伪青岛市特别市长兼北平临时政府委员,后任北平劳工协会理事长。著有《胶澳志》,辑有《东莱赵氏先正酬唱集》、《东莱赵氏楹书丛刊》等。(《明史》卷225《赵焕传》,《明史稿》卷104《赵焕传》,《明史》卷292《赵士宽传》,《山东通志》卷159《人物志》, 《东安县人物志,赵士亮传》,《披县志•赵焕传》,《掖县志•赵燿传》,《掖县志•赵士亮传》,《掖县志•赵士宽传》,《披县志• 赵士冕传》,《披县志•赵士哲传》,《掖县志•赵士完传》,《乡园忆旧录》卷3《赵琳》,《东莱赵.氏家乘》26卷,1935年青岛永厚堂铅印本,《东莱赵氏族谱》1卷,清初刻本) 80.上海县(今上海市上海县)赵灼、赵焕家展明清时文化世家。
  原为宋代皇族后裔,明代迁至上海县南城,“族遂繁衍”。赵灼,字时章,号方斋。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授行人,考选刑科给事中。转户科,迁吏部科都给事中,寻迁太仆寺少卿,历太常寺少卿,晋右通政,卒年45岁,入祀乡贤祠。赵灼之弟赵焕,后改名赵廷炯,字尧章。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举人,授河南真阳令。迁锦衣卫经历,擢南京虞衡主事,转屯田员外郎,出守浔州。 寻致休归,卒年70岁。赵廷炯孙赵东曦(立为赵灼后),字驭初, 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除闽县令。历官刑科给事中。谪福建布政使司都,迁礼部郎中。后归乡里,福王时以给事中召,会卒。 赵东曦子赵子瞻,字半眉,幼孤力学,通经史及天文地理诸书,顺治十四年(1657)登乡荐,复试备诸体,置上卷。顺治十八年 (1661)进士,授推官。后免归,闭门课子,以诗书自娱。有子三人: 赵维宗、赵维圭、赵维炎,“俱能文(《明史》卷258《赵东曦传》, 叶梦珠《阅世编》卷5《门祚二》;吴安仁著《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著姓望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00—401页) 81.武进(今江苏常州)赵申乔家族明清时期文化世家。
  赵申乔的父亲赵继鼎,明崇祯进士,官兵部主事。赵申乔,字慎旃,一字松伍,康熙九年(1670)殿试名列第二甲第六名。中进士后,出任商丘(今属河南)知县,累官至户部尚书。为政清明,多有建树。谥“恭毅”,加赠太子太保。其弟赵申季,字行瞻,康熙三十六年(1697)第二甲第二十九名进士,任迁江令,革除科派,禁侗蛮劫掠豪强债利。累官至提督山东学政,“廉慎自矢,评文不假手幕友以劳疾卒官。
  赵申乔有二子,长子赵熊诏,康熙四十八年(1709)殿试夺得第一甲第一名,成为清代开国以来第二十六名状元,按惯例入翰林院为修撰,掌修国史。后奉命入值南书房,参与《佩文韵府》、 《康熙字典》等著名工具书的编纂,著有《裘萼公剩稿》。次子赵凤诏,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官至太原(府治曲阳,今山西太原)知府。赵熊诏之子赵侗学,为两浙江南都转盐使,孙赵绳曾官至刑部郎中。赵绳曾有二子,长子赵怀玉,字仁孙,一字味辛,世称味辛先生,乾隆四十五年(1780)召试举人,授内阁中书。出为山东青州府同知,好学深思,书无所不读,工诗古文,著有《亦有斋诗文集》。次子赵球玉,以孙赵振祚官赠儒林郎翰林院编修。其子赵学彭任东河县丞。其孙赵振祚,字伯厚,道光十五年(1835) 进士,改庶吉士,投编修,两遇大考皆前列,二十二年迁詹事府赞善,有《明堂考》1卷,诗文集若干卷。其弟赵振基,官至浙江历经。赵凤诏曾孙赵钟书,官徐州丰县训导。赵钟书子赵仁基,以进士官江西宜春县,后历任滁州知州、平阳府知府、江西南赣兵备道、湖北按察司使等,有《江水论》1卷、《杂文》1卷等。有子三人,其中次子赵烈文,字惠甫,亦字能静,两次入曾国藩幕府,官至易州直隶州知州。(《清史稿》卷263《赵申乔传》,《国朝先正事略》卷9《赵恭毅公事略,附弟申季、子熊诏》,《清碑传合集•正集》卷19《故资政大夫户部尚书赵恭毅公申乔事状》,《清碑传合集•正集》卷110《山东青州同知赵君怀玉墓志铭》,《国朝先正事略》卷35《赵怀玉传》,《乡园忆旧录》卷3《赵怀玉》,《清碑传集合集•续集》卷47《诰赠奉政大夫左春坊左赞善候补东河县丞外舅赵君(学彭)墓志铭》,《清碑传合集•续集》卷46《书丰县训导赵君(钟书)事》,《清碑传合集•续集)卷34《赵君(仁基)神道碑》,《清碑传合集•补集》卷26《清故奉政大夫易州直隶州知州赵府君能静先生墓志铭》,《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清史稿》卷493《赵振祚传,附赵起传》) 82.牟平(今山东牟平)赵昌胤家族明清时科第世家。
  该家族原籍广西,一说云南,明代洪武年间,赵怀宝举家徙居宁海(即牟平),其后“功名仕宦,络绎不绝,为宁望族”。赵昌胤,字仁苍。父亲赵世隆,号大传,为明鸿胪序班。赵昌胤有子六人:赵赞、赵赓、赵质、赵资、赵贤、赵贡。赵赞,字襄哉,贡生,官至江酉吉安府泰和县知县;赵赓,字良哉,贡生,官至京山县知县; 赵资,字献先,号静斋,官至浙江台州府知府、河南道协理、陕西道稽查;赵贤,字章哉,贡生;赵贡,早卒。
  其孙十余人,多为举人、进士。赵中遴,字方青,号岱峰,进士;赵中奎,字步青,号庐峰,举人;赵中械,字叔舆,号嵩峰,经魁;赵中礼,字立亭,号华峰,举人;赵中洁,字伯清,进士;赵中淳,字含清,经魁;赵中涵,字源清,号纳川,举人;赵中润,字玉清,举人。另外还有,赵乾吉,字用九,号惕轩,举人;赵泰吉,字享来,号林宗,举人;赵荡吉,举人。(民国赵田在修《华平赵氏谱书》4卷,民国6年铅印本) 83. 平湖(今浙江平湖)赵汉家族明清时文化世家。
  这支赵氏家族由来不详,一说为宋宗室后,世居平湖。自汉始,五世10人,有8人见于《嘉兴府志》。赵汉六世祖叫赵友一。赵汉字鸿逵,明正德六年(1511)进士,授建昌推官。擢南京户科给事中,改兵科。历吏科左给事中、工科都给事中。后出为陕西右参政、山西右参政。
  赵汉有二子:赵伊、赵偕。赵伊,字子衡,少有文名,弱冠举进士,官至广西副使,年40,即以养父归,屡征不起,有子二人:赵邦程、赵邦秩。赵邦秩有子赵琮。赵偕有一子,赵邦黍。赵邦黍生赵志堂;赵志堂有二子:赵昺、赵昊。盛支焯注《嘉禾徵献录》, 引《焚余稿》说:“吾邑赵姓颇繁,独给练鸿逵公(赵汉)家父子祖孙历显五世,今所谓‘儒学前赵'是也。”(《明史》卷206《赵汉传》,《献徵录》卷80《赵谏议汉传》、卷101《广西赵宪割伊传》,盛枫《嘉禾微缺录》,《嘉兴府志》,潘光旦《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 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17—18页) 84.城阳(今看岛城阳)赵名一家族明清时地方望族。
  该家族原居湖广省岳州府澧州慈利县枇杷树村,明洪武三年(1370)徙居莒县(今山东莒县),赵名一时始徙居城阳。赵名一子赵亮,有子六人:赵晟、赵昱、赵杲、赵旻、赵冕、赵昂。此后分为六大支,经百余年繁衍,人口多达万余人,成为当地望族。(清赵锡琨、赵子蕃等修《城阳赵氏族谱》,稿本,5册) 85.甘肃宁夏(今宁夏银川)赵良栋家族清代军功世家。
  先世居陕西绥德卫(今陕西绥德),后迁安边堡。赵良栋本人因就官宁夏(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而以宁夏为籍。赵良栋出身军户,父亲曾任明海州参将。赵良栋字擎之,号西华,顺治初应募从军,署潼关守备。康熙十五年(1676)任宁夏提督,平定驻军叛乱。三年后出兵攻吴三桂,授勇略将军。康熙十九年进克成都(今属四川),擢云贵总督。次年与彭泰等攻下云南城(今云南昆明),平定三藩之乱。后受权贵排挤,乞病而归。长子赵宏灿,历任广东提督、两广总督、兵部尚书。次子赵宏燮,官至直隶巡抚。孙赵之垣(宏灿子),官至中署直隶巡抚;孙赵之壁(宏燮子), 官至两淮盐政运使。(《清史稿》卷255《赵良栋传》,《国朝考献类征》(初编)卷276《赵良栋》,《清碑传合集•正集》卷14《特进光禄大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勇略将军赵公神道碑铭》、 《世袭一等精奇尼哈番谥襄忠赵公良栋墓志铭》,《国朝先正事略》卷11《赵襄公事略》,《小仓山房文集》卷6《勇略将军赵襄公传》,《汉名臣传》卷1《赵良栋列传》,《清碑传合集•正集》卷68 《赵公宏燮墓志铭》,王樾《清代的汉族世家》,载《学思》3卷2 期) 86.浙江归安(今浙江吴兴)赵景贤家族清代官宦世家。
  赵景贤父亲赵炳言,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进士,刑部主事,官历湖南巡抚。赵景贤字竹生,道光二十四年(1844)举人, “以父子异籍被黜”。“豪迈有大略”,咸丰三年(1853),在籍倡团练,以劝捐巨款,晋秩知府。后从团练大臣邵粲治事,抵抗洪秀全起义军。后被俘而死。清帝谥“忠节”,命在湖州建专祠,事迹宣付史馆立传,予都尉世职。赵景贤长子赵深彦,在湖南居其叔父赵景麋湖南道库大使署中,闻湖州陷父死,即服毒自杀;次子赵滨彦,赐官主事。其他诸子“赵溱彦、赵涞彦皆以通判用”。(《清史稿》卷187《赵景贤传》,《国朝先正事略》卷26《赵忠节事略》, 《清碑传合集•续集》卷60《赵忠节公别传》,《清代七百名人传》 第2编《赵景贤传》,《清碑传合集•续集》卷82《赵孝子(深彦) 传》) 87.休宁(今安徽休宁)赵吉士家族清代官宦世家。 赵吉士,字天羽,又字恒夫,入籍杭州,补府学生。顺治八年 (1652)举浙江乡贡进士,康熙七年(1668)授山西太原府交城知县。该县居山中,地产马并多灌木,当时禁止民间牧马,并封关南堡村木厂,老百姓失去生活来源,往往入山为盗。赵吉士到任后, 采取先抚后剿的办法,使民都安居乐业,“治交城五年,百废具举因功迁升户部主事监扬州钞关,后擢升为给事中。有忌者劾其“父子异籍被黜”。后补国子监学正。好学有才,所著甚丰, 主要有《续表忠纪》、《寄园寄所寄录》、《音韵正伪》、《安徽府志》、 《交城县志》、诗集《万青阁集》以及其它短文,俱镂版行世。康熙四十五年(1706)卒于京师,终年79岁。
  赵吉士曾祖赵廷贤,赠昭武将军,祖父赵完璧封文林郎进阶奉直大夫,父亲赵时腴赠朝议大夫。赵吉士有子三人,长子赵道凯为贡生,候选儒学教谕;次子赵景从,山东布政司参议,分守济南道;三子赵景行,康熙丁卯举人,内阁办事中书舍人。有女一人,嫁国子监生戴嘉猷。有孙12人,赵继揄,岁贡生;赵继扑,康熙已卯举人;赵继撰,国子监生。有曾孙4人。(《清史稿》卷476 《赵吉士传》,《清碑传合集•正集》卷95《朝议大夫户科给事中降补国子监学正赵君吉士墓志铭》,《国朝考献类征》(初编)卷133《赵吉士传》,《国朝先正事略》卷49《赵吉士传》,《清代七百名人传》第1编《赵吉士传》) 88.深州(今河北深县)赵德俶家族清代名宦世族。
  “先世居山右之洪洞,明初徙居直隶,永年旋迁深州”。四世祖赵秉谦时,“五叶共宅,朝廷旌其门,遂为州望族”。赵德俶,字复初,别字善亭,历任深州县尉、宁夏尉、陕西安定尉、静边县巡检等职。其官职虽微,但贡献极大,为百姓所爱戴。曾教其子曰: “居官以节俭为本,供职以谨慎为要。”其祖父赵克中,字彦和,官房山县教谕;父亲赵廷玠,字介玉,官四川重庆府经历,赠中宪大夫吏部郎中。
  赵德俶有子二人,长子赵盛奎,嘉庆辛酉年拔贡生,官至吏部郎中、军机处行走;次子赵盛举,早卒。孙三人;赵家廉、赵家熙、赵家煮。(《清碑传合集•补集)卷28《赠中宪大夫赵公俶墓志铭》) 89.青浦(今上海青浦)赵颐家族清代文化世家。
  赵颐,字百期,生而颖异,年13经背诵十三经补县学生。乾隆十年(1745年)登进士第,即用知县,分发江西,署上高县事。 上高县俗素强悍,赵颐绳之以法,境内肃然。逾年,授分宜知县, 判决如流。暇日延诸生讲道,勤学。巡抚晏斯盛称为“爱民如子, 爱才如命居二载,以事去职。卒年46岁,民德之,祀袁州名宦祠。其子赵汝霖,字惠苍,岁贡生,通才博学,为时人所推重,著有 《平庵诗集》。其孙赵逢源(赵汝霖之子),字宗远,嘉庆六年 (1801)进士,授国子监学正,改知县。由豫历闽,升广东高州府知府,署高廉道。内艰服阙,引疾在家,奖掖后进,承办节孝总旌事最力,年60余卒。赵逢源学问高深,精研经术,尤习于史诗,撰著甚多,所存《归省诗草》,系其子赵福畴手录,余皆散佚。(陈其元等修《青浦县志》,清光绪五年(1879)刻本;吴安仁著《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著姓望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95页) 90.登州大嵩卫(今山东海阳)赵作舟家族清代名门望族。
  赵作舟,字乘如,号浮山。“初为滨州赵氏,远祖以军功世袭登州大嵩卫镇抚使,遂为卫人”。祖父赵廷策,起家明经,仕为绍兴府判;父亲赵景星,学行尤著,亦以明经为平阳府判,以子贵诰赠奉政大夫。
  赵作舟“幼有绝人资”,少应童子试,见赏于守令,号“神童”, 越次补博士弟子。顺治十一年(1651)乡试中举,第二年赴试落第。后屡试不第,肆力经史。康熙十五年(1676),选为东平学正。 十八年(1679)复应礼部试,廷对赐同进士出身,改翰林庶吉士。 二十五年(1086),补户部四川司员外郎,转江南司,晋刑部广东司郎中。二十八年(1689),擢为湖广按察使司佥事,分巡辰沅靖道。三十四(1695)年卒于故里,享年73岁。其原配夫人于氏,为 “宁海州(今牟平)名族其子孙多致力于经史,均有名于世。 (《清碑传合集•正集》卷80《赵先生作舟暨元配于宜夫人合葬墓志》,《饴山文集》卷7《赵浮山先生暨元配于宜夫人合葬墓志并铭》) 91.上海县(今上海市上海县)赵文哲家族清代著名文化世家。
  赵文哲的祖父赵宏璧,字尔珍,内行纯备,为戚族完婚者12人,置赡族田50亩。康熙四十四年(1705)岁饥,给族贫者各二个月粮并及戚友、邻里。父亲赵绅,字垂青,以诗文、书法著称于世。 赵文哲,字损之,号璞甬(函),少聪悟,博雅能文章,尤以词赋闻名。沈德潜选吴中七子诗,赵文哲即为其中之一。乾隆二十七年 (1762)南巡召试,钦赐举人,授内阁中书,充方略馆纂修、军机处行走。乾隆三十二年(1767)因泄密被免职。时缅甸用兵,将军阿桂奏令军前效力,以劳绩复故官,擢户部主事。征小金川时被难, 年仅49岁。赵文哲长兄赵文镐,工书画;次兄赵文鸣,诸生,喜吟咏。
  赵文哲有子三人:赵秉渊、赵秉冲、赵秉淳。
  赵秉渊,字少钝,号实君,荫袭恩骑射,授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转兵部主事。出知四川眉州,修三苏祠并恤其裔。累迁至成都知府。时巢川楚白连教,随大帅备著劳勋,加道台衔,赏戴花翎。嘉庆十年(1805)卒于官。其长子赵模,字辛仲,附监生。承恩骑尉,以江西县丞署建昌通判。奏留四川军务,补江安县知县, 调任直隶正定县令,历著循声。赵模有一子名赵继勋,字诵芬,承袭恩骑尉,嘉庆二十四年(1819)顺天举人,由元和县训导迁泰兴县教谕,擢镇江府教授。赵秉渊次子赵楷,字端叔,由廪贡生授例为教官,历任广德、新阳、丹徒县训导,句容县教谕。
  赵秉冲,字砚怀,号谦上,监生。大学士阿桂荐值懋勤殿。乾隆四十七年(1782)钦赐举人,授内阁中书。以南书房供奉恩历官部科卿寺,累擢至户部右侍郎.嘉庆十九年(1814)卒。其长子赵荣,字伯期,号子启,嘉庆二十二年(1817)进士,选庶吉士,授内阁中书,协办侍读,以军机章京入直。旋充道光元年(1821)顺天乡试同考官,道光五年(1826)丁母艰奔丧回里,得咯血疾遽卒。 次子赵林,字茂仲,号君复,工诗文楷法,就东城兵马司副指挥, 授云南楚雄府广通县知县,未任,卒。
  赵秉淳,字润甫,号作纯,乾隆六十年(1795)顺天举人。由实录馆议叙授湖北监利县知县,历署恩施、邯西、崇阳、武昌、大治、 崭州篆,有廉洁声。两充湖北乡试同考官,江夏陈銮即出其门。生平好古、工书,常置赡族义田。其子赵枚,字子式,监生。咸丰十年(1860)被难,奉旨赐恤,祀忠义祠。
  另外,赵文哲从弟赵文钦,字敬安,监生。赵文钦之子赵溶, 官至四川县丞。赵溶有二子,长子赵梅,字雪香,附贡生,任宿松、 芜湖、英山等县丞,擢凤台知县,调任怀宁县令,升亳州知州,历署六安、泗州,所至强暴敛迹,有能声。乞病归,居松江郡城,增置祭田、义田、义学。次子赵柄,字寄权,号斗垣,嘉庆二十二年 (1817)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道光元年(1821年)典闽试。先后得士,麟魁、梁葆庆、郁鼎钟、华时中、王笃皆知名士。擢授福建道监察御史,升刑科掌印给事中,巡视东城。卒年仅49岁。有一子名赵光勋,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松江府城时被害,奉旌祀忠义祠。(《国朝先正事略》卷42《赵文哲传》,吴馨等修《上海县志》,民国25年(1936)铅印本;吴安仁著《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著姓望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35—238 页) 92.贵阳(今贵州贵阳)赵国渤家族清代文化世家。
  赵国澍原在青岩堡(今贵州贵阳市青岩)设馆授徒。太平天国农民军起义后,他散家财,倡团练,以自保,累官至按察使,后战死于徐家堰,赠太常卿,赏骑都尉世职。
  赵国澍有四子:长子赵以焕,次子赵以炯,三子赵以炳,四子赵以奎。赵家四兄弟皆好学上进,三进士一举人,彪炳当世,时人以为殊荣。其中,赵以炯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第一,为清代第 106位状元,也是清代贵州第一名状元。赵以炯按惯例入翰林院为修撰,掌修国史。光绪十七年,任提督广西学政。光绪二十一年,充任会试考官。光绪二十六年,即八国联军进犯北京的那一年,赵以炯的母亲去世,辞官回家服丧,主讲“学古书院”。三年丧满,北上入京,见时局动荡,难以进身,即回乡里讲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病死于家,享年50岁。(《清史稿》卷493《赵国澍传》,《贵州通志•人物志》,《清秘述闻三种(下)》) 93.商邱(今河南商丘)赵应奎家族清代军功世家。
  赵应奎,少入伍,从恭顺王孔有德征湖南、广西,俱有功,累迁至湖广施南副将。康熙十三年(1674)吴三桂陷长沙,调赵应奎为江西袁州副将。袁州地近长沙,又有土匪,赵应奎散家财以为军用,并让家丁助战,擒斩匪首朱益吾等。吴三桂遣兵攻袁州,赵应奎力守,斩其兵1.5万余人,朝廷加其为左都督。其子赵衍庆署都司佥书,寻降敕嘉其忠,予世职,拜为喇布勒哈番。后又加其军功一等,并授其子赵衍祥为鸿胪寺少卿。再授三等阿达哈哈番、二等阿达哈哈番。卒,赠太子太保,“谥“襄壮”。(《清史稿》卷 258《赵应奎传》) 94.泰安(今山东泰安)赵国麟家族清代文化世家。
  赵国麟(1673—1751),字仁圃,号拙庵。其先上虞人,祖赵瑷家秦安。赵国麟少颖秀,日读书数千言,康熙四十五年(1706) 成进士,五十八年(1719)授长垣知县。雍正二年(1724)升永平府知府。五年(1727)升福建布政使。七年(1729)由安徽调河南布政使。八年(1730)擢福建巡抚。乾隆三年(1738)由安徽巡抚擢刑部尚书。旋迁礼部,寻兼国子监事。四年(1739)授文渊阁大学士。八年(1743)解组归甲,后以疾卒于家,享年78岁。赵国麟自少至老,潜心力学,务阐明宋五子大旨而不泥其辞。博征古今,旁及日用琐屑,靡不通贯。尤喜启迪后进,尝设青岩义社(后改青岩书院),于泰山之麓,讲学其中,来学者常数十百人,钟鼓诵读之声晓夜不辍。官闽之日,尝诣鳌峰书院,为诸生陈说经义。著有 《学庸困勉录》、《天雄书院口受》、《调皖纪行草》、《云月研砚藏稿》:《拙庵近稿》、《小园杂记》、《居岱渊源录》、《塞外吟》、《调豫唱和集》、《近游草》、《文统类编》、《与点集》、《日记》数册。其藏甚丰,多善本;其藏印有“泰山赵氏藏书”、“泰山赵氏拙庵图书”、 “泰山文献”、"仁圃藏书”等。
  其子赵起鲁,字道轩,嘉庆元年(1796)举孝廉方正,任蒲台教官。能守父遗书,以藏书家名世。(《清史列传》卷14《赵国麟传》,《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16,《汉名臣传》卷17,乾隆《泰安府志》卷17,同治《泰安县志》卷9,道光《泰安县志》卷12,民国《重修泰安县志》卷12) 95. 昆明(今云南昆明)赵光家族清代豪门右族。
  该家族自称是宋宗室秦王赵德芳之后。先由湖州(今浙江吴兴)迁居绍兴之诸暨,嗣迁山阴(绍兴县)城外西宜、华舍二村, “族甚繁据其族谱载:“吾赵氏自元初僧人擅虐,惧祸阖族,但以读书务农为业,应试只入邑庠而止,故世无显宦。”赵光的太高祖赵大本,为明季生员。高祖赵宾,号超亭,始由绍兴迁顺天(今北京市),在康熙末年赘于三河陈姓。陈亦绍兴人,寄居三河(今河北三河县东)。曾祖赵文志,号翰臣,由三河吏员选江西宁都州吏目,调新建县典史。祖父赵煜宗,号润堂,三河县拔贡生,由四库馆眷录议叙州判拣发云南,为永昌府保山县知县,后历署易门、大姚、禄丰等县,遂家昆明。父亲赵坤,号厚田,未仕而卒。
  赵光,字蓉舫,号退庵。嘉庆二十五年(1820)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转光禄寺少卿,五迁内阁学士,擢兵部侍郎,调户部。道光三年(1823),擢工部尚书,调刑部。八年 (1828),命与尚书周祖培等督五城团防事宜,历兼署工部、兵部、 户部、吏部尚书。咸丰四年(1854)卒,谥"文恪赵光兄赵锡奎, 弟赵百禄,其子赵廷璜等,均有名:(《清史稿》卷421《赵光传》, 《赵文恪公(退庵)自订年谱》、《赵文恪公(退庵)遗集》,均载《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46辑第451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影印本) 96.安邱(今山东安丘)赵葵畦家族清代文化世家。
  赵葵畦,字荔浦,又字智如。光绪二十八年(1902)例贡生,官顺天府粮马通判,署涿州知州。淹雅勤学,笃嗜金石文字,搜藏周秦汉魏六朝墨拓甚多,尤多旧本。罢官归来,杜门课子,复留心乡达著作。撰有《高丽好太王碑释文校勘记》1卷。
  赵葵畦有二子:赵录绩、赵录绰,均亦嗜聚书。赵录绩,字孝陆,工词曲,酷嗜书,收藏甚富,见于著录者凡700余种,其中善本224种,编有《渠丘赵氏模鬯阁所藏善本书目》。赵录绰,字孝孟,幼承家学,钻研朴学,受业于胶州柯邵忞。后入北京工业大学学习,获学士学位。任北京图书馆馆员,致力于目录版本及金石文字学,后入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从事编纂《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编有《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乙编》4卷、《续编》4卷。未刊者有《簇清馆金文汇笺》、《许印林年谱》、《书目答问校注》、《禁毁书目人名便检》等。未定稿尚有《历代沟洫志》、《中国族谱总目初编》、《山东艺文全录》、《海岱文征》等。(民国《续安邱新志》卷 12,《中华文化界人物总鉴》第654页) 97.仁和(今浙江杭州)赵昱、赵信家族清代藏书世家。
  赵昱(1589—1747),原名殿昂,字功千,号谷林,贡生。乾隆丙辰荐试博学鸿词。“家有春草园,池馆之胜,甲于一郡”。世代以藏书为乐,有小山堂藏书数万卷,山荫祁氏澹生堂所藏之书大半被其收藏,闻他人有秘本精钞,则神色飞动,必多方购求。因此,其所贮藏之富,校勘之勤,为同时绣谷亭相匹。著有《爱日堂集》、《小山堂酬唱集》。
  赵信,为赵昱之弟,字长垣,号意林,监生。与兄齐名,号称 “二林”。其从兄赵铁岩与临川李穆堂同官侍郎,赵信投以《南宋杂事》诗,李穆堂奇其才,欲以鸿博荐,赵信让其兄。其好聚书,一如其兄。著有《秀砚斋吟稿》。
  赵昱子赵一清,字诚夫,能其家学,好聚书.甚于其父,每闻有异书,不致之不止。其所藏书连茵接屋。撰有《小山堂书目》2卷。(《国朝先正事略》卷41《赵昱传》、《赵信传》,《鹤徵后录•小山堂祁氏遗书记),全祖望《小山堂藏书记》) 98.湘潭(今湖南湘潭)赵启霖家族清代豪门右族。
  赵启霖,字芷茹,晚号瀞园。曾祖赵咸宁,祖父赵照德,父亲赵长春,“皆以公贵,赠通议大夫赵启霖,“生而敏特,八龄诵 《尚书》光绪壬午,以优贡用教职,历署麻阳、武陵、澧州训导。 乙酉,举于乡。壬辰,成进士,入翰林,授编修。补河南道监察御史,掌江苏道监察御史。宣统乙酉,诏以道员署理四川提学使。第二年,以母老乞归,家居26年,以疾卒,享年77岁。所著有《瀞园集》6卷。有子三人:赵家宏、赵家寰、赵家寮;有女三人:赵璋英、赵湘莹、赵寿筠。孙五人:赵声琅、赵声珩、赵声琪、赵声瑷、赵声璩。孙女三人:赵韵芬、赵满宜、赵安贞。曾孙赵修诜。(《狷庵文集》卷6《清四川提学使赵公墓表》,亦见《辛亥人物碑传集》卷 14) 99.武进(今江苏常州》赵衡家族清代名门望族。
  赵衡,字颂平,一字仲平。祖籍原为江苏阳湖(治所在今江苏常州),清末阳湖并入武进,遂为武进人。世居漕桥镇,其宗祠在距镇一里多的楼村。江南诸赵,多为宋太祖长子燕王后裔。南渡后,散居各地,楼村支,即其一。因祠中有一赐书楼,故以楼名村。 其祖赵应辰,字星五,公正廉洁,为一乡祭酒;父赵荫棣,母邵氏, 均早卒。赵衡兄弟三人,兄赵之基,字颂眉,以少年继立乡政,克绳祖武,规划公益事业,为他乡冠。后官河南。其弟赵之屏,字叔成,官甘肃天水,后因公殉职。
  赵衡热心于教育和实业。曾创办振声小学于楼村,并与其妹婿孙宇耀创办养根小学于本镇。所需费用,均出于赵家。后经营武进交通银行,先后被选为江苏咨议局议员、江苏省议会议员。 在河南,与表兄黄浩桢,创办碾米厂、堆栈、油厂;在河北,与大有蚕种制造场总经理邵申培,创办第五分场。凡此实业收入,均为兄弟共有,自己没有私财。曾对宜兴陶业,具有革新计划,并拟推广至电料绝缘器材,以及各种日用品,惜以病废,未及实施,卒于民国35年(1946),享年69岁。
  赵衡有子二人:赵诏熊、赵访熊,均清华学校毕业,留学美国,回国后均任清竿大学教授。有女二人:赵婉贞、赵婉和。孙一人:赵南华;女孙一人:元元。(《辛亥人物碑传集》卷12《故江苏省议会议员武进赵君墓志铭》) 100.铁岭(今辽宁铁岭)赵尔巽、赵尔丰家族清代至民初官宦世家。
  赵尔巽(1844-1927),字公镶,号次珊,又号无补。父亲赵文颖是道光朝进士,官至山东知县。赵尔巽兄弟四人,三人中进士。 他为同治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任监察御史时,以直言极谏著称。 后历任安徽、陕西各省按察使,甘肃、新疆、山西布政使。后升任护理山西巡抚,调任湖南巡抚,署理户部尚书,出任盛京将军,改充湖广总督、四川总督、东三省总督。辛亥革命期间,因善于随机应变,被拥为奉天都督,旋即辞职,隐退青岛。1914年袁世凯设立清史馆,以遗老被任为总裁,遂成《清史稿》。之后,张勋复辟, 被提名为枢密院顾问。段祺瑞执政,任善后会议议长,临时参议院议长。
  赵尔丰(1846-1911),字季和,赵尔巽之弟。捐班出身,最初任广东盐大使。光绪十年(1884)改任山西静乐县知县。光绪十四年(1888)调署山西永济县知县,为当时任山西绛州知州的锡良所赏识,并多次受到锡良的保举,屡获升迁。光绪二十六年(1900),锡良委任其办理固关防军营务处,以抵御八国联军,有功,保升道员。二十八年(1902),锡良奏委其为总办黄河堤工。二十九年(1903)锡良调署四川总督,赵尔丰也随同到了四川,署永宁道。光绪三十三年(1906),以侍郎衔任川滇边务大臣,专力经营川藏滇交界地区。宣统三年(1911),其兄赵尔巽任东三省总督时,他则署理四川总督。当年兵变被杀,终年65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赵尔巽全宗档案》卷509《赵氏族谱》,《清史稿》 卷469《赵尔丰传》,《辛壬春秋•赵尔丰传》,《清代七百名人传》 第2编《赵尔丰传》)

知识出处

历代赵氏望族

《历代赵氏望族》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根据丛书体例编排的要求,每一专题(一个家族的历史)可大可小。大者可二三十万言,自成一书;小者可二三万字,独立成篇,十数篇汇集为一书。具体可分甲、乙、丙、丁等数种体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