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失意无亲戚,他乡有兄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赵氏望族》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2115
颗粒名称: 六、“失意无亲戚,他乡有兄弟”
分类号: K820.9
页数: 7
页码: 260-266
摘要: 经过了这次宦海风波之后,赵执信反而更加平静了。统治阶级内部的黑暗腐朽,官僚之间的相互排挤与倾轧,使得赵执信从前那颗火一般炽热的心渐渐冷却了。“所悲人宫早,不恨出宫迟”③,他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决心从此隐退山水之间,永不出仕。在封建社会中,一人出仕做官,整个家族便顿添光彩。一旦官场失意,被黜乡里,不仅个人遭受他人冷落,整个家族也将变得黯然失色。赵执信被罢官返回故里,已经没有了以前的欢声笑语,迎接他的是乡人的冷漠,亲族的欺凌。②从人人敏慕到兄弟相欺,赵执信经历了人生这番大喜大悲之后,更是心灰意冷,情绪低落。现实中的失落,使他思想世界更为活跃。
关键词: 赵氏 家族 氏族

内容

经过了这次宦海风波之后,赵执信反而更加平静了。统治阶级内部的黑暗腐朽,官僚之间的相互排挤与倾轧,使得赵执信从前那颗火一般炽热的心渐渐冷却了。“所悲人宫早,不恨出宫迟”③,他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决心从此隐退山水之间,永不出仕。
  在封建社会中,一人出仕做官,整个家族便顿添光彩。一旦官场失意,被黜乡里,不仅个人遭受他人冷落,整个家族也将变得黯然失色。赵执信被罢官返回故里,已经没有了以前的欢声笑语,迎接他的是乡人的冷漠,亲族的欺凌。他在《先叔祖韫退公行实》中说:“执信被斥返里,亲族姗笑;或以时势相加。”①在《祭长儿愚文》更是感叹道:“今之兄弟,不及路人。横相凌而潜相欺也。”②从人人敏慕到兄弟相欺,赵执信经历了人生这番大喜大悲之后,更是心灰意冷,情绪低落。“长如野鹿依岩宿,偶与流泉出谷行。”孤独、失落、惆怅紧紧地缠绕着赵执信,他像一只被网围困的猛兽,拼命寻找着摆脱束缚的出路。终于,他超脱了一切世俗悲悲喜喜的困扰,开始悠游林下,寄趣山水,把一腔的激情与满怀的苦闷都寄托在诗文创作上。现实中的失落,使他思想世界更为活跃。他向往着那种与世无争的漂泊生活,因而在诗歌中寄托了对自由生活的执着追求,流露出不甘随世俗沉浮的凛然傲气。他决计外出游历,恣意江湖,访求知音,借以排遣胸中愁绪,寻求精神上的安慰。
  康熙三十二年(1693)、三十四年(1695),赵执信两次东游。
  第一次到达沙河店,尽兴而返。第二次,经过昌乐、诸城、高密、平度、掖县等地,横渡大小沽河,接着又游历了莱阳、栖霞、福山,最后到达了登州(今蓬莱市)。面对着浩翰的大海,赵执信不禁心荡神驰,宠辱皆忘,遂发出“男儿负奇志,夙欲吞巨川,转侧在世网,焉能死草间”的感叹!③康熙三十五年(1696),赵执信又动身南游,经过雄秀峻削的泰山,又泛舟水光涟滟的微山湖,赵执信来到江苏。尽情游览一番后,又进入浙江省内。在钱塘(今浙江杭州市),赵执信与老友洪升相逢。两人相见格外兴奋,把酒当歌,吟诗互勉,豪性不减当年。赵执信在《晤洪昉思聊答赠》诗中说;“颇忆旗亭画壁时,相逢各讶鬓边丝。早知才薄犹为患,正使秋深总不悲。吴越管弦君自领,江湖往来我无期。只应分付庭中鹤,莫为风高故故迟。”①与洪升依依惜别之后,赵执信又前往江西。不久,又越过梅岭进入广东。在风景如画的广州,赵执信与好友陈恭尹、王隼、张克嶷等人相聚。俗话说,千金易求,知己难觅。在异地与好友相逢,使赵执信精神焕发,以往浓重的失落感,顿时一扫而空。“失意无亲戚,他乡有兄弟”②,正是他此刻心情的真实写照。康熙三十六年(1697),赵执信欣然返回故乡。
  这次千里远游,使赵执信饱览了祖国河山的壮丽,丰富了他对大自然的真切体会。沿途之上,无论是济宁的太白楼、铅山的辛弃疾故居、潮州的韩愈祠,还是水光涟滟的微山湖、风光旖旎的苏杭、灿若群星的镇江金山渔火,都令他心旷神怡,驻足流返。
  这一时期他所写下的诗,酣畅淋漓地表达了自己磊落的胸怀,抒发了自己对生活的挚爱,气势豪放,感情奔涌,很具感染力。
  康熙三十九年至四十四年(1700—1705),赵执信又三次重游苏州。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小桥流水,幽雅园林,更兼文人荟萃,这都使苏州对赵执信具有了无比的诱惑。他在苏州时,常与友人或泛舟荡漾于湖水之中,或悠游于亭榭台阁之间,赋诗作词,交流学问。当时有人劝他重新出仕,但赵执信已对官场的黑暗有了极深刻的体会,对清政府彻底失望,宁愿悠游山水,寄寓诗酒,不复有再起之念。
  康熙五十九年(1719),赵执信在给子女完婚之后,第五次来到苏州,并在此一住就是四年。四年之中,他以苏州为常年定居之地,有时外出南京、常熟、镇江游览,平素多在苏州卖字为生。
  在这期间,康熙皇帝去世,雍正皇帝即位,友人冯协一认为赵执信有“弹冠”(复官)之庆,而赵执信却独不谓然,作《躬暨见示,以新例宏开,当有弹冠之兴,却呈四韵》诗回答:“行齐槐柳讵堪追,途迫桑榆合自知。叔达厥来宁有甑,相如免后更无贤。鲈鱼落手中吴好,黄犬回头上蔡迟。解道萧韶能引凤,何妨一鹤不来仪。”诗中以“黄犬回头上蔡迟”为戒,终以“解道萧韶能引凤,何妨一鹤不来仪”,婉言谢之。此诗表现了他对利禄官爵的鄙弃,及对宦场风险的理解和戒惕,明畅地表达了他孤高自赏,不肯同流合污的品格。
  雍正二年(1724),赵执信结束了到处游历的生活,回归故里,修葺因园,颐养晚年。他在《磺庵集自序》中说:“余以甲辰冬暮返里,距去家之日适四年矣。屋宇倾颓,田园荒废,居室之中,人事纷扰,非老病所宜。明年夏,葺因园而处,将终身焉。茅屋三间,先成于巨石之上,故径也限以短垣,不复通人。庭皆石矣,而室隐焉。名之曰:‘磺庵’。”因园俗呼南亭子,与怡园南北相望,在旧博山县城之东门外,处荆山之麓。西临一峡谷,即秋谷(俗呼秋沟),峨岭在西南耸起,俗呼新泰山。现怡园久已荒废,因园之遗迹尚存。
  雍正十一年(1733),赵执信72岁,双目突然失明,但仍赋诗不掇。作《病目自嘲》诗曰:“昏眸老尚曳心旌,云母屏风就里生。
  韦卓便应传道术,文昌那敢竞诗名。信抛大地烟花色,遥接高天日月明。旧友能来慰离索,醉歌犹爱有声情。”又作《记梦》诗曰:“七十余年不可追,梦魂常与幻参差。三彭昨夜故尝我,一豫从今当格谁。眼已逢人混青白,心犹和月变盈亏。分明记得崆峒语,却是无知未易知。”乾隆九年(1744),这位失意潦倒、命运多舛的诗人与世长辞,享年83岁。
  从官场失意到深入社会,由个人的不幸遭遇到人民的深重苦难,赵执信不仅认识到了清朝统治阶级的腐败,也更看清了社会的黑暗。他的诗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表达个人胸襟郁闷与民间疾苦,无情地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与腐朽。
  赵执信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珍贵的艺术财富。一生著有《饴山文集》12卷、《附录》1卷、《饴山诗集》20卷、《谈龙录》1卷、《声调谱》3卷、《礼俗权衡》2卷、《地学解秽》3卷,以及《葬经改注》、《毛诗名物疏钞》等若干卷。其“书法真、草、八分,皆为世所珍”。①他的诗歌,气势豪放,风格深峭,能自抒怀抱,力去虚华绮靡之病。很多现实主义诗篇都描述了人民的疾苦,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吴民多》、《两使君》等诗歌,表现了人民对贪官污吏的反抗,揭露了那些作威作福的横暴官僚罪行。“攫金搜粟恨民少,反唇投牒愁民多”②;“侬家使君已二年,班班治绩惟金钱。
  可怜泪与髓俱尽,万姓吞声暗望天。”③在沉痛的语言里,表达出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赵执信不仅是清初的一名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还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诗歌理论。他主张“诗之中要有人在”,反对脱离现实,无病呻吟;主张“诗之外要有事在”,强调诗歌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作用;主张“文意为主,以语言为役”,要求形式服从内容,语言为内容服务;主张作家“从其所近”,自由选择艺术风格,反对用“神韵”的唯一尺度去衡量作品的好坏;反对京派主义倾向,培养真正的新生力量;反对赏识善于谄媚逢迎的庸人,要选择有真才实学的“佳士”等一系列主张和见解停在当时的诗坛上,王士祯的“神韵说”风靡一时,而在创作上与之抗衡、在理论上与之辩驳的唯有赵执信。赵、王二人之所以由原来相互唱和、彼此欣赏发展到相互诟厉,关键就在于他们的诗歌理论不同,各执一端,互不相让。
  关于赵、王诗派评论,《清史列传》卷71及《四库全书总目》卷173有所论述:“平心而论,王以神韵缥缈为宗;赵以思路巉刻为主。王之规模阔于赵,而流弊伤于肤廓;赵之才锐于王,而末派病于纤小。使两家互救其短,乃可以各见其长;正不必论甘而忌辛,好丹而非素也。”今人任道斌先生给了赵执信一个更中肯的评价:“虽然执信一生潦倒以终,但在漫长而坎坷的生活道路上,他自强不息,勤奋创作,为后人留下了一千多首诗歌和多篇散文、诗论,能在形式主义诗风盛行、‘神韵说’泛滥的清初诗坛上独树一帜,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去揭露封建社会的残酷与黑暗,并表现自己不与世沉浮的抗争精神,丰富了清初的诗坛,为当时的文学发展增添了绚丽的色彩。”①赵执信一生“笃于气谊,济人缓急”。莱阳人张禹玉,字伯绩,与赵执信为同年进士,其家族曾是当地望族。其高祖张梦鲤,为明嘉靖进士,官至大理寺卿;曾祖张嗣诚,由进士官山西按察使司佥合;父张载徵,官尚定寺丞。张禹玉性耿直,因事得罪县令黄某,而被诬有不法事,欲将其治罪。因此逃到赵执信处躲避,赵执信“馆之数年”,直到其去世,并为其营葬。后其“乡里挟旧怨,讼其子,势张甚,先生力为援乃解”②。后又负责将其棺柩归葬故里,并为其撰写了墓志铭。①还有常熟人仲是保,字羹梅,号翰村,闻赵执信文名,千里迢迢来到博山拜师。“依先生十九年,卒于馆次”。赵执信亲为编定遗集《翰林村诗文稿》,并“择地而葬之”。②

附注

①《乡园忆旧录》卷1。 ②《饴山文集》卷3《还山集·出都》。 ③《饴山诗集•闲斋票》。 ①《饴山文集》卷10。 ②《饴山文集》卷11。 ③《饴山诗集•观海集•东向言怀》。 ①《饴山文集》卷7《鼓枻集》。 ②《饴山诗集•除夜杂感》。 ①黄叔琳:《赵执信慕表》,载《续修博山县志·艺文志》。 ②《吴民多》。 ③《两使君》。 ④这些都收集在《谈龙录》之中。 ①《清代人物传稿》,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67页。 ②汪由敦:《赵秋谷墓志铭》。 ①详见《饴山文集》卷8《翰林院庶吉士伯绩张先生暨元配相孺人合葬墓志并铭》。 ②黄叔琳:《赵执信墓表》。

知识出处

历代赵氏望族

《历代赵氏望族》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根据丛书体例编排的要求,每一专题(一个家族的历史)可大可小。大者可二三十万言,自成一书;小者可二三万字,独立成篇,十数篇汇集为一书。具体可分甲、乙、丙、丁等数种体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