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长生殿》事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赵氏望族》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2114
颗粒名称: 五、《长生殿》事件
分类号: K820.9
页数: 4
页码: 257-260
摘要: 赵执信是背负着家族的殷切希望出现在仕途上的,以他横溢的才华完全可以一展身手,大有作为。因此,他对自己也抱有很高的期望。然而,清朝统治阶级上层从稳固满族的统治出发,对汉族知识分子既拉拢又排挤,既颂慕又恐俱,在任用他们时往往充满了猜忌与疑虑。这样,汉族知识分子虽然得很高功名,但却常常被委以虚职,无法真正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赵执信的悲剧正是导源于此。这使黄六鸿恼羞成怒,怀恨在心,决意报复。康熙果然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将洪升革职查办,将赵执信罢官回乡,受牵连的达50多人。赵执信从康熙十八年中进士到被罢官,前后恰为10年。由此可以看出,赵执信遭谤去职,亦早在其意料之中。
关键词: 赵氏 家族 事件

内容

赵执信是背负着家族的殷切希望出现在仕途上的,以他横溢的才华完全可以一展身手,大有作为。因此,他对自己也抱有很高的期望。然而,清朝统治阶级上层从稳固满族的统治出发,对汉族知识分子既拉拢又排挤,既颂慕又恐俱,在任用他们时往往充满了猜忌与疑虑。这样,汉族知识分子虽然得很高功名,但却常常被委以虚职,无法真正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赵执信的悲剧正是导源于此。
  随着在官场上的磨砺,赵执信逐渐体会到了清朝统治阶级的“良苦”用心。在现实的残酷打击下,他开始变得意志消沉,精神颓废。他将自己的书斋取名“闲斋”,以表达对他担任的闲散职位的极为不满。平日里,常与洪升、冯协一等愤世嫉俗的知识分子在一起,赋诗作词,“雄谈剧饮,殆忘形骸”①。这些怀才不遇的人们凑在一起,免不了要将心中郁闷相互倾吐,免不了要对官场黑暗激烈抨击,更免不了对满朝文武指指点点。对于他们的言行举止,朝中权贵早有耳闻,心中暗暗不满。
  赵执信虽然来自于一个克守礼教、言行举止不逾矩的官宦之家,但由于自小不拘小节,恃才傲物,年长后,“抱异才,负奇气,好饮酒,喜谐谑,有狂士之名于是,涉足官场不久,他的清高孤傲、盛气凌人便得罪了很多人。黄六鸿就是其中之一。
  黄六鸿,江西新昌人。曾任过山东郯城县令,在当地有一些声名,著有《福惠全书》,“坊间盛行,初仕者奉为金针”。①因此,黄六鸿也非常自得。由于他熟谙官场奥妙,不久便升职进京,任礼科给事中。当时因慕赵执信文采风流,盛名京城,便起攀附之意,将自己颇为得意的诗集以及所带地方土特产馈赠赵执信。出乎黄六鸿的意料之外,得到的回信只有8个字:“土物拜堂,大集敬避。”这使黄六鸿恼羞成怒,怀恨在心,决意报复。
  赵执信风流自信,恃才傲物,同时又不善趋炎附势,巴结权贵,这必然使他难以适应官场倾轧的黑暗与龌龊。正如黄叔琳所说:“朝贵皆愿纳交,而先生性傲,耻有此附,落落如也。故才益著,望益高,忌者亦益多。”②所以,当《长生殿》一案发生后,赵执信被去职罢官便成必然。
  《长生殿》是洪升历经10年呕心沥血艰辛创作的著名传奇剧。洪升,字昉思,号稗畦,钱塘人,国子生。“见赵执信诗惊异,遂相友善”。③他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力,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演绎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剧本完成后,洪升首先请赵执信审阅,赵执信为其润饰改动多处。时人曾称:“剧本虽洪升撰,而秋谷改定处颇妙。”④赵执信自己也说:“《长生殿》传奇,其有名,余实助成之。”⑤由此,可以说赵执信是这部优秀传奇剧的第二作者。
  《长生殿》初成,由号称“京师园第一”的内聚班上演,立即声名大噪,轰动北京城。康熙看后,不禁龙颜大悦,赏赐黄金20两,并屡次向诸王提起。从此,每逢宴会,诸亲王及阁部大臣必点此剧。一时之间,“缠头之赏悉如御赐,先后所获殆不贤。”内聚班非常感激洪升,坚持要为他摆筵祝贺,并答应“凡君所交游当延之俱来”①。于是,京城几乎所有名人贤士都接到洪升的邀请,前去赴宴观剧。作为洪升的知己好友,此剧的第二作者赵执信当然也在邀请之列。然而,谁也没有料到,一场灾难便由此降临在他的头上。
  原来,当时正值康熙皇后忌辰,按清律规定,在京军民人等二十七日素服,百日不作乐,一月不嫁娶。于是早已对赵执信耿耿于怀的黄六鸿率先发难,上疏弹劾。他认为,这次演出适逢“国恤”期间,洪升竟然“违制”公开演出《长生殿》,而赵执信也敢冒朝廷之大不韪前去欣赏,实在是蔑视皇权、气焰嚣张之举,应以“大不敬”治罪。康熙果然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将洪升革职查办,将赵执信罢官回乡,受牵连的达50多人。
  《长生殿》一案发生后,赵执信的侠肝义胆、凛然风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他不仅没有推卸自己的责任,相反,为了使别人得到赦免,更把全部罪责都揽到自己头上。他上状写道:“赵某当坐,他人无与。"②赵执信的这种正直品质来源于赵氏家风的濡染,在当时的清朝文武官员中是不多见的。以相国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徐元文为首的南派造事者们,采取种种手段对赵执信威逼利诱,却遭到鄙视与不屑。即使洪升供出查嗣琏、陈亦培,刑部官员向赵执信来核实口供时,赵执信也没有丝毫退让。在当时被弹劾的官员中,有许多人向刑部行贿,有人向赵执信悄悄地暗示,但他却大义凛然,置之不理,一身浩然正气令世人敬慕。当时的人们对这位经纶满腹、才华横溢的才子表示惋惜:“秋谷才华回绝俦,少年科第尽风流。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①从此,赵执信结束了 10年沉浮的官宦生涯,当时他年仅28岁。
  在离京南归途中,赵执信赋诗一首:事往浑如梦,忧来岂有墙。
  罢官怜酒失,去国觉天寒。
  北阙烟中远,西山马首宽。
  十年一挥手,今日别长安。
  赵执信从康熙十八年中进士到被罢官,前后恰为10年。在这10年中,其家人和友朋见其性格之孤傲,多次劝告要谨慎从事,而他不愿为官禄而委屈求全。在其所撰《亡室孙孺人行略》中就说:“余服官十载,得以坚其所守,不闻交谪。又性通亮,能料事。余为饮席所邀,孺人尼之曰:‘君才多忌,宜慎小节。’余不从,果被斥。”由此可以看出,赵执信遭谤去职,亦早在其意料之中。

附注

①《饴山文集》卷11《祭冯退庵文》。 ①《藤阴杂记》卷2。 ②《赵执信墓表》。 ③《清史列传》卷71《洪升传》。 ④《乡园忆旧录》卷。 ⑤《饴山诗集•怀旧集》。 ①《柳南随笔》卷6。 ②《赵执信墓表》。

知识出处

历代赵氏望族

《历代赵氏望族》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根据丛书体例编排的要求,每一专题(一个家族的历史)可大可小。大者可二三十万言,自成一书;小者可二三万字,独立成篇,十数篇汇集为一书。具体可分甲、乙、丙、丁等数种体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