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家族盛旺的顶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赵氏望族》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2113
颗粒名称: 四、家族盛旺的顶峰
分类号: K820.9
页数: 5
页码: 253-257
摘要: 在博山赵氏家族的发展史上,赵作肱的长子赵执信是一位关健人物。他早年出仕,给家族带来了很高的声誉;后来仕途上的挫折,也标志着家族衰落的开始。赵执信遭受现实的沉重打击之后,把所有情感与激情都倾注到艺术之上,将家族的诗书家风发扬得淋漓尽致,从而使颜神镇赵氏家族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声誉。赵执信的父亲是赵作肱,兄弟共五人,赵执信为长,其次分别为赵执谷、赵执蒲、赵执黄、赵执绥。他们均以诗书画而闻名于世。康熙元年,当赵执信呱呱坠地于颜神镇时,他就被赋予了整个家族最殷切的希望。家族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危险,急需一名赵氏子弟能够奋起,将家门荣耀保持、延续甚至发扬光大。
关键词: 赵氏 家族 顶峰

内容

在博山赵氏家族的发展史上,赵作肱的长子赵执信是一位关健人物。他早年出仕,给家族带来了很高的声誉;后来仕途上的挫折,也标志着家族衰落的开始。赵执信遭受现实的沉重打击之后,把所有情感与激情都倾注到艺术之上,将家族的诗书家风发扬得淋漓尽致,从而使颜神镇赵氏家族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声誉。
  赵执信的父亲是赵作肱,兄弟共五人,赵执信为长,其次分别为赵执谷、赵执蒲、赵执黄、赵执绥。赵执谷,字稼民,监生;赵执蒲,禀膳生;赵执黄,附学生;赵执绥,附学生。他们均以诗书画而闻名于世。如赵执谷,“工书法,尤善画花卉,以繁叶见长,钩描处绝无复笔,虽宗恽南田,却独出新意也。"每见花卉,必取其叶注视良久。谓人曰:“此即是师。”①赵执信,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知如老人,是清初一名才华横溢、风骨凛然的现实主义诗人和著名的诗歌理论家。
  康熙元年(1662),当赵执信呱呱坠地于颜神镇时,他就被赋予了整个家族最殷切的希望。家族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危险,急需一名赵氏子弟能够奋起,将家门荣耀保持、延续甚至发扬光大。
  赵执信果然不负众望,自幼便聪颖敏慧,擅长吟咏,在当地有神童之称,很受整个家族特别是叔根赵进美的喜爱。在家学的熏染和长辈的督促下,赵执信9岁时就能提笔为文,以妙语惊人。据《赵执信墓表》记载,“九岁里中诸名士会文,先生径造焉。
  众轻之曰:孺子何为者?及受题,先生立成数艺。语文名俊,一座皆惊。”赵执信当时所做的是《海棠赋》,以遣辞优雅,颇富意蕴为同乡内秘书学士兼吏部尚书孙廷铨所赏识,对他倍加称道,认为日后必成大器。
  赵执信曾师从当地名师张联星,据《续修博山县志》记载,张联星是大司马张晓的第三子,不屑于走科举之路,而对研究古代典籍颇感兴趣。他自幼聪慧,读书过目不忘,又刻苦好学,因而学识非常渊博,“一时士子皆乐从之游”。在张联星的悉心培育下,赵执信更是如鱼得水,学业飞长。
  辛勤的汗水终于浇灌出成功的花朵。赵执信14岁时便考中秀才,17岁时又在山东乡试中脱颖而出,以名列第二的成绩考中了举人。一颗光芒四射的新星在颜神镇冉冉升起。
  在乡试中,主考官是以善择人才而闻名的翰林编修翁叔元,他对赵执信颇为欣赏,“以得人自庆”。后来亲自把自己的儿子翁海光送到赵执信的门下。对这次所录取的“山东乡墨”,朝廷也非常满意。当时,“长安中盛称齐鲁文空前绝后,海内诸选家翕然推许之”。①这一年,确实是赵执信收获成功与喜悦的一年。吏部尚书孙廷铨将孙女许配给他,中了举人之后,二人即结秦晋之好。赵执信抑制不住内心的狂喜,更加相信了宋代以来流行的格言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而能够与如此显赫的家族联姻,更给赵氏家族增添了无限的荣耀。
  在人生的旅途中,成功的鼓舞有着难以想象的推动力。康熙十八年(1679),赵执信踌躇满志地前去参加会试。结果,“中会试第六,殿试二甲进士”②。次年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赵执信少年得志,前程似锦,一时间成为人们羡慕和议论的焦点。他的成功,更给赵氏家族带来了喜悦与荣誉,长期以来笼罩在家族上空的阴疆一扫而光,赵氏子弟个个笑逐颜开,神气无比。据《乡园忆旧录》载,其父赵作肱曾应试青州,点名入,学使呼至案前,称贺说:“不必作文,汝以子贵,受封编修矣。”①三年庶吉士生活结束后,赵执信又被授予翰林编修。赵执信出仕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十分尖锐。清王朝采用高压与怀柔相结合的政策,企图来维护满族的长久统治。一方面,大兴文字狱,钳制、镇压具有民族意识和反清情绪的汉族知识分子;另一方面,又提倡科举,开设博学鸿词科,笼络汉族知识分子,以缓和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此时春风得意的赵执信是无法体会到这一点的。
  清朝开设博学鸿词科后,全国积学雄文之士风涌云集,齐聚于都城北京。赵执信与各地文人名士论诗谈词,交流学问,视野豁然开阔。他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文思泉涌,妙语连珠,深得当时的文坛名宿朱彝尊、陈维毛奇龄等人的常识和器重,并结为忘年交。戏剧家洪升更把他比作文采风流、光彩耀人的元代名士赵孟颛而引为挚友。当时文坛最富盛名的王士祯②曾写诗赞道:“松花谡谡吹玉缸,挥毫三峡流春江。未论文雅世无辈,风貌阮、何谁一双。”③康熙二十三年(1684),赵执信未满23岁,就担任了山西乡试主考官。他由北京启程,沿太行山西行。一路之上,经督亢故城,过井径险道,听山鸟啁啾,看泉水奔涌,不禁兴致勃发,突生思古幽情。荆轲、韩信等纷至沓来,仰慕之感遂由心底涌起。乡试完毕后,他又从太原,经冷泉关,过沁水、泽州(今山西省晋城市),深入太行山腹。登高而望,极目远眺,不禁浮想联翩,诗兴大发,遂做《太行绝颠望黄河歌》,以激越奔放之情,讴歌祖国山河的雄秀壮丽。此时的赵执信,真可谓英姿勃勃,意气风发。
  在返京途中,赵执信顺路回乡,受到颜神镇父老乡亲的热烈欢迎。当时有人赋诗写道:驷马归乡曲,宗坊喜气生。
  里门车可下,野老席休争。
  退让前贤法,绸缪故国情。
  敦伦兼善俗,乃不负盛名。①赵执信也曾赋诗描述了家人团聚之盛况:高堂张华灯,少长各为群。
  寒风敛残日,气候晚如春。
  酒行更相劝,既醉情弥敦。
  岂辞今夕醉,将为明年人。
  非徒明年人,复是异地身。
  预忧西北路,冉冉随浮云。
  往日殊未厌,去意方恐分。
  人生苦乐情,终古何时均。②在感叹“人生苦乐情,终古何时均”之后,赵执信依依不舍地离开家人,匆匆启程返京了。
  康熙二十五年(1686),赵执信宫拜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同时还任《明史》纂修官,参与修《大清会典》。当时,会典的体例,大多袭用明朝旧制,许多人都推辞不敢任。赵执信“肄国书,取档案,傅以文义,典制厘然负责编纂《大清会典》的官员“以是服先生材气③从康熙十八年到二十五年,在这短短的七年之间,赵执信虽然一介平民,却凭着自己横溢的才华跻身于清朝统治阶级的行列,确令当时人羡慕不已。然而历史是最让人难以捉摸的,往往是在兴盛的背后却隐藏着莫名的悲哀。

附注

①《续修博山县志》。 ①《翁铁庵自订年谱》。 ②《国朝进士题名碑录》。 ①《乡园忆旧录》卷7。 ②赵执信是他的甥婿。 ③《渔洋续诗》卷16《题赵伸符写真》。 ①孙宝仍:《送婿伸符典试晋中便道归里》,载《续修博山县志•艺文志》。 ②《饴山诗集》卷1《并门集•杂诗》。 ③《赵秋谷墓志铭》。

知识出处

历代赵氏望族

《历代赵氏望族》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根据丛书体例编排的要求,每一专题(一个家族的历史)可大可小。大者可二三十万言,自成一书;小者可二三万字,独立成篇,十数篇汇集为一书。具体可分甲、乙、丙、丁等数种体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