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荣际五朝,名满四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赵氏望族》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2105
颗粒名称: 二、“荣际五朝,名满四海”
分类号: K820.9
页数: 8
页码: 223-230
摘要: 人们或因其居第字号、仕职封赠而称之为赵吴兴、赵鸥波、昂翁、赵松雪、赵王孙、赵集贤、赵学士、赵承旨、赵魏国、赵文敏、天水松雪翁、天水王孙等。时其父赵与罟42岁,任平江知府,主管建康府崇禧观。④赵孟12岁时,其父赵与訔不幸撒手人寰。这一灾难,对赵氏家族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中国的女性往往是在最危难的时刻方才抛弃柔弱的外衣,显露出内心的刚强与执着。她含着泪水对赵孟说道:“汝幼孤,不能自强于学问,终无以觊成人,吾世则亦已矣!”⑤在丘夫人的督促与教导下,年少的赵孟更加勤学不辍,昼夜不休,以求达于仕途,延续、振兴家族的声誉。以赵孟的出身和他的才学,在仕途上求闻达仿佛将指日可待。
关键词: 家族 赵氏 湖州

内容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别号甲寅人、水晶宫道人、敢死军医人、在家道人、太上弟子、三宝弟子。人们或因其居第字号、仕职封赠而称之为赵吴兴、赵鸥波、昂翁、赵松雪、赵王孙、赵集贤、赵学士、赵承旨、赵魏国、赵文敏、天水松雪翁、天水王孙等。生于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时其父赵与罟42岁,任平江知府,主管建康府崇禧观。①由于出身名门,赵孟頫自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熏陶,并显露出在艺术方面的天赋。据说,他天资聪颖,“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操笔立就”②。他喜好书画,追摹古人,在5岁入小学时,所学书法已多为乡人所重。③“未弱冠时出语已惊乡里儒生,稍长大,而四方万里重购以求其文”。④赵孟頫12岁时,其父赵与訔不幸撒手人寰。这一灾难,对赵氏家族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沉重的灾难似乎并没有完全摧折、压垮这个家庭的女主人——赵孟頫之母丘夫人。中国的女性往往是在最危难的时刻方才抛弃柔弱的外衣,显露出内心的刚强与执着。丘夫人在家族的支柱轰然倒塌之后,并没有过多的惊慌失措,而把全部的心血与期望都倾注在才华渐露的赵孟頫身上。她含着泪水对赵孟頫说道:“汝幼孤,不能自强于学问,终无以觊成人,吾世则亦已矣!”⑤在丘夫人的督促与教导下,年少的赵孟頫更加勤学不辍,昼夜不休,以求达于仕途,延续、振兴家族的声誉。14岁时,他以父荫,同时也是自己才华横溢之故补官,试中吏部铨法,调真州司户参军。以赵孟頫的出身和他的才学,在仕途上求闻达仿佛将指日可待。
  然而,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赵孟頫将要施展才华,大有作为之时,一场巨大的历史事变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1276年8月,元军渡过钱塘江南下浙东,追歼残宋势力,南宋王朝陷入了即将覆亡的动荡与黑暗之中。作为宋朝宗室的湖州赵氏家族遭此沉重打击,从些堕入了衰落的深渊,昔日的繁华与荣耀顿成过眼云烟。赵孟頫也意志消沉,他隐姓埋名,闲居故里,寄意翰墨文章,借以排遣心中愁绪和郁闷。丘夫人见此状况,心中暗暗着急。一日,她语重心长地对赵孟頫说:“圣朝必收江南才能之士而用之,汝非多读书,何以异于常人? ”①于是,几经惆怅、彷徨与迷惑,赵孟頫倾终于悟到,只有勤学苦读,发愤图强,力争重新入仕,方能保持自己乃至整个家族的地位与利益,方能有充足的空间和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方能避免使自己家族昔日的荣耀永远化为尘土。
  蒙古族君临华夏之后,他们逐步意识到,光靠武力是无法统治、驾御一个文明程度比自己高得多的汉族大国的。于是,他们适时调整、转换了统治政策,又转到了“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旧磨道上来。
  至元二十三年(1286),元世祖派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前往江南“搜访遗逸”,以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缓和民族矛盾,稳定、巩固自己的统治。不久,背负元朝统治者重任的程钜夫出现在风光旖旎、文人荟萃的江南。程钜夫果然不辱使命,遍察江南后,寻得杰出人士 20余名荐举于元世祖。此时赵孟頫已过而立之年,正是风华正茂之时。作为出身高贵的宋室王孙,又在当地才名赫赫,很自然便以首选入觐。元世祖在面试这些才子时,发现其中有一位年龄在三十上下的文士,“才气英迈,神采焕发”,超凡脱俗,非常惊喜,一问才知他就是出身宋朝皇族,诗书画冠绝当时的赵孟頫。元世祖赞叹道:真是“神仙中人”!①在此之前,赵孟頫的好友、很受元将张弘范器重的夹谷之奇,在由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司事升任吏部郎中之后,曾极力推荐赵孟頫为元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但当时的赵孟頫正处于犹疑、徘徊之中,经过思虑再三而毅然辞绝。而这一次,即使赵孟撷本人依然不愿入元出仕,元朝皇帝的诏令也使他再无法抗拒。忐忑、勉强之中缠杂着几分希冀,满怀矛盾的赵盂頫终于出现在元世祖的面前,从此开始他的官宦生涯。
  元世祖忽必烈,为成吉思汗铁木真之孙,是一位雄才大略、眼光深远之人。早在其登上皇位之前,他就非常重视网罗汉族人才,像杨惟中、姚枢、郝经、王文统等汉族知识分子都纷纷前去投靠。刘秉忠曾对忽必烈说:“今天谁能重用士大夫,又能推行中国原有的治国之道,谁就能当中国的皇帝!”这对于抱有统一全中国雄心壮志的忽必烈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启发。所以,当英姿勃发、才艺超群的赵孟頫出现之时,元世祖立即被他的儒雅和华贵气质所折服,竟不顾赵孟頫乃宋室王孙,无视许多大臣的劝告,而让他坐在右丞相叶李之上。当时元朝刚刚设立尚书省,元世祖便命赵孟頫起草诏书,以颁布天下。诏书草定,世祖看后不禁拍案大喜,连称“得朕心之所欲言者矣”②!元世祖曾召集朝廷文武百官在刑部议论法制。众人都主张贪脏满至元钞200贯者应处死。赵孟頫不以为然,他慷慨陈词,历数此法之弊端,并提出以绢计赃最为适中。当时赵孟颊年纪轻轻且又是来自南方的汉人,竟敢对元朝通行的至元钞如此放肆,使许多大臣极为不满,便对他备加指责,言词之中很是不屑与轻蔑。赵孟頫不卑不亢,据理力争,他说:“法者,人命所系,义有轻重,则人不得其死矣。孟頫奉诏与议,不敢不言。今中统钞虚,故改至元钞,谓至元钞终无虚时,岂有是理!公不揆于理,欲以势相凌,可乎!”①当时那大臣被驳得哑口无言,面呈愧色。元世祖很是赏识赵孟頫的才学和他的勇气,本欲委以重任,但因许多元朝旧臣的阻挠和反对而未果。
  赵孟頫虽然没有得到预想的高官厚禄,但他依然恪守职责,勤于政事。至元二十四年(1287),赵孟頫任奉训大夫、兵部郎中,总管全国驿置费用。当时,驿置使客饮食费用数十倍于从前,而元朝政府又没有适时适量地增加供给,于是许多官吏都从百姓那里强取豪夺,弄得民愤四起,怨声载道。对于此事,赵孟頫并没有加以武断处理,而是经过详细调查最终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后,便请求元朝政府增加拨款,从根本上解决了所出现的问题。在赵孟顺的官宦生涯中,尤其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他敢于对抗并设计除去权臣桑哥之事。
  桑哥,维吾尔人,至元二十四年(1287)为丞相。他改变钞法,派人清查江淮等省钱谷,增加江南赋税,加重对百姓的剥削。他在位时期为人残暴,贪赃弄权,以贿赂多少来决定官爵刑赏。有一次赵孟頫奉命出赴江南,去查问行省丞相怠慢至元钞法之罪,并要对有关人员直接施以鞭笞之刑。赵孟頫本来对至元钞法就颇有微词,认为极不合理,所以这次南行没有鞭笞一人。桑哥便认为赵孟頫办事不力,心中甚为不满。当时桑哥权倾一时,对于上朝迟到的官员动辄施以鞭笞之刑。一日,赵孟瓶偶然迟到,断事官便引他去受笞。赵孟頫作为一位宋室王孙入元出仕,内心深处始终蕴藉着一个士大夫的高傲与自尊。他上告于都堂右丞相叶李说:“古者,刑不上大夫,所以养其廉耻,教之节义,且辱士大夫,是辱朝廷也。”在叶李的干预下,桑哥也只能对赵孟頫好言相慰,将其放出,以后便按“刑不上大夫”之旧规而只对曹吏以下施以刑罚。
  至元二十七年(1230),赵孟瓶升任集贤直学士、奉议大夫。
  这一年天降大灾,地震突发,北京受害尤为严重。当时,地表裂陷,黑沙水从地下不停涌出,造成人员死伤几十万。出行暂住于龙虎台的元世祖极为忧虑,派遣阿刺浑撒里急速返京,召集集贤、翰林两院的官员,询问招致灾害的原因。大家讨论中都害怕丞相桑哥而有所顾忌,只是泛泛地引用《经》、《传》,说些五行相生灾异的话,以修善人事、顺应天变来回答,却丝毫不敢触及时政之弊。当初,桑哥差遣忻都和王济等人清查全国钱粮赋税,已经征取了数百万,没有征来的还有几千万。这次征敛伤害百姓极为严重,被逼自杀的相接不断;逃入山林的,官府就发兵捕捉。于是,天灾人祸造成了天下百姓民不聊生的悲惨景况。对此,朝臣慑于桑哥的淫威,无人敢去揭发和阻止。赵孟頫与阿刺浑撒里很友好,便劝他上奏皇帝大赦天下,将钱粮全部给予免除,这样做了也许天变就能够停止。阿刺浑撒里进朝陈奏后,元世祖采纳了这个建议,诏令文稿也已经起好。桑哥得知后勃然大怒,说这肯定不是皇帝的意见,欲行阻挠。赵孟頫对他说:“凡是钱粮未征来的,那是人都死完了,还从何处去要?不趁这个时刻给予免除,以后论事的人,假若以短缺几千万钱粮归罪于尚书省,难道丞相不被连累吗?”桑哥听了此话,也只好同意免赋,处于死亡边缘的黎民百姓方才困境稍减。一日,元世祖让赵孟頫比较一下叶李和留梦炎两人的优劣。赵孟撷不知元世祖用意何在,乃故意褒留贬叶说:留梦炎,是我父亲的朋友,此人厚重,诚于自信,好谋善断,具有大臣的才能;至于叶李,他所读的书,我都读过,他所知道的和所能做的,我都知道,也都能做到。”世祖说:“你以为留梦炎胜于叶李吗?留梦炎在宋朝作状元,官位到丞相,当贾似道误国罔上时,留梦炎却依从附和他以求得安身;叶李那时只是个布衣平民,却伏阙上书举发贾似道,这就说明他胜过留梦炎啊。你由于留梦炎是你父亲的朋友,不敢直言指责他的错误,不妨赋诗来非难他。”于是赵孟頫赋诗曰:“状元曾受宋家恩,国困臣强不尽言。
  往事已非那可说,且将忠直报皇元”。世祖看后,对后面两句极为欣赏,大加称赞。赵孟頫返回后告诉奉御彻里说:“皇上论贾似道误国,责备留梦炎不吭声,桑哥的罪恶超过了贾似道,但我们这些人不说话,到将来拿什么理由来推托自己的责任!然而我是疏远之臣,就是说了皇上一定不会听从。现在侍臣中读书知礼仪,慷慨有大节,又被皇上所亲信的,没有超过你的了。舍弃一时之生命,为百姓剪除残贼,是仁者的事啊。您一定要尽力为之!”谈话后不久,彻里便到皇帝跟前一一列举了桑哥的罪恶。世祖听后大怒,下令卫士打彻里的脸。殷红的鲜血从他的口鼻中不断涌出,彻里当即晕倒在地,过了一会儿,再呼唤他,彻里回答如初。
  这时许多大臣也相继进言,世祖再也无法袒护桑哥,只好依罪将其处死,并撤销尚书省。朝中许多大臣因受牵连而去官。
  赵孟頫卓越的政治才能与凝结在他身上的那种士大夫所特有的桀傲与忧患意识,甚得元世祖的赏识。在世祖的心中,赵孟頫具有着常人所不可比拟的地位。有一次,王虎臣状告平江路总管赵全违法,世祖便派王虎臣前往查处。右丞相叶李上奏世祖,认为此事不妥。但世祖却固执己见,一意孤行。赵孟撷上前奏道:“赵全固当问,然虎臣前守此郡,多强买人田,纵宾客为奸利,全数与争,虎臣怨之。虎臣往,必将陷全,事纵得实,人亦不能无疑。”①世祖听后欣然从之,另谴他使。
  由于赵孟頫在朝中声名显赫,连以前的权臣桑哥也对他礼让三分,并极尽笼络、巴结之能事。赵孟頫曾由于东御墙外道路难行不慎从马上堕入河中,桑哥得知后立即告于世祖,为赵孟頫移宫墙、拓道路,一时传为笑谈。世祖想让赵孟頫参与中书政事,但赵孟頫坚持辞绝,于是世粗便允许他自由出入宫门。每次召见赵孟頫,世祖必与其从容谈论治国之道,多有所裨益。赵孟頫在朝中声名日隆一日,他担心长时间呆在皇帝身边必定引起他人妒嫉,于是力请补外。至元二十九年(1292),赵孟頫版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随事决遣,官事清简,“郡中称为神明”。②世祖逝后,成宗、武宗相继登位,赵孟頫得不到重用,地位声名远不及以前显赫。但到了仁宗时,赵孟頫名声再起。仁宗在东宫时,便素知孟頫之才名。即位后立即召他为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不久又改为翰林侍讲学士,迁集贤侍讲学士、资德大夫;三年后又晋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据《元史》记载,仁宗对赵孟頫“眷之甚厚,以字呼之而不名仁宗“尝与侍臣论文学之士,以孟頫比唐李白、宋苏子瞻。又尝称孟頫操履纯正,博学多闻,书画绝伦,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赵孟颛以南宋汉人之躯竟受皇帝如此器重,许多人很是不悦,遂萌生离间之念。但仁宗漠然视之,毫不理会。又有人上书说赵孟頫不宜参与记载国史。仁宗驳斥道:“赵子昂,世祖皇帝所简拔,朕特优以礼貌,置于馆阁,典司述作,传之后世,此属呶呶何也!”③不久又赐给赵孟頫钞500锭。赵孟頫曾经几个月没有到宫中,仁宗便向左右询问原因。大家都说是由于赵孟頫年老畏寒之故。于是仁宗便令御府赐予他貂鼠裘。延祐六年(1319),赵孟頫得旨南归。仁宗派遣使者,赏赐衣币,并催促他还朝。但由于赵孟頫染病而没有成行。
  从世祖到英宗,赵孟頫“荣际五朝,名满四海”①,可谓显赫一时。在封建社会里,一个人的升降沉浮往往决定了其家族的荣辱兴衰。所以,湖州赵氏家族随着赵孟顺在仕途上的闻达也日益隆兴,在当地极享盛名。

附注

①据《松雪斋全集》卷8及正德《姑苏志》卷3。 ②《无史•赵孟頫传》。 ③陶宗仪:《辍耕录》。 ④戴表元:《松雪斋文集序》。 ⑤杨载:《赵文敏公行状》。 ①杨载:《赵文敏公行状》。 ①②《元史•赵孟颊传》。 ①《元史•赵孟传》。 ①②③《元史•赵孟頫传》。 ①《图绘宝鉴》卷5《赵孟頫》。

知识出处

历代赵氏望族

《历代赵氏望族》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根据丛书体例编排的要求,每一专题(一个家族的历史)可大可小。大者可二三十万言,自成一书;小者可二三万字,独立成篇,十数篇汇集为一书。具体可分甲、乙、丙、丁等数种体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