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赐第于湖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赵氏望族》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2104
颗粒名称: 一、“赐第于湖州”
分类号: K820.9
页数: 5
页码: 218-222
摘要: 浙江湖州的赵氏家族,系宋太祖赵匡胤第四子秦王赵德芳的后裔。赵德芳的子孙从“子”字辈开始出阁为官。在伯琮入宫为太子时,他任秀州华亭县尉,后主持浙西提刑司。宋孝宗受禅后,下诏授予其兄赵伯圭任集英殿修撰之职,并担任台州知府。赵伯圭到任伊始便着手打击和肃清海寇,以安定民心。海寇因群龙无首,树倒猢狲散,有的归降,有的另谋他业,明州沿海由此安宁。有一次官府抓获一名私铸铜者,按当时宋朝的法律规定,应绳之以法。还有一外地巨商,死于明州境内,遗资巨万。当地官吏请求没收充公。赵伯圭认为这不合礼法,便令官兵护送其遗体及财产回乡。赵师夔将霍政的罪责一一列出,最终将其革职查办。其中,在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当属赵孟。
关键词: 家族 赵氏 湖州

内容

浙江湖州的赵氏家族,系宋太祖赵匡胤第四子秦王赵德芳的后裔。
  赵德芳的子孙从“子”字辈开始出阁为官。赵德芳的五世孙赵子偁,于宣和元年(1119)外放为嘉兴县丞,后为处州知县。绍兴十三年(1142)告老退职回乡,居秀州青杉闸(今浙江嘉兴县境内)。次年春病故。赵子偁在嘉兴任县丞时生一子名伯琮,因宋高宗无子,伯琮被选入宫,即后来的宋孝宗。伯琮有一个同母兄叫赵伯圭,字禹锡。在伯琮入宫为太子时,他任秀州华亭县尉,后主持浙西提刑司。
  宋孝宗受禅后,下诏授予其兄赵伯圭任集英殿修撰之职,并担任台州(今浙江天台等县)知府。后来由于赵伯圭为官清廉,治理台州颇著政绩,又被命为敷文阁待制,改任明州(今宁波市)知府,并兼任沿海制置使。
  明州一向是海寇猖獗之地,他们凶残狡黠,屡屡骚扰掠夺当地百姓,官府也拿他们毫无办法。赵伯圭到任伊始便着手打击和肃清海寇,以安定民心。赵伯圭采用软硬兼施的办法,首先设计劝降了海寇匪首葛明,并派兵活捉其同党倪德,然后让他们为官府做事,负责招引劝降其他海寇。海寇因群龙无首,树倒猢狲散,有的归降,有的另谋他业,明州沿海由此安宁。赵伯圭因此也得以加官晋爵,升任显谟阁、龙图阁学士。
  伯圭在明州知府任上10年,“政宽和,浚湖陂,均水利,辨冤狱”①,将明州治理得井然有序,深受当地人的拥护和爱戴。有一次官府抓获一名私铸铜者,按当时宋朝的法律规定,应绳之以法。但赵伯圭得知此人一向安守本分,只是苦于家境贫寒,无以为生,才铤而走险,便将其释放。此人感恩戴德,逢人便夸赵伯圭是少有的好官。还有一外地巨商,死于明州境内,遗资巨万。当地官吏请求没收充公。赵伯圭认为这不合礼法,便令官兵护送其遗体及财产回乡。在担任明州知府时,赵伯圭曾奉诏前去戍守定海。定海的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当控扼之冲”,但却兵备空虚。
  赵伯圭及时上书,详细地陈述了当时的形势,使宋朝政府立即派兵充实。
  淳熙三年(1176),赵伯圭因政绩突出,升任安德军节度使,不久,又被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充万寿观使,并被皇上赐玉带,加少保,封为荥阳郡王。宋孝宗驾崩后,赵伯圭奉命入朝担任攒宫总护命名,升任少傅。光宗即位后,又相继升任为少师、太保,并被封为嗣秀王,可谓声名显赫,荣耀一时。
  但赵伯圭生性谦谨,从不居功自傲,更不因是皇帝近属而自居。每次与皇帝相见,总是毕恭毕敬,执以臣节,由此深得皇上的敬重。绍熙二年(1191),宋光宗拜赵伯圭为太师,免除其每日上朝奏事之礼。不久,赵伯圭又兼任崇信军节度使,“赐第于湖州(今浙江吴兴县)”。①从此,这支赵氏家族便在湖洲这块土地上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并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
  赵伯圭定居湖洲后不久,即病死。由于他功名显赫,政绩卓然,在死后,“帝为辍朝三日,追封崇王,谥宪靖”。②赵伯圭有九子:师夔、师揆、师垂、师离、师禹、师皋、 师岩、师弥、师贡。赵伯圭生前对他们要求极为严厉,令其入学,教以规矩。长子赵师夔,字汝一,初以祖荫补官,外放为太平州芜湖主簿。隆兴元年(1163),改任右承务郎,相继兼任台州、秀州通判,直秘阁。不久担任徽州知府,后又改任湖州知府。当时归附南宋的军队需要湖州供给粮食,由于需求量远远超过湖州百姓所能承担的限度,赵师夔便上书呼吁,反映实情,终于使湖州百姓的负担得以顿减。赵师夔因治理湖州政绩突出而升为龙图阁,兼任浙西提刑,后改任江东运判。
  赵师夔与其父赵伯圭一样,生性耿直,为政清廉。建康(今南京市)官营务场侵害百姓,与民争利,为害日甚一日。赵师夔得知后,马上将其罢免。建康守臣与池州军师霍政上书相互攻诘,赵师夔奉诏前去调查究竟。霍政自知理亏,便秘密派人向赵师夔求情,遭到严厉斥责。赵师夔将霍政的罪责一一列出,最终将其革职查办。后来,赵师夔先后任秘阁修撰、明州知府、沿海制置使、永庆军承宣使、兴宁军节度使和阜陵桥道顿递史等。1191年,在其父赵伯圭逝世后不久,赵师夔也因病去世。死后“赠少师,追封新安郡王”①。
  赵伯圭的次子赵师揆,字元辅,起初补右承务郎奉祠,后提任湖州签制,为婺州(今金华县)通判,加封直秘阁。当时的守臣韩元吉很是赞赏赵师揆的才气和能力,极力推荐,皇上便亲自召见,发现果然是一表人才,不同凡俗,便任命他为江东提举,后改任淮南漕,不久又升为淮西提刑兼提举,负责屯田事务。赵师揆到任后,不准军队侵夺百姓业田,只是把未开垦的荒地用作军士屯田,这样不仅百姓安居乐业,而且军屯也搞得不错。在他离任之时,部下想把剩余的20万钱献给他,被断然拒绝。赵师揆后还担任过江东转运副使,加封秘阁修撰,明州知府,奉国军承宣使、节度使。曾受宋宁宗赵扩的召见,赐肩舆,直接升为检太保,开府仪同三司,兼任万寿观使。嘉定七年(1214),赵师揆逝世,“赠太傅,追谥洋王,谥恭惠”②。
  赵伯圭的其他几个儿子,也都先后在宋朝担任高官,由于篇幅的限制,这里就不一一列述。直到其第四代、曾孙越与訔时,其家族的荣光依然闪耀,在当地盛极一时,名动四方。
  赵与訔,字中父,生于嘉定六年(1213)。他是赵伯圭第三子、新兴恭襄王赵师垂的孙子。其父赵希永曾任宋朝大夫、直华文阁,后赠通议大夫。
  赵与罟自小聪慧秀敏,爱好读书。年少时以父荫补官,任饶州司户参军,后改任萧山县令。由于治理萧山县有功绩,淳祐八年(1248)任临安府通判。两年后,又担任太府寺丞兼嘉兴知府。
  在任此职期间,为官清廉,勤于政事,使嘉兴府“治为渚郡最”①,从而升任直秘阁、两浙转运判官。后来,赵与訔历任平江知府、镇江知府、江西转运副使、两浙转运副使、江东转运使、户部侍郎、两浙转运使、浙西安抚使等职。
  赵与訔在仕途上的步步高升,固然与他出身于皇族宗室有关,但与他本人刚正磊落、为政勤廉也是分不开的。他在朝为官20年,从未为自己添置一点家产。有人曾称他是“于时为循吏,于朝为名卿,于国为信厚”②咸淳元年(1265),赵与詈不幸去逝,享年53岁。宋度宗“闻讣震悼,赐银三百两,绢三百匹以敛,赠银青光禄大夫”③赵与訔在为政的同时,也十分重视自己的文化修养,勤于著述,“朝参之暇,不废翰墨,著有《宾退录》”④。这一传统后被其子孙们所继承,在家族的政治地位失落以后,其子孙们便转向这一方面,从而成为历代流芳的文化名门。
  赵与岩妻丘氏,有子女多人,其子有名可考者8人:孟頖、孟颁、孟硕、孟颂、孟頔、孟颢、孟頫、孟多在南宋任官。有女儿14人:孟巽、孟鼎、孟兑、孟归、孟良、孟家、孟比、孟益、孟萃、孟渐、孟豫、孟遇、孟过、孟既。除孟过、孟既未嫁而亡外,她们分别为沈昌言、史周卿、韩浩、陈好谦、张伯淳、韩巽父、印真传、印德传、钱澄、钱谊、沈光谦、施光谦、施谊妻。其中,在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当属赵孟頫。

附注

①《宋史•赵伯圭传》。 ②《宋史•赵子偁传》。 ①《宋史•赵子偁传》。 ②《宋史•赵伯圭传》。 ①《来史•赵师夔传》。 ②《宋史•冠师揆传》。 ①⑰③《松雪斋全集•先侍郎阡表》。 ②任道斌:《赵孟頫系年》,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知识出处

历代赵氏望族

《历代赵氏望族》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根据丛书体例编排的要求,每一专题(一个家族的历史)可大可小。大者可二三十万言,自成一书;小者可二三万字,独立成篇,十数篇汇集为一书。具体可分甲、乙、丙、丁等数种体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