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忠诚正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1034
颗粒名称: (4)忠诚正直
分类号: D648
页数: 3
页码: 299-301
摘要: 本文讲述了李德裕居官忠于职守,又敢于直言上谏。穆宗不晓政务,其亲戚常与宦官、权臣来往,泄露机密,时为翰林学士的李德裕上书谏诤,要求皇帝下令,禁止驸马到宰相及要官私第。皇帝准其奏后,又下诏书令其上贡盘条缭1000匹,李德裕又上书进古今俭约之道,委婉谢绝。对此李德裕总是对皇帝耐心劝解。②敬宗未处置李德裕,也不听劝,仍一意孤行,不久即被宦官害死。李德裕为官尽职责,在去蜀任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时,正碰上蛮族剽掠之后,民不聊生,他修缮关防隘口,加强防务,又派人到南诏,将4000多名被俘的工匠领回成都。再度为相,武宗信赖,君臣合力,击败回纥, 平定藩镇叛乱,禁止佛教泛滥,限制宦官专权,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关键词: 忠诚 正直 李氏望族

内容

李德裕居官忠于职守,又敢于直言上谏。
  穆宗不晓政务,其亲戚常与宦官、权臣来往,泄露机密,时为翰林学士的李德裕上书谏诤,要求皇帝下令,禁止驸马到宰相及要官私第。
  李德裕在浙西,敬宗即位之初,下诏书令浙西进贡20个银制的粧具,李德裕上书说:“浙西连年旱灾,物力不全,浙西虽富饶,但李锜、薛平在任,收盐铁榷酒之税过重,宪宗时已下令停榷酤,现已入不敷出,若进粧具二十件,计用银二万三千两,金一百三十两,而此物非土产,虽努力营造,也恐达不到要求,因此臣奏明圣上,害怕有负圣恩,又怕这分外要求,又有违慈俭之德。故请皇上下令宰臣再议。”皇帝准其奏后,又下诏书令其上贡盘条缭1000匹,李德裕又上书进古今俭约之道,委婉谢绝。
  敬宗皇帝荒于政务,亲近小人,远贤人,朝野忧虑,李德裕在浙江献箴言,号曰“丹扆箴”六首,劝皇帝要按时早朝,要穿戴合制,不要聚敛求珍宝,要听劝纳忠言,要用贤人远小人,不要举止轻浮,嬉戏玩耍过度。六首箴言,既婉约又明直。对荒淫无度的皇帝敢于直言相劝,敢于阻止其聚敛,这在封建官员中确也难能可贵。
  皇帝们总爱长生不老,求术士,炼仙丹,最后适得其反,不但长生之术求不到,反而被仙丹毒死,或过于淫荡而丧命。对此李德裕总是对皇帝耐心劝解。敬宗派人到浙西请隐士高人,李德裕上书讲轩辕皇帝广成子、孔子论长寿之道,说轩辕皇帝广成子的长寿之道是:“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神必自清,无劳子形,无摇子精,乃可长生。”①说孔子的长寿之道是:“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希望敬宗修轩辕持帝之术,“不求饵药之功”。②敬宗未处置李德裕,也不听劝,仍一意孤行,不久即被宦官害死。
  李德裕为官尽职责,在去蜀任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时,正碰上蛮族剽掠之后,民不聊生,他修缮关防隘口,加强防务,又派人到南诏,将4000多名被俘的工匠领回成都。在蜀,“西拒吐蕃,南平蛮、蟹,数年之内,夜犬不惊,疙瘠之民,粗以完复。”①在浙西移风易俗,为民请命,拒交聚欽之财富,政绩卓著,虽有朋党排挤,但仍为时人看重,故文帝时即曾入朝为相。初入相,即对朝制改革,倡导破除朋党,选贤举能,“用中立无私者”②,但为相不久即被挤出朝廷。再度为相,武宗信赖,君臣合力,击败回纥, 平定藩镇叛乱,禁止佛教泛滥,限制宦官专权,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附注

①② 《旧唐书•李德裕传》。 ①②《旧唐书•李德裕传》。

知识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历代李氏望族》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家族史、家族文化及其酿造的家族精神,是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但是,并非所有的家族都能雇历史上留下较深的家族印记。大浪淘沙,风云流散,只有那些人才相继,名流辈出,从而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产生过较长影响的家族,才有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较为丰厚的家族文化积淀(如至少在历代正史、稗史、州县方志、谱牒文集中存留着较多的可供研究的资料)。这样的家族,就是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一门望族史或变幻着历史风云,或凝结着人世沧桑,或负载着文化的传继,其丰厚底蕴,决定了其在社会文化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学术界以往对名门望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的宏观分析上,和对该时期个别门阀望族的“个案研究”上。而对其他时期的名门望族,尤其是门阀制度崩溃之后的宋元明清时期的望族研究,除30年代潘光旦先生的《明清时期的嘉兴望族》和近年来少数几篇论文外,总体上还较为薄弱。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