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补天穿习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唯一号: 130934020230002664
专题名称: 畲族补天穿习俗
文件路径: 1309/01/object/PDF/130910020230000031/001
起始页: 0748.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农历正月二十日,为社口镇潘洋一带畲民“补天穿”节。这一天,畲民不下田,要做圆而腻的糯米糍“补天”。有的人还要到地里拔些春菊草(菊科植物)的花和大糯米一起蒸制,使糍粑毛茸茸,粘而不腻,像是长了绿霉,拿去“补天”,有韧性,人们吃了这种糍粑能起消积化食祛病的作用。 节日起源是相传远古时候,天缺东南,地陷西北,女娲娘娘曾在骊山炼五色石补天地。由于她补好了天地,才使幸存的人们得以生存繁衍,后人为了追念她,故在她生日,即正月二十日,做糍粑帮助她“补天”。有的地方吃糍粑前还要举行简单的仪式,即由家庭主妇将糍粑抛向寮顶,象征补天,然后扔向地上,象征补地。 又说,每年正月阴雨连绵,影响春耕,是皇天漏雨的缘故。因此,这一天畲民都要做糍,供祭天皇,以补天穿,好让大家下田劳动。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福安市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1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