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招兵节习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以文观文:畲族史诗《高皇歌》的文化内涵研究》
唯一号: 130934020230000590
专题名称: 畲族招兵节习俗
文件路径: 1309/01/object/PDF/130910020230000010/001
起始页: 0100.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招兵节是畲族为纪念祖先而举行的宗教性节日,现流行于粤东及粤东北的畲族地区。《高皇歌》中有始祖龙麒取番王头后,被番兵追赶的情节:“割断王头过海河,番边贼子赶来多;枪刀好似林竹笋,追其唔着无奈何。番兵番将追过来,云露雾来似云盖;番边番兵追唔着,其追唔着往后退。”之后,龙麒是在神兵的帮助下,才安然返国的。人们为了纪念龙麒,感谢神兵,每三五年便要举行一次“招兵”,来向先祖献祭。粤东畲族举行“招兵”大典的时间不尽相同,如丰顺县凤坪村是在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前的吉日举行的;潮州石鼓坪一年分两次举行:第一次在农历除夕,主要进行“请神上表,安井谢灶,推龙谢土,请兵安营,大谢”,称之“请兵节”;第二次在正月初四,主要进行“请神、赏兵、祭符、散兵”,称之“送兵节”。后凤凰山区畲民将“请兵”与“送兵”两节合并为五年举行一次,统称为“招兵节”,活动时间定在农历的“大雪”至“冬至”之间的吉日,节期一般为三天三夜,以村寨为单位举行,附近的亲朋好友也应邀参加。 “招兵”仪式整个活动由师公主持,仪式相当复杂,仪式开始之前,要在祠堂前竖起一面有牙边的三角大龙旗,作为“招兵”仪式的标志。祠堂大厅中央用八仙桌设置神坛一座,坛有坛门,门前上书“闾山法院”,两边书有“王母驱邪迎百福,闾山断案集千祥”的对联。坛内被供奉的最高位是玉皇灵符神牌,次为如来佛塑像,两旁左侧设青龙北帝,阖乡各家慈悲神牌,右侧设右镇进财丁、五海四海龙王神牌和本境各乡福主公神牌。坛前案上摆有各式素供和茶杯、酒杯、龙角、木鱼、铜缸、铜钹、铜铃、筊杯、戒尺、一方“太上老君敕”铜印等法器以及经书多册。坛内的神牌后面放置着各种表文和符箓。祠堂大门前的空旷地搭建“招兵台”,台上设神坛,以米斗作香炉,由法师作法,烧香,磕头,掷杯。整个仪式又分起师请神、上奏文书、请龙安龙、安灶安井、招兵、赏兵粮、送神谢师等几个步骤。身着道袍,吹龙角,吟诵经文:“一声龙角胜洋洋,启告三清神玉皇,三清玉皇高上帝,太上五灵神老君,王母七千众神将,闾山三宫神九郎……”按神阶高低一一恭请道、佛诸神。每念一神,须烧纸,并在坛前掷杯,若掷出一阴一阳,便是胜杯,表示该神已请到,即吹角、敲锣鼓、焚烧纸马、衣、钱等,仪式非常繁琐费时。 (2)上奏文书。请神完毕,即转入向神上表阶段,由主持者颂表文一段,向诸神乞求庇佑信民,驱除天灾、地煞、瘟疫时灾。 (3)请龙安龙。法事主持人身着道袍,手拿小铜铃、钹、筊杯,由一位理事带领,敲锣打鼓,抬着神轿,往村内各个方位供奉的感恩大帝、协天大帝、三山国王、打猎先师、路头伯爷、龙尾爷等处,分别把象征每一福主的香炉放置神轿,抬到祠堂左侧神坛内供奉。接着是“安龙”,其仪式是在祠内神坛前置圆形大簸箕,内用十多斤大米堆成龙头状,两龙角以扎成的两红巾表示,龙须用两根弯的香表示,龙眼以两鸡蛋表示,并用木托盘盛供品和香炉。主持法师念《安龙镇宅八场经》、《北斗地龙王经》,请七十四位龙王、十八位星君、东西南北中五岳圣帝等。然后,由坛内转向坛外,法师带上法器,由一理事等几人陪同,牵一象征有水的活鸭,至龙神神位,摆供品祭祀,安龙法事告一段落。 (4)安灶安井。家家户户搬来方桌,排列在祠堂前面本境福主众神之前,摆上三牲、果品、稞粿粄等供品,家中主妇明烛上香,轮番在神主前叩拜。法事主持在本境福主诸神前拜田君、安灶君,念诵经文。另一法师由理事带领,到村内最古老的一口水井旁做“安井”法事。 (5)招兵。是整个法事的高潮,气氛极为热烈。“招兵”仪式在祠堂门口的“招兵台”举行,台的一侧排着一大群挑着箩筐的主妇,他们是预备“送兵粮”的队列;另一侧排列着头扎青巾武士打扮的青壮年和锣鼓队等准备“接兵”的队伍。法师先吹奏龙角、敲击锣鼓、拍打戒尺、念经,接着请驸马王,祭祖,后请玉皇大帝、三清、太上五灵老君、王母娘娘、闾山真君及福州陈、林、李三奶等诸神。所招的九路兵中,五营兵马为:东营九夷兵,青旗;南营八蛮兵,红旗;西营六戎兵,白旗;北营五狄兵,黑旗;中营三秦兵,黄旗。左右两营兵马为:左营天仙兵,蓝旗;右营地仙兵,黄旗。本坛法主(即本村曾设过法坛的先祖法师),白旗;本地福主,红旗。法师做法时,依以上顺序,念各路兵之名,将两个蚶钱抛在案上,如一阴一阳,为应召,表示兵马已到,主持法师即把令旗抛下,由武士接住,众人簇拥,敲锣击鼓,绕祠内神坛一圈,并将旗插在坛上的米斗内。如此重复九次,直至招齐九路兵马。 (6)赏兵粮。三位法师转入祠内坛前做“安兵”法事。法师将插有九面旗帜的米斗移至厅中央的大簸箕。大群主妇挑着谷、米、盐,点着灯笼,鱼贯入祠,把一担担谷、盐摆在厅内,呈现出“夜送军粮”的壮观场面。一位法事主持人一边念道:“谨请闾山门下给粮下米发众兵”,一边在簸箕中不断捣米,意在给各路神兵“赏钱粮”。 (7)送神谢师。法师身着袈裟,念《大慈大悲劝善经》,将请来的诸位神圣、先祖、本坛法祖、本村福主,一一送行酬谢。再由身穿道袍的法师念《上屋奏表》《普庵祖师光灯谢土真经》,边念边舞。直至第三天早上,“招兵”仪式才算结束,每户会备鸡鸭以及金银首饰到村口再祭,送别法师,法师一般只收鸡鸭作为报酬,不收金银。

知识出处

以文观文:畲族史诗《高皇歌》的文化内涵研究

《以文观文:畲族史诗《高皇歌》的文化内涵研究》

出版者: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本书从《高皇歌》的文本出发,以小见大,通过诗歌的文本来解读畲族的宗教、信仰、民俗等诸多文化信息,内容包括文化源流——龙麒是个开基人、自我认同——盘蓝雷钟一宗亲、符号信仰——子孙万代记在心、日常生活——凤凰山上去落业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