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做功德习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以文观文:畲族史诗《高皇歌》的文化内涵研究》
唯一号: 130934020230000587
专题名称: 畲族做功德习俗
文件路径: 1309/01/object/PDF/130910020230000010/001
起始页: 0093.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畲人五十岁以上过世,叫“过山了”,家属要为其“超度亡灵”,称为“做丧”,也称“做功德”,所谓“功德”是指儿女们感激和回报父母的抚育之恩。仪式融儒、道、佛为一体,主要是通过歌舞来完成的。“做功德”历史悠久,在畲民中广为流传,据《盘瓠世考》载:“盘瓠被株尖所伤而终,殡后长腰木鼓,长笛短吹,男女唱歌,窈窕跳踢,舞弄者不能及。”畲人根据亡者的身份不同,“做功德”的仪式规模也不同。凡曾经有过“传师学师”的经历者,是一定要做功德的,这叫做“红身功德”,少则一天一夜,多则三天三夜;如果没此经历者,叫做“白身功德”,只能做一天一夜的功德;如果是水溺、火烧、刀伤等意外死亡者,“做功德”时还要加“拔伤”的仪式环节。做功德的每一环节都有一定的含义在其中,其程式很多,主要的有:(1)请神安祖。在家中布置功德场,法师先念咒语净化天地,后念唱恭迎神灵,以此安顿祖先,超度亡灵。(2)出白朝祖。超度后,亡者灵魂回来参加阴寿,子女要高唱哀歌。(3)行文烧香。这是做功德最核心的部分,是用舞蹈来表达“传师学师”中的内容。(4)收尾。收尾的格调与前三个仪式不同,它是哀伤洗礼之后的集体“狂欢”,它分行孝、捞鹤、闹灶房、背老伽(送亡者上祠堂)四个段落。 “做功德”仪式的形式主要以对歌和舞蹈来表现,舞时其队形主要以绕棺、横队、纵队、四角站为主,舞者双方要配合,其舞蹈动作粗犷有力,节奏感强,最为突出的是身体要往下微蹲,曲膝行进时要富有弹性,这是做功德最有特色的舞步。做功德所用的道具,主要是龙角和灵刀。龙角有指挥作用,龙角一响,众人起舞。龙角之声浑厚、沉闷,会发出“嚓嚓”之声,能起渲染环境气氛的作用。灵刀被视为能捉妖驱鬼之神刀,龙角和灵刀的伴奏声,不仅使祭祀歌舞加强了节奏感,而且增添了神秘色彩。 “做功德”在畲族丧礼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是畲民生产生活方式、历史演变以及民俗文化心理的多重体现,比如其所表现出来的舞蹈动作就是对畲民农耕生活情景的提炼与表现,“行文烧香”环节是对畲族创业和迁徙历史的演绎。 “做功德”仪式是畲人崇拜祖先观念的表现之一,它不仅是畲人传承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而且也是其实现自我认同的重要载体。

知识出处

以文观文:畲族史诗《高皇歌》的文化内涵研究

《以文观文:畲族史诗《高皇歌》的文化内涵研究》

出版者: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本书从《高皇歌》的文本出发,以小见大,通过诗歌的文本来解读畲族的宗教、信仰、民俗等诸多文化信息,内容包括文化源流——龙麒是个开基人、自我认同——盘蓝雷钟一宗亲、符号信仰——子孙万代记在心、日常生活——凤凰山上去落业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