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二次葬习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以文观文:畲族史诗《高皇歌》的文化内涵研究》
唯一号: 130934020230000584
专题名称: 畲族二次葬习俗
文件路径: 1309/01/object/PDF/130910020230000010/001
起始页: 0091.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二次葬,即“二次捡骨葬”,又称“重葬”,它是畲族丧葬仪式中最有独特的地方,带有迁徙民族的历史痕迹。二次葬是在人死后,先用棺木土葬死者,第一次安葬时选址、仪式都较为简单,一般三年后,择吉日掘坟拾骨,并将之装入“金罐”,“金罐”放于岩石底下半年或一年后,挑选吉时吉地再次安葬。《嘉应州志》载:“始葬者不必择地,俟五、六年或七、八年后,乃发圹启棺,捡取骸骨贮之罐中而改葬焉。”捡骨改葬之时,必用于布把骸骨擦干净,称为洗骸,故又称“洗骨葬”。 二次葬这种习俗是古代荆楚蛮、五溪蛮和百越民族的旧俗,晋张华《博物志》、《隋书·地理志下》、宋朝朱辅《溪蛮丛笑》等书中都有相关记载,可见这种葬俗在古代湘赣闽粤的一些地区是非常普遍的,待周礼兴起之后,汉人逐步建立了“入土为安”的观念,不允许挖掘祖先的坟茔,所以这种葬法在汉族中逐渐消失,但在少数民族中仍有保留。畲人把“太公骨”装入“金罐”挑往他乡,其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畲人自称“山哈”,意为居住在山里的客人,历史上畲人迁移频繁,所以他们也以“客”自称,他们在迁徙之时,为了不忘本源,拾起祖先遗骸随身携带,这表明他们对祖先的依赖,是其提倡孝行的一种行为方式,也是其崇拜祖先的一种深层表达。

知识出处

以文观文:畲族史诗《高皇歌》的文化内涵研究

《以文观文:畲族史诗《高皇歌》的文化内涵研究》

出版者: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本书从《高皇歌》的文本出发,以小见大,通过诗歌的文本来解读畲族的宗教、信仰、民俗等诸多文化信息,内容包括文化源流——龙麒是个开基人、自我认同——盘蓝雷钟一宗亲、符号信仰——子孙万代记在心、日常生活——凤凰山上去落业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