靛蓝染色原理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瑶族》
唯一号: 130934020230000193
专题名称: 靛蓝染色原理
文件路径: 1309/01/object/PDF/130910020230000008/001
起始页: 0156.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在秦汉之前,用蓝草发酵制靛、还原染色的技术还未被掌握。当时采用以浸揉直接染色为主的染色技术,将蓝草的叶与染物一同揉搓,将蓝草汁揉出,以浸染织物。而蓝草中的菘蓝在碱性(石灰、草木灰)溶液中,其所含的菘蓝苷会被水解,游离出吲哚醇而吸附于纤维上,在空气中即被氧化为靛蓝,染得蓝青色。而蓼蓝、马蓝等其他蓝草中所含有的靛苷,必须经过长时间发酵,在糖酶和稀酸的作用下,才能水解游离出吲羟,转化为靛蓝。因此,古代早期的制靛技术仅限于用碱水浸泡茶蓝来获取靛质,而蓼蓝等蓝草是用浸揉直接染色,只能染得青碧色。 还原染色是因为靛蓝本身不溶于水和酸、碱介质,须将其还原成靛白,靛白在碱性溶液中上染于纤维,再经氧化恢复成靛蓝,而固着在纤维上。如此反复多次,就能染得较深牢的蓝青色。明代《天工开物》中记有“凡靛入缸,必须用稻草灰水先和,每日手执竹棍搅动,为可计数。”

知识出处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瑶族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瑶族》

出版者:中国纺织出版社

本书为中国纺织出版社获批的“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系列丛书中的一册。本书共分为两部分内容:上篇瑶族服饰文化,将全国的瑶族归纳为盘瑶、布努瑶、茶山瑶和平地瑶,并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各个瑶族支系的服饰文化;下篇瑶族传统技艺,从纺纱、织布、织锦、印染、挑花、服饰工艺等内容进行撰写,并在每一分项中列举出几个最具瑶族特色的传统技艺进行阐述,如蓝靛染色、织花带、扎染、黏膏树脂染、数纱绣、贯头衣、大襟衣、对襟衣、狗尾衫、肚兜、百褶裙等传统工艺的制作方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