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瑶各支系服饰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瑶族》
唯一号: 130934020230000110
专题名称: 排瑶各支系服饰
文件路径: 1309/01/object/PDF/130910020230000008/001
起始页: 0063.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排瑶是因为瑶民习惯聚族居住,依山建房,其房屋排排相叠,形成山寨被汉人叫“瑶排”,所以被称为“排瑶”。据民间传说和史书记载,排瑶主要来自湖南湘江、沅江流域的中下游和洞庭湖地区。约在隋唐时期,他们祖先经辰州、道州等地,迁徙到连南山区结寨定居。 广东连南是全国唯一的八排瑶族聚居地,分属金坑、大坪、盘石、香坪、涡水、三排、南岗、九寨、白芒九个区,古称八排二十四冲。由于排瑶居住地较为分散,加上山重水复,过去交通也不方便,他们的服饰在一些共性的基础上也产生了差异,览其全貌,各排各地都有特点,刺绣纹样也略有不同,可谓一排一俗,多姿多彩。 排瑶成年人的一套服饰中有包头巾、帕、衣、裤、腰带、绑腿、挂袋等。就服装而言,排瑶不论男女,上衣皆穿无领无扣开胸的对襟衣,用白色腰带系扎,下穿短至膝盖的宽腿裤,采用当地自纺自织的土布制成,一般为蓝靛色、黑色等。 排瑶男女无论老少一般蓄长发,多梳髻盘结于头顶,外加头巾缠绕,喜欢用白鸡毛、野雉鸡羽插在头上做饰物。耳吊大耳环,脖子上套数个项圈,这是一般男女共同的打扮。 其中,女子裹的是绣花头帕,头帕上还缠有玉镯形的“白木通”(一种海绵状的树蕊),或野薏米串珠,插的雉鸡尾是白色柔软羽毛,并插有银簪或银钗、山花等装饰品,显得十分秀丽端庄。要注意的是,区别女子婚否,主要看她的头饰,未婚姑娘不戴冠,凡盖上帕巾的,便是订婚和已婚的标志。且只有未婚女子(“莎腰妹”)头上才会插有白色柔软羽毛,象征纯洁。 与女子的头饰不同,男子裹的是红头巾,一丈多长,把头顶缠成大磨盘状,插宝剑似的鸡尾,显得非常威武。鸡尾以野山鸡的鸡毛为主,白色、灰色、褐色居多。 排瑶引人注意的莫过于男子发髻上插着的鸡毛雉羽,它不仅被视为增添秀美的饰物,还是不畏强暴的象征。瑶山有个《豆腐八王》的传说,内容大意是歌颂瑶族英雄豆腐八王敢于率众起义,反抗官军压迫的事迹。瑶民为了纪念他,便在发髻间插上鸡毛雉羽,观之威风凛凛,就像英雄那把锋利的宝剑。 排瑶的服饰有十几种之多,以涡水河为界分为东三排型和西五排型。其中,古东三排指的是油岭排、南岗排、横坑排,现指三排、南岗、横坑、大麦山等地。古西五排指的是军寮排、里八峒排、马箭排、大掌排、火烧排,现指军寮、香坪、金坑、盘石、涡水等地。其中以油岭、三排的服装最有代表性。

知识出处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瑶族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瑶族》

出版者:中国纺织出版社

本书为中国纺织出版社获批的“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系列丛书中的一册。本书共分为两部分内容:上篇瑶族服饰文化,将全国的瑶族归纳为盘瑶、布努瑶、茶山瑶和平地瑶,并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各个瑶族支系的服饰文化;下篇瑶族传统技艺,从纺纱、织布、织锦、印染、挑花、服饰工艺等内容进行撰写,并在每一分项中列举出几个最具瑶族特色的传统技艺进行阐述,如蓝靛染色、织花带、扎染、黏膏树脂染、数纱绣、贯头衣、大襟衣、对襟衣、狗尾衫、肚兜、百褶裙等传统工艺的制作方法。

阅读